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 Z 278-1995 空中发射武器系统抗电磁辐射干扰的管理和设计指南.pdf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69551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HB Z 278-1995 空中发射武器系统抗电磁辐射干扰的管理和设计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HB Z 278-1995 空中发射武器系统抗电磁辐射干扰的管理和设计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HB Z 278-1995 空中发射武器系统抗电磁辐射干扰的管理和设计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HB Z 278-1995 空中发射武器系统抗电磁辐射干扰的管理和设计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HB Z 278-1995 空中发射武器系统抗电磁辐射干扰的管理和设计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F晶2 1995-12-13发布中空工HB/Z 278-95 1996-01-01实施工业总公司批准目次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主题内容1. 2 适用范围引用标准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术语、缩略语4 抗电磁辐射干扰的管理和控制4.1 项目负责人的职责4.2 EMC技术组4.3 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4.4 电磁辐射环境预测.4. 5 确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5 抗电

2、磁辐射干扰性设计. 5. 1 概述5. 2 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控制计划. 5. 3 系统抗扰方法.5.4 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的确定.5. 5 抗扰方案5. 6 抗扰技术和措施. 5.7 设计权衡. 5.8 抗扰的验证. 6 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试验计划. 6. 1 概述6. 2 试验和评估总计划6. 3 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试验计划. 6. 4 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试验报告. . . 系统敏感性和易损性分析. . . . 6. 5 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电磁辐射环境(参考件)分析与预测(参考件)确定敏感特性(参考件)制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指标(参考件)扰电磁辐射干扰性设计的常用方法(参考件)抗

3、电磁辐射干扰性测量(参考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1i1-81且1io99内doOAV-iyi少9JFbnb句,巧/句tq句ioo。Qd947tI?A斗(III-Ill-lllIll-22334l ( 附录G标准的剪裁(参考件). . . . . . . . . . . . (50) 附录H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概要(参考件). . . (52) 附录I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控制计划概要(参考件)

4、. . (54) 附录J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试验计划概要(参考件). ., . (5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标准空中发射武器系统抗电磁辐射干扰的管理和设计HB/Z 278-95 内容与适用范围1. 1 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在设计和研制一个能抗电磁辐射有害影响的空中发射武器系统时,管理和设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应遵循的原则。1. 2 本标准适用于空中发射武器系统的研制、设计、生产和使用。其目的是为空巾发射武器系统从装上飞机到击中目标这一段寿命期内提供保护。2 I用标准GJB 72 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名词术语GJB 151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GJB 152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

5、发射和敏感度测量GJB 358 军用E机电搭接技术要求GJB 1389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GJB/Z 17 军用装备电磁兼容性工程管理指南3 术语、缩略语3. 1 术语本标准采用的术语应符合GJB72的规定,此外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3. 1. 1 降级由于干扰的影响,器件、电路、分系统和系统的工作性能产生的不希望的下降。3. 1. 2 电磁辐射易损性系统暴露在预期的电磁辐射环境下时,其性能降级使得足以危及其任务完成的特性。对系统而言,电磁辐射环境电子等于或超过相应的电磁辐射敏感性电平时,电磁辐射易损性存在。3. 1. 3 抗电磁辐射干扰性系统不受电磁辐射干扰影响的能力。3. 1. 4 系统寿

6、命周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5-12-13发布1996-01 -01实施HB/Z 278-95 从系统论证阶段到系统退役经历的时间。3. 2 缩写词3. 2.1 EMC 电磁兼容性g3.2.2 EMI 电磁干扰p3.2.3 EMP 电磁脉冲;3. 2.4 HERO-电磁辐射对军械的危害,3.2.5 TEMP 试验和评估总汁划4 抗电磁辐射干扰的控制和管理4. 1 项目负责人的职责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是保证在系统研制的论证阶段初期,制定一份有效的抗电磁辐射T扰性工作计划,并保证该计划中规定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在所研制系统的整个寿命期内得到执行和评定。他应该确保:a.在对各种方案进行权衡研究时

