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3. 100. 30 A 02 道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3859-2009 劳动定额测时方法The time measurement method of labor quota 2009-03-09发布2009-09-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痊总局唱舍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叩G/T 23859-2009 目次前言.皿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V I 范围.2 术语和定义. 2. 1 作业要素. 2.2
2、 定时点2.3 延续时间-2.4 测时记录表. 2.5 观测周期. 2.6 观测次数. 2. 7 异常值. 2.8 组合作业要素3 测时方法应用范围和条件. 3.1 应用范围3. 1. 1 工作改善. 3. 1. 2 制定、修订时间定额.2 3.2 应用条件.2 4 测时的方法及要求.2 4. 1 测时的方法4. 1. 1 连续测时法1. 1. 2 循环测时法.2 4. 1. 3 整体测时法4.2 测时的要求. 4.2.1 测时前的准备.3 4.2.2 观察、记录.4 4.2.3 测时数据处理4.2.4 提出改进方案. 附录A(资料性附录)测时记录表附录B(资料性附录管理界限法(三倍标准偏差法
3、剔除异常值.8附录C(资料性附录标准的使用说明I . 剧昌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GB/T 23859-2009 本标准起草单位g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中国劳动学会劳动标准专业委员会、中国烟草工业集团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汪志洪、吴宝良、郑蜀洪、柳盛学。E GB/T 23859-2009 号!为充分发挥劳动定额定员工作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作用,本标准规定了劳动定额定员工作中的测时方法及要求。应用测时方法标准制定劳动定额定员标准更具有准确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它对促进企业管理,
4、增强企业竞争及驾驭市场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戚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将起到积极作用。N GB/T 23859-2009 劳动定额测时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劳动定额测时工作程序,测时方法与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工作时间消耗的分析研究及时间定额的制定.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 1 作业要素factors 能够完整地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序组成单元。2.2 定时点appointed time 工序中相邻两作业要素之间的分界标志。当操作者按工艺进行操作到达定时点时,标志前一作业要素的结束,后一作业要素的开始g2.3 2.4 2.5 2.6 2. 7 2.8 延
5、续时间continue time 对某一作业要素(或工序)进行一次完整观测所获得的时间值。测时记录表measuring the time record 观察、测时记录内容的表格。观测周期pro伊osticatethe period 观测一次完整的工序加工过程。现副次披pro伊ostcatethe number of time 测时过程中对工序作业要素观察、测定其时间消耗的次数。异常值abnormal value 由于不正常因素的影响在测时数列中出现的过大或过小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值。组合作业要素combination homework main factor 若干个连续的作业要素组成的测时单元回
6、3 测时方法应用范围和条件3.1 应用范围3. 1. 1 工作改善a) 分析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各类时间消艳的详细情况zM 需改进操作方法和消除时间损失的原困;c) 为准确制定时间定额标准和进一步制定、修订时间定额提供依据。1 GB/T 23859-2009 3. 1. 2 制定、修订时间定额根据劳动过程中各类定额时间的消耗,制定、修订时闯定额。3.2 应用条件a) 适用于以工序为犯j时对象和相对集中生产、工作场所;b) 需要得到生产工作场所的管理者和被测时对象的配合,维持原有的生产工作状态;c) 测时人员应经过事先的培训,熟悉时间消耗分类,掌握测时的方法、要领a4 J!tl时的方法及要求4.1
