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710-2011 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pdf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184691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57 大小:4.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50710-2011 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GB 50710-2011 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GB 50710-2011 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GB 50710-2011 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GB 50710-2011 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GB 50710 - 2011 P 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nrgy conservation of electronic industry 4 实施2012 - 06 -01 发布2011 - 07 - 26 hT阁计划生版就告S/N: 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价:21. 00元定7920211 9111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of elect

2、ronic industry GB 50710 - 201: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1 2 年6 月1 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北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GB 50710-2011 为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4层)(邮政编码:100038电话:6390643363906381)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北京世知印务有限公司印刷850X 1168毫米1/32 3. 5印张87千字2012年4月第1版2012年4月第1次印刷印数16000册女统一书号:15

3、80177 792 定价:21. 00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086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电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710-2011 ,自2012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1.6、5.1. 2、6.5.7、7.2.3、7.2.5、7.3.3(1、3)、7.4.6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f丁。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目。昌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6J136

4、号)的要求,由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结合我国电子工程节能设计的现状和电子行业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的要求,并对一些电子工程建造和运行的能量消耗、节能技术措施进行调查研究,在收集整理有关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9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工艺节能设计,建筑及建筑热工节能设计,暖通、空调和净化空调节能设计,冷热源和气体供应节能设计,给水排水节能设计和电气节能设计。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5、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有关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若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至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邮政编码:100840,传真:010 - 68217842 , E-mail: xiao hongmeiceedi. cn),以供今后修改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参编单位: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 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

6、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陈霖新秦学礼张人茂王明云晃阳高艳敏肖红梅徐一青宋利平李锦生陆崎牛光宏冯哗陆坚主要审查人:范存养滕金岐穆京祥张国兴戴峻华为群贾晶沈福忠刘建勋赵海生顾营 2 目次1总则2术语3 基本规定) 唱tinJU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电子产品生产节能设计要求( 3 ) 3. 2 电子工程室内环境节能设计参数(4 ) 4 工艺节能设计 J.( 6 ) 5 建筑及建筑热工节能设计(

7、 7 ) 5.1 一般规定( 7 ) 5. 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和节能措施(7 ) 6 暖通、空调和净化空调节能设计(10)6. 1 一般规定门的6.2 采暖平(10) 6.3 通风(11) 6.4 普通空气调节(12) 6. 5 净化空气调节(1日6. 6 监测和控制(1 7) 7 冷热源和气体供应节能设计(1 9 ) 7.1 一般规定U们7.2 冷热源节能设计门们7.3 燃气、燃油供应.(22 ) 7.4 气体供应( 2 3 ) 7.5 能源综合利用u7.6 监测和控制 8 给水排水节能设计( 27) 8. 1 一般规定 (27) 8.2 给水平衡和综合利用(27) 8.3 水系统节能措施

8、门8. 4 监测和控制( 28) 9 电气节能设计( 30) 9.1 一般规定( 30) 9.2 供配电节能设计(30) 立3照明节能措施9.4 监测和控制 (32) 附录A电子工程综合能耗计算方法(34) 附录B各种能源参考热值及折算标准煤系数(37)附录C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经济绝热厚度(3 9 ) 本规范用词说明(40)引用标准名录(4 1 ) 附:条文说明 (43)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 2 Terms ( 2 ) 3 Basic requirement ( 3 ) 3. 1 Design requirements of ene

9、rgy cnservation of electronics prodqction T. ( 3 ) 3. 2 Design papameter of energy consenvation of indoors environment condition for electronic industrg ( 4 ) 4 Energy conservation of process design ( 6 ) 5 Energy conservation of building & thermal design ( 7 ) 5. 1 General requirement ( 7 ) 5.2 Env

10、elope thermal desig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measures ( 7 ) 6 Energy conservation of HV AC d巳slgn(10)6. 1 General requirement (1 0) 6.2 Heating (1 0) 6.3 Ventilating (11) 6. 4 Normal air conditioning (1 2) 6. 5 Clean air conditioning (1 5 ) 6. 6 Monitoring and control (1 7) 7 Energy conservation of