7、,考虑并确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以满足所需要的作战能力的要求gb.建立适当的进度和预算方案,以满足抗电磁辐射于扰性工作的要求:C.在每个研制阶段的结束点,把所研制系统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状况充分地记录在评审文件中,d.在技术条件中为系统恰当地规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e在系统设计中,满足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f在系统制造中,满足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sg.在设汁定想前对试生产样机系统进行敏感性测试,并通过易损性分析sh.在生产过程中,保持系统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特性g1 .在生产定型前对生产样机系统进行敏感性测试,并通过易损性分析。为协助项日负责人履行上述职责,在工程项目的论证阶段初期,项目负责人

8、应组建一个EMC技术组,以协助其制定、执行、控制和审查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4.2 EMC技术组EMC技术组的作用是协助项目负责人制定、执行和控制应包括扰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在内的电磁效应计划。通常它应由六至六名成员组成(取决于工程项目的规模及复杂性),他们应具有EMCT程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除了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以外,该技术组还应对满足规定的任何其它电磁效应的要求负责。这些附加的电磁效应可以包括EMC、EMP、HERO、辐射危害和其它可能的电磁科目。2 关于抗电磁辐射干扰性作项目,EMC技术组应:a.当王程项目的研制阶段需要时,进行电磁辐射环境预测zb.编写抗电磁辐射干扰性

9、工作计划;C.提出完成抗电磁辐射干扰性t作项目的进度和概算方案sd 为阶段评审文件准备抗电磁辐射干扰性的有关材料;HB/Z 278-95 e.准备包括在技术条件中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gt评价抗电磁辐射干扰性状况;g.评审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控制计划和试验计划;h.监督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1.确定并解决发生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问题sj评审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试验数据5k.帮助安排系统敏感性测试及易损性分析。项目负责人应确保在工程项目论证阶段的初期,尽早地组织EMC技术组,使其能够参与对各种方案的权衡研究,并能协助建立适当的进度和概算方案,从而全面实现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中规定的任务。项目负责人应保

10、证明确规定EMC技术组的职责,并赋予其充分的权力,以完成它的任务。4.3 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扰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是一个顶层管理文件,其目的是在所研制的空中发射武器系统的整个系统寿命周期中全面实施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应剪裁工作计划中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以使其满足所研制系统的具体王作要求和预期的电磁辐射环境。该计划应按照附录H中介绍的概要制订。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a.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的总的管理、组织和技术框架的说明zb.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的任务和节点的定义;c确定参与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gd.执行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的说明;e

11、.系统寿命周期的各阶段中完成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任务的说明。随着工作项目规定的工作在研制和生产周期内的进行,应对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进行审查和修改。至少,项目负责人和EMC技术组应在每个阶段结束点共同审查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以确保该计划准确地反映所研制系统的当前要求。4. 3. 1 组织和管理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应清楚地说明某具体工程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结构。该计划应确定各部门参与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并确定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络渠道和联络点。该计划应包括每一参与组织的进度和预算。4. 3. 2 确定职责和权力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应清楚地规定每个参与组织在

12、总的扰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中的职责和目标。应给适当的组织和个人委以充分的管理职权,以确保整个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组织能起作用并实现其目标。在项目负责人指示和批准的情况下.EMC技术组应具有制定、执行和管理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的主要责任和权力。4.3.3 工程项目寿命周期中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安排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应清楚地规定抗电磁辐射工作项目的目标、任务和节点。除了HB/Z 27895 确定各种抗电磁辐射干扰性任务和工作的职责外,计划还应说明相对于系统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这些任务和工作是如何和何时完成的。计划应保证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效果、最短的时间完成。4.

13、3. 3. 1 工程项目寿命周期阶段典型的空中发射武器系统有下列五个寿命周期阶段za.论证阶段3b.方案阶段sC.工程研制(含设计定型阶段pd生产(含生产定型)阶段:C.使用阶段。在这些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必须完成一定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另外,这些工作还必须按一定的次序完成,以保证全面而充分地完成总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和保持研制和生产过程的平稳推进。4. 3.3. 2 论证阶段工程项目的论证阶段应完成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示于图l的流程图中.在该阶段,项目负责人应尽可能早地组织EMC技术组,以协助确定和实施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EMC技术组的第一项工作应是得到一份要求系统在规定的电磁

