1、ICS 03.180A 40DB3301浙江省杭州市地方标准DB 3301/T 01412018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规范2018-06-20 发布2018-07-20 实施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DB3301/T 01412018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规范由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规范起草单位: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本标准规范主要起草人:蒋莉、周常生、余向平、李敏、金晓东、许玉石、缪华良、孔晓玲。DB3301/T 014120181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的课
2、程管理、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批改辅导、学业评价、教学研究。本标准适用于杭州市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科教学管理。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学科指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开设的全部学科。2.2教学规范教学规范是指规定教师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规程。是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规范指导学校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新方法。3课程管理3.1课程实施学校是课程实施主要机构,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应规范课程管理的各项制度,选用国家或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和课程辅助资源。学校校长和各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发现
3、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指导教师科学实施课程。3.2课程开设学校应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课时总数。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保质保量地实施体育和艺术课程。认真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能依据课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的处理。3.3课程资源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规划、实施与管理。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校课程,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制度,开发和积累各门课程的资源,以及建立教学设计、课件、习题、教学案例和课例等教学资源。3.4实施要求DB3301/T 014120182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4、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保证自修课、实验课和实践活动的学习时间,教会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重视中小学、幼儿园之间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衔接,注重各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控制好教学进度。4教学准备4.1教学计划4.1.1规范内容以学期为单位撰写教学计划,能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角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全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学期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进度表和相关教学准备等。4.1.2研究课标认真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4.1.3研究教材钻研整套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了解各单元
5、之间的联系,注意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延续性。树立课程资源和教材开发的意识,创造性地用好教材。4.1.4研究学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力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4.2教学设计4.2.1明确单元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单元内容,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明确各单元的教学要求。4.2.2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制定课时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正确规范,具有可操作性。4.2.3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课题名称、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
6、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预设、作业设计等,教师应勤写课后反思。4.3备课检查和指导备课检查应与课堂教学调研相结合,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以独立备课为前提,研究集体备课制度的改进,倡导规范教案与特色教案相结合,使备课成为教师个性化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备课检查的结果应以指导的方式及时反馈。4.4备课实施细则DB3301/T 014120183教师备课按附录A教师备课实施细则进行。5教学实施5.1兴趣激发5.1.1重视学习氛围与学习效率的关系,重视课堂组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创设良好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效学习。5.1.2课堂教学语言要
