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01 T 3134-2022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1556082 上传时间:2024-12-3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85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101 T 3134-2022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DB6101 T 3134-2022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DB6101 T 3134-2022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DB6101 T 3134-2022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DB6101 T 3134-2022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13.200 CCS A 90 6101 西安市地方标准 DB 6101/T 31342022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 2022-10-14 发布2022-11-14 实施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 6101/T 31342022 I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2 5 组织管理.3 6 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4 7 隐患治理.4 8 基础设施建设.6 9 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8 10 宣传与培训.10 11 持续改进.11 参考文献.12 DB 6101/T 3134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

2、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西安市众安减灾与应急服务中心提出。本文件 由西安市应急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安市众安减灾与应急服务中心、西安市质量与标准化研究院、西安市平安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服务中心、陕西益安和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未央创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西安丝路应急管理研究院、西安市西科城市安全与消防救援研究中心、西安鼎昊消防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云、李春政、范少兵、罗鹏军、李米媚、袁佳琪、程方明、李洪彦、张泵、刘妍、刘文化、刘彦超、冯辰星、张磊磊、张莉、罗晓龙、王钧。本文件由西安市众安减灾与应急服务

3、中心负责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本文件在实施中若有疑问或建议,请将咨询或修改建议等信息反馈至下列单位:单位:西安市众安减灾与应急服务中心 电话:18629018832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豪盛花园C座1903A 邮编:710014 DB 6101/T 31342022 III 引言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扎实落实国家减灾委员会 应急管理部 中国气象局 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总体要求,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范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夯实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基础,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在社区一级实现综合

4、减灾“有机构、有队伍、有预案、有物资、有场所、有平台”,制定本文件。DB 6101/T 31342022 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基本要求、组织管理、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隐患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宣传与培训、持续改进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西安市辖区内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893.12013 图形符号 安全色和安全标

5、志 第1部分:安全标志和安全标记的设计原则 GB 28942008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1000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所有部分)GB/T 15566.12020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与要求 第1部分:总则 GB/T 236482009 社区志愿者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指南 GB/T 263762010 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 GB/T 296392020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年版)GB 50223200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AQ/T 90072019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基本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6、GB/T 263762010、GB/T 236482009、GB/T 296392020、AQ/T 900720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减灾 在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灾害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来源:GB/T 263762010,2.3 3.2 防灾 灾害发生前,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预防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来源:GB/T 263762010,2.4 3.3 救灾 灾害发生后,开展的灾情调查与评估、物资调配、转移安置、生活和医疗救助、心理抚慰、救灾捐赠等一系列灾害救助工作。DB 610

7、1/T 31342022 2 来源:GB/T 263762010,2.7 3.4 综合减灾 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管理的各个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灾害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5 社区 一定区域内由居民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注:包括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 来源:GB/T 236482009,2.1 3.6 灾害信息员 从事灾害风险和灾情信息的收集、传递、整理、分析、评估等工作的人员。3.7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最大程度减少事故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应急准备工作方案。来源:GB/T 296392020,3.1 3.8 应急演练 针对可能

8、发生的事故情景,依据应急预案模拟开展的应急活动。来源:GB/T 296392020,3.3 3.9 桌面演练 针对事故情景,利用图纸、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进行交互式讨论和推演的应急演练活动。来源:AQ/T 90072019,3.5 3.10 实战演练 针对事故情景,选择(或模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设备、设施、装置或场所,利用各类应急器材、装备、物资,通过决策行动、实际操作,完成真实应急响应的过程。来源:AQ/T 90072019,3.6 4 基本要求 4.1 应具有组织领导机构、规章制度,明确机构组成与职责。4.2 组织机构应在前 3 个自然年内,未发生责任灾害事故。4

