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T 19557.6-200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吉麻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臼ts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一Ramie(Boehmeria nivea L. ) 2004-06-11发布2004-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瘦总局也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ll GB/T 19557.6-2004 目次前言.皿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供试品种种子的要求.5 测
2、试.26 性状的观测与判别.27 性状.3 附录A(规范性附录)芒麻品种测试性状 4 附录职规范性附录)性状的解释附录C(规范性附录)主麻新品种测试技术问卷格式. 25 I GB/T 19557.6一2004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和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王汝峰、彭定样、陈如明、魏刚、喻春明。而皿1 范围植物新晶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芭麻G/T 19557.6-2004 本标准规定了芝麻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的技术要求、测试结果的判定原则及技术报告的格式
3、。本标准适用于芒麻(Boehmerianivea L. )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鉴定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5883-1986 芒麻回潮率、含水率试验方法GB/T 5884一1986芒麻纤维支数试验方法GB/T 5886一1986芒麻单纤维断裂强度试验方法GB/T 19557.1一2004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
4、南总则3 术语和定义GB/T 19557.1一2004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光敏感性photoperiod-sensitive 芒麻开始生殖生长(外观形态表现为现蕾、开花)对短日照的要求。在头麻生长中后期长日照条件下能现蕾开花,即为对短日照钝感F在头、二麻生长期间不能现蕾、开花,只能在三麻短日照条件下才能现蕾、开花,即为对短日照敏感。3.2 纤维细度fiber counts 纤维细胞横切面直径的大小。常用的表示方法为z单位重量纤维的长度,以m/g(支)表示,测试材料为精干麻F精干麻是指原麻经脱胶后得到的纤维。3.3 原麻锈脚rusted rasal part of r
5、aw ramie fiber 刮制后湿原麻基部呈红褐色的部分。测量原麻锈脚长度的收获刮制方法为扯皮法,72型刮麻器刮制。4 供试晶种种子的要求4. 1 供试晶种材料的质量和鼓量4. 1. 1 递交测试的芝麻种子培养箱内发芽率应达到30%以上,净种子数量至少达到100g.递交测试的主麻无性繁殖种苗萝卡根直径至少应到达0.5cm,种苗数量至少为300株。4. 1. 2 申请的芝麻品种如有特殊的用途,则可根据其特点及应用领域,视具体情况确定递交种子或无性繁殖种苗的质量和数量。1 GB/T 19557.6-2004 对选择性测试项目,递交种子或无性繁殖种茵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如表1。表1选择性测试项目递交
6、种子或无性繁殖种苗的数量与质量要求项目种子数量种子质量种苗数量种茵质量育性鉴定50株萝卡根直径0.5cm 抗病鉴定20 g 发芽率30%以上100株萝卡根直径0.5cm 抗逆境鉴定20 g 发芽率30%以上100株萝卡根直径0.5cm 4.2 供试晶种种子的处理要求未经审批机关同意,递交的种子不得进行任何影响芝麻植株生长的处理。如果经处理,应提供处理的详细说明。4. 3 供试晶种种子的保存测试单位接到测试种子后测试单位接到无性繁活后,随机选取部分种4. 4 其他申请测试者除、5 测试提交申请品当年收获2季月啊,5.5 其他测试品种除第一次6 性状的观测与判别6.1 观测的基本要求A 6. 1.