7、规范亲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板书设计,媒体和课件辅助教学的选择与运用要简易、有效,课堂调节要动静搭配,合理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在规定的课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5.2师生互动5.2.1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有效,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课堂提问要体现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倡导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乐趣,培养探究能力。5.2.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要善于观察学生,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学生的实时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注重全员参与学生,提高参与效度,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主动质疑,充分表达。5.3作业巩固5.3.1作业分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小学阶段应提倡课内
8、完成作业。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努力做到“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的作业设计要求。提倡开放性、探究性和生活化有创意的作业设计。5.3.2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监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教学手段。课堂作业应及时巩固,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应注重练习的有效性。布置课外作业应适量,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实践性强的课外作业,要熟悉所布置的作业并进行相应的指导。5.4评价反馈5.4.1合理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行为、学习结果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5.4.2多样评价。倡导表扬、鼓励、奖励等激励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慎重
9、使用批评教育的手段。5.5课堂教学实施教师课堂教学按附录B课堂教学实施细则进行。6批改辅导6.1批改6.1.1教师应规范学生作业格式,布置的作业要及时进行批改,批改力求准确。除了运用约定俗成的规范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批语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以鼓励性批改为主,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6.1.2教师应提高分析学生作业错误原因的能力,养成以作业分析结果为依据改进教学的良好习惯。讲评作业应及时,个别问题应单独交流。教师要有系统的学期学生作业登记,要注重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矫正。DB3301/T 0141201846.2辅导6.2.1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类进行辅导,讲究辅导方式的多样化,尊重
10、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学习心理指导。6.2.2辅导可采取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要依据作业、形成性的测试等情况,找准问题症结,以对症指导,要做到热情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和决心,既补知识的缺漏,又注重学习习惯、方法的培养。对学有余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为他们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案,拓宽他们的学习渠道。6.3作业实施细则教师作业批改按附录C学科作业实施细则进行。7学业评价7.1基本要求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采用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各学科学习质量的测评不仅要关注知识监测,还要指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
11、。7.2试题编制7.2.1教师编制试题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监测范围,理清知识点和目标要求,形成试题编制的基本框架。7.2.2编制的试题要有效度、信度与区分度。试题形式可以多样,难易要适度,叙述要明确,语言要准确,格式要规范,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7.3监测反馈7.3.1纸笔监测是学业测试的主要手段之一,目的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改进教学。每学期有阶段性的笔试评价,并按规定进行学力抽测。各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列名次。7.3.2教师应将学业成绩评价方案写入学期教学计划。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评,主要采用笔试法,辅以作品法、现场操作法和档