7、 测时的方法4. 1. 1 连续副时法以秒表为测时工具,按顺序对工序各作业要素逐一观察,连续记录其起止时间.有关连续测时法技术要求:a) 划分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应大于0.1min; b) 确定的定时点应明显易辨,选择从声响、视觉上能明确区别各作业要素起止的标志sc) 在下一作业要素定时点出现前,应完成该作业要素时间的观测和记录。4. 1. 1. 1 秒表使用在测时开始前秒表复零,测时第一个操作周期第一个作业要素开始时开动秒表,到测时最后一个操作周期最后一个作业要素观测结束后停止秒表,4. 1. 1. 2 观测、记录a) 从第一个操作周期的第一个作业要素开始,在每个作业要素的定时点处观察秒表读数
8、;b) 将每个作业要素定时点的秒表读数,记录在测时记录表中该作业要素相应操作周期的终止时间栏内国4. 1. 1. 3 作业要素延续时间计算作业要素延续时间,是每个作业耍素本身终止时间与前作业要素终止时间之差值。4.1.2 循环制时法以秒表为测时工具,按工序的操作顺序依次将若干个作业要素(作业要素-1)合并进行测定,最后获得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有关循环测时法技术要求=a) 作业要素之间有明显易辨的定时点sb) 测时秒表选精度1.7/1 000 min的数字式电子秒表;c) 观测点应选择能够清楚观察到作业要素定时点的地点;出现测次数应太于工序作业要素数。4. 1. 2. 1 秒表使用a) 在测时开
9、始前秒表复零,组合作业要素开始时开动秒表,在组合作业要素最后一个作业要素终止定时点停止秒表,在下一个组合作业要素开始时,再接秒表开始键,秒表继续计时,直至一组(作业要素数个)组合作业要素观测结束,使秒表复零。b) 在被观测组合作业要素结束时,读取秒表读数,将每个被观测组合作业要素,每次观测秒表读数,记录在测时记录表中该组合作业要素相应观测顺序(分组时间栏内囚4. 1. 2.2 作业要素延续时间计算4. 1. 2.2. 1 每个组合作业要素延续时间计算组合作业要素延续时间,是每个组合作业要素本身测时记录表中记录的终止时问,与其前一组合作业要素测时记录表中记录的终止时间之差值.z GB/T 238
10、59-2009 4. 1. 2. 2.2 作业要素延续时间计算按工序操作顺序,将依次递减的Ni(作业要素数)个组合作业要素编为一组,把每个组合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分组相加,除以(Ni一1),就是该工序各组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依次减去各组合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就是本次组合时减去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示例:某工序囱a.b. c. d. e五个作业要素组成,将其组合成A(b.c. d. ,)、B(a.c. d. e)、C(.b. d. e)、D(a.b. c. e)、E(a.b. c. d)五个组合作业要素,测时记录表中记录的某组五个组合作业要素A、B、C、D、E的终止时间值为,0.45min、0.95
11、min、1.45 It1in、1.9 min、2.4min.计算作业要素延续时间。计算每个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A=O. 45-0. 00=0. 45 min; D=l. 9- 1. 45=0. 45 min; B=O. 95-0. 45=0. 50 min; E=2. 40- 1. 9=0. 5 min. C=l. 45-0. 95=0. 50 min; 计算该组工序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X:A+B+C+D十E_ 0.45十0.50+0.50+0. 45十0.50X = 一-一一一一一一卒= 0.6 min. Ni- 5-1 计算该组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a=X-A=O. 60-0. 45=0.1
12、5 min: c=X-C= O. 60-0.50= 0.10 mio: e= X-E= O. 60-0. 50= 0.10 min. 4.1.3 整体那时法b=X-B=O. 60-0. 50=0.10 min; d = X-D=O. 60-0. 45=0.15 min ; 工序不再细分,以工序为一个整体采用秒表直接测定其延续时间。有关整体测时法技术要求za) 测时工序有间断作业要素时,测时前观测人员耍了解间断作业要素发生的频次;测时值中必须有间断作业要素发生的工序延续时间值zb) 观测次数要大于间断作业要素发生的周期数。4. 1. 3. 1 秒褒使用在被观测作业要素结束时观察秒表读数,将每个被
