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8216-2011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 通则.pdf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175756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71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28216-2011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 通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GB T 28216-2011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 通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GB T 28216-2011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 通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GB T 28216-2011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 通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GB T 28216-2011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 通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13. 120 A 00 中华人民=1:1工./、道2和国国家标准GB/T 28216-2011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通则Assessment and control on consumer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factors一General principles 2011-12-30发布年。11!?3T.il!t!.a01Q句忡寄:马1iii l 11码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09-01实施发布GB/T 28216-2011 目次前言.m 1 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总则.24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

2、评估.4 5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控制.9 6 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文件.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见的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分类附录B(资料性附录)质量安全因子、危险(源)、伤害情景示例12附录c(资料性附录)质量安全因子信息列表的示例.14 参考文献. . . 17 I GB/T 28216-2011 目。吕本标准按照GB/T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第一会达风险管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艳武、杨跃翔、汤万金、刘

3、卓军、吕多加、高晓红、张运红、郑宇英、郭丽平。m山GB/T 28216-2011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通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的原则、程序、内容和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消费品生命周期内质量安全因子的评估和控制,以指导基于质量安全因子的消费品质量安全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可能导致消费者人身伤害的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场景下的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未包括可能造成财产、环境损失或损害的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场景。2 术语和定义2. 1 2.2 2.3 2.4 2.5 2.6 2. 7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消费品consumer product 为满足社会成员生活需要

4、而销售的产品。GB/T 22760-2008,定义2.1J 伤害injury 对人体健康的损害。GB/T 22760-2008,定义2.2J危险(源)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的潜在根源。GB/T 20000.4-2003,定义3.5J伤害情景injury scenario 导致伤害发生的事件、事件序列或组合。可预见的误用re部onablyforeseeable misuse 未按供方的规定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的使用,但这种使用是由很容易预见的人为活动所引起的。注:改写GB/T20000. 4-2003,定义3.14.凤险risk对伤害的一种综合衡量,包括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严重程度。注:改

5、写GB/T20000. 4-2003,定义3.2。可容许风险tolerable risk 按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接受的风险。GB/T 20000.42003,定义3.7J 1 GB/T 28216-2011 2.8 剩余凤险residual risk 在采取控制措施后仍然存在的风险。注:改写GB/T20000.4-2003,定义3.9。2.9 2. 10 2. 11 安全safety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风险的状态。GB/T 20000.4-2003,定义3.1J 消费品质量安全(consumer product) quality safety 消费品质量在预期使用和可预见的误用情况下

6、符合安全的要求。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consumer product) quality safety factor 可能导致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的固有因素。3 总则3. 1 一般原则3. 1. 1 关注消费者健康安全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应以消费者健康安全为关注焦点。在符合适用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等规范性要求的基础上,鼓励相关方评估未知和潜在的消费品安全风险并实施有效控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产品。3. 1. 2 覆盖消费品全生命周期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应在消费品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系统展开,根据质量安全因子评估结果,综合考虑可靠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等相关要求,确定消费品质量安全因

7、子控制的关键环节,以提高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的效率和效果。3.2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具有导致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倾向性,是引发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本质原因。在未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或某些触发条件下,质量安全因子可能形成消费品危险(源);在特定的伤害情景下,危险(源)可能导致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产生过程的机理描述见图1所示。2 GB/T 28216-2011 lu 因子层危险(源)层-tl-事故层-ll-一-一伤害层固1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产生机理基于消费品质量安全的因子评估和控制,旨在全面识别、分析和评价消费品安全风险的潜在根源,明确

8、质量安全因子导致事故的机理,消除或限制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转变为消费品危险(源)的条件,通过源头控制来消除和降低消费品安全风险。对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的合理分类,有助于对质量安全因子的系统理解和有效控制。依据不同的目的,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可能存在多种分类形式。附录A提供了几种常见的质量安全因子分类形式。3.3 消费品质量安全国子评估和控制过程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是以系统方法对可能导致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产品固有因素进行评估(包括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步骤。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的过程如图2所示,包括=a) 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获取(见4.1); b) 质量安全因

9、子识别:1) 危险(源)识别(见4.2.2); 2) 质量安全因子确认(见4.2.3)。c)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分析(见4.3); d)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价(见4.4); e)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控制(见第5章)。消费品胆茧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的内容包括:识别目标消费品的适用范围和目标用户;一一识别目标消费品的预期用途和可预见的误用;识别目标消费品在使用阶段的危险(源); 3 G/T 28216-2011 一一查找可转化为潜在危险(源)的质量安全因子;一-分析和评价质量安全因子可能导致的消费品安全风险;如果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是可接受的,则不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如果没有达到可容许风险,则需采取控

