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4523-2007 对火反应试验.建筑制品在辐射热源下的着火性试验方法.pdf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85432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69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4523-2007 对火反应试验.建筑制品在辐射热源下的着火性试验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GB T 14523-2007 对火反应试验.建筑制品在辐射热源下的着火性试验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GB T 14523-2007 对火反应试验.建筑制品在辐射热源下的着火性试验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GB T 14523-2007 对火反应试验.建筑制品在辐射热源下的着火性试验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GB T 14523-2007 对火反应试验.建筑制品在辐射热源下的着火性试验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1322040C 80 雷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 4523-2007IS0 5657:1 997代替GBT 14523-1993对火反应试验 建筑制品在辐射热源下的着火性试验方法Reaction to fire tests-Ignitability of building products using a radiant heat source2007-12-21发布(IS0 5657:1997,IDT)2008-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岩右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厘111目 次前言引言1 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试验原理5制品的适合性

2、6试样制备7试验装置8试验环境一9装置安装程序和要求10校准“11试验程序“12结果的表述”13试验报告附录A(资料性附录) 正文的注解及操作指南附录B(资料性附录)试验的应用及限制一附录c(资料性附录)更高的热辐射通量附录D(资料性附录) 持续表面着火时间的比对参考文献GBT 14523-20071SO 5657:1997,:00MM加加毖拍孙胛勰前 言GBT 14523-2007IS0 5657:1997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5657:1997对火反应试验建筑制品在辐射热源下的着火性试验方法(英文版)。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I用小数点“”代替

3、作为小数点的逗号“。”,删除了国际标准的目次和前言。本标准代替GBT 14523-1993建筑材料着火性试验方法。本标准与GBT 14523-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标准名称修订为“对火反应试验建筑制品在辐射热源下的着火性试验方法”增加了基本平整表面、制品、试样的定义(本版的33、38、39);对温度监控仪的分辨率设定为2C(本版的76),旧标准分辨率设定在土1(1993年版的332);明确要求对每个不同的受火面在每个辐射照度等级下准备5个试样(本版的611),而旧版标准中要求若能确定其薄弱面或实际受火面,则对薄弱面或实际受火面进行试验(1993年版的552)一增加了对试验制品的基材及基板

4、的热惯量的要求(本版的62);对装置增加了电路连接及防止电子干扰的要求(本版的94);-对辐射锥的辐射照度要求做了修订(1993年版的313,本版的722),同时,对辐射计的量程要求也做了修订(本版的77);新标准增加了对有反光层制品的要求(本版的65);增加了资料性附录“正文的注释及操作指南”(见附录A);增加了资料性附录“试验的应用及限制”(见附录B);增加了资料性附录“更高的热辐射通量”(见附录c);增加了资料性附录“持续表面着火时间的比对”(见附录D);增加了“参考文献”。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和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

5、委员会第七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13SC 7)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t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消防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绪斌、赵成刚、姚建军、赵丽、邓小兵、张麓。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145231993。CBT 14523-2007IS0 5657:1997引 言火灾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火灾行为及影响取决于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建筑材料和制品的燃烧性能是由火灾性质、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材料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对火反应”试验原理在ISOTR 3814中作了解释。本标准规定了材料在点火源以及辐射热源条件下的潜在火灾危险特性的试验方法

6、,它不能单独作为评价火灾行为或火灾安全的直接指南。但是,这种试验可用于材料燃烧性能的比较,从而确定材料的着火性。术语“着火性”在ISO 13943中被定义为在特定试验条件下由于外部热源的影响,试样被点燃的难易性。在火灾危险性评估中,着火性是需要首要考虑的燃烧性能之一。但是,不能将着火性作为影响建筑火灾发展的主要燃烧性能。此试验并不取决于石棉基材的使用。安全警告;注意燃烧试验中,试样可能产生有毒或有害气体,可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来保护身体健康,并注意采用A7给出的安全建议。GBT 14523-2007IS0 5657:1997对火反应试验 建筑制品在辐射热源下的着火性试验方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规定

7、热辐射条件下,厚度不超过70 mm的材料、复合材料或组件水平放置时,其受火面的着火性的试验方法。附录A给出了对正文的解释和操作的指导性说明,附录B给出了试验的局限性说明。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91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T 2918 1998,idt ISO 291:1997)IsO 13943消防安全词汇Is0TR 146

