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7931-2008 1 500.1 1 000.1 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167480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7931-2008 1 500.1 1 000.1 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GB T 7931-2008 1 500.1 1 000.1 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GB T 7931-2008 1 500.1 1 000.1 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GB T 7931-2008 1 500.1 1 000.1 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GB T 7931-2008 1 500.1 1 000.1 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07040A 77 a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9312008代替G3 79311987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aerophotogrammetric field workof 1:500 1:1 000 1:2 000 topographic maps200806-20发布 2008-12-01实施丰瞀徽鬻瓣訾糌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9GBT 79312008目 次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总则-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5基础控制点测量6像片控制点测量一7综合法测图一8像片调绘9图

2、幅接边、检查验收和上交成果附录A(资料性附录) 航线网布点首末端点间的间隔基线数附录B(规范性附录)R值表附录c(规范性附录) 5秒级基础控制点标石埋设图附录D(资料性附录)铺设地面标志的要求附录E(规范性附录)控制像片正面整饰格式附录F(规范性附录) 控制像片反面整饰格式一附录G(资料性附录)投影差的改正方法附录H(规范性附录)调绘像片整饰格式一I扛,00如n坫地趵龃匏船弘药孙即前 言GBT 79312008本标准代替GB 7931-1987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本标准与GB 7931-198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

3、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对标准进行了修订;一增加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增加了8个规范性引用文件;对地形图的规格中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修改了调绘的内容。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E、附录F、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D、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国庆、兀伟、许卓群、宋英贤、陈尊充、许晓明。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7931 1987。GBT 79312008引 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生产技术和生产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保持原技术

4、体系的完整性、现有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合理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予以保留,对与相关标准不协调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有关新技术和新方法将另行制定标准。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的外业作业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生产作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El期的引用文件,其

5、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6962 1:500 1:1 000 1:2 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831 5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20257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图式cHT 100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 100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T 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3总则

6、31地形图规格311空间参考系平面坐标系统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坐标系;如有必要时,可采用依法批准的独立坐标系。投影、高程系统按GBT 18315执行。312分幅与编号分幅与编号按GBT 202571执行。313基本等高距基本等高距根据地形类别和用图的需要按GBT 18315的规定选取。地形类别以图幅范围内大部分地面坡度进行划分(见表1)。平坦地区,根据用图需要,可不绘等高线,用高程点注记表示。一幅图内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表1地形类别的确定 单位为度地形类别 地面坡度平地 2丘陵地 2-6(含2)山地 625(含6)高山地 25GBT 79312008314高程注记高程注记点应选在明显地物点或地

7、形特征点上。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数量,密度为图上每100 CITl2内520个。315符号与注记地形图符号与注记按GBT 202571执行。32精度平面位置精度、高程精度、最大误差按GBT 18315执行。1:500地形图高山地的地面坡度在40。以上,1:1 000地形图高山地、1:2 000地形图山地、高山地在图上不能直接找到衡量等高线高程精度的位置时,等高线高程精度可按公式(1)计算。mh一-t-(+btana) (1)式中:等高线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6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单位为米(m);a 检查点附近的地面倾斜角,单位为度(。)

8、。33基础控制点的密度要求基础控制点指可作为首级像片控制测量起闭点的控制点。平面基础控制点包括国家等级三角点、精密导线点、5秒级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其密度应满足每四幅图面积内最少有一个点;高程基础控制点包括国家等级水准点和等外水准点,其密度应满足2 km4 km最少有一个点。3 4对航摄资料的要求航摄资料应满足GBT 6962的规定。35对其他作业方法的要求在满足本规范所规定的精度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本规范未列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应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说明相关要求和规定。36准备工作361资料收集主要收集以下资料:a)航摄资料;b)基础控制点成果;c)各种地图资料,如相关的地形图、交通图、水利

9、图、行政区划图、地名录等。362测区踏勘对不熟悉情况的测区,应进行测区踏勘,了解测区内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各方面情况。363技术设计按CHT 1004的规定编写技术设计书。364仪器检查、校正作业使用的各种仪器、器材应进行检查校正,并在检校合格的有效期内。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41像片控制点选点条件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a)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b)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c)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 cm(18 cruxl8 cm像幅)或15 cm(23 cm23 cm像幅),综合2GBT 79312008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应小