12、案袋评价法等。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测评主要采用观察法,注重积累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的表现状况,及时了解记录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7.4评价机制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的管理机制,监测结果要及时反馈。每学期填写中小学学生学业报告单,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准确、科学地呈现给学生和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要重视针对性的试卷讲评分析,每学期学校分管教学领导、学科教研组长和各学科任课教师等做好不同层面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7.5评价与监测学业与监测按附录D学业评价与监测细则进行。8教学研究DB3301/T 0141201858.1教具和学具积极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应用
1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加强专用教室的建设和管理。做好实验开出率、仪器出借、报损等统计工作,及时整理保养教学仪器,做到定位入柜存放。8.2实践与反思注重教学实践反思,积极参加教研组等学科教研团队的学习、研讨活动,以及校外各级各类学科教研活动。积极承担研究课、公开课,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提倡开展网络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学习的互动性,开展有效的教师继续学习。8.3实施细则学科教学研究具体操作按附录E学科教学研究实施细则进行。DB3301/T 014120186AA附录A(规范性附录)教师备课实施细则A.1教师备课实施细则课前备课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
14、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关键作用。备课的成果表现是形成教案,通常都是教师按照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设计而形成的书面的文字,主要以word、wps文本或手写书面形式来表现。在信息化时代,上好一节课不再是教师的智慧体现,而是需要多位教师进行通力合作进行教学设计讨论,是集多人的智慧于一点的结晶。本细则所称的“备课”,主要指教师的个人备课。A.1.1教学进度及教材处理计划每学期教案的首页必须拟出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及教材处理的总计划。在教学中,计划需要调整的,必须写出补充计划;每章/单元/课题必须拟出相应的教学子计划。A.1.2课时教案的呈现形式A.1.2.1每个备课本上必须写明:学科、任教教师姓名、所教
15、班级、使用时间(学年度期)A.1.2.2所有学科均实行分课时备课。每课时教案开头写明:第课时(按教材、教学计划,本学期该科总课时的连续计算)A.1.3备课的基本要求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是照抄教师用书、教案或罗列知识,而是教师个体教学思想和他人智慧的结晶。备课时要注重学生情况的分析与教学内容的有效切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考和设计,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安排和引导,指导学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要研究知识点、重点、难点、能力点,精选课堂例题和练习题;要优化教法,找准突破重难点的切入点;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拟出章单元专题教学计
16、划和个性化课时教案。备课做到乐七备:备课标、考纲、教材和教学资料;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教学手段(实验、教具学具及教学媒体的选用);备板书设计;备作业;备教学语言。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课时教案,一课时一教案,不备课不准进入课堂,不准备一节上一节。要做到周前备课。A.1.4教案编写根据教师情况分为以下三种教案:一是详细全面的教案;二是简单的、提纲式的教案;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教案。青年教师必须写详案;经验丰富,熟悉教材和学生的成熟教师可写简案,但简案中必须有教法、学法指导和师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中年教师可写介于详简之间的实用型教案;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的课时所有教师都要写出详案。教案书写要工整(也
17、可以用电子稿),不许以课本或资料上的评注圈点代替教案。A.1.5教案的基本格式DB3301/T 014120187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有所区别,教案编写无固定格式,从内容到形式提倡多样性,但所有课时教案都必须体现以下基本要素。A.1.6教案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和学法实际,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标高,优化、有序安排教学诸要素,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主体性发展得到尊重、展现和发展。教师在学段、学期、学年教学计划和集体备课基础上先拟出章单元专题教学计划,然后再设计出具体的课时教案。集体备课教案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建议、测试评价。课时教案要体现出课时
18、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设计。A.1.6.1教学目标设计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目标的整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所学内容的心理认同程度,设计出章单元专题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全面具体、重点突出,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生活经历,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和需求,必须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达到的且学有所获的学习目标。A.1.6.2教学过程设计A.1.6.2.1教学过程要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小结等环节
