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GB 50773 - 2012 P 蓄滞洪区设计规范蓄滞洪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flood detention and retarding basin 实施e1圃计划4%版扯2012 -10- 01 发布2012 - 05 - 28 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统一书号:1580177.904 定价:20.00元S/N: 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蓄滞洪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flood detention and retarding basin GB 5
2、0773 - 2012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 1 2 年1 0 月1 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北京警赂捕归飞前哥哥哥J ilJj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 50773-2012 为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网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4层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 63906433 (发行部)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北京世知印务有限公司印刷850mmX 1168mm 1/32 3.25印张80千字2012年9月第1版2012年9月第1次印刷女统一书号:1580177. 904 定
3、价:20. 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 63906404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393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蓄滞洪区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蓄滞洪区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773 -2012,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2.10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前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川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
4、划设计总院和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本规范对蓄滞洪区建设标准和蓄滞洪工程的规划设计等方面作了规定。本规范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蓄滞洪区建设标准、基本资料、蓄滞洪区工程布局、蓄滞洪区防洪工程设计、蓄滞洪区安全设施设计和蓄浦洪区工程管理设计。.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水利部负责日常管理,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
5、,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2-1号,邮政编码:100011,电子邮件:jsbz giwp. org. cn),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参编单位: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董必胜徐迎春洪建黎前查曾定波问句税制含5啊?弘黄云仙陈平黎营春胡秋发郑洪徐贵吴生平刘毅夏广义程志远陈锡炎卢翔周新章胡皑诗廖小红唱刘晓群刘福田主要审查人:梅锦山王翔富曾慈刘洪山自曾肇京陈清穰何律依胡训润谭培伦侯传河李小燕程晓陶邱绵如郑永良王
6、洪彬胡一三张金顺金问荣文康卢承志雷兴顺朱峰沈福新郭辉 2 目次l 总则(1 ) 2术i吾(2 ) 3 蓄滞洪区建设标准3.1 蓄滞洪区风险等级(4 ) 3. 2 建筑物级别与设计标准(4 ) 3.3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标准.1.(6 ) 4 基本资料4. 1 一般规定( 7 ) 4. 2 气象水文( 7 ) 4. 3 地形地质( 7 ) 4. 4 蓄滞洪区基本情况(9 ) 5 蓄滞洪区工程布局门们5.1 一般规定u 5.2 防洪工程 u 5. 3 排涝工程(11) 5. 4 安全建设门口6 蓄滞洪区防洪工程设计(1 3 ) 6.1 蓄滞洪区国堤和穿堤建筑物设计(13) 6. 2 分洪控制工程设计
