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6943-1986 人参田间调查记载方法.pdf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184891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9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6943-1986 人参田间调查记载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GB 6943-1986 人参田间调查记载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GB 6943-1986 人参田间调查记载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GB 6943-1986 人参田间调查记载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GB 6943-1986 人参田间调查记载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GB 694386 本标准做为田间调查依据,适用于参业生产、科研田间试验调查记载。 1 物候期 1.1 播种期:种子下地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1.2 移植期:种苗栽入床内的日期。 1.3 出苗期:指全区参苗呈弓形将参叶带出土面经历的日数。 1.3.1 见苗期:发现第一株参苗的日期。 1.3.2 初期:全区25以上幼苗出土日期。 1.3.3 盛期:全区50以上幼苗出土日期。 1.3.4 末期:全区75以上幼苗出土日期。 1.4 展叶期:植株叶片全部展平需要的日数。 1.4.1 初期:全区25以上植株全部叶片展平的日期。 1.4.2 盛期:全区50以上植株全部叶片展平的日期。 1.4.3

2、末期:全区75以上植株全部叶片展平的日期。 1.5 开花期:第一朵小花开放到全部小花开放所需的日数。 1.5.1 见花期:全区任何一株出现第一朵小花开放的日期。 1.5.2 初期:全区25以上植株有小花开放的日期。 1.5.3 盛期:全区50以上植株有小花开放的日期。 1.5.4 末期:全区75以上植株有小花开放的日期。 1.6 结果期:从第一个果实出现到所有小花结果的日数。 1.6.1 初期:全区25以上植株出现果实的日期。 1.6.2 盛期:全区50以上植株出现果实的日期。 1.6.3 末期:全区75以上植株出现果实的日期。 1.7 红熟期:从第一个红果出现到所有果实变红的日数。 1.7.

3、1 初期:全区25以上植株出现鲜红色果实的日期。 1.7.2 盛期:全区50以上植株出现鲜红色果实的日期。 页码,1/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694300R.htm1.7.3 末期:全区75以上植株出现鲜红色果实的日期。 1.8 枯萎期:从第一株茎叶自然枯萎到全部植株自然枯萎的日数。 1.8.1 初期:全区25以上植株茎叶自然枯萎的日期。 1.8.2 盛期:全区50以上植株茎叶自然枯萎的日期。 1.8.3 末期:全区75以上植株茎叶自然枯萎的日期。 1.9 采种期:收获种子的日期。 1.10 收获期:参根收获的日期。

4、1.11 生育期:从第一株参苗出土生长到全部植株枯萎的日数。 2 形态特征 2.1 株高:床面至花序顶端的高度为株高(12 年生植株从床面量至小叶柄着生点)。绿果期或红果期测定,每区选2030株,取平均数,以厘米(cm)表示。 2.1.1 茎高:床面至茎端高度,测2030株,取平均数。 2.1.2 花轴长(花茎):复叶轮生部位至花轴顶端长度,测2030株,取平均数。 2.1.3 果柄长:花轴顶端至着生果实处,测2030株,取平均数。 2.1.4 茎粗:选2030株有代表性的植株,测量茎的中间部位,取平均数。 2.1.5 茎色:分绿茎、紫茎、半绿半紫茎三种。 2.2 叶的特征:绿果期或红熟期,选

5、择2030株,每株测定一个有代表性的复叶中间叶片,以厘米(cm)表示。 2.2.1 叶长:取每株一个复叶的中间叶片,测量最长部位,取平均数。 2.2.2 叶宽:测定叶片最宽部位,取平均数。 2.2.3 叶色:分淡绿、黄绿、绿、深绿等色。 2.2.4 叶柄长度:选2030株,每株测定一个复叶柄,从着生点量至小叶柄着生点处的长度,取平均数。 2.2.5 小叶柄长度:测定中间叶柄,从小叶柄着生点量至叶片基部的长度,取平均数。 2.2.6 叶柄颜色:按绿、紫、半绿半紫等记载。 2.2.7 叶形:分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倒卵形。 2.3 根的特征:收获时期,每区选2030株测量,取平均数。 2.3.1

6、 根长:从根茎基部至最长须根末端的长度,测定2030株,取平均数。 页码,2/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694300R.htm2.3.2 主根长:肩部至侧根分叉处的长度,测量2030株,取平均数。 2.3.3 根茎长:根茎基部至最顶端茎痕处,测量2030株,取平均数。 2.3.4 茎痕大小:测定茎痕直径,取平均数值。 2.3.5 不定根数目及长度:记载2030株的不定根平均数。长度:从根茎量至不定根最长须根末端,取平均数。 2.3.6 侧根数:观察2030株样品的侧根数,取平均数。 2.3.7 根粗:每区选定2030株,

