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5917-2010 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pdf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163008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5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25917-2010 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GB T 25917-2010 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GB T 25917-2010 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GB T 25917-2010 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GB T 25917-2010 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19.060;77.040.01 N 71 中华人民主t/、不日道B国国家标准GB/T 25917-2010 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Axial force-applied fatigue testing machines dynamic force calibration (lSO 4965: 1979 , Axial load fatigue testing machines一-Dynamic force calibration-Strain gauge technique, MOD) 2011-01-14发布事且E虫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夜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

2、委员会2011-05-01实施发布G/T 25917-2010 目次前言皿l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符号、术语和定义4 校准目的5 校准棒.6 电阻应变片7 测量仪表.4 8 校准棒的标定.4 9 试验机的校准程序10 试验机性能的评定.6 11 校准曲线712 试验机的初始校准713 试验机的重新校准14 试验机的检验7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O4965 :1979章条编号对照8附录B(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ISO4965: 1979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I GB/T 25917-2010 目。吕本标准修改采用ISO4965 :1979(轴向加荷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应变片技术

3、)C英文版)。本标准根据ISO4965: 1979重新起草。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O4965: 1979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在采用ISO4965: 1979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己编入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B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本标准对ISO4965: 1979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一修改了标准名称;一一将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气一一用中文惯用的小数点符号代替英文采用的小数点符号,;一一重新编写了前言,代替ISO4965: 1979的前言;一一删除了引言,引言的内容并入到其他相关的章节中;一一直

4、接引用了与ISO4965: 1979中引用的国际标准相对应的我国国家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废止JB/T8286-1999(轴向加荷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儿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AC/TC122)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试验机研究所有限公司,广州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宏波,徐忠根。皿GB/T 25917-2010 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的动态力校准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按GB/T3075进行轴向力控制疲劳试验用的疲劳试验机(以下简称为试验机)动态力的校准。本标

5、准既适用于制造者对新出厂的试验机进行校准,也适用于使用中的试验机校准。但对后一种情况,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对部分项目进行检验。本标准不适用于专用试验机及试验设备的校准,但是可以将与所描述的这些方法相类似的校准方法应用到适合的特定应用中。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3075-2008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力控制方法CISO1099: 2006 ,

6、Metallic materials Fatigue testing-Axial force-controlled method, IDT) GB/T 16825.1-2002 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ISO7500-1: 1999 , Metallic materials-Verification of static uniaxial testing machines Part 1: Tension/ compression testing machines-Verification and calibration of the force-

7、measuring system ,IDT) 3 符号、术语和定义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单位与定义见表1和表2。与疲劳试验相关的其他符号、术语和定义见GB/T 3075。表1校准棒(见图1和图2)符号单位定义a 口1口1矩形横截面试样上试验截面厚度B mm 矩形横截面试样上夹持端的宽度b 口1口1矩形横截面试样上最大应力处的宽度D 口1m试样夹持端直径或其螺纹部分的外径d 口1m试样最大应力处的直径L , mm 试样相互平行部分的长度l 口1口1电阻应变片的总长度,即应变片基底长度r 1m 从d到D或从bi1J B之间的过渡圆弧半径表2试验机的力义-、J-H -m 定-A-nJU -,r .唱aA

8、E,飞-一日间-品川巾一力大一最一机一力验一均试一平l h GB/T 25917-2010 表2(续)符号单位定义F血kN 试验机的最大力Fm.max kN 试验机的最大平均力FR kN 动态力范围F R.max kN 试验机的最大动态力范围4 较准目的4. 1 虽然对试验机静态力的校准简便易行,但在给定的试验机示值误差内指示出实际施加在试样上的动态力则更为重要。|42尽印机是利用应变式力传感器阳统进行力的性但在试验机抵力校准时,一般应采用电阻应变片式校准棒进行校准。因为应变式力传感器测力系统有其自身的机械或电的动态特性。4.3 某些试验机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工作时,运动部件的惯性效应不是恒定不变