10、制措施以降低风险;一一重复以上过程,直至剩余风险降至可容许接受的水平。考虑到消费品类别的复杂性,以上过程各步骤中可能涉及多学科以及定性、定量方法的综合使用。具体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应当适合于使用者的目标、能力及其所处环境。应以能记录实施过程和取得结果的方式进行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第6章)。圄2消费晶质量安全国子评估和控制过程4 消费晶质量安全因子评估4. 1 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获取4. 1. 1 消费品与安全相关的特征判定4. 1. 1. 1 慨述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需从消费品自身安全特征信息获取开始,识别在使用过程中消费品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包括功能、性能、结构、使用人员及使用要求等,并给

11、予清晰描述。4 GB/T 28216-2011 4. 1. 1. 2 基本特征描述需要明确消费品的基本功能及其他可能影响消费品安全的性能特征,应考虑以下方面:a) 消费品的预期功能与可能用途;b) 消费品与安全性相关的基本性能;c) 消费品与安全性相关的结构、材料等特征。4. 1. 1. 3 用户识别需要识别消费品的目标用户以及可能接触人群的相关特征,包括:a) 性别、年龄、专业知识、操作能力、习惯或生理限制(如视力、昕力、身高及体力)等;b) 暴露于可预见的消费品危险的其他人员。例如可能使用或接触消费品的低龄儿童、老年和特殊需要群体等。4. 1. 1. 4 使用过程描述使用包括消费品的预期使

12、用和可预见误用等,应考虑以下方面za) 消费品的可能操作模式(包括正常操作和误操作); b) 用户的可能干预程序(包括对消费品故障的干预); c) 使用空间要求。如消费品的移动范围等;d) 使用时间要求。使用时间需考虑以下方面:1) 在预期使用和可预见误用情形下,消费品和(或)其构成组件的累积使用寿命或单次使用时间极限;2) 建议的使用周期(如维修保养时间间隔); 3) 与使用时间相关的产品安全性能。e) 使用环境要求,如最低和最高温度、干燥或潮湿气候、户内或户外、太阳直射、清洁要求等。应尽可能考虑消费品可能的严酷使用环境及误使用情况;f) 能量提供要求等。4. 1.2 外部质量安全信息收集消

13、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还需要收集外部相关信息,并需确保所获信息的全面、可靠、及时。外部质量安全信息宜包括下列内容:a) 相关法规、标准和其他适用文件:1) 适用法规;2) 相关标准;3) 其他适用文件。b) 历史事件和相关数据:1) 事故案例。包括同类或类似产品的国内外安全事故案例、预警通报、产品召回报告等信息;2) 消费品检测数据。包括监管部门、技术机构、同类企业等的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等;3) 消费者投诉信息。c) 科学技术资料和相关经验:1) 科研资料。包括同类或类似产品的以往研究成果及当前研发、试验、实验、检测研究进展等;2) 专家意见和经验。5 G/T 28216-2011 d) 其他相关

14、信息等。例如社会舆论、消费者需求和产品技术发展趋势等。4.2 消费晶质量安全国子识别4.2. 1 概述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识别需从识别潜在的消费品危险(源)开始,在此基础上识别质量安全因子。4.2.2 危险(源)识别对目标消费品在正常使用和可预见误用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识别。注:所有由用户与消费品接触或无意暴露引发的相关危险(源)都应该得到识别。危险(源)识别宜通过消费品可预见使用分析的形式进行,充分考虑消费品使用过程中的实际环境(包括严酷环境)和用户的实际行为(包括误使用情况),识别潜在的消费品危险(源)。常用的系统性识别危险(源)的方法有下述两种:a) 自上而下法:该方法以潜在伤害后果的核

15、查清单(例如电流通过人体、灼烧人员、割破、挤压等,GB/T 22760-2008附录B提供了常见的消费品伤害类型)为起点,确定引起伤害的危险(源)。识别过程是由导致伤害的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分析入手,构建伤害情景,明确导致质量安全事故的触发条件,识别出导致质量安全事故的危险(源)。该核查清单中的每一项应被依次应用于消费品的每个零部件、功能和(或)任务。通常情况下,同类和类似产品以往和当前的事故案例、预警通报、消费者投诉等信息都有助于核查清单的完善。b) 自下而上法:以检查所有的危险(源)为起点,考虑在预期的伤害情景下所有可能出错途径或失效模式(例如组件失效、人为差错、机械故障或意外动作)及其导致