11、heating/ cooli口gsource and gas supply (.1 9 ) 7. 1 General requirement (1 9 ) 7. 2 Energy conservation on heating/ cooling source (1 9 ) 7. 3 Fuel oil, gas supply . (22) 2 3 7.4 Gas supply ( 23) 7. 5 Energy sourc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2 4) 7.6 Monitoring and control ( 24) 8 Energy conservation

12、 of water-supply and drainage ( 27) 8. 1 General requirement ( 27 ) 8.2 Wat巳rsupply balance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 27 ) 8. 3 Energy conservation measures of water system ( 27) 8. 4 Monitoring and control ( 28) 9 Energy conservation of electric ( 30) 9. 1 General requirement ( 30 ) 9.2 Energ

13、y conservation 0日powersupply and distributioin ( 30 ) 9. 3 Energy conservation measures of lighting ( 3 1 ) 9.4 Monitoring and control ( 32 ) Appendix A Electronics industry comprehensive en巳rgyconsumption calculation (3 4) Appendix B Reference co巳fficientfor energy converting to standard coal ( 37)

14、 Appendix C Economic insulation of indoor cold and hot water pipe ( 39 )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 4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4 1 ) Additi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43) 1总JHHJ mM川 1 1. 0.1 为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降低电子产品生产的综合能耗,提高电子工程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建设节能型企业,促进电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1. O. 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

15、、改建和扩建的电子工程节能设计。1. O. 3 电子工程节能设计在满足电子产品质量的制造技术所需生产环境参数条件下,应积极采用国内外节能降耗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应使电子工程综合能耗达到明显降低,得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综合能耗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1. O. 4 电子工程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哈F仔 4 2术语3基本规定 3 2.0.1 综合能耗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指电子工程中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等在统计报告期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折算后的总和。2.0.2 洁净室(

16、区)clean room(zone) 空气悬浮粒子浓度受控的房间(空间)。它的建造与使用应减少室内诱人、产生及滞留粒子。室内如温度、相对温度、压力等按要求进行控制。2. O. 3 普通空调系统air conditioning system 以维持人员舒适或正常生产、工作房间内温度、相对湿度为目标的空气调节。2.0.4 净化空调系统air cleaning conditioning system 用于洁净空间空气净化的空气调节系统。2. O. 5 体形系数shape coefficient 建筑物与室外环境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2.0.6 窗墙面积比area ratio of w

17、indow to wall 建筑物某朝向外墙的窗门洞口面积与该外墙面积(含窗门洞口面积)之比值。2.0.7 工艺用7(.process water 直接用于电子工程工艺生产过程的冷却水、清洗用水等的总称。2.0.8 回用水reclaimed water 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用于产品生产、生活、环境等范围内的非饮用水。3.1 电子产品生产节能设计要求3. 1. 1 电子工程新建项目设计时,严禁采用能耗过高或工艺技术落后的电子产品生产技术。电子工程改建、扩建项目设计时,应结合已有工厂状况,采用有效的、可行的节能技术措施。3. 1. 2 节能设计应贯彻执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循环

18、经济和节能、节水等政策,坚持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和推广效益显著的节能技术,充分利用电子工程中的余热、低位热能等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3. 1. 3 专业设计应以国家现行有关设计标准和规定为基础,按本规范的规定采取有效的、可行的节能技术措施。主要耗能设备应选用高效节能型或低能耗产品,并应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事选用节能效果好、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3. 1. 4 节能设计中,应积极选用经有关部门推荐或鉴定或经生产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3. 1. 5 年综合能耗总量超过3000t标准煤的电子工程的设计,应严格进行节能专篇的