19、把教学目标内容具体分解到课内各时段。根据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中还应经常安排自学、尝试、讨论、反馈、操作、实验、演示、质疑等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要有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认知活动的教学步骤,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何时做?”、“怎样做?”A.1.6.2.2新授课教学过程的步骤至少应有:复习相关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导入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传授新知识和新旧知识衔接的过程和方法;师生双边活动(尤其对双类生的指导)安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和方法;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课时小结;布置和尽可能地当堂完成作业。A.1.6.2.3复习课教学过程的步骤至少应有:导入复习的过程和方法;梳理、归纳知识形成网络;例题
20、讲解,揭示规律、总结方法;巩固练习;新题型训练;综合练习;布置作业。A.1.6.2.4练习和试卷评讲课教学过程的步骤至少应有:审题和思路分析,练习或试题考查知识点分析;解题中最关键和最本质的步骤分析,解题方法和技巧;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产生原因;试题评分标准及分步得分要领,试题的变形、拓展;相关内容复习,教师小结;变形巩固性练习。DB3301/T 014120188A.1.6.3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练习测试评价。教师重点备好练习测试评价,做到:目的明确,精选练习,力求形式多样化;有指导,有要求,规定完成练习的大体时间;练习量符合规定的要求,有梯度,并确定必
21、做和选做的内容。A.1.7检查与考核A.1.7.1教师备课情况检查由学校自查与学科研究部抽查相结合,以学校自查为主,自查与抽查结果纳入各校年度考核。各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月检查1次;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或分管教学校长每学期检查12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分管校长每次检查都要做好记载,在教案上注明检查日期并签字或盖章;每学期由教务处主任/教科研室主任向全校通报一次检查情况。A.1.7.2学科研究部不定期组织教研员开展随堂听课时的教师备课情况调研。抽查到学校不认真组织教师备课情况检查,教师不认真备课或不备课上课,将做全市通报批评。DB3301/T 014120189BB附录
22、B(规范性附录)课堂教学实施细则B.1课堂教学实施的管理要求B.1.1职责B.1.1.1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各学科课程标准具体实施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由分管教学校长直接领导,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对其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B.1.1.2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上述职能部门的基础上,设立学校“轻负高质”督导委员会,加强对学科研究员和学科评价员的管理,从而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价。B.1.1.3分管教学校长要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做好对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教研
23、员的培训、指导、评价与考核。做好学科学生活动的总体规划、指导与评价,教师学科技能培训的总规划。加强对学校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对策研究以及教师教学常规指导与评价。B.1.1.4学科评价员要加强随堂听课以及评议,及时发现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和优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分析和对策研究B.1.1.5教导处要加强对教学五认真的检查,各学科教研组长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组内教师教学技能的磨练,各备课组长加强组内教研。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学期至少听组内老师一节课,新教师、新进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节次。鼓励各职能部门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老师进行跟踪听课。B.1.2途径和方法B.1.2.1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主要包
24、括课堂教学课前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和课后教学管理工作三方面。课前主要做好研究和设计工作,课堂教学管理是中心环节,课后主要做好评价工作。B.1.2.2年级备课组是开展年级教学管理研究活动、制订教学管计划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管理设计的思想和要求,制定学年、学期、学月、每课时的教学管理目标,研究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交流教学管理设计,开展经验交流。每个教师都必须在认真参加集体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教学管理实际,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管理设计。B.1.2.3教学管理设计是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和学法等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内容,确定恰当的教
25、学管理起点和标高,使管理有序、优化、合理,形成管理方案的过程。同时加强课后管理评价的设计。B.1.2.4上课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各项教学管理目标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管理必须紧张有序,管理过程应是师生之间信息、思维、情感、人格精神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自我价值、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管理应努力做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B.1.2.5加强评价与检验。通过课堂教学管理目标完成程度,课后学生情绪变化,心理变化,作业情况,个别辅导情况,他人意见、问卷调查等信息收集整理,及时总结心得体会,根据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要求,审视教学管理思想、管
