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8542-2012 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pdf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187619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28542-2012 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GB T 28542-2012 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GB T 28542-2012 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GB T 28542-2012 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GB T 28542-2012 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43.040.10 T 3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8542-2012 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Road vehicles j ump-start cables ,、,、,、,、,、,、左里二.-_,_ LU I Z-UO-L 守口,l0653, 创。;o1060j;f!,、.飞衍i军tz码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茂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4、44 ,、.,.LL. LUIL-II-UI乡J1也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GB/T 28542-2012 峰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北京市西城

2、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网址总编室:(010)64275323发行中心:(010)51780235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 印张1字数25千字2012年9月第一版2012年9月第一次印刷导书号:155066. 1-45122定价18.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10107GB/T 28542-2012 目IJ1=1 本标准参考了德国工业标准DIN72553: 1994(内燃机道路车辆蓄电池跨接电缆的尺寸、要求、检验和美国机动车工程协会标准SAE

3、J 1494 :2001(蓄电池充电电缆。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AC/TC114)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建德市万家电器电缆有限公司、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温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长沙汽车电器研究所、建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建德市华隆电器工具有限公司、建德市低压电器行业协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利明、高熙康、唐仁幸、郑高科、郑镇、卢振球、播鹏、程建文、戚方好、刘启平。I GB/T 28542-2012 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以下简称起动电缆)的术语和定义

4、、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本标准适用于标称电压为12V或24V、起动电流不超过750A的起动电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220-2007 不锈钢棒GB/T 3953 电工圆铜线GB/T 4909. 2二2009裸电线试验方法第2部分:尺寸测量GB/T 25085-2010 道路车辆60V和600V单芯电线SJ/T 11223 铜包铝线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 额定电流r

5、ated current 起动电缆在特定条件下传输电流的能力。3.2 电压降voltage drop 起动电缆被连接到两个蓄电池电极之间并传输电流时,在两个蓄电池的正电极之间或负电极之间存在的电位差。4 要求4. 1 一般要求4. 1. 1 起动电缆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设计文件制造。4. 1. 2 起动电缆的规格用额定电流表尽,见表1。1 GB/T 28542-2012 表1起动电缆的规格和基本参数起动电缆的规格起动电缆电缆导体截车辆发动机气缸工作容量/L(额定电流)/A总长度/mm面积/mm电压降/V汽泊发动机柴油发动机80 二三2500 二主31.6 主主1.0

6、不适用100 二:2500二主4主三1.61. 2 不适用150 二三2800二三61. 6 1. 6 不适用200 二主2800二主101. 6 主二2.0不适用220 二主3000关16主二1.6主三2.5主二2.0350 二主3500 二彦25王三1.6主二5.5主主3.0480 注4000二三351. 6 主三7.0主三4.0750 二三4500 二三501. 8 12.0 王三9.0-._ 4. 1. 3 起动电缆包括普通温度型(-25.C+70 .C)和特低温度型(-40.C十70C)。4. 1. 4 起动电缆由两条电缆及附件组成,每一条电缆的两端各连接一个蓄电池夹,其中一条电缆上

7、应装有一个不可拆卸的啻示标签,见图102 其中21一一蓄电池夹52 电缆;3一一警示标签;中一一电缆绝缘层55一一-电缆导体;6一一蓄电池夹的绝缘层;7-一一蓄电池夹(主件); I一一总长度。4 7 3 2 图1起动电缆结构示意图GB/T 28542-2012 4. 1.5 起动电缆的两条电缆上应标识下列内容:a)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b) 适用温度范围。c) 额定电流。4. 1. 6 起动电缆的两条电缆的导体应由符合GBjT3953规定的软铜线或由符合SJjT11223规定的软铜包铝线绞合而成。4. 1.7 起动电缆的总长度(l)应符合表1的规定。4.2 起动电缆极性起动电缆的一条电缆及其两端