16、伤害的方式。应识别所有与消费品使用操作相关的危险(源)、典型伤害情景或触发条件。另外,还应识别所有与消费品使用操作不直接相关的可预见的危险(源)、典型伤害情景或触发条件(例如地震、雷击、过电压、能量供应中断等)。4.2.3 质量安全国子确认识别出危险(源)后,需进一步对危险(源)产生的潜在和本质原因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用户行为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查找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例如,如果导致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危险(源)为消费品自身的因素,则可通过系统安全方法对消费品功能、结构、特性等进行分析,查找和确认对应的质量安全因子;如果导致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危险(源)为用户行为因素或外部环境因素

17、,也应首先考虑能否通过消费品质量安全性能的提升来避免质量安全事故z如果可以避免,则新增的质量安全性能要求,可视作新的质量安全因子F即使难以避免,也宜考虑向用户传达相关风险信息。表B.l中给出了电器附件产品中常见的质量安全因子、危险(源)和典型伤害情景的示例。在危险(源)基础上查找并确认质量安全因子,需了解和熟悉产品的功能、性能、技术特性和设计原理等。尤其是当消费品的结构和功能复杂时,熟悉消费品的设计、生产等过程的人员参与到质量安全因子识别中更为必要。一些系统安全方法可用来系统地识别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因子。通常情况下,事实和经验的方法即是有效的。例如,通过查找和整理同类产品的国内外适用法规、相关安

18、全标准等,或与类似产品的安全要求进行比较,即可以获得基本的目标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因子信息。表C.l给出了通过标准比对来查找纺织品中常见质量安全因子-一甲醒的表格工具示例。4.2.4 识别结果对识别出的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需进行归类、梳理和统一列表,列示每一因子的名称、类别以及与6 GB/T 28216-2011 其相关的危险(源)、伤害情景、触发条件等信息,形成初步的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信息列表。该列表能够描述质量安全因子基本信息以及其可能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导致事故的伤害情景。表C.2提供了纺织品中常见质量安全因子甲醒的信息列表示例。4.3 消费晶质量安全因子分析4.3. 1 概述质量安全因子识

19、别(见4.2)后,应通过确定在4.3.2中给出的风险要素,对质量安全因子可能导致的每种伤害情景进行风险分析,确定质量安全因子的风险等级。由于消费品危险(源)的产生可能存在于消费品生命周期内设计、采购、制造、储运、销售、使用、回收及处置的任一阶段,因此对每一个识别出的质量安全因子,均需在消费品全生命周期内对其展开致害过程分析,明确质量安全因子导致伤害的路径及触发条件,以便于进一步的质量安全因子控制。4.3.2 分析过程4.3.2. 1 概述由质量安全因子导致的伤害情景的相关风险取决于以下要素:a) 伤害的严重程度;b) 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它是下列因素的函数:-一一危险(源)的形成;一一人员暴露于

20、危险;一一触发条件的发生;一一避免或限制伤害的可能性。4.3.2.2 伤害的严重程度严重程度可通过考虑以下因素分析:a) 伤害或损害健康的严重程度,例如:一一轻微;一一严重;一一死亡。b) 伤害的范围:一一单个人员;一一多个人员。4.3.2.3 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从危险(源)的产生直至到对应某种伤害的发生,其过程可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一个潜在的导致伤害发生的阶段可能性。分析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时,需考虑以下因素za) 危险(源)的形成:在未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时,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可能直接形成危险(源)(例如质量缺陷);也可能存在某些突发情形触发(如用户误操作行为、外界的能

21、量剌激等),或因老化、长期超负载使用等累积因素影响,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发生状态转移或元素迁移,形成危险(源)。b) 人员暴露于危险:需考虑用户与消费品的接触程度、类型、性质、时间、频次、人数等。7 GB/T 28216-20门与导致人员急性突然伤害(例如:割伤、骨折、短期的呼吸障碍等)的危险暴露相比,在导致累积伤害(例如:疲劳、皮肤过敏、慢性呼吸疾病、耳聋或重复性劳损等)的危险处境中,伤害的发生可能性取决于暴露在危险中的累积量。c) 触发条件的发生:需依据消费品的功能、结构、技术特性、使用环境、接触人群等对触发条件及其发生可能性进行具体分析。d) 避免或限制伤害的可能性。在评估避免或限制伤害的

