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Y/T 719. 1-2003 2 前昌NY /T 719(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分为以下三个部分2一一第1部分z生存竞争能力检测,第2部分g外源基因流散的生态风险检测$一一第3部分z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检测。本部分是NY/T719的第1部分。本部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g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2彭于发、彭德良、喻德跃、强胜、李宁、付仲文。NY/T 719.1-2003 1 范围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生存竞争能力检测NY/T 719的本部分规定了转基因大豆生存
2、竞争能力的检测方法。NY/T719的本部分适用于转基因大豆变为杂草的可能性、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及杂草在农田中竞争能力的检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NY/T719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 3543.4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GB 4404. 2粮食作物种子豆类3 要求3. 1 试验材料转基因大豆品种、受体大豆品种、当地普通栽培大豆品种。上述材料的质量应达到
3、GB4404. 2中不低于二级大豆种子的要求。3.2 资料记录3.2. 1 试验地名称与位置试验地的名称、地址、经纬度或全球地理定位系统(GPS)地标。绘制小区示意图。3.2.2 土攘资料记录土壤类型、土壤肥力、排灌情况、土壤覆盖物等内容。描述试验地近三年种植情况。3.2.3 试验地周围生态类型3. 2. 3. 1 自然生态类型记录与农业生态类型地区的距离及周边植被情况。3. 2. 3. 2 农业生态类型记录试验地周围的主要栽培作物及其他植被情况,以及当地大豆回常见病、虫、草害的名称及危害情况。3.2.4 气象资料记录试验期间试验地降雨(降雨类型、日降雨量,以毫米表示)和温度(日平均温度、最高
4、和最低温度、积温,以摄氏度表示)的资料。记录影响整个试验期间试验结果的恶劣气候因素,例如严重或长期的干旱、暴雨、冰雹等。3.3 试验安全控制措施3. 3. 1 隔离条件试验地四周有100m以上非大豆作物为隔离带,或100m范围内与其他大豆花期相隔30d以上。3.3.2 隔离措施种植非豆科植物作为隔离带。面积较小的试验地设围栏。设专人监管。3 NY/T 719. 1-2003 3.3.3 试验过程的安全管理试验过程中如发生试验材料被盗、被毁等意外事故,应立即报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依法处理。3.3.4 试验后的材料处理转基因大豆材料应单收、单贮,由专人运输和保管。试验结束后,除需要保留的材料外
5、,剩余的试验材料一律焚毁。3.3.5 试验结束后试验地的监管保留试验地的边界标记。当年和第二年不再种植大豆,由专人负责监管,及时拔除并销毁转基因大豆自生苗。4 试验方法4. 1 竞争性4. 1. 1 试验设计实验地为农田生态类型,采用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三次以上重复,小区面积不小于4mX4 mo 4. 1. 2 播种播种方式分为地表撒播和正常播种。播种密度分为低密度(正常密度减半)和高密度(正常密度加倍)播种。分期播种四次,适宜季节和非适宜季节各两次。每种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的播种面积为2 mX2 mo 4. 1. 3 管理播种后不进行任何栽培管理。4. 1. 4 调查和记录分别于大豆种植后1个
6、月、2个月和3个月各调查一次,调查和记录的内容包括2杂草种类、株数,杂草相对覆盖度g大豆株数,株高(抽取最高的10株),覆盖率。播种后每2周随机抽取10株调查次大豆复叶的动态变化。4. 1. 5 结果分析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转基因大豆、受体大豆、普通栽培大豆的出苗率、成商率的差异,及其与杂草在覆盖率和株高等方面的差异。4.2 转基因大豆对常规除草剂的耐性(适用于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4. 2. 1 试验设计以受体大豆和普通栽培大豆为对照,在温室中进行盆裁,不少于三次重复。选用当地大豆生产常用的土壤处理除草剂1种、茎叶处理除草剂1种-2种(兼除单、双子叶杂草的可选种,否则选2种)及目标除草剂,按推荐