8、的蓄电池夹的颜色为黑色,另一条电缆及其两端的蓄电池夹的颜色为红色或明显区别于黑色的其他颜色(除了白色之外)。4.3 电缆4.3. 1 电缆导体的截面积应符合表1的规定。4.3.2 电缆外径和电缆绝缘层的厚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电缆外径和电缆绝缘厚度铜包铝软线绞合导体铜丝绞合导体导体截面积范围S/mm电缆绝缘厚度(最小)/mm电缆外径(最大)/mm电缆绝缘厚度| 电缆外径3主主S(160.80 8.30 16S豆251. 04 10.4 25S35 1. 04 12.0 见GB/T25085-2010中的表435S(50 1. 20 14.0 50S(70 1. 20 16.0 70S(95

9、1. 28 19.0 4.3.3 电缆绝缘层在700C温度下应具有足够的抗机械压力能力。4.3.4 电缆绝缘层在一25oC (或-400C)温度下应具有足够的抗卷绕能力。4.3.5 电缆绝缘层在一25oC (或-40OC)70 oC温度范围内应具有足够的抗热漂移(高温短期老化)能力。4.3.6 电缆绝缘层经有限接触汽油、柴油、机油后,应元破裂或绝缘失效,并且电缆外径的变化率应不大于15%。4.3.7 电缆绝缘层经有限接触火焰后,应元延燃现象发生。4.4 蓄电池夹4.4. 1 蓄电池夹的张开力应符合表3的规定。蓄电池夹的夹持力应不小于2倍的张开力。表3蓄电池夹的张开力蓄电池夹的张开力/N起动电缆

10、的规格(额定电流)/A一一一一一-蓄电池电极直径10mm 蓄电池电极直径20mm 蓄电池电极直径30mm 80 30土650土1070土10100、150、200、22035土755土1175土153 GB/T 28542-2012 表3(续蓄电池夹的张开力IN起动电缆的规格(额定电流)/A蓄电池电极直径10mm 蓄电池电极直径20mm 蓄电池电极直径30mm 350 40士860土1280士16480、75050士1075土1595士194.4.2 蓄电池夹的绝缘件在低温25 oC (普通温度型)或-40oC (特低温度型)状态下,从1.5m高处跌落后,其表面及结构应无破裂。4.4.3 蓄电

11、池夹的金属件应能耐受正常使用和存储环境下的盐雾侵蚀,其表面应无锈迹。4.5 电缆与蓄电池夹间的接合强度电缆与蓄电池夹之间的接合处在耐受下列拉力时,应元脱落或损坏:a) 对额定电流不大于150A的起动电缆,施加245N土5N的拉力;b) 对额定电流大于150A的起动电缆,施加445N土20N的拉力。4.6 警示标签4.6.1 曹示标签应包含附录A中A.1规定的警示用语。4.6.2 曹示标签的图文应清晰易读、持久耐用。4.6.3 替示标签在耐受22N拉力后,应元破裂,其图文应保持清晰易读。4. 7 起动电锚的电压降和温升在23oC士5oC的环境温度下,起动电缆被接通额定电流,持续15s时间,在起动

12、电缆上产生的电压降应符合表1的规定,通电期间及之后,其蓄电池夹子柄背部及夹爪背部的温升应不超过45K,应不损坏起动电缆各部件的机械结构和电气结构。5 试验方法5. 1 试验条件和试样要求除非另有规定,所有试验均应在温度为23oC土5oC的环境中进行。除非另有规定,所有试样均应从新的或未经其他试验损伤的起动电缆上取得。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前,应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23oC :l: 5 oC的环境中,放置时间不少于1ho 5.2 起动电缆极性试验目视或用其他适宜的方法检查起动电缆的极性。5.3 电缆试验5.3. 1 导体截面积试验见GB/T4909.22009中5.4的规定。5.3.2 电缆外径和电缆

13、绝缘层厚度试验见GB/T25085一2010中5.1. 15. 1. 3和5.2. 15. 2. 3的规定,其中试样长度改为2200mm。5.3.3 电缆绝缘层高温压力试验见GB/T25085-2010中7.1的规定,其中烘箱的温度设定为70oC :l: 2 oC。4 . GB/T 28542-2012 5.3.4 电缆绝缘层的低温卷绕试验见GB/T25085-2010中8.1的规定,其中冷冻箱的温度设定为一25oC士2oC (对普通温度型)或-40oC士2oC (对特低温度型)。5.3.5 电缆绝缘层的抗高温短期老化试验见GB/T25085-2010中10.2的规定,其中烘箱温度设定为110