9、的,因此对这样的试验机有必要在指示力上乘一个修正系数,以得到作用在试样上实际有效的力。这个修正系数是一个变量,例如它是试验机振动质量、试样刚度和工作频率的函数,修正数据一般由试验机制造者提供。因此,试验机动态力校准的目的,就是在整个工作频率范围内,将试验机的指示力乘以预先给出的相应修正系数,然后与实际试验力相比较。5 校准棒5. 1 概述5. 1. 1 任一几何形状与材料适宜的校准棒都可以使用,但推荐校准棒的形状尽可能与试验机上常规试验使用的试样形状相似。它们可以是圆形、方形或矩形横截面(见图1、图2、图3)。满足5.1.Z和5.1.3要求的电阻应变式力传感器也可以使用。5. 1. 2 为了正

10、确选择材料和设计校准棒,应使校准棒在其最大额定力量程下,所产生的最大应力不超过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RPQ.Ol的三分之二35. 1. 3 校准棒在最大额定力量程所产生的拉伸或压缩最大应变宜为1200m/m(散应变)左右。5.2 尺寸5.2. 1 圆形横截面校准棒(见注1)应满足下述要求:-Lc应至少为d+l(见注2),但不应大于3d十l;r和D不宜小于2d(见注3);一-r宜至少等于D;一一在可能条件下,夹持端长度宜至少等于D。5.2.2 方形和矩形横截面校准棒(见注1)应满足下述要求:一-Lc应至少为b+l(见注2),但不应大于3b+l;一-r和B不宜小于2b(见注3);一一在可能条件下,夹持

11、端长度宜至少等于B。注1:方形横截面校准棒的夹持端可以是圆形的。注2:Lc宜保证应变循环处于压缩段时不产生纵弯曲。注3:对用于较大力量程的校准棒,本项规定不是绝对的。可按试验机所允许的最大夹持尺寸确定r,D和d以及B和b的比例关系。5.3 机械加工5.3.1 校准棒应按照GB/T3075-2008中5.3.2的要求进行机械加工。5.3.2 方形和矩形横截面校准棒从b到B之间的过渡圆弧半径应至少为1.5 mm,校准棒有效部位的GB/T 25917-2010 表面上不应有任何打印标记。6 电阻应变片6. 1 粘贴在校准棒上的有效电阻应变片不能少于4个,并应贴在校准棒平行长度的中间位置,以保证足以确

12、定出应变的平均值。对于方形或矩形横截面的校准棒,电阻应变片应贴于4个面的各自对称轴上,或者成轴对称的形式布置,当扁平校准棒的窄平面上不能布置电阻应变片时,应在宽面上与校准棒纵向轴线成对称的形式布置。6.2 宜采用合适的技术,补偿由于温度变化而造成输出信号的变化。建议把温度补偿用的电阻应变片粘贴在垂直于施力方向的校准棒试验区上。所有相对布置的电阻应变片连接组成惠斯登全桥电路。6.3 应按照制造者说明书将电阻应变片粘贴在校准棒上,应保证电阻应变片与校准棒表面之间无油及油脂等的污染,并粘贴良好,以获得最佳性能。同时,为了防止机械损伤和环境的影响,有必要选用合适的材料保护所有电阻应变片。这些材料不应对

13、校准棒的刚度产生明显的影响。6.4 电阻应变片电桥各桥臂的连接导线长度应尽量一致,避免产生过大的初始不平衡。为了防止干扰|信号,与测量仪表连接的导线应采取屏蔽措施。I图1圄形横截面的技准棒L, 图2夹持端为圆形的方形横截面的技准棒r tiE Lc 圄3矩形横截面的校准棒3 GB/T 25917一20107 测量仪表校准棒、电阻应变片以及测量仪表组成的校准装置,应能分辨出校准时试验机动态力范围最大允许误差(见10.2)的五分之一所对应的力的变化量。根据对静态力的响应,测量仪表的设计应使其能够预计在所用频率范围和波形下的脉动和交变力的响应。测量仪表的最大允许误差应在校准时试验机动态力范围最大允许误

