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pdf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74987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62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GB 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GB 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GB 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GB 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G/T 19412-2003 目。-一-同本标准是首次制定。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是规范性附录,附录E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自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南京五洲制冷集团中天空调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北京供电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周平中、叶水泉、洪绍斌、王书保、张善武、陈永林、纪洪、宋宏坤、梁明坤。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GB/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测试、经济评价方法和蓄冷空调

2、系统经济评价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由制冷蓄冷系统和供冷系统所组成的蓄冷空调系统。其中制冷蓄冷系统以某种传热流体制冷、蓄冷和释冷z而供冷系统可以是任何形式和任何供回水条件。本标准既作为已建蓄冷空调系统测试和评价方法,同时能用于设计院所、建设单位、电力部门进行蓄冷空调系统方案论证评估的方法。本标准不适用于:a)名义蓄冷量为35kW h或更小的制冷蓄冷系统;b)使用制冷剂作为释冷流体的制冷蓄冷系统;c)只应用于加热的蓄热设备。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

3、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0870-2001 容积式和离心式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GB/T 18430. 1-2001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工商业用和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GB 50050-1995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155-199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JB/T 7249-1994制冷设备术语ARI 550/590-1998 采用蒸汽压缩循环的冷水机组3 术语和定义3. 1 3.2 GB 50155和JB/T7249中所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蕾冷空调系统air

4、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thermal storage 蓄冷空调系统由制冷蓄冷系统与供冷系统所组成。制冷蓄冷系统refrigeration & thermal storage system 制冷蓄冷系统由制冷设备、蓄冷装置、辅助设备、控制调节设备四部分,通过管道和导线(包括控制导线和动力电缆等)连接组成。通常以水或乙二醇水溶液为载冷剂,除了能用于常规制冷外,还能在蓄冷工况下运行,从蓄冷介质中移出热量(显热和潜热)。待需要供冷时,可由制冷设备制冷供冷、或蓄冷装置单独释冷供冷,或二者联合供冷。3.3 供冷系统thermal supply system 以空气调节为目的,

5、对空气进行处理、输送、分配,并控制其参数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包括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输送载冷剂的泵与管道、输送空气的风机和风管以及附件、仪器仪表等。3.4 无蓄冷空调系统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out thermal storage 由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供冷系统所组成的系统。l GB/T 19412-2003 3.5 3.6 3. 7 3.8 3.9 3. 10 3. 11 蓄冷装置thermal storage equipment 能够以显热和(或)潜热贮蓄冷量的装置。蓄冷期thermal storage period 将热量从蓄冷装置中

6、移出的一段时间。释冷期thermal discharge period 将热量加入蓄冷装置的一段时间。释冷率ice melting rate 完成一个设计的释冷循环后,蓄冷装置内释冷量占总蓄冷量的百分比。释冷特性thermal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 在制冷蓄冷系统名义工况下,单位时间释冷量CkW)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设计循环周期designed cyclical perlod 制冷蓄冷系统完成一个蓄冷和释冷循环过程的一段时间。名义蓄冷量CQIC)nominal thermal storage quantity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系统达到完全蓄冷状态后,释冷循环

7、试验中实测得到的释冷量,称为名义蓄冷量g单位为千瓦小时CkW.h)。3. 12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总冷量(I:Q)overall nominal thermal capacity 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制冷蓄冷系统向空调系统提供的总冷量;单位为千瓦小时CkW. h)。3. 13 输入总功率overall input power 3. 13. 1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功率(I:N,)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入总功率包括:压缩机电动机、汹泵电动机、乙二醇泵电动机、水冷式的冷却水泵电动机和冷却塔风机电动机、风冷式的冷却风机电动机以及操作控制电路等输入功率;单位为千瓦CkW)。3. 13.

