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能酒部标准六氟化硫气体中水分含量测定法(重量法)SD 305-89 本标准适用于六氟化硫气体中水分含量的测定21 原理用H重的无水高氨酸续吸收一定体积六氟化硫气体中的水分.并测定其增圳的熏筐。由此计算六氟化硫气体的含水量。f斗水量以ppm(重量比)表耳亏。2 仪器2. , 电功天平感量万分之2.2 单人有机玻璃操作箱。2.3 湿式气体流量计0.5 Iu3/h.精确度_11 ,。2.4 u形玻璃吸收管具塞具支.内径13mm , K. 00 mmo 2.5干燥塔不锈钢,内径30mm,长250mmc 2.6 盒式气压计。2. 7 秒哀。3 试剂3. , 元水高氯酸钱分析纯。3.2元水氯
2、化钙分析纯。3. 3 砖胶。3.4氮气纯度99.9999%。4 操作步骤4. , 准备4. ,. , 实验宅的要求本试验需要在恒温、恒湿的房间里进行而4. ,. 2 填装股收管8. 将40日控状元水高氯酸镜和洗净烘下的聚四氟乙烯小碎片按2 I (体积比对昆合。b. 在单人有机破璃操作箱内,将上述混合物迅速装人吸收管内,管上端留23cm空间用玻璃纤维填充压平。C. 管口用松香否蜡粘结剂密封,擦掉管门外多余的粘结剂。4. ,. 3 校准湿式气体流暨计8. 将湿式气体流量计在试验台上调好水平.并加水至溢流孔。h. 湿式气体流量汁的进气端与吸收系统连接,尾气端与皂膜流量汁迎接。c 用皂膜流量计校验湿式
3、气体流量l的流速,其精确度!iV.在上2%以r.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9890327批准1989 10 01实施800 so 305-89 4. 1. 4 系统下燥a. 用燥氮气吹扫取样管。b. 用硅橡胶管将吸收管(7、自、川和吸收管(10)(作保护用)紧密对接起来,3t愤图1连接成测定装置系统。整个系统成严密不漏气cII 罔l水分测定装置系统布意1 氮气瓶2/氟化硫气瓶,3氧气减J!表d寸燥塔:5囚通阀.(i -鼓鼓气体流量tf$7、自、9、!O吸收管dl-f燥箱;12湿式气体流量计 记下湿式气体流量i的读数。打开氮气瓶阀门.J调节流速JJ250 n汀,/nMni1d. 通入5L氮气后,关闭
4、氮气瓶阀门,拆下吸收管(7、自、9).并用塑料中目盖住其两端。e 戴t手套,用干净绸布将吸收管擦净.放入大平盘中.20lun后称重.精确至O.1 m日。f. 重复上述操作,1(丰今每一个吸收管连续两次称重之差小:fo. 2 III旦旦J止。记录吸收管7、自的震量分别为lnlln )j 0 4.2 水分测定4. 2. 1 用阿通阀切换气源,通人六氟化硫气体,冲洗取样臂。4.2.2 关闭六氟化硫气源阀门。按图1连接好装置。4.2.3 记录湿式气体流量计读数V,、试验室的温度t,平n大气压力卢, 4.2.4 fJ开六氟化硫气源阀门.:ff调节其流速为250m L. /min ) 4.2.5 通人H门
5、,六氟化硫气体后.关闭钢瓶阀门,记下流琶汁的读数1、试验室的1日皮1.)和大气压力户4.2.6 将气源切换成氮气,并以同样的流速通人2L氮气。4.2. 7 关闭氮气钢瓶阀门,取下吸收管7、8、9.盖上塑料帽,戴上楝纱F套用绸布擦净吸收管然后称重。记录吸收管7,8的重量分别为112,.,、m,Ct吸收管8的增重大于1nlg,或者达到了吸收管7增重的10% .则此同J管必须重新装填于燥剂2若吸收管9有增重,吸收管7、8也应重新装填二I燥剂)。5 测试结果的计算5. 1 六氟化硫体积的校正按下式将通人的六氟化硫的体积校iE为标准状况下(20C、101.325 kP川体积.斗(户i十,)X 293 V
6、.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1.1/,) 101. 325 273十;(Jl卡,) J 式f,1/一一边人的六氟化硫气体在标准状况F的体积.L . 户!通六氟化硫气体前大气压力.kPa;户二结束通六氟化硫气体时的大气压力,kPa;1,-)1始通六氟化硫气体前的环境温度.( ; (1) 801 SD 305-89 /2一一结束通六氟化硫气体时的环境温度,C f VI一开始通六氟化硫气体前流量计的读数.1斗F2 结束通六氟化硫气体时流量计的i卖数.1.。5.2六氟化硫气体的水分含量按下式计算:A = (m, -m,)十兰m).- m ,) =一一一一一一_.-一一_- X 100 6. 16V 式
7、中:A一六氟化硫气体的水分含量,ppm(重量比)Pm,一-F燥处理后吸收管7的重量.mg;mb +燥处理后吸收管8的重量,mg m , 通人六氟化硫气体后吸收管7的重量,mg;m,一一通人六氟化硫气体后吸收管8的重量,nlg;vc一一通人的六氟化硫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L;6. 16一六氟化硫气体的密度,g/L.6 精确度6. 1 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值应在5ppm(重量比)以内。6.2 即平行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原水电部化学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能源部西安热工研究所技术归口。本标准由能源部西安热五研究所、湖北电力试验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玉德、杜传慧、郝汉儒。8GZ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