26、理行为、管理效果,写出阶段教学管理小结。对不足之处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补救,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DB3301/T 0141201810B.1.2.6加强对日常课堂的观察和研究。通过随堂听课、推门课等途径,及时了解老师的常态课堂。通过没有过多修饰的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作好校正。B.1.2.7以赛带训,以研带训,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校在随堂听课的基础上要重视对研究课和典型课例的研究,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各种赛课活动,在磨课的过程中,争取课堂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B.1.3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B.1.3.1要加强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关注课堂教学的兴趣度、参与度、认知度。观察学
27、生对所学内容是否兴趣浓厚,对所学内容是否充满好奇,是否积极参与课堂。B.1.3.2关注课堂组织,这是课堂教学有效达成的重要保障。重点关注老师在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个孩子,学习和操作活动是否合理组织,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常规等。B.1.3.3关注内容设计。重点关注内容目标是否明确,层次是否清晰,逻辑性是否强。B.1.3.4关注教学表达。要求准确清晰,流畅得体,逻辑性强且有启发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或庄重凝练,或幽默诙谐,或和蔼亲切,或激情四射。B.1.3.5关注进度安排。这是课堂教学流畅性的重要要求之一。要求结构紧凑,动静搭配,适合大部分学生,同时把握差异。避免前松后紧、重点不突
28、出、拖堂等。B.1.3.6关注资源利用。好的课堂教学是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过程,要整合多方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如课堂生成资源、多媒体资源、教材资源、生生之间的差异资源,甚至是课堂上的错误资源。B.1.3.7关注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最大的促进剂,也是动力源泉。在课堂上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得课堂永葆活力,气氛生动活泼。B.1.3.8关注师生互动。要求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保障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方法。从而从表面的浮躁走向心灵的同步。B.2课堂教学实施的学科要求可按照“浙江省各学科教学建议”的要求另
29、行制定。B.3各学科的学生学习常规各学科的学生学习常规应经专家讨论,教育局批准后下发到各学校实施。DB3301/T 0141201811CC附录C(规范性附录)学科作业实施细则C.1作业管理的基本要求C.1.1作业的实质是学生独立开展学习活动,巩固知识和促进能力发展。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课程进程与学生基础进行作业的选择布置、作前指导和作后诊断。C.1.2作业可包括引导预习的作业、促进理解的作业、提高熟练性的作业、促进记忆的作业、理清知识关系的作业。C.1.3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建设具有“班本化”的作业。力求作业布置适量,有针对性。作业的要求应适当,意图明确,形式多样。教师应注重精选和创编作业
30、,逐步增加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作业,反对滥用不科学的作业。C.1.4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提倡采用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调查、阅读感悟和搜集、整理资料等多种作业形式。C.1.5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布置有效矫治的作业,改变统一布置作业的习惯方式,设计分层作业,弹性作业等兼顾不同学力的学生。C.1.6教师布置的作业在备课时要事先检验,自己事先做一遍,并在集体备课时研讨通过,发挥巩固、反馈、矫正、补漏、提高与激励等功能,杜绝机械性和惩罚性作业。C.1.7要求学生认真、独立、按时、规范完成作业。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养成细心审题、书写工整、格式规
31、范、改错纠正的良好习惯;同年级布置作业要设置一览表由教导处综合协调学生作业情况,保证每天作业总量不超时。C.1.8作业必须由任课教师亲自批改,有做必改,有改必评。提倡精批精改、面批面改,教师批改要做到字迹工整,批改符号、改正建议等要明确规范,批语要准确,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批改作业问题记录要齐全,对错误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共性问题要集体校正,个别问题作个别辅导;提倡用等级加评语的形式评定学生的作业,要本着激励性原则,允许学生修改后重新调整等级评价。C.1.9学校管理作业可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作业展览和总结反馈等方式。应重视作业分析研究,检查结果应及时反馈,加强指导,让教师明确改进方向。C.2
32、学生作业的基本要求C.2.1作业书写C.2.1.1字迹工整、清楚,写字大小适中,款式规范,行距适当。C.2.1.2各年级各科作业中,书写汉字一律用规范楷书,书写阿拉伯数字,一律用手写体。C.2.1.3一到二年级作业用铅笔书写,三年级开始学用钢笔、四、五、六年级作业用钢笔书写。初中开始全部使用钢笔。个别年级和学科有特殊情况,请示学校教导处后可作调整。C.2.1.4作业本上不乱涂乱画,如有错误需要修改,须使用规范修改符号。C.2.1.5簿本左上角编好组_号_。收簿本和批改时,理齐组、号,发簿本时按组、号传递。C.2.1.6学生做各类作业,都要在上面或右边写明作业日期。C.2.1.7务必保持簿本整洁
