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565-2005 自行车安全要求.pdf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61159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5.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3565-2005 自行车安全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GB 3565-2005 自行车安全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GB 3565-2005 自行车安全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GB 3565-2005 自行车安全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GB 3565-2005 自行车安全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G昌ICS 43.150 Y 14 和国国家标准共中华人民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代替GB3565 1993 自行车安全要求Safety requirements for bicycles CISO 4210: 1996 , Cycles-Safety requirements for bicycles , IDT) MMM施mmmm实BEE-EEEEnd . ,a冒们们UUUUW川nv川川川川川川川旧。CHHHH2斗MUHH95 川川川川川叫川川AUnu-EEl-FOnU M山山山山山川nunJ. EE-EE- 2005-05-17发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

2、量监督检验检痊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目次前言.,.皿总论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零部件的要求.4 总则5 车闸.36 车把7 车架/前叉组合件.8 前叉9 车轮10 轮榈、外胎和内胎.7 11 脚蹬和脚蹬/曲柄驱动系统.8 12 鞍座13 链条.14 链罩.15 辐条挡盘.10 16 照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17 反射器18 鸣号装置19 说明书.20 标记.,整车的要求. . 12 21 道路试

3、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试验方法. . 12 22 闸皮试验1223 制动系统受力试验24 制动性能试验1225 脚闸线性试验um 车把部件试验1827 车架/前叉组合件冲击试验.28 静负荷试验(车轮). 29 脚蹬试验30 鞍座和鞍管试验2731 道路试验.附录A(资料性附录)脚闸线性试验中取得最佳直线和:l:20%极限线的最小平方法的说明30附录B(资料性附录)车把几何位置32参考文献. . . . 33 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目IJ1=1 本标准的第4章、第5章

4、;第6章的6.2、6.5,6.6;第7章;第8章的8.2;第9章的9.3;第11章的11.2;第12章的12.2、12.6;及第14章、第15章、第17章、第1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本标准等同采用ISO4210 :1996(自行车-自行车安全要求c第四版)。本标准在制定时,对于ISO4210:1996作了一些编辑性修改:如取消ISO4210: 1996中的篇编号:将ISO4210:1996中引用的ISO标准改为我国相应自行车部件的行业标准,它们在技术内容上是与原引用的ISO标准等效的。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在于,保证按照本标准制造的自行车,在实际使用时尽可能的安全。各项试验的设置是保证每一

5、个零部件乃至整车的强度和耐用性。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始终贯彻高质量和重视安全性。本标准是对GB3565-1993Cidt ISO 4210:1989.第三版)的修订,与GB35651993相比有如下主要差异:一改进了制动性能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一二增加了车轮快卸轴机构的要求;一一将防护链罩的要求扩大到多片链轮;一提出了对车把部件、前叉、曲柄组合件和鞍管进行疲劳试验。本标准只限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故特别回避零部件(尺寸)的标准化。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自行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自行车标准化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阮志诚、陈直青

6、。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一一GB3565-1983、GB3565-1993。用山GB 3565-2005/ ISO 4210: 1996 自行车安全要求总论1 范围的安全与性能要求,并制定了一些自行车3. 1 3.4 串列自行车tandem 装有双人或多人鞍座,前后依次排列的自行车。3.5 鞍座高度saddle height 从地平面到鞍座面的高度。测量时,自行车应垂直置于地面,然后从鞍座面的中心垂直测量到地面的距离。3. 6 制动距离braking distance 从制动初始点(3.7)到自行车停住所行驶的一段距离。1 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7、 3. 7 制动初始点commencement of braking 当车闸的操纵机构从它的原始位置开始动作时,自行车在试验跑道上的位置点。用两个车闸试验时,初始点的位置由首先动作的车闸来决定。3.8 行程gear deveJopment 曲柄转动-周,自行车所行驶的距离。3.9 外露突出物exposed protrusion 与长250mm,直径83mm之圆柱棒(模拟人的肢体)的中间75mm长的那一段圆弧面相碰的突出物体,见图1。单位为毫米图1外露突出物测试圆柱棒3. 10 (脚蹬)脚踩面(pedaD tread surface 位于脚下的脚蹬表面,设计时要考虑其防滑性能。3. 11 铁类部

8、件ferrous component 全部由铁类材料制成的构件组成的部件,但其间的连接介质除外,如铜焊材料或粘结剂。3.12 非铁类部件non-ferrous component 全部由非铁类材料制成的构件组成的部件,但其间的连接介质除外,如粘结剂。注:在选择疲劳试验中的试验力时,凡由铁类和非铁类构件混合构成的部件均应视作非铁类部件。3.13 曲柄组合件crank assembly 包括两曲柄、两脚蹬轴、中轴棍和链轮。2 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零部件的要求4 总则4. 1 锐边在正常的骑行、搬运和维修时,凡骑行者的手、腿等可能触及之处,都不应有外露的锐边。4.