14、辐射环境中工作的环境预测,并制订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确定预期的电磁辐射环境,需要作战使用信息(预期的发射载机、任务情况及预期的目标参数)。在工程项目的早期阶段获得电磁辐射环境预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可能会受到规定的作战使用信息量的限制。因此,EMC技术组应共同努力利用最可能的信息进行电磁辐射环境预测。在进行电磁辐射环境预测的同时,EMC技术组应制订适合所研制系统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该计划应全面说明所研制系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TiJIcL 在制订完成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并得到批准,且得到电磁辐射环境预测以后,EMC技术组和项目负责人应当制定完成抗电磁辐射干扰性

15、工作项目所规定的各项任务的进度表和概算方案。这项工作要求项目负责人和EMC技术组与在计划中负有责任的组织联系,以获得他们对进度和概算的输入并使他们与进度和概算协调一致。在工程项目的这一阶段,EMC技术组应进行分析,确定系统能否象计划的那样在预期的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如果所考虑的方案不止一种,则这种分析能用来确定各种方案的抗电磁辐射扰性要求的相对程度s如果考虑的方案只有一种,而且分析的结果表明系统不能在预期的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员tl必须提出既能满足要求的作战能力,同时又能在预期的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替代方案。应利用分析的结果,对剩余的工作项目建立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的初步评价。4 项目负责人组

16、建EM:技术组电磁辐射干扰性工HB/Z 278-95 项目负责人将抗电磁辐射干扰性状况纳入到阶段评审文件准备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进度和概算进行确定系统能否在该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分析不能提出满足工作要求且在该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替代方案能根据电磁辐射预测和分析确定初步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至方案阶段、图1系统寿命周期的论证阶段期间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活动在论证阶段临近结束时,EMC技术组应准备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材料归入阶段评审文件中。该材料应包括已完成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任务的说明,这些任务的结果,尚待完成的任务的评价以及在完成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中包含的风险的估计。在论证阶段结束时,EMC技

17、术组应修订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使之反映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的当前状况。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的修订必须充分详细,以确保在从论证阶段向方案阶段过渡时抗电磁辐射干扰性1:作项目的连续性。4. 3.3. 3 方案阶段工程项目的方案阶段应完成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活动如图2所示。在该阶段期间,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的重点应放在确定抗电磁辐射于扰性要求上。EMC技术组采用修改后的系统性能、工作及战术指标准备进行第二次电磁辐射环境预测。在获得修正的预测之后,EMC技术组应进行一次分析,以确定所研制的系统是否能在修改过的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应在系统全面研制样机的工作说明中利用分析的结果确定抗电磁辐

18、射干扰性要求。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确定以后,应该确定包括在试验与评估总计划中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试验和分析要求。在方案阶段临近结束时,EMC技术组应准备纳入阶段评审文件中的扰电磁辐射干扰性材料。在方案阶段结束时,EMC技术组应修改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以确保从方案阶段到工程研制阶段过渡时,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的连续性。5 来自提出修改系统的性能、工作及战术指标的建议,并报有关部门批准进行修改后的电磁辐射环境预测(I类)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能否在E类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能提出合适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不能HB/Z 278-95 日负责规定包括在TEMP中的分析和试验要求到工程研制阶段图2系统寿

19、命周期的方案阶段期间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活动4. 3. 3. 4 丁-程研制阶段L程项目的工程研制阶段应完成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如图3所示。本阶段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的重点是确保在系统的工程研制样机的设计和创造中,采用足够的电磁辐射抗干扰措施。EMC技术组应保证系统的试生产样机恰当地规定扰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并要求说明打算如何满足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应要求提交一份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控制计划和一份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试验计划,前者应详细说明在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如何满足扰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后者应详细说明如何鉴定其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EMC技术组应当参与对方案的评审,确定方案中是否充分地、

20、现实地提出了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他们应评定提出的控制计划和试验计划,如果必要可要求对其进行更改以获得满意的结果。他们应参与对设计的定期评审,保证在系统的设计中合理地考虑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他们应审查和评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试验数据,保证在系统试生产样机的制造过程中采取电磁辐射抗干扰措施。项目负责人和EMC技术组应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一次系统试生产样机的敏感性/易损性分析。EMC技术组应获取修正过的电磁辐射环境预测,以供进行系统敏感性/易损性分析用。项目负责人和EMC技术组应负责安排试生产样机进行系统敏感性试验。通过试验后,即可进行EMC的设计定型。EMC技术组应在生产中规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

