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184512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3.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GB 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GB 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GB 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GB 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13.340.30 C 73 道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626-2006 代替GB/T2626-1992 ,GB/T 6223-1997 ,GB/T 6224.16224. 4-198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2006-03-27发布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一Non-powered air-purifying particle respirator 061214000202 200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茂总局也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保叩GB 2626一2006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2、 术语和定义4 分类和标记-目次5 技术要求.36 检测方法.77 标识17附录A(资料性附录)检测要求汇总四附录B(资料性附录)试验头模主要尺寸.20 附录c(资料性附录)修订后标准与原标准及部分替代标准的对比.21 参考文献.23 GB 2626-2006 前言本标准为全文强制性标准。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2626-1992(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通用技术条件、GB/T6223-1997(自吸过滤式防微粒口罩、GB/T6224. 1-1986(过滤式防微粒口罩总透漏率的试验方法、GB/T6224. 2-1986(过滤式防微粒口罩的过洁、效率的试验方法、GB/T6224.3-1986(过

3、滤式防微粒口罩死腔的试验方法和GB/T6224.4-1986(过滤式防微粒口罩对空气呼吸阻力的试验方法。本标准与GB/T2626-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一将标准名称从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通用技术条件修改为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所规范产品的防护对象从防粉尘扩大到防各类颗粒物,即包括粉尘、烟、雾和微生物。一一增加了自吸过滤式呼吸器术语和定义。一一在面罩类型中增加了全面罩、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增加了防颗粒物过滤元件分类,即防非油性颗粒物(以KN标记)和防油性颗粒物(以KP标记).并分别规定了检测条件。改变了过滤效率检测条件,取代医用滑石粉,用氯化饷代表非油性颗粒物,用D

4、OP代表油性颗粒物,使用最难过滤的颗粒物粒径,并将检测流量从30L/min提高到85L/min,从检测初始过滤效率改变为加载过滤效率。二一增加了过滤元件的过滤效率级别,半面罩有90.0%、95.0%和99.97% 3个过滤效率级别,全面罩有95.0%和99.97%两个过滤效率级别。增加了对呼吸器面罩总泄漏率(适用于随弃式面罩)和泄漏率(适用于可更换式面罩)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一将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的检测流量从30L/min提高到85L/min。一一删除了对吸气阻力上升值、湿阻力上升值和面罩质量的技术要求。一一改变了呼气阀气密性和死腔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一一增加了对呼吸器头带、连接和连接部件

5、、呼气阀盖和可燃性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一一增加了对制造商提供的呼吸器清洗和消毒方法的评价方法。-一一增加了对制造商应提供的信息的要求。本标准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2)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防化研究院和3M中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启元、丁松涛、姚红、程钧、张元虎、任辉、刘宏斌、袁晓华。本标准于1981年首次发布第一版.1992年第一次修订为GB/T2626-1992。I 呼吸防护用晶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和消防用呼

6、吸防护用品。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GB/ T 10586 GB/ T 11158 GB/ T 18664-2 3 术语和定义3. 1 3. 2 3. 3 3.4 颗粒物particle 粉尘dust GB/ T 18664-2002,定义3.1.16J 烟fume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颗粒,一般由气体或蒸气冷凝产生,粒度通常小于粉尘。GB/ T 18664-2002,定义3.1. 17J 雾mist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液滴。GB/T 18664-2002,定义3.1.18J GB 2626-2006 GB 2626-2006 3.5 微生物microorganism 自然界中形体

7、微小、结构简单、不能用眼直接观察、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3.6 3. 7 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晶non-powered air-purifying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靠佩戴者呼吸克服部件气流阻力的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GB/T 18664一2002,定义3.1. 3J 密合型面罩tight-fitting facepiece 能罩住鼻、口的与面部密合的面罩,或能罩住眼、鼻和口的与头面部密合的面罩。密合型面罩分半面罩和全面罩。GB/T 18664-2002,定义3.1. 5J 3.8 半面罩half facepiece 能覆

