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665-2011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pdf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84658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72 大小:6.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50665-2011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GB 50665-2011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GB 50665-2011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GB 50665-2011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GB 50665-2011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GB 50665 - 2011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1000kV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50。Mm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P 实施el圆计划生版必在毛毯F2012 - 05 -01 发布2011 -04 -02 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统一书号:1580177 720 定价:27.00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1000kV overhead transmissi

2、on line GB 50665幡2011主编部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1 2 年5 月1 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665-2011 食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4层(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6390643363906381)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北京世知印务有限公司印刷850 X 1168毫米1/32 4.5印张110千字2012年3月第1版2012年3月第1次印刷印数1-10100册食统一书号:1580177 720

3、定价:27.00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976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lOOO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665一2011,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0.2、5. O. 3、5.0.8、6.0.4、13.0.2、13.0.3、13.O. 9(1)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f丁。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0一一年四月二日,元可飞J 目Ij1=1 本规范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

4、)(建标(2008J105号)的要求,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本规范共分16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路径,气象条件,导线和地线,绝缘子和金具,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导线布置,杆塔型式,杆塔荷载及材料,杆塔结构,基础,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附属设施等。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地址:北京市

5、安德路65号,邮政编码:100120),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参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1 国网交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孙昕于刚梁政平李勇伟李喜来袁骏龚永光李永双王绍武段松涛陈海波刘仲全周康张国良赵全江王劲曹玉杰廖宗高苏秀成王力争李晓光朱永平江卫华李力肖洪伟薛春林张小力胡红春王虎长孙波夏波王勇张

6、华李翔李三陈光孟华伟何江黄兴主要审查人:王钢郭跃明吕锋罗兵杨崇儒杜谢春邬雄于t5k张霎杨晓王仲华杨元春马志坚杨林朱天浩王作民张天光黄健 2 飞U 自次1总则(1 ) 2 术语和符号( 2 ) 2.1 术语(2 ) 2.2 符号(4 ) 3路径(门4 气象条件(9 ) 5 导线和地线(1 1 ) 6 绝缘子和金具(1 4 ) 7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16) 8 导线布置( 20) 9 杆塔型式( 22) 10 杆塔荷载及材料(23) 10.1 杆塔荷载(2 3 ) 10.2 结构材料(30) 11 杆塔结构(33) 11. 1 基本计算规定11. 2 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表达式(33

7、) 11. 3 杆塔结构基本规定( 3 5 ) M基础.门门口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39) 14 环境保护um 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UM 附属设施附录A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M门 1 附录B各种绝缘子的特征指数m参考值(48) 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 2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 2 Terms and symbols ( 2 ) 2.1 Terms ( 2 ) 2.2 Symbols ( 4 ) 3 Routing . ( 7 ) 4肌1eteorologicalconditions .,. ( 9 ) 5 Conductor a

8、nd earthwire (1 1 ) 6 Insulators and fittings (1 4 ) 7 Insulation coordina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ng (1 6 ) 8 Conductor arrangement (20) 9 Tower type ( 22) 10 Tower load and material ( 23) 10.1 Tower load (23) 10.2 Structural material (30) 11 Tower structure ( 3 3 ) 11. 1 General calcul

9、ating stipulation (33) 11. 2 Ultimate state expression for carryingcapacity and serviceability (33) 11. 3 General stipulation for structure ( 3 5 ) 12 Foundation (37) 13 Clearance to ground and crossing ( 39) 14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44) 15 Labor safety and industrial sanitation (45) 3 16 Access

10、ories 的Appendix A Classification of overhead line pollution (47) Appendix B Reference value of characteristic index mj for different insulatortype (48)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 5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5 1 )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53) 4 1 J总JHHJ m只1. 0.1 为在1000kV架空输

11、电线路设计中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制定本规范。1. O. 2 本规范适用于1000kV特高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1. O. 3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和产品。1. O. 4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 1. 1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sion line 1000kV overhead transmis-标称电压1000kV交流