7、 1 审批机关根据申请者提供的资料,行多点测试。组,并设保护行。要求,重复观测的数据区分别来自两个区组。与测试品种一起观测的标准品种,应当表现正常,否则,本次观测无效。6.1.2 观测的记录按GB/T19557.1-2004的要求执行,并将最终计算结果转化为代码报出。原始记录必须经过复核和审核,并应有记录人、复核人、审核人签字。6.1 . 3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判别参照GB/T19557.1-2004的要求进行。6.2 特异性的判别测试品种与近似品种的同一性状在同一代码内,则表示测试品种在该性状上与近似品种无差异,否2 GB/T 19557.6-2004 则,有差异。测试品种质量性状有一
8、个性状或数量性状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性状与近似品种不同,或数量性状有一个性状与近似品种相差两个及两个以上代码,即可判定测试品种与近似品种具有特异性。6.3 一致性的判别对测试品种一致性的观测,以代码为分析单元,计算变异度。芝麻品种无性繁殖种苗的允许变异度不超过1%;常规品种种子繁殖苗的允许变异度不超过8%;自交系种子繁殖苗的允许变异度不超过2%;杂交种(F1)种子繁殖苗的允许变异度不超过5%。测试品种的变异度不超过近似品种在该性状上的变异度,也可判定测试品种在该性状表现一致。如果所观测的性状有差异,以表现最多的性状值为准,并报出该值。不能进行个体测试的性状,不进行一致性鉴定。6.4 稳定性的判别同
9、一代码,或各次测试的变异度无显著变化,则表示该品种在此7 性状7. 1 概述本标准从植物形46个(附录A)。包的基本性状;补充7.2 必测性状(1!Jl俨心叶颜色;颜色;株高;茎粗;叶柄颜色;托叶纤维细度;雌花3 GB/T 19557.6-2004 性状观测时期1.子叶形状09 2.心叶颜色23-25 3.幼茎颜色27 4.光敏感性A31-41 5.抗炭瘟病31-43 6.抗花叶病A31-43 4 附录A(规范性附录)吉麻晶种测试性状襄A.1性状襄性状描述近圆形椭圆形心脏形浅绿色黄绿色深绿色红色紫红色浅绿色黄绿色深绿色红色紫红色敏感钝感高抗抗中抗中感感离感未发现轻感中感重感严重感染标准品种代码
10、湘芒2号1 华芒4号2 华芒2号3 大竹线麻1 铜皮青2 古巴芝麻3 平塘圆麻4 红皮小麻5 华芒1号1 彭水黄轩2 湘主2号3 大竹线麻4 红皮小麻5 黑皮壳l 古巴芒麻2 黑皮宽1 华芒4号2 细叶绿3 华芒2号5 芦竹青7 湘主1号9 自里子青1 湘主2号3 黄壳早5 大叶红蚌瞌7 青皮大麻9 GB/T 19557.6一2004表A.l(续)性状观测时期性状描述标准品种代码近圆形红皮小麻1 卵圆形阳新细叶绿2 尖椭圆形大竹线麻3 7.叶片形状35 椭圆形太子黄标4 宽卵形广东麻5 心脏形叙永芒麻6 窄上高青皮轩3 8.叶片宽度35 中芦竹青5 宽湘芒2号7 短自脚麻3 9.叶片长度35
11、中阳新细叶绿5 长大竹线麻7 短江口黄秤麻3 10.叶柄长度35 中铜皮青5 长黑皮亮7 多湘芒2号3 11.叶面皱纹35 中江口黄轩麻5 少大竹线麻7 窄广苑譬3 12.叶缘锯齿宽度35 中黔彗1号5 宽黄白麻7 浅阳新细叶绿3 13.叶缘锯齿深度35 中恩施青麻5 深大竹线麻7 浅绿色太子黄标3 黄绿色坛林白麻5 14.叶片颜色35 绿色黄壳早7 深绿色黑皮亮9 浅绿色古巴芒麻1 黄绿色上高青皮秤2 微红色芦竹青3 15.叶脉颜色35 淡红色江口黄轩麻4 红色青皮大麻5 深红色红皮小麻6 紫色黑皮亮7 5 GB/T 19557.6-2004 表A.1(续)性状观测时期性状描述标准品种代码浅