8、盖口和鼻,或覆盖口、鼻和下顿的密合型面罩。3.9 全面罩fuH facepiece 能覆盖口、鼻、眼睛和下顿的密合型面罩。3. 10 随弃式面罩disposable facepiece 主要由滤料构成面罩主体的不可拆卸的半面罩,有或无呼气阀,一般不能清洗再用,任何部件失效时即应废弃。3. 11 可更换式面罩replaceable facepiece 有单个或多个可更换过捷、元件的密合型面罩,有或元呼吸气阀,有或无呼吸导管。3.12 吸气阀inhalation valve 呼吸防护用品上的止回间,只允许可吸入气体进入面罩,防止呼气通过它排出。3. 13 呼气阀exhalation valve 呼

9、吸防护用品上的止回阀,只允许呼出气体通过它排出面罩,防止吸入气体通过它进入面罩。3. 14 呼眼导管breathing hose 用于连接面罩与过滤元件的柔软、气密的导气管。3.15 过滤元件filter element 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使用的,可滤除吸入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过滤材料或过滤组件。示例:滤毒罐(滤毒盒)、滤尘盒、滤料等。GB/T 18664-2002,定义3.1. 22J 3.16 过滤效率filter efficiency 在规定检测条件下,过滤元件滤除颗粒物的百分比。2 3.17 总泄漏率total inward leakage TIL GB 2626-2006 在实验室规定检

10、测条件下,受试者吸气时从包括过滤元件在内的所有面罩部件泄漏入面罩内的模拟剂的浓度与吸入空气中模拟剂浓度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3.18 泄漏率inward leakage IL 在实验室规定检测条件下,受试者吸气时从除过滤元件以外的面罩所有其他部件泄漏人面罩内的模拟剂浓度与吸入空气中模拟剂浓度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3. 19 死腔dead space 从前一次呼气中被重新吸入的气体的体积,用吸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表示。3.20 头带head harness 用于将面罩固定在头部的部件。4 分类和标记4. 1 面罩分类面罩按结构分为随弃式面罩、可更换式半面罩和全面罩三类。4.2 过滤元件分类过滤

11、元件按过滤性能分为KN和KP两类,KN类只适用于过滤非油性颗粒物,KP类适用于过滤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元件。4.3 过滤元件级别根据过滤效率水平,过滤元件的级别按表1分级。表1过滤元件的级别面罩类别过滤元件类型随弃式面罩可更换式半面罩全面罩KN90 KN90 KN95 KN类KN95 KN95 KN100 KN100 KN100 KP90 KP90 KP95 KP类KP95 KP95 KP100 KP100 KP100 4.4 标记随弃式面罩和可更换式面罩的过撞元件应标注级别,级别用执行本标准号及年号与过滤元件类型和级别的组合方式标注。示例1:KN90过滤元件的标记为GB2626一2006

12、KN 90。示例2:KP100过滤元件的标记为GB2626-2006 , KP 100。5 技术要求5. 1 一般要求5. 1. 1 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3 GB 2626-2006 a) 直接与面部接触的材料对皮肤应元害;b) 滤材对人体应无害;c) 所用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在正常使用寿命中不应出现破损或变形。5. 1. 2 结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 应不易产生结构性破损,部件的设计、组成和安装不应对使用者构成任何危险;b) 头带的设计应可调,便于佩戴和摘除,应能将面罩牢固地固定在脸上,且佩戴时不应出现明显的压迫或压痛现象,可更换式半面罩和全面罩的头带设计应为可更换;c) 应尽可能具有

13、较小的死腔和较大的视野;d) 在佩戴时,全面罩的镜片不应出现结雾等影响视觉的情况;g) 5. 2 外观检查KP90 KP95 KPI OO 5. 4 泄漏性按照6.4方法检测。有呼吸导管时,呼吸导管应作为面罩的组成部分进行检测。5.4.1 随弃式面罩的TlL随弃式面罩的TIL应符合表3的要求。4 密合性,不应出现限制、阻塞气phthalate)或性质不适用二90.0 % 95. 0% 99. 97 % 滤料级别KN90或KP90KN95或KP95KN100或KP100按照6.5 每个样品5. 6 呼气阀若有呼5.6.1呼=应按照只检测5.6. 2 呼气按照6.8 面罩的呼5. 7 死腔按照6.