9、2 突出物经组装后,凡长度大于8mm的刚性外露突出物,其尾端均应倒圆,倒圆半径应不小于6.3mm,这类突出物的大端尺寸应大于12.7mm,小端尺寸应大于3.2mm。自行车车架的上管上面,自鞍座至鞍座前300mm处不应有任何突出物,但直径不大于6.4mm的控制钢绳套管和由厚度不大于4.8mm的材料制作的套管夹则允许系附在上管上。自行车车架上允许附有起保护作用的泡沫塑料缓冲垫,但将它除去之后仍应符合有关突出物之要求。螺钉的外露突出部分(3.9) ,应限制在与螺母旋紧之后小于螺钉的大径尺寸。5 车闸5. 1 制动系统每辆自行车应装有两个制动系统。一个制动前轮,一个制动后轮。制动系统应操纵灵活,并能满

10、足5. 5的要求。闸皮中不允许含有石棉材料。5.2 手闸5.2.1 闸把位置手闸前后闸把的位置应按自行车销售地所在国家的立法、习惯和实际使用状况而定,在我国是前闸把在右,后闸把在左。5.2.2 握闸尺寸从闸把的外表面量到车把、或车把把套、或其他防护物的外表面的最大握闸尺寸d,在A和B两点之间应不大于90mm,B和C两点之间应不大于100mm(见图2)。注:1明把应能在其调节范围内达到这些尺寸。5.2.3 车闸部件的安装把车闸部件安装到车架、前叉、或车把上时,所用的螺钉应有合适的锁紧防松装置,如防松垫圈、防松螺母或对顶螺母。按制造厂说明书安装车闸时,紧绳螺钉不应割坏钢绳的丝股。万一车闸的钢绳断裂

11、,也不应导致车闸机构的任何零件妨碍车轮的旋转。钢绳尾端应装有一个能承受20N拉脱力的尾套,以资防护;或作防止丝股松散的其他处置。5.2.4 闸皮组装闸皮应牢固地安装在背板或闸盒上,按第22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闸皮组合件不应损坏。在做完第22章规定之试验以后,制动系统应能满足5.4.1的强度试验,以及能满足5.5. 1和5.5.2的制动性能要求。5.2.5 车闸的调整车闸应能调整到有效的操纵位置,除非闸皮己磨损到根据制造厂建议、需要掉换的程度。车闸经正确调整后,除了受闸表面外不能与其他面相碰。安装杆闸的自行车,当车把转角定在600时,闸皮不能与车轮的轮辅相碰;在车把回复到正中位置时,闸杆应该既无

12、弯曲,也无扭转。3 GB 3565-2005/ ISO 4210 : 1996 a) 5. 3 脚闸脚闸应在骑行者齿轮位置或调整无关。置施加的力矩应不小于15.4 制动系统的强度5. 4.1 手闸按23.1规定之方法试验时,5. 4. 2 脚闸按23.2规定之方法试验时,制动系统及5. 5 制动性能5.5. 1 干态制动单位为毫米独立有效,与驱动时,对曲柄每一个位按第24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自行车应以表1给定的骑行速度并在相应的制动距离以内平稳而安全地停住。5.5. 2 湿态制动按第24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自行车应以表I给定的骑行速度并在相应的制动距离以内平稳而安全地停住。4 GB 3565-

13、2005/ ISO 4210: 1996 表1制动试验的速度和制动距离试验条件试验速度/Ckm/h)使用的车闸制动距离/m使用两个车闸7 干为巳、25 单用后闸15 使用两个车闸9 湿关CA、16 单用后闸19 5. 5. 3 副闸把对装有副闸把的自行车,除了对附有副闸把的主闸把进行试验以外,还应对副闸把另行试验。5. 5. 4 脚闸线性按第25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6 车把6. 1 把横管把横管的总宽度1、6. 2 把立管把立管上应有久性装置来保证6.4 车把稳定性车把经正确调紧点、僵呆或松弛现当骑行者坐在鞍质量至少应有25%压-车把的几何位置图16. 5 车把部件的强度6.6 把横管和把立管