7、(13) 6. 3 退洪控制工程设计U们6. 4 排涝泵站设计门的7 蓄滞洪区安全设施设计.(1们7.1 安全区设计U们7. 2 安全台设计(1 9 ) 1 . 7.3 安全楼设计 (20) 7.4 撤离转移设施设计(2 1 ) 8 蓄滞洪区工程管理设计 (22) 8. 1 一般规定 (22) 8.2 管理范围和设施设备(22)8.3 通信预警系统(23)8.4 应急救生 8. 5 疫情控制( 2的本规范用词说明(25) 引用标准名录(26) 附:条文说明 (27) 2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 Z Terms ( 2 ) 3 Constructi
8、on standards of detention and retarding basin ( 4 ) 3. 1 Risk grade of detention and retarding basin ( 4 ) 3. 2 Structure grade and design standards ( 4 ) 3. 3 Refug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detention and retarding basin ( 6 ) 4 Basics ( 1 ) 4. 1 General requirement ( 7 ) 4. 2 Hydrometeorology ( 7
9、 ) 4. 3 Topography and geolgy . ( 7 ) 4. 4 Basic information of detention an乱retardingbasin ( 9 ) 5. Project layout in det巳ntionand retarding .basin (1 0) 5. 1 General requirement (1 0) 5. 2 Flood control works (1 0) 5.3 Waterlogging drainage works . (1 1) 5. 4 Refuge construction (1 1 ) 6 D臼ignof f
10、lood control works in detention and retarding basin (1 3 ) 6. 1 Design of retaining dike and dike-crossing building in d巳tentionand retarding basin 1. (1 3) 6. 2 Design of flood diversion controlling works (1 3 ) 6. 3 Design of flood fall controlling works (1 6 ) 3 6. 4 Design of waterlogging pumpin
11、g station (1 6 ) 7 Design of safety facilities in detention and retarding basin (1 8 ) 7. 1 Design of refuge area (1 8 ) 7. 2 Design of refuge platform 7. 3 Design of refuge building . . (1 9 ) (20) 7.4 Design of evacuation and transferring facilities ( 2 1 ) 8 W orking management of detention and r
12、etarding basin (22) 8. 1 General requirement . 8. 2 Managing scope and facilities (22) (22) 8. 3 Communication and warning system (23) 8. 4 Emergency surviving . 8. 5 Epidemic control . (23) (2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2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13、4 (26) (27) 1 总则1. 0.1 为规范蓄滞洪区设计,指导蓄滞洪区建设,保障蓄带洪区正常运用,制定本规范。1. O. 2 本规范适用于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确定的蓄滞洪区的设计。1. O. 3 蓄滞洪区的防洪与蓄滞洪安全建设,应确保蓄滞洪运用时居民生命安全,启用应及时有序,并应有利于区内经济社会发展。1. O. 4 蓄滞洪区防洪与蓄滞洪安全建设,应服从所在江河流域的综合规划、防洪规划。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和安全设施建设,应根据蓄滞洪区类别和区内风险等级合理安排。1. O. 5 开展蓄滞洪区防洪与蓄滞洪安全建设的同时,应重视相关的通信预警系统及其他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1. O. 6 蓄滞
14、洪区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并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1. O. 7 蓄滞洪区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O. 8 退洪口flood fall outlet 蓄滞洪区围堤上人工设置的便于蓄滞洪运用后洪水退出蓄滞2术语洪区的口门。2.0.1蓄滞洪区出tentionand retarding basin 指包括分洪口在内的河堤背水面以外临时贮存洪水或分泄洪峰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2. O. 2 安全建设refuge construction for detention basin 为保障蓄滞洪区内防洪安全而采取的就地避洪、人口外迁、临时转移等避洪措施