8、 2 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和j冷蓄冷系统输入总功率(I:N,)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入总功率CI:N,)为I:Ni减去冷却水泵电动机、冷却塔风机电动机输入总功率和制冷蓄冷系统在释冷期间制冷设备各运行部件输入总功率;单位为千瓦CkW)。3. 13. 3 蓄冷空调系统输入总功率CI:NT,)蓄冷空调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入总功率包括z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功率I:N,和供冷系统输入总功2 GB/T 19412-2003 率22N,川,单位为千瓦(kW)。3. 14 输入总电量o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3. 14. 1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22A,) 制

9、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h)内输入系统的总电量;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 14. 2 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22A,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22Ai)等于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功率乘上相应的运行时间之和。3. 14. 3 蓄冷空调系统输入总电量(22AT1) 蓄冷空调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输入系统的总电量g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 15 蓄冷性能系数(COP,)thermal storage performance coefficient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

10、,以同一单位表示名义蓄冷量与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之比。3. 16 净可利用蓄冷量(Qo)net available thermal storage quantity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供用户送水温度在等于或小于可利用供冷温度时实际提供的最大释冷量;Q)QIC。3. 17 串联流程serial connection 制冷蓄冷系统向供冷系统供给冷量时,制冷设备和蓄冷装置为串联关系。3. 18 并联流程parallel connection 制冷蓄冷系统向供冷系统供给冷量时,制冷设备和蓄冷装置为并联关系。3. 19 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overall i

11、nput electricity during peak load period 3. 19. 1 制冷蓄冷系统崎荷时段输入总电量(22A在电网峰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 19.2 蓄冷空调系统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22Anr) 在电网峰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20 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o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during normal load period 3. 20. 1 制冷蓄冷系统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22A1P)在电网平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

12、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20.2 蓄冷空调系统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22AT1p)3 GB/T 19412-2003 在电网平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21 谷荷时段输入总电量o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during valley load period 3. 21. 1 制冷蓄冷系统谷街时段输入总电量(L:A) 在电网谷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 21. 2 蓄冷空调系统谷街时段输入总电量(L: ATI&) 在电网谷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

13、g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22 年转移峰电量(A,)yearly electricity transferred during peak load period 整个供冷季节电网峰荷时段,元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入总电量(Ayw,)与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A,)之差P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23 年转移峰电量率(X,.)yearly mean electricity transferred rate from peak load period 整个供冷季节电网峰荷时段,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入总电量和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之差(Ay,)与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之比,称为

14、年转移峰电量率。3.24 电力移峰量(I1N,)electrical capacity transferred from peak load period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与制冷蓄冷系统装机容量之差,称为电力移峰量,单位为千瓦(kW)。3.25 电力移峰率(X.) electrical capacity transferred rate from peak load period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和制冷蓄冷系统装机容量之差与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之比,称为电力移峰率(Xd)。3.26 年输入总电量yearly total input electricity 3.

15、26. 1 制冷蓄冷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在整个供冷季节,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3.26.2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YT)在整个供冷季节,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3.27 年谷电利用率(YYd ) yearly electricity utilization rate of valley period 年谷电利用率(YYd ) ,为在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不同冷负荷下的谷电利用率(Yd)年的加权平均值。其中Yd为不同冷负荷下在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的谷电时段输入电量之和与峰、平、谷时段输入总电量之比。3.28 静态差额投资固收期(瓦)static balance p

16、eriod of reclaim investment 在同一制冷环境、相同逐时冷负荷、相同供冷系统和相同供回水条件下,蓄冷空调系统总投资和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总投资差额与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和蓄冷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差之比,称为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单位为年。4 GB/T 19412-2003 测试、评价内容4 4. 1 基本规定制冷蓄冷系统可以是全部由工厂组装,或用工厂供应的部件在现场组装,或遵循预先确定的设计图样在现场安装。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输入总功率Nc和制冷性能系数由制冷设备制造厂提供,应符合GR/T 18430. 1的要求。测试分为实验室和现场两种测试形式。4. 1. 1 实验室