10、于上述规定的12;d)控制点距像片的各类标志大于1 ram;e)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 cm(18 cm18 ClTI像幅)或45 cm(23 cmX 23 cm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小于l cm,困难时不应大于2 cm;f)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42全野外布点421 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当成图比例尺不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在每隔号像片测绘区域的四个角上各布设一个平高点,在像主点附近布设一个平高点作检

11、查(见图1,图1图7中:o平高点、口像主点、高程点)。成图比例尺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应加布控制点。图1 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图2全能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422全能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a)立体测图或微分纠正时,每一个立体像对应布设四个平高点。当成图比例尺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应在像主点附近布设一个平高点(见图2);b) 当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由内业加密完成,高程部分由全野外施测时,图2中的平高控制点可改为高程控制点。423点位在像片上位置的要求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除41规定外,应满足下列要求:a) 点位离开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应大于1 cm,困难时个别点可不大于15 cm;b)一张像片(

12、两个立体像对)覆盖一幅图时,四个基本纠正点,或定向点,应选在尽量靠近图廓点与图廓线的位置上,离图廓点与图廓线应在1 cm以内。43航线网布点航线网布点的要求如下;a)航线网布点应按航线每分段布设六个平高点(见图3);3国GBT 79312008 图3航线网布点b)首末端点间隔的基线数参见附录A;c)航线首末端上下两控制点应布设在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困难时互相偏离不大于半条基线;上下对点应布在同一立体像对内;d)航线中间两控制点应布设在首末控制点的中线上;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一条基线左右,其中一个宜在中线上;应尽量避免两控制点同时向中线同侧偏离,出现同侧偏离时,最大不应超过一条基线。

13、4,4区域网布点区域网布点时要求;a) 区域网内不应包括有像片重叠不符合要求的航线和像对,不应包括大片云影、阴影等影响内业加密建网连接的像对;b)平面刚和平高网的航线跨度、控制点间基线数不应超过表2规定;1:500地形图平地、丘陵地平高点应采用全野外布点,1;1 000、1:2 000地形图平地高程点应采用全野外布点;表2 区域网航线数和控制点间基线数比例尺 航线数 平高控制点问基线数 高程控制点间基线数1 o 500 45 45 56I:1 000 46 67 6101:2 000 24 24 464c) 区域网的控制点可根据下列情况布设1) 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面控制点时,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

14、8个平高点,布设方案见图4、图5所示图4区域网布点方法1图5区域网布点方法22)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高程控制点跨度在1:2 000成图时,航线方向应间隔46条基线(见图6,图中高程点符号适用于图6和图7);l:500、1:1 000成图的定向点高程宜采用全野外布点,采用内业加密时,其跨度应为24条基线;GBT 79312008凰6区域网布点方法33)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应在凸出处布平高点,凹进处布高程点当凹角点与凸角点之间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在凹角处应布设平高点,见图7所示。图7区域网布点方法4d) 区域网布点时,控制点在像片上和

15、航线内的具体点位要求与航线网布点要求相同。45特殊情况的布点451 航摄区域接合处的布点航区或航摄分区接合处,控制点应布设在航线重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不能满足公用要求时,应分别布点。45,2航向重叠不够的布点航向重叠度小于53,存在航摄漏洞时,应分别布点,漏洞处应采用平板仪测图方法补测。453旁向重叠不够的布点旁向重叠部分小于1 5的重叠度时,应分别布点。重叠部分大于l C133,影像清晰,范围内无重要地物,可在重叠部分内加测23个高程点;影像不清楚或重叠小于1 crfl,重叠不足部分应采用平板仪测图方法补测。454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点位落水时,应注意以下事项:a)点位落水(像主点

16、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b)像主点2 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c)定向点的标准位置附近为落水区,在离开方位线4 cYn(23 cmx 23 cm像幅)或25 cm(18 cm18 C1TI像幅)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455水滨和岛屿的布点水滨和岛屿地区,应按全野外布点,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超过控制点连线1 C133以外的陆地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困难时可改为高程点。用航测方法难以保证精度时