14、0C士2oC.老化试验时间设定为168ho 5.3.6 电缆绝缘层的耐汽油、柴油、机油试验见GB/T25085-2010中11.2的规定。5.3.7 电缆绝缘层的抗延燃试验见GB/T25085-2010中第12章的规定。5.4 蓄电池夹试验5.4.1 蓄电池夹张开力和夹持力试验取蓄电池夹作为试样,按图2所示,按序进行下列a)d)项试验:2 其中21一一蓄电池夹;2一一夹爪导电件53一一金属圆柱;d 金属圆柱直径。图2蓄电池夹张开力试验示意图/ a) 用测量误差不大于土1mm的长度检测器具,测量蓄电池夹的手柄长度(l)和夹瓜长度(l2) 应满足l二三2l2o于柄长度(l)为蓄电池夹的轴销中心至于

15、柄末端之间的距离。夹爪长度(l2) 为蓄电池夹的轴销中心至夹爪导电件前端点之间的距离。b) 用蓄电池夹分别夹持直径为10mm、20mm、30mm的金属圆柱,在蓄电池夹手柄末端施加力F.逐渐增大力F直至刚好可移动金属圆柱,分别记录此时力F的值即为张开力。c) 蓄电池夹不夹持任何物品,在蓄电池夹手柄上施加力,使蓄电池夹的夹爪张开至最大位置,然后逐渐减小所随加的力,蓄电池夹的夹爪回至闭合状态,此为一次开合试验。一次开合试验的总时间为2s6 s。重复1000次开合试验。d) 重复b)项试验。5.4.2 蓄电池夹低温跌落试验取蓄电池夹作为试样,截去所带电缆,按序进行下列a)d)项试验za) 将试样放在7

16、0oC:f:2oC的高温烘箱中1h。试验期间,烘箱内完全换气8次到20次。然后在23 oC土5oC温度下自然冷却1ho b) 将经上述a)项试验后的试样放在一25oC士2oC (对普通温度型)或-40oC :f: 2 OC(对特低温度GB/T 28542-2012 型)的低温箱中1h。c) 随后从低温箱中取出试样,将试样从1.5m高处自由跌落在海凝土平板上5次。试验时,自试样离开低温箱至5次跌落试验完毕的总时间应不超过60s。d) 目视检查经上述c)项试验后试样的绝缘件的表面及结构,记录其破裂或损坏现象。5.4.3 蓄电池夹金属件耐锈蚀试验取蓄电池夹作为试样,除去所带电缆及非永久固定的绝缘材料

17、。按序进行下列a)e)项试验za) 将试样浸入四氯化碳、三氯乙烧或等效的脱脂剂中10min,以除掉所有的油脂。b) 将试样浸入温度为20.C土5.C、氧化氨含量为10%的水溶液中10min.随后,将试样上的液滴甩掉,但不擦干。c) 将试样放入温度为20.C士5.C的饱和水汽中10min. d) 将试样放入温度为100.C士5.C的加热箱内10min. e) 目视检查试样金属件表面的锈迹。注1:锐边上的锈迹或可擦掉的淡黄锈膜均可忽略不计。注2:对小弹簧之类及会受到磨损的不易触及部件,有一层泊脂,即足以防锈。对这类部件,只有在对油脂层的功效有怀疑时,才进行试验,而且试验前不去除油脂。5.5 电缆与

18、蓄电池夹间接合强度试验采用图3所示装置或其他等效的拉力装置,验证电缆与蓄电池夹间接合强度。在电缆上沿电缆轴线F方向、距离蓄电池夹手柄末端500mm以上的位置,施加4.5规定的拉力,保持60s时间,目视检查电缆与蓄电池夹之间的连接状况,记录其脱落或损坏现象。F 其中21一一蓄电池夹z2 电缆;3一蓄电池夹手柄末端z4一一支架;5 夹紧装置。图3电缆与蓄电池夹间接合强度试验示意图5.6 曹示标签试验5.6. 1 目视检查曹示标签的图文内容。5.6.2 用手拿浸透水的布片擦拭警示标签上的图文15s,再拿浸透汽油的布片擦拭曹示标签的图文15 s,随后,目视检查普示标签上的图文是否清晰可读。注:试验用汽