9、.3 应具有综合应急队伍,队伍中至少有 1 名经过培训的灾害信息员,有 1 名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的应急救援员。4.4 应具有灾害风险定期排查制度,有社区灾害风险疏散示意图、隐患清单和脆弱人群清单。4.5 应具有满足社区需求的应急避难场所。4.6 应具有提供医疗救护服务的社区医疗救护站。4.7 应具有符合国家规范的微型消防站,社区消防、应急通道畅通。DB 6101/T 31342022 3 4.8 应具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如短信、应急广播、大喇叭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多元精准高效,预警信息覆盖率 100%。4.9 应具有应急物资储备点,有防护类用品、通讯类设备、救援类装备、生活类物资、抢险类装备等。

10、4.10 应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各类应急预案,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4.11 应具有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培训场所,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4.12 辖区内主要建(构)筑物符合西安市抗震设防要求。5 组织管理 5.1 工作机制 5.1.1 社区应建立综合减灾工作组织机制,成立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支部(党委)书记或主任任组长,成员应包括社区、物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志愿者队伍等。5.1.2 社区应将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与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社区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开展风险辨识、评估与管控工作,推进防灾减灾救灾

11、网格化管理。5.2 工作职责 明确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a)建立并落实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制度;b)每季度应至少召开1次工作会议,分析研判工作形势,制定并落实针对性措施,特殊情况下根据形势随时召开工作会议,并抓好落实;c)应针对社区特点,制定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开展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d)应组织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及日常巡查工作。及时报告灾害风险、灾情,做好本级防范应对工作;e)组织群众转移安置等灾害应对工作,协助灾害事故调查;f)应建立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力量;g)结合实际,做好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物资保障工作。5.3 管理制度 社区综合减灾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综合减

12、灾工作制度;灾害风险评估管控制度;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工作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工作制度;防灾减灾绩效考核制度;综合减灾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防灾减灾档案管理制度。5.4 网格化管理 5.4.1 实行网格化管理,应由社区相关负责人、社区灾害信息员、物业管理人员、楼栋长、社区志愿者组成 5 级网格管理,网格化覆盖率 100%。DB 6101/T 31342022 4 5.4.2 网格员发现的事故隐患处置率 100%,并及时对隐患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6 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 6.1 风险辨识和与隐患排查类别清单 风险辨识和与隐患排查类别包括: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火灾风险

13、隐患;城市内涝风险隐患;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治安安全风险隐患;社会安全风险隐患;潜在供电安全风险隐患;公共设施安全风险隐患;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隐患;交通安全风险隐患;脆弱人群安全风险隐患。(注:可能存在其他未识别的风险隐患)6.2 风险评估方式与方法 6.2.1 风险评估宜采用自我评估或估或委托专业机构评估。6.2.2 评估时可采用头脑风暴、情景分析、风险矩阵等方法,综合考虑导致风险的原因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后果、承灾体脆弱性、社区减灾能力,对社区风险进行评估。6.2.3 社区每半年至少开展 1 次风险评估。6.3 隐患排查方式与方法 6.3.1 隐患排查的方式主要有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

14、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6.3.2 隐患排查的方法可以是群查、点查、循章排查和类比复查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的应用。6.4 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报告 6.4.1 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基本情况:社区的人口、面积、地域、人口构架、灾害特点和灾害分布等内容;风险隐患原因:内因、外因分析;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措施:社区减灾组织对风险隐患的研判、开展演练的情况、发布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对社区减灾工作建设和减灾资金投入等;工作建议。6.4.2 社区应结合风险隐患清单及防范管控措施,绘制风险疏散示意图,标示灾害危险类型、强度或等级、风险点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名称。7 隐患治理 DB 610

15、1/T 31342022 5 7.1 基本要求 7.1.1 社区应收集整理曾经发生的灾害,形成风险隐患排查表,内容包括隐患类型、地点、原因、强度、易发时间、范围、检查人、落实措施等。7.1.2 社区应针对 6.1 所提及的风险隐患类别,定期进行排查,列出潜在的风险隐患清单,并及时制定管控及治理措施。7.1.3 社区隐患治理实行分级分类分区管理。7.1.4 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配合社区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整改工作。7.1.5 建立事故与伤害记录机制,指定专人每季度进行一次各类事故与伤害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7.1.6 定期协助行业主管部门检查相关单位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情况,以及应急队伍

