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3594-1992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183961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13594-1992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GB 13594-1992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GB 13594-1992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GB 13594-1992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GB 13594-1992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3594 92 Vehicles anti-lock braking systems perf。rmancerequirements and test pr。cedures本标准参照采用ECE/Rl3附件13带防抱装置的车辆的试验要求。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的防抱制动系统(以下简称防抱系统的分类、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装备了防抱系统的城市和公路行驶的汽车。本标准不适用于带拴车的汽车2 I用标准GB 5620. l 汽车和挂草制动名词及定义一一制动系统种类、组成、力学及现象GB 5620. 2 汽车和挂车制

2、动名词及定义二一零部件ZB T24 007 汽车制动系结构,性能及试验方法3术语定义本标准用术语应符合GB5620. 1和GB5620. 2的规定。3 1 直接控制车轮directlycontrolled wheel 车轮的制动力是根据至少由它自己的传感器提供的信息来调节。3-2 间接控制车轮indirectly controlled wheel 车轮的制动力是根据其他的车轮传感器提供的信息来调节。4分类4. 1 路面类型见表lo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08-19批准328 1993-04-01实施GB 13594 92 表1路面类型路面类型代号轮胎与路面附着系数K图例口1高附着系数路面G K

3、G o. 5 低附着系数路面D Kn O. 5,KnO. 5,KG/Kn二三2:.I 离低附着矗数对接路面DJ 4.2防抱系统分类见表2o表2防抱系统类别防抱装置性能类一类一类一二一一满足5.15.8全部要求的防抱系统满足5.1 5. 8除5.5. 2条以外的所有要求的防抱系统满足5.15.8除5.4. 1和5.5条以外的所有要求的防抱系统5 性能要求5. 1 指示灯防抱系统应设有专用指示灯。当接到防抱系统上的电源线或接到电子控制器上的电线发生任何损坏时,都应给驾驶员发出信号,当防抱系统通电且无故障时,指示灯应亮,而一旦车速达到10km/h时,指示灯应自动熄灭s指示灯即使在白天也必须醒目,驾驶

4、员应能很容易地检查其工作是否正常。5. 2 剩余制动效能若防抱系统发生故障,贝tl剩余制动效能应满足ZBT24 007中5.2. 1条的要求,这一要求不应改变有关应急制动的规定。5. 3防抱系统特征校核在“G”、“D”两种路面上,以较低的初速度(V=40km/h)和以较高的初速度(V=o. 8 V 120 km/h),急踩制动,则由防抱系统直接控制的车轮不应抱死,车辆任何部分不许超出试验通道。5. 4 附着系数利用率)5. 4. 1 装有一、二类防抱系统的车辆,在“G”(Ko句0.8)、“D”(Kn句o.3)路丽的附着系数利用率()应不小于0.75。5.4.2 装有三类防抱系统的车辆,只要求至

5、少装有一个直接控制车轮的轴必须满足附着系数利用率()不小于o.75;对于间接控制和无控制车轮的轴,必须满足ZBT24 007中5.1. 2的规定,而不必满足本条所规定的附着系数利用率()。5. 5对开路面适应性及制动因徽5. 5. 1 装有一、二类防抱系统的车辆,在“DK”路面上,以50km/h的初速度,急踩制动,直接控制车轮329 GB 13594-92 不应抱死,车辆任何部分不许超出试验通道。5. 5. 2对于装有类防抱系统的车辆在满载状态下的制动因数(ZDK)应满足zO. 75(4KKG) Z皿二三f 和ZoK二三Ko “.( 1 ) 5-6对接路面适应性5. 6. 1 按5.3条中规定

6、的速度条件,在“四”路面上急踩制动当防抱系统在“G”路面上完全起作用时,以高、低两种速度从“G”路面驶往“D”路面,直接控制车轮不应抱死,车辆任何部分不许超出试验通道。5.5.2 在“D”路面上急踩制动,当防抱系统在“D”路面完全起作用时,从“D”路面以大约50士5km/h 的速度驶往“G”路面,车辆制动减速度应明显增加,车辆任何部分不许超出试验通道。5. 7 能娓5. 7. 1 装有防抱系统的制动系统,在“D气Ko宗旨Q.3)路面上,满载车辆以不低于50km/h的初速度在时间勺”内做全行程操纵制动,所有装有防抱霉统的车轮在该时间内必须处于控制状态。制动时间“t”应符合下式规定g但毕. . .