19、油为脂肪族溶剂己烧,其最大芳香脂体积分数为0.1%,贝壳松脂丁醇值为29,初沸点约为65C,干点约为69C,密度为0.68g/cm 5.6.3 按图4所示,将曹示标签挂于起动电缆的电缆上,电缆处于水平拉直状态,通过试验夹对曹示标GB/T 28542-2012 签施加22N(包括试验夹的重量)的力,保持60s时间,力的作用方向垂直向下,力的施加点应在警示标签边缘6mm处,且尽量远离电缆。随后,目视检查曹示标签是否破裂,其图文是否清晰可读。3 其中:1 试验支架;2 电缆;3 警示标签;4一一试验夹;5一一重物。圈4警示标签抗拉力试验示意图5. 7 起动电缆电压降和温升试验5.7. 1 试验装置及

20、环境条件如下za) 试验在23oC :l: 5 oC温度下进行,试梓所处环境应无强对流空气。b) 采用直流型或交流(工频50Hz)型电流试验装置,其测量电路如图5所示。该试验装置的两个不锈钢电极为圆柱体,其直径为25mm:l: 1 mm、长度为60mm,其材料牌号为GB/T1220 2007中规定的06Cr17Ni12Mo2或12Cr18Ni9。试验电流接于两个不锈钢电极的一端,电压降检测仪接在两个不锈钢电极的另一端。c) 试验用时间测控仪器的误差应小于:l:0.5s。d) 试验用电流检测仪器的相对测量误差应小于:l:l%od 试验用电压降检测仪器的测量误差应小于士0.01V。f) 温升测量误

21、差应小于士2K。7 GB/T 28542-2012 10 5 / 6 7 其中21一-电缆z2-一不锈钢电极;3一热电偶引线;4一一温升检测仪;5一一-电压降检测仪;6 电流检测仪;7 限流电阻;8一一电源;9-一蓄电池夹轴销;10 蓄电池夹子柄端点;11一-吉电池夹夹爪端点;12一温升检测点A(位于蓄电池夹夹爪背部中点); 13一-温升检测点四位于吉电池夹手柄背部中点); 14 温升检测点C(位于蓄电池夹夹爪背部中点); 15 温升检测点D(位于蓄电池夹子柄背部中点)。图5起动电缆电压降和温升试验示意图5.7.2 试样为经5.5规定的接合强度试验后的起动电缆。5.7.3 按如下程序进行试验:

22、8 a) 取试样的1条电缆,按图5所示,将该电缆的2个蓄电池夹夹在不锈钢电极的中部位置,在2个蓄电池夹的手柄背部中点和夹爪背部中点粘结热电偶(图示AD四个温升检测点),以测量试样的温升。当蓄电池夹的绝缘层(见图1)采用非永久固定方式时,应将其绝缘层移除后,再将热电偶粘结到蓄电池夹上,试验时不带该绝缘层。b) 将通电时间设定为15s。接通试验电源,在3s时间内使试验电流快速上升至额定电流,记录试样的电压降和温升值。c) 通电过程,当电压阵超过表l规定的极限值,或4个温升检测点中的任何1个温升值超过45K 时,立即切断电源,停止试验。否则继续d)项试验。d) 通电15s后,断开试验电源。随后,在1

23、20s时间内,继续监测温升值。当4个温升检测点中的江何1个温刀值超过45K时,停止试验。否则,将经上述试验后的试样放在室温下自然冷却1h后,继续e)项试验。e) 按5.5规定的方法对该试样做接合强度试验。f) 取同一试样的另1条电缆,重复上述a)e)项的试验。GB/T 28542-2012 6 检验规则6. 1 检验分类检验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6.2 型式检验6.2. 1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 新产品批量投产前鉴定。b) 批量投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而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c) 因某种特定或特殊情况,认为有必要进行型式检验时。6.2.2 型式检验所用试样应从出厂