17、测试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4. 1. 2 现场测试a) 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确定制冷蓄冷系统的经济评价指标【年转移峰电量(,Ay,)、年转移峰电量率(X,d)、电力移峰量(,N,)、电力移峰率(Xd)、年谷电利用率(yY5C时称为大温差设计。4.2.2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为释冷循环试验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所消耗的输入总电量之和。按照附录A或附求B进行测试,按式(1)、(2)计算。) l ( . ( 2 ) M叫NnZHnZ川AA 22 式中-NE 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

18、入功率,单位为千瓦(kW), N:一一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各有关运行设备输入功率,单位为千瓦(kW)。r , 设备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h)。4.2.3 蓄冷性能系数COPire制冷蓄冷系统按表1名义工况运行,所实测得到的名义蓄冷量(Qll )和相同单位的输入总电量2:A:之比。俨J GBjT 19412-2003 COli = Q,d 2.: A, ( 3 ) 在现场测试计算COPi时要注意,名义蓄冷量(Q,c)应为名义总冷量(三Q)减去制冷设备在释冷循环试验期间所提供的冷量(即QoXJ,QFO为释冷期间制冷设备所供冷量Q毡,飞为释冷循环试验期间制冷设备运行的时间。在现场环境条件下,环

19、境温度和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与表l规定有偏差时,按附录C中已l修正。对大温差设计条件.供水温度低于表1常规温度,若要进行比较时,按附录C中C.2修正。4.3 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年转移峰电量(t,AYf)、年转移峰电量率(XYd)、电力移峰量(t,Nf)、电力移峰率(Xd)和年谷电利用率(Y,d)。4. 3. 1 年转移峰电量(My,)年转移峰电量(t,Ayf)按式(4)计算t,AYf = AWf - AYf ( 4 ) 式中gAWf , AYf 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制冷蓄冷系统在电网峰荷时段年输入总电量,单位为下li小时(kW h)。AWf ,AYf按附录D进

20、行计算。4.3.2 年转移峰电量率(Xyd)年转移峰电量率(Xyd)按式(5)计算XYd = t,AYf/ AWf .( 5 ) 4.3.3 电力移峰量(AN,)电力移峰量(t,N,)按式(6)计算t,N, = Nwf - N, ( 6 ) 式中zNwf二(Nr/2.:NYi)X2.: N wo Nw、Nf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与制冷蓄冷系统的机房装机容量。单位为千瓦(kW)。2.:凡,战附录D进行计算。, 1 4.3.4 电力移峰率(Xd)电力移峰率(Xd)按式(7)计算Xd = t,Nr/ Nw ( 7 ) 4.3.5 年谷电利用率(YYd)年谷电利用来(YYd)按式(8)计算Y Yd

21、 = 0.01 X Yd,十O.42XYd2十0.45XY十O.12 X Y ( 8 ) 式中:Y,n、Yd2、Y白、Y-分别为设计负荷、O.75设计负荷、O.50设计负荷、O.25设计负荷工况下的谷电利用率;分别按Yd二三=Ai / ( 2.: A + 2.: Aip十二JAlf)计算。4.4 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yT)和1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T)。4. 4. 1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n)蓄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yT)按式(9)进行计算6 GB/T 19412-2003 AYT = Ay +A . ( 9 ) 式中:AYT 为制冷

22、蓄冷系统年输入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估算。Asu 为供冷系统年输入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估算。4.4.2 静态差额技资回收期CT.)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CTT)按式(10)进行计算TT = CCTy - CTW)/C t.VYT) ( 10 ) 式中zC丁(为蓄冷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即CTYi。i = 1 CTW一一为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IlP CTW, ;供冷系统与蓄冷空调系统相同的供冷系统,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为蓄冷空调系统组件价格乘以放大系数K求得;不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按市场价来估算;估算方