17、,可采用平板仪测图方法进行补测。5基础控制点测量51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除使用国家等级点外,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布设测角中误差小于或等于5”5GBT 79312008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对于采用独立坐标系的小测区,也可布设5”级小三角网和导线网作为像片平面控制测量的基础。52 5”级平面控制测量521小三角测量5211布设形式小三角点布设应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采用插网(锁)、插点等方法实施。小三角点可作为独立坐标系中的基础控制,独立地构成线形锁、三角网等。网中的量边工作均可采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完成。5212测量精度及规格小三角点的测量

18、精度及规格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角点的测量精度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 水平角测回数(”)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相对中误差DJ2 DJ6s 140 000 120 000 3 65213线形锁线形锁宜近于直伸状,锁内各三角形边长应尽量相等。求距角不应小于40。,困难时不应小于30。,锁的图形强度系数总和不应大于85,图形强度系数R(见附录B)总和值应小于85。有条件时,线形锁应加测检查角。三角形平均边长,1:500测图为05 km,1:1 000测图为1 km,l:2 000测图为2 km。5214插网及插点插网应布置均匀,各三角形内角不宜小于30。,在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0。插点的交

19、会角应不小于30。,交会的平均边长1:1 000测图时宜为15 km,最大不超过2 km,1:2 000测图时宜为3 km,最大不超过4 km。插网及插点各边应尽量对向观测。522光电测距导线测量5221布设形式光电测距导线可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导线或导线网。导线的路线在等级点之间、等级点与结点之间、结点与结点之间应布设成直伸状。导线相邻边宜相等。5222主要技术要求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4。表4光电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测角中误差 图上平均边长 导线全长 方位角闭合差 水平角测回数C) 边数 相对闭合差 C) DJ2 DJ61 000 8 120 ooo5 500 12 11

20、5 ooo 10打 2 6300 18 114 000注:n为转折角个数。5223结点允许边数结点至起始点之间的允许边数为表4中规定边数的07倍,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允许边数为表4中规定边数的05倍。5224作业要求光电测距导线的作业要求如下:6GBT 79312008a) 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1 km的测距中误差不应大于lO Trim;b) 测距工作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进行;c)在测距过程中,遇到大气湍流影响严重时,应停止观测;d)斜距测回数不应少于二测回,一测回最少应读两次数,两次读数较差小于1 cm时,取平均值作为该测回值;e)斜距单程测回间较差不应大于15 mm;f) 每边应测

21、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应读至1,气压应读至1 mm汞高;g) 一般采用三联脚架法施测;h) 每次使用以前,应根据需要及仪器的实际情况,对光电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进行检验。523选点和埋石应按照技术设计书所规定的具体布设方案进行。点位确定以后可根据需要埋石,一般不造标。点名可按测区排列顺序编号,也可采用附近的地理名称。标石埋设规格见附录C。524水平角观测5241基本要求水平角观测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应选择通视良好、目标清晰的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方向数大于3时,每半测回应闭合于起始方向(归零)。方向数大于7个时,应分组观测,每组应采用共同的起始方向。各测回度盘位置变换数值为180。除以规定的测回数。5

22、24,2观测限差水平角观测限差见表5。表5水平角观测限差 单位为秒限 差 DJz DJ 6半测回归零差 12 242C变动范围 18 36各测回同一方向的较差 12 24三角形闭合差 】S 155243重测条件观测结果中2C的变动范围或测回差超限时,可重测超限方向,重测时应联测同一起始方向。归零差、起始方向的2C变动范围超限或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重测测回数超过总铡回数12或因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该测站应全部重测。5244归心改正测站点、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至最近观测点距离的180 000时,应在水平方向内进行归心改正。测定归心元素时,偏心距应量至毫米,偏心角应