12、架空输电线路。2. 1. 2 弱电线路telecommunication line 指各种电信号通信线路。2. 1. 3 轻冰区light icing area 设计覆冰厚度10rimi及以下的地区。2. 1. 4 中冰区medium icing area 设计冰厚大于10mm小于20mm的地区。2. 1: 5 重冰区heavy icing area 设计冰厚为20mm及以上的地区。2. 1. 6 基本风速reference wind speed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m高度处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100年一遇最大值后确定的风速。2. 1. 7 稀有风速ra

13、re wind speed 根据历史上记录存在,并显著地超过历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大风。2. 1. 8 稀有覆冰rare ice thickness 根据历史上记录存在,并显著地超过历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覆冰。2. 1. 9 耐张段section 两耐张杆塔间的线路部分。 2 2. 1. 10 平均运行张力everyday tension 年平均气温情况下,弧垂最低点的导线或地线张力。2. 1. 11 等值附盐密度equivalent salt deposit density (ESDD) 溶解后具有与从给定绝缘子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自然沉积物溶解后相同电导率的氯化铀总量除以表面积,简称等值盐密

14、。2. 1. 12 不溶物密度non-soluble deposit density (NSDD) 从给定绝缘子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非可榕性残留物总量除以表面积,简称灰密。2. 1. 13 居民区residential area 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等人口密集区。2. 1. 14 非居民区non-residential area 居民区以外地区。2. 1. 15 交通困难地区diHicult transport area 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地区。2.1. 16 间隙electrical clearance 线路任何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最小距离。2. 1. 17 对地距离g

15、round clearance 在规定条件下,任何带电部分与地面之间的最小距离。2. 1. 18 保护角shielding angle 通过地线的垂直平面与地线和被保护受雷击的外侧子导线平面之间的夹角。2. 1. 19 采动影响区mining aHected area 受矿产开采扰动影响的区域。2. 1. 20 大跨越large crossing 线路跨越通航大江河、湖泊或海峡等,因档距较大或杆塔较高,导线选型或杆塔设计需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严重影响航运或修复特别困难的耐张段。 3 2.2符号2.2.1 作用与作用效应C一结构或构件的裂缝宽度或变形的规定限值;!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6、P一一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Pmax一一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应力设计值;R一一一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SEhk一一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SEQK一一-导、地线张力可变荷载的代表值效应;马VK一一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SGE一-永久荷载代表值的效应;SGK一一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效应;SQiK一一第z项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Swk一一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T一-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验算荷载、断线荷载、断联荷载或常年荷载;TE一一基础上拔或倾覆外力设计值;Tm且一-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Tp一一导、地线的拉断力;TR一一一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V一一基准高度为10m的

17、风速;W -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Wo -基准风压标准值;W,一一杆塔风荷载标准值;Wx一一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s一一土的重度设计值;c一混凝土的重度设计值。2.2.2 电工l 一一海拔1000m时每联绝缘子所需片数;nH一一高海拔下每联绝缘子所需片数;U 系统标称电压;Um._一最高运行电压;一一爬电比距。2.2.3 计算系数Bl 导线、地线及绝缘子覆冰后风荷载增大系数;Bz一一构件覆冰后风荷载增大系数;Ka -空气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Kc -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Ke 单片绝缘子的爬电距离有效系数;是1一一悬垂绝缘子串系数;Kr一一一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m 一

18、一海拔修正因子;ml一一一-特征指数;一一风压不均匀系数;民一一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品一一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s一一物件的体型系数;f-lsc一一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z一一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一一可变荷载组合系数;岛;wE一一抗震基本组合中的风荷载组合系数;。一一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Eh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EV一一-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EQ一一导、地线张力可变荷载的分项综合系数;YI一一基础的附加分项系数;YG一一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5 Qi一一第t项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RE一-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l一-一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2.2.4 几何参数AJ一一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