24、检验合格的能够覆盖整个加工工艺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型式检验项目为表4所列所有项目。表4检验项目及数量章条号检验项目出厂检验型式检验试样数量5.2 起动电缆极性试验全数检验5套5.3.1 电缆导体截面积试验、J3个5.3.2 电缆外径和电缆绝缘层厚度试验、/3个5.3.3 电缆绝缘层高温压力试验3个5.3.4 电缆绝缘层低温卷绕试验3个5.3.5 电缆绝缘层抗高温短期老化试验3个5.3.6 电缆绝缘层耐汽油、柴油、机泊试验3个5.3.7 电缆绝缘层抗延燃试验3个5.4.1 苦电池夹张开力和夹持力试验5个5.4.2 蓄电池夹低温跌落试验5个5.4.3 蓄电池夹金属件耐锈蚀试验5个5.5 电缆与蓄电池

25、夹间接合强度试验、j5套5.6.1 警示标签图文内容、/3个5.6.2 警示标签图文的持久耐用试验3个5.6.3 警示标签抗拉力试验3个5. 7 起动电缆电压降和温升试验、j5套7.1 包装、/5套注:、/为应做项目。6.2.3 全部型式检验项目所需试样构成1个试样组。当表4所列项目的试验均合格时,即判定该组试样的型式检验合格。如有检验项目不合格,允许重新抽取加倍数量的试样,对其不合格项目进行复试,复试不合格,则判该组试样为不合格。9 GB/T 28542-2012 6.3 出厂检验6.3. 1 出厂检验项目、抽样方案及验收准则由制造商在产品技术文件中规定,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出厂检验项目应

26、至少包括表4所示的出厂检验栏中的所有项目。6.3.2 起动电缆应经检验合格方能出厂,并附有证明产品合格的文件或标记。7 包装、运输及贮存7. 1 包装7. 1. 1 每一套起动电缆应有一个包装袋(盒)。包装袋(盒)应采用塑料或其他适用的材料制成。起动电缆使用后应可以被重新装入包装袋(盒中。应在包装袋(盒)内配置一份使用说明书,或在包装袋(盒上印制使用说明,使用说明的内容见附录A中A.2。包装袋(盒)上应标识下列内容:a) 产品名称、型号、规格。b) 适用温度范围。c) 起动电缆的总长度。d) 电缆导体的主要材料。7. 1.2 外包装物宜采用瓦楞纸箱。包装箱外表应注明如下内容:a) 厂名、厂址、

27、联系方式。b) 产品名称、规格、数量。c) 产品标准号。d) 生产日期。e) 应有防潮、码放高度等符合GB/T191规定的相应标识。7. 1. 3 外包装箱内应装入随同产品供应的相关文件:a) 装箱单(指多只包装)。b) 产品合格证。7.2 运输和贮存在运输和贮存中,产品不得受剧烈机械冲撞、暴晒、雨淋、化学腐蚀性物品及有害气体侵蚀。10 GB/T 28542-20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曹示标签和使用说明A.1 曹示标签曹示标签应包括如下内容:道路车辆应急起动、充电须知曾告:蓄电池含有酸性成分并可能产生易爆气体。注意:操作者应戴上眼镜、手套等,以防人体的皮肤或器官受到伤害。本产品用于连接供电

28、车辆和缺电车辆的蓄电池电极,以向缺电车辆传输应急起动电能。待连接的两辆车的蓄电池的额定电压必须相同,应确保两辆车的车体互不接触。详见使用说明书中的操作须知。以下操作仅适用于负极搭铁的系统:a) 将红色电缆的一个蓄电池夹接到缺电车辆蓄电池的正极+上,将该电缆的另一个蓄电池夹接到供电车辆蓄电池的正极+上。b) 将黑色电缆的一个蓄电池夹接到供电车辆蓄电池的负极一上。c) 将黑色电缆的另一个蓄电池夹接到缺电车辆的搭铁件上。该搭铁件为发动机缸体铁件或与发动机缸体牢固连接的其他铁件,并应尽量远离蓄电池,不允许直接接到蓄电池的负极上。d) 先起动供电车辆的发动机,随后起动缺电车辆的发动机。e) 按与上述相反