23、法按附录D进行。t.VYT 为无蓄冷功能的空调年运行电费CVTW)和蓄冷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CVTY)之差,按附录D进行计算。5 试验5. 1 实验室测试按附录A、现场测试按附录B方法执行。5.2 一般规定5. 2. 1 系统应在运行正常之后,才可进行测试。5.2.2 系统使用的水质应符合GB50050规定。乙二醇溶液也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5.2.3 试验时,时间间隔不大于30min记录一次。5.2.4 计算数据取两次以上测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5.3 试验参数5. 3. 1 蓄冷、释冷工况条件a) 实验室条件名义工况时的温度及允许偏差按表1的规定。b) 现场测试蓄冷空调现场测试应选择当地全年最热

24、月份进行试验,放热侧条件宜按表1的规定。5.4 测量仪表和精度的规定a) 实验室测试应符合GB/T10870-2001中4.5的规定。b) 现场测试应符合附录B中B.6. 3的规定。5.5 试验数据整理计算用制冷剂、载冷剂和冷却介质的热物理性能数值,应采用参考文献所列文献的数值。6 试验报告6. 1 格式和内容见附录E,6.2 试验结果6. 2. 1 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Qo,输入总功率队和名义工况时制冷性能系数COP由制冷设备制造厂提供.应符合GB/T18430. 1和其他有关标准。6.2.2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蓄冷量QIC、输入总电量ZAFz和蓄冷性能系数COPi。7 GB/T 19412-

25、2003 6.2.3 净可利用蓄冷容量QDo6.2.4 蓄冷循环及释冷循环中使用的传热流体。6.2.5 起始蓄冷循环的持续时间。6.2.6 蓄冷循环的持续时间。6.2.7 释冷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以释冷量与名义蓄冷量之比(QS/QIC)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用实lI!得的数据画出相对释冷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当进出口温差TiT3 80% 60% 40% 20% 1 2 3 4 5 6 7 8 时间Ih 释冷特性也可以其他形式表示图16.2.8 年转移峰电量(t.Ayr)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4)计算。6.2.9 年转移峰电量率(Xyd)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5)计算

26、。6. 2. 10 电力移峰量(t.Nr)由装机容量数据,按公式(6)计算。6. 2. 11 电力移峰率(Xd)由装机容量数据,按公式(7)计算。6. 2. 12 年谷电利用率(YYd) 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8)计算。6. 2. 13 年输入总电量(AY1) 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9)计算。6. 2. 14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T)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丁)按公式(10)计算。8 GB/T 19412-2003 附录A(规范性附录)制冷曹冷系统实验室试验方法A. 1 目的本附录旨在规定制冷蓄冷系统运行于本标准5.1及表1名义工况时名义蓄冷量CQIC)和制冷蓄

27、冷系统蓄冷性能系数(COP,)的试验方法。A.2 范围本试验方法适用于各种蓄冷方式和各种运行策略的制冷蓄冷系统。A.3 试验方法完整的试验程序包括至少一个初始循环周期和二个测试循环周期。每个循环周期由一个蓄冷循环试验和一个释冷循环试验组成。A. 3. 1 初始循环周期A. 3. 1. 1 初始蓄冷循环试验制冷蓄冷系统按常规温度(即供水7C.回水12C)按5.1及表1工况运行,大温差按规定额定工况条件运行;达到设计规定时间或安全保护执行器动作,初始蓄冷循环试验应结束;测量消耗的总电量CI;A,x) .并记录时间。A. 3. 1. 2 初始释冷循环试验试验开始时,制冷蓄冷系统应已达到完全蓄冷条件,

28、用力日热方法确保制冷蓄冷系统的蓄冷装置(或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的进口水温维持在预先设定的值(通常为7C 18C)。直至Qll已全部移出(此时蓄冷装置进出口水温相等,偏差0.5C);记录消耗总电量(I;A) .并记录时间。A. 3. 2 测试循环周期测试循环周期应在完成初始循环试验后进行。A. 3. 2. 1 蓄冷循环试验制冷蓄冷系统按常规温度(RP 供水7C.因水12C)遵照5.1及表1工况运行,大温差按规定额定工况条件下运行;主机满载稳定运行达设计规定时间或安全保护执行器动作,蓄冷循环试验必须结束;在此期间按规定测量主机满载稳定运行时系统消耗的总电量(I;A,x)并记录时间和记录试验期间传热