15、的总称,包括安全区、安全台、安全楼、转移设施的建设等。2.0.3安全区refuge area 在蓄滞洪区周围,利用蓄滞洪区围堤的一部分修建的小好区,蓄滞洪水时不受淹,区内建设房屋和基础设施用来安置居民,并具有生产、生活条件,也称围村捻或保庄好。2. O. 4 安全台refuge platform 建筑在蓄滞洪区或好区沿堤地带(或高地)高于设计洪水位的土台,供蓄滞洪区内居民定居或分蓄洪运用时临时避洪的场所。也称顺堤台、庄台或村台。2.0.5 安全楼refuge building 为分洪时临时避洪,在蓄滞洪区兴建楼层高于设计蓄洪水位的多层框架楼房,也称为避水楼。2. O. 6 安全层refuge
16、floor 安全楼房屋中位于蓄滞洪设计水位以上、在蓄滞洪期间作为人员避洪和重要物品堆放场所的楼层或屋盖。可为单层或多层。2.0.7分洪口flood diversion outfall 蓄滞洪区围堤上人工设置的便于超额洪水按蓄滞洪要求有计划分泄进入蓄滞洪区的叩门,包括分洪闸、溢流堪、临时扒口。2. O. 9 裹头side protection at flood diversion out1et 对采用扒口分洪的分洪口门,为防止分蓄洪运用时分洪口门两侧遭受洪水冲刷破坏不断扩展而对两侧土体采取的裹护措施。2.0.10撤离转移设施巳vacuationand transferring facilitie
17、s 为便于蓄滞洪区内受洪水威胁的居民和财产在分蓄洪运用前能够迅速转移,而在蓄滞洪区内兴建的具有一定等级标准的公路、桥梁、码头等设施的统称。2.0.11 永久安置permanent reloation 蓄滞洪区内居民从地势较低处搬迁到防洪安全的自然高地、安全区、安全台等场所定居的安置方式。2.0.12 临时安置temporary relocation 蓄滞洪区内居民在分蓄洪运用期间临时转移到自然高地、安全区、安全台等安全场所,退洪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安置方式。 3 3 蓄滞洪区建设标准3.1 蓄滞洪区凤险等级3. 1. 1 蓄滞洪区设计,应根据蓄滞洪区的地形地貌和蓄滞洪水的淹没情况进行风险评价,并
18、应划分风险等级;蓄滞洪面积较大、地形复杂时,应进行风险分区,并应绘制风险图。3. 1. 2 蓄滞洪区的风险度可根据启用标准、淹没水深和淹没历时,按下式分析计算:R=10XXH/N (3. 1. 2) 式中:R一一风险度;H一-一蓄滞洪区内不同风险分区蓄滞洪淹没平均水深(m);N一-运用标准(重现期,a); 命一一淹没历时修正系数,取1.O1. 30 3. 1. 3 蓄滞洪区的风险等级,可根据蓄滞洪区不同的风险度,按表3.1.3划分,并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确定。表3.1.3蓄涕洪区的风险等级风险度R风险等级R注1.5重度风险O. 5R300 表2蓄滞洪区转移道路密度蓄滞洪区人口密度路网密度(人
19、/km2)Ckm/km2) 500 o. 50. 7 =二500O. 40. 6 500 O. 30. 5 500 O. 20. 4 45 4基本资料4.2气象水飞文4.2.1 蓄滞洪区防洪安全建设是一项综合措施,蓄滞洪区设计涉及的工程内容较多,包括堤防、安全台、安全楼、分退洪闸口、撤离转移道路、排涝泵站等。本条所列资料应根据蓄滞洪区工程项目设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比如,对堤防工程,风向、风速等资料要满足风浪爬高和护坡计算的要求;多雨地区需要提供施工期降雨天数及降雨强度资料;北方严寒地区,需要提供冰情及施工期气温资料。4.2.2、4.2.3蓄滞洪区以及与之相关的周边地区的流域水系情
20、况、江湖关系、河湖演变趋势、河势或湖泊的冲淤变化情况等资料是蓄滞洪区工程包括蓄滞洪区堤防、进退洪口门以及蓄滞洪区各类安全建设内容如安全区、安全台、安全楼等工程总体布局的重要依据;在这些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和设计方案分析比较中,要收集足够和可靠的资料,才能保证工程方案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经济性。确定蓄滞洪区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参数,如蓄滞洪区堤防工程沿程设计水面线,分洪口、退洪口等建筑物设计水位、主要尺寸等重要参数,需要收集蓄滞洪区所在河段和控制站洪水流量和洪量、水位一流量关系以及流速、泥沙等水文资料。4.3地形地质4.3.1本条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 197的规定,结合蓄滞洪区工程设
21、计的有关需要所作的规定。蓄滞洪区涉及范围一般较大。与其他类型的水利建设项目不同,蓄滞洪区相关的工程建设内容很多,而且比较分散,所以工程总体布置的地形图要求的比例可采用1: 100001 : 50000的小比例尺;对蓄滞洪区内的单一工程,结合工程设计的阶段要求和工程布置的特点分别给出了要求。堤防工程各设计阶段的测量资料的要求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的规定进行测量工作。分洪口、退洪口等控制工程在可研阶段主要为选址、方案比较、测算工程量等提供依据,地形图比例尺要求施测1 : 10001 : 2000;初步设计阶段为满足工程详细布置和工程量计算,要求采用1: 2001 : 5