33、、平整、不撕破、不弄皱、不折角。DB3301/T 0141201812C.2.2学科作业具体要求各学科的具体作业要求应经专家讨论,教育局批准后下发到各学校实施。C.3教师批改辅导的基本要求C.3.1作业批改C.3.1.1及时认真批改,抓紧正,批改前要仔细检查有无学生缺交,一旦发现,严格要求学生做好交卷。批改各种作业都要写明批改日期,批改完毕要按组号理齐学生簿本。C.3.1.2批改描红、毛笔中楷、大楷,用毛笔蘸红墨水批,批改其他作业,用红色圆珠笔或用钢笔蘸红墨水批,不得使用蓝色,黑色的钢笔或彩色笔批。红色彩色笔可用。C.3.1.3批阅各类测验考试、各科作业用等第制记成绩。等第按规定分为优、良、及
34、格、不及格四级。C.3.1.4使用统一的批改符号。C.3.1.5批改方式:教师批改:直接批改、精批详改或简批略改。学生自改:此种方式又称为自学式批改。即每次作业由老师就其缺失处标上种种符号,然后发还给学生自己修改,改写或修正后,再为学生作正式的批改共同批改:挑选部分学生的文章,由全班共同讨论、批改,且教师从旁指导,其好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如何去写好一篇文章、做好一道题等。个别指点(面批):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就请该生至身旁,一面批改,一面指点说明其文章有那些不妥之处。教师也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其他方式的批改。C.3.2辅导答疑C.3.2.1辅导和答疑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理论教学工作不可
35、缺少的环节,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辅导和答疑对于学生消化、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对于教师了解授课的客观效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C.3.2.2任课教师对待辅导和答疑认识要正确,态度要端正。C.3.2.3认真做好辅导前的准备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确定辅导对象和辅导的重点内容。C.3.2.4辅导时要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要采用恰当方式,创造设疑、质疑、释疑情境,对学生进行提示、引导和点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C.3.3作业检查C.3.3.1每个任课教师期末应对学生作业进行一次总评,评定应占平时成绩30%以上的比例。学校教导处应对根据学生学业
36、报告单进行抽查,了解各科教师执行考核的情况。C.3.3.2备课组每周开展教师作业布置本的自查自纠,重点自查作业布置是否科学、合理,以及作业量安排是否恰当。辅导是否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形式多样C.3.3.3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教师作业布置本的检查,重点检查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教师作业布置和设计方面的亮点,进行交流总结。辅导要创造设疑、质疑、释疑情境。C.3.3.4教研组每月组织一次学生作业本的检查,重点检查教师的批改情况和学生的完成订正情况,以及教师辅导学生的情况,严禁向学生收取辅导费用。C.3.3.5按教研组要求,辅导学生布置形式统一、目标分层的预习作业、阅读作业、写作作业、写字作业,遵循
37、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完成预期目标。DB3301/T 0141201813C.3.3.6教师批改作业与辅导学生情况将全部备案,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一部分。C.3.3.7教师批改作业与辅导学生情况将与学期末的优秀教师评选挂钩。凡在检查中发现向学生收取辅导费;凡是在作业抽查发现教师一次严重失误的,经核实,属于教师过错的,均不具备资格参加本学期的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凡是作业批改成绩受到过一次学生投诉,经核实,属于教师过错的,均不得当选为本学期优秀教师。DB3301/T 0141201814DD附录D(规范性附录)学业评价与监测细则D.1命题要求D.1.1命题人员身份对外保密。命题人员不得参加与考试有关的
38、辅导活动;不得透露、暗示试题内容及命题工作情况。凡有学生或直系亲属参加本课程该年段考试的人员不得参加该学科命题工作。命题人员应回避本人所教年级科目的命题工作。D.1.2命题包括理解考试目的、制定双向细目表、命制试题、编制试卷、制订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学校应提前一个月将命题的具体要求(考试目的、考试范围、试卷难度、试卷分值、考试时间、试卷格式等)以书面形式告知命题人员。D.1.3命题必须以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试题应做到科学、合理、不超纲;题意明确、文字通顺、表述准确严密;标点符号无误,图表绘制规范;不出现政治性、科学性错误;避免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试题的答案应准确、全面、简洁、规范,主观性试题
39、应规定评分要点和评分标准。制定评分标准,需包括对应考者的逻辑思维、综合应用和语言表述能力的要求。试题应当难度适当,有较好的区分度。试卷版面设计要规范。D.1.4命题应按照标准化、科学化的要求进行。编制试题、审题、组配试卷等必须符合有关的技术要求。D.1.5命题人员必须按照评价部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命题任务。完成后上交评价部试卷、答题卷、答案电子稿和纸质稿各一份。D.1.6试题、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在使用前均属绝密材料,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D.1.7所有参加命题工作的人员必须遵守命题工作纪律。凡违反者,取消其命题人员资格,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D.2考试与质量监测D.2.1教育局是教学质
40、量监测的主管部门。全市中小学生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在教育局统一领导下进行。教育学院教学评价部为中小学生教学D.2.2质量监测机构,负责全市各项学科考试的具体实施工作。D.2.3考试坚持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基本原则。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工作须遵守和执行省市有关教学质量监测的文件。D.2.4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的主要环节包括:发布监测的学科与相关年级、申报监测学校和学生名单、命题制卷、实施考试、组织阅卷登分、结果分析与反馈等。D.2.5各校校长为本校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各校教导主任负责组织安排本校教学质量监测的具体工作。D.2.6教学评价部负责全市的教学质量监测成绩分析工作。分析结果直接