13、观测作业要素每次观测的秒表读数进行记录。读取秒表读数后,秒表复零。4. 1. 3. 2 观察、记录在被观测作业要素结束时观察秒表读数,将每个被观测作业要素每次观测的秒表读数,记录在汲!tl时记录表中该作业要素相应的观测j吸次时间栏内。4. 1. 3. 3 工序延续时间计算工序每个操作周期的延续时间值,就是秒表每次读数值。4.2 测时的要求4.2.1 测时前的准备4.2. 1. 1 测时对象选择a) 企业以前未采用过的新工艺;b) 流水作业线发生瓶颈现象,需改进操作方法的工序:c) 需制定、修订时间定额的工序;d ) 需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方法的工序回4. 2. 1. 2 收集资料测时前,重点收集
14、以下几个方面资料,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详见附录A中表A.loa ) 工作地供应、服务条件4b) 工作地劳动环境温度、湿度、照明、噪声等hd 设备名称、型号及刀、夹、量、模具名称、规格;3 GB/T 23859-2009 d) 加工零件名称、图号及材料、质量、技术要求Fe) 操作者姓名、技术等级、从事本专业工龄。4. 2. 1. 3 llJ分作业要素除对工序采用整体测时法外,较多对工序构成要素进行测时,因此,测时前,要预先划分作业要素,作业要素划分要遵循以下原则:a) 根据测时的方法和要求,作业要素划分要尽可能详细,但其延续时间不小于0.04min ; b) 子工作业要素、机械作业要素应分开;c)
15、 定量作业要素、变量作业要素要分开Fd) 重复作业要素、间断作业要素要分开;e) 作业要素之间有合适的定时点。4.2. 1. 4 选择测时方法在测时前,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各测时方法的特点,按下列原则选取一种合理的测时方法:a) 工序划分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大于0.1min时,优先采用连续测时法;b) 工序划分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小于0.1min时,应选用循环测时法Ec) 工序操作延续时间短,作业要素不易分的、专业化程度高的流水线或制定精度要求不很高的时间定额时,可采用整体测时法。4. 2. 1. 5 测时前有关工作a) 根据选择的测时方法选用计时器。一般采用计时精度较高、使用方便的数字式双针电子秒表
16、,使用前,栅时秒表的使用性能、精度要检查、校对,必要时如操作周期短,而又需要进行细微时间测定的),也可选用摄像机、电子计算机Eb) 填写测时记录表上端内窑,测时记录表见附录A中表A.1;c) 试测几个操作循环,验证测时方法选择的正确性,同时熟悉各作业要素的定时点sd) 将作业要素的代号顺次填入测时记录表中国4.2. 1. 6 预定观测次数预定观测次数根据表l确定。表1观测次数预定表作业要素测时数列生产延续时问/稳定系数1 z 类型mm 机动手动0.3 1. 2 1. 5 20 16 0.3 1. 3 1.7 15 13 小批0. 3 2.0 3.0 注1:表中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值为预测延续时间.
17、注2:时间单位为分钟(min)。4.2.2 观察、记录工序延续时间/min5 10 20 观测次数20 15 15 13 14 12 15 13 10 12 20 8 10 9 7 13 12 10 10 8 7 a) 认真观察测时情况并随时对表人1的有关内容作好记录z4 单位为分钟30 40 8 6 6 5 GB/T 23859-2009 b) 测时过程中发现有中断时间,应单独记录,注明起止时间,不正常因素也予以记载.4.2.3 测时敛据处理测时数据处理包括异常值剔除、观测次数检验,作业要素平均延键时间计算。4.2.3.1 异常值剔除为减少测时过程中不正常情况对测时结果的影响,在计算平均延续
18、时间前要采用下列方法确定上下管理界限,剔除测时数列中的异常值。也可采用三倍标准偏差法确定上下管理界限,剔除测时数列中的异常值见附录B管理界限法(三倍标准偏差法剔除异常值。按式(1)初步计算测时数列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Xo0 式中:立。=52x冒HO i=l (o一一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Xi一作业要素第t次测定延续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no二一作业要素实测次数,单位为次B计算测时数列管理控制线:按式(2)计算测时数列管理下限Xmo式中z 2 . .一.Lm - 1 +kLO Xm一一测时数据管理下限,单位为分钟(min); k 给定测时数列稳定系数.按式(3)计