22、00的比例尺。安全台工程涉及范围比较大,工程设计内容相对简单,测量主要是为测算工程量、统计挖压占地、拆迁以及施工场地布置提供根据。根据工程实施经验,初步设计阶段采用1: 1000 1 : 2000能够满足控制精度要求。转移撤离道路呈线状分布,可行性研究选线阶段主要以断面测量为主,横断面的布置为满足测算工程量的需要,断面间距应根据地形变化进行控制,使所布置的断面具有代表性;初步设计阶段为满足线路布置要求,宜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关比例尺的地形图,为提高工程量计算的精度,横断面要求进一步加密。4.3.2 蓄滞洪区各类工程包括堤防、分洪闸、退洪闸、泵站、道路、桥梁等,这些建筑物设计所需的地质勘察资料的有
23、关规定在相关的规范中都有明确要求。蓄滞洪区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工程建设任务和建设内容,结合有关的规范进行地质勘察工作,并达到相应的工作深度。安全台设计有关内容和要求的地质资料与堤防工程类似,包括各阶段对安全台的台基地质情况、安全台填土的力学指标、台身设计的有关地质参数等要求,都可以参照国家现行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师L188 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地质工作,提出安全台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 47 4.3.3 本条是针对有些地区利用部分现有蓄滞洪区的围堤建设安全区或结合现有蓄滞洪区围堤建设安全台所作的规定,此时为确保安全区堤防或安全台本身的安全,应对现有堤防工程的险工险情堤段以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险
24、情进行调查,包括堤身的抗滑稳定、迎流当冲情况、堤身堤基的渗流稳定问题、堤基的沉陷问题等。4.4 蓄滞洪区基本情况4.4.1 蓄滞洪区社会经济基本资料以及蓄带洪区内基础设施的现状情况,是确定蓄滞洪区工程总体布局以及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和人口安置总体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蓄滞洪区堤防工程级别的有关依据。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不但要整理蓄滞洪区有关社会经济资料,还要分析人口、财产、重要设施等要素的分布情况,供设计参考。现有防洪工程和安全设施包括:堤防布置以及分洪口、退洪口位置,结构型式,堤顶高度、宽度、边坡、总堤长,堤防与周边防洪工程的联系;现有的安全区、安全台的面积,安置人口数量,存在问题等;工程管
25、理方面的资料包括蓄滞洪区目前的管理机构、管理设施、存在的问题等。4.4.2 蓄滞洪区建设,一方面要满足防洪安全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蓄滞洪区平常为居民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了解蓄滞洪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便于在蓄滞洪区工程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使得蓄滞洪区工程能够与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协调,保证蓄滞洪区居民有一个安全、和谐、生态良好的场所。4.4.3 蓄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基础规划是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合理安排人员避洪的重要依据;蓄滞洪区所在流域防洪治涝规划是确定蓄滞洪区建设任务的重要基础,应根据防洪规划的有关要求,分析确定
26、48 蓄带洪区防洪工程和安全建设工程总体布局。这些规划资料对确定蓄滞洪区的分退洪口门、安全区、安全台、撤离转移设施布局以及蓄滞洪区人员避洪安置措施,蓄滞洪区内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划划等十分重要。. 49 5 蓄滞洪区工程布局5.1一般规定. 5. 1. 1 流域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蓄捕洪区防洪工程和安全设施应满足所在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和蓄滞洪安全的要求。一方面要使蓄滞洪区能够按调度命令适时启用,调度灵活,按量蓄滞洪水;另一方面要确保区内居民生命安全,使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流域防洪规划中,一般对蓄滞洪区蓄滞洪量、蓄滞洪时机、进洪流量等主要特征指标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进行
