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家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三轮车尺寸Term for motorcycles and mopeds Dimensions of vehic1 e with three wheel s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轮摩托车和三轮轻便摩托车有关尺寸的术语。GB/T 5359.7-1996 代替GB5359.2- 85 本标准适用于GB/T5359. 1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车辆类型所规定的三轮摩托车和三轮轻便摩托车。2 引用标准GB/T 5359.1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车辆类型GB/T 5359.3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两轮车尺寸3总则除另有说明外,应符合下列规定:a.车
2、辆的支承面是水平的,长和宽在水平面内测量,高在铅垂平面内测量pb.车辆质量是厂定最大总质量;c.轮胎充气J与厂定最大总质量相对应的压力,d.车辆处于静止状态,发动机不运转,车轮处于直线行驶的位置$正三轮车门窗关闭g注g本条内容不适用于5.22、5.23条。e.车辆是制造厂按标准装备的新车$1车辆的车轮都置于支承面上pg. n车轮中心平面是指与轮桐轮缘内侧等距离的平面,b.车轮中心是指车轮中心平面与车轮旋转轴线的交点。4 基准平面与纵向中心平面4. 1 基准平面基准平面为三维正交坐标系中的X、Y、Z平面(见图1)。其中=Z一一水平面支承面), Y一一铅垂平面,X一一垂直于Y和Z的平面。国家技术监
3、督局1996-07-23批准78 1997-03-01实施GB/T 5359.7-1996 卢Y Z 图l4.2 纵向中心平面a.正三轮车纵向中心平面为通过线段AB的中点并与AB线段相垂直的垂面YOA和B两点为通过同一轴上两端车轮轴线的垂丽与车轮中心平面的交线与车轮支承面的交点(见图2)。注:正三轮车纵向中心平面也称作正三轮革纵向对称平面或基准F平面。Y d A V B 图2b.边兰轮车纵向中心平面为不装边车时的两轮车纵向中心平面,见GB/T5359.3中4.2条。5 术语5. 1 车长vehicle length 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分别与车辆前、后端相接触旦平行于X面的两平面间的距离(见图
4、3)。注=备用轮除外,车辆所有部件及前、后突出物保险杠、挡泥板等)均在这两平面之间。79 GB/T 5359.7-1996 图35.2 车宽vebicle width 平行于纵向中心平面,分别与车辆两侧相接触的两平面间的距离(见图4)。注g后视镜除外,车辆所有部件及横向突出的固定部件均在这两平面之间。图45.3 车高vehicle height 与车辆顶端相接触的水平面和支承面间的距离(见图5)。注2后视镜除外,车辆所有的部件都在这两平面之间.图55.4 轴距wheelbase 80 G/T 5359.7-1996 通过车轮中心且平行于X面的两平面间的距离(见图6)。图65.5轮距track
5、a.正兰轮车轮距为A、B点到纵向中心平面的距离AH、BH之和(A、B定义见4.2.条)(见图7)。(Yl H H B A 图7b.边三轮车轮距为边轮中心到纵向中心平面的距离(见图8)。 图85. 6 前悬front overhang 通过前轮中心且平行于X面的平面与车辆最前端(包括附加的刚性零件)间的距离(见图9)。81 GB/T 5359.7-1996 图95.7 后悬rear overhang 通过后轮中心且平行于X面的平面与车辆最后端(包括附加的刚性零件)间的距离(见图10)。图105.8 离地问隙ground clearance 除车轮和挡泥板外,处于轴距内车辆最低点与支承面间的距离(
6、见图11)。、图115.9 纵向通过角ramp angle 当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并与车辆前、后轮相切的两平面的交线与车辆轴距内下部相接触时,两平面间最小夹角即为纵向通过角。该角度是车辆能够通过的最大坡度角(见图12)。注2本定义不适用于边三轮车。82 GB/T. 5359. 7-1996 图125.10接近角approach angle 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且与前轮相切的平面与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在此夹角内没有任何车辆零件或车辆的附加刚性零件(见图13)。图135. 11 离去角departure angle 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且与后轮相切的平面与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在此夹角内没有任何车辆零件或
7、车辆的附加刚性零件(见图14)。3 J 图145.12 车架离地高度height of chassis above ground 车辆支承平面至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并接触车架上表面的水平线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在轴的中心线上测量(见图15)。注z车架离地高度除在厂定最大总质量下确定外,还应在整车全装备质量时确定。83 二,GB/T 5359.7-1996 图155.13 驾驶室后车架最大可用长度带驾驶室的车辆)maximum usable length of chassis behind cab (vehicle with cab) 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C和D两平面间的距离。C垂面为可用来安
8、装货厢的最前面的平面。D垂面为抵靠车架后端的平面(见图16)。C D 图165.14 车厢内部最大尺寸maximum internal dimensions of body 正主轮车车厢内部最大尺寸即为车厢内部的长、宽、高(不包括内部突起,如轮罩、局部加强筋、挂钩等)(见图17)。注z如果内壁、车顶为曲面,尺寸应在切于曲面的最高点的两平面(垂直或水平)之间测量。一一一- . 图175.15 车轮外倾camber angle 84 在通过车轮轴线的铅垂面内,车轮轴线与水平线之间所夹锐角(见图18)。注2该角也等于铅垂线与车轮中心平面所构成的锐角。、, GB/T 5359.7-1996 图185.