21、和质量控制验证试验。在工程研制阶段临近结束时.EMC技术组应为阶段评审文件准备扰电磁辐射干扰性材料,在工程研制阶段结束时.EMC技术组应修改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以确保从工程研制阶段向生产阶段的过渡中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的连续性。4. 3. 3. 5 生产阶段生产阶段应完成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示于图4中。本阶段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的重点,即是在生产过程中保持系统试生产样机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特性。EMC技术组应当确6 HB/Z 278-95 认系统生产所使用的生产丁,艺和生产实践能够给出所需要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特牲。还所当保证在生产周期内进行适当的质量控制试验,从而确保要求的抗电磁辐射

22、干扰性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得以实现。EMC技术组应当确保把系统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状况充分地记录入系统的所有操作、维护和培训文件巾。来自方案阶段评辐审射方干案扰的性抗状电况磁1 项目负责人制性订控抗制电和磁试辐验射计干划扰通过失败进生行产已样提机出试的验试评性审控抗制电和磁试辐验射计干划扰准射备环修境改预后测的(电磁辐E类)执行抗性设电磁计辐计射划干扰设计定型满意磁监辐督射和干审扰查性抗设电计评干审扰性抗试电磁验辐数射据性准备设把计抗纳入电磁到辐生射产计干扰划不满意修T改作抗计电划磁、进辐度射和干预扰算性至生产阶段图3系统寿命周期的工程研制阶段期间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活动项目负责人和EMC技术组应促使

23、进行系统生产样机的系统敏感性/易损性分析,为此应进行修正后的电磁辐射环境预测。他们还应作出安排提供生产样机,供系统敏感性试验用。如果系统的生产样机经系统敏感性/易损性分析后,认定其不能满足要求,项目负责人和EMC技术组应要求提出更改方案,以满足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当生产样机经系统的敏感性/易损性分析后认为满足要求,EMC技术组应修改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并为后勤工作提供完整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记录。4. 3. 3. 6 使用阶段使用阶段应完成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示于图5。该阶段从交出第个供作战用的系HB/Z 278-95 统开始,直到最后一个系统退役为止。在生产阶段与使用阶段之间,通

24、常有很长的交错时间。在交错期间,应当设立并保持一个反馈系统,保证使用中发现的电磁辐射方面的任何缺陷能被反映回设计和生产部门,以便纠正。在整个使用阶段,应当对电磁辐射环境进行监测并不断修正。如果实际的电磁辐射环境变化与所预测的环境变化有明显差别的话,则应当估算这种变化对系统易损性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整个使用阶段,应当对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方法进行监督,并估计它们对系统抗电磁辐射干扰性特性的影响。有关系统的修改和工程更改的任何计划都应进行审查,并估计它们对系统抗电磁辐射干扰性特性的影响。来自工程研制阶段证要明求生的产抗工电艺磁和辐实射践干能扰提性供提确定供质的抗量控电制磁试辐验射干以扰鉴性定将

25、操抗作电、磁维辐护射和干培扰训性文纳件入进射行环修境改预后测的(电磁辐E类电进磁行辐修射改干以扰满性足要抗求修干改扰抗性工电磁作辐计射划到使用阶段生产定型通过对已生要产求样的机试进验行4阜-,-一失败图4系统寿命周期生产阶段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活动4.4 电磁辐射环境预测空中发射武器系统在其整个寿命期内会遭受到若干不同的电磁环境,因此系统必须具备足够的抗电磁辐射干扰的能力,以使其暴露在所有这些环境条件下时,能经受住考验并能完成其任务。所以,为了确定系统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必须给出用来描述所有电磁环境的最大辐射电平的电磁辐射环境剖面图。此外,由于所研制的系统不会只使用几年,而可能使用很长的时间,