22、可能性时,应特别注意考虑用户对该伤害的可预见性及是否存在易受伤害人群。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一一暴露于危险的不同人群。例如成人或儿童等;一一危险处境导致伤害的速度。例如突然、快、慢;一一人员避免伤害的能力(例如反应、敏捷性等); 一一危险信息和风险知识。例如安全使用信息、警告标志和指示装置等。可依据可靠性和其他统计数据、事故案例、试验模拟信息、专家经验等对伤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在很多情况下,对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难以获得精确的估计结果,因此对致害过程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更为必要。这一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对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有可能识别出未知的潜在质量安全因子。一般情况下,对质量安全因子致害

23、过程的分析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描述和揭示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的致害路径、触发条件、因子相互关系等。必要时,也可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考察质量安全因子状态与其导致的伤害程度的定量关系。对于伤害发生的可能性不能加以估计的伤害情景,应编写一个危险的可能后果的清单以用于质量安全因子评价和质量安全因子控制。4.3.3 分析结果除了需提供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程度等风险信息进行质量安全因子评价外,为了满足目标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控制的需要,质量安全因子分析还需提供以下信息:a) 质量安全因子导致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作用路径、触发条件、产生阶段等;b) 在事故产生过程中不同质量安全因子之间的可能相互作用;c) 现有

24、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和效率等。4.4 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价4.4. 1 概述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价,主要应估算质量安全因子可能导致的消费品安全风险等级。并依据可容忍风险准则,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如需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则还需检查剩余风险是否可以接受,或是否引入了新的风险。4.4.2 评价过程任何风险评价工具,无论是定性的还是定莹的9应至少涉及代表两个风险要素的参数: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可参考GBjT22760-2008中附录D给出的采用风险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价的示例。如果某一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可能造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危险(源),应对每种危险(源)分别进行风

25、险评价,以可能造成伤害的最高风险等级作为该质量安全因子的安全风险等级。同时,应对该质量安全GB/T 28216-2011 因子可能导致的每一类伤害情景的安全风险等级进行记录,以便于后续的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活动。4.4.3 评价结果质量安全因子评价的主要结果是划分了安全风险等级的质量安全因子清单,并依据可容许风险准则,判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依据质量安全因子的安全风险等级进行排序,还可获得质量安全因子的重要性水平,由此确定消费品的关键质量安全因子,进行重点的质量安全控制。5 消费品质量安全国子控制5. 1 概述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是依据质量安全因子评估结果,选择并实施适当的质量安全因子

26、控制措施,确保消费品安全风险降低到可容许的程度。5.2 确定控制要求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的控制要求的确定应考虑以下方面:a) 满足国家适用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等规范性要求;b) 关注特殊用户群体对产品的质量安全需求;c) 与社会、经济、技术等环境发展状况相适应;d) 使用者的利益、适用性、成本效率和有关的社会惯例(习俗)之间的平衡等;e) 涵盖消费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安全要求等。在满足规范性要求的情况下,同类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因子控制要求可能存在差异,这通常与制造商的风险偏好、技术水平、资源能力、产品定位等有关。5.3 选择控制措施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措施的选择,应依据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的评估结果进行。

27、所选择控制措施的类型和程度,应与质量安全因子的安全风险等级相适应,确保消费品安全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并适当考虑控制措施的实施成本和收益。依据风险降低的目标,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措施包括:a) 规避风险的控制措施。如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难以将消费品安全风险降低到可容许程度,或降低风险的成本与收益不相匹配,此时可停止或退出某些事项或活动(如放弃消费品某项功能等)以规避风险。b) 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宜按下列顺序选择:1) 固有的安全设计。采用设计方法取得消费品固有安全通常是最为有效和经济的;2) 安全防护措施;3) 提供给使用者的安全信息等。另外,如评估结果表明质量安全因子可能导致的消费品安全风