19、编制。3. 1. 6 年综合能耗总量超过10000t标准煤的电子工程的设计,应设有能耗计量系统、供能系统及设备的监控系统。3. 1. 7 电子工程应根据其用水设备、水处理系统的用水、排水水量、水质等具体条件,设计建造相应的循环水系统,并应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水资源。3. 1. 8 电子工程中的余热、低位热能、尾气、固体废物、废液,宜回收利用。 2 -E 3.2 电子工程室内环境节能设计参数3.2.1 电子工程中洁净室(区)的室内环境参数,在生产工艺无特殊要求时,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电子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72中的下限规定值。3.2.2 电子工程中各生产车间、辅助用房等的采暖室内计算温

20、度,宜符合表3.2.2-1的规定;普通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计算参数,宜符合表3.2.2-2的规定。表3.2.2-1采暖室内计算温度表3.2.2-2普通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计算参数建筑类型、房间与参数冬季夏季生产车间1822 2228 办公用房18 26 温度CC)I 辅助用房1820 2428 计算机房23土l24土1走道、过厅1820 26 相对泪,度c%)30-60 406 新风景m/Ch.人)J三三30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CC)轻作业1820 生产车间中作业16 18 辅助车间、站房16 办公用房18 值班、休息室18 食堂18 更衣室24 浴室24 lI.洗室、厕所14 门厅、走道16

21、车库5 仓库12 注:1 生产车间内,产品生产工艺有特殊要求时,应根据需要确定。2 生产车间内进行冷热负荷计算时,均应计算生产设备负荷。3 计算机房的室内参数,应依据使用要求、设备发热量和开机状况确定,并成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的有关规定。 注:1 产品生产工艺有特殊要求时,生产车间、辅助车间、姑房、仓库等的室内温度,应根据需要确定。2 生产车间、辅助车间、站房内进行热负荷计算时.应计算设备负荷。 4 5 4 工艺节能设计4.0.1 工艺节能设计时,应认真分析、统计工艺设备能耗特点和各种能源及功能介质消耗的数量、质量,并应正确确定能量消耗指标。4.0.2 电子

22、工程中同类工艺设备及同一生产线上不同设备的能量消耗的同时使用系数、负荷系数,应根据工厂生产大纲、工作制度等要求合理确定。4.0.3 工艺设备应按产品生产品种、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等进行选择,并应选用物料消耗少、能量消耗低、能源利用效率高的设备;不得采用技术落后、能耗高的生产设备,并不得采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法规限制的或淘汰的生产设备。4.0.4 生产车间工艺布置应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和物料消耗,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平面布置应合理、紧凑,宜减少洁净室(区)或普通空调房间的面积;2 应优化产品生产路线、物料路线、人员流动路线和设备维护路线;3 应合理进行空间布置,并宜降低房间的高度;4 能量消耗较大

23、的车间、工序或设备,宜靠近动力供应源设置;5 房间参数要求相近的空间,在满足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靠近布置。4. O. 5 高于或低于生产环境温度的工艺设备,应设置可靠的隔热设施。4.0.6 工艺节能设计应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需要,合理选用满足节能设计要求和产品生产环境要求的采暖、通风、洁净、空调的相关参数,以及生产设备的电力、气体动力、生产用水的相关参数。5 建筑及建筑热工节能设计5.1一般规定5. 1. 1 电子工程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合理利用土地,并应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的关系;应困地制宜、合理布置,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用地。2 应合理利用地形和规划条件,并应做到

24、功能分区明确;功能分区内各项设施的布置应紧凑、合理,并应缩短运输距离。3 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气象条件,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设有空气调节的房间,宜布置在阴面或多层的底层。,4 在满足生产流程、操作维护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主要生产车间应集中布置或采用组合厂房的形式。5 动力公用氓施的布置宜位于其负荷中心,或靠近主要用户。6 改建、扩建的电子工厂总平面设计,应合理利用、改造现有设施,并应减少改建、扩建工程施工对生产的影响。5. 1. 2 严寒、寒冷地区的主要生产车间及辅助用房,以及电子工程洁净厂房的体形系数,不得超过0.4。5. 1. 3 主要生产车间及辅助用房不宜采用玻璃