16、对应急装备的使用熟练练程度。7.1.7 在风险隐患点设立警示标志,警示标志的图形符号、文字和颜色等应符合 GB/T 2893.12013、GB 28942008、GB/T 10001(所有部分)以及 GB/T 15566.12020 的相关规定。7.2 治理措施 7.2.1 地震灾害风险隐患 应对建筑物及时进行隐患排查,不符合GB 502232008抗震设防要求的进行加固改造或拆除。7.2.2 地质灾害风险隐患 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群测群防工作机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落实危险区域人员转移措施。7.2.3 火灾风险隐患 7.2.3.1 住宅楼竖向管井管道防火

17、应封堵严密。检查消防通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居民楼内通道,确保生命通道符合标准要求,未被占用、堵塞、锁闭,未堆放影响安全疏散的物品。7.2.3.2 电缆井、管道井、配电柜、电表箱等区域不应堆放易燃、可燃物品。7.2.3.3 推动社会单位、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将电动自行车存放、充电管理纳入常态化防火巡查、宣传教育内容,广泛开展自查自纠。7.2.3.4 林区社区周边应开设必要的防火隔离带,定期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7.2.4 城市内涝隐患 7.2.4.1 应对城市堤防、河道、排涝设施等防洪工程定期巡查,及时上报风险隐患信息。7.2.4.2 汛前应开展社区防汛检查,对易涝点进行整改。7.2.5 气象

18、灾害风险隐患 7.2.5.1 应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定期检查防雷安全。7.2.5.2 应对高空坠物、树木倒伏等大风风险隐患点进行整改。7.2.5.3 应停止高空户外作业和露天集体活动,疏散人群,注意地面积雹,以防滑倒。7.2.5.4 应避免在高大建筑物、广告牌下方停留,及时加固门窗、围挡、棚架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7.2.6 治安安全风险隐患 DB 6101/T 31342022 6 7.2.6.1 应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群体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及治安问题开展全面排查,制定工作措施。7.2.6.2 应抓好矛盾化解和治安治理,坚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限期堵塞漏洞、清除隐患。

19、7.2.6.3 应把涉及居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7.2.6.4 应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7.2.6.5 应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多方位、全覆盖、大防控的治安防范网络。7.2.7 社会安全风险隐患 7.2.7.1 应加强对老旧房屋的管理与修缮。7.2.7.2 应监督餐饮场所安装可燃气体浓度报警装置。7.2.7.3 应在人员密集、大型群众性活动场所,建立大客流监测预警和应急管控制度。7.2.8 潜在供电安全风险隐患 应对居住建筑的电气线路安装敷设进行检查,纠正随意拉接电线问题,更换老化损坏线路。7.2

20、.9 公共设施安全风险隐患 7.2.9.1 应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开展辖区内市政管线检查,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确保供电、供水、通信、供气等管线安全运行。7.2.9.2 应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开展辖区内高层建筑电梯检查,确保安全运行。7.2.10 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隐患 7.2.10.1 应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社区内公共卫生安全高危点位、高危行业和高危人群进行及时监测、预警,并采取相应治理行动。7.2.10.2 应建立社区公共卫生物资储备机制,实行多样化的公共卫生物资储备方案,将政府储备、社会储备与居民储备结合起来,鼓励辖区内医疗服务机构在责任与利润相平衡的原则下适当增加公共卫生

21、物资储备能力,引导社区居民在自愿、适当的原则下储备相应应急医疗物资。7.2.11 交通安全风险隐患 7.2.11.1 应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完善交通安全标识、交通标志及标线、防撞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7.2.11.2 应对社区内部及周边道路情况进行定期巡查,并对隐患点采取相应措施及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7.2.12 脆弱人群安全风险隐患 应开展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脆弱人群普查,建立脆弱人群清单,明确结对帮扶措施,发放防灾减灾明白卡。8 基础设施建设 8.1 应急设施 8.1.1 抗震设防建设 DB 6101/T 31342022 7 8.1.1.1 辖区内医院、学校、生命线系统等重点设防类建筑应按