14、9方法检测。表3随弃式面罩的TlL以每个动作的TIL为评价基础时(即10人X5个动作),50个动作中至少有46个动作的TIL 13 % 11 % 电. 样品的死腔以吸入气中二氧化碳体机5. 8 视野按照6.10方法检测。面罩(包括过滤元件)的视野应满足表5要求。GB 2626-2006 以人的总体TIL为评价基础时,10个受试者中至少有8个人的总体TIL 10 % 8% 2% 180 Pa; 可更换式面罩50 N,持续10s 5 GB 2626-2006 表5视野面罩类别视野全面罩视窗种类半面罩大眼窗双眼窗下方视野二三60。不适用不适用总视野二三70%70% 不适用双目视野二三80%二20%5

15、.9 头带按照6.11方法检测。面罩的每条头带、带扣及其他调节部件在承受表6规定的拉力时,不应出现滑脱或断裂。5. 10 连接和连接部件按照6.12方法检测。表6头带应承受的拉力随弃式面罩可更换式半面罩10 N,持续lOs50 N,持续10s 全面罩150 N,持续10s 在规定检测条件下,可更换式过滤元件与面罩之间,呼吸导管与过滤元件及面罩之间的所有连接和连接部件,在承受表7规定的轴向拉力时,不应出现滑脱、断裂或变形。表7连接和连接部件应承受的轴向拉力可更换式半面罩全面罩50 N,持续10s 250 N,持续10s 5. 11 镜片按照6.13方法检测。每个样品的镜片不应破碎或产生裂纹;然后

16、按6.14方法检测气密性,应满足5.12的要求。5. 12 气密性按照6.14方法检测。在规定检测条件下,60S内每个全面罩内的负压下降应不大于100Pa。5. 13 可燃性按照6.15方法检测。暴露于火焰的各部件在从火焰移开后,不应燃烧;如果燃烧,续燃时间不应超过5So 5. 14 清洗和消毒若产品设计使用时间超过1个工作班,面罩材料应能够耐受制造者推荐的清洗或消毒的处理。清洗或消毒后的样品应符合5.4要求。5.15 制造商应提供的信息按照6.1方法检查。应参照GB/T18664的有关规定判断制造商提供信息的正确性。5.15.1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a) 应随最小销售包装一起提供

17、。b) 应有中文说明。c) 应包括使用者必须了解的以下信息:1) 应用范围与限制;6 GB 2626一20062) 对可更换过滤元件,说明其与全面罩或半面罩一起使用的方法,若为多重滤料,应标明;3) 可更换式面罩的组装方法;的使用前的检查方法;5) 佩戴方法和佩戴气密性检查方法;6) 何时更换过滤元件的建议;7) 如果适用,维护方法(如清洗和消毒方法); 8) 储存方法;的使用的任何符号和图标的含义。d) 应对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警示,如:1) 适合性;2) 密合框下的毛发会导致面罩泄漏;3) 空气质量(污染物、缺氧等)。e) 信息应明确,可增加解说、部件号和标注等帮助说明。5.16 包装

18、按照6.1方法检查。销售用包装应能保护产品,防止在使用前受到机械损伤和污染。6 检测方法6. 1 表现检查根据各技术要求的需要(参见附录A),在进行实验室性能检测前,应对样品进行目测外观检查。6.2 预处理6.2. 1 温度湿度预处理6.2. 1. 1 样晶数量及要求2个样品为未处理样;或其他检测方法所要求的数量。6.2. 1. 2 检测设备a) 高温试验箱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1158的要求;b) 低温试验箱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0589的要求;c) 湿热试验箱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0586的要求。6.2.1.3 检测方法注:采用的预处理方式应避免产生热冲击。将样品从原包装中取出,顺序

19、按下述条件处理:a) 在(38士2.5)oc和(85:1:5)%相对湿度环境放置(24士1)h; b) 在(70:l:3)OC干燥环境放置(24士1)h; c) 在(-30士3)OC环境放置(24:1:1) h。使样品温度恢复至室温后至少4h,再进行后续检测。6.2.2 机械强度预处理仅适用于可更换式过滤元件。6.2.2.1 样晶数量及要求2个样品为未处理样;或其他检测方法所要求的数量。6.2.2.2 检测设备振动试验装置示意参见图1。该装置由放置样品的钢制箱体、钢制平台、凸轮及驱动、控制系统组成;钢制箱体固定在可垂直移动的支架上,通过凸轮转动,使钢制箱体提升20mm,然后靠自身重量落在一钢制