25、幕墙。5. 1. 4 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的主要生产车间及辅助用房,外窗宜设置外部遮阳。5.2 固护结构热工设计和节能措施5.2.1 电子工程的建筑气候分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有关规定。 7 5.2.2 采用普通空气调节或采暖的电子工程各类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有关规定;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有关规定进行核算。5.2.3 洁净广房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应符合表5.2.3的规定。表5.2.3洁净

26、厂房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体形系数GBjT15586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电子工程生产车间等建筑物内的空气调节冷水、热水管亦可按本规范附录C的要求选用。6.5 净化空气调节6.5.1 同一建筑物内净化空调系统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运行班次或使用时间不同和温度、相对湿度要求不同的洁净窒(区),应分别设置;2 净化空调系统与普通空调系统,应分别设置。6.5.2 洁净室(区)的送风方式可分为集中送风、隧道送风、风机过滤器机组送风等类型,其类型应根据洁净室(区)的使用功能特点确定,且宜采用风机过滤器机组送风方式。6.5.3 洁净室(区)除下列情况之一外,均应充分利用回风:1 在生产

27、过程中向房间内散发的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时;2 对其他工序有危害或不能避免交叉污染时。6.5.4 洁净厂房设有多套净化空调系统时,宜采用新风集中处理。6.5.5 洁净室(区)的送风量、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72的有关规定,在具体生产工艺允许时,应采用相关规定的下限值。6.5.6 洁净室(区)与周围空间的静压差值,应按工程设计值进行控制。当工程设计无规定,且洁净室(区)的新风量由补偿室内排风量和保持洁净室(区)与周围空间静压差值所需新风量之和确定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电子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72规定的下限值进行控制。6.5.7 净化空调系统采用集中空气

28、处理和集中送凤方式,且按洁净度要求确定的风量大于消除热湿负荷计算的凤量时,应采用一、二次回凤的送凤系统。除生产工艺特殊要求外,在同一空气处理系统中,不应同时有加热和冷却的运行过程。6.5.8 净化空调系统采用新风和循环风分别处理的方式时,用于空调的冷冻水宜按控温、调温要求采用不同的供水温度。6.5.9 净化空调系统宜采用变频调节送风量,并应合理选择变频调节控制方法及检测参数。6.5.10 用于净化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应选用气密性优良的产品,其漏风率应低于1%。6.5.11 生产工艺对洁净室(区)温度、相对温度全年有较大的允许波动范围时,宜在技术可行的基础上适当改变空调控制精度。当温度允许波

29、动范围大于或等于20C时,在降温工况下,宜将温度基数提高lOC20C;在加热工况下,宜将温度基数降低lOC20C; 当相对温度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10%时,在降温工况下,宜将相对湿度基数提高5%10%;在加热工况下,宜将温度基数降低5%10%。6.5.12 净化空调系统选择空气过滤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粗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应小于等于50Pa,终阻力应小于等于100Pa;2 中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应小于等于80Pa,终阻力应小于等于160P的3 高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应小于等于250Pa,终阻力应小于等于400Pa。6.5.13 当净化空调系统在过渡季、冬季需冷却负荷时,应充分利用室外空气对洁净室(

30、区)送风进行预冷。6.6 监测和控制6.6.1 集中采暖与羞气调节系统,应根据电子产品生产特点和系统的实际装设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监测和控制内容应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量、功能连锁控制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通风排气系统的控制应包括安全浓度报警、安全连锁控制以及中央应急监控与管理等。6.6.2 集中采暖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典型房间(区域)的温度应监测和控制;2 系统质调或量调与气象条件变化应监测和控制;3 采暖总供热量应逐日、逐时监测记录。6.6.3 通风排气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1 排气量大于2000旷/h的排气系统