14、差(见10.2)的五分之一以内。8 校准棒的标定8. 1 初始检查在静态标定之前,应将校准棒安装在试验机上,使其承受足够次数的循环作用,以保证在动态力条件下应变片性能良好。8.2 标定校准棒的试验机标定校准棒的试验机应符合GB/T16825.1-2002中1级试验机的规定。低于试验机任一力范围五分之一的力不应用于标定。标定时,当最小增量或各增量产生的力小于所用试验机力范围的五分之一时,可选用较低一挡力范围获得各点的力,但这样标定至少要与试验机较高一挡力范围中所用的一个力级相重叠(见8.4.7)。8.3 校准棒的安装将校准棒安装在试验机上时,应使校准棒的中心线与试验机的加力轴线相重合,并且在施加

15、每一组校准力的过程中不能改变校准棒的位置。对某些类型的试验机,夹头是可动的,但也应保证同轴。8.4 标定程序标定应按以下程序进行:8.4. 1 将测量仪表连接到粘贴在校准棒上的电阻应变片电桥输出端。接通电源后,允许所有仪表稳定一段时间。在开始标定前,加卸标定时要施加的最大标定力1.1倍的力至少3次。8.4.2 未对校准棒施加力时,调整测量仪表使其应变读数为零。施加最大标定力并观测产生的应变读数。然后,将施加的力退回至零,1min后观测所指示的应变读数。在力等于零时的两次应变读数之差,不应超过最大力时所得应变读数的1%。应注意附加质量,例如附加在校准棒上的夹具质量对力值零点设定的影响(见9.2.

16、2.2)。8.4.3 在力的示值等于零时重新调整测量仪表使其应变读数为零。然后,对每一校准范围应至少选择5个力的标定点,等增量地施加静态力至标定范围的最大值,并以同样级数使力递减至零。待力保持稳定时,记录其每一标定点进程与回程所对应的校准棒电桥应变读数。若校准棒用于拉伸与压缩,则应以拉力和压力两个方向分别进行标定。当最小增量或各增量产生的力小于所用试验机力范围的五分之一时,可选用较低一挡力范围获得各点的力,但至少要与试验机较高一挡力范围中所用的一个力级相重叠。关于在重叠的力级中应变读数的要求见8.4.708.4.4 试验机卸力后,记录力为零时校准棒的电桥应变读数。8.4.5 重复操作8.4.3

17、和8.4.4两次,以得到3组进程和回程对应的标定读数。建议在第2组和第3组读数之间,应断开测量仪表并从试验机上取下校准棒,然后按照8.3重新安装好,从8.4.1开始重新标定。8.4.6 通过对校准棒的静态标定,应得到3组读数中各组每个力的标定点进程和回程对应的应变读数与各组零力时对应的应变读数的差值。对每一标定力,取其3组6个差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校准棒的静态标定值。标定力和应变的关系应是线性的。8.4.7 每一组每一标定力对应进程和回程应变读数差值的最大允许值,应为最大标定力时应变读数的土1%。GB/T 25917-2010 在同时使用试验机2个力范围的情况下(见8.4.3),对试验机2个力范

18、围共有的那些力的应变读数之差,应取所记录的3个或4个读数中最大与最小读数之差。8.4.8 对每一标定力,计算每一组对应的进程和回程应变读数的平均值。3组对应的3个平均值中,最大与最小值之差不应大于最大力标定值的1%。8.5 校准棒的重新标定以后需要检验校准棒的标定值时,8.4中所述的程序可以简化为一组读数。即执行8.4. 18. 4. 4 的操作。但要求每一标定力与上一次标定的每一标定力之差,应在上一次标定最大力时应变读数的:!:o. 5 %以内。否则,应重新执行8.4中所述的全部程序。检验周期取决于使用频繁程度,一般情况下,检验周期不超过12个月。9 试验机的校准程序9. 1 总则全部校准程

19、序包括静态与动态2种工作条件下的校准。在校准之前应按照试验机制造者的说明书进行操作,确认被校试验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为了能在所有力和工作频率的范围内对试验机进行校准,一般需要使用几个校准棒。校准棒所应用的力值范围应不小于其量程的20%。校准棒的量程尽可能与所校试验机量程相一致。注:应避开引起试验机共振的工作频率。9.2 平均力和力的范围的动态校准9.2. 1 动态力校准方法在试验机正常工作可用的平均力的范围内,以近似均等的间隔选取若干个平均力,对每个平均力使用不同的动态力范围进行校准。根据试验机的不同类型,可采用表3、表4或表5给出的平均力和动态力范围进行校准。表3、表4、表5中给出的试验系