8、97对火反应试验建筑制品基材选取指南3术语和定义ISO 13943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组件assembly单一材料或复合材料的制成品(包括空气隙),如夹层板。32复合材料composite在建筑结构中通常能识别出离散个体的材料的合成物,如涂层材料或层压材料。33基本平整裹面essentially flat surface在一个平面上的不平整度不超过士1 mm的表面。34受火面exposed surface承受试验加热条件的制品表面。35辐射照度(在表面的一个点上)irradiance(at a point of o surface)照射在包含此点的无限小的面元上的辐射能

9、通量与该面元面积的比值。36材料material单一物质或均匀分散的混合物,如金属、石材、木材、混凝土、矿物棉、聚合体。37羽状着火plume ignition在试样上方火羽流中出现的任何火焰,包括持续火焰或短暂火焰。】GBT 14523-2007IS0 5657:199738制品product要求提供相关信息的材料、复合材料或组件。39试样specimen经处理用于试验且具有制品代表性的样品(包括空气隙)。310持续表面着火sustained surface ignition在试样表面开始出现并能维持到下一次点火的火焰(大于4 s)。311短暂衰面着火transitory surface i

10、gnition在试样表面开始出现但不能维持到下一次点火的火焰(小于4 s)。4试验原理将试样水平安装,在10 kWm270 kwm。的范围内选择一个恒定的辐射照度作用于试样受火面。按规定时间间隔,在距离每个试样中心上方10 mm处用引燃焰点燃试样释放的挥发气体,记录试样表面着火的持续时间(参见A2)。注1:在高辐射照度下,测定材料着火性的装置的使用信息参见附录C。注2:按115的规定记录其他类型的着火现象。注3:对流传热同样可能对试样中心的加热和校准程序的辐射计读数产生细微的影响,但本标准使用的术语“辐射照度”能最好地表示热传递的主要模式。5制品的适合性51表面特性511具有下述特征的制品适用

11、于本试验:a)受火面基本平整;b)受火面的不平整是均匀分布的,且满足:在一个有代表性的直径为150 mm圆形区域内,至少50的受火面与其最高点所在平面间的深度在10mm以内;对有宽度不超过8 mm、深度不超过lO mm的槽缝或孔洞的表面,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直径为150 mlll的圆形区域内,该槽缝或孔洞的总面积不超过30。512当受火面不能满足511 a)或511 b)的要求时,应对制品进行处理使其符合5I1的要求,试验报告应说明制品是经过处理进行试验的,并详细描述制品的处理方法。52非对称制品用于本试验的制品可以具有不同的面层,或者由不同的材料按不同顺序层压而成。如果在使用中,制品的任何一面

12、都可能暴露在外面,如使用在室内、洞穴或其他场所,那么应对制品的两面进行试验。6试样制备61试样611 在每个辐射照度等级下,对制品的每个受火面均应准备5个试样。612试样应具有制品的代表性,正方形,边长为165:mm。613厚度不大于70 mm的材料或复合材料应按该材料的实际厚度进行试验。614对于厚度大于70 mm的材料或复合材料,制备试样时,应对非受火面进行切除,使其试样厚度为70一:mm。615当从表面不平整的制品上切取试样时,应使其表面的最高点处于试样的中心处。2GBT 14523-2007ISO 5657:1997616应按照613或614的规定对组件进行试验。但是,对于组件结构中的

13、薄型材料或复合材料,空气或空气间隙的存在或垫层的结构特征都可能对受火面的着火性有显著的影响。应了解垫层材料对试验的影响,并确保任何组件的试验结果与它的实际应用相关。当明确要求制品实际使用时要附在某种特定的基材上时,应按照规定的安装方法,将制品连同基材一起进行试验,如采用适当的粘结剂粘结或机械安装。当实际使用的基材是不燃性或有限可燃材料时,进行试验时也可采用比实际使用的基材密度更小的参照基材(见IsOTR 14697对基材的建议)。62基板621每个试样都要求使用一块基板。基板可以重复使用,要根据试验的频率和被测制品的类型来确定基板的总量。622基板应为正方形,边长165一:mm,由干态密度为(