19、值;A. -构件承受风压投影面积计算值;D-一导线水平线间距离;Dp一-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Dx-一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Dz一一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d一-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Ic-导线最大弧垂;H二一海拔高度;L一二档距;Lk一悬垂绝缘子串长度;LOl一-一单片绝缘子的几何爬电距离;Lp一一杆塔的水平档距;Ls一一单片绝缘子的有效爬电距离;S 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一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k一一几何参数的标准值。 6 3路径3.0.1 路径选择宜采用卫片、航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和红外测量等新技术;在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

20、地质发育地区宜采用地质遥感技术;综合分析线路长度、地形地貌、地质、冰区、交通、施工、运行及地方规划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并应做到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经济合理。3.0.2 路径选择宜避开军事设施、大型工矿企业等重要设施,并应符合城镇规划。当无法避让时应取得相关协议,并应采取适当措施。3.0.3 路径选择宜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当无法避开时应做好评估、报批工作。3.0.4 路径选择宜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和采动影响区,宜避开重冰区、易舞动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3.0.5 路径选择应分析线路与电台、机场、弱电线路等邻近设施的相互影响。3.0.6 发电

21、厂和变电站的进出线,应根据厂、站的总体布置统一规划。3.0.7 轻、中、重冰区的耐张段长度分别不宜大于10km、5km、3km。当耐张段长度较长时应采取防串倒措施。在高差或档距相差悬殊的山区等运行条件较差的地段,耐张段长度宜适当缩短。输电线路与主干铁路、高速公路交叉时,应采用独立耐张段。3.0.8 路径选择宜靠近现有国道、省道、县道及乡镇公路,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条件,方便施工和运行。3. O. 9 山区线路在选择路径和定位时,应避免出现杆塔两侧大小悬殊的档距,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提高安全度的措施。3.0.10 有大跨越的输电线路路径应结合跨越点,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8 4气象条件4

22、.0.1 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气象资料的数理统计结果及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基本风速、设计冰厚重现期应按100年确定。4. 0.2 确定基本风速时,应按当地气象台站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为样本,并宜采用极值I型分布作为概率模型。统计风速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1 一般输电线路应取离地面10m;2 大跨越应取离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10mo4.0.3 山区输电线路,宜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观测等方法,由邻近地区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推算山区的基本风速,并应结合实际运行经验确定。当无可靠资料时,宜将附近平原地区的统计值提高10%。4.0.4 基本风速不宜低于27m/s,必要时还宜按

23、稀有风速条件进行验算。4.0.5 轻冰区宜按无冰,5mm或10mm覆冰厚度设计;中冰区宜按15mm或20mm覆冰厚度设计;重冰区宜按20mm、30mm、40mm或50mm覆冰厚度设计。必要时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4.0.6 地线设计冰厚,除元冰区段外,应较导线增加5mm。4.0.7 设计时应加强对沿线已建线路设计、运行情况的调查,应分析微地形、微气象条件、导线易舞动地区等影响。4. O. 8 大跨越基本风速,当无可靠资料时,宜将附近陆上输电线路的风速统计值换算到跨越处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以上10m处,并增加10%,分析水面影响再增加10%后选用。大跨越基本风速不应低于相连接的陆上输电

24、线路的基本风速。 9 4.0.9 大跨越设计冰厚,除无冰区段外,宜较附近一般输电线路的设计冰厚增加5mm。4.0.10 设计用年平均气温,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地区年平均气温在30C 170C时,应取与年平均气温值邻近的5的倍数值;2 当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30C和大于17C时,应分别按年平均气温减少30C和50C后,取与此数邻近的5的倍数值。4.0.11 安装工况应采用风速10m/s、无冰,同时气温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最低气温为-400C和一300C的地区,宜采用一150C;2 最低气温为一200C的地区,宜采用一100C;3 最低气温为一100C的地区,宜采用一50C;4 最低气温为OOC的