20、平台上,产生一次振动;钢制箱体质量应大于10烛,钢制平台的质量应至少是钢制箱体质量GB 2626-2006 的10倍;凸轮转动频率为100r/min。6.2. 2.3 检测方法将样品从包装中取出,非封装型过滤元件应为最小销售包装。将样品侧放在钢制箱体内;放置方式应保证检测中样品不会彼此接触,允许有6mm水平移动间隔和自由垂直移动的距离。振动检测持续时间约20min,使总振动次数约为2000次。检测结束后,再进行后续检测。1一一钢制箱体;2一一钢制平台;3 活塞;4一一-旋转凸轮。6. 3 过滤效率6.3.1 样晶数量及要求可更换式过滤元件20个样品,喜式面处理后样(如果适用),另5个为经6.2

21、.f 6.3.2 检测设备6. 3. 2. 1 NaCI颗粒物过滤效率检测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如下:单位为毫米a) NaCl颗粒物的浓度为不超过200mg/m3,计数中位径(CMD)为(0.075土0.020)m,校度分布的几何标准偏差不大于1.86; b) 颗粒物检测器的动态范围为(0.001200) mg/旷,精度为1%;c) 检测流量的范围为(30100)L/min,精度为2%;d) 过滤效率检测范围为099.999 % ; e) 应具有能将所发生颗粒物的荷电进行中和的装置。8 6.3.2.2 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检测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如下:GB 2626-2006 a) DOP或其他适用油类(

22、如石蜡油)颗粒物的浓度为(50200)mg/时,计数中位径(CMD)为(0. 185 :I: 0. 020)m,粒度分布的几何标准偏差不大于1.60; b) 颗粒物检测器的动态范围为(0.001200) mg/时,精度为1%;c) 检测流量的范围为(30100)L/min,精度为2%;d) 过滤效率检测范围为099.99,9 %。6.3.2.3 检测条件KN类过滤元件的检测温度条件为(25土5)OC,相对湿度为(30士10)% ,NaCl颗粒物浓度不应超过(200 :I: 5) mg , 6. 4 泄漏性6.4.1 样晶的号码,则每什可更换式的号码,则每个6.4. 2.1 检测系事R6. 4.

23、2. 2 检测仓内顶部均匀送入,并1) NaCl颗粒物发的浓度变化不应向约为O.6m。问应超过200mg/ m3 0 :对双过滤元件设计,每个过滤,应按单一过滤元件的检测止,或应一直持续到只颗粒物的量达到连续记录过滤效率结果。测样品具有不同被测样品具有不同样。2) 油类颗粒物对人体应无害和剧组4且气量不低于100L/min,颗粒物浓度为(2030) mg/m3,在检测仓有效空间内的浓度变化不应高于10%;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应为O.02m2m,质量中位径约为0.3m。注:6.4.2.3中2)不适合使用KN类过滤元件的随弃式面罩的TIL检测。6.4.2.4 颗粒物检测器的动态范围为(0.0

24、01 200) mg/m3,精度为1%,检测器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500 ms 6.4.2.5 采样泵调节范围为(0.504) L/min。9 GB 2626-2006 2 3 / 4 1 气溶胶发生器$2一-气道和导流板;3一检测仓;4一排气口;5二检测仓采样管样品;6 被测样品采样管;7一二气泵;8 补充新鲜空气$9一-颗粒物检测器。6.4.3 检测条件5 6 7 图2TIL和IL的检测系统示意图6.4.3.1 检测前,应按照6.1方法检查并确认样品完好,而且对受试者不存在任何危险。6.4.3.2 应选择熟悉使用这类产品的人员参与检测。选择10名刮净胡须的受试者,其脸型应属该类产品的有代表性

25、的使用者,并考虑到面型和性别的不同,但不应包括脸型明显异常者。按GB/T5703 的要求测量并记录受试者的形态面长和面宽数据。6.4.3.3 颗粒物采样流量应控制为(l2)L/min。6.4.3.4 检测仓内颗粒物采样位置应位于受试者头部活动区域;被测样品内颗粒物采样位置应尽可能位于受试者口部中心线,采样管应与被测样品气密连接。6.4.3.5 受试者先阅读被测样品的使用方法,若被测样品有不同号码,应按要求为受试者选择最合适的号码。受试者还应了解检测要求和方法。6.4.3.6 检测可更换式半面罩和全面罩的泄漏率(lL)时,应采用至少KP100级,且阻力相当的过洁、元件替代面罩原过滤元件。6.4.