14、组合件的疲劳试验按26.4规定之方法试验时,把横管或把立管应无断裂或肉眼能见之裂纹。注:在本标准中所有裂纹的检测,我们推荐采用ISO3452中规定的标准的裂纹检验方法。7 车架/前叉组合件7. 1 冲击试验(重物落下)一个可靠的永按27.1规定之方法试验时,组合件应元肉眼能见之裂纹,在其前后轴中心距(轮距)上测得的永久变形应不大于40mm。5 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7.2 冲击试验(车架/前叉组合件落下)按27.2规定之方法试验时,组合件应无肉眼能见之裂纹。8前叉8. 1 定位装置前叉安装前轴处的槽口或其他的前轴定位装置,必须是:当前轴或轴挡紧贴在槽口的顶部时

15、,前轮应位于前叉的中央。8.2 前叉的擅劳试验按27.3规定之方法试验时,前叉之各部分应无断裂或肉眼能见之裂纹。9 车轮9. 1 转动精度转动精度就是指(铀的)圆跳动公差。在9.1. 1和9.1.2中给定的圆跳动公差是指车轮完全组装好以后,在没有轴向窜动的情况下旋转一周,轮辅位置的最大允许变动范围(即指示器的最大动程)9. 1. 1 径向圆跳动公差对装有轮缘闸的自行车,在轮榈上适当点处沿轮榈作径向测量时,其跳动量应不大于2mm(见图3)。轮胎幅条仪表支架百分表径向)圈3车轮的转动精度对不是装轮缘闸的自行车,其跳动量应不大于4m日1。9. 1. 2 端面圆跳动公差轮轴支承架仪表支架对装有轮缘闸的

16、自行车,在轮榈上适当点处沿轮辆作轴向测量时,其跳动量应不大于2mm(见图3)。对不是装轮缘闸的自行车,其跳动量应不大于4mm。6 GB 3565一2005/ISO4210: 1996 9.2 间隙车轮部件经装车校正后,其轮胎对于车架和前叉上之任何附件之间的间隙应不小于2mm。9. 3 静负荷试验组装好的车轮按第28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其任何零部件不应断裂,轮朝上挂重点的永久变形应不大于1.5 mmo 9. 4 车轮夹持力9.4.1 总则车轮应紧固在车架和前叉上,并按制造厂推荐的方法经调整后,应符合9.4.2、9.4.3、9.4.4和9.5 的要求。车轮蝶、母的最小拆卸力矩应为制造厂推荐之旋紧力

17、矩的70%。使用快卸轴机构的车轮应符合9.5 的要求。9.4.2 前轮夹持力一一夹持装置己固紧沿前轮的拆卸方向,在前轴两侧对称地施加一个2300N的力,为时30s,前轴和前叉之间应无相对位移。9.4.3 后轮夹持力一一-夹持装置己固紧沿后轮的拆卸方向,在后轴两侧对称地施加一个2300N的力,为时30s,后轴和车架之间应无相对位移。9.4.4 前轮夹持力一一夹持装置未固紧前轮用螺纹轴和螺母安装的,先将螺母用手指旋紧,然后松开至少3600,然后对准槽口向外对前轮施加一个100N的径向力,前轮不应脱离前叉。安装快卸机构的前轮,应符合9.5.2的要求。9.5 快卸轴机构9.5. 1 操作特性任何快卸机

18、构都应具有下列之操作特性ta) 快卸机构应是可调节的,用以调节到咬合压紧的程度见第19章c) ; b) 快卸机构的形状和标记应能清楚地表明机构是处于松开位置还是扳紧位置;c) 如果机构是用扳杆来调节的,则在扳杆调节好后,将机构扳紧的力应不大于200N,快卸机构在此力的作用下,应无永久变形;d) 在夹紧机构被扳紧后需要的松脱力应不小于50N; e) 如果机构是用扳杆操作的,则快卸机构应能承受一个不小于250N的扳紧力而无断裂或永久变形。在施加该力时年,机构应调整到避免在此力作用下被完全锁死;f) 在快卸机构处于扳紧位置时,车轮的夹持力应符合9.4.2和9.4.3的要求。在t述c)、d)和e)中所