7、 . . . . . . .” H ( 2 ) t应符合;15 s t 23 s 式中,v皿一一最大设计车速,km/ho5. 7. 2 然后使发动机停止工作或中断对贮能帮一个或几个)的能量供给。5. 7.3在停车状态连续金行程操纵制动系统四次5. 7. 4 在进行第五次全行程制动时,其贮能器中的剩余压力应能满足满载车辆规定的应急情j动效能的要求。5. 8抗电警场干扰电磁场的干扰应不影响防抱系统的正常工作。6试验方法6. 1 试验现场条件6. 1. 1 路面条件应符合ZBT24 007中6.1. 1条的规定。6- 1. 2路面类型应符合4.1条的规定s. 1. 3试验路丽的通道宽度为3.7 ff

8、io 6-2试验准备应符合ZBT24 007中6.2. 1 6. 2. 9条的规定。6-3试验说明s. 3. 1 应符合ZBT24 007中6.3. 3、6.3. 5 6. 3. 8、6.3. 10、6.3. 11条的规定6. 3. 2制动试验前,制动器初始温度应不超过100s. 3.3在制动的同时应分离离合器6- 3. 4 在5.3 5. 6条所规定的要求中,制动试验过程允许sa. 车轮暂短抱死,b. 车速小于15km/h时车轮抱死,c. 间接控制车轮在任何速度下抱死,但不得影响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纵性。6. 3. 5在6.5. 3、6.5. 4、6.5. 5. 1、6.5. 6条试验程序中,

9、车辆为空载、满载两种状态。6- 3. 6按公式计算的数值修约到百分位。5.4试验项目5.4. 1 防抱系统指示灯检查330 , 6- 4. 2剩余制动效能试验。6- 4. 3 防抱系统特征校核试验。6- 4. 4 附着系数利用率(的试验。GB 13594 92 6- 4. 5 对开路面上的适应性及制动因数(ZoK)试验。6-4-6对接路面上的适应性试验。6- 4. 7 能耗试验。6. 4. 8抗电磁场干扰试验。6- 5 防抱系统试验程序应在完成ZBT24 007第6.6条行车制动系0型试验后,进行下列试验。6. 5. 1 防抱系统指示灯检查6-5-1-1 停车检查a. 接通防抱系统电源,指示灯

10、应正常显示,b. 断开防抱系统上的电源线或接到电子控制器上的电线,指示灯应显示, 指示灯在日光下应清晰可见。6-5-1-2行车检查车速小于10km/h时指示灯应亮,一旦车速达到lj10 km/h时,指示灯应自动熄灭。6- 5. 2 剩余制动效能试验分别断开防抱系统电源、控制器和传感器的电接头,按ZBT24 007中6.7.2.la和6.7. 2. 2 a条规定的内容进行试验。6. 5. 3 防抱系统特征校核试验a. 车辆初速度为40km/h和o.8 v 运120km/h, b. 路面为“G”,“D”两种类型,c. 每种车速在“G气“D”两种路面上各做四次急踩制动,直到车辆停止;d. 检查直接控

11、制车轮是否抱死,车辆任何部分是否超出试验通道。6-5-4 附着系数利用率()试验分别在“P”Ko埠。.3)和“G气KG句o.8)的路面上进行下列试验$6-5-4-1 确定最大制动因数(Zml试验a. 切除防抱系统sb. 切除后轴制动器使其不起作用,仅制动车辆的一根前轴,应均匀地分配其轴左、右车轮的制动力;c. 车辆初速度为50km/h,在相应路面进行制动,制动过程中,应保持恒定的操纵力;d. 测出车辆从40km/h车速减速到20km/h时所经历的时间勺气的,按下式确定制动因数(Z)z o. 56 t一直. ( 3 ) . 逐渐增加促动管路压力进行多次制动,求出最大制动因数(Zml。6-5-4-

12、2 确定附着系数峰值(K)考虑到末制动轴的滚动阻力和质心转移,按下式计算K值2K Zm. Fm丁,o.015 F,., - ( 4 ) Fm,舌ZmFm 式中,Fm一一静法向力总和,N;331 Fm1一一前轴静法向力,N;Fm,一一后轴静法向力,N H 一一车辆质心高度,m;L一一轴距,m,6. 5. 4. 3确定附着系数利用率()试验GB 13594 92 a. 装有一、二类防抱系统的车辆,确定K值后,在同一路面上立即做试验确定位); b. 重新联接好防抱系统,使各轴制动器正常工作,c. 促动管路压力为厂定值上限gd. 车辆初速度为50km/h,在相应路面上进行制动8e. jlJ量车速从40

13、km/h减速到20km/h所经历的时间“俨(s)I r. 装防抱系统车辆的制动因数(ZFs)按(3)式确定。, 重复上述试验兰次,求出ZFB的算数平均值ZFBh. 按下式确定附着系数利用率()z =1t 6 5. 4. 4 对装有三类防抱系统车辆的附着系数利用率()试验a. 测附着系数峰值(K)方法同6.5. 4. 2 ( 5 ) b. 仅使一根装有至少一个直接控制车轮的轴制动器工作,让其他轴上的制动器不起作用;c. 测制动因数ZFB和Z他方法参照5.5.4.3,d. 按下式确定附着系数利用率()对于前轴g对于后轴sZFB Fm - Q. 015 Fm2 ,叫Fm,号ZFsFm) ZFB Fm