29、流体最低温度(通常是试验结束时的温度)。A. 3. 2. 2 释冷循环试验试验开始时,制冷蓄冷系统应达到完全蓄冷条件,用加热方法确保制冷蓄冷系统的蓄冷装置(或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的进口水温维持在预先设定的值(通常为718C)。确定总释放冷量(即名义蓄冷量.QIC)及所需的时间。当QIC已全部移出(此时蓄冷装置或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迸出口水温相差0. 5C.同时记录整个释冷循环试验期间系统消耗总电量(I;A,s)。在试验中还需确定净可利用蓄冷:1: QD此时蓄冷装置或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出口水温达最高可利用的温度(通常为212C)。A.4 试验装置A.4. 1 直接蒸发、载冷剂直接到用户,按图A.1

30、, A. 4. 2 载冷剂需二次换热,按图A.2,9 GB/T 19412-2003 5 432 1 1一一流量调节阀32 流量计$3 温度计$4 压力表55 蓄冰罐回A.1 5 4 3 2 1 1 流量调节间,2 流量计;3-温度计34 压力表g5 板式换热器圈A.2A.5 试验要求应确保进蓄冷装置的水温为一预先设计值(通常为7C 18C)。A.6 沮g点位置E三,供水哥王丑回水E言供水哥三3回水流量测量点位于蓄冷装置(或板式换热器)进口直管段处离蓄冷装置(或板式换热器)至少有4倍管径处,出口直管段离蓄冷装置出口至少有3倍管径处。10 GB/T 19412-2003 A.7 测试时间间隔测试

31、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大于30min并均等,且第一次记录为b.r/2.最后一次记录迸出水温0.5C时的实际问隔。A.8 数据整理A. 8. 1 名义蓄冷量(Q川和净可利用蓄冷量(QD)名义蓄冷量和净可利用蓄冷量分别按公式(A.l)和(A.2)计算。Q1C = 2:; GwC川TwlTw2)UHH-. . . . . . . . . ( A. 1 ) i I QD = 2:;GwC川Tw1-T叫)b. . . . . . . ( A. 2 ) 式中:n释放蓄冷量Q1C所需次数,单位为次;Gw一一名义工况下载冷剂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h);m 释放净可利用蓄冷量Q。所需次数,单位为次gC

32、PW一一载冷剂的比热,单位为焦耳每千克开尔文CJ/(kgk)J; TW1、Tw2蓄冷装置迸出水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b.r 测试数据记录时间间隔,单位为小时(h), A. 8. 2 COP, 蓄冷性能系数COPice按公式(3)进行计算。A. 8. 3 释冷特性曲线按A3.2. 2释冷循环试验所测得数据,绘制释冷量随时间变化规律。1 1 GB/T 19412-2003 B. 1 目的附录B(规范性附录)现场测试方法本附录旨在现场测试条件下,在最热的月份进行测试,蓄冷空调系统中供冷系统按设计要求开启运行,实测得到名义蓄冷量(Qrc)、蓄冷和将冷循环试验期间输入蓄冷空调系统的总电量及制冷蓄冷

33、系统的总电量、设it日逐时冷负荷。B.2 适用范围本附录适用于各种蓄冷方式和各种运行策略的蓄冷空调系统;并且对7C/12C(即常规温差)和Tr条件小于7C供水、供囚水温升(T,-Tr)大于5C (所谓大温差)都适用。Q_现场应提供满足本附录B. 6. 3所要求的检测仪表。B.3 试验方法本附录的试验测定日期宜在当地全年最热月份接近于设汁条件,并需在系统已稳定运行条件下进行。完整的试验程序包括至少一个初始循环试验周期和二个测试循环周期,每个循环周期由一个蓄冷循环试验和一个释冷循环试验组成。B. 3. 1 初始循环周期B.3.1.1 初始蓄冷循环试验系统按设计工况条件,主机稳定运行,放热侧为现场条