27、蓄滞洪区设计时,为了达到流域防洪规划所确定的防洪标准和目标,要求蓄滞洪区的分、退洪口门的规模和位置选择、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包括安全区、安全台的面积和位置)等总体布局,必须满足流域防洪总体布局的要求,否则将影响整个流域防洪规划实施的效果。蓄滞洪区是为确保江河防洪标准内主要防护对象的安全而设置的,有的在特大洪水下才启用,运用概率很小,有的运用概率很大;各个蓄滞洪区在防洪体系中的地位、防洪作用和调度运用等情况也差别很大,在建设模式上也应有所区别。应根据蓄滞洪区的类别、运用概率和蓄滞洪区洪水蓄泄的要求合理设置分洪、退洪控制工程;根据蓄滞洪区风险分布情况,分别采取人口外迁、区内调整迁入安全区域以及其他各
28、类安全避洪设施,减少与规避洪水风险。对不同运用标准的蓄滞洪区采用不同的安全建设模式,既能够减轻蓄滞洪区建设的难度,使工程项目尽快得到实施,使蓄滞洪区能够接流域规划的要求蓄滞洪水,达到流域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又可以尽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好的 50 效果。句、5. 1. 3 蓄滞洪区一般处于各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有些蓄滞洪区内已经建有交通干线、重要企业、厂矿、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所属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其予以保护,保证蓄滞洪水时不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设施产生影响。5.2防洪工程5.2.1 蓄滞洪区堤防、分区隔堤、分洪控制工程、退洪控制工程等防洪工程在满足防洪安全和蓄滞洪任务
29、的前提下,有多种可能的布置方案。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建设目标,拟定多个方案,从工程投资、防洪安全和蓄滞洪效果、退洪时间、施工条件、对蓄滞洪区的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还应兼顾各建筑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分洪口与退洪口以及河势之间的关系,分洪口与安全设施之间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合理确定工程布置方案。5.2.2 我国绝大部分蓄滞洪区堤防现状格局通常是在多年河湖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进行蓄滞洪区的设计时,一般不宜对现有堤线进行调整。但有些地方由于要满足河湖整治或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需要对巳建的蓄滞洪区围堤进行调整。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充分的论证,确定新的围堤堤线,新的堤线应保
30、证河道的行洪要求。5.2.3 有些蓄滞洪区面积较大,为针对不同量级的洪水灵活调度,可结合行政区划考虑兴建分区隔堤,以利于蓄滞洪区的分区运用。隔堤的建设标准,应根据蓄滞洪分区运用的条件以及分区的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等因素分析论证确定,但级别宜不高于所在蓄滞洪区围堤。5.2.4 分洪口应布置在利于进洪的位置,并需综合考虑工程区的地形、地质和水流条件等因素。利用有利的地形,比如埋口或选择地势低洼处布置,有利于减少工程开挖量。地质条件对于口门选择非常重要,分洪口选址应优先考虑在具有良好的天然地基的位曾唱:置,最好是选择完好的岩石地基。但分洪建筑物往往建于湖区、平原区,地质条件多数为淤泥质黠土、粉砂土,承载
31、力、抗剪强度较低,抗冲刷能力较差,砂性地基透水性较大。对这类不良地基,需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处理。退洪口门的位置同样需要综合考虑工程区的地形、地质和水流等条件。退洪口应布置于地势低洼处,相对于分洪口有一定的水面比降,以利洪水较快)1民畅地排出,尽量减少滞留于分洪区无法自流排出的水量。另外,还需考虑退洪时尽量减小水流对周围地形的冲剧和淤积,有利于退洪后场地的恢复。为满足分洪口分洪流量要求,改善进口水流条件,其轴线与河道洪水主流方向交角不宜超过300。分洪口进口处水流状况与引水角有关,角度较大时,容易造成进口水流流速不均匀,形成水位/横向比降和横向环流,造成口门附近的局部淤积,并且使一侧边孔过流量减少
32、较多。对退洪口,也需要控制口门轴线与河道洪水主流方向夹角,根据经验,夹角不宜超过300,否则不利于洪水顺畅排出,大大影响退洪流量。5.2.5 在设置分洪口与退洪口时,为节约王程投资,可考虑二者结合布置,但是由于受地形条件和运行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兼顾。当口门为自由退洪时,可考虑分洪口与退洪口结合布置,分洪时以闸门控制,退洪时水位随外河水位降落而自由消落。此时,口门的结构与分洪口门基本一样,但外侧引水渠底需进行护砌保护,或将护坦底板下游齿槽做加深处理。二者结合时,由于底板高程相对较高,往往退洪效果不佳,不能将分洪区内滞蓄水量全部排出,这样需通过另外的自流排水方式或采用排涝泵站抽排滞水。5.