23、量至15。三个方向投影的示误三角形边长或两个方向两次投影示误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度不应大于5 mm。5245平差计算取位平差计算取位的要求见表6。表6平差计算的取位观测方向值 各项改正数 对数或函数 坐标计算 最后坐标值 坐标方位角(”) (”) 位 (”) 1 6 o 01 o1 15246限差检验对外业观测资料应进行下列限差检验7GBT 79312008a)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公式(2)计算。优日一式中:m日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广i一蚤(wt。3nw一一三角形闭合差,单位为秒(”);n三角形个数。b)导线(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公式(3)计算。m8一土厂i一蚤(昂n;m式中:优口一

24、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却计算的测站数;n附合导线和(或)闭合环的个数。c)方位角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公式(4)计算。W方10n式中:wi方位角条件闭合差,单位为秒(”);n传递方位角个数;(2)(3)(4)d)极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公式(5)计算。压_Wm10dt8t 一(5)V:一l式中:w限极条件闭合差限差,单位为秒(”);d求距角正弦对数秒差(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n传递方位角个数。53高程控制测量531等外水准测量等外水准测量要求如下:a)作为基础控制测量的等外水准路线,应起闭于国家等级水准点;b)等外水准测量采用单程观测法,支线水准应采用往

25、返观测或单程双测的方法施测;c)等外水准测量的施测精度按表7的规定;当平地、丘陵地采用l m以上基本等高距测图时,路线总长可适当放长;表7等外水准测量的精度路线全长 附合路线或闭合仪器至标尺距离地形类别 路线高程闭合差附合 单结点 支线平地、丘陵地 12 9 3 31,C100山地 20 15 6 45厄注:L为路线长(kin),小于1 km接1 km计。d) 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工作应间歇在固定的标志上。当不可能时,应间歇在打入地下的三个木桩上;两间歇点间歇前后的高差之差不大于6 mm,可以继续往前观测;e)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限差不应超过表8的规定。表8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限差GBT 79312

26、008l同一标尺读数之差 两读数高差之差 一站之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差总和 视线最低高度一 1Ttm 122t 6 20 100 O2532三角高程导线测量三角高程导线测量要求如下:a) 三角高程导线测量适用于丘陵地、山地和高山地。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国家四等以上水准点或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b)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精度及规格要求见表9。c) 以结点形式敷设导线,按5223的要求。d)各方向观测时的照准位置应记在手簿中;由不同方向观测同一点时应照准同一位置,遇到特殊情况,可另选择照准位置,应在手簿中图示说明。e)觇标高和仪器高应用钢尺量测二次,读至5 111121,较差不应大于1 cm

27、,高标时较差不应大于2 C1TI。f)垂直角的观测宜在目标清晰、大气稳定时进行;方向数较多时可分组进行观测;通视条件较差时,可分别对每一方向进行连续观测。表9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精度与规格边数 路线全长高 往返测高 垂直角测回数 各测回垂直角较平均边长 差及同一测站指程闭合差 差较差 (中丝法)1 m等高距 2 m等高距 标差较差(”)DJ2 DJ5 DJ2 DJ6O5 30 40 。51 0 1 5 30 耋耶。 01S 2 4 15 252 0 4 15注:S为边长(kin),小于1 km按1 km计。”为边数。533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要求如下:a)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

28、代替等外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应起闭于国家四等以上水准点或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b)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单独施测,也可与光电测距导线同时施测。c)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施测技术要求见表10。表10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施测技术要求垂直角 各测回垂直角较路线全长高 往返测平均边长 边 数 测回数 差及同一方程闭合差 高差较差 (中丝法) 向指标差较差(”)05 m等高距 10 m等高距 20m等高距 DJz DJ B DJ2 D16300 18 40 60 24再500 12 20 30 30历 02S 2 4 15 251 000 8 20 70打注1:S为边长(kin)。注2:n为边数。

29、9GBT 79312008d)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除了应按5224的要求完成测距工作以外,还应满足以下作业要求1)垂直角应直返觇;2)视线宜选在地面覆盖物相同的地段,避免通过热体上空,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3 m以上;3) 仪器高和觇标高应量至毫米;4) 使用DJs仪器测定天顶距(或垂直角)时,应首先测定垂直度盘偏心,在观测结果中加以改正。6像片控制点测量61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的15。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62像片控制点的判刺和整饰62,1像片控制点的判刺6211