34、件,这设计蓄冷规定时间或安全保护执行器动作,起始蓄冷循环试验应结束。B. 3. 1. 2 初始释冷循环试验试验开始,系统应达到完全蓄冷条件后,战设计要求开动空调系统,直至系统蓄冷装置(或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出口温度与进口水温相差0.5C(或规定时lJ) .释冷循环试验应结束,认为蓄冷循环试验所蓄的冷量已全部释放,所释放的冷量即为名义蓄冷量Qr【,并记录释冷所消耗掉的总电量2:A他和2:AiS;同时记录整个循环所需时间。B. 3. 2 测试循环周期B. 3. 2. 1 蓄冷循环试验试验开始,系统应达到完全放冷状态,蓄冷空调系统楼设计L兄条件,主机稳定运行,放热侧条件为现场达规定时间或安全保护执行

35、器动作,蓄冷循环试验成结束。在此期间测培输入总电量2.:Ax与艺AiX同时记录试验期间传热流体最低温度(涵常是试验结束时的温度人B.3.2.2 释冷循环试验试验开始,系统应达到完全蓄冷条件后.按设iI要求开动供冷系统,庄至系统蓄伶装置(或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侧)迸出口水温相差0.5吃,稚冷循环试价1Jf约束。认为蓄冷循环试验所蓄的冷量己全部释放,所释放的冷量E即H为名义蓄冷量QI(_,并记录释冷循环E所斤盯;消肖耗的总电f最主A.;,和艺A录中记录试验日逐时冷负荷;还需记录系统J消肖耗的总电t最垂二A儿r,、(包拍!共冷系统用电)和冷冻水的压力降。若要确定净可利用蓄冷量,制冷主机不供岭,全部Il,

36、蓄冷装置提供.在蓄冷装责(旦旦换热器供冷系统一佩ul出水达最可利用的温度偏差0.5C。12 GB/T 19412-2003 B. 4 COPu 蓄冷性能系数COPc.按公式(3)进行计算。B.5 释冷特性曲线按B3.2释冷循环试验的所得数据绘制出释冷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图中标注试验条件,曲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或按释放冷量与系统蓄冷总量比随时间变化规律来作图。B. 6 规定B. 6. 1 测试次数和间隔至少应进行两个释冷、蓄冷循环试验,测定时间间隔不大于30min;计算数据取两次以上测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B. 6. 2 测点位置测点选择为蓄冷装置、制冷设备、换热器管路的人口与出口处。进行电气测定时

37、,视点选择应能对制冷设备、水泵、风机等设备的电气参数分别测试和计算。流量测点位于蓄冷装置(或换热器)进口直管段至少有3倍管径处,和出口直管段至少有4倍管径处。B.6.3 现场测试检测仪表的要求超声波流量汁温度测量仪电能综合测试仪电工测量仪表其他测量仪表精度1级,综合误差士2%;分辨率O.lC 二级精度;精度l级,综合误差土2%;精度I级(包括: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表).综合误差士2%;精度l级,综合误差土2%。1 3 GB/T 19412-2003 附录C(规范性附录)修正规则本规则仅对放热侧条件和大温差设计与标准条件不符时,作为修正COPi值之用。C. 1 对现场测试放热侧条件不符合表

38、1所示数值的修正。a) 风冷式,环境温度低于(高于)35C,按每低(高)于1oC ,COPi降低1%(提高1%)来修正。b) 水冷式,冷却水迸出水平均温度,每低(高)于1c ,COPi降低1%(提高1%)来修正。C.2 对大温差设计条件的修正。冷水供水温度(Tj)小于7C,每降低1c ,COPi提高3%修正。14 D. 1 目的附录D(规范性附录)经济评价估算方法GB/T 19412-2003 本附录旨在确定经济评价用元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估算方法以及蓄冷空调系统和无蓄冷空调系统在整个供冷季节输入电量和运行电费估算方法。D.2 经济评价用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估算方法D.2. 1 元蓄冷功能的空调