19、规定的力,如施加在扳杆上,则应加在离扳杆末端5mm处。9.5.2 拆卸没有辅助装置的快卸机构,应能在不打乱机构预调的情况下,拆下和调换车轮。如果有辅助装置,而且快卸扳杆完全松开、车闸又没有接上或者是松开的,则沿槽口对准前轮的拆卸方向对前轮施加一个100 N的径向拉脱力,前轮不应脱离前叉。注:建议对装有辅助装置的快卸机构,也能在拆下和调换车轮时不打乱机构的预调。10 轮辆、外胎和内胎非模铸轮胎无10.1和10.2的要求。7 GB 3565-2005/ ISO 4210 : 1996 10. 1 充气压力制造厂推荐的最大充气压力应标铸在外胎的侧面,使外胎装上车轮后易于被看到。10.2 配合性轮胎、

20、轮辅应符合各自的标准,外胎和内胎应与轮辅相匹配。将轮胎充气到最大充气压力的110%,经过5min后,外胎仍应完整地包合在轮铜上。门脚蹬和脚蹬/曲柄驱动系统11 . 1 脚蹬的脚踩面11 . 1. 1 脚蹬的脚踩面应安装牢靠,在11.1. 2 对不用足尖套a) 在脚蹬的上表面和下b) 有一个认定的脚11.1. 3 为专用于足尖需要符合11.1.2之a)11. 2 脚蹬间隙11. 2. 1 地面距离自行车在元或鞋子夹持装置,就不再触及地面。85峙的骑行者坐在上面一样。11. 2. 2 足趾不装有足的间隙应不小胎或前泥板扫出意角度时)之间轴线,量到前轮纵轴线l刁/ / / 图4足趾间隙自行车的前叉设

21、计得可装前泥板的,其足趾间隙必须以装上适配的前泥板后再行测量。11 . 3 驱动系统静负荷试验按29.1规定之方法试验时,驱动系统之任何零部件都不应有肉眼能见之裂纹,且系统应不丧失其驱动能力。8 GB 3565-2005/ ISO 4210: 1996 11. 4 脚蹬动态耐久性试验按29.2规定之方法试验时,脚蹬的各零部件或曲柄的螺纹都不应有肉眼能见之裂纹。11. 5 曲柄组合件的擅劳试验按29.3规定之方法试验时,任意一脚蹬轴,任意一曲柄,中轴棍或安装之链轮(或其他类型的驱动部件)都不应断裂或有肉眼可见之裂纹。12 鞍座12. 1 限制尺寸鞍座、鞍座支架或鞍座其他附件m125 mm。12.

22、2 鞍管鞍管上应有一个永处)底部量起应不低于转动。按30.112.5 鞍座的313 链条14. 1 a) 符合14.2之盘链罩;鸟b) 符合14.3之防护装置;或啕c) 对脚蹬上装有固定的足夹紧装置者,装置。该标记从鞍管的(全直径/现塑料底板,鞍座部节亨丁4.4之由前拨链导板和防护罩连成一体的防护14.2 盘链罩的直径应不小于外链轮的齿顶圆直径加10mm(见图5)。注:若脚蹬曲柄和链轮设计得太靠近,因而无法容纳完整的盘链罩时,则可装-个非圆整的盘链罩,只是缺口处应密切接近曲柄。14 . 3 防护装置至少应该罩住链条和链轮的外片和顶面,其范围应从链齿刚进入链条两外片的那一点沿链条向后至少25mm

23、处起,向前绕外链轮直至中轴轴心的水平线为止(见图6)。14.4 由前拨链导板和防护罩组成的防护装置,至少应罩住链条和外链轮的上啃合部分的外表面,其范围应从链齿刚进入链条两外片的一点沿链条向后至少25mm处起(见图的。9 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D2;主D1十10mm。D1申D2图5盘链罩三主25单位为毫米圈6链条和链轮的瞄合15 辐条挡盘装有后变速飞片的自行车,应装个辐条挡盘,借以避免由于链条被不适当的拨链或损坏导致链条阻碍车轮的旋转或使突然停车。16 照明16. 1 照明系统本标准对装前灯、后灯或全套照明系统不作强制性规定。如果安装的话,则应符合我国公安部的有