12、绿色凤凰青麻黄绿色湘主2号2 微红色芦竹青3 16.叶柄颜色35 淡红色黄壳早4 江口黄轩麻5 黄叶麻6 黑皮亮7 乱青麻2 3 17.托叶颜色kty 35 4 5 6 7 院飞r.;法,f&WII.iJ 普3 18哺与主茎剧17f . 中t藩i5 7 1 3 19.株高瞅|b 7 9 3 20.茎粗恩施青麻5 红皮小麻7 湘兰2号9 阳新细叶绿红褐色红皮小麻2 21.成熟茎色41-43 绿褐色芦竹青3 褐色江口黄轩麻4 黄白色红皮小麻绿白色大竹线麻? 22.麻骨色41-43 白绿色咸丰黄麻3 微红色大叶红炸瞌4 6 GB/T 19557.6-2004 表A.1(续)性状观测时期性状描述标准品
13、种代码均匀华主4号3 23.茎轩均匀度4143 较均匀雅麻5 不均匀黄壳早7 整齐凤凰青麻3 24.生长整齐度A4143 较整齐黑皮苑5 -唱蝠-江口黄秤麻7 江口黄轩麻芦竹青3 25.原麻柔软度A战严35 7 9 3 26.原麻斑疵A10 41 黯|中|;1 ¥二飞5 ;:O? 、7 3 5 27.头麻纤维细t14143 7 9 3 5 7 9 3 29.原麻含胶率A43 竹青5 口黄轩麻7 黑皮亮30.地上茎着生形态9599 散生望.芦竹青2 r型江口黄轩麻3 月号黑皮苑3 中等湘芒2号5 31.分株力4143 较强阳新细叶绿7 强江口黄轩麻9 低江口黄轩麻3 32.有效株率4143 中大
14、竹线麻5 高湘主2号7 7 GB/T 19557.6-2004 囊A.1(续)性状观测时期性状描述标准品种代码低江口黄秤麻3 33.鲜茎出麻率41-43 中阳新细叶绿5 高华芝4号7 低上高青皮秤3 34.鲜皮出麻率41-43 中红皮小麻5 高华雪4号7 低坛林自麻3 41-43 中黄壳早5 35.年均纤维细度61-63 87-89 优华芒1号7 特优江口黄秤麻9 41-43 弱江口黄秤麻3 36.年均单纤维强力61-63 中芦竹青5 87-89 强白里子青7 高抗浏阳鸡骨自1号1 抗上高青皮轩2 41-43 中抗湘主2号3 37.抗根腐线虫病A61-63 87-89 中感古巴芒麻5 感黄壳早
15、7 高感自里子青9 黄白色红皮小麻1 绿白色大竹线麻2 38.原麻颜色43 浅绿色雅麻3 黄绿色青皮大麻4 褐色红骨筋5 早熟平塘圆麻3 39.熟期类型A44、63、89中熟芦竹青5 晚熟湘芒2号7 低坛林白麻3 中芦竹青5 40.二麻纤维细度61-63 优华芒3号7 特优江口黄轩麻9 8 GB/T 19557.6一2004囊A.1 (续)性状观测时期性状描述标准品种代码黄白色自里子青1 黄绿色上高青皮轩2 淡红色芦竹青3 41.雌蕾颜色78-81 红色红皮小麻4 深红色青皮大麻5 紫色黑皮亮6 少红皮小麻1 较少大竹线麻3 42.雌花量A82 中5 较多黄壳早7 多黑皮亮9 单雌青皮大麻1
16、43.雌雄蕾发育状况82 单雄2 雌雄同株黑皮宽3 低坛林白麻3 中华芒1号5 44.三麻纤维细度87-89 优华主3号7 特优江口黄秤麻9 轻华主4号3 45.种子千粒重A92-93 中湘芒2号5 重华芒2号7 浅根型江口黄秤麻3 46.根型95-99 中间型芦竹青5 深根型黑皮亮7 注祷为必测性状。.为群体性状。9 G/T 19557.6-2004 表A.2代码描述种子发芽出苗期00 |干种子01 |开始吸水03 |吸水结束05 |胚根从瘦果中伸出07 |子叶从瘦果中伸出09 |子叶出土平展10 I 2片真叶展开11 I 4片真叶展开13 |6片真叶展开15 17 21 23 25 3片5
17、27 齐茵29 齐苗后31 3359 茎茎轩轩到13 41 43 45 47 49 51 I齐苗后10天53 I田间封行10 茧麻生长观测时期十进制代码表述57 茎秤开始变褐黑色59 |茎轩1/3变褐黑色61 l茎秤1/2变褐黑色63 1茎秤2/3变褐黑色三麻生长期(常年麻园)65 150%麻亮出茵(出苗期)B.1 子叶形状B. 1.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附录B(规范性附录)性状的解释B. 1.2 观测时间:种子繁殖出苗后子叶平展。B. 1.3 观测部位:子叶。B. 1.4 观测方法:目测,按表B.lB. 1. 5 观测量:随机观察20棵B.2 B. 2.1 B. 2. 2 B.