39、系统估算应在与蓄冷空调系统在间一运行环境、相同逐时冷负荷、相同供冷系统和相同供回水条件下进行。D. 2. 2 元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的制冷设备制冷量(Qo).按设计日逐时冷负荷最大值乘上蓄冷宅调系统的制冷设备选型时相同的裕度系数来选择。D. 2. 3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的制冷设备容量(Qo)与制冷蓄冷系统的制冷设备容量(Q)之比.称为容量放大系数K.用公式表示为:K=Qo/Q . ( D. 1 )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各组成设备的容量就等于相对应的制冷蓄冷系统各组成设备容量乘上容量放大系数K.用公式表示如r:NWi = kN yJ . ( D. 2 ) 式中:2:;N恻=2:; KNYi ;

40、= 1 ,.军lNwi、Ny,-一分别为元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相对应的制冷蓄冷系统各组成设备的容量,单位为千瓦(kW)。D. 2. 4 元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的价格和供配电工程费等于相对应的制冷蓄冷系统设备价格和供配电工程费乘上容量放大系数K.用公式表示如下=C., = KC,i ( D. 3 ) 式中:2:; C., = 2:; KCy, ,=1 1=1 Cw; 为元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各组成设备的价格和供配电工程费,单位为万元;CYi一一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相对应的制冷蓄冷系统各组成设备的价格和供配电工程费,单位为万元。以上为制冷蓄冷系统和元蓄冷功盲目的制冷系统相对应部件的估算方法;但两者尚

41、有不对应的部件,则按市场价来估算。D.3 整个供冷季节输入电量和运行电费估算方法按ARI550/590.空调各冷负荷占全年整个供冷季节总运行时间的比例,歹rJ于表D.1.在不同冷负荷占全年整个供冷季节总运行时间百分比表:表D. 1 整个供冷季节总运行时间百分比表冷负荷/%100%设计负荷75%设计负荷50%设计负荷25%设计负荷占运行总时间/%l 42 45 12 100%设计负荷为本标准B3.2.2释冷循环试验所记录的试验日连时冷负荷,在进行空调系统全年15 GB/T 19412-2003 耗电量和运行电费计算时,采用按各冷负荷运行出现的概率,作为加权平均系数的概念来计算。力日权系数按表D.

42、l取值,即设计负荷工况为O.01 .依次类推为0.42、0.45、O.12。空调系统某量值年数值按式(0.4)、式(0.5)计算。式中zT = (0.01 X T1十O.42 X T, + O. 45 X T,十0.12XT4)(D.4 ) = L: Iy;/ L: 1, . . . . . . . .( D.5 ) L:儿一-为整个供冷季节运行小时数;L: t; 为一个设计循环周期运行小时数;r 为整个供冷季节设计循环周期数,单位为次。D. 3. 1 年转移峰电量午hf年转移峰电量为整个供冷季节在电网峰荷时段输入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各运行设备的总电量与输入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的总电量之差,

43、用公式(4)计算。AywAYf计算公式如下:AYWf = (0.01 X AYWfl十0.42X Aywf2十0.45X Aywf3十0.12X A yw14 )xr ( D.6 ) A Yf = (0.01 X AYf1 + O. 42 X AYf2十0.45X A Yf3 + 0.12 X AYf4)xr ( D. 7 ) 式中zAYWfl (AYII )、AYWf2(Ay川、AYWf3(Ayf3)和AYWf4(A y14 ) 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制冷蓄冷系统)在设计冷负荷、75%设计冷负荷、50%设计冷负荷、25%设计冷负荷下,一个循环周期内电网峰荷时段输入系统各运行设备的总电量