26、4 检测方法准备被测样品,并安装好采样管,采样管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接近使用者口鼻的正前方位置;对随弃式面罩,应采取必要措施,避免采样管在检测中影响面罩的位置;适用时,连接好KP100等级的过滤元件。检查检测系统,确认处于正常工作状态。10 GB 2626-2006 将颗粒物导人检测仓内,使其浓度达到要求。受试者在洁净空气区域佩戴好被测样品,并按使用方法检查佩戴气密性,然后连接采样管至颗粒物检测器,测定受试者在检测仓外呼吸时面罩内的本底浓度,测定5个数据,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本底浓度。令受试者进入检测室,并在避免颗粒物污染的情况下将采样管连接至颗粒物检测仪;然后受试者按时间要求,顺序完成以下动作:1

27、) 头部静止、不说话2min; 2幻)左右转动头部(大约1巳5次)看检测仓的左右仓壁2min; 3) 抬头和低头(大约1臼5次)看检测仓顶和地面2min; 4) 大声阅读一段文字,或大声说话2min; 5盯)头部静止、不说话2m丑旧ln在进行每个动作时,应同时检测检测仓和面罩内颗粒物浓度;一般只测定该动作的最后1刊Oos时间区段域,避免检测动作的交叉区段。对每个动作,应检测5个数据,并计算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动作的结果。在检测过程中允许受试者调整佩戴的面罩,但该动作的检测必须重做。采用NaCl颗粒物检测时,总泄漏率和泄漏率按公式(1)计算:(C - C,)1. 7 TIL(lL) = 6 x 10

28、0 式中:C一各动作时被测面罩内颗粒物浓度pC,-被测面罩内颗粒物本底浓度;Co一一各动作时,检测仓内颗粒物浓度。采用油类颗粒物检测时,总世漏率和泄漏率按公式(2)计算:C-Ca TIL(lL) = Co a X 6.5 吸气阻力6.5.1 样晶数量及要求( 1 ) . ( 2 ) 4个样品,其中2个为未处理样,另2个为6.2.1预处理后样。若被测样品具有不同的号码,则每个号码应有两个样品,其中1个为未处理样,另1个为6.2.1预处理后样。6.5.2 检测设备6.5.2.1 吸气阻力检测装置示意参见图306.5.2.2 流量计量程为0100L/min.精度为3%。6.5.2.3 微压计量程为0

29、1000Pa.精度为1Pa。6.5.2.4 试验头模在试验头模口部安装有呼吸管道,主要尺寸应参考附录B的要求,分大号、中号和小号3个号型。6.5.2.5 抽气泵抽气量不低于100L/min。6.5.3 检测条件6.5.3.1 若适用,被测样品应包含可更换过滤元件。6.5.3.2 通气量恒定为(85士1)L/mino 6.5.4 检测方法检查检测装置的气密性及工作状态。将通气量调节至(85:1:1) L/min.并将检测装置的系统阻力设定为0。将被测样品佩戴在匹配的试验头模上,调整面罩的佩戴位置及头带的松紧度,确保面罩与试验头模的密合。再将通气量调节至(85:1:1) L/min.测定并记录吸气

30、阻力。11 GB 2626-2006 6. 6 1一一被Ijl样品;3-一测压管;4一一微压计;6. 6. 2. 1 6.6.2.2 6.6.2.3 6.6.2.4 6. 6.2.5 6.6.3 检测条件同6.5.3规定。6.6. 4 检测方法于呼气阻力检测图35 6 穷检测裴量示意图8 不同的号码,则每检查检测装置的气密性及工作总川崎制样需5士1)L/町,并将检测装置的系统阻力设定为0。将被测样品佩戴在匹配的试验头模上,调整面罩的佩戴位置及头带的松紧度,确保面罩与试验头模的密合。再将通气量调节至(85士1)L/min,测定并记录呼气阻力。6. 7 呼气阔气密性6.7. 1 样品数量及要求4个

31、样品,其中2个未处理样,另2个6.2.1预处理后样。6.7. 2 检测设备6.7. 3 呼气阀气密检测装置示意图见图4。6.7.3. 1 定容腔体容积为150:f:10mL。6.7. 3.2 微压计量程为02000 Pa,精度为1Pa。6.7.3.3 流量计量程为O1 000 mL/min,精度为3%。6. 7. 3.4 计时器精度为0.1s。6. 7. 3.5 真空泵抽气速率约2L/ mino 6 调节阀37一一真空泵;8一一微压计。6. 7. 4 检测条件6.7.4.2 被测样品应将被测样品安装在定容1 250 Pa负压状态,关闭控制闹。6. 8 呼气阀盖6. 8.1 样品数量及要求3个未