14、825+125)kgm3、标称厚度为6 mm的不燃绝热板制成。其板材的标称热惯量为90104 W2 sm4K2。63试样的状态调节试验前,试样和基板应在温度(232)、相对湿度(50士5)、空气可以在其两面自由流动的条件下状态调节至恒重(参见A43)。64试样准备641将经状态调节后的试样置于按63要求进行处理过的基板上,再用一层标称厚度为002 mm的铝箔将试样和基板一齐包裹,铝箔上预留一个直径为140 mm的圆孔(见图1)。铝箔的圆孔应位于试样上表面的中心位置。将试样和基板构成的组件重新置于状态调节环境中,直到达到试验的要求。单位为毫米试样和基板的包裹包囊好帕试样图1试样的包裹642如果实

15、际使用时,制品背面为空气(见616),试验时试样背面应设空气间隙。应通过在试样和基板间使用定位板来形成空气间隙。定位板的尺寸和密度同基板一样,且在其中部切了一个直径为140一:mm的圆孔。若已知空气间隙尺寸,定位板厚度应与空气间隙的厚度一致,但是定位板加试样的总厚度不能超过70 mm;若不知道空气间隙的大小,或者空气间隙加试样的总厚度超过了70 mm,那么试样和定位板块的总厚度应制成70一:mm。GBT 14523-2007IS0 5657:1997定位板和基板应在温度(23土2)、相对湿度(50士5)、空气可以在其两面自由流动的环境中放置至少24 h,然后将垫块置于基板和试样之间,再按照64

16、1的规定将此组合件用铝箔包裹起来。组合件制备好后应重新放置于状态调节环境中,直到达到试验要求。643如果基板和用于背衬试样的定位板没有损坏,则可重复使用,但是在重复使用前应将它们置于63和642规定的状态调节环境中至少24 h。如果对于基板和定位板的状态调节没有质疑,也可以将其置于温度为250C的鼓风烘箱中2 h,去除任何可挥发的残余物质,如果对状态调节仍有质疑,则不采用。65反光涂层在真实火灾中,易反光的金属涂层容易被黑色烟灰覆盖而失去光泽。当评价有反射金属外层的材料的着火性时,应分别对制品在原始状态和在制品表面涂刷一层很薄的黑色水基乳液状态下进行评价。使用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的碳黑涂料,碳黑

17、的使用覆盖率为5 gm2。涂刷后的试样应分别按照64和第11章的要求进行制备和试验。66易变形的材料对于在辐射热下受热尺寸变化显著的材料,不适合使用本试验方法,如受热膨胀或收缩变形很大的材料。由于变形,材料表面的实际辐射照度与用温度控制器设定的辐射照度可能相差很大,从而导致本试验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精密度比附录D给出的精密度更低。7试验装置试验装置的尺寸除非规定了公差,均为标称值。试验装置主要由一个支撑框架构成。它可将试样水平固定在压板和护板之问,使试样上表面的规定区域暴露于辐射作用下。以一个固定和支撑在试样支撑架上的辐射锥来提供辐射热源。将自动引火机构伸人辐射锥到达试样上方,并提供火焰。用

18、插入安放盘将试样准确地同定在试样支撑架的压板上。将试样插入装置时,应使用一块遮盖板来保护试样表面。装置的整体图见图2,部件图见图3图6。引图2着火性试验装置总体图GBT 14523-20071S0 565-:1997713试样支撑架详见图3。 单位为毫米a)B一口剖面图图3试样支架GBT 14523-2007ISO 5657:1997单位为毫米204锄目 。入P 阢 么厂、 鼍j亘 坶I, 矿 削月砌 i 一一,日 囝b)n A剖面图图3(续)72辐射锥721 辐射锥由一个额定功率为3 kW的加热元件构成,加热元件为一根长约3 500 mm、直径85 mm的不锈钢电热管,它缠绕成圆台形并装在防

19、护罩壳内。罩壳整体高度为(75土1)mm,顶部内径为(66士1)ram,底部内径为(2003)mm。防护罩内外壳为厚度1 mm的不锈钢,中问夹10 mm厚、标称密度100 kgm3的陶瓷纤维绝热材料。加热元件通过钢针牢固地固定在防护罩内表面上,在防护罩圆周上至少得使用4个夹具等距离地固定夹紧,防止防护罩底部电热管发生意外的松弛见图4 b)。当垂直投影时,缠绕的加热元件对防护罩顶部开口面积的遮挡不能超过10。722按照102的规定进行测试,在护板的开口中央或与护板底面重合的参照平面上,辐射锥应能产生10 kWm270 kwm2的辐射照度。在参照平面上,辐射锥提供的辐射照度分布应满足在护板开口中央