26、因此必须对确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所用的电磁辐射环境剖面图进行长期预测,给出系统服役期结束时的预期辐射量级。在系统寿命周期内,至少需要考虑气次电磁辐射环境预测。这三次要求的预测在寿命周期内所处的点是系统论证阶段F方案阶段z系统电磁辐射敏感性/易损性鉴定阶段。在系统论证阶段所作的第次电磁辐射环境预测(1类)应当用于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各种方案的权衡研究及风险的确定。此预测还应当用来为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确定预算8 HB/Z 278-95 及资源方面的要求。在方案阶段所作的第二次电磁辐射环境预测川类)应用来制订系统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和确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指标,并作为制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控制计

27、划及试验计划的依据。来自生产阶段!审查电磁辐射缺陷报告|斗监督和修改电磁辐射环境| |估计环境变化对系统易损性的影响| |监督和评审修改和工程变更申请| 图5系统寿命周期使用阶段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活动系统测试机构应当利用系统在电磁辐射敏感性/易损性鉴定阶段所作的第二次电磁辐射环境预测(I类)作为进行系统敏感性试验的依据,并作为易损性分析中威胁的定义。每次电磁辐射环境预测都必须把系统寿命周期各阶段内将要遇到的电磁环境的所有因素都包括进去。这里是应把从系统装上载机至击中目标这段时间所存在的作战/威胁环境包括在内。虽然兰种预测的基本日的都是相同的(例如都是为了确定预期的作战/威胁环境),但每种预测所

28、采用的方法、产生每种预测时系统所处的研制阶段、以及前后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可能几年)决定了这三种预测将是有所不同的。为了满足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的要求,电磁辐射环境预测中必须考虑下列特点和内容=a.类型=I类系统论证阶段(预测25年)E类系统方案阶段(预测20年)E类一系统电磁辐射鉴定阶段(预测15年); b.范围z包括地面环境、载机环境(共位环境)、护卫和截击机环境(互位环境)及目标附近环境的合成环境剖面平均值和峰值功率剖面g9 H/Z 278-95 c频率范围,!MHz至10OGHz;d.寿命周期阶段z从装上载机至击中目标se调制特性z环境剖面中规定频带内脉冲宽度和脉冲重复频率的概率分

29、布曲线。有关电磁辐射环境预测较详细的说明在附录A中介绍。4.5 确定抗电碰辐射干扰性要求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需要在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日的早期确定,并在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不断完善。确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必须以系统法为基础,并与研制和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的需求相适应。系统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za.根据电磁辐射环境预测,预计经孔隙和外部电缆进入系统壳体内部的电磁场;b.预t内部电磁场与系统壳体内部线缆的精合PC.确定对系统性能起关键作用的元器件、电路和分系统的敏感电平gd.估汁电磁感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权衡,并确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的设计余量。由于适用的系统外形尺寸、分析的级别及精度要求的不同

30、,确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的方法在复杂程度上就有很大的差异。在系统研制过程中,上述分析法应尽可能与试验相配合,在某些情况下,还应与计算机模拟相配合。由于在许多情况下,不可能提供全部必须的数据和信息,因此建议采用分析、试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附录D详细介绍了抗电磁辐射于扰性指标的确定方法。4.5.1 搞合分析对研制和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藕合分析的级别是不同的。在论证阶段,数量级的计算可能就足够了。在该阶段,没有多少硬件信息可用,且系统要求未完全确定。然而,利用精合分析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权衡和研究可行性问题是可能的。随着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在研制和生产阶段的不断进展,对藕合分析的精度要求也不断提高。

31、在方案阶段和工程研制阶段,更多的系统类型的信息可适用,且精合分析可用更详细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来处理。而且,在这两个阶段,由于有可测的硬件,有可能使桐合分析和测量互相配合使用。例如,可用分析法确定机壳的穿透电平,然后用测量法确定电缆对这些电平的接收量。4.5.2 元器件、电路和分系统的敏感电平在确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时,电磁敏感性电平起重要的作用。这些数据和信息与电磁环境和搞合信息一起,可以使设计人员估计系统的防护要求。然而,好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计划常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敏感性评定。为了制订现实可行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进度和预算方案,在系统寿命周期的早期将要求预计敏感度电平。这种要求典型地