18、2. 3 B. 2. 4 B. 2. 5 子叶形状代码心叶颜色栽培方法:按观测时间:头麻观测部位:地上茎观测方法:目测,对观测量:随机观察20颜色分类代码浅绿色B.3 幼茎颜色B. 3.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8 . 3.2 观测时间:头麻出苗后苗高10cm20 cm调查。8.3.3 观测部位:地上茎基部10cm。8.3. 4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并按表B.3进行分级。GB/T 19557.6-2004 心脏形3 红色紫红色4 5 11 GB/T 19557.6-2004 B. 3. 5 观测量z整个小区,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度。襄B.3幼茎颜色的分级标准颜色分类代码B
19、.4 光敏感性浅绿色1 B. 4.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黄绿色2 B. 4. 2 观测时间z头麻封行至工艺成熟期。B.4.3 观测部位z地上茎中上部叶腋。深绿色3 B. 4. 4 观测方法:目测是否现蕾、开花,并按表B.4进行分级。B.4.5 观测量z整个小区,如有变异,计算变异度。头麻生殖生长情况级别代码襄B.4光敏感性的分组标准不现蕾敏感1 B.5 抗炭瘟病(Collectotricumboehmeria Sawada) 红色4 现蕾、开花钝感2 紫红色5 B. 5.1 栽培方法:采用自然病圃诱发、辅以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每份测试品种的种植数量不能少于20壳。田边四周及品种间种植
20、感病品种作为诱发行,肥水管理略高于大田。B.5.2 观测时期z头麻封行至工艺成熟期。B.5.3 观测部位z叶片和地上茎。B. 5. 4 观测方法:头麻苗期,用在100倍显微镜下-个视野平均有50个以上抱子的悬浮液于傍晚喷雾接种,接种后经常喷雾以保持小环境内的高湿度,以利发病。待感病对照品种的发病程度表现高感症状时,进行调查,并按表B.5进行分级。B. 5. 5 观测量:10亮。表B.5抗炭瘟病的分级标准级别发病情况代码高抗CHR)茎叶上基本无病斑1 抗CR)每叶(或每茎)上有1个5个病斑2 中抗CMR)每叶(或每茎)上有5个10个病斑3 中感(MS)每叶(或每茎)上有10个20个病斑5 感(S
21、)每叶(或每茎)上有20个40个病斑7 高感CHS)每叶(或每茎)上有病斑40个以上9 一一B.6 抗花时病B. 6.1 栽培方法z采用田间病圃自然诱发鉴定的方法,每份测试品种的种植数量不少于20克。测试区四周及品种间种植己感染花叶病的感病品种,适量增施氮肥,以利发病。B.6.2 观测时期:头麻封行期至工艺成熟期。B.6.3 观测部位z植株、叶片。B.6.4 观测方法:当测试区内感病对照品种出现高感症状时进行调查,并按表B.6进行分级。B. 6. 5 观测量:10亮。表B.6抗花叶病的分组标准级别发病情况未感染未显症状轻感中上部叶片轻度花叶,株离较正常,达正常株高的4/5以上中感中上部叶片轻度
22、花叶畸形、泡斑,株高较正常株高矮化不到2/5重感中上部叶片中度花叶、畸形,株高较正常株高矮化不到3/5严重感染中上部叶片严重花叶、畸形,株高较正常株高矮化3/5以上B.7 叶片形状B. 7.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B. 7. 2 观测时间z头麻黑秤始期(快速生长后期)。B. 7. 3 观测部位z地上茎从上至下第811片展开叶中选取1片。B. 7. 4 观测方法z目测,并按表B.7和图B.2进行分级。B.7.5 观测量z每小区选择10亮,每克选取2根高大植株。表B.7叶片形状的分级标准(参见固B.2)叶片形状代码近圆形1 近圆形椭圆形卵圆形2 尖椭圆形椭圆形3 4 卵圆形尖椭圆形宽卵形心
23、脏形固B.2叶片形状GB/T 19557.6一2004代码1 3 5 7 9 宽卵形心脏形5 6 13 GB/T 19557.6-2004 B.8 叶片宽度B. 8.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B. 8. 2 观测时间:头麻黑手干始期快速生长后期)。B. 8. 3 观测部位:地上茎从上至下第81l片展开叶中选取1片。B. 8. 4 观测方法:测量叶片最宽处宽度,精确到0.1cm,计算平均值,并按表B.8进行分级。B. 8. 5 观测量:每小区选择10亮,每亮选取2根高大植株。B. 9 B. 9.1 B. 9. 2 B. 9.3 B. 9. 4 B.9.5 叶片宽度/cm级别代码叶片长度观测