20、直径50 mm的圆周内辐射照度与中心辐射照度的偏差不超过土3;在直径100 mm的圆周内辐射照度与中心辐射照度的偏差不超过士5。辐射照度的分布是通过图4 d)中边长为10 mm的正方形网格的中心辐射照度的读数值来确定的。图4 d)中所有正方形网格的读数值均应满足给定公差的要求。测试时,护板开口应完全密封,因此建议使用非常平整的标定板。723辐射锥通过夹具安装固定在试样支撑架上的垂直导杆上,辐射锥防护罩的下边缘固定在护板上表面上方(22士1)mm处。724辐射锥详见图4 b)。725通过一根和加热管紧密接触的热电偶(主热电偶)的读数来控制辐射锥的加热温度,第二根热电偶(辅助热电偶)以相似的方式安

21、装固定在与主热电偶直径相对的位置。热电偶的响应时间不能小于有不锈钢护套、直径1 mm的绝缘热节点的热电偶响应时间。每根热电偶都固定在卷曲的加热管上,并置于顶面下辐射锥高度的13至12范围内,热电偶一端至少8 mm应处于温度大致相同的区域。在实际使用中可参见A51推荐的较为安全的热电偶固定方法。6GBT 14523-2007IS0 5657:1997a)试样支架和辐射锥b)辐射锥图4加热器简图单位为毫米单位为毫米7GBT 14523-2007IS0 5657:19978注: 另一个固定块径直相对热电锅垮昌固定块法不锈钢单接片夹子夹子法另一个夹子径直相对焊接法c)加热管上安装热电偶的方法图4(续)

22、单位为毫米GBT 14523-20071SO 5657:1997o胂蝴两格 在边长lOmm中心的读数位置d)辐射照度分布示值网格图4(续)73引火机构731试验装置应包括一个能提供引燃焰的机械装置,引燃焰能在辐射锥外被重复点燃,并能通过辐射锥移到试验位置。试验装置应能将引燃焰通过辐射锥和护板的开口伸人到护板下方最大距离60 miD,的位置。732引燃焰从不锈钢制成的喷嘴喷出(见图5),安装在引火管端部。733引燃焰通常置于辐射锥上方,烟气羽流和分解产物可能从辐射锥顶面冒出。当将其置于此位置时,引燃焰喷嘴应靠近一个热输出不大于50 w的次点火源,次点火源能够重复点燃引燃焰。注;次点火源可以是气体

23、火焰、电热或电火花。丙烷火焰从1 mm2 mm内径的喷嘴喷出,火焰长15 mitt,热输出约50W。GBT 14523-2007ISO 5657:1997单位为毫米喷嘴(见详图A)火焰稳流嚣(见详圈B)兰 ,钐笤I 茸爿J V详图A喷嘴适合的连接装置详图B火焰稳流器图5引火焰喷嘴734对于引燃焰位置,通常应确保喷嘴在护板开口中心点上方处,火焰能水平地喷出,并与点火臂运动方向垂直,喷嘴孔中心在护板上方(i0士1)ram处。735引火机构能自动地将引燃焰每隔4+:s移到试验位置,从辐射锥防护罩顶面开口到试验位置,所花的时问不能超过05 s,并在试验位置保持l:1 S,引燃焰返回到相同的位置所花的时

24、间不能超过05 s。736引火机构设有一个限位装置,能将引燃焰到达的最低点固定在试验位置上方20 mm到试验位置下方60 mm之间的任何位置。737引火机构见图6a)、6b)和6c)。注:引火机构应严格地按照公差要求制作,因为细微的尺寸误差都可能导致735中规定的时间的改变。但是通过对从动轮的细微调整也可以让其满足要求。74试样插入安放盘741试样插入安放盘用于将试样快速地插入到压板上,并将试样的受火区域准确地固定在护板开口处。742试样插入安放盘主要由一块金属平板构成,它的上表面有一些焊片用于固定和夹紧试样,在其下表面安装有导向装置,用于将盘固定在装置上,并用一个限位装置顶住压板,限制其插入