24、关法规。16.2 电线装置安装电线时,应避免与运动部件或锐边相碰,以防磨破。电线的所有接头在任意方向上都应能承受10 N的拉脱力。1。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17 反射器17. 1 后反射器按照第16章安装后灯的自行车还应加装一个后广角反射器或一般的反射器,并应符合QB 2191一1995的要求。不装后灯的自行车则应装一个广角反射器。后反射器应为红色。17.2 侧反射器自行车应装有两个侧反射器,每一个在两侧都能看到,反射器可取下列任意一种:a) 装在自行车前半部和后半部的广角反射器,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装在车轮的辐条上。对有些自行车在后轮上除了车架和泥板支棍以外,还

25、装有其他部件者,则转动的反射器应装在前轮上;或者b) 在每一个车轮的两侧,离轮胎外径10cm之内,都装有连续的环形反射材料。广角反射器应符合QB2191一1995的要求;反射材料应符合QB2191-1995的光学性能之要求。两个侧反射器应为同一颜色,或白色(透明),或黄色。17.3 前反射器自行车应装有一个符合标准的前广角反射器,前反射器应为白色(透明)。17.4 脚蹬反射器每只脚蹬的前、后表面都应装有反射器,它们应符合标准的要求。反射器可以和脚蹬结构连成一体,也可以以机械方法安装在脚蹬上,但都应充分地凹进在脚蹬的边缘里面或反射器框架内,以免在脚蹬的边沿与其他平面接触时碰到反射器的镜面。脚蹬反

26、射器应为黄色。18 鸣号装置自行车应装有车铃或其他适用的鸣号装置,并应符合QB/T1723一1993和我国公安部的有关法规。19 说明书每辆自行车必须附有说明书,并应包含以下内容:a) 骑行前的准备怎样测量和调整鞍座和车把的高度,使之适合骑行者;对鞍管和把立管上的警告标记应予以说明;b) 对把横管、把立管、鞍座、鞍管和车轮的紧固件应推荐旋紧力矩;c) 车轮快卸机构的正确调整方法,诸如当扳杆扳到锁紧位置时,机构应咬压在前叉接片上;d) 润滑一润滑部位和润滑周期,以及推荐润滑用油;e) 正确的链条张紧度和调整方法;f) 车闸的调整和对闸皮调换的建议;g) 变速器的调整;h) 适用的配件,如外胎,内

27、胎和闸皮盒部件等;i) 附件一一如果随车提供,则应详细说明操作和维修方法(如有需要),以及有关的配件(如电珠); j) 骑行安全须知车闸、轮胎、车把和照明应定期检查,雨天应注意增加制动的距离pk) 自行车的使用方式(即公路骑行或全地形骑行),告诫不可滥用,以免引起伤害;) 对提供的尚未安装的部件,应说明其正确的装配方法。注:其他需要包含的事项,由制造厂自行决定。20 标记凡经检验符合本标准,即可在每辆自行车上明显耐久地标上:11 GB 3565-2005/ 180 4210: 1996 a) 本国家标准编号,即GB3565- 2005 j b) 制造厂或销售商的名称或商标;c) 车架编号。整车

28、的要求21 道路试验按第31章规定之方法试验时,不应有系统或部件的损坏,鞍座、车把、变速控制器或反射器不应有松动或失准现象。自行车在行驶和转弯时应平稳,骑行包肆且品蹦盹呜E手来打信号)而无困难,且对骑行者元危险。22 闸皮试验N的握闸力,或小末端125mm处施加23 . 2 脚闸这项试验应在成车载15s。这项试验应重复10次。24 制动性能试验24.1 受试验的自行车制动性能试验须在车闸己按第23章之规定,通过受力试验以后再在该成车上进行。如有需要车闸可重新调整正确,轮胎应按标注在外胎上的最大推荐压力充足气(见10.1)。24. 2 试验跑道24 . 2.1 应尽可能采用室内试验跑道。若用室外

29、试验跑道,应特别注意整个试验过程中的环境条件。24 . 2. 2 试验跑道的坡度应不大于0.5%。如果坡度小于0.2%,所有的骑行应取同一方向进行。如果坡度在o.2%0. 5%之间,骑行应取正反方向交替进行。12 GB 3565-2005/ ISO 4210: 1996 单位为毫米加力左曲柄施力点_j._脚跟图8脚闸试验13 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24.2.3 路面应坚硬,铺混凝土或纯沥青,无松软的尘土或砾石。干燥路面与自行车轮胎之间的最小摩擦系数应为O.5。24.2.4 在试验开始时,跑道应是完全干燥的。按5.5.1的要求进行试验时,跑道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保