9、16 主销内倾kingpin inclination 由铅垂线与真实的或假想的转向节主销轴线在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平面上的投影锐角(见图19)。图195.17 主销横偏距kingpin offset 从转向节主销轴线的延长线与支承面的交点到车轮中心平面与支承面的交线间的距离(见图20)。注z图示主销横偏距为正。-图205.18前柬t四m5. 18. 1 前束(长度)toe-in(length) 8. 正三轮车前束为同一轴上两端轮桐轮缘内侧轮廓线的水平直径的端点为等腰梯形的m点,梯形前后底边长度之差为前束。当梯形前底边小于后底边时,前束为正,反之则为负(见图21)。85 G8/T 5359.
10、7-1996 b. b, 图21b.边三轮车前束为边轮轮桐轮缘内侧轮廓线的水平直径的端点至纵向中心平面的垂直线为梯形,梯形前后底边长度之差为前束。当梯形前底边小于后底边时,前束为正。反之则为负(见图22)。(Y) b. b, 图225. 18. 2 前束(角度)t回in(angle)车轮的水平直径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间的夹角或通过车轮轴线的铅垂面G与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铅垂面H阔的夹角州见图23)。a H 图235.19 前伸j!castor 86 通过方向柱轴线且垂直于Y面的平面与通过前轮中心且平行于X面的平面分别在Y平面与Z平面的交线上相交所得的户和q点阔的距离见图24)。注s在行驶方向
11、上,当户点在q点之前时为正值。当p点在q点之后时为负值.GB/T 5359.7-1996 行驶方向X / / / / 方向柱轴线Y 前轮p q 图245.20前伸角castor angle 通过方向柱轴线且垂直于Y面的平面与通过前轮中心旦平行于X面的平面间的锐角(见图25)。行驶方向X 方向柱轴线Y / / / 前轮图255.21 剩余垂直轮隙residual vertical wheel clearance 车辆悬挂件从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位置加载到铅垂方向不能再运动的位置,车辆悬挂件相对于车轮所移动的垂直距离(见图26)。图2687 GB/T 5359. 71996 5.22 转弯圆直径tu
12、rning circle dameter 转向轮转到极限位置车辆运行时,在支承面上与车轮中心平面相切的最大圆的直径(见图27)。注2每辆车有左转弯圆直径及右转弯圆直径。, 图275.23 转弯通道圆直径turning clearance cirde diameters 转向轮转到极限位置车辆运行时,按下列规定测得的圆的直径(见图28)。8.车辆所有零件在支承面上投影的外侧所划出的最大圆的直径,b.车辆所有零件在支承面上投影的内侧所划出的最小圆的直径。注g每辆车有左转弯通道圆直径及右转弯通道圆直径。图2888 GB/T 5359.7-1996 附录A汉语索引(参考件)C 1232 555 Rd
13、度高地离长宽高架车车车车车厢内部最大尺寸. . . . . . . 5. 14 车轮外倾. . . . . . 5. 15 H 后悬. . . . . . . . . . . 5.7 J 接近角. . . . . . . 5. 10 驾驶室后车架最大可用长度(带驾驶室的车辆). . . . . . . . . 5. 13 L 轮距. . . . . 5. 5 离地间隙. . . . . . . 5. 8 离去角. . . . . . 5.11 Q 前悬. . 5. 6 前束. . . . . 5. 18 前束(长度). . . . . . . . 5. 18. 1 前束(角度). . . 5.
14、18.2 前伸距. . . . . . . . 5. 19 前伸角H. . . . . . . . . . 5. 20 s 剩余垂直轮隙. . . . . . 5. 21 z 纵向通过角. . . . . . . . 5.9 轴距. . . . . . . . 5. 4 nbmtqLqu rnvroRFHU 径直距径圆倾偏直道内横困通销销弯弯主主转转附录B英文索引(参考件)A approach angle 5. 10 C camber angle 5. 15 castor 5. 19 castor angle 5.20 D departure angle 5.11 89 GB/T 5359.7
15、-1996 F front overhang . 5. 6 G ground dearance 5.8 H height of chassis above ground 5. 12 K kingpin inclination 5.16 kingpin offset . . 5. 17 M maximum usable length of chassis behind cab (vehicle with cab) . . 5. 13 maximurn internal dimensions of body 5.14 R rear overhang 5.7 ramp angle . . . 5.
16、9 residual vertical wheel dearance 川. 5.21 T track . . . . . . . . . . . . . toe-m toe-in (length) . .,. . . . . . . . . . 5.5 5. 18 5.18.1 toe-in (angle)4 . 5. 18. 2 rning cirde diameter . . . . 5.22 turning clearance circle diameters. 5. 23 V vehicle length 5. 1 vehicle wid th . . . . . 5. 2 vehicle height ., . 5. 3 w wheel base . . . . . 5.4 90 GB/T 5359.7-1996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摩托车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美英、徐希生、贝声翘、杨松。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