25、的距离。盘上应装一个便于使用的手柄。743装置见图7。GBT 14523-2007IS0 5657:1997稳定火焰制动器详图等级45内火臂单位为毫米a)引火臂图6引火机构11GBT 14523-2007I$0 5657:199712b)基板(平面图)图6(续)单位为毫米GBT 14523-2007150 5657:1997 ,一、 、转动方自 、 , | l、从动提升轮f、 , J , 、 入 、 ,。 | |,fI L , |畦位E 轮| 上 t F 、 ,一一i l挺iol nm网耗 c)凸轮几何圈图6(续)13GBT 14523-2007IS0 5657:1997单位为毫米图7试样插入

26、安放盘75试样遮盖板751试验开始插入试样时,通过调节遮盖板应能保护试样不受辐射,直到试验开始。752遮盖板由2 mm厚的光面铝或不锈钢制成,整体尺寸要求能够覆盖护板,应设置一个限位装置避免顶到护板,另外还应有一个手柄。753装置见图8。单位为毫米14图8试样遮盖板GBT 14523-20071150 5657:199776温度监控仪辐射锥的温度控制仪应为PID型(“3相”控制仪),用可控硅堆或相角控制输出最大值不小于15 A的电流。仪器应具有10 s150 s间的积分时间调节能力、2 s30 s间的微分时间调节能力,且应与加热器响应特性相匹配,控制加热器的温度应设定在分辨率士2上,温度输入范

27、围约oC1 000(给出50 kWm2的辐射照度时加热器温度在800范围内),对于热电偶应具有自动冷节点补偿。应有一个能显示加热器输出的仪表。在热电偶断路时,控制仪可以使温度降到其范围的最低点。监控加热温度。特别是能显示加热器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应用一个分辨率为土2的仪表来显示,这可以与控制器合并使用,也可以单独分开使用。77辐射计(热通量计)辐射计应为Schmidt Boeltcr或Gardon型,测试量程为0 kWm。70 kWm2。感应辐射的靶片(可能有少量对流)为直径不超过10 mm,覆盖着耐热的黑色无光的扁平圆片。靶片被包在个水冷壳体中,壳体的受辐射面为高光泽的金属平面,并和靶片处于同

28、一个平面,成圆形,直径25 mm。对靶心的辐射不能有任何的干扰,此仪器必须结实,容易安装和使用,不受气流影响,且校准稳定。辐射计精度为土3,重现性偏差在05内。仪器进行校准时(见102),应与专门作为参照标准的辐射计进行比对来校准,参照标准辐射计每年都应送计量单位检定。78电压测试装置本装置应与77规定的辐射计的输出相匹配,它的满度偏差、灵敏度、准确度能使辐射计的辐射照度的示值分辨率达到05 kWm。79次热电偶监控仪应有一台仪器监控次热电偶,其分辨率相当于士2C,可直接显示为温度或毫伏值,应有冷节点温度的公差或自动补偿,如果使用单独的温度监控仪器,则可使用一个适当的转换连接来监控次热电偶。7

29、10计时器(表)计时器记录时闻应精确到秒,其精密度为1 h偏差在1 3内。711空气丙烷供应系统空气和丙烷通过调节阀、过滤器(如果有必要)、流量计、止回阀、适当的连接装置和火焰制动器供应给引燃焰(见图9)。7111气体调节阀调节阀应能对供给引燃焰的丙烷或空气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调节,并达到92要求的等级。7112过滤器在丙烷或空气管路中,应安装过滤器,以消除气路中夹带的杂质(如油滴)对流量计读数的影响。7113流量计流量计应能对供给引燃焰的丙烷和空气的流量进行测试,其精度至少5。7”4止回阑在空气和丙烷管路中应有适当的止回阀,并尽可能靠近连接点安装。7115火焰制动器火焰制动器应安装于丙烷、空气混

30、合物进入引火臂的入口处见图6 a)。7116仪器连接与软管连接时,应通过适当的夹具将其牢固地连接。712标定板标定板由密度(200 4-50)kgm3的陶瓷纤维板制成,成正方形,边长165一:122122,厚度不小于15GBT 14523-2007IS0 5657:199720+:mTll。在标定板的中心应切割一个孔槽,将辐射计紧密地安装在孔槽内。辐射计靶片与标定板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支架支撑辐射计,则支架应安装于标定板下面。713模拟板模拟板应按照图10的说明制作,陶瓷纤维板总厚度可以通过粘结剂或长细钉将多层薄片叠加在一起做成。714灭火板灭火板由与基扳材料相同的板材制成,其标称尺寸