7、测量主根最粗部位,取平均数。 2.3.8 根形:分纺锤形或圆锥形和圆柱形记述。 2.3.9 根色:分白色、黄白色、黄色。 2.3.10 根皮:分老、嫩或粗糙、细腻记述。 2.3.11 皱纹:有无、多少、深浅、粗细、横纹或螺丝纹,表现部位等如实记载。 2.4 果实和种子特征:收获时期调查测定。 2.4.1 果实形状:分肾脏形、扁圆形等。 2.4.2 果实颜色:红果或黄果。 2.4.3 种子形状:分扁圆形或扁椭圆形。 2.4.4 种子颜色:分白色、黄白色、灰白色。 2.4.5 种子大小:量最长、最宽、最厚部位,测量2030个种子,取平均数。 3 生育特性 3.1 裂口率:催芽期间,取样检查种子裂口

8、数,重复三次,每次不少于30粒,取平均数,以百分数表示。 3.2 出苗率:出苗结束后调查,以百分数表示。 3.3 出苗势:见苗后第五天观察测定,以强、中、弱表示。 强(+):出苗率50以上。 中(+):出苗率3050。 裂口率()(裂口粒数/调查粒数)100(1)出苗率()出苗株数/原栽株数(播种粒数)100(2)页码,3/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694300R.htm 弱(+):出苗率30以下。 3.4 出苗整齐度:用整齐(+)、中等(+)、不整齐(+)表示。见苗后第七天观测出苗率70以上为整齐:50以上为中等;50

9、以下为不整齐。 3.5 长势:于展叶至开花期观测,根据植株长相分优(+)、中(+)、劣(+)表 示。 优:植株生长健壮旺盛,颜色正常(绿色、黄绿色)。 中:植株生长中等,颜色正常。 劣:植株矮小瘦弱,高矮不一,颜色不正。 3.6 叶面积:一般在茎叶生长定型时测定。取2030有代表性植株,测定一个复叶的中间叶或五个小叶分别测定长度和宽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3.6.1 小叶面积 小叶面积用式(3)计算或用叶面积仪测定。 改换系数: 椭圆形叶: a0.6743; 长椭圆形叶: b0.6452; 卵形叶: c0.6511。 3.6.2 单株叶面积 3.6.3 每平方米叶面积 3.7 茎叶生长速度:出苗

10、后,选取生育正常、有代表性的2030株,编号挂牌,从出苗至地上植株基本停止生长止,根据要求每隔15天测量一次株高、叶片大小,取平均数。根据测定间隔天数,计算日生长量。 (3)(4)(5)页码,4/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694300R.htm3.8 参根生长速度:出苗后每隔10天选取代表性植株1020株;用长度法和重量法测定生长速度。 3.8.1 长度法:测定参根生长的长度、粗度,以厘米(cm)表示。 3.8.2 重量法:测定参根鲜重或干重,以克(g)表示。 3.9 干物质重:在植株生长期,根据试验要求,每隔一定天数测

11、定人参地上和地下部分。选取代表性1020株样品,6080烘干至恒重时称重,用下列公式计算干物质积累强度。 3.10 净同化率:净同化率(光合生产率)是光合能力的一种指标。可从干物质积累的速度测知。通常用平方米叶面积,在一昼夜中累积干物质重的克数表示。用式(12)计算: 光合势:指在一定的面积,一定时间内,每天绿色面积的总和。按式(14)计算: 全生育期的光合势等于全生育期中各时期光合势的总和。 4 病虫等灾害 生长量(cm)(第二次测得数第一次测得数)/间隔天数(6)生长速度()(第二次测得数第一次测得数)/植株停止生长的平均高度100(7)生长量(cm/日)(第二次测得数第一次测得数)/间隔

12、天数(8)生长量(g/日)(第二次测得数第一次测得数)/间隔天数(9)生长速度()(第二次测得数第一次测得数)/最后一次测得数100(10)干物质积累强度(g/日)某一段生长期内增加的干物质量/某一段生长期内经历天数 (第二次测得重第一次测得重)/间隔天数(11)(12)(13)(14)页码,5/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694300R.htm4.1 病害:按试验要求于出苗期等各生育期或收获期调查,记载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4.1.1 发病率 4.1.2 发病程度:按如下分级标准记载(表1、表2),用病情指数表示。 表 1