29、的顺序拆除起动电缆。A.2 使用说明A. 2.1 使用说明的图文应清晰可辨,应至少包括A.2. 2A. 2. 5中的所有内容。A.2.2 啻告:蓄电池含有酸性成分并可能产生易爆气体。在使用起动电缆时,切莫倾斜放置蓄电池。蓄电池必须始终远离火源(如:小火星,火苗,点燃的香烟)。A.2.3 注意:a) 车辆蓄电池的电解液可能逸出,不要弯腰面向蓄电池。蓄电池夹的外表面裸露导电件可能导致电气短路和灼伤使用者的事故发生。操作者应戴上眼镜、手套等,以防人体的皮肤或器官受到伤害。b) 待连接的两辆车的蓄电池的额定电压必须相同(同为12V,或同为24V)。c) 应确保待连接的两辆车的车体互不接触。d) 供电车

30、辆蓄电池应与车辆电网系统保持连接状态。e) 在连接起动电缆前,应关闭两辆车上的所有电力负载。挂上刹车。手动变速,将变速器置于空挡;自动变速,将挡位选择抨置于驻车挡(P)。在连接起动电缆前,应先判别两辆车上的蓄电池的正负电极,并判别各车的搭铁电极是正极搭铁还是负极搭铁。两辆车的搭铁电极可能互不相同。严禁极性反接。谨防发生电气短路、燃烧、爆炸事故。g) 对较大型或重型车辆,或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或当缺电车辆的发动机、蓄电池状况较差时,应选择较大规格(额定电流)的起动电缆。A.2.4 当缺电车辆的搭铁极为负极(即蓄电池的负极被搭接在发动机铁件上)时,按如下顺序操作:NFON|N寸山NH阁。GB/T 2

31、8542-2012 第一步,将红色电缆的一个蓄电池夹接到缺电车辆蓄电池的正极+上,将该电缆的另一个蓄电池夹接到供电车辆蓄电池的正极+上。第二步,将黑色电缆的一个蓄电池夹接到供电车辆蓄电池的负极上,将黑色电缆的另一个蓄电池夹接到缺电车辆的搭铁件上。注意:该搭铁件为发动机缸体铁件或与发动机缸体牢固连接的其他铁件,并应尽量远离蓄电池,不允许直接接到蓄电池的负极上。第三步,检查起动电缆的连接状态,应确保起动电缆与发动机的运转部件之间元任何接触。第四步,起动供电车辆的发动机,使发动机保持中等速度运转。接着起动缺电车辆的发动机,每次起动时间不得超过15s(多次起动时,应至少有60s以上的时间间隔),成功起

32、动发动机后,保持2min 3 min,直至发动机正常运转。注意:起动发动机前,所有人员应远离供电车辆蓄电池,谨防易爆气体伤人。第五步,按与第一、二步相反的顺序拆除起动电缆。注意:拆卸时,应确保起动电缆与发动机的运转部件之间元任何接触。A.2.5 当缺电车辆的搭铁极为正极(即蓄电池的正极被搭接在发动机铁件上)时,按如下顺序操作:第一步,将黑色电缆的一个蓄电池夹接到缺电车辆蓄电池的负极一上,将黑色电缆的另一个蓄电池夹接到供电车辆蓄电池的负极一上。第二步,将红色电缆的一个蓄电池夹接到供电车辆的正极+上,将该电缆的另一个蓄电池夹接到缺电车辆的搭铁件上。注意:该搭铁件为发动机缸体铁件或与发动机缸体牢固连

33、接的其他铁件,并应尽量远离蓄电池,不允许直接接到蓄电池的正极上。第三步,检查起动电缆的连接状态,应确保起动电缆与发动机的运转部件之间元任何接触。第四步,起动供电车辆的发动机,使发动机保持中等速度运转。接着起动缺电车辆的发动机,每次起动时间不得超过15s(多次起动时,应至少有60s以上的时间间隔),成功起动发动机后,保持2min 3 min,直至发动机正常运转。注意:起动发动机前,所有人员应远离供电车辆蓄电池,谨防易爆气体伤人。第五步,按与第一、二步相反的顺序拆除起动电缆。注意:拆卸时,应确保起动电缆与发动机的运转部件之间元任何接触。nL-ru ptuLE-E/民JM一0daAq-nu 权L-a侵-1品am一有囚一专且一阳弘一批阳刚书一定| | | | | | | | | | | . | -I l -GB/T 28542-2012 打印日期:2012年10月12日F00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