24、部位:观测方法:观测量:每叶片长度/cm级别代码B.10 叶柄长度B. 10. 1 栽培方法:B. 10. 2 B.10.3 B. 10.4 B. 10.5 叶柄长度/cm级别代码B.11 叶面皱纹表B.8叶片宽度的分级标准B. 11.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B. 11. 2 观测时间:头麻黑秤始期(快速生长后期)。B. 11. 3 观测部位:地上茎从上至下第811片展开叶中选取l片。B. 11 . 4 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B.11进行分级。B. 11. 5 观测量:每小区选择10亮,每克选取2根高大植株。 15.0 宽7 12. 0 长7 表B.11 叶面皱纹的分级标准叶面皱纹代
25、码B.12 叶缘锯齿宽度少3 B. 12.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B.12.2 观测时间:头麻黑忏始期(快速生长后期)。中F O B. 12.3 观测部位:地上茎从上至下第81l片展开叶中选取l片。B. 12.4 观测方法:测量叶片最宽处两边的分级。B. 12.5 叶缘锯齿宽度/cm级别代码B.13 B. 13. 1 栽培方B. 13. 2 观测时B. 13.3 观测部B. 13. 4 观测方分级。B. 13.5 观测量叶缘锯齿深度级别代码B. 14 叶片颜色、B. 14. 1 栽培方法:按照第B.14.2 观测时间:头麻黑秤B. 14.3 观测部位:叶片。、B. 14.4 观测方法
26、:目测,对照标准比色B. 14.5 观测量:整个小区,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度。颜色代码B. 15 叶脉颜色浅绿色3 表B.14 叶片颜色的分级标准黄绿色5 B. 15.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GB/T 19557.6-2004 多7 0.9 宽7 表B.13进行深7 绿色深绿色7 9 15 GB/T 19557.6一2004B. 15.2 观测时间:头麻黑轩始期(快速生长后期)。B. 15.3 观测部位:地上茎从上至下第6,.,11片叶片背面主脉。B.15.4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并按表B.15进行分级。B.15.5 观测量:随机观察20株,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度
27、。颜色代码表B.15叶脉颜色的分组标准黄绿色I ;徽红色浅绿色淡红色1 4 B. 16 叶柄颜色B. 16. 1 B.16.2 B.16.3 B.16.4 B. 16.5 栽培方法z按照第5章的要求。观测时间:头麻黑轩始期(快速生长后期)。观测部位z地上茎从上至下第6,.,11片叶片叶柄。观测方法t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并按表B.16进行分级。观测量:随机观察20株,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度。表B.16叶柄颜色的分级标准黄绿色l 微红色| 淡红色| 213 I 4 I 颜色浅绿色代码1 B.17 托叶颜色B. 17. 1 B.17.2 B.17.3 B. 17.4 B.17.5 栽培方法:按
28、照第5章的要求。观测时间:头麻黑轩始期(快速生长后期)。观测部位z地上茎从上至下第6,.,11片叶片托叶。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并按表B.17进行分级。观测量:随机观察20株,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度。表B.17 托时颜色的分级标准微红色| 淡红色| 颜色色绿1捉骂、w2,.2 黄绿色代码B. 18 叶柄与主茎夹角B. 18.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B. 18.2 观测时间:头麻黑轩始期(快速生长后期)。B. 18.3 观测部位:地上茎从上至下第8,.,11片展开叶中选取1片。B.18.4 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B.18进行分级。B. 18.5 观测量:随机选取20株。裴
29、B.18 叶柄与主茎央角的分级标准叶柄与主茎夹角75。紫色7 紫色7 紫色7 大7 B. 19株高B. 19.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GB/T 19557.6-2004 B.19.2 观测时间z头麻工艺成熟时、收获前。B.19.3 观测部位z地上茎。B.19.4 观测方法z测量麻茎基部平土表)至生长点的高度,精确到厘米。B.19.5 观测量z测量3亮-5亮麻所有有效茎株高,计算平均值,并按表B.19进行分级。裴B.19 株高的分组标准高度/cm170 较矮小中等较高大高大3 5 7 9 B.20 茎粗B.20.1 栽培方法z按照第5章的要求。且20.2观测时间z头麻工艺成熟时、收获前