33、2.6 重要的蓄滞洪区和分洪运用标准低的蓄滞洪区,分洪口建闸控制,分洪可靠性高,而且可以避免经常扒口及汛后堵口复堤的工作。如淮河流域的老王坡、老汪湖等,分洪运用概率为3a5a一遇,都是采用建闸分洪的方式,实践证明具有调度运用灵活的优点。对于蓄滞洪量和分洪流量比较小的分蓄洪区,可以采用溢流, 堪的口门形式,当河道洪水位达到分洪水位时,自然漫溢。如海河流域的永定河泛洪区,主槽两侧分别布置多个以小捻分割的分洪区,各小区的面积都较小,采用溢流堪的形式,洪水位达到分洪水位自行漫溢,可保证分洪目标的实现。对分洪运用标准较高、蓄滞洪概率不很高、地位不十分重要的蓄滞洪区,可采用临时预留分洪口门位置、需要启用时
34、爆破并对分洪口门采取裹头保护的形式。分洪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多个分洪口门,以适应不同量级洪水的分洪要求。对分洪口采取裹头措施,对分洪口门两端的堤防受分洪时高速水流冲刷引起的破坏起到保护作用,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小,分洪后堵口复堤的工程相对较小。5.3排涝工程5.3.1 我国现有的蓄滞洪区绝大部分属于农业生产场所,有些还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产区,所以蓄滞洪区的排涝工程建设应与一般耕地排涝工程的建设同等对待,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同时,蓄滞洪区的排涝工程,考虑到蓄滞洪和退洪时的有关要求,在布置上可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与分洪口相连接的排水沟渠应考虑分洪时水流的畅通,并需对分洪时可能造
35、成的冲刷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与退洪口相连接的排水沟渠应着重考虑退洪时境内积水的顺利排出。5.3.2安全区治涝标准相对较高,在蓄滞洪运用时,安全区相对于蓄滞洪区来讲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其治涝工程首先应满足安全区较高治涝标准的需要。但在平时,安全区又是蓄滞洪区的一部分,其治涝规划应纳入蓄滞洪区治涝统一规划,方能达到科学性、经济性和合理性的要求。5.3.3 蓄滞洪区蓄滞洪运用期间,安全区外将被洪水淹没,此时安全区的排水系统与蓄滞洪区排水系统相对独立,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水倒灌。蓄滞洪运用期间应有一定的抽排能力,应对此时可能遭遇的内涝问题。 53 I又号5.3.4 安全区的排涝王程结合安全区的地形地
36、貌以及安全区城镇(或村镇)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是指尽可能利用有利地形自排,另一方面是指当安全区作为城镇(或村镇)建设时,可结合区内道路布置必要的排水沟、管道,有条件时做到雨污分流,使涝水汇集到低洼处集中排出,并尽可能利用现有排水体系。5.4安全建设5.4.1 我国幅员辽阔,各流域洪水特性、地形条件迥然不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差很大;蓄滞洪运用时各蓄滞洪区的洪水掩没特性、风险程度相差很大;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要根据规划水平年预测的人口总数统筹考虑,总体安排,落实蓄滞洪区内蓄滞洪运用时所有受淹人口的具体安置措施,保障蓄滞洪区正常启用。5.4.2 对于重度风险区,运用标准一般较低,蓄滞洪运用的机
37、会较多,人口宜集中永久安置在安全区、安全台(庄台)或永久迁至非淹没地带,有利于保证蓄滞洪区内居民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和蓄滞洪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减小分洪难度,保证蓄滞洪区正常调度运用。具体采用就地新建安全区、安全台等设施还是永久外迁的安置方式,视当地的具体地形、地质条件和淹没水深、淹没历时等因素,综合分析比较确定。一般来讲,蓄滞洪水深较小,不影响行洪的区域,宜就地新建安全区、安全台等设施永久安置;蓄滞洪水深较大时,居民宜外迁,有条件时推行移民建镇(村),退田还湖。对蓄滞洪运用标准高、淹没水深小的轻度风险区,蓄滞洪运用的机会很小,区内居民受到淹没损失相对也小,采用以临时撤离转移