22、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重大工程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主要建(构)筑物均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8.1.1.2 特殊设防类工程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其他建(构)筑物均应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8.1.1.3 应建立辖区内重点建(构)筑物抗震烈度等级台账。8.1.2 应急避难场所 8.1.2.1 结合社区常见灾害类型和风险等级,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城市绿地、学校、体育场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因地制宜建设、改造和提升应急避难场所,满足社区居民紧急避险和转移安置需求。8.1.2.2 应有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布局图,明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各功能区分布等

23、信息。8.1.2.3 应在疏散路径、关键路口等醒目位置,设置避难场所指示标牌,张贴应急疏散路径示意图。8.1.3 社区应急站点 8.1.3.1 社区应急站点应包括综合减灾站、微型消防站、医疗救护站。8.1.3.2 综合减灾站:应具备科普宣教和应急物资储备等功能。8.1.3.3 微型消防站:应由受过基本灭火技能训练的保安员、治安联防员、社区工作人员等担任队员。8.1.3.4 医疗救护站:救护人员应由社区医生、退休医疗工作者和受过医疗急救技能培训的红十字急救员等组成。8.1.4 消防设施 8.1.4.1 消防设施完整、消防通道应符合 GB 500162014 基本要求。8.1.4.2 各类建筑应依

24、据 GB 500162014,设置消防设施,配备灭火器材。8.1.4.3 应积极运用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电气火灾监测、物联网技术等技防物防设施。8.1.4.4 应定期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保养,确保完好有效。8.1.5 社区灾害事故预警系统 8.1.5.1 应实时监控辖区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火灾、高空坠物等风险。8.1.5.2 应迅速发布当地气象、洪涝、地质、火灾等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并保证覆盖全体居民。8.1.5.3 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宜与综治信息化平台、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天网系统等集成,实时监控预警系统,确保系统正常运转。8.2 物资保障 8.2.1 社区储备 8.2.1.1 应建立应急

25、物资储备机制。8.2.1.2 应建设物资储备点,包括但不限于:配备救援工具:如铁锹、撬棍、救援绳索、担架、灭火器、防洪沙袋、水泵等;应急通信设备:如喇叭、对讲机、警报器等;照明工具:如小型发电机、移动照明、应急灯、手电筒等;急救医疗物资。8.2.2 社会储备 DB 6101/T 31342022 8 8.2.2.1 应建立应急物资社会储备机制。8.2.2.2 应与社区内及邻近超市、企业等合作,签定订救灾应急物资保障协议,保障灾后生活物资和应急救援设备等供给。8.2.3 家庭储备 8.2.3.1 鼓励引导居民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逃生绳、灭火器、手电筒、常用药品等。8.2.3.2 依据西安市

26、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推广使用居民家庭应急包。8.3 应急力量建设 8.3.1 应急力量包括社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灾害信息员队伍、企业救援队伍、其他社会力量。8.3.2 社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职能包含但不限于:承担日常应急任务;与社区邻近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建立联动机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8.3.3 志愿者队伍的职能包含但不限于: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先期应急处置;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培训;治安巡逻;帮扶脆弱人群。8.3.4 灾害信息员队伍的职能包含但不限于:按照平时报险,灾时报灾的要求承担灾情统计报送、台账管理以及评估核查等工作;灾害隐患排查、灾害监测预

27、警、险情信息报送;协助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紧急生活救助等工作;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消防等培训;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培训。8.3.5 企业救援队伍的职能包含但不限于:企业内部应急救援;能力范围内的社区应急救援。8.3.6 其他社会力量的职能包含但不限于:能力范围内的应急救援。9 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 9.1 应急预案编制 9.1.1 社区应急预案 9.1.1.1 应根据社区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结果,结合社区现有资源,编制社区综合应急预案,要求预案精简可操作。9.1.1.2 社区应急预案类型包括:灾害应急救助综合预案;地震应急预案;DB 6101/T 31342022 9