32、处理样品。6.8. 2 检测设备6. 8.2.1 材料试验机测量范围01000 N,精度为1%。6. 8.2.2 夹具具有适当结构和夹紧度。6.8. 2.3 计时器精度0.1s。6. 8.3 检测方法GB 2626-2006 6 用适当的夹具分别固定被测样品的呼气阀盖和面罩罩体(固定点应合理接近相应的连接部位)。启GB 2626-2006 动材料试验机,施加表4规定的轴向拉力,记录是否出现断裂、滑脱和变形现象。6.9 死腔6.9.1 样品数量及要求随弃式面罩,3个未处理样。半面罩或全面罩,1个未处理样,或每个号码(若适用)1个未处理样。6.9.2 检测设备死腔(吸入气CO2含量)检测装置示意图

33、见图5。除了呼吸模拟器外,检测装置气路的总容积应不大于2000mL。9 co,分析仪l一被测样品;2一一试验头模呼吸管道;3一一同步运转的阀门:4-CO,流量计;5一一一CO,储气袋;6、7-二一结构相同、同步运动气缸;8 呼吸模拟器;9一一-电风扇。6.9.2. 1 试验头模同6.5.2.4。CO, 5 8 圈5死腔检测装置示意固6.9.2.2 呼吸模拟器模拟呼吸频率调节范围为(1040)次/nn,模拟呼吸潮气量调节活围为(0.53. 0) L。6.9.2.3 二氧化碳(C02)气源CO2的体积分数为(5.0土0.1)%。6.9.2.4 CO2流量计量程不低于40L/min,精度为2级。6.

34、9.2.5 CO2分析仪器量程不低于12%,精度不低于0.1%。6.9.2.6 风速仪、电风扇等其他。6.9.3 检测条件6.9.3.1 检测应在室温环境下进行;室温范围为16C32C。6.9.3.2 呼吸模拟器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应分别设定为20次/min和1.5L。14 GB 2626-2006 6.9.3.3 采取适当通风措施,使检测环境中CO2浓度不高于0.1%.环境中COz被度检测点应位于被测样品正前方约1m处。6.9.3.4 若检测随弃式面罩样品,应用电风扇在被测样品侧面吹风,使气流从面罩前的流速为0.5m/s。6.9.4 检测方法检查检测系统,确认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采取必要措施,以

35、气密方式将被测样品佩戴在匹配的试验头模上,并防止面罩出现变形。开启死腔检测装置,连续监测和记录吸入气和检测环境中的CO2浓度,直至达到稳定值。随弃式面罩3个样品的各检测1次,半面罩或全面罩每个样品应重复检测3次。只有当检测环境中COz放度不大于0.1%时,测试有效,并应扣除检测环境中CO2浓度。吸入气中COz浓度检测结果取3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6. 10 视野按GB/T289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6. 11 头带6. 11. 1 样晶数量及要求2个样品,其中1个为未处理样品,另1个为6.2.1预处理后样品。6. 11. 2 检测设备检测设备同6.8.2。6. 11. 3 检测方法用夹具分别固

36、定被测样品的头带(非自由端)和面罩罩体(应合理接近相应头带扣连接部位)。启动材料试验机,施加表6规定的拉力,记录是否出现断裂和滑脱现象。应检测被测样品的每一头带连接部位,并记录结果。6. 12 连接和连接部件6. 12. 1 样晶数量及要求2个样品,其中1个为未处理样品,另1个为6.2.1预处理后样品。6.12.2 检测设备检测设备同6.8.206.12.3 检测方法用适当的夹具分别固定被测样品的连接部件和面罩罩体(固定点应合理接近相应的连接部位)。启动材料试验机,施加表7规定的轴向拉力,记录是否出现断裂、滑脱和变形现象。应分别检测被测样品的每一连接和连接部件,并记录结果。6.13 镜片6.