30、野外控制点应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6212平面控制点的实地判点精度为图上01 mul,点位目标应选在影像清晰的明显地物上,宜选在交角良好的细小线状地物交点、明显地物折角顶点、影像小于021xlm的点状地物中心。弧形地物及阴影等不应选作点位目标。6213高程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6214平高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点位目标的要求。在点位目标难以保证室内判点精度的地区,航摄前应铺设地面标志(参见附录D)。6215控制点与基准面在不同平面时,应标注比高,量注至01 m;当点位周围不等高时,应标注比高量注的位置。622像片控制点的整饰6221 三角点、埋石点、平

31、高点或平面点的刺点片,在像片正面以边长或直径为7 mm的红色三角形、正方形或圆形整饰;水准点或高程点的刺点片以直径7 mm的绿色圆形整饰,水准点在圆内加绘不相交的斜十字形。点名、点号及高程用红色分式注记,分子为点名或点号,分母为高程。像片正面整饰格式见附录E。6222像片的反面应以相应的符号标出点位,注上点名或点号,应绘局部放大的详细点位略图,简要说明刺点位置和比高、刺点者、检查者或对刺者,签名及日期。说明文字应简练、确切,点位图、说明、刺iL三者应一致。像片反面整饰格式见附录F。6223控制像片仅整饰刺点片;航线问公用的点应在邻航线的主片上转标,并应注上点号和说明刺在哪一片上。当借用相邻测区

32、的像片控制点时,应转刺并按规定整饰,转刺的点应加注邻幅图号及原刺点片号。623像片控制点的编号基础控制点使用原有编号。像片控制点的编号由技术设计书作出具体规定。63像片控制点的平面测量631导线6311 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1的规定。6312钢尺量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2的规定。6313导线不应超过三次附合。表1 1 光电测距附合导线、支导线的技术要求路线全长 水平角测回数 方位角 导线闭合差 距离往返导线类别 地形类别 边数 闭合差 (图上)Inm测较差(图上)mm DJz DJ6(”)平地、丘陵地 3 500 12 1 2 24石 05附合导线山

33、地、高山地 4 500 15 l 2 24压 0710表11(续)GBT 79312008路线全长 水平角测回数 方位角 导线闭合差 距离往返导线类别 地形类别 边数 闭合差(图上)mm DJz DJ6 (”) (图上)mm 弼较差支导线 900 3 1 2 3(d+bD)注:”转折角个数;n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卜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mmkm);D测距边长度(kin)。表12钢尺量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的技术要求导线全长(图上) 水平角测回数 方位角 导线闭合差 距离往返导线类别 边数DJ2 DJ6 闭合差(”) (图上)mm 测较差附合导线 1 500 10 1 2 30

34、i 0 5 11 000支导线 400 3 1 2 11 000注:n为转折角个数。632线形锁线形锁的传距角一般不应小于30。平地、丘陵地锁长不应超过图上l 300 mill,三角形个数不应超过9个;山地、高山地锁长不应超过图上1 500 mm,三角形个数不应超过12个。线形锁不应超过二次附合。633交会法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后方交会(a+口+C)不应在160。200。之间,折叠图形(yd)不应小于20。平地、丘陵地交会边长不应大于图上600 Fflm,山地、高山地交会边长不应大于图上800 mm。前方、侧方、后方交会应采用=组图形计算。平地、丘陵地二组坐标之差不应超过图上02 m

35、m,山地、高山地二组坐标之差不应超过图上03 mm。交会点从一级导线或一级锁点发展时,可再发展一次交会点;交会点的起算点全为基础控制点时,交会边长可放至图上1 000 mm,山地、高山地可以再发展一次交会点。634引点本点至引点的距离应用钢尺丈量,不能用视距法测定,其长度不应超过图上100 mm,距离应往返丈量,两次丈量较差不应超过距离的11 000。当距离用光电测距仪测定时,可放长至图上500 FDIn,应进行二次独立观测,两次观测距离较差不应超过3(n+bD)。引点应在本点观测两个连接角,水平角应观测一测回。高差测定中直返觇或两次观测高差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64像片控制点的高程