44、,由D.4计算表,按表D.2进行主机与蓄冷装置冷负荷分配,按表D.3进行输入电量与运行电费计算。D.3.2 年转移峰电量率(XYd ).用公式(5)计算。D. 3. 3 年谷电利用率(YYd) 该指标为制冷蓄冷系统的指标,按定义用公式(的计算:式中zYd1 Y出、Y、Yd4一分别为在一个循环周期内,设计负荷工况、75%负荷工况、50%设计负荷工况和25%设计负荷工况下谷电利用率。按公式(8)计算。D. 3. 4 年输入总电量(AYT)该指标为蓄冷空调全年输入总电量.(应为制冷蓄冷系统和供冷系统两部分全年输入总电量).按定义用式(0.8)表示=AYT = (0.01 X Dn十0.42X D+

45、O. 45 X D+0.12xDT4)r( D.8 ) 式中.Dn、Dn、DT2、DT4一一分别为设计负荷工况、75%负荷工况、50%设计负荷工况和25%设计负荷工况下在一个循环周期内,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D. 3. 5 年节约运行电费(t.VYT);按定义用式(0.9)表示:t.VYT工VyTW- VYT ( D.9 ) 式中2VYTW(YT)一分别为元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制冷蓄冷系统年运行电费。式中:Vy丁w= (0.01 XVYTW1十0.42X VYTW2十0.45X VYTW3十0.12XVYT帆)(D. 10 ) I前VYT = (0.01 X VYTl十0.42X VYT2十

46、0.45X VYT3十0.12XVyT4)(D. 11 ) VYW!l (Vy )、Vywrz(Vy川、VYWf3(V Yf3)和VVWf4(VYf4)二一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制冷蓄冷系统).在一个循环周期内在设计冷负荷、75%设计冷负荷、50%设计冷负荷、25%设计冷负荷工况下运行电费。16 GB/T 19412-2003 D.4 计算表为得到在设计负荷工况(75%设计负荷工况、50%设计负荷工况和25%设计负荷工况n的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或运行电费,可按表0.2进行负荷分配和按表0.3计算输入电量和运行电费。D. 4. 1 襄D.2申负荷分配表表中第二列为逐时冷负荷。设计负荷工况下的

47、冷负荷为设计日逐时冷负荷值。对75%设计负荷工况下的数值,为O.75乘设计日逐时冷负荷值获得。对50%、25%设计负荷工况下的数采用相同办法处理。表D.2荷分配表空调需冷量/系统供冷量时段蓄冷量/(kW.h) kW 制冷供冷/kW融冰供冷/kW合计供冷/kW0 ,00-1 ,00 l 2002200 2.00-3.00 33004:00 4200500 5 ,00-6 ,00 6 ,00-7 ,00 72008200 82009200 9.00-10.00 10200l l zOO l l200l2:00 12 ,00-13 ,00 l3:00l4zOO 14 ,00-15 ,00 15 ,0

48、0-16 ,00 1620017:00 17.00-18.00 18 ,00-19 ,00 1920020200 20 ,00-21 ,00 21 ,00-22 ,00 2220023:00 23 ,00-24 ,00 合计注1,负荷分配的原则:a) 用尽蓄冷量,b) 按当地电力部门用电时段规定用足谷电时间蓄冷.在确保满足释冷期间冷负荷前提下,尽量减少峰荷时段开启制冷设备。c) 在低冷负荷期间,若冷负荷小于当地谷电时段制冷蓄冷系统蓄冷量.则应需多少就蓄多少,不必用足谷电时间段。注2,本表格为二十四小时为一设t循环周期而定.其他设计循环周期可按此表格格式制作。17 GB/T 19412-2003 D. 4. 2 表D.3一-一运行输入电量和运行电费表表中第二列为冷负荷,见0.4.1表,第三列为主机输入功率。输入功率随冷负荷的变化按注解3执行,第四(五)列为冷却水泵(冷却塔)的输入功率。输入功率随冷负荷变化也按注解3执行。计算结果登录于表0.40表D.3运行输入电量和运行费用时段负荷/kW主机/kW冷却水泵/冷却塔/耗电/电价/元小时电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