30、。B.20.3 观测部位=地上茎。B.20.4 观测方法:测量麻茎离地面1/3处直径,精确到0.01cm。B.20.5 观测量z测量3亮-5克麻所有有效茎直径,计算平均值,并按表B.20进行分级。亵B.20茎粗的分组标准细较细中等较粗粗1. 25 1 3 5 7 9 B.21 成熟茎色B. 21. 1 栽培方法z按照第5章的要求。B. 21. 2 观测时间z头麻工艺成熟期。B.21.3 观测部位z地上茎中下部。B. 21.4 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B.21进行分级。B. 21. 5 观测量z整个小区中的有效茎,如果颜色不一致,计算变异度。襄B.21成熟茎色的分组标准颜色| 黄褐色| 红褐色|
31、绿褐色褐色代码1 2 3 4 B.22 麻骨色B.22.1 栽培方法z按照第5章的要求。B.22.2 观测时间:头麻工艺成熟期。B.22.3 观测部位z剥皮后的地上茎下部(基部,即向土壤的一段)木质部。B.22.4 观测方法z目测,并按表B.22进行分级。B.22.5 观测量z每小区10根茎轩。黄白准一标?级一分一的色一白骨一绿麻一呵,-呵,-. B-表一自绿微红色1 2 3 4 17 G8/T 19557.6-2004 8.23 茎轩均匀度B. 23. 1 栽培方法z按照第5章的要求。8. 23. 2 观测时间:头麻工艺成熟期。8. 23. 3 观测部位:地上茎。8.23.4 观测方法:目测
32、茎轩上部、下部的茎粗差异程度,差异愈小愈均匀,按表B.23进行分级。8.23.5 观测量:整个小区有效茎。茎轩均匀度代码8.24 生长整齐度8.24.1 B. 24. 2 8.24.3 8.24.4 B. 24. 5 B. 25 原麻柔B. 25. 1 栽培8.25.2 8.25.3 8.25. 4 8.25.5 观测量:二三原麻柔软度代码B. 26 原麻斑疵表8.23茎轩均匀度的分级标准J1 、萨 8. 26.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8.26.2 观测时间z头麻收获后。8. 26.3 观测部位:原麻。8.26.4 现测方法:目测,与标准品种比较,并按表B.26进行分级。8.26.5
33、观测量:二三100g原麻。表8.26原麻斑疵的分级标准原麻斑疵少中代码3 5 18 不均匀7 7 粗硬9 多7 GB/T 19557.6-2004 B.27 头麻纤维细度B.27.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B. 27.2 观测时间:头麻收获后。B. 27 . 3 观测部位:精干麻。B. 27 . 4 观测方法:按GB/T5884-1986执行,并按表B.27进行分级。B. 27. 5 观测量:三次重复。表B.27头麻纤维细度的分级标准纤维细度/(m/g)级别代码1 8002 199 二三2200 特优9 B. 28 B. 28.1 B.28.2 B.28.3 B. 28. 4 观测方进行
34、分级。B.28. 5 X见测原麻锈脚长级5.0 长一9B. 29 B. 29. 1 B. 29. 2 B.29.3 B. 29. 4 观测方法:用化学脱胶法脱胶,精B.29进行分级。B.29.5 观测量:重复三次。B.29.6 计算公式:已测试回潮率的原麻为12%时的重量,并按表L实测回潮率1十12%1+实测回潮率精干麻重(g)=实测精干麻重(g)X l十12%原麻含胶率(%)=原麻重(g)一精干麻重(g2X 100 原麻重(g)表B.29原麻含胶率的分级标准原麻重(g)= 、af句tAB J飞、,94 B ,飞、BJqJ B J,、原麻含胶率/c%)级别代码35 低3 中高7 19 GB/T
35、 19557.6一2004B.30 地上茎着生形态B.30.1 栽培方法z按照第5章的要求。B.30.2 观测时间:测试最后-年头麻收获前和三麻收获后。B.30.3 观测部位z地下茎和地上茎。且30.4观测方法z头麻收获前目测单亮地上茎分布范围,三麻收获后将麻亮挖起,目测地下茎的数目和粗度,测量地下茎的长度,精确到厘米,地下茎长度每亮测量最长的2根3根,计算平均值,并按表B.30进行分级。B.30.5 观测量:观测5亮。表B.30地上茎着生形态的分组标准级别地上茎和地下茎着生、分布及形态丛生型地上茎丛生,单亮麻株群体生长较紧凑,跑马根少、粗短(20cm) B.31 分株力B. 31. 1 栽培
36、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B. 31. 2 观测时间:头麻工艺成熟期。B. 31. 3 观测部位z地上茎。代码1 2 3 B. 31. 4 观测方法:测定每亮所有成活地上茎(分株)数。计算平均分株力,并按表B.31进行分级。B. 31.5 观测量:10壳。表B.31分株力/(株/凳)18 中等较强强5 7 9 B.32.4 观测方法:测定有效株数(工艺成熟时能正常收麻的麻株称为有效株)和无效株数(工艺成熟收获时,麻株显著矮小或未成熟的、在生产上无利用价值的小麻株称为无效株),计算有效株率(单位面积上的有效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率),并按表B.32进行分级。B.32.5 观测量:随机测定10克。表B.