38、为主的措施能够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不受到损失,同时大大减少建设资金,方便蓄滞洪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至于具体安置措施,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方案。5.4.3 安全区一般将逐步成为蓄滞洪区范围内经济、文化中心,安全区布置在蓄滞洪区现有人口、财产相对集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城镇、乡政府所在地、物资集制交易场所等), 有利于维持和促进蓄滞洪区内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资源。安全区作为蓄滞洪区居民安居乐业的永久安置场所,应具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安全区布置要为区内与外界联系的交通、通信以及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根据调查,居民定居
39、点距离日常生产场所的距离超过5km时,将给日常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居民一般不乐于接受,甚至有些已经安置的居民为图方便,又有返迁到原来生活地点的倾向,所以本规范规定在人口安置规划中,居民定居点距离日常生产场所的距离不宜超过5km。分洪口附近区域在分洪运用过程中,洪水流速很大,对周边建筑物以及地基冲刷十分严重,安全区布置在分洪口附近必然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一般安全区应选择在远离分洪口和洪水行进的主流区。5.4.4 安全台填筑所需的土料较多,如果没有丰富的土源,筑台难度和投资很大,难以实施;安全台结合现有围堤或隔堤布置,可以减少部分工程量并可加固现有堤防。安全台宜避开不良地质基础,特别是淤泥质软
40、基地段,减少地基处理难度。有些地方将安全台结合蓄滞洪区围堤布置在围堤外侧。为确保安全,要求布置在围堤外侧的安全台应避开急流、崩岸和深水区,防止遭水流淘刷崩塌。安全台应距分洪口一定距离,并避开流速大的区域,避免蓄滞洪水时高速水流冲刷。同安全区一样,永久安置居民的安全台应有供水、供电、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便于安全台上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台上安置的居民距离日常生产耕作场所超过5km,不利于居民往返生产,居民难以接受,不利于台上居民的安居乐业。5.4.5 蓄滞洪区蓄滞洪运用时,安全楼上的居民生活极不方便,存在一定隐患。一般来讲,安全楼上避洪的居民均存在二次转移的问题。长江、淮河等蓄滞洪淹没历时相对较
41、长的流域一般不主张采用安全楼的措施安置。安全楼主要是考虑蓄滞洪淹没历时较短、远离防洪安全区域、居民不能及时撤离转移的地区,当启用蓄滞洪区分蓄洪水时,依靠安全楼临时避洪。5.4.6 进洪口或退洪口以及洪水行进的主流区流速一般比较大,房屋遭受水流冲击的威胁,这些区域不适合修建安全楼。5.4.7 采取临时转移安置方式时,应根据分洪控制断面到居民区的洪水传播时间以及分洪控制断面的洪水预报时间,扣除撤离转移和组织的时间,分析群众用于撤离的有效时间。在分析洪水传播时间、转移运输条件、转移里程的基础上,分析撤离转移时间能否满足区内居民安全撤离转移的要求。在此前提下,确定转移路网和设施的总体布局,确保蓄滞洪时