31、参数、电机功率应监测、记录;2 各排气系统开启状态应逐日、逐时监测、记录。6.6.4 普通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1 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应监测和控制;2 采用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时,宜采用变新风比始值控制方式;3 采用变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时,宜采用变速控制方式;4 设备运行状态应逐日、逐时监测、记录,包括风机用电量、冷水和热水用量、参数的监测、记录;5 过滤器压差、超压应监测、报警。6.6.5 净化空调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1 空气洁净度等级应检测;2 洁净室(区)的静压差应监测、控制和风量调节;3 洁净室(区)温度、相对温度应监测、控制;4 对风机、水泵等的变频

32、调速应监测、控制;5 设备运行状态应逐日、逐时监测、记录,包括风机用电、冷水和热水用量、参数的监测、记录。 18 7 冷热源和气体供应节能设计7.1一般规定7. 1. 1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按供冷、供热、供气的需求和负荷变化进行逐项计算,并应作为选择冷热气源设备的依据。7. 1. 2 电子工程冷热源供应,应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和供冷、供热、供气的要求进行能源综合利用和热回收利用设计方案比较,并应选择节能优先、经济合理的高能效方案。7.2 冷热源节能设计7.2.1 电子工程中生产工艺、采暖系统、普通空调系统和净化空调系统等所需冷、热源,宜采用集中设置的供热站、供冷站。7.2.2 冷热源的选择,应根

33、据建设规模、生产工艺要求,结合当地的气象条件、能源悚状况、环保法规等,按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1 具有多种能源供应的地区,宜采用多种方式的供热、供冷系统;2 应充分利用天然冷热源,宜采用热泵系统供热、供冷;3 电子工程项目需同时供冷和供热时,宜采用热回收式冷水机组;4 宜采用工厂的各种余热;5 具有城市、区域集中供热、供冷时,宜利用其作为冷、热源;6 当企业有余热蒸汽或窑炉排热时,可采用澳化组吸收式冷水机组制冷;7 具有可靠天然气供应的地区,且生产工艺和空调需供冷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技术; 19 M E 8 所在地区执行分时电价时,可采用蓄冷技术;9 当生产工艺或空

34、气调节有不同供冷温度需要时,供冷站可设计为两种不同的供水、回水温度。7.2.3 电力驱动压缩机的蒸汽压缩冷水机组,在额定制冷工况下,冷水机组制冷性能系数不得低于表7.2.3的要求。表7.2.3冷水机组制冷性能系数设1台小容量锅炉。3 采用燃气锅炉时,宜利用烟气冷凝热,排烟温度可控制在600C 80oC。7.2.7 采用蒸汽热源时,应充分利用其凝结水,且宜采用密闭式凝结水回收方式;应选用性能可靠的疏水装置,疏水器前应设过滤器。7.2.8 冷水机组的单台容量及台数,应根据冷负荷逐时、逐日和季节变化特点选择,应选用能满足峰谷负荷的高效制冷装置。宜选用2台以上,必要时可选用1台小容量机组供低负荷时使用

35、。选择冷水机组时,应确保运行可靠,且全寿命周期内能耗和运行费用较低,并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环保规定的制冷剂。7.2.9 电子工程项目在过渡季、冬季有冷量需求时,供冷站宜采用自然冷却系统。7.2.10 供热系统的热水管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并应根据管网规模、热水参数选择定压方式。2 应绘制热才飞管网水压图,并应设置必要的调压装置。3 在满足系统布置、水力平衡和热量计算的前提下,宜减少建筑物供暖热力入口的数量。7.2.11 供冷系统的冷水管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冷水供水、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子50C。在条件适宜时,宜加大冷水供水、回水温差。2 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