25、地区,宜采用50C。4.0.12 雷电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宜采用150C。当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其值大于或等于35m/s时,雷电过电压工况的风速宜取15m/s;当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其值小于35m/s时,雷电过电压工况的风速宜取10m/s;校验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时,应采用无风、无冰工况。4.0.13 操作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可采用年平均气温,风速宜取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风速的50%,但不宜低于15m/s,且应无冰。4.0.14 带电作业工况的风速可采用10m/s,气温可采用150C,且应无冰。4.0.15 覆冰工况的风速宜采用10m/s,气温宜采用一50C。 10 5 导线和

26、地线5.0.1 导线截面宜根据系统需要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且应满足可昕噪声和无线电干扰等技术条件的要求,并通过年费用最小法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5. O. 2 海拔500m及以下地区,距离线路边相导缘地面水平投影外侧20m、对地2m高度处,且频率为0.5MHz时,无线电干扰设计控制值不应大于58dB(J.V/m)。5.0.3 海拔500m及以下地区,距离线路边相导线地面水平投影外侧20m处,湿导线的可昕噪声设计控制值不应大于55dBA), 并应符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复的声环境指标。5.0.4 验算导线允许载流量时,导线的允许温度宜按下列规定取值:1 钢(铝包钢)芯铝绞线和钢(铝包钢)芯铝

27、合金绞线宜采用700C,必要时可采用800C;大跨越宜采用900C。2 铝包钢绞线可采用800C,大跨越可采用1000C,也可经试验确定。注:环境气温宜采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风速采用O.5m/sC大跨越采用O.6m/s); 太阳辐射功率密度采用O.lW/cm2o5.0.5 地线(包括光纤复合架空地线)除应满足短路电流热容量要求外,应按电晕起晕条件进行校验,地线表面静电场强与起晕场强之比不宜大于0.805.0.6 地线(包括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应满足电气和机械使用条件要求,可选用铝包钢绞线或复合型绞线。验算短路热稳定时,地线的允许温度宜按下列规定取值:1 钢(铝包钢)芯铝绞线和钢(铝包钢)芯铝合

28、金绞线可采用2000C。 11 2 铝包钢绞线可采用3000C。3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允许温度应采用产品试验保证值。5.0.7 地线为光纤复合架空地线时应满足耐雷击性能的要求。短路电流值和相应的计算时间应根据系统条件确定。5. O. 8 导、地结在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250地结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子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5. O. 9 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应按下式计算:TmaxTp/K (5. 0.9) 式中:Tmax-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N); Tp一导、地线的拉断力(N); Kc. -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5.0.

29、10 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气象条件时,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导、地线拉断力的60%。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导、地线拉断力的66%。5.0.11 导、地线防振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 铝钢截面比不小于4.29的钢芯铝绞线,其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不应超过拉断力的25%。采用阻尼间隔棒时,档距在600m及以下可不再采用其他防振措施;档距在600m以上应采用防振锤(阻尼线)或再另加护线条防振。阻尼间隔棒宜不等距、不对称布置。2 镀钵钢绞线或铝包钢绞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防振措施,应符合表5.0.11的规定。表5.0.11镀铸钢绞线或铝包钢绞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防振措施f青况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

30、防振措施(%RTS) 档距不超过600m的开阔地区12 不需要档距不超过600m的非开阔地区18 不需要档距不超过120m18 不需要不论裆距大小25 防振锤(阻尼线)或再另加护线条 12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二户5.0.12 导、地线架设后的塑性伸长,应按制造厂提供的数据或通过试验确定,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宜采用降温法补偿。当无资料时,钢芯铝绞线的塑性伸长及降温值可按表5.O. 12的规定确定。表5.0.12钢芯铝绞线的塑性伸长及降温值铝钢截面比塑性伸长降温值(C)4 294. 38 3X 10一$15 5. 056. 16 3X10-4X10-1 1520 7.717.91 4X 10-

