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8784-1988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173301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8784-1988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GB 8784-1988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GB 8784-1988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GB 8784-1988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GB 8784-1988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性急性三皖基锡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acute trlalkyltln poisoning UDC 616-057 1 616 -07 /-08 613 . 632 GB 8784 88 职业性急性三烧基锡中毒是由三烧基锡化合物所致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 诊断原则根据短期较大量接触三烧基锡化合物的职业史,经短期潜伏期后,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如三乙基锡中毒引起脑水肿,三甲基锡中毒引起精神障碍,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

2、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有类似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方可诊断2 诊断及分级标准2. 1 观察对象接触后有头痛、头晕、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者或短期内意外接触较大量三甲基、乙基、丁基、苯基锡者,虽无局部剌激或全身中毒的临床表现,均应作为观察对象。尿锡量增高可作为接触指标。2.2 轻度中毒有头痛、头晕、极度疲乏、精神明显萎靡、食欲不振、恶心、睡眠障碍等症状,伴有多汗或心率减慢等体征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2. 3 中度中毒具有较重的上述症状,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za. 频繁呕吐,腹壁反射、提宰反射减弱或消失gb. 意识模糊、嗜睡状态pc. 情绪障碍。脑电图弥漫性异常可作为辅助诊断指

3、标。2. 4 重度中毒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a. 明显脑水肿,表现为昏迷、抽擂,可见锥体束征或视乳头水肿,b. 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幻觉、定向障碍、攻击性行为等。脑电图弥漫性异常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3 治疗原则3. 1 立即脱离现场。皮肤或眼受污染者,应即用清水彻底冲洗。3. 2 观察对象需卧床休息,一般观察57夭。给予必要的检查及处理。3. 3 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尚无特效解毒剂。三乙基及四乙基锡中毒时应积极防治脑水肿,控制液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8-02-22批准1988 ” 09 01实施1,74 GB 8 7 8 4 8 8 体入量,给予糖皮质激素、高渗脱水剂、利尿剂等

4、。中、重度中毒患者可用高压氧治疗。4 劳动能力鉴定4, 1 观察对象经观察,未发现中毒,可恢复原工作。4, 2 轻度中毒治愈后可从事正常工作,但应调离有机锡作业4, 3 中、重度中毒根据病情,可适当延长休息时间,酌情安排工作,但不应再从事有毒作业。5 健康检查的要求5, 1 三烧基锡作业者应做就业前体检,并每年定期体检一次5, 2 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和神经科检查,并作尿锡定量测定,必要时作精神科和脑电图检查。6 职业臻忌证a. 器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患;b. 慢性肝、肾疾病,c. 皮肤暴露部位有湿莎等慢性皮肤疾病sd. 妇女在娃振期或授乳期。175 A. 1 原理GB 8784-88 附

5、录A尿锡ill!lE法(补充件尿样经酸消化后,在一定量的硫酸介质中,sn与苯切嗣生成棕红色络合物,比色测定A. 2 仪器721型分光光度计。A. 3试剂a. 硫酸。b. 硝酸。c. 高氯酸。d. o. 1 %酷欧指示剂。e. 氨水f. 10 %酒石酸。g. 1 9硫酸h. o. 5 %明胶溶液(需要热溶入I. 1 %抗坏血酸溶液(贮于棕色瓶中,于冰箱保存)。j. 0. 3 %苯运嗣溶液2取o.03 g苯宅周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加O.5 mil 9硫酸,振播,使苯运商完全溶解至垦透明溶液,加元水乙醇至100ml(贮子棕色瓶中,于冰箱保存。k. 锡标准溶液贮备液g称取0.1000 g纯锡于小烧杯中,

6、加入10ml硫酸,盖上表面皿,加热至锡完全溶解,冷却后,将此硫酸液移入100ml水中,再用1 9硫酸洗表面皿及小烧杯,合并后移入1000 mi容量瓶中,再用1 9硫酸稀释至刻度,此溶液浓度为O.10 mg/ml的锡。应用液E取10.0 ml贮备液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I 9硫酸稀释至刻度,此溶液浓度为IO吨ml的锡。A. 4 分析步骤A. 4. 1 标准曲线的绘制A. 4. . 1 取0,0. 1 , O. 3, O. 5, J. 0, 1. 5 ml锡标准应用液(相当于0,1,3,5,10,!5吨锡)分别置于6个100ml锥形烧瓶中,加水至10ml。A. 4. 1. 2 各加1ml硫酸、