37、13. 1 样晶数量及要求5个未处理样。6.13.2 检测设备6. 13.2. 1 试验头模主要尺寸应参考附录B的要求,分大号、中号和小号三个号型。6.13.2.2钢球直径22mm.重量约45g.表面应光滑。6.13.3 检测方法将被测样品正确佩戴在匹配的试验头模上,并以镜片向上的方式放置并固定头模。使钢球从1.3m高度自由下落至镜片的中心部位,记录是否出现破裂现象。应分别检测被测样品的每一镜片,并记录结果。6. 14 气密性6. 14. 1 样晶数量及要求所有未处理样,或其他检测方法所要求的数量。6.14.2 检测设备6. 14.2. 1试验头模同6.5.2.4。15 GB 2626-200

38、6 6. 14.2.2微压计同6.7.3.2。6. 14.2.3计时器同6.7.3.4。6. 14.2.4真空泵同6.7.3.5。6. 14.3 检测方法将面罩戴在匹配的试验头模上,封死吸气间,润湿呼气阀。启动真空泵,使面罩内负压达到1 OOOFa,停止抽气,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60s内面罩内负压下降值。6. 15 可燃性6. 15. 1 样晶数量及要求4个随弃式面罩,其中2个为未处理样3个半面罩或全面罩,其中1丙烧燃烧器上方,燃J量火焰温度。4 3 2 1一一丙烧气瓶;2一-控制阀;3一一一减压阀;4一压力表;5一一火焰止回装置26一一燃烧器;7一一旋转电机和速度控制器。6. 15. 3 检

39、测方法图6可燃性检测装置示意图属头模,金属头模的高度应可5) mm/s;头模移动中可经过径约1.5 mm的热电偶测将被测样品佩戴在金属头模上,调整金属头模高度,使燃烧器顶端与面罩最下端的垂直距离为(20士2)mm;然后使金属头模位于燃烧器燃烧区外。点燃燃烧器后,调节火焰,使火焰高度为(40土4)mm,使距离燃烧器顶端(20士2)mm处的火焰温度为(800士50)OC。GB 2626-2006 启动金属头模运动控制装置,使被测样品经过燃烧区,记录通过火焰上方时面罩材料的燃烧情况。应重复检测,检测面罩的所有外表面材料,应使每个部件都通过1次火焰。7 标识7.1 产品标识产品上应有以下标识:a) 名

40、称、商标或其他可辨别制造商或供货商的标注;b) 型号和号型(如果适用)j c) 执行本标准号和年号,过滤元件应标注滤料级别,级别用执行本标准号和过洁、元件级别组合方式标注,如GB2626- 2006 KN9 7. 2 包装在最小销售包装上,应的名称、商标或其1;111口d) 、4过透明包装可见下述信息:、,。过滤元件级别组合方式标g)制、17 GB 2626-2006 附录A(资料性附录)检测要求汇总本附录将标准中的技术要求、样品要求及检测条件等进行汇总,见表A.10 表A.l技术要求、样晶要求和检测条件汇总技术要样口口口数量检测内容求条款样品预处理条件随弃式面罩可更换半面罩全面罩外观检查2个

41、2个2个分别经过温度湿度预处理5. 2 和机械强度预处理10个未处理样,5个温度过滤效率5.3及表220个20个过滤元件20个过滤元件湿度预处理后样,5个机械强度预处理后样10个,若有不2个,若有不2个,若有不一半数量为未处理样,另泄漏率5.4及表3同号码,每个号同号码,每个号同号码,每个号-半数量为分别经过温度湿码至少2个样品码2个样品码2个样品度预处理后样4个,若有不4个,若有不4个,若有不一半数量为未处理样,另吸气阻力5.5 同号码,每个号同号码,每个号同号码,每个号-半数量为温度湿度预处理码2个码2个码2个后样4个,若有不4个,若有不4个,若有不一半数量为未处理样,另呼气阻力5.5 同

42、号码,每个号同号码,每个号同号码,每个号-半数量为温度湿度预处理码2个码2个码2个后样呼气阀一半数量为未处理样,另5.6.1 4个4个不适用-半数量为温度湿度预处理气密性后样5.6.2 呼气阀盖及表43个3个3个3个未处理样死腔5. 7 3个1个1个未处理样视野5.8及表51个1个1个未处理样头带5. 9及表62个2个2个1个为未处理样,1个为温度湿度预处理后样连接和5.10及表7不适用2个2个1个为未处理样,1个为温连接器度湿度预处理后样镜片5.11 不适用不适用5个未处理样气密性5.12 所有样品所有样品所有样品未处理样或其他条款规定的样品18 检测条件条款6. 1, 6.2 6.3 6.