31、为300 minxl85 ram6 mm。715烘箱若需满足643的规定,则鼓风烘箱需能维持250C的温度。716试样状态调节室状态调节室应能维持常温(232)和相对湿度(50士5)。717天平天平的标称量程为5 000 g,示值精度01 g。8试验环境81 试验应在基本没有气流或有屏蔽物保护的环境中进行,试验装置周围的空气流速不能超过02 ms。操作人员应避免燃烧产物的侵害,应抽除释放的烟气,但不能在装置上方形成强制排风。82图11给出了一个适当的装置屏蔽物结构图,可避免气流及烟气产物对试验的影响。瓜力调仃器图9装置和附加设备的图示布置过滤嚣针型周GBT 14523-2007IS0 5657

32、:1997单位为毫米引闽缓酬!。If不燃菇热舯:。125)kgm。 _y l。 。 fL一手柄J 8七 oooO o )。 。oo一 厂 o图10试样模拟板单位为毫米气流屏艟板侧视图 气流屏艟扳和捆罩正规图围11 着火装置集烟罩和气流屏蔽板17GBT 14523-20071S0 5657:19979装置安装程序和要求91装置的安装试验装置应置于基本没有气流影响的环境中。9。2引燃焰将丙烷流量调节为19 mLmin20 mLmin,空气流量调节为160 mLmin180 mLmin,再将丙烷和空气混合物通入引燃焰喷嘴。这些流量应通过压力和流量调节阀来测定,并从流量计直接供给引燃焰。93电路要求9

33、31辐射锥的加热元件应与温度控制器的可控硅的输出相连接(见图9)。在校准和试验期间不能改变这个回路中的任何元件和导线,主热电偶与温度控制器和温度监控装置连接,次热电偶与其监控装置连接。932装置应接地线。94防止电信号干扰应使用导线将辐射计与电压测试装置连接,应屏蔽导线以藏小信号干扰。辐射计应接地后再连接到电压测试装置,不能通过其他线路(不通过装置框架接地)。应彻底检查所有的连接,确保接触良好。10校准101辐射计的安装辐射计应安装在标定板的孔槽中。102校准程序校准程序如下:a)按照第9章的规定建立装置。在整个校准程序中,引火机构应保持在重复点火位置,并关闭气源。b)将标定板置于装置中放置试

34、样的位置,辐射计的靶片安装于护板圆形开口的中心,其靶片处于护板底面的平面上。c) 开启电源,设定控制仪的温度设置,使护板圆形开口中心的辐射照度分别为10 kWm2、20 kwm2、30 kWm2、40 kwm2、50 kwm2、50 kwm2和70 kWm2。加热温度最终设定后,在5 min内不作进一步调节,确保装置达到充分的温度平衡。每次完全平衡时,读取和记录次热电偶监控仪的读数,在试验中应能够精确和独立的反映加热仪温度。d) 本程序至少运行两次,第一次按温度升高设定,第二次按温度降低设定。温度值的重现性偏差应在5:5内,重现性偏差超出其规定要求时,则表明监控装置对温度控制不正确,或者试验环

35、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那么在进行下一步的校准之前应即时更正。103校准检查以初始校准中辐射照度为30 kWm2所对应的设定温度,多次校准辐射照度(每50个工作时至少1次),若校准偏差大于06 kwm2,则应对装置进行重复校准直到满足要求。11试验程序111初始程序初始程序如下:a)按第9章的规定建立试验装置。b)对制备好的试样和基板的组合件进行称量,然后重新进行状态调节。c)将试样和基板的组合件安装在插入安放盘里,并置于压板上时,调节平衡锤,使试样上表面和18GBT 14523-2007ISO 5657:1997护板间的压力为(20士2)N。可按照A61规定的方法进行调节,也可使用与组合件质量相