28、险在可容许范围内,则可维持现有的控制措施。5.4 实施控制措施在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需基于可靠、有效和经济的原则,合理确定关键控制环节,设定合理限值或安全要求,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对各类质量安全因子进行全面、系统和有效的控制。表C.3以纺织品中甲醒为例给出了在消费品生命周期内进行质量安全因子控制的示例。9 GB/T 28216-2011 通常应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采取必要的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措施,以利于从源头降低潜在的消费品安全风险。特别地,考虑到在消费品使用过程中由于用户人为因素和使用环境因素所导致消费品危险的情形,消费品企业除了在产品交付之前通过控制质量安全因子来提

29、升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能外,还应通过产品安全使用说明、危险信息曹示及用户安全知识宣传等方式进行有效应对。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失灵或元效,或者产生新的风险,导致其剩余风险不可接受。如剩余风险不可接受,需重复进行评估,并采取进一步的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措施。5.5 评价控制效果为保证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持续有效,需监测内部和外部环境信息的变化,定期对质量安全因子评估信息进行评审,记录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活动的运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产品质量安全因子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和检查。判断时,需要考虑下列因素:a) 质量安全因子控制要求是否因环境变化而需要调整;b) 现有对消费品危险和质量安全因子

30、的认识是否存在遗漏、不足或滞后;c) 是否针对重要质量安全因子设置了对应的控制措施;d) 相关控制措施是否在每一阶段都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e) 相关控制措施是否已消除或降低风险到可容许程度;f) 是否能够让用户了解剩余风险并且给予替示;g) 实施相关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需的权限和能力;h) 是否存在纠正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偏差等。5.6 控制结果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控制的输出结果至少应包括:a) 质量安全因子的控制措施清单;b) 关键控制环节和控制要求;c) 检测要求;d) 评审要求;巳)检测和评审记录等。6 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文件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文件应说明采取的程序及实现的结果,包

31、括下列内容za) 获取的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例如限制条件、规格、预期用途等); b) 己识别的危险、危险处境和危险事件;c) 质量安全因子评估使用的数据和资源;d) 质量安全因子评估结果;e) 质量安全因子控制要求及控制措施清单;f) 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过程中要求的其他表格。10 G/T 28216-2011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见的消费品质量安全国子分类A.1 依据导致的危险类型的质量安全因子分类依据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可能导致的危险类型如物理危险、化学危险和生物危险等,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可分为物理类、化学类和生物类质量安全因子,具体为:a) 物理类质量安全因子,可能包括机械因子、电气因

32、子、热因子、辐射因子等。物理类质量安全因子易导致直接性伤害,如骨折、擦伤、烧烫伤等;b) 化学类质量安全因子,可能包括天然产生的化学物质因子、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因子等。化学类质量安全因子一般导致累积性伤害,如致癌、致畸等;也可能导致急性伤害,如急性中毒等Pc) 生物类质量安全因子,如病原性微生物因子、病毒因子、寄生虫因子等。生物类质量安全因子的致害机理与使用环境、使用者个体特征有较大关系。A.2 依据控制要求的质量安全因子分类依据对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的控制要求,又可分为致害类和防护类质量安全因子等。a) 致害类质量安全因子一般存在限量指标或操作要求,这些因子本身可能即包含危险能量、危险物质或者

33、易导致危险处境,如电器类产品的电磁辐射量因子。致害类因子一旦超过限量要求并且触发条件形成,就有可能直接形成消费品危险(源); b) 防护类质量安全因子起着消费品安全防护屏障的作用,其本身是通常作为一种附加的防护设计进入产品质量属性当中。例如电器产品的防触电保护、产品安全标签等。11 GB/T 28216-20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质量安全国子、危险(源)、伤害情景示例本附录给出了质量安全因子、危险、伤害情景的例子。目的是阐明这些概念,帮助使用者进行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以全面、系统地识别它们。表B.l以电器附件产品为例,提供了常见的质量安全因子、与其相关的危险(源)和典型伤害情景的示例。电

34、器附件产品包括插头插座、延长线、开关等。电器附件的用户群体广泛,包括老人和儿童、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等。电器附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电能的通断,一旦发生事故,影响范围小到消费者个人,如触电伤亡事故;也可能由于火灾等造成大范围的伤害。该示例仅提供说明的必要信息,提供的质量安全因子清单既不是无遗漏的,也没有优先顺序。表B.1电器附件产品质量安全国子、危险(源)、典型伤害情景示倒质量安全质量安全可能形成的危险(源)典型伤害情景描述可能的伤害因子类型因子名称带电部件的绝缘电绝缘结构受潮、老化,绝缘性能降低,物理类绝缘电阻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泄漏电流过大,绝缘触电、烧烫伤阻过低介质被击穿,导致人员触电或火灾带电

