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噩噩家标准木材干缩性黯定方法1 主题内容与适用括围Method for de阳rminationof由eshrinkage of wood GB 1932 91 代替GB193280 本标F最主革定了泌定木材线子续性和i体积二F缩性的试验设备、试祥、试验:!:ti骤和结果计算。本标准适用于无疵木材小试样,从混材干燥到气干和全干时的线干缩侬及体积子缩性测定。2引窍标准GB 1928 木材物理力学试验方法总则GB 1929 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锯解及试样裁取方法GB 1931 木材含水率测定方法3原理含水来低于纤维饱和点的湿木材,其尺寸和体积随含水率的降低而缩小。从湿木材到气干成全干时尺寸
2、及体积的变化,与原湿材尺寸及体积之比,以表示木材气干或金子时的线干缩性及体积干飞缩性。4试验设备4. 1 测试运具,溃量尺寸应准确至队01mm。4. 2 GB 1931 第3章规定的试验设备。5 线干费靠性的激发5. 1 试佯 1. 1 试草草用饱和水分的混材键作,试材锯解及试样截取,按GB1929第3意规定。5. 1. 2试祥尺寸为20mm X 20 mm X 20 mm,试祥制作姿求和检3壁,按GB1928第3章规定。5. 2试验步骤5. 2. 1 泌定时,试榕的含挥应离子纤维饱和点,否则应将试样浸泡子温度20土2c的蒸德水中,至尺寸稳定后砾测定。为检查尺寸是否达到稳定,以浸水的23个试样
3、每隔3昼夜,试测次弦向尺寸,待连续两次试测结果之差不超过0.02 mm,即可认为试样尺寸达到稳定。然后在每试样各相对面的中心位置堂,分别测蠢试祥的径肉和弦向尺寸,填写入附录A(补充件记录袋中,准确至0.01 mm,在测定过程中0Z使试样保持湿材状态。5. 2. 2 将测量后的各试辛辛,放置在GB1928第4章规定的条件下气子。在气干过程,用23个试样每隔6h试i倒一次弦向尺寸,交连续两次试测结果的差值不超过0.02 mm,即可认为达到气干,然后按5. 2. 1条规定的准确度,分别测出各试样径向和弦向尺寸,并称出试样的质量章,准确至0.001 g0 s. 2,王将测定后的试祥放在烘箱中,开始温度
4、创保持6捡,然后接GB1931第5.2 5. 4条的规定:烘干,并测出各试佯金干时的质量和径向、弦向尺寸。E盟家技术蓝蓝督局199105”。3批准1992 01 01实施日GB 1932 91 5. 2. 4 在测定过程中,凡发生开裂或形状畸变的试祥应予舍弃。5. 3 结果计算5. 3. 1 试样从湿材至全干时,径向和弦向的全干缩率,应按式(1)分别计算,准确至o.1%。卢t,一句mu一一一一100() 式中i . 试祥径向或弦向的全干缩率%;l . 试样含水率高于纤维饱和点(即湿材)时,径向或弦向的尺寸,mm;lo一试样全干时径向或弦向的尺寸,mmo5. 3, 2试样从湿材至气干径向或弦向的
5、气干干缩率,应分别按式(2)计算,准确至0.1%。卢l . F w 巳7一二I00 . . . . ( 2 ) max 式中:卢w试样径向或弦向的气干干缩率,%;l .,一一试样含水率高于纤维饱和点(p湿材)Bt径向或弦肉的尺寸,mm;lw 试样气干时径向或弦向的尺寸,mmo5. 3. 3 根据试样气干和全干时的质量,按GB1931第6章规定,计算出试样气子时的含水率。6 体积干缩性的测定6. 1 试佯试样按本标准第5.1条规定制备。6.2 试验步骤试验按本标准第5.2条规定进行,但应增测试样顺纹方向的尺寸,并计算出湿材、气干材和全干时试样的体积。6- 3 结果计算6. 3. 1 试祥从湿材到
6、全干的体积干缩率,应按式(3)计算,准确至o.1%,结果填写入附录A(补充件)记录表中。nu x-vv v- au ( 3 ) 式中fl., 一一试样体积的全干干缩率,%;v . 试样湿材时的体积,mm;Vo一试样全干时的体积,mm。6. 3.2试样从湿材到气干时体积的干缩率,应按式(4)计算,准确至0.1%。p, v - v 呈一100(4 ) w Vmu 式中:fi,w一试样体积的气干干缩率,%;Vw 试样气干时的体积,mm。7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按GB1928第7.4条规定的内容编写。GB 1932 91 附录A木材干缩性测定:记录表(补充件)树种z产地实验室温度:C 实验室相对湿度:% 试试样尺寸,mm试样体积试样质量飞干缩率,%样湿材时气干时全干时mm g 全干时气干时编径向弦向顺纹径向弦向顺纹径向弦向顺纹号湿材气干全干湿材气干全干径向弦向体积径向弦向体积 方向方向方向% 年月日测定2计算:审核: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备注本标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负责起草,由安徽农学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源哲、柯病凡、张文庆、倪士珠、罗良才、张松琴、曾其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