31、 5X 10- 2025 11. 3414. 46 5 X 10-1 6 X 10- 25(或根据试验数据确定)注2对大铝钢截面比的钢芯铝绞线或钢芯铝合i金绞线应由制造厂家提供塑性伸长值或降温值。5.0.13 线路经过导线易发生舞动地区时,应采取防舞措施;线路经过可能发生舞动地区时,应预留防舞措施。 13 6 绝缘子和金具6.0.1 绝缘子机械强度的最小安全系数应符合表6.0.1的规定。双联及多联绝缘子串应验算断一联后的机械强度,其荷载及安全系数应按断联情况确定。表6.0.1绝缘子机械强度最小安全系数注:1 常年荷载指年平均气温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验算荷载是验算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

32、2 断线、断联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有冰、一5C;3 设计悬垂串时,导、地线张力可按本规范第10.1节的规定取值。6.0.2 绝缘子承受的各种荷载应按下式计算:T二三TR/Kj(6. O. 2) 式中:T一一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验算荷载、断线荷载、断联荷载或常年荷载(kN); TR二一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 Kj一一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按本规范表6.O. 1采用。6.0.3 采用黑色金属制造的金具表面应热镀钵或采取其他相应的防腐措施。6.0.4 金具强度的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最大使用荷载情况不应小子2.5;2 断续、断联、验算情况不应小于1.5。6.0.5 绝缘子串

33、及金具应采取均压和防电晕措施。有特殊要求需要另行研制或采用非标准金具时,应经试验合格后再使用。6. O. 6 当线路与直流输电工程接地极距离小于5km时,地线(包括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应绝缘;大于或等于5km时,应通过计算或分析确定地线(包括光纤复合架空地线)是否绝缘。地线绝缘时宜使用双联绝缘子串。6.0.7 与横担连接的第一个金具应转动灵活且受力合理,其强度应高于串内其他金具强度。6. O. 8 悬垂V型绝缘子串两肢之间夹角的一半可小于最大风偏角50100,也可通过试验确定。6. O. 9 线路经过易舞动区应适当提高金具和绝缘子串的机械强度。6.0.10 在易发生严重覆冰地区,宜增加绝缘子串长

34、或采用V型串、八字串。6.0.11 耐张塔跳线宜采用刚性跳线。 15 7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7. 0.1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的绝缘配合,应使线路能在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等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7. O. 2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的防污绝缘设计,应按审定的污秽分区图划定的污秽等级,并结合现场实际调查结果进行。绝缘子片数的确定可采用爬电比距法,也可采用市耐压法。当采用爬电比距法时,绝缘子片数应按公式7.O. 2-1、公式7.O. 2-2计算。污秽等级标准分级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_u nLs Ls=Ke L01 式中:Ls一单片绝缘子的有效爬电距离(cm);. n-

35、一一海拔1000m时每联绝缘子所需片数;A一一爬电比距(cm/kV); U一一系统标称电压(kV); Ke -单片绝缘子的爬电距离有效系数;L01一一单片绝缘子的几何爬电距离(cm)。(7. O. 2-1) (7. O. 2-2) 7.0.3 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片数可取悬垂串同样的数值。在同一污区,其爬电比距根据运行经验较悬垂绝缘子串可适当减少。7.0.4 在轻、中污区复合绝缘子的爬电距离不宜小于盘型绝缘子;在重污区其爬电距离应根据污秽闪络试验结果确定。复合绝缘子两端都应加均压环,其中导线侧应安装大、小双均压环,其有效绝缘长度应满足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的要求。7. Q. 5 高海拔地区悬垂

36、绝缘子串的片数宜按下式计算:nH-eO.12151111 (H一1000)110 (7.0.5) 式中:nii一一高海拔地区每联绝缘子所需片数;H-海拔高度(m)(H2000m); ml一一特征指数,反映气压对于污闪电压的影响程度,由试验确定。各种绝缘子叫参考值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7. O. 6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在相应风偏条件下,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拉线、脚钉等)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7.O. 6-1、表7.0.6号的规定。表7.O. 6-1 单回路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m)标称电压(kV)1000 海拔高度(m)500 1000 1500 工频电压2.7 2.9 3.