13、 地上部病害(黑斑病)分级标准 表 2 地下病害(锈腐病)分级标准 4.1.3 叶病情指数 4.1.4 根病情指数 4.1.5 级损失率 4.1.6 总损失率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株数)100(15)病状 级别 病 状0 1 2 3 4无病 病斑占全株叶 片总面积1/4以下 病斑占全株叶片总面积1/41/2 病斑占全株叶片总面积1/23/4 病斑占全株叶片总面积3/4以上或茎部有病斑病状 级别 病 状 0 1 2 3 4无病 根形完整,表皮呈现微小病斑或轻微烧须 根形完整,表皮病斑占1/4或部分烧须 根部腐烂,病斑占1/2或大部分烧须 烂根达1/2以上或剩余部分主根和侧根叶病情指数()(

14、各级病株数与相应病级乘积之和/调查总株数与最高病级乘积)100(16)根病情指数()(各病级根数与相应病级乘积之和/调查根数与最高病级数乘积)100(17)级损失率()1级重量/(0级重量/0级株数)级株数100(18)页码,6/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694300R.htm4.1.7 防治效率 4.2 虫害:发生时期调查。 4.2.1 被害率 4.2.2 被害程度:分轻、中、重三级。轻:全区10以下植株被害;中:全区1050植株被害;重:全区50以上植株被害。特别严重时,按下列分级标准记载(表3)。 表 3 虫害分级

15、标准 4.2.3 虫情指数 4.3 鼠兽害:山鼠、花鼠、鼹鼠及家畜野兽的为害,用百分率表示。 4.4 药害发生率 总损失率()1各级重量和/(0级重量/0级株数)总株数100(19)防治效率()(对照区病情指数防治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株数100(20)或(对照区发病株数防治区发病株数)/对照区发病株数100(21)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株数)100(22)级 别 被 害 状 况0 1 2 3 4 全株无被害状 植株有1/4以下叶片被咬食 植株有1/2叶片被咬食 植株有3/4叶片被咬食 植株3/4以上叶片被咬食或茎部被害,植株失去生育能力 虫情指数()(各级被害株数与相应级数乘积之和/调

16、查株数与最高级数乘积)100(23)被害率()被害株数(被害面积)/调查株数(调查面积)100(24)药害发生率()受害株数(受害面积)/调查株数(调查面积)100(25)页码,7/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694300R.htm4.5 冻害:解冻后或出苗期间调查。 4.5.1 冻害率 4.5.2 冻害程度:以轻、中、重表示。轻:参根轻微受冻或受害者(不能出苗生长)占10以下;中:芽胞和须根受害较轻,不能出苗生长者占1050;重:参根和芽胞大部受害,不能出苗生长者占50以上。 5 经济性状 5.1 保苗率 5.2 存根率

17、 5.3 结果率:结果期调查,以百分数表示。 5.3.1 结果株率 5.3.2 单株结果率 5.4 不育率:结果期调查,以百分数表示。 5.5 秕籽率 5.6 出籽率:采种期调查,以百分数表示。 5.7 种子干湿比率:洗籽后称重,晒干至含水量14左右时称重,按式(34)计算: 5.8 千粒重:随机取样二次,每次取1000粒称重,取平均数,表示千粒重(g)。 5.9 参根产量:亦称单产,指每平方米平均收获重量,收获时期进行测定。 冻害率()(冻害株数/调查株数)100(26)保苗率()(出苗株数死亡株数)/出苗株数100(27)存根率()(原栽株数死亡株数)/原栽株数100(28)结果株率()(

18、结果株数/调查株数)100(29)单株结果率()(结果数/单株总花数)100(30)不育率()(调查花数果实数)/调查花数100(31)秕籽率()(调查粒数成实粒数)/调查粒数100(32)出籽率()(鲜籽重量/果实重量)100(33)干湿比率()(干籽重量/湿籽重量)100(34)页码,8/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694300R.htm 5.10 增重量:指每平方米或单株增长的重量。 5.11 增重率:指每平方米或单株增重百分数。 5.12 鲜参等级率:各等级(见附录A)鲜参所占的比率。 5.13 参根干鲜比率:即参

19、根干重与鲜重比率。选代表性参根510kg,重复二次,晒干或烘干,取平均数,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附 录 A (参考件) A.1 国家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合发国药联材字(84)第72号文“附件”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中人参商品规格标准见表A1。 表 A1 (35)(36)单株增重量(g)收获时平均株重栽植时平均株重(37)单位面积增重率() (每平方米平均收获重量每平方米平均栽植重量)/栽植时每平方米平均重量100(38)单株增重率()(收获时平均株重栽植时平均株重)/栽植时平均株重100(39)等级率()某等级重量(或支数)/调查重量(或支数)100(40)干鲜比率()(