36、测量64,1高程路线高程路线不宜用闭合环。用闭合环时,起算点高程应确保元误,不能环套环。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测图水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独立交会高程点进行施测。按结点布设高程路线时,结点与起闭点问路线长可为表1 3附合路线全长的34。测图水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可交替使用。642测图水准测图水准用于高差不大的地区,应起闭于水准点、经水准联测的三角点或等外水准点。测图水准应采用水准标尺单面一次读数,读记至厘米。水准仪的i角应不大于20”;观测时仪器宜安置在前后标尺的中央;仪器至标尺的距离不应超过200 m。路线全长和闭合差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643光

37、电测距高程导线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垂直角应对向观测,直返觇高差较差不应大于004 Sm(S以百米为单位,11GBV 79312008300 In以内按300 m计算);路线全长和闭合差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644三角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用于山地和高山地,垂直角应对向观测,直返觇高差较差应不大于004 Sm(S以百米为单位,300 m以内按300 m计算);路线全长和闭合差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645独立交会高程点独立交会高程点用于l m或2 lyD等高距的地区,采用三个单觇高程平均值,交会边长和高程较差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表13像片控制点的高程测量的规定附合路线全长独立交会高程点等高距 高程闭

38、合差光电测距 三角高 交会边长 高程较差测图水准高程导线 程导线05 5 5 O21 o 2:0 20 8 o4 2 o32o(2 5) 30 20 O8 2 o565像片控制点的观测、记簿与计算651水平角观测6511导线、线形锁、各种交会法的水平角应按方向观测法观测,采用DJ6型经纬仪应观测二测回,采用DJz型经纬仪应观测一测回,一次读数。6512三个方向观测时可不归零。方向多于10个时应分组观测,并应采用同一起始方向。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应全部重测。6513应注意仪器对中和觇标竖直。观测时宜照准根部。照准点偏心距大于测站至照准点距离的IZ0 000时,应进行归心改正。光电

39、测距导线宜采用三联脚架法。652垂直角观测6521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独立交会高程点和引点的垂直角观测可采用中丝法二测回,或三丝法一测回,一次读数。6522垂直角观测应在目标清晰、成像稳定时进行,应在手簿中注明照准位置。仪器高和觇标高应量记至厘米。653水平角和垂直角观测限差水平角和垂直角观测限差不应大于表14的规定。表14水平角和垂直角的观测限差限差值(”)类别 限差名称Iz DJ6半测回归零差 】5 24两个半测回同一方向较差 20 36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同一方向较差 24三角形闭合差 50 50测回垂直角较差 24 24垂直角观测同一测站指标差较差 24 24IZGBT 79

40、312008654记簿6541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用钢笔或铅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簿中,字迹应清晰、整齐、美观,不能擦改或涂改,不应转抄复制。6542手簿各记事项目,每一测站或每一工作时间段的首末页应填写齐全。6543原始观测数据应以不改为原则,如有读错或记错,应在现场更正。但同一测站不能有两个相关数字连环更改;同一距离、同一高差的往、返测或两次测量的相关数字不能连环更改。6544凡更正错误,均应将错误数字整齐划去,另记正确数字。凡划去的数字或划去的成果,均应注明原因和重测结果所在的页数。废站也应划去并注明原因。6545补测和重测不应记在测错的手簿前面。6546引点距离和归心元素的测

41、定,应记于手簿中距离记录表或记事用纸上。655平面坐标和高程的计算6551 计算前应全面、认真地检查观测手簿,仔细校对起算成果,避免差错。6552平面坐标计算应取至001 m,高程计算应取至001 m,距离应取至001 m,角度应取至l”;采用近似平差时,闭合差应以边长、转折角或测站数按比例进行配赋。6553计算应采用固定表格、电子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采用计算机计算时,对数据及输入纸带,应仔细核对。计算结束后,应对打印成果进行校验。6554使用单指标读值经纬仪,垂直度盘存在偏心差时,应进行偏心差的测定,在成果中加入改正数。7综合法测图71适用地区固定比例尺像片图测图适用于地形平坦地区。72像片