7、2ml硝酸及5滴高氯酸。混匀后,加热消化至溶液呈无色透明,且瓶内几乎无白烟为止,待冷A.4.1.3 向上述镀形烧瓶中,分别加入2ml水,1滴酷歌指示剂,用氨水调节溶液的颜色刚变红色,再用1 9硫酸调节至红色刚退。A. 4. . 4 按下列次序加入1ml 10%酒石酸,5ml I 9硫酸,1.5 ml 0. 5 %明胶液,5mi 1%抗坏血酸,2ml 0. 03%苯宅周以上每加一试剂必须混匀。A. 4. 1. 5 将锥形烧瓶中的溶液移入25ml具塞试管中,用少量的水洗锥形烧瓶,洗液并入试管中,定容至25ml,混匀,放置10min后,用2cm比色皿,在波长510nm下比色176 GB 8784-8

8、8 A. 4. 1. 6 以吸光度(扣除空白吸光度为纵坐标,锡量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A. 4. 2 样品的测定A. 4. 2. 1 取10ml尿样置于JOOml锥形烧瓶中,同时另取2个锥形烧瓶,各加JOml水,一份作为空白,另一份再加0.5 ml锡标准应用液作为标准然后各加Iml硫酸、2ml硝酸及5滴高氯酸,混匀后加热消化至溶液炭化转为亮黄直至元色透明,此时瓶内冒大量白烟,再加热3min左右,使瓶内自烟几乎消失为止。待冷A.4.2.2 按A.4. I. 3A.4.1.5操作A. 5 计算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根据样品测得的吸光度,按下式计算z样品吸光度读数空白吸光度读数5 尿中

9、锡的含量(mg/L)= 一血酣吊勘响向阳且因些2在勘10 A. 6 正常值取不接触锡的正常人的一次性尿103例,分别用上述方法进行尿中锡含量的测定,对测定的结果应用百分位数法统计处理,其正常值上限为0.09 mg/L(上海地区A. 7 说明A. 1 本法的检测下限为0.01 mg/L0 A. 2 本法的回收率为93100%0 A. 3 本法的精密度以变异系数表示为3%(5吨。A. .4 样品的收集和保存的要求z尿样采集后,应立即分析测定,若因故不能及时分析,则可在每JOO ml尿样中加入5ml硫酸保存之。A. 5 由于Sn叶与苯运嗣生成络合物,吸光度常随溶液酸度的降低而增加,因此测定时必须严格

10、控制酸度A.6 !Om!尿样中如含有10吨Mn+(相当于Img/L), 20 g Pb+ (相当于2mg/L)时,对锡的测定不会产生干扰影响。177 B. l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GB 8 7 8 4 8 8 附录B正确使用标准的说明(参考件本标准适用于三烧基锡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三乙基锡的卤化物、氧化物或硫酸盐、三丁基氯化锡、三甲基氯化锡等急性中毒,亦适用于四烧基锡(如四乙基锡、四丁基锡等或四苯基锡急性中莓,不适用于引起以肝胆系统损害为主的二丁基二月桂酸锡等三烧基锡化合物中毒B. 2 本类毒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作用可不同,例如三乙基锡主要可引起脑白质水肿,三苯基锡化合物中毒除神经系统表现外,尚可

11、有肝脏损害,而三甲基锡化合物以精神症状为主。B. 3 本类毒物可经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吸收,有些品种(如三乙基澳化锡、三丁基锡化合物等可引起皮炎或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但局部症状与是否中毒并不相关必须以全身性表现结合职业史、现场调查及有关检验等资料综合分析,才能正确诊断。B. 4 本病的特点之一是潜伏期长,一般可达15天较重患者早期可仅有轻度神经衰弱症状或出现过度兴奋,往往在一周内病情迅速恶化早期常易误诊,故本标准中强调接触后出现一定症状或意外接触较大量三娩基锡,虽无症状者,均应观察,一般观察57天,如观察期间出现头痛、头晕、情绪不稳、易激动等神经精神症状,应给予积极治疗。B. 5 病程中如头

12、痛、呕吐、出汗等症状加剧,心率减慢,血压升高,腹壁或提事反射消失,出现尿失禁、一过性的意识或精神障碍,均提示病情恶化,可能已发生脑水肿。B. 6 对腹壁反射及提擎反射应进行动态观察,如发现由正常转为减弱或消失,需警惕早期锥体系神经损害。部分正常人腹壁反射也可能引不出,需注意鉴别B. 7 中毒患者尿锡可增高,但与中毒程度可不相关。B. 8 腰椎穿刺检查除压力增高外,脑脊液常规检查可无异常因此除鉴别诊断需要外,一般不必检查。B. 9 皮炎的治疗参照GB7806 87(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讥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职业病诊断分委会提出。本标准由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及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负责起草。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负责解释。1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