14、 - O. 01 F时2 - K( F叫!:JzFB Fm) ( 6 ) ( 7 ) e. 对于装有至少一个直接控制车轮的各轴,应分别确定各铀的平均制动因数(ZFs)和附着系数利用率()。6. 5. 4. 5对装有三类防抱系统车辆的轴间制动力分配试验检查间接控制和无控制车轮的轴,其输间和j动力分配应满足ZBT24 007中5.2. 1条规定。当附着系数利用曲线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下列试验za. 所有制动器和防抱系统均应处于工作状态gb. 在相应路面上,以50km/h初速度进行多次制动试验,逐渐增加促动管压力,直到车轮出现抱死现象,c. 要求至少有一个后轴的车轮不比前轴的车轮先抱死6. 5. 5

15、对开“DK勺路面适应性及制动因数(ZoK)试验a. 路面一侧为“G”另一侧为“D”的“DK”路面,应符合4.1条规定gb. 允许在最初工作的2s内方向盘转角在120.内和在整个试验期间在240。内修正方向。6. 5. 5. 1 装有一、二类防抱系统车辆的适应性试验a. 享速50km/h; b. 行驶在“DK”路面中同急踩制动s332 GB 13594-92 c. 必要时可往返多次进行试验,d. 按6.5. 3中d条进行检查。6.5:5.2 装有一类防抱系统车辆确定和j动因数(ZoK)试验车辆在满载状态下进行6.5.5.1项试验,同时确定制动因数(ZoKa. 按6.5.4.l条方法测出“t气。,

16、b. 按(3)式求出ZoKIc. 按6.5.4.1、6.5. 4. 2条方法测出Ko和Ko1d. ffjtj动因数(ZoK)应满足(1)式要求,求出最大值。6. 5. 6对接“四”路面适应性试验a. 路面一段为“G”另一段为“D”的“DJ”路面,应符合4.1条规定gb. 急踩制动。6. 5. 6. 1 由“G”路段向“D”路段行驶试验a. 车辆初速度为40km/h和o.sv运120km/h; b. 当防抱系统在“G”路段上完全起作用时,以离、低两种速度从“G”路段驶往“D”路段, 检查车辆是否满足5.6. 1条的要求。6. 5. 6. 2 由“D”路段向“G”路段行驶试验a. 当防抱系统在“D

17、”路段完全起作用时,以大约50士5km/h的速度驶往“G”路段,b. 检查车辆是否满足5.6. 2条的要求。6. 5. 7 能耗试验只对装有贮能器的防抱系统的车辆进行此试验6. 5. 7. 1 确定勺” 时间“t”按(2)式确定。6.5.7.2 确定制动初速度如果一次制动防抱系统工作时间小于“t”,可连续进行n次制动,最多为四次,使其累计时间达到“z”为止。制动初速度可按下式确定V. = V, + K0 g t/n . ( 8 ) 式中zv.制动初速度,不得小于50km/h; V,一一最低控制速度,不小于15km/ho 6.5.7.3 试验准备a. 车辆为满载,在压力减少时为保证防抱系统充分进

18、行工作,可适当减少整车的载重量,b. 在“D”路面上进行试验s 将辅助贮能器与行车制动系统隔开,d. 贮能器中的初始能量为规定的厂定值,. 若连续进行n次试验时,脚踏板应装有控制电磁阔的开关,供能管路由电磁阀控制J只有当踩下行车制动踏板时,才能向贮能器补给能量,试验时间终了或连续试验的各次制动之间,不得向贮能器补给能量。6.5.7.4试验方法a. 在确定的制动初速度下全行程制动,在时间勺”内,所有防抱系统应处于工作状态,发动机应脱开,且以怠速运转gb. 当制动累计时间“t”已达到规定值时,应在不使用行车制动系统贮存的能量条件下,让车辆停下来,如果路面足够长,可让车辆滑行到停止,c. 停车状态,不得向贮能器补给能量,连续做四次全行程制动,333 GB 13594-92 d. 当做第五次制动时,检查制动效能是否达到满载车辆规定的应急制动效能,可按下述两种方法之一进行z在“G”路面做行车制动s在停车状态下,检查促动管路压力。6. 5. 8抗电磁场干扰试验在上述各项试验中,若电磁场的干扰不影响防抱系统的正常工作,即认为防抱系统的工作不受电磁场影响。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归口。本标准由航空航天工业部301所和华兴航空机轮公司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文义、曹俊明、徐建平、黄建东、胡行康、魏朗。3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