35、部件的介电强设计时选用不当材料或使用环境防物理类电气强度度不够、电气间隙偏潮性能差,使绝缘材料在正常使用过程触电、烧烫伤小、爬电距离偏小等中发生击穿事故,导致人体触电,严重时会引起火灾插头插座、开关、藕合器在使用过程带电部件的分断容中出现故障,由于分断容量不足,产品物理类分断容量无法安全断开,导致用户触电;在元人触电、烧烫伤量不足接触的情况下也可能由于部件过度发热引起火灾故障条件下触电保产品因外力塑胶件变形导致产生带物理类防触电保护电体,在用户直接接触情况下由于元防触电护装置未设置或失效触电保护装贵,导致触电事故发生插销宽度、厚度、长插头与插座尺寸不匹配,如一个插脚物理类结构尺度、间距不合格;

36、插头接通电源时,另一个带电的插脚仍可裸触电、烧烫伤寸要求插座的盖、盖板、插销露在外,易被人体触及带电部件,导致和插套的连接不畅等触电事故或灼伤1旨-在h肯川回A对品在山主.:r.作W出】情川柿A4A4楠川,国H7山口 物理类温升触头材料、绝缘部由于绝缘部件温升过高,可能导致部件触电、烧烫伤件、插销等温升过高粘连、变形或绝缘受到损坏,易引发触电或火灾事故12 GB/T 28216-2011 表B.1(续)质量安全质量安全可能形成的危险(源)典型伤害情景描述可能的伤害因子类型因子名称劣质原材料或配件的耐热性能差,阻物理类耐热带电部件的耐热性燃能力低,长期使用导致产品在高温下触电、烧烫伤能较差软化变

37、形,产生电路短路,导致着火事件、变形甚至熔融设计不合理或制造不合规范,使得爬爬电距离导电部件之间无足电距离或电气间隙过小,在长期使用或物理类和电气间隙够距离周围存在微粒、尘埃,环境潮湿情况下,触电、烧烫伤在使用过程中引发短路或电弧现象,造成触电或火灾材料或部件机械强度过低时,长期使物理类机械强度部件难以承受较强用过程中出现绝缘材料、护层材料、整触电、机械伤害的机械应力个部件的弯曲、变形、断裂等,导致带电部件裸露,引发触电选用的导线电阻系数率过大时,使用载流部件载流部件的电阻率中易引发导线温度过高,长期积热最终物理类和连接过大引发火灾;并且,长期积热导致导线绝触电、烧烫伤缘层的绝缘性能下降甚至导

38、线裸露,最终导致触电产品重要部件如插头、插座、插线板等元用户在无必要替示情况下,过载使用物理类啻示标志标志、标志不清晰、不插座导致工作电流、电压过大甚至短触电、烧烫伤完整、标注位置或符号路,引发触电或者火灾不正确六种有害物在电镀钝化过程易在电器附件产品质:铅、锅、相关部件有害物质中残留六价络,如该物质含量超过标准化学类柔、六价铭、超标规定,在使用及回收过程中,在足够暴中毒、窒息多漠联苯类、露量情形下被人吸入体内造成重金属多澳联苯磁类堆积,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选用的绝缘材料含有卤素,或由于添加阻燃剂等配合剂加入卤素。在发生化学类卤素相关部件卤素含量火灾或过热时,含有卤素的绝缘材料可中毒、窒息超标能

39、释放出有毒气体,使人窒息;在加工和废弃阶段可能会对生产人员和周围环境造成影响13 GB/T 28216-20门附录C(资料性附录)质量安全国子信息列表的示例C.1 质量安全因子的安全要求信息表以纺织品为例,通过查找国内外相关法规及标准对纺织品中甲醒含量的安全要求(见表C.1),可以获知甲醒含量是纺织品中一个重要的质量安全因子。表C.1甲醒含量安全要求信息收集纺织品中甲醒含量的基本安全要求国家标准与技术法规要求(mg/kg)试验方法GB 18401-2010 国家纺婴幼儿纺织产品:20GB/T 2912. 1 纺织品甲醒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75的测定第1部分z游离水解的