37、32有效株率的分级标准有效株率/c%)级别代码B.33 鲜茎出麻率80% 高7 GB/T 19557.6-2004 B.33.4 观测方法t取一定数量的新鲜有效茎,称取重量(mj)后立即剥皮,并立即称取鲜皮重量(mz), 刮制晒干后称取原麻重量(m3),计算原麻重量(m3)占鲜茎重量(mj)的百分率,并按表B.33进行分级。B.33.5 观测量z随机选取20根有效茎。表B.33鲜茎出麻率的分级标准鲜茎出麻率/(%)级别代码4.5% 高3 5 7 B.34 鲜血出麻率B.34.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B. 34. 2 观测时间:头麻工艺成熟期。B.34.3 观测部位:地上茎、鲜皮和原麻。
38、B. 34. 4 观测方法:取一定数量的新鲜有效茎,称取重量(mj)后立即剥皮,并立即称取鲜皮重量(mz), 刮制晒干后称取原麻重量(m3),计算原麻重量(m3)占鲜皮重量(mz)的百分率,并按表B.34进行分级。B. 34. 5 观测量:随机选取20根有效茎。表B.34鲜皮出麻率的分组标准鲜皮出麻率/(%)级别代码13% 高3 5 7 B.35 年均纤维细度B. 35.1 栽培方法z按照第5章的要求。B.35.2 观测时间:头麻、二麻、三麻收获后。B. 35. 3 观测部位:精干麻。B.35.4 观测方法:按GB/T5884一1986执行,分别测试头麻、二麻、三麻纤维细度,再平均而得年均纤维
39、细度,并按表B.35进行分级。B.35.5 观测量z三季,每季三次重复。表B.35年均纤维细度的分级标准纤维细度/(m/g)级别代码:;(1 399 低3 1 4001 799 1 8002 199 中优二主2200 特优7 9 B.36 年均单纤维强力B. 36.1 栽培方法z按照第5章的要求。B.36.2 观测时间:头麻、二麻、三麻收获后。B. 36. 3 观测部位z精干麻。B.36.4 观测方法:参照GB/T5886一1986,单位为牛顿(N)或厘牛顿(cN)。分别测试头麻、二麻、三麻的单纤维强力,再平均而得年均单纤维强力,计算平均值,并按表B.36进行分级。B.36.5 观测量z三季,
40、每季每试样100根纤维,三次重复。表B.36年均单纤维强力的分组标准单纤维强力/cN级别代码q-弱-33550 50 中强5 7 21 GB/T 19557.6-2004 B.37 抗根腐线虫病CPratylenchuspenetrans Cobb ) B.37.1 栽培方法: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方法或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自然病圃鉴定是将测试品种按编号排列在上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内,肥水管理略高于常规田。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是将严重发病田内的病克和土壤撒在测试品种田内,或在测试品种移栽时撒于栽植穴内。每份测试品种的种植亮数不能少于20壳。B. 37 . 2 观测时期:工艺成熟期。B. 37. 3 观测部位:
41、地上茎、萝卡根和地下茎。B. 37 . 4 观测方法:待感病对照品种的发病程度达到高感症状时按表B.37标准调查记载病情。B. 37. 5 观测量:10亮。级别高抗(HR)抗(R)中抗(MR)中感(MS)感(S)高感(HS)B.38 原麻颜色B. 38.1 B. 38.2 B. 38. 3 B. 38. 4 B. 38. 5 观测量:颜色代码代码2-3-5-7-9 褐色5 B.39 熟期类型、B. 39.1 栽培方法:按照第冒B. 39. 2 观测时间:头、二、三赚B. 39. 3 观测部位:地上植株。B. 39. 4 观测方法:记载每季麻的工艺成熟京玛峰麻垂抨甲F部门/22/3)变色、中下部
42、叶片脱落、催亮芽出现时为工艺成熟期;每季麻从出苗到工艺成熟期所经历的天数,将全年三季麻的工艺成熟天数相加即得全年工艺成熟天数,并按表B.39进行分级。B. 39. 5 观测量:整个小区。表B.39熟期类型的分级标准190 全年工艺成熟天数/天级别代码早熟中熟3 5 7 22 晚熟B.40 二麻纤维细度B. 40.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B. 40.2 观测时间:二麻收获后。B. 40. 3 观测部位:精干麻。B. 40. 4 观测方法:按GB/T5884-1986执行,并按表B.40进行分级。B. 40 . 5 观测量:三次重复。表B.40二麻纤维细度的分级标准纤维细度/(m/g)1