20、列,对于每一组给定的条件应被认为是最少的,应规定的固定条件如下:a) 波形;b) 校准棒的刚度和几何尺寸;c) 试验机结构,包括力传感器和夹具组成的测力系统;d) 频率;e) 所用力的范围。对于每一平均力,应进行3遍动态力检测,获得3组读数。如果需要在与表中给定的各组条件不同的条件下校准时,则应按第9章全部程序重新进行校准。注1:表3、表4和表5中符号、单位和定义见表2.注2:试验机如不能达到表3和表4括号中给出的数值时,可将最后一种动态力范围定为在该平均力下的最大动态力范围。9.2.2 动态力校准程序9.2.2. 1 按8.3的要求将合适的校准棒安装到试验机上。9.2.2.2 将测量仪表连接

21、到校准棒电阻应变片的电桥输出端,开启电源,允许有足够时间稳定整个装置。然后,检查力为零时应变输出是否为零。否则,应修正在校准中由所用夹具质量而引起的任何偏差。9.2.2.3 在合适的加力速度范围内,调节试验机的力和频率。9.2.2.4 施加平均力和不同的动态力范围,在每个动态条件下检查工作频率并记录校准棒应变输出的上峰值和下峰值。5 G/T 25917-2010 9.2.2.5 按照9.2.1的要求对上述每一个平均力均应重复9.2.2.4的操作。9.2.2.6 试验机卸除力以后,检查零力下校准棒的应变输出。9.2.2.7 选择另外的工作频率,重复9.2.2.3-9.2.2. 6的操作。9.2.

22、2.8 对于需要测定动态修正系数的场合,应在校准过程中通过测量试验机夹具之间单位长度增量与单位力增量的比率获得试验机和校准棒的刚度。Fm/Fmax 0.2 FR/Fm皿0.1 0.2 0.3 (0.4) Fm/Fm叫-1. 0 FR/FR.m皿0.2 0.4 0.6 0.8 (1. 0) Fm/Fmax -0.6 -0.4 FR/Fmax 0.4 0.4 0.8 0.8 1. 2 10 试验机性能的评定10. 1 重复性表3拉力或压力)擅劳试验机Fa.m皿Fmax(如Fa.max句0.5Fmxx)0.4 0.5 O. 1 0.2 0.2 。.30.4 0.4 0.5 0.6 0.6 0.7 (

23、0.8) 0.8 (1. 0) 表4拉压擅劳试验机F.mxx F mox (如凡,回x句0.5Fmxx)-0.5 。0.2 0.2 0.4 0.4 0.6 0.6 0.8 0.8 1. 0 1. 0 表5拉压擅劳试验机F,.m皿=Fmox-0.2 。O. 4 。.40.8 。.81. 2 1. 2 1. 6 1. 6 2.0 0.6 0.8 0.1 0.1 0.2 0.2 0.3 0.3 0.4 0.4 0.5 0.6 O. 7 0.8 十0.5+1. 0 0.2 0.2 0.4 0.4 O. 6 0.6 0.8 0.8 1. 0 (1. 0) 十0.2+0.4 十0.60.4 0.4 0.4

24、 0.8 0.8 0.8 1. 2 1. 2 1. 6 对应给定的指示力,其3组应变输出的上峰值和下峰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应大于试验机力范围的最大拉力或压力对应的平均应变值的1%。10.2 示值相对误差应对试验机动态力的示值(需要修正时,见4.3)与所对应的校准装置标定值(见9.2)进行比较,并按式。)计算动态力示值相对误差W.GB/T 25917-2010 P-P.,n/ w=予丁x100.% . ( 1 ) 式中:P 校准装置的标定值;P一一试验机动态力上峰示值或下峰示值的3次算术平均值;Pm皿一一所用试验机力范围的最大拉力或压力示值。动态力示值相对误差的最大允许值为试验机力范围的最