40、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300甲隆(水萃取法)中国婴幼儿用品:20GB/T 18885 2009 生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75GB/T 2912. 1 纺织品甲醒纺织品技术要求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300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装饰用:300甲自主(水萃取法)Oeko-Tex Standard 100 婴幼儿纺织产品:16(2010) 生态纺织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75IS0 14184.1 纺织品甲醒通用及特殊技术要求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300的测定第1部分z游离水解的装饰用:300甲醒(水萃取法)欧盟2002/371/EC纺织品生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30IS0 1

41、4184. 1 纺织品甲醒态标签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300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II(水萃取法)日本法规112关于限制含ns L 1041 日本有有害物质的家庭用品的婴幼儿类z吸光度差值0.05经树脂加工纺织法律其他:王三75品试验方法中甲醒含量测试方法在质量安全因子识别后,可形成质量安全因子的初步信息列表。表C.2提供了一个类似列表的示例。14 GB/T 28216-2011 表C.2质量安全因子信息列表一一甲醒质量安全因子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甲醒英文名称Formaldehyde 质量安全因子类别化学类质量安全因子定义纺织品为达到防皱、防缩、阻燃等作用,或为保持印花、染色的耐久性,而

42、添加在助剂中的一种化学物质相关危险及产生原因纺织品在印花、染整及后整理等生产过程中易残留甲腔,使用过程中残留甲醒可能释放出来被人体吸人或与皮肤接触典型伤害情景模式消费者穿着甲醒含量超标的衣服,织物中释放的甲醒可能引发呼吸道炎症;或在人体皮肤与织物直接接触过程中导致皮肤过敏;严重的还可诱发癌症伤害类型致呼吸和(或)皮肤敏化;致癌、慢性中毒伤害程度皮肤敏化:轻微,简单医疗处理即可完全恢复;致癌:非常严重,需要住院治疗,可能造成重大的伤害或后果C.2 质量安全国子控制措施表在质量安全因子评估结果基础上,依据可靠、有效、经济的原则,在消费品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阶段选取关键控制环节,对质量安全因子实施全过程

43、的系统控制。表C.3是在纺织品全过程内对甲醒含量进行控制的示例。表C.3质量安全国子过程控制表一一甲醒质址安全因子基本信息序号名称所属部件类型易形成危险(源)危险(源)成因X 甲III织物化学类成品中有害物质印花、染整及后整理等含量超标过程中残余有害物质全生命周期的控制措施实施设计影响针对特定用途,选择了不必要的功能材料影响原材料(面料、助剂等)不符合标准设计阶段检验方式影响对原料没有检验,或检验方法选择不当控制措施及其效果选取适当原材料,并且在采购阶段即进行检测,可以控制生产工序影响防皱、防缩、阻燃等作用,或为保持印花、染色的耐久性,而添加在助剂中生产人员影响误操作,或未严格按照工序进行生产

44、阶段生产设备影响生产环境影响控制措施及其效果采用无甲醒的整理剂代替,或采取水洗工序除去游离甲踵,基本可以控制15 GB/T 28216-2011 表C.3(续)质量安全因子基本信息序号名称所属部件类型易形成危险(源)危险(源)成因甲f织物化学类成品中有害物质印花、染整及后整理等X 过程中残余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全生命周期的控制措施实施包装和包装和储运方式影响包装材料本身甲醒高储运阶段控制措施及其效果通过检测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可以控制产品中其他因子的影响使用者对因子的影响使用者皮肤与织物接触使用阶段环境对因子的影响控制措施及其效果预先水洗。基本可以控制废弃及废弃方式影响回收阶段控制措施及其效果16

45、 G/T 28216-2011 参考文献lJ GB/T 1. 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2J GB/T 20000.4-2003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3J GB/T 22760-2008 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4J GB/T 24353一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5J GB/T 16856.1-2008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第1部分:原则6J GB/T 22696. 1-2008 电气设备的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降低第1部分z总则7J IS0 14971-2007 Medical devices-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

46、ment to medical devices 8J Risk Assessment Guidelines for Consumer Products Cin Annex 5 of the RAPEX Management Guidelines , Commission Decision 2010/15/EU).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L 22 , 26. 1. 2010 , P34-64. FFON-CFSNH阁。通则国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消费品质量安全因子评估和控制GB/T 28216-2011 申*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网址总编室:(010)64275323发行中心:(010)51780235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晤开本880X 1230 1/16 印张1.5字数36千字2012年7月第一版2012年7月第一次印刷电佬24.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10107定价书号:155066. 1-44952 打印日期:2012年8月8日F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