42、图质量的要求721像片图影像应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无伤痕和污迹;像纸应粘贴牢固,底板平整。722图廓大小与理论尺寸之差,边长不应大于02 mm,对角线不应大于03 mm。723展绘的三角点、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与理论长度的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 mm;控制点至图廓点的距离与理论长度的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 mm。724图廓边像片影像的接边差一般不应大于12 mm,个别最大处不能大于15 mm。725像片图应注明图号、像片号、纠正起始面的高程和相对航高,并刺出像底点的位置。73测站点的布设要求测站点的布设位置应满足测绘等高线、高程注记点和补测地物的要求,设站的密度应视实际作业需要和最大视距而定。7

43、4测站点的平面精度和测定方法741 测站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相对最近野外平面控制点不应大于图上045 mm。742测站点平面位置可用以下方法测定:a)利用像片图上的各类控制点;b)利用像片图上的明显地物点:当明显地物点的投影差值大于图上02 mm时,应先改正投影差;c)控制点为起始点的图解交会:交会边长不应大于图上150 mm,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示误三角形的边长不应大于05 mm,检查点至检查方向的垂距不应大于03 mm;1:500、1:1 000比例尺测图,不能使用图解后方交会;d)控制点为起始点的图解支导线:支导线允许边数为1条,支导线点宜用其他控制点作检查,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5

44、的规定。1 3GBT 79312008表15支导线法确定测站点平面位置的要求等高距 最大边长测图比例尺 边长测量方法 往返测平距较差 往返测高差较差1 o 500 o5 50 往返量距 1300 Is基本等高距1:1 ooo o5 100 往返量距 1300 13基本等高距1:2 ooo l 150 往返量距 1loo 13基本等高距75测站点的高程精度和测定方法751 测站点相对最近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13基本等高距。7,52测定测站点的高程可用以下方法测定:a)铡图水准:其技术要求按642的规定;b)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其技术要求按6,43的规定;c) 图解交会三角高程:起算点为测

45、图水准以上的高程控制点,交会边长不应大于图上150 mm,垂直角观测一测回,由两个方向推算的高程较差或一个方向往返测的高差较差,见表15;d) 图解支导线三角高程:起算点应为测图水准以上的高程控制点,垂直角观测一测回,高差应往返测定,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 5的规定。7,6碎部测图761 测站点对中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05 ITIITI。762应依据图上相距100 mm以上的控制点或经投影差改正后的明显地物点标定图板方向,标板后应用其他方向检查,测站点离检查方向的垂距不应大于图上04 ITlIln_。763垂直度盘指标差每天作业前应进行测定,1以内可不改正。764地物点和地形点视距(量距)最大长度应

46、符合表16的规定。表16地物点和地形点视距(量距)最大长度 单位为米地物点 地形点测冒比例尺 等高距视距 量距 视距1:soo o5 40 50 701:1 OoO o5 80 100 1501:2 ooo 1 150 250765标尺应具有厘米分划,地物点视距应全丝读数,读记至01 m。766碎部点高程可用水准仪施测,点位应依据像片影像刺定。当影像的投影差值大于图上02 mm时,应改正投影差。767碎部点可作高程注记点。高程点的注记,基本等高距为05 m时应注至厘米,基本等高距为l ITl时应注至分米。图上允许少数地物点的高程与等高线的高程相矛盾。77投影差改正和屋檐宽度的改正7,7,1投影差改正应满足以下要求:a) 高山或低于纠正起始面的物体,投影差值大于图上02 rilil,1时,应进行投影差改正;b) 供投影差改正用的高差,其量测误差不应大于05 m;c) 改正投影差应以像底点为辐射中心;d)投影差改正方法参见附录G。772屋檐宽度改正应满足以下要求:a) 图上房层轮廓线应以墙基为准,当屋檐宽度大于图上o2 mm时应加屋檐宽度改正;14b)屋檐宽度应量测至厘米。78应补测的内容像片图测图应补测下列内容:a)影像模糊地物;b)被影像或阴影遮盖的地物c)航摄时的水淹、云影地段;d)不满幅的自由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