30、持干燥。24.2.5 跑道上的风速在试验时应不大于3m/s o 24.3 仪器设备受试验的自行车应装有下列仪器设备:24.3.1 校准好的速度表或转速表,精度在土5%以内,给骑行者指示制动初始点的近似速度。24.3.2 速度记录装置,精度达到土2%,用以记录制动初始点的速度。24.3.3 距离记录系统,精度达到:!:1%,用以记录制动距离。24.3.4 喷水系统,用以喷湿受闸表面。它由一只水箱通过管子连接前轮上一对喷嘴和后轮上一对喷嘴组成,此外还应包括一只由骑行者控制的快速启/闭阅。每只喷嘴的水流量应不小于4mL/s。应用常温蒸锢水。钳形闸、涨闸、抱闸、盘闸和脚闸的喷嘴位置和方向详见图9图14

31、。严卢!飞飞卢钳形闹丐-UT-fF._.-芦l俨啧啧f J. 11 l广l/J,l;二三L-1741、JJJ丁)7固9钳形闸啧嘴(前)24.3.5 车闸启动指示系统,用以记录每个车闸各自的启动瞬间。24.4 自行车、骑行者和仪器的质量自行车、骑行者和仪器的总质量应为100kg士1%。如制造厂声称其自行车所能承受的载重,加上自行车本身,其质量大于100kg者,则该自行车应按这较大的总质量士1%进行试验,并应能符合规定的制动距离的要求。24.5 施于车闸的力24.5.1 握闸力的大小和位置装手闸的自行车,试验时所用的握闸力应不大于180N。握闸力应施加在离闸把末端25mm处,如图7所示。每一系列试

32、验的骑行前、后都应对闸把的负荷进行验证。24.5.2 用于闸把上的握阐力设定装置如闸把可由一个设定的握闸力的施力装置来操作,则该装置应符合24.5.1的要求,此外还应控制对闸把的施力速度,使握闸力达到63%时,所需的时间应不小于0.2s。车架1fj: 1 t:=9 I L飞-r l一干_I一一-二于一1 :) 1 斗|气L一_._C- I I飞-j:r I I_.r-. -. I !LJ-i-卢!1户、-一一一l 、J牢轮旋转方向I / I I I 50 max. 1 I L一后钳形闸-.J 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单位为毫米后T形接头涨闸_/IJ钳形闸啧嘴(后

33、)八、./、/由问/5、/-方4/MA转,l|-El旋-5-飞.尘轮74川,-i-CJ车川JOJ二、/Jr/-LU俨代h门WV-Jll卡卡|-P一-、/r I,id 、八J、J、冉飞 、 Ill - / 斤1伊向/6.d7J乾卢5l|占1!棚/44叫过/ 图10涨闸啧嘴(前和后)24.5.3脚闸施于脚闸的脚蹬力不予限定。24.6 方法24.6. 1 干态试验骑行骑行者应蹬踏受试验的自行车达到规定的试验速度。然后他应停止蹬踏并制动。而安全地停住。24.6.2 温态试验骑行其方法应与24.6. 1相同,只是在制动初始点(3.7)前不小于25m处应开始喷湿制动系统,并一直延续到自行车停住。注:在两次

34、试验骑行之间,可扫除试验跑道上过量的水。24.6.3 有效试验骑行次数24.6.3.1 如果跑道的坡度小于0.2%,应作下列之骑行:a) 连续五次干态有效骑行;15 自行车应被平稳圈11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喷嘴b) 二次湿态111c) 连续五次24.6.3.2 如果跑a) c) 连续六次 注:每两次连续骑行京的24 . 7 速度/距离校正如果由计时装置测式中:Vs一规定的试验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Vm一一测得的试验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24. 8 试验骑行的有效性24.8. 1 如果发生以下情况,该试验应视为元效:a) 发生过多的侧向滑移,或

35、者b) 发生失控现象。单位为毫米后T形接头,-1 . ( 1 ) 对装有某些类型的制动系统,使自行车在制动时不可能完全避免后轮有一些滑移,只要不是由于发生了上述的a)和b)的情况而使自行车停住的,则还是可以认为有效的。16 24.8.2 a) 飞/r -如果校正后的制动制动初始点的速度大后T形接头GB 3565-2005/ ISO 4210: 1996 i叫户队 ,- ; _) ) 1 飞厅b) 在使用两个车闸的试验中注:由于前闸在上述制动试验中具有非常的制动能量,紧眼上制动后闸也是重要的。c) 在使用两个车闸的试验中,沿路面测得的前、后闸制动标记之间的距离超过1m者;d) 24 . 8. 3