36、同的模拟试样来代替试样进行调节。d)插入模拟试样板。e) 调节控制仪的温度设定,使其达到校准试验中辐射照度为50 kwm2所对应的温度值(或要求的其他值)。f)运行装置,加热让其达到温度平衡。当温度控制器显示加热器达到温度平衡,5 rain后将试样暴露于辐射下。g)检查次热电偶,确定其读数与校准读数值的偏差是否在士2内,若偏差超出容许范围,则需进行重复校准。h) 将制备好的试样从状态调节室取出,置于插入安放盘内。i)将试样遮盖板置于护板上。j)启动点火装置(73)。k) 调节引火机构中的定位装置,确保模拟板和引燃焰间的距离为10 mm。1)将试样遮盖板置于护板上。m) 降低压板,取出模拟试样板

37、,放入装有试件的插入安放盘。n)松开压板。o) 当引燃焰处于重复点火位置时,立刻移开试样遮盖板,同时开始计时。11,2试验准备的时间要求从111 i)到m)所规定的操作应在15 s内完成。113试验运行和结束1131若试样出现持续表面着火,则停止计时,在护板上盖上灭火板,立即熄灭所有火焰,停止运行点火装置。迅速取出试样盘和试样残余物,代之以模拟试样板。然后应尽快移开灭火板(参见A63)。1132若15 rain内试样没有发生持续表面着火,则在护板上盖上灭火板停止试验,并停止运行点火装置。取出试样并代之以模拟试样板,然后应尽快移开灭火板。1133若试样出现短暂表面着火或羽状着火,则应继续试验直到

38、试验停止。114重复试验1141在同一个辐射照度下,按照111 h)到o)和113的操作应至少再重复测试4个试样,两次试验间隔要求有足够的时间使装置达到热平衡(参见A63)。”42在给定辐射照度下,若5个试样有一个试样发生了持续表面着火,则应在更低的辐射照度(或其他设定的更低的辐射照度)下,对另一组的5个试样进行试验。1143重复1142的操作,直到在要求的辐射照度下,对5个试样均进行了试验。1144若在给定的辐射照度下,所有试样均没有发生持续表面着火,则应对另一组5个试样在更高的辐射照度下进行试验(或其他设定的更高的辐射照度)。1145将加热器设定为另一个辐射照度值时,应改变温度设定,且允许

39、装置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温度平衡。完全平衡时,次热电偶的示值与校准读数值的偏差应在士2内。”5试验中现象观察1151对于每个试样,应记录试样发生持续表面着火的时间。1152在每个试验中应观察试样发生的变化,特别记录以下现象:a) 其他类型的着火时间、位置和特征;b)试样的发光分解;】9GBT 14523-2007150 5657:1997c)试样受火面的熔化、起泡、散裂、裂纹、膨胀或收缩。116特殊程序1161 柔软和易变软的制品11611对于一些柔软制品,特别是低密度制品,如带涂层或不带涂层的玻璃纤维或矿物棉制品,压板的压力可能对试样边缘产生挤压,从面导致试样受火面不平整并向上凸起。这种情况在辐

40、射锥没有加热时都可能出现。对于此类试样。为避免因变形而承受更高的辐射照度,应在压板机构中安装一个可调的限位装置,避免挤压包裹的铝箔,维持试样表面的乎整度和制品的标称厚度。可以选择在压板和护板中使用垫块。11612对于受热容易收缩、变软或熔化的试样,可通过调节压板机构上的可调限位装置或压板和护板间的垫块,避免压板对试样边缘包裹的铝箔过分挤压。11613某些制品可能影响点火装置的运行,如材料受热后有黏性,易附在点火装置上,有些软质材料或受热变软的材料会把引火臂淹没;有些材料会膨胀并产生机械强度很低的泡沫烧焦层。对于这些制品,有必要调节可调限位装置来限制点火装置的移动距离,让它接近但不接触试样的受火

41、面。11614某些材料(如PVC)含有高浓度阻燃剂的材料,这些制品在辐射热下会产生大量烟气而使引燃焰熄灭,并阻碍次点火源对它的重新点燃。若15 rain内,采取了必要的方法重复点燃引燃焰,仍反复出现火焰熄灭,则试验结果应为投有持续表面着火,且注明:制品分解,引燃焰反复熄灭。1162有反光层的制品对于有反光层的制品,不管是否涂刷碳黑涂料,由于引火机构可能损坏材料表层或反光层,因此引火机构工作可能不是很理想。对于这些制品,可以通过使用可调限位装置来限制引火机构的移动距离,让它接近但不接触试样的受火面。1163含空气隙的组件对于背火面有空气隙的组件,应特别注意避免引燃焰喷嘴刺穿试样表面而进入后面的空