37、1 边相I串5.6 6.0 6.4 操作过电压中相V型串6.7(7.9) 7.2(8.0) 7.7(8.1) 雷电过电压注:括号内数值为对上横担最小间隙值。表7.O. 6-2 双回路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m)标称电压(kV)1000 海拔高度(m)500 1000 1500 工频电压2.7 2.9 3.1 操作过电压6.0 6.2 6.4 雷电过电压6. 7 7.1 7.6 注:最小间隙值为I串数据。7.0.7 带电作业时,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最小校验间隙应符合表7.O. 7-1和表7.O. 7-2的规定,同时应满足带电作业的技术要求。 17 表7.0.7-1单回路带电作业时带电部

38、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m)海拔高度(m)中相V串校验间隙边相I串校验间隙500 6.2 5.6 川一口-uu表7.O. 7-2 双回路带电作业时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m)海拔高度(m)塔身校验间隙下侧横担校验间隙顶部构架校验间隙m-u-u-M 0 5.2 5.4 6.5 注:1操作人员需停留工作的部位,还应满足人体活动范围0.5m的要求;2 校验带电作业的间隙时,采用的计算条件为气温+150C、风速10m/s;3 带电作业间隙不作为铁塔设计的控制条件。7.0.8 空气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可按下式确定:Ka = emH/8150 (7. O. 8) 式中:Ka-空气放电电压海拔

39、修正系数;H一一海拔高度(m)(H三2000m); m一一海拔修正因子;工频电压、雷电过电压海拔修正因子m= l. 0;操作过电压海拔修正因子可按海拔修正因子(m)与电压的关系(图7.0.8)中的曲线、c取值。1.0 0.0 1000kV 2000kV U5o. 图7.0.8海拔修正因子(m)a 相对地绝缘;b纵向绝缘;C一相间绝缘;d一棒一板间隙7. O. 9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负荷的性质和18 系统运行方式,结合当地已有的运行经验、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特点、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因素,在计算耐雷水平后,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40、 应沿全线架设双地线;2 在变电站出m进出线段的线路宜适当加强防雷措施。7.0.10 杆塔上地线对边相导线的保护角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回路线路保护角,在平原丘陵地区不宜大于矿,在山区不宜大于40;2 双回路线路保护角,在平原丘陵地区不宜大于-30,在山区不宜大-=r-50;3 耐张塔地线对跳线保护角,平原单回路不宜大于60,山区单回路和双回路不宜大于00;4 变电站2km进出线段不宜大于_40。7.0.11 杆塔上两根地线之间的距离,不宣超过地线与导线间垂直距离的5倍。宜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确定档距中央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当雷击档距中央地线时,地线对导线发生的反击闪络的耐雷水平不宜低于200k

41、A。7.0.12 在雷季干燥时,每基杆塔不连地线的最大工频接地电阻,应符合表7.0.12的规定。表7.0.12在雷季干燥时,每基杆塔不连地线的最大工频接地电阻,土壤电阻率ca. m) 工频接地电阻(0) 注:如土壤电阻率超过2000n.m,接地电阻很难降到30n时,可采用6根8根总长不超过500m的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受限制。7.0.13 当敷设人工接地装置时,通过耕地的线路接地体应埋设在耕作深度以下,位于居民区和水田的接地体应敷设成环形。7.0.14 采用地线绝缘运行方式时,应限制地线上的感应电压和电流,并应选用合适的放电间隙。 19 L nu m 离距子z棚3)Et、