41、上报教育局和教育学院领导,由局领导决定反馈的方式和内容。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公布或发表意见。学科教研组和各课任教师做好每学期的学科教学质量分析,各校教学校长负责本校的教学成绩分析,分析结果上报教育学院教学评价部。DB3301/T 0141201815EE附录E(规范性附录)学科教学研究实施细则E.1教学是一个连续的的过程,全体学科教师形成了共同保证本学科教学质量“利益攸关方”的教学共同体。要努力形成开放、互赖、互助的学科教研氛围,促进优秀教学经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E.2各学科教研组要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集中攻坚、形成成果,让教师在研究和行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提升专业能
42、力,进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E.3优秀的教研组团队具有下列基本特征:规范的教研意识,良好的教研氛围;频发的实时教研;在教学中对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的认同并保持个人行为模式的独立性;开放性交流和以校为本的专业引领;日常工作与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课题研究相结合;有效的主题式教研活动策划、任务分担与协作;教研组长的有效组织与协调;较强的成果与课程意识,重视及时整理研究成果,形成校本研训课程,通过后来者的学习传承,促进了学校教学传统的形成。E.4教研组要注重把团队成员素质差异转化为学习资源,通过细致的活动策划、任务分担与协作,通过让教师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成为以校为本的专业引领者。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教研组长要
43、发挥应发挥核心作用。E.5学科教研组的计划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主要工作、研究主题与预期成果;工作行事历等。学校要建立学科教研计划的论证程序,主要包括:学科组讨论提交计划,教研组长陈述并接受评估组质询,修改完善并通过计划。E.6学科教研工作的实施主要包括七种基本活动:常规落实活动;经验传递活动;资源共享活动;质量监控活动;学生学科活动;专题研究活动;课程建构活动。E.7师徒结对是进行教学经验传递的主要活动方式。包括签订协议(含目标、内容、形式、频率、预期成果)、过程登记、评价考核等步骤。E.8资源共享活动主要是备课组的活动。包括通过备课组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教学资源,通过实时教研共享教学经验。
44、备课组教学资源库按年级(上、下)、单元、课时三级打包建库,课时文件包含教学设计、教学注意事项、课件、练习题库、教学音像资料等,单元文件包含单元教学计划、主要教学注意事项、单元综合练习与测试卷、各课时文件包等,年级,年级(上、下)文件包含全册教学计划、主要教学注意事项、期中期末综合练习与测试、各单元文件包。E.9教学质量监控活动基本内容包括建立学生日常学习档案、教师日常教学评价、阶段测试与分析跟进。学生日常学习档案可以以作业档案为主体,用特定的符号或简明的语言记载学生的作业。教师日常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是随堂听课,主要是进行课堂教学诊断,发现问题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阶段测试与分析跟进首先要对测试卷
45、的质量进行评价,要在保证试卷信度与效度的前提下施测,测试分析必须落实到每人、每题,跟进的教学措施也落实到每位学生。E.10学生学科活动主要形式是学生学科社团活动。学科活动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目的是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差异发展。规范的学科社团有社团章程、有活动安排。章程包括社团宗旨、准入条件、权利与义务等,每学期都有活动计划,规定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和组织引导者,活动内容包括适当的培训,以及由社团发起的特长展示、学科竞赛等活动,也可以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术或民间团体组织的各种活动。E.11专题研究活动主要包括工作性专题研究和前瞻性专题研究。工作性专题研究主要是研究完成某项工作的操
46、作流程和评价落实细则,如学科组展开专题研究的工作流程研究、教师作业布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可以用项目的方式展开研究。前瞻性专题研究以结合学校教学问题和学科教学发展方向的课题DB3301/T 0141201816统整教研,是培养以校为本的专业引领者的重要途径,可以用课题的方式展开研究。活动主要包括专题论证立项、过程管理、成果评价与推广三个方面。E.12课程建构活动主要是把优秀教学经验、研究成果经过优化处理形成易于学习的校本研训课程,进而形成校本研训课程资源库。课程需要依次有序呈现主题、摘要、主要成果、详细的成果形成过程资料、附件几个部分,以便使教师能尽快切入到成果的核心,提高学习效率。以素材形式
47、存在的课程资源通常来自课堂录像和评课研讨,要根据细致的评课分析,把录像分成一个个小的片段,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分析片段,然后在文件名中键入各个角度的关键词,以及简要的评价与建议,存入素材库中,便于今后做进一步的主题研究作资料检索,也便于根据需要构建校本研训课程。E.13学科教研组的反馈评价可以按活动类别进行过程性评价,按学科教研组的功能类别进行总结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注意教师评价、教研组自评和分管部门评价相结合,方式上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E.14学科教研档案建设的目的是保存教师参与教研的原始记录,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可以按活动类别归档整理,也可以按功能类别归档整理。教研组长要规范地使用好工作手册,认真做好记载。每个学年上交教育学院一次,由学科研究部组织,分学科对工作手册进行检查、反馈。DB3301/T 0141201817参 考 文 献1 义务教育法(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2 教师法(2006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6月7日发布)教基200117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