20、干重/鲜重)100(41)品 别 规 格 等 级标 准 一 等鲜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有分枝 23个。须芦齐全,体长不短于20cm(6寸),浆足 丰富,帽不超过15。每支重125g(2.5两)以页码,9/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694300R.htm圆参边条鲜参上。 不烂,无疤痕、水锈、泥土、杂质二 等鲜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有分枝 23个。须芦齐全,体长不短于18.3cm(5.5寸)。 浆足丰满。帽不超过15。每支重85g(1.7两)以上。 不烂,无疤痕、水锈、泥土、杂质三 等鲜货,根呈长

21、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有分枝 23个。须芦齐全,体长不短于16.7cm(5寸)。浆 足丰满,帽不超过15。每支重60g(1.2两)以上。 不烂,无疤痕、水锈、泥土、杂质四 等鲜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有分枝 23个。须芦齐全,根长不短于15cm(4.5寸)。浆 足丰满,帽不超过15。每支重35g(0.9两)以上。 不烂,无疤痕、水锈、泥土、杂质五 等鲜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有分枝 23个。须芦齐全,体长不短于13.3cm(4寸),浆 足丰满,帽不超过15。每支重45g(0.9两)以上。 不烂,无泥土、杂质六 等鲜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有分枝 23个。

22、须芦齐全,体长不短于13.3cm(4寸),浆 足丰满,帽不超过15。每支重25g(0.5两)以上。 不烂,无泥土、杂质七 等鲜货,根呈长圆柱形,须芦齐全。浆足丰满。每支 重12.5g(0.25两)以上。不烂,无泥土、杂质八 等鲜货,根呈长圆柱形,心不合以上规格和缺须少芦, 破断根条者。每支重5g(0.1两)以上,不烂,无泥 土杂质特 等鲜货,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须芦齐全,浆足。每 支重100150g(23两)。不烂,无疤痕、水锈、 泥土、杂质鲜货,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须芦齐全,浆足。页码,10/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

23、694300R.htmA.2 计量规则 A.2.1 重量计量:统一用公制的公斤(kg)、克(g)作单位;采用市制时,必须注明“市斤”。 A.2.2 长度计量:取消丈、尺、寸单位,统一采用米(m)、厘米(cm)长度计量单位。 A.2.3 面积计量:取消以“帘”、“丈”、“亩”作为面积单位,采用平方米(m2)或公顷(ha)作为面积计量单位。 A.2.3.1 绿色面积:实际播种和栽植人参的面积。 A.2.3.2 占地面积:参床面积和作业道面积之和。 A.2.4 单位面积产量计算:要以占地面积计算。用绿色面积计算时,必须注明:(绿色面积)。 A.2.5 容量计算:采用公制的升(L)、毫升(ml)单位。

24、 普通鲜参一 等每 支重62.5g(1.25两)以上。不烂,无疤痕、水锈、 泥土、杂质二 等鲜货,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须芦齐全,浆足。每 支重41.5g(0.83两)以上。不烂,无疤痕、水锈、 泥土、杂质三 等 鲜货,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须芦齐全,浆足。每 支重31.5g(0.63两)以上。不烂,无疤痕、水锈、 泥土、杂质四 等鲜货,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须芦齐全,浆足。每 支重25g(0.5两)以上。不烂,无泥土、杂质五 等鲜货,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须芦齐全,浆足。每 支重12.5g(0.25两)以上。不烂,无泥土、杂质六 等鲜货,根呈圆柱形,每支重5g(0.1两)以上。不合以上规格和缺须少芦

25、折断者。不烂、无泥土注: 边条鲜参: a.分枝根(腿)2个,最多不超过3个。b.检测方法:体长,是从顶端第一个芦碗到粗腿的末端止,为参的体长;腿粗直径,12等的为0.7cm(2分),34等的为0.5cm(1.5分),56等的为0.4cm(1.2 分)为止;16等的腿长,不得短于体长的三分之一。边条和普通鲜参:a.每支重在150g(3两)以上,可酌情加价。b.凡有破断、疤痕、水锈、须芦不全,体长不够,分枝超过等,不符标准者,均酌情降等收购。c.参秧幼根、虚泡质次的由产地酌情购销。页码,11/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694300R.htmA.2.6 体积计量:用立方米(m3)、立方厘米(cm3)表示。页码,12/12GB 694386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cC694300R.ht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