36、 a) b) 在试验骑行中,出现过一次大的侧向滑移或失控现象,之后又有一系列的试验骑行,其制动距离大于规定的限值。虽然校正后的制动距离小于规定的制动距离,但发生以下情况,该试验仍应视为无效:制动初始点的速度小于规定的试验速度1.5 km/h以上者;在使用两个车闸的试验中,沿路面测得的确认速度的那一点与后闸制动标记之间的距离超过2m者。17 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 1 喷嘴后T形接头车架喷嘴一飞.1177/ i r _飞、-.11lJ J世?!:._I呵飞、飞._飞1、.、J中一己一JL一-一一一一一_hL飞 l l户!L广J飞-._斗二二=-.j飞11一一飞

37、HJU I / l 白一脚闸注:喷嘴对准脚闸两端迸口处。国14脚闸啧嘴、之二二t幸轮旋转方向如校正后的制动距离大于在表1中规定的制动距离,则该试验骑行应视为有效。24.9 试验结果24.9.1 平态制动/ 依据试验跑道的坡度,作24.6.3.1a)或24.6. 3. 2a)的试验骑行,其试验结果应取校正后的制动距离(见24.7)的平均值。为符合5.5.1的要求,上述之平均值应不大于在表1中规定的相应的制动距离。24.9.2 湿态制动依据试验跑道的坡度,作24.6.3.1c)或24.6. 3. 2c)的试验骑行,其试验结果应取校正后的制动距离(见24.7)的平均值。为符合5.5.2的要求,上述之

38、平均值应不大于在表1中规定的相应的制动距离。25 脚闸线性试验这项试验应在成车上进行。在脚蹬的制动方向上施加一个垂直于曲柄的脚蹬力,其大小为90N 300 N.由它产生的制动力应沿后轮胎向前运转的切线方向来测量。制动力的读数应在车轮被平稳地拉转一周之后再读得。最少要读取五个读数,各对应于大小不同的脚蹬力。对同样大小的脚蹬力,应该读三次数,取其平均值。应将结果标出在坐标纸上,并用在附录A(资料性附录)中简单介绍的最小乘方法来作出其最佳直线和土20%的极限线。26 车把部件试验26.1 把立管26. 1. 1 力矩试验用一个夹具将把立管夹紧在最少插入深度处(见6.2).将一试棒或把横管装紧在把立管

39、中,借助试棒在平行于把立管的平面内,按图15所示沿把立管中心线的方向对把立管施加一个108N m的力矩。350 夹具最少插入深度圄1526. 1. 2 把立管弯曲试验把立管飞、- - 、-_一_-二一把立管的力矩试验GB 3565一2005/1S04210: 1996 单位为毫米加力把接头中心用一夹具将把立管夹紧在最少插入深度处(见6.2),对套在把横管上的施力装置施加一个力,其方向向前并与把立管的轴线成45。角,如图16所示。 夹具最少插入深度一-圄16把立管的弯曲试验如果把立管发生屈服,则它应能弯曲到与把立管的轴线成45。角而不断裂,并能支承不小于1600N 的力。26.2 把横智和把立智

40、的力矩试验将车把部件的把立管装夹在最少插入深度处,在把横管的两端同时施加220N的同向力,且其方向和力点务使把横管和把立管接合处的转矩为最大。如果该力点恰好在把横管的末端,则应尽实际之可能,将力尽量施加在把横管的末端处,但不管怎样,施力点离末端应不大于15mm(见图17)。注:因把横管的形状各不相同,故所加之力可以取不同于图17所示的方向。如果把横管/把立管部件是采用夹紧配合的,则施于紧固件的力矩应不大于该紧固件的推荐力矩。26.3 把立智和前叉立管的力矩试验将把立管正确地装配在车架和前叉立管内,按制造厂的说明书将把芯丝杆旋紧,对把立管/前叉的夹紧装置施加一个25N. m的力矩,如图18所示。