42、居民和财产能及时有序地根据规划的撤离方向转移到指定的安置点。撤离转移道路的路线、长度应根据规划撤离转移的居民的分布情况和自然高地、安全区、安全台和安全楼等规划安置点的布局确定。蓄滞洪区撤离转移道路保持与区内的安全地带以及与外界交通干道连通,既保证分蓄洪水时区内居民撤离转移的需要,同时可保证区内各居民定居点之间以及区内与外界日常交通运输的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可结合区内现有的交通格局进行改造或续建加固,使区内路网不但能够满足日常交通要求,还要达到撤离转移道路的要求。 56 6 蓄滞洪区防洪工程设计6.1 蓄滞洪区围堤和穿堤建筑物设计6. 1. 1 堤防作为在我国广泛存在的一项工程,在设计、施工方面
43、部有比较成熟的经验。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对堤防工程设计涉及的堤线布置、堤距确定、各类堤基处理措施、堤身设计、堤防的稳定计算、堤防与各类建筑物交叉处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成熟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蓄滞洪区的各类堤防本身就属于堤防工程一类,在进行蓄滞洪区各类堤防工程设计时,完全可以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进行。本规范仅仅考虑到蓄滞洪区堤防的运用特点,对不同于一般堤防的特殊运行条件和要求,提出相关的技术规定。1 有些蓄滞洪区在蓄滞洪运用时,区内蓄滞洪设计水位比外河设计水位高,如洞庭湖水系的西官境,围堤设计控制断面外河设计水位38.8m,设计蓄滞洪水位39.1
44、m;大通湖东蓄滞洪区围堤控制站设计水位33.47m,而蓄滞洪设计水位为33.68m;淮河流域的部分蓄滞洪区等也有类似情况;此时,设计堤顶高程要根据区内的水位加安全超高分析计算确定,才能满足安全运用的要求。2 当蓄滞洪区蓄滞洪区运用后,将发生双向挡水的工况;有些蓄滞洪区外河设计水位低于区内蓄滞洪设计水位,或者外河水位比区内水位降落快,使区内水位高于外河水位,出现与非蓄滞洪运用期间相反的工况,此时应根据蓄滞洪区的具体水情,分析区内水位高于外河(湖)水位时,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对外坡以及堤基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在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堤防工程一一二二一-一安全。6. 1. 2 蓄滞洪区内坡一般采用
45、草皮护坡而很少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之类的硬护坡,蓄滞洪区蓄、滞洪运用时,区内流速较大或风浪较大时,将对围堤内坡造成一定的冲刷破坏,运用概率高的蓄滞洪区,如果不对内坡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长期运行将对堤防造成一定的破坏,长此以往必将形成安全隐患。所以,本规范规定根据各蓄滞洪区蓄滞洪运用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护坡措施。6. 1. 3 在非蓄滞洪期间,蓄滞洪区涵闸的运用工况与其他堤防上的涵闸没区别,设计要求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的有关规定执行;蓄滞洪区的涵闸与其他涵闸的差别在于当蓄滞洪区分蓄洪运用时,蓄滞洪区范围处于一定的淹没水深,有可能出现区内水位高于外河水位的情况,而且区内水位的降落速度有可能比外河水位降落速度慢,此时当涵闸没有开启时,涵闸的挡水工况与一般涵闸正常挡水工况将不一致,闸内水位高于外水位。在蓄滞洪区涵闸的设计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有可能出现这种工况,则应在闸身、闸基的稳定以及闸门本身的结构要求方面予以考虑。6.2 分洪控制工程设计6.2.1 设计最大分洪流量是确定分洪闸(分洪口门)规模的重要依据。计算时应按照流域防洪总体规划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