42、气隙,必要时应采用可调限位装置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1164不平整表面的制品对表面不平整的制品进行试验时,有必要采用限位装置来调节喷嘴口出来的火焰位置,使其到试样最高点的距离为10 miD-,必要时,应根据试样表而的形状来调节可调限位装置。12结果的表述121在每个辐射照度下,对每个试样报告应给出持续表面着火时间,以s表示。122若15 rain内没有试样发生持续表面着火,在此辐射照度下,试样的试验结果应表述为“没有持续表面着火”。123若在给定的辐射照度下,5个试样都没有发生持续表面着火,则不需要在更低的辐射照度下进行试验,但在报告中应注明“在更高的辐射照度下不着火,没必要试验”。13试验报

43、告试验报告应尽可能全面,对于每个单独试样,应给出在每个辐射照度下的着火时间,记录试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影响结果的因素。在报告中应给出下面的基本信息,并附在试验报告的概述中;a)试验室名称和地址。b)受检单位名称和地址。c)生产单位(供货单位)名称和地址。d)试验制品的详细描述,包括商标名称、组分、结构、经纬向、厚度、状态调节后试样的密度和质20GBT 14523-2007IS0 5657:1997量、试样的受火面;给出基材的说明和安装方法;对于合成物和组件,应给出每个组分的厚度、密度和整个样品的表观密度;还应给出表面的处理说明(如黑色涂层等)。e)对有些制品,应特别说明生产日期、处理情况或受火面。

44、f)注明“试验结果只与制品的试样在特定试验条件下的性能相关,不能将它们作为评价制品实际使用时潜在火灾危险性的唯一依据”。GBT 14523-2007IS0 5657:1997导盲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文的注解及操作指南本附录为试验操作人员和结果的使用者提供了关于本标准更具体的要求和背景信息。A1定义为便于说明将测试的材料定义为制品,制品可以是单一材料、复合材料或组件。同种材料使用条件不同时,其着火性可能有显著差异,如一种厚型材料,背衬一层轻质绝热基材与背衬一层高密度高传热性基材,其燃烧性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考虑材料的实际应用是很重要的。本试验方法对三类建筑制品进行了定义。A2试验原理本试验方法是

45、测试材料的着火性能,其原理为材料表面暴露于辐射热中时,将释放出挥发性气体,若此时存在一个小的点火源,就会引燃气体产生持续燃烧。本方法是考察材料在有附加热辐射条件下,直接承受火焰作用时的抗点燃能力。无附加热辐射时,制品的着火性主要与火焰的施加时间、总的热释放有关。资料显示(见参考文献4),试样着火前,其分解产物的烟气羽流对辐射会发生吸热作用。A3制品测试的适合性A31本试验方法及设备尽管是用于测试表面平整的试样,但是也可用来测试表面具有一定不规则性的制品。建筑制品根据其表面特点划分为两类,即规则成形面或槽纹面(如波纹板)和压花、痕纹或微孔面(例如具有花纹的矿棉纤维瓦)。对于表面非规则的试样,其尺

46、寸需满足所受到的热辐射照度与表面平整的试件所受到的热辐射照度相同,且要求其大部分表面应位于测试平面上。A32试样表面应具有被测材料的代表性。若不能得到具有代表性的试样,则需进行多个试验,以对该制品表面的不同部位进行全面评价。对于表面尺寸不满足要求的制品,将其制成平整表面时,也需进行多个试验以对该制品表面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不论是哪种情况,都需分别记录试验结果。A33若要求对试样表面不规则区域进行评价,则可对制品表面进行加工,使其低于最高点10 mDZ,然后对加工出来的表面进行评价。A34对于表面热吸收率低的制品(如光泽金属面、光泽搪瓷面),其试验结果应谨慎处理(参见附录c)。对于黑色表面的制品,可以通过附加试验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其在火灾中的着火性。A35对于厚度较大,受热易熔化的制品,本试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适合的,因为施加在熔化表面的热辐射照度比施加在初始表面上的热辐射照度小,并且靠近熔化材料的引燃焰的施加时间也减少了。A36对于受热膨胀显著的制品,将无法得到有效的结果,尽管对引燃焰采取必要的手动调节,可容许一定程度的膨胀,但其结果也是不准确的。A4试样准备A41试样安装时,应确保产品与其实际使用情况相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