19、算测时数列管理上限XL。式中2X2h二L-一一Xol+k XL-一测时数据管理上限,单位为分钟(min)。4.2.3.2 观测次鼓检验. ( 1 ) ( 2 ) . ( 3 ) 为保证观测时间数据达到测时工作精度,要求实际观测次数应大于给定测时相对误差对应的必要观测次数,因此应对己观测的次数进行检验。可靠度为95%时,满足测时相对误差对应的必要观测次数按式(的计算。l;t . ; I. ( 4 ) r王|扣12.:x -(Xif I S I .0 I I 2:Xi J 式中:N一一必要观测次数,单位为次inl一一剔除异常值后,实际观测次数,单位为次ES一一结定测时数据相对误差。检查测时数列,在
20、控制线以外的延续时间值,均是异常值,应予剔除。测时数据相对误差S若在测时前未给定,则按在劳动定额工作中的一般规定:制定时间定额标准时,测时数据相对误差取5%;制定一般时间定额时,测时数据相对误差取10%。若计算的必要观测次数小子(或等于)剔除异常值后实际观测次数,不再补测;若计算的必要观测次数大于剔除异常值后实际观测次数,应补测B5 GBjT 23859-2009 4.2.3.3 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的计算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X,为剔除异常值后,作业要素实测延续时间算术平均值,按式(5)计算。主zt主x. ( 5 ) 式中:主剔除异常值后,作业要素实测延续时间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分钟(min)。
21、4.2.4 提出改造方案根据作业要素的划分、实际测时的延续时间、测时数据的处理结果,分析研究总结先进的操作方法,提高时间定额水平,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推以应用。6 车间班组操作者姓名性别技术等级本专业工龄工资形式加工零件名称图号材料质量技术要求加工工序工序工作物等级生产批量作业序号要素定时1 2 名称,点l 终止延续2 终止延续3 终止延续4 终止延续5 终止延续6 终止延续7 终止延续终止8 延续工序延续时间工序评定系数附录A(资料性附录)测时记录表表A.l测时记录表观测日期观测人员审核人员观测开始观测结束岗位定员产量定额单件定额设备、工装设备名称型号看管台数夹具名称模具名称刀具名称量具名称观
22、测周期数3 4 5 6 时间/min作业宽放率GB/T 23859-2009 加工零件工序简图主要工艺参数工作地组织与条件工作分配方法材料供应方式工装供应方式作业要素有效平均延续7 8 9 10 次数时间单位为分钟工序定额时间7 GB/T 23859-2009 附录B(资料性附录管理界限法(三倍标准偏差法)剔除异常值B. 1 要求为消除测时过程中不正常情况对测时结果的影响,在计算作业要素平均延臻时间前,必须对测时数列中异常值予以剔除。剔除异常值按三倍标准偏差法。测时数据中,偏离平均值三个标准偏差以外的数值,都视为异常值。B.2 计算B.2.1 按式(B.l)初步计算测时数列作业要素平均延误时间
23、丸。x. = _!_去X;,。-1B. 2. 2 按式(B.2)计算测时数列标准偏差。6一一标准偏差。B. 2. 3 利用式(B.3)计算测时数据管理上限XL和管理下限XmoB.3 检查测时敢到电(X;-x.)z X(L.时=玄。:i:3.=立。土3I.!:.!. no 凡大于XL,小于Xm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值,均是异常值,应予剔除B8 .( B.1 ) . ( B.2 ) (B. 3) 附录C(资料性附录)标准的使用说明C.l 标准的使用实例C.l.l 测时方法标准。测时工作方法举例C. 1. 1. 1 示例G/T 23859-2009 某零件,已知条件见表C.l,图见表C.2内示意图圄在普
24、通车床上加工,心轴装卸。试对此零件测时,经分析研究后提出改进措施或方案,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表C.1 已知条件已直径D=80 mm 加工长度L=180 mm 切人切出长度L,十L,=lOmm 知零件质量G=L 2 kg 零件材料45号钢零件硬度HB=255305 条设备C620-1普通车床走刀次数;=1 参考零件转速n=305/min 件参考进给量S=0.281每转工序车外圆表面粗糙度、精度Ra3.2m、IT9C. 1. 1. 2 测时前的准备C. 1. 1.2.1 测时对象选择选择初、中、高同等数量,经验丰富的工人,需总结、推广先进的操作方法的工序,见表C.2中示意图,在C620-1普通车床上
25、车外圆工序。C. 1. 1. 2.2 收集资料工作地布量合理,工作环境较好,所用设备,刀、夹、量具等符合要求,工艺规程准确。C. 1. 1. 2.3 划分作业要素作业要素划分见表C.2测时记录表.本工序按要求划分为7个作业要素,将手工作业要素与机械作业要素详细分开,并确定了明显易辨的定时点。C. 1. 1. 2. 4 选择测时方法因作业要素时间大部分都大于0.1min,选择连续测时法BC. 1. 1. 2. 5 测时前的高关工作将工序划分的作业要素按顺序填入表C.2测时记录表。并进行了试测时,对使用测时工具进行了检查、校对,保证测时的准确性。C. 1. 1. 2.6 预定观测次数按要求查表1.