43、4 6.5 6.6 6. 7 6. 8 6.9 6. 10 6.11 6. 12 6. 13、6.14 6. 14 GB 2626-2006 表A.1 (续)技术要样品数量检测条检测内容求条款样品预处理条件件条款随弃式面罩可更换半面罩全面罩随弃式面罩:2个未处理样,2个为温度湿度预处理可燃性5.13 4个3个3个后样P半面罩和全面罩:1个6. 15 为未处理样,2个为温度湿度预处理后样制造商应提供5. 15 所有样品所有样品所有样品未处理样6.1 的信息19 GB 2626-2006 附录B(资料性附录)试验头模主要尺寸本标准检测中使用的试验头模主要尺寸参见表B.l。表B.l试验是尺寸项目形态

44、面长面宽睦孔间矩20 米一毫唱一为一位一单一号大131 154 GB 2626-2006 附录C(资料性附录)修订后标准与原标准及部分替代标准的对比本附录对修订后的标准与原标准GB/T2626-1992和替代标准GB/T6223-1997的主要技术内容对比进行汇总,参见表C.L表C., 对比内容标准名称标准适用范围过滤元件分类面罩分类过滤元件级别检测过滤效率用试剂过滤效率检测气流量/(L/min)泄漏率吸气阻力/Pa呼气阻力/Pa简复简复30 无规定简式:39.2; 复式:49;30 L/min检测流量复式及简式有阀:主二29.4;无阀无要求;30 L/min检测流量: 90. 0%; :计数

45、中位径简式:39.2; 各类面罩350;复式:49;(85土1)L/min检测流量30 L/min检测流量复式及简式有阀:主二29.4;各类面罩(包含过滤元件)250; 无阀元要求;(85 :1:1) L/min检测流量30 L/min检测流量21 GB 2626-2006 表C.1 (续)对比内容GB/T 2626-1992 GB/T 6223-1997 GB 2626-2006 在气密性测试仪上,在气密性测试仪上,只适用于半面罩;500 mL/min抽气量,抽500 mL/min抽气量,拍阀后定容腔体容积(150:l:10)mL; 呼气阀气密性气达到980Pa负压,停气达到980Pa负压,

46、停止抽气,记录阀后压力止抽气,记录阀后压力抽气至负压1180 Pa; 恢复常压时间应二三10s 恢复常压时间应二三15s 记录半面罩阀后压力恢复常压时间应:20s 如果有呼气阀,阀盖应能承受为时10s的规呼气阀盖元规定无规定定的轴向拉力;随弃式面罩10N; 可更换式面罩50N 死腔注水法,测量水体积注水法,测量水体积参考EN标准,吸人气中CO2体积百分浓度三二180mL 180 mL 不大于1%采用GB/T2891方法;视力不低于1.0受试视力不低于1.0受试半面罩下方视野注600;视野者,弓形视野计测佩戴者,弓形视野计i9N佩戴全面罩总视野注70%; 口罩时下方视角二三60。口罩时下方视角二

47、三65。全面罩双目视野,大眼窗二三80%.双眼窗三注20%随弃式面罩:承受持续10s的10N拉力;头带无规定元规定半面罩:承受持续10s的50N拉力;全面罩:承受持续10s的100N拉力可更换半面罩连接部件应承受为时10s的连接和连接部件无规定充规定50 N轴向拉力;全面罩连接部件应承受为时10s的250N轴向拉力面镜不涉及不涉及采纳EN标准气密性不涉及不涉及采纳EN标准可燃性无规定元规定采纳EN标准清洗和消毒无规定充规定采纳EN标准22 GB 2626-2006 参考文献lJ EN 132: 1999 Respiratory protective devices-Definitions of

48、 terms and pictograms 2J EN 136 :1 998 Respiratory protective devices- Full face masks- Requirements,testing, mark mg 3J EN 140: 1999 Respiratory protective devices- Half mask and quarter mask-Requirements, tes ting, masking 4 J EN 143: 2000 Respira tory protecti ve devices-Partic1e filters- Requirements, testing, marking 5J EN149: 2001 Respira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