41、19 GB 3565-2005/ISO 4210 : 1996 加力26.4 把横管和把立管部件的26. 4.1 安装把横管和把立管应是全新成品。平式?黯责F雪带把的把于应校准在与把立管轴线相垂直的平面内(见图19),除非把横管和把立管是固定连接的,例如通过焊接或轩接。对于可调节的高翘式车把,其把横管的定位,应使把手的轴线处于水平位置(见图20b)。把立管应插入至最少插入深度处(见6. 2) ,并用其自身常用的固紧装置夹紧在一夹具中,就像安装在自行车上一样。26 . 4.2 试验力的位置和方向对于车把施加的动态试验力,通常应施加在离把手部开口端50mm处并与把立管的轴线相平行(见图19),但高

42、翘式车把除外。对于可能有几个握手部位的车把(即下垂式车把),则该力应施加在能对车把部件产生最大弯矩的地方。对于高翘式车把,施加之力应垂直于前管的轴线,并通过离把手部开口端50mm处(见图20)。20 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单位为毫米单位为毫米a)固定式b)可调式一把手部呈水平图20高翘式车把、可调式车把的定位和施力部位及方向适用于作本项特定试验的高翘式车把的定义是,其高度H应大于125mm。这儿H是指离把手开口端50mm处的那一点对于鞍座面的高度,此时之鞍鼻和鞍座后边缘的中心应校准成水平,且鞍管和把立管都应处于其最高位置(见图21)。21 GB 3565一20

43、05/ISO4210:1996 固21高翘式车把的H尺寸26.4.3 试验力的大小;试验周期的次数;试验频率各试验力开列于表2中。表2施加于车把上的试验力试验车把型材料下垂式力平同相力,FI异相力,F,同相力,FI铁类材料a土350土145+250 非铁类材料b土450:1: 200 土350a 见3.11,b 见3.12。单位为毫米单位为牛顿式式高翘式异相力,F,同相力,F3土145主150士200土210除高翘式车把外,对同一个车把部件都应做两个阶段的试验。第一阶段,应对每一个把套或把手部位施加50000次交变的动态同相力F1;第二阶段,应对每一个把套或把手部位施加50000次交变的动态异

44、相力Fz(见图22)。22 对于高翘式车把,只做单一阶段的试验:施加50000次交变的动态间相力矶。最大试验频率应为25Hz。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F, F, F, F, a)同相负荷圄2226.4.4 试验力的精度F r 同相负荷和异相负荷b)异相负荷F Z 被施加的试验力应精确到其标称值的;5%。这是检索有关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予以确定的。注:根据参考文献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要求达到的施力精确度标准。26.5 把立营单件的疲劳试验仅对把立管进行疲劳试验时,制造厂应定出与该把立管适配的各种把横管的型式和尺寸,并应以受力条件最差的组合进行疲劳试验。27

45、车架/前叉组合件冲击试验27. 1 重物落下试验这项试验应在车架/前叉组合件上进行。有些车架如果是拆下一根管子,就能由男车改变为女车的话,则应拆下这根管子再进行试验。两轴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应予以测定。前叉上应装一只滚轮,其质量应小于或等于1峙,其尺寸应与图23所示一致。车架/前叉组合件应垂直地夹紧在后轴刚性支承上,如图23所示。以22.5kg之重锤从180mm高度垂直落下,对准两轮心并与前叉翘度的方向相反冲击在轻质滚轮上。27.2 车架/前叉组合件落下试验这项试验应在27.1中所用的车架/前叉和滚轮组合件上进行。组合件应支承在后轴上,这样可以使它能绕后轴在垂直平面内作自由转动。前叉应搁置在一平钢

46、础上,使车架处于其正常使用位置。鞍管上应紧固一质量为70峙的重物,并使其重心置于离立管上端75 mm处之立管轴线上。将组合件绕后轴转动,使70kg重物的重心垂直置于后轴的上方,然后让组合件自由落下冲击在钢础上(见图24)。这项试验应重复冲击两次。27.3 前叉疲劳试验27.3.1 安装前叉应是全新成品。应将前叉安装在一模拟前管的夹具中,并用专用轴承夹紧。27.3.2 试验力的位置和方向应在车轮平面内,对夹装在位于前叉接片槽中的转轴加载装置,施加一垂直于前叉立管的全交变动态力(见图25)。23 单位为毫米5 kg重锤GB 3565-2005/ISO 4210: 1996 国令一uau渥冲击试验(车架/前叉组合件落下)图2424 前轴上转轴加载装置全交变力对于用铁类材料制造的前对于用非铁类材料制造28 静负荷试验(将车轮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