26、观测次数预定为N=lO次左右a因定额时间为4min,暂确定N=8次。C. 1. 1. 3 观察、记录将观察测时数据作好记录并填人表C.2测时记录表。不正常情况的数据作好记录,并填入表C.3不正常情况表肉。C. 1. 1.4 数据处理C. 1. 1. 4. 1 异常值剔除见表C.3不正常情况.巳剔除两项异常值。a) 按式(1)初步计算测时数列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主.X=4. 21-;-7=0. 6 min; X, =O. 44-;-8=0. 055 min; X3=2. 24-;-8=0. 28 min占主4=17.97-;-8=2.25 min。Xs =1. 71-;-8=0. 21 min;
27、 X. =0.72-;-8二0.09min; X7 =3-;-7=0.43 min; 9 G/T 23859-2009 表C.2测时记录表车间观测问期加工零件工序简图f!f组观测人员-一一一-180 - -甲、._.操作者审核人员丝勿级-姓名观测开始性别观测结束50 技术等级岗位定员._ 本专业工龄产量定额织移纺乡乡工资形式单件定额4 min 示图加工零件设备、工装主要工艺参数工作地组织与条件名称轴套设备名称普通车床工作分配方法._-厅,一图号MP-OI-001 型号C620-1 材料供应方式材料45号钢看管台数1 工装供应方式质量1. 2 kg 央具名称心轴技术要求模具名称加工工序车外圆刀具
28、名称车刀工序工作物等级最具名称卡尺生产批量小批观测周期数作业要素序号作业要定时点有效平均延续1 Z 3 4 5 6 7 8 素名称次数时间/min单位为分钟时间装上手离终止30. 5 34.2 38. 22 42. 78 46.88 50.85 54. 87 58. 68 l 7 0.6 零件扳手连续0.5 0.53 0.67 0.83 0.58 O. 6 0.5 主轴终止30.55 34.25 38.27 42.85 46.93 50. 92 54.92 58.73 2 开车8 0.055 转动连续0.05 0.05 0.05 0.07 0.05 0.07 0.05 0.05 移动刀接触终止
29、30.8 34.55 38. 52 43.18 17.22 51. 22 55.17 59 3 8 O. 28 刀架工件连续0.25 0.3 0.25 0.33 0.29 0.3 0.25 0.27 切削终止32.97 36.8 40.72 45.35 49.52 53.55 57.42 1. 3 4 车削B 2.25 终止连续2.17 2.25 2.2 2.17 2.3 2. 33 2.25 2.3 移动手离终止33.17 37.0 40.93 45.55 49.75 53. 75 57.67 1. 52 0.21 5 8 刀架手柄连续0.2 。.20.21 O. 20 0.23 。.20.
30、25 0.22 主轴停终止33.25 37.1 41. 01 45.63 49.85 53.83 57.77 1. 62 6 停车8 O. 09 止转动连续0.08 0.1 0.08 0.08 0.1 0.08 0.10 0.10 卸下手离终止33.67 37.55 41. 45 46.05 50.27 54.27 58.18 2.45 7 7 0.43 零件零件连续0.42 0.45 0.44 。.420.42 0.44 0.41 工序延续时间3.67 3.85 3. 9 4. 22 4 3.91 3.92 10 GB/T 23859-2009 b) 按式(2)计算测时数列管理下限Xm;按式
31、(3)计算测时数列管理上限XLo小批生产;手动操作;X=0.6 min. 查表1是=3Xml =2-;- 0+3) X 0.6=0.3 min; Xu二(2X3)-;.-O+3)XO. 6=0. 9 min 是1-最大延续时间最小延续时间=0.83-;-0.5=1.7 正常值klk小批生产;手动操作;X.=0.055 tnin 查表1k=2.5 Xm.=2-;.-(1+2. 5) XO. 055=0. 031 min; Xu=(2X2. 5)-;.- (1+2. 5)XO. 055=0. 079 tnin k.=最大延续时间最小延续时间=0.07-;-0. 05 = 1. 1 正常值是2k小批