36、,宜采用高位膨胀水箱进行系统定压、膨胀。3 系统简单或各环路负荷特性或阻力相差不大时,宜采用一次冷水泵系统;在确保系统可靠运行,且具有节能和经济效果时,宜采用一次泵变流量调节方式。4 使用点较多、各环路负荷特性或阻力相差较大时,可采用二次泵系统,二次泵宜根据流量需求变化状况采用变速变流量调类型额定制冷量(kW/台)性能系数(W/W)活塞式/涡旋式1163 5.6 离心式528-1163 5.1 1163 5.6 活塞式/涡旋式=二502.8 凤冷或50 3.0 蒸发冷却三二503.0 螺杆式50 3.2 注:额定制冷工况为:蒸发温度t,=+50C,冷i疑温度tk= +30oC。7.2.4 在核

37、实生产工艺以及所需各种工艺介质制备、供应等特点后,宜制定低位热能的合理利用措施。7.2.5 供热源采用锅炉时,所选锅炉的额定热效率不得低于表7.2.5的规定值。表7.2.5锅炉的额定热效率锅炉类型燃煤(类烟煤)蒸汽、热水锅炉燃油、燃气蒸汽、热水锅炉热效率(%)78 89 7.2.6 燃煤或燃油、燃气锅炉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 单台锅炉容量的选择,应充分核实全年热负荷状况,并应满足峰谷热负荷时均可高效运行的要求。2 锅炉台数不应少于2台.在冬季、夏季热负荷差很大时,宜节方式。7.2.12 供冷站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冷却水系统应采用节能型设备,并宜与制冷机组一对一设置。2 应

38、设置具有过滤、缓冲、阻垢、杀菌、灭藻等功能的水处理装置。3 冷却塔应设置在空气流通的场所。4 冷却水系统的补水总管应设置流量计量装置。7.2.13 室外冷水管道宜采用直埋敷设方式,并应采取保温措施。7.3 燃气、燃油供应7.3.1 燃气、燃油供应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 宜采用城市或地区供应的燃气压力调压供气,不宜设增压设备。2 宜设置燃气或燃油储存设施,储量应根据负荷变化和供应状况确定。3 燃气、燃油供应设施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有关规定。7.3.2 设置燃气压缩机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燃气压缩机宜设在燃气储气设施前,并宜按燃气日耗气曲线或平均燃气耗量确

39、定燃气增压机能力、台数。2 燃气压缩机前宜设置燃气缓冲罐。7.3.3 燃气、燃油计量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工厂燃气总进气管和各燃气使用车间或主要使用燃气设备,应设置燃气瞬时、累计流量计。2 宜设置燃气组分分析仪或热值测量仪器。3 各燃油使用车间或主要使用燃油设备,应设置计量装置。7.3.4 燃油库应设置废油收集装置;整体供油系统应设置回油设施,回油设施宜设置在燃油使用车间邻近处或返回至储油罐。7.4气体供应7.4.1 常用气体供应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集中设置一个或多个气体供应站;2 应根据气体耗量、纯度要求和当地气体供应状况,经能量消耗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氢气、氧气、氮气

40、等的供应方式;3 压缩空气应由厂区内设置的空压站供给;4 氧气、氮气宜采用液态罐或气态气体钢瓶供应。7.4.2 在电子工程中设置制气装置时j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结合用气参数和当地具体条件,进行各类制气装置的单位产气量能耗比较,应采用单位气体能耗低的装置;2 应优化制气系统设备组合,并应合理配置气体制取、纯化、压缩和储存设备,应做到能耗低、经济性好;3 各种制气装置的单位气体能耗,不宜超过表7.4.2的规,_._叮足。低温法常温法表7.4.2俨各种制气装置的单位气体能耗气体类型单位气体能耗kW.h/m3(标)J生产气态氧GB50189-2005第5.2. 3 条有关采暖系统的5种制式的规定。6