25、大拉力或压力值的:1:2%。注:该示值误差要求不是绝对的,因为没有考虑校准装置的误差。11 校准曲线11. 1 绘制根据按第9章规定的全部程序所获得的动态力校准结果,对于每一选用的工作频率,按照校准棒应变输出与试验机指示力相对应的关系绘制校准曲线。11. 2 结果的表示在校准曲线上应详细说明校准棒及其在试验机上的安装方法、工作频率和校准日期。也可运用插值法绘制出一系列校准曲线,以覆盖更多的力和工作频率。因为校准曲线没有考虑校准棒及其夹持装置的质量和(或)频率对校准力的影响。如有必要,应以图表或公式的形式给出相应的动态力修正系数(见9.2.2.的。12 试验机的初始校准满足第10章的技术要求,试

26、验机的示值可以用于以后的试验。若不满足第10章的技术要求,则应绘制出校准曲线(见11章),并注明动态力校准结果(重复性和示值误差),以备在以后的试验中使用。13 试验机的重新技准如果对使用中的试验机需要做进一步的校准,应按照第8章和第9章所述的程序进行校准。试验机的校准结果应满足第10章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否则应按照第11章重新绘制校准曲线。14 试验机的检验14. 1 检验方法对己校准过的试验机进行检验时,允许只对试验机以后要用到的力和频率的范围进行检验。14.2 检验的准确度在选定的检验试验机的条件下,应用第11章述及的相应校准曲线,所得的误差不宜超过第10章规定的技术要求,否则试验机应完全

27、按第13章规定程序重新校准,并绘制新的校准曲线。注:如果是在检验期间或重新校准中出现显著的误差,可征求试验机制造者的意见。这些大于第10章所规定的误差,可能是由于运动部件的磨损、校准棒与加力轴线的不同轴、测量系统的非线性、弹性体过度应变等造成的。14.3 检验周期检验周期取决于试验机的类型、日常维护标准和使用量,一般情况下,检验周期不超过12个月。当试验机需拆卸后重新安装、经过大修或调整之后,均应重新检验。7 GB/T 25917-20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O4965: 1979章条编号对照表A.1给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O4965: 1979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表

28、A.1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O4965: 1979章条编号对照本标准章条编号对应的国际标准章条编号1 1.1、1.3、1.40.1 0.2 4.2 0.3 4.3 4.2 5 5.1-5.3 6.1-6.3 图36.1 7.1 6.2 7.2 6. 3 7.3、7.46.4 7 8 8 9 9 10 10 11 11 13 13 14 14 15 附录A附录B注:表中的章条以外的本标准其他章条编号与ISO4965: 1979其他章条编号均相同且内容相对应。8 GB/T 25917-20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ISO4965: 1979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表B.1给出了本标准与ISO496

29、5: 1979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表B.1本标准与ISO4965: 1979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本标准章条编号技术性差异原因此条是针对特殊的非对称性构件和零件1 删除了1504965: 1979的1.2的试验要求,与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无关引用了采用国际标准最新版本的我国2 标准。以适合我国国情删除了150/R373 删除了1504965: 1979的第5章。第5章的内容在第6章、第8章、第9章中有详细的叙述删除了1504965: 1979的6.1.1中对于中空式横截面的校准棒加工精度很难保5. 1. 1 圆形和方形的校准棒,允许采用中空式横证,实际使用中可选择合适的材料取代中截

30、面以测量数值小的力一句空式横截面的校准棒增加注3:对用于较大力量程的校准棒,5.2.2 本项规定不是绝对的。可按试验机所允许的最大夹持尺寸确定T、D和d以及B和b以适合实际使用需要的比例关系图3增加图3以适合实际使用需要增加6.4电阻应变片电桥各桥臂的连接导线长度应尽量一致,避免产生过大的提高校准棒应变输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6.4 初始不平衡。为了防止干扰信号,与测量仪表连接的导线应采取屏蔽措施增加注:应避开引起试验机共振的工作工作频率和试验机的固有频率相同将引9.1 频率发机器的共振,十分危险10.2 增加计算动态力示值相对误差W的公式公式比文字叙述简单明了OFON-h=mNH阁。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轴向加力擅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GB/T 25917-2010 国白非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印张1字数19千字2011年6月第一次印刷开本880X 1230 1/16 2011年6月第一版* 书号:155066. 1-42816 18.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33533定价GB/T 25917-2010 打印日期:2011年6月29日F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