32、出现在还没有实际的硬件信息可用的论证阶段期间。由于缺乏硬件信息,所以必须利用所谓的典塑电路和器件的最低敏感性电平进行最坏情况的分析。得到系统使用的实际硬件数据以后,需要重新估计敏感电平。这时有可能利用设计中采用的具体的元件和电路的数据,来更准确地确定电磁敏感电平。有三种方法可以获得无数据元器10 HB!Z 278-95 件和电路的敏感电平,包括测量、模型分析及数据外推。确定敏感电平的方法见附录C。4.5.3 系统电磁辐射敏感性的分析和预测电磁辐射环境预测、捐合分析和敏感性数据构成系统电磁辐射敏感性分析的基础。辐射到武器系统蒙皮上的电磁能量,通过各种钢合方式在武器内部建立起一个电磁场。需要考虑的

33、稿合方式有场的直接散射,孔隙桐合以及通过外部电缆的精合或其它穿透。内部场再藕合到组成武器系统的电路的电缆、导线、电路及分系统里,最终,内部电场产生的射频电流被分立的或集成的半导体器件的非线性结点检波就连续波射频能量而言,检波的结果是使电路的直流工作点发生漂移s对脉冲或调制的射频能量而言,非线性结点实际上就是一个检波器,一旦射频电流被检波,检波后的信号就如同正常信号一样传送到其它电路和分系统中,如果这部分电路或分系统对整个系统的性能是关键性的,则检波后的信号可能会引起系统性能的降级,从而使系统对电磁辐射敏感。为了事先确定系统的敏感性,必须依靠分析和预测法。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情况下,娟合分析在很大程

34、度上必须依靠最坏情况下的模型进行。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实际的物理结构数据又难以获得,再加上进行详细分析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所以必须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象空空和空地导弹这样一些制导武器系统,由于体积比较小(与飞机比较).形状比较简单(如为圆柱形) 又是装在一个壳体里,所以从绢合分析的观点来看,这些特点使武器系统比较好处理。然而对这种武器系统的敏感性分析,必须按两种状态进行3飞行状态和运载状态。在飞行状态下,武器是自由飞行的,所受的电磁辐射很可能是均匀照射的。而在运载状态下,武器与机翼或机身连接,藕合响应变成了复杂系统(飞机、武器系统和连接电缆)的函数,而且所处的电磁辐射场很可能是非均匀的或共位发射机的

35、近场中。因此对运载状态进行桐合分析不如飞行状态容易。在论证阶段和方案阶段,若遇下列情况,可能需要估计所提出的系统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度za.未明确地规定系统戎部件的参数pb还没有确定系统结构形状PC.对系统的敏感度有个数量级的估计是足够的。关于电磁辐射分析和预测技术的详细讨论见附最B.5 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设计5. 1 概述本章的目的是为空中发射武器系统的抗电磁辐射F扰提供设计指导。内容介绍的次序一般和抗干扰设计过程的次序相同。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设计的常用方法在附录E中介绍。5.2 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控制l计划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控制计划应详细说明保证系统抗扰性的方法。该计划根据合同的具体要求拟制、提交和修

36、改。该计划应由项目负责人和EMC技术组审查并必须得到他们的批准。拟制控制计划应和附录I给出的概要相一致。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控制计划的具体构成和内容取决于所研制的具体空中发射武器系统,11 HB/Z 278-95 并要使其满足该系统的要求。一般地说,这种计划应涉及以F几个方面=a.确定所适用的空中发射武器系统;b.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的范围、目的和要求sc.抗电磁辐射干扰性工作项目的组织和管理gd.要完成的工作项目任务和需满足的进度要求及节点要求se.所用文件(手册、标准等); f.用于说明抗扰性工作项目的名词、术语和词组的定义gg.确定系统抗扰性要求中遵循的方法gh.对外购项目和外购分系统的

37、供货方或分承制方提出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I .达到系统抗扰性指标的设计程序、要求和技术;J.在确定或验证系统抗扰性中采用的分析和测量技术gk.为验证抗扰性设计而提交的文件。原始的抗电磁辐射干扰性控制计划和以后的修改本的提交日期应明确规定。5.3 系统抗扰方法系统设计人员应采取有条理的抗电磁辐射干扰设计方法,以保证经济有效地实现空中发射武器系统的抗扰要求。图6说明系统设计人员在系统抗扰过程中可遵循的程序。首先,需要从项目负责人得到的输入信息是系统的功能要求、战术要求及系统的工作环境。得到这些输入后,系统设计人员应提出设计方案,并应用数据、分析和测量确定设计方案是否对规定的环境敏感。估算敏感性