41、.2.6 鉴于电子工程中散热器的设置要求和散热器面积的计算原则等与公共建筑基本相同,所以参照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2.4条、第5.2.5条的规定。这里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许多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设备等发热量较大,设计计算时应认真进行计算,否则将会使房间内温度过高,并浪费能量。6.2.7 电子工程中高大空间的建筑,如大型机加工厂房、大型装配车间等的采暖,如果采用常规对流采暖方式,室内沿高度方向会形成很大的温度梯度,车间高处的温度高,人员操作区温度又偏低,不但建筑热损耗增大,而且很难确保操作区要求的设计温度。当采用辐射供热时,室内高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很小,基本上

42、可以克服上述的弊病。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对生产环境温度没有要求时,仍将整个高大车间设采暖装置,明显浪费热能,只需采取在经常有人停留或操作的位置或个别设备处设置局部或岗位采暖。6.2.8 热水集中采暖系统供热效果的优劣与热水管网的流量分布关系密切,在进行集中采暖热水管网设计时,应根据具体管网布置、管网尺度情况,在适当的供水管或回水管的分支管路上设置水力平衡装置,如平衡阀等,以便对系统的水量过水力分布进行设置或调整,以确保系统的水力平衡。 62 6.3通风6.3.1 自然通风对改善热车间人员活动区的卫生条件是不消耗能源、经济有效的方法。因此,对同时散发热量和有害物质的车间,在满足生产和卫生要求的前提

43、下,夏季应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冬季当室外空气直接进入室内不致形成雾气和在围护结构内表面不致产生结露时也应考虑采用自然通风。只有当自然通风达不到要求时,才考虑增设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联合通风方式。6.3.2 本条说明如下:1 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类设备,由于生产工艺不同,使用的能源和工艺介质不同,可能会产生散热、粉尘、酸、碱、有机和有毒物质等,如果不采取措施,不但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将降低产品质量,甚至因交叉污染不能正常进行生产,也会污染工广周围的自然环境,所以应根据生产过程中各类工艺设备散发有害物质的实际情况设置排风系统。2 由于电子工事需要排风的工艺设备通常都安装在

44、空调房间或洁净室(区)内,所以房间内工艺设备的排风必须要有等量的室外新风来补充,且需要将室外的新风处理到室内温湿度相对应的状态点,新风处理过程需要的能耗很大;另外,过大的排风量也会增加排风系统本身的能耗;所以在满足卫生、生产等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排风量。大量的实践证明,在相同排风量的前提下,排风装置的密闭性越好,排风效果则越好,所以在不影响生产操作的前提下,排风装置尽量采用密闭的方式。3 排风中不同的有害物质所采用的处理方式和处理装置是不同的,各种废气处理装置的空气侧阻力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将不需要处理的一般排风接入需处理的排风系统,明显地无谓增加能。耗,而且也影响处理效果,所以为了提高废气处

45、理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应按排放物质的物化性质分开设置排风系统。另外,如果 63 将不同工作时间的需排风工艺设备设计在同一系统中,当系统中任一需排风的工艺设备工作,整个排风系统就得运行,但系统中很多需排风的工艺设备没有处于工作状态,不需要战风或仅需要少量排风,此时系统排风量明显大于实际所需要的排风量,造成能源浪费,所以应将不同使用时间的需排风工艺设备分开设置系统。4 电子工程需排风的工艺设备通常都有排风口处的排风负压值要求,如果一个系统中各个需排风设备所要求的排风负压值相差悬殊,就应根据排风系统各排风点参数要求、管路布置等因素决定是否分系统设置。例如,如果一个排风点需要的排风负压的绝对值大于系统中其他几个排风点的负压绝对值,且又出现在系统后1/3处或末端,如将他们设置在一个系统,则由于这一个点的排风压力要求将导致整个排风系统的风压大大提高,这将意味着排风系统的能量消耗增加,显然是不合理的。6.3.3 电子工程中空调房间和洁净室(区)的温湿度一般常年恒定,且冬夏季与室外空气的温湿度相差悬殊,故排风中可回收的能量十分可观,对于直流普通空调或净化空调系统,房间有多少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