42、J、JMrhb H效离离JZP等距距庄的影影列投投一-lx排平直E角水垂:一间间线线线导导导DDD 中2式8导线布置 8.0.1 导线的线间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1000m以下档距,水平线间距离宜按下式计算:D=也Lk十立十0.65ft(8. O. 1-1) 110 式中:ki一二悬垂绝缘子串系数,可按表8.0.1-1的规定确定;D-一一导线水平线间距离(m); Lk一-悬垂绝缘子串长度(m); U一-系统标称电压(kV); fc一-一导线最大弧垂(m)。表8.0.1-1kJ系数悬垂串型式I 1-1串I 1-V串I v-v串| ki I 0: 4 I 0.4 I 0 2 导线垂直排列的垂

43、直线间距离,宜采用公式(8.0.1-1)计算结果的75%。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其最小垂直线间距离宜符合表8.0.1-2的规定。表8.0.1-2使用悬垂绝缘子串杆塔的最小垂直线间距离3 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宜按下式计算:标称电j主;_(kV)1000 垂直线间距离(m)16 8.0.2 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最小水平偏移,重覆冰地区宜根据工程设计覆冰厚度、脱冰率、档距等条件计算确定。8. O. 3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换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回线路采用水平排列方式时,线路长度大于120km应换位;单回线路采用三角形排列及同塔双回线路按逆相序排列时,其换位长度可

44、适当延长。一个变电站的每回出线小于120km,但其总长度大于200km时,可采用换位或变换各回输电线路相序排列的措施;2 对于E接线路应校核不平衡度,必要时应设置换位。9杆塔型式9.0.1 杆塔类型宜符合下列规定:1 杆塔可按其受力性质,分为悬垂型、耐张型杆塔。悬垂型杆塔可分为悬垂直线和悬垂转角杆塔;耐张型杆塔分可为耐张直线、耐张转角和终端杆塔。2 杆塔可按其回路数分为单回路和双回路杆塔。单回路杆塔导线可水平排列,也可三角排列或垂直排列;双回路杆塔导线宜按垂直排列,必要时可水平和垂直组合方式排列。9.0.2 杆塔外形规划与构件布置应按导线和地线排列方式,以结构简单、受力均衡、传力清晰、外形美观

45、为原则,同时结合占地范围、杆塔材料、运行维护、施工方法、制造工艺等因素在充分进行设计优化的基础上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9.0.3 杆塔使用原则宜符合下列规定:1 不同类型杆塔的选用应依据线路路径特点,按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维护方便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进行。2 山区线路杆塔,应依据地形特点,配合不等高基础,采用全方位长短腿结构型式。3 线路走廊拥挤地带,可采用导线三角形或垂直排列的杆塔,也可采用V型、Y型和L型绝缘子串。4 悬垂直线杆塔兼小角度转角时,其转角度数不宜大于300悬垂转角杆塔的转角度数不宜大于200。5 重冰区线路宜采用单回路杆塔。 22 10 杆塔荷载及材料10.1杆

46、塔荷载10. 1. 1 荷载分类宜符合下列要求:1 永久荷载:导线及地线、绝缘子及其附件、杆塔结构构件、杆塔上各种固定设备、基础以及土体等的重力荷载;士压力及预应力等荷载;2 可变荷载:风和冰(雪)荷载;导线、地线及拉线的张力;安装检修的各种附加荷载;结构变形引起的次生荷载以及各种振动动力荷载。10. 1. 2 杆塔的作用荷载宜分解为横向荷载、纵向荷载和垂直荷载。10. 1. 3 各类杆塔均应计算线路正常运行情况、断线(含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元不均匀覆冰情况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必要时尚应验算地震等稀有情况。10. 1. 4 各类杆塔的正常运行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1 基本风速、无冰、未断线(包括最小垂直荷载和最大横向荷载组合); 2 最大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3 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10. 1. 5 悬垂型杆塔(不含大跨越悬垂型杆塔)的断线(含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应按-50C、有冰、无风的气象条件,计算下列荷载组合:1 单回路杆塔,任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