38、需要确定环境系统的锅合和系统对祸合信号的敏感性。确定系统敏感性和环境系统的精合情况的方法在附录B和C中讨论。系统设计人员应根据敏感性估算的结果,规定系统的抗扰要求并着手进行预防系统敏感的抗扰设计。为达到要求的抗扰等级,设计人员应在设计过程中利用成熟的设计资料和技术,必要时还要利用分析和测量手段。要采取专门步骤,拟制完整的设计文件,内容包括设计方法、所用的抗扰技术和措施以及为确定器件、电路与分系统所具有的抗扰性而做的分析和测量。要有充分的的资料和数据来证明所用的设计方法能满足系统总的抗扰要求,和预防系统对规定环境的敏感。项目负责人对抗扰设计文件审查后可能会作出需要增加系统抗扰措施和补充验证抗扰设

39、计的决定。抗扰设计得到批准后,进行样机的系统试验,若试验结果合格,就进行样机验收g若试验结果不合格,则由项目负责人和EMC技术组审查设计,然后重新进行抗扰设计。这种审查也可能包括对别的方法进行费用效果估算而作的权衡分析。5.4 抗电罐辐射干扰性要求的确定5.4.1 一般方法空中发射武器系统的具体抗扰要求因系统而异,但确定抗扰性要求的一般方法对所有系统是相同的。如图6所示,系统设计人员首先根据给出的功能要求和使用环境提出系统设计方案。这种初步设计是确定环境元件搞合量和元器件的敏感性门限的基础.然后,利用系统设计方案和环境定义,在有关频率范围内确定环境元件精合特性,从而估算出入射到系统的元器件和电

40、路上的干扰功率电平。最后,确定系统元器件和电路的敏感性门限并将它们和入射干12 HB/Z 278-95 扰功率电平相比较,估算出系统的敏感性。这样,就可确定使系统在规定的环境中不敏感的抗扰要求。I M技术组卜惺些芝失败日负责人确定环境功能说明系统抗扰设计图6系统抗扰程序桐合数据设计审查敏感性分析敏感性测量确定抗电磁辐射干扰性要求有一反复过程,认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系统设计的早期阶段,电路和分系统的详细组成还确定不了,这样,只能先根据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搞合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从中得出初步的抗扰性要求。从这些初步分析中,可估算出系统的敏感性和确定抗扰设计的初步原则。随着系统设计的进展,硬件和线

41、路越来越明确,对精合和敏感性的分析应不断完善和修改,对抗扰要求也要相应修改,以反映这些变化。而且,随着硬件的获得,必要时还应进行测试,以补充分析的不足或验证抗扰技术。5.4.2 电磁辐射环境预测13 HB/Z 278-95 系统的工作电磁环境确定之后,才能进行系统的抗扰设计。作为系统设计要求而提出的电磁环境应用功率电平频率分布图表示。要针对峰值功率和平均值功率两种情况给出分布图,使设ti人员得以根据峰值功率和平均值功率估计潜在的环境影响。此外,要给出脉冲型信号的调制特性,使设计人员对很可能遇到的脉冲重复频率和脉冲宽度引起注意。5.4. 3环境元件藕合环境元件搞合这一术语定义为入射到空中发射武器

42、系统上的电磁能量传输到内部元件和内部电路的全过程。能量传输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几种钢合机理和许多的精合途径。在系统研制的早期阶段,由于什么硬件都没有确定,系统设计人员必须借助简单的近似去估算环境元件精合。方法之一是假定系统元件和外部环境之间没有屏蔽,而且,与内部元件相联的所有电缆的有效口径就是和元件阻抗匹配的调谐半波振子天线的有效口径。利用这种有效口径和规定的于扰环境,可得出入射元件上的功率为入射场(用功率密度单位表示)与半波振子天线有效口径之乘积2Pc二PdX A. (1) 式中zP入射在系统元件上的功率;ld 干扰环境的功率密度gA , 半波振子天线的有效口径。由于A.O.13,公式()