43、399 1 8002 199 级别代码B. 41 雌曹颜色B. 4 1. 1 B. 41. 2 B. 4 1. 3 B. 4 1. 4 B. 4 1. 5 观测颜色代码B.42 雌花量B. 42. 1 栽培B.42.2 观测B. 42. 3 观测B. 42. 4 B. 42. 5 雌花量代码B. 43 雌雄曹发育状况B. 43. 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币。B. 43. 2 观测时间:三麻开花基本结束。B. 43.3 观测部位:雌雄花序。优GB/T 19557.6-2004 二主2200特优9 紫色6 多9 B. 43. 4 观测方法:目测,如果雌雄蕾发育状况不一致,计算变异度,并根据表B
44、.43进行分级。B. 43. 5 观测量:整个小区。雌雄蕾发育状况代码表B.43雌雄蕾发育状况的分级标准单雌单雄2 雌雄同.I 3一一GB/T 19557.6-2004 B.44 三麻纤维细度B. 44.1 栽培方法:按照第5章的要求。B.44.2 观测时间:三麻收获后。B. 44. 3 观测部位E精干麻。B.44.4 观测方法:按GB/T5884一1986执行,并按表B.44进行分级。B.44.5 观测量:三次重复。表B.44三麻纤维细度的分组标准纤维细度/Cm/g)级别主主1399 低1 400-1 799 中1 800-2 199 代码3 B.45 种子干枝重B. 45.1 栽培方法:按
45、照第5章的要求。B.45.2 观测时间:三麻种子成熟期。B.45.3 观测部位:花序基部、中部种子。优5 7 二三2200特优9 B. 45. 4 观测方法:风(晒)干芒麻种子,随机选取1000粒发育良好的种子,在40.C下烘至恒重后,准确称重至0.001g,计算平均值,并按表B.45进行分级。B.45.5 观测量:三次重复。襄B.45种子千粒量的分级标准千粒重/g0.100 重7 B.46.4 观测方法:将整个麻亮挖起,目测,与标准品种比较,并按表B.46和图B.3进行分级。B.46.5 观测量:观测5壳。表B.46根型的分级标准(参见固B.3)级别地下根茎形态深根型萝卡根入土深,地下根茎分
46、布范围小,紧凑,萝卡根中心轴与地面的夹角大中间型萝卡根入土较深,地下根茎分布范围中等,萝卡根中心轴与地面的夹角较大浅根型萝卡根入土浅,松散,地下根茎分布范围大,萝卡根中心轴与地面的夹角小深根型中佣塑tl根型圈B.3根型24 代码3 5 7 附录C(规范性附录)芭麻新晶种测试技术问卷格式申请号:申请日z一、晶种暂定名称二、属或种的中文和拉丁文名称三、申请人和联系人姓名或名称:地电E-mail , 址:话z四、申请人或代理机构签章五、晶种的来源及适宣生长区域1.品种来源2.品种适宜生长区域六、晶种保存和繁殖技术特点七、指出晶种或组合的性状(见附表)八、申请晶种与近似晶种的差异芭麻技术问卷审批机关收
47、到日期z审批机关处理意见z邮编:传真:联系人:近似品种名称与近似品种有差异的性状近似品种描述九、有助于辨别申请晶种的其他信息1.抗病虫害的特性2.品种测试要求的特殊条件3.其他编号:XXXX一XXX申请品种描述25 GB/ T 19557.6-2004 性状2 3 近圆形|椭圆形|心脏形1.子时形状2.心叶颜色3.幼茎颜色4.光敏感性5抗炭瘟病6.抗花叶病7.叶片形状8.叶片宽度9.叶片长度10.叶柄长度11.叶面皱纹大竹线麻12.叶缘锯齿窄宽度广亮替13.叶缘锯齿浅深度细叶绿浅绿色14.叶片颜色太子黄标26 4 晶种性状描述表性状描述代码5 6 江口黄秤麻中黔兰1号恩施青麻黄绿色坛林臼麻特性值观察申请近似时期8 9 7 品种品种3-27 35 35 35 35 I 35 湘主;宽I 35 黄白麻I 35 大竹线麻绿色深绿色I 35 黄壳早黑皮亮表(续)性状描述代码性状2 3 4 5 6 浅绿色|黄绿色|微红色淡红色红色深红色15叶脉颜色-116.叶柄颜色17.托叶颜色18.叶柄与主茎夹角19.株高20.茎粗21.成熟茎色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