7、用量、加倍用量用药,设清水对照。4.2.2 播种播种深度3cm-4 cmo盆钵直径不小于20cm,播种密度300粒1m。4.2.3 管理播种后按当地常规栽培方式管理。4.2.4 调查和记录分别在用药后2周和4周调查和记录成苗率、植株高度(选取最高的5株、药害症状(选取药害症状最轻的5株)。药害症状分级见附录Ao4.2.5 结果表述受害率按式(1)计算z4 XZ(NXS) 二一一一一一一一X100 (TXM) . . ( 1 ) 式中2X一一受害率,%; N一同级受害株数,5一级别数3T 总株数pM一-最高级别。4.2.6 结果分析NY/T 719.1-2003 用新复极差法比较转基因大豆、受体
8、大豆和普通栽培大豆对常规除草剂耐性的差异。4.3 自生菌产生率4. 3. 1 试验设计按4.1. 1规定a在竞争性试验的同一块田中进行。当年不收获种子,在入冬前调查落粒数,在下一年观察转基因大豆产生自生苗的比例。调查总面积不小于200时。4.3.2 管理不加任何管理措施。4.3.3 调查和记录调查和记录的内容包括z出苗率(大豆出苗旺盛期)、成茵率(始茵期1个月后)。4.3.4 自生茵的验证对自生苗进行生物测定或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认是否为转基因大豆。4.3.5 结果表述单位面积的自生茵出苗数和成茵数按式(2)计算g式中gN, X=.l A, X一一单位面积出苗数,单位为株每平方米(株1m); N
9、 , 出苗总数.单位为株sA, 调查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勺。自生茵的转基因植株检出率按式(3)计算:式中gX一自生茵的转基因植株检出率,%; X-EL -N , n2 自生苗的转基因植株检出数,单位为株pN,一一自生茵的总数,单位为株。成苗数按式(4)计算2式中2N3 x= A, X一单位面积成苗数,单位为株每平方米(株1m2); N , 总成苗数,单位为株;A,一一调查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转基因大豆自生苗产生率按式(5)计算:x n4 一N, .( 2 ) ( 3 ) ( 4 ) . ( 5 ) 5 NY/T 719. 1-2003 式中gx 转基因大豆自生苗产生率,%; n, 转基因
10、大豆检出数,单位为株;凡检测植株总数,单位为株。4.4繁育系敛4. 4. 1 试验设计按4.1. 1规定。4.4.2 管理按当地常规栽培方式播种后,不加任何其他管理措施。4.4.3 调查和记录记录转基因大豆、受体大豆和普通栽培大豆的始花期、盛花期、成熟期、单株粒数。4.4.4 结果分析用新复极差法比较转基因大豆、受体大豆和普通栽培大豆的始花期、盛花期、单株粒数的差异。4.5 种子自然延续能力4. 5. 1 试验设计转基因大豆、受体大豆和普通栽培大豆种子每20粒分别盛装于小尼龙网袋中,各12袋,分别置于网室地表和网窒地下20cmo 4次重复。试验从当地正常收获期开始。4.5.2 种子发芽率检测按
11、GB/T3543.4规定的方法进行。4.5.3 调查和记录记录正常幼苗、不正常幼苗、未发芽种子和新鲜不发芽种子。4.5.4 结果分析用新复极差法比较转基因大豆、受体大豆和普通栽培大豆在不同时期发芽率的差异。4.6 种子落粒性4. 6. 1 试验设计按4.1. 1规定。4.6.2 栽培管理按当地常规栽培方式播种后,不加任何其他管理措施。4.6.3 调查和记录随机选择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处理的10个植株,在大豆生理成熟后开始,观察供试材料在自然条件下的落粒数。每7d观察一次,共观察三次。计算落粒率。记录植株总粒数、已落粒数。4.6.4 结果表述落粒率按式(6)计算g式中:X一一-落粒率,%; n5一一每株落粒数;N5一一每株总粒数。4.6.5 结果分析x n5 一N5 用新复极差法比较转基因大豆、受体大豆和普通栽培大豆落粒性的差异。6 .( 6 ) NY!T 719.1-2003 附录A(规范性附录)除草剂药曹症状分级标准表A.1 除草剂药害症状标准药害级别症状描述。级与清水对照生长致1级株高、叶色略与对照不同2级植株略显畸型、株高低于对照3级植株明显矮化、茎杆增粗、叶片略显增厚且颜色加深或叶片变黄4级植株停止生长,畸形严重、僵苗或整张叶片枯黄死亡,植株萎藩5级植株死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