28、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城市内涝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突发社会治安事件应急预案;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潜在供电安全应急预案;公共设施安全应急预案;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其他。9.1.1.3 社区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应急组织机构;灾害应急处置流程;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灾害风险和隐患点清单;应急联络信息;物资保障;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疏散路径图;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临时设立的生活救助、医疗救护、应急指挥等功能分区图;脆弱人群人员清单及转移方案。9.1.2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 9.1.2.1 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及时

29、更新。9.1.2.2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应按照 GB/T 296392020 的要求。9.2 应急演练 9.2.1 演练基本要求包括:层次丰富、形式多样;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预案编制实施情况,社区应每半年至少开展 1 次;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应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应吸纳社区居民、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中小学生参与应急演练。9.2.2 演练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桌面演练;实战演练。9.2.3 做好充分的演练准备,明确演练重点检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应根据目标需求和社区实际,设定不同的灾害情景;应明确地域范围、日期、地点、持续时间、参与人员等;应根据方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后

30、勤保障工作。9.2.4 演练实施环节包括但不限于:宜邀请防灾减灾专家参与演练;DB 6101/T 31342022 10 应安排专人记录参与的组织和个人的表现。9.2.5 演练总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应对参与的组织和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应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形成评估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应依据演练发现的不足,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10 宣传与培训 10.1 宣传 10.1.1 宣传时机 10.1.1.1 应建立社区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体系,定期开展综合减灾专题宣传。10.1.1.2 应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以及农闲、节庆、集市、庙会、

31、民俗活动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等时机,每半年至少集中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消防等大型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居民参与率在 10%以上。10.1.2 宣传设施和场所 10.1.2.1 应设置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场所,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设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或应急体验馆,定期向社会开放。10.1.2.2 应包括安全宣传栏、橱窗、活动中心等,张贴防灾减灾救灾知识、风险疏散示意图、隐患清单、应急预案流程图、避难场所功能布局等宣传挂图。10.1.3 宣传方式 10.1.3.1 宜利用社区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子显示屏等载体作用,做好经常性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教育。10.1.3.2 宜利用文艺团体

32、、业余文艺演出队开展群众性综合减灾文化创演活动。10.2 培训 10.2.1 培训计划 应根据不同对象需求及能力要求,制定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培训计划。10.2.2 培训内容 10.2.2.1 应系统全面、开放共享。10.2.2.2 宜采用多种形式,将社区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向社区全体居民开放共享。10.2.3 培训时机 10.2.3.1 应定期或临机组织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管理相关知识培训。10.2.3.2 每年组织防灾减灾综合类培训教育不少于 4 次。10.2.4 培训方式 宜根据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的特点,选择集中培训、网络学习和体验式培训等方式。10.2.5 培训提供 DB 6101/T

33、 31342022 11 宜邀请专业部门、单位开展社区培训教育,或委托专业机构提供社区安全教育培训服务。10.2.6 培训档案 应做好培训记录,建立培训档案。11 持续改进 社区应根据综合防灾防灾减灾形势,针对风险源头管控、信息来源多头、工作基础薄弱、应急救援力量不足等问题,持续改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DB 6101/T 31342022 12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年12月19日)2 国家减灾委员会 应急管理部 中国气象局 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减发20202号)3 西安市

34、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西安市应急管理局 西安市地震局 西安市气象局关于印发西安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化创建工作规范的通知(市减灾办202012号)4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 陕西省地震局 陕西省气象局关于印发陕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和陕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的通知(陕应急2021474号)5 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国减发20221号)6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陕发201722号)7 中共西安市委 西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市发20213号)8 西安市应急管理局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西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市应急发202198号)9 中共西安市委办公厅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推进全市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办发202212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