43、可改写为PO.13Pd. ., (2) 由于可能搞合到电缆上的实际能量取决于视角、末端阻抗和频率这样一些变量,业已证明,用半波振子模型得到的精合预测值一般大于测量值。因此,公式(2)表示规定的环境对元件的最大锅合功率,因而是环境元件祸合的最坏估算。将公式(2)的结果和预计的系统最灵敏元件的敏感门限加以比较,就能确定系统敏感性和规定抗扰性要求。将这种藕合路径加以推广,就能估算系统研制时采用的抗扰技术的效果。这种计算可用公式(3)完成。公式(3)表示设备外壳和电缆有屏蔽时的干扰环境和加到系统元件t的功率之关系:P,二/:1d X A X Sc X S ., (3) 式中:Pc加到设备元件上的功率;

44、ld一一干扰环境的功率密度;A , 非屏蔽电缆的有效口径;S, 屏蔽电缆的屏蔽效能sS, 外壳的屏蔽效能。半波振子天线模型适用于受干扰电缆的有效口径。电缆和设备外壳的屏蔽效能的数值可以由分析或测量得到IJO将入射到敏感元件上的功率计算值和元件的敏感电平比较,就可确定所加的屏蔽是否足以保护灵敏元件。得到较详细的设计数据后,环境元件桐合的分析精度可通过使用较详细的汁算机辅助搞合模型而提高。5.4.4 元件敏感门限14 HB/Z 278-95 为了确定藕合到元件上的干扰功率对元件功能有无有害影响,必须定义元件的敏感门限。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系统的敏感度门限值由对干扰最敏感的系统元件的敏感门限值确定。

45、所以,通常不需要对所有系统元件确定敏感度门限值。同时要认识到,某个元件的敏感度门限值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元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它的偏置状态、输入信号电平、输出信号电平以及干扰信号的调制特性等。因此,某个元件的敏感度门限值随其在系统中的功能及所处工作状态而有很大的变化.5.4. 5要求的抗干扰水平确定系统必须达到的抗扰水平,首先要进行系统敏感性估算。进行估算时要将锅合到系统元件的干扰功率电平和系统所用的最敏感元件的敏感门限进行比较。敏感电平确定之后,要求的抗扰水平就是入射在最敏感的系统元件上的干扰功率电平与该元件的敏感门限电平之比。若干扰功率电平小于最敏感元件的门限电平,则抗扰要求小于OdB,不需要

46、进行任何抗扰设计,若干扰功率电平大于最敏感元件的门限电平,贝tl抗扰要求大于OdB,需要由设计人员提出抗扰措施。抗扰方法的选择受抗扰要求高低的影响。5.5抗扰方案空中发射武器系统的抗扰要求确定之后,就可确定使系统不受入射电磁能的损需而必须达到的抗扰水平。抗扰水平一经确定,就成为系统的设计要求,应通过采用适当的抗扰技术和措施予以满足,满足抗扰设计要求的最有效方案是分层抗扰。分层抗扰的意思是沿电磁能由外到里的精合路径分层采用抗扰技术和措施。例如,电磁能首先桐合到系统外部,建立麦丽电流和表面电荷密度。这些电流产生像天线(实际的和假想的)和孔隙那样的穿透作用,使电磁能有可能穿透到系统内部,并在这里搞合

47、给与敏感的电路和元件相连的接线和电缆。分层抗扰首先要通过系统外部的初步抗扰,尽量切断这地精合路径,减小穿透作用5其次,减小对内部电缆的桐合P最后对敏感电路和敏感器件进行抗扰。必要时,进行每层抗扰应采用多种抗扰技术和措施。抗扰的技术和措施在附录E中说明。两方面的原因说明了分层抗扰是保护系统的经济有效的办法。一个原因是此法利用了系统设计所固有的抗扰作用,例如系统外壳的固有屏蔽作用。另一原因是它没有将预期的抗扰性负担全部加在系统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戎任何一层上。抗扰措施可依次用到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上,直到要求的抗扰性达到为止。在分层抗扰时,虽然实际上常常是沿着从外部到内部的路线采取抗扰措施的,8.小能认为这种路线是不可改变的。分层的意思主要和按层抗扰有关,而不是和分层的次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HB航空工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