32、生产z手动操作;主3=0.28min 查表1k=2.5 X.s = 2-;.- (l +2.5) X 0.28=0.16 min; Xw = (2X 2.5) -;.-(1十2.5)XO. 28=0. 4 min k,=最大延续时间最小延续时间=0.33-;-0.25=1.3 正常值儿是小批生产;tJL动;主,=2.25min 查表1k=2 Xm4 =2-;.-(1十2)X2. 25 = 1. 5 min; XL4 = (2X 2)-;- 0+2) X2. 25=3 min k.=最大延续时间最小延续时间=2.23-;-2.17=1.1正常值k.k小批生产;手动操作;Xs=0.21 min 查
33、表1k=2.5 X时=2-;.-(l+2.5)XO.21=0.12min; XLs=(2X2.5)-;.-0十2.5)XO. 21=0. 3 min ks=最大延续时间最小延续时间=0.25-;-0.2二1.3正常值缸k小批生产;于动操作;瓦=0.09mn 查表1k=2.5 Xm6 =2-;-(1十2.5)X 0.09=0.051 min; Xu = (2 X 2.5) -;.- (1 +2. 5) X 0.09= O. 129 min k6=最大延续时间最小延续时间=0.1-;-0.08=1.3 正常值k6k小批生产i手动操作;X1= 0.43 min 查表1k=3 Xm1=2-;.-(l十
34、3)XO. 43=0. 215 min; XL1=(2X3)-;.-(1+3) XO. 43=0. 645 min 是7-最大延续时间最小延续时间=4.22-;-3.67=l. 2 正常值鸟kd 检查测时数列。无控制线以外的延续时间均是正常值。C. 1. 1. 4.2 观察次数检验按式(4)进行观测次数检验。预规定可靠度为95%,相对误差取5%.5=0.05。N总检=(.6X弘6-55川f= 3次N注N总检飞.05X 23. 55 I 完全符合观察次数的要求。c. 1. 1. 5 提出改进方案这里列举了工人甲加工轴套的测时资料(见表C.2)和另外工人乙,工人丙的测时资料的对比分析表(见表C.的
35、找出他们各自的缺点和毛病,并向各自的先进经验学习。改进的方案有za) 机动时间方面定额切削用量为:吃刀深度:t=3mm;进给量:5=0.28mm/转;主轴转速:n=305转/min.工人丙采用的切削用量。吃刀深度:t=3mm;进给量:5=0.33mm/转;主轴转速:n=230转/mln.计算机动时间为:Tj=190-;.-(230XO.33) = 2. 5 min。工人乙改进了车刀角度。采用的切削用量。吃刀深度:t二3mm;进结量:5=0.28mm/转z主轴转速2=380转/min.计算机动时间为:Tj=190-;.-(380XO.28) = 1. 8 min;工人乙比工人丙少用了2.5-1.
36、8=0. 7 min. b) 辅助时间方面装卸零件。工人丙主要经验是:安装轴套的心轴上作了改进,将压紧轴套的垫圈开了一个槽,GB/T 23859-2009 这样装部零件只要将蝶母拧开一圈,就能松开和取下垫圈,轴套随即从心铀上取下。操作有计划性和预见性,在机动时间取毛坯,将其放在机床上,这样在更换加工零件时,就能随手拿起套筒,套在心轴上。工人丙比工人乙少用了l.2-0.85=0.35 min. c) 操作机床方商工人甲节奏性强.能把左右手配合起米,不致使一只手负荷大,一只手空闲。工人甲比工人乙少用了0.8-0.64=0.16min. d) 总结推广工人甲的操作机床经验;推广工人乙的改进车刀角度经
37、验;推广工人丙的装卸零件方法经验。巳)提出改进方案(提高劳动定额水平)将工人甲操作机床0.64min,工人乙机动时rJ1. 8 min,工人丙装卸零件时间0.85min,合在一起。T=O.64+1. 8十0.85=3.29min。计算单件定额时间:Td=TXO+总宽放率)。已知:C620-1普通车床总宽放率占作业时间的17%。原定额时间为4min. Td=3.29XO+17%)=3.8 mino 比原定额提高了(4-3.的-i-4XIOO%二5%。序号7 操作名称装卸零件表C.3不正常情况观测周期数原因零件拿了两次零件落在地上表C.4对比分析表8 时间消耗甲乙1. 03 1. 2 单位为分钟延续时间1. 33 。.83单位为分钟定额时间丙0.85 1 移动刀架、开、停车O. 64 O. 8 O. 75 0.8 军削(机动2.25 1. 8 2.5 2.2 合计3.92 3.8 4.1 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