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产品质量检验整车耐久性评定方法QC/T29117. S-93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以下简称摩托车)整车耐久性检验的抽样规定、检验程序、行驶里程及分配、检验方法和评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摩托车整车的新产品定型检验,亦适用于企业检查部门对摩托车质量的检查考核。2 引用标准GB/T5373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测量方法GB/T5378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道路试验总则GB/T5381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GB/T5383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方法GB/T5385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加速性能试
2、验方法GB/T538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滑行试验方法GB/T5387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爬坡能力试验方法GB/T5466 93 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测量怠速法GB/T14621 93 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29115-93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产品质量检验规程QC/T29116-93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质量检查评定方法QC/T29117. 6 93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质量检验可靠性统计计算方法3 抽样规定3. 1 新产品定型检验时,摩托车的样本数为3辆,由工厂送样。3. 2 产品质量检查考核时,摩托车的抽样数为3辆,抽样基数不少于30辆,抽样方式为随机抽样,按QC/T29115第5章规定
3、。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199310 20批准1994-01-01实施QC/T29117. 5-93 4检验程序摩托车耐久性考核检验按程序图进行保安项和主要性能复试前调整耐久性考核程序图5行驶里程及分配耐久性试验规定里程及里程分配见表1表1耐久性检验规定里程及里程分配序号摩托车排量cm350 so 125 125 250 250 1 2 3 4 5 6 7 耐久性试验里程km 12000 16000 20000 25000 平坦公路行驶(含走合行驶)km 9000 9600 12000 15000 凹凸不平坏路行驶km / 3200 4000 5000 山区公路行驶km / 3200 4000 5
4、000 砂石路行驶(轻便摩托车)km 1800 / 城市街道行驶(轻便摩托车)km 1200 / 夜间行驶km 900 (含在总里程内)注:1.持续高速行驶是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以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允许的较高速度行驶。2.第2、3、4项最好组成棍合路面循环行驶,该三项里程分配,视具体情况可作不大于10%的变动。3.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夜间行驶允许白天开灯行驶代替,摩托车夜间行驶应不少于900km。4,座式摩托车行驶4000km山区公路,其余为平坦公路。QC/T29117. 5-93 6 检验方法6. 1 行驶前检查按GB/T5378第3.1条的规定进行。6.2 整车主要尺寸、质量参数及装
5、配调整质量检验的测量6. 2. 1 按GB/T5373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量方法测量以下参数:a.外形尺寸(长宽高)mm; b.轴距mm; c.离地间隙口im;d.转弯圆直径自1日l;e.空车质量kg; f.厂定最大总质量kg; g.分布质量比。6. 2. 2 按QC/T29117.2进行整车装配调整质量检验。定型检验时按附录6规定项目测定,但扭矩项目除外。6. 3 车速里程表校核按附录9规定的方法校核车速里程表指示值。7 走合7. 1 走合行驶按GB/T5378的规定进行,走合里程可按产品说明书规定。7. 2 走合行驶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并计入故障统计。8 性能初试前检查调整走合后按产品
6、说明书进行维护保养,并进行不大于50km的检查行驶。9 保安项和主要性能初试保安项和主要性能初试检验项目和方法见表2。10 行驶检验10. 1 行驶规范二轮和三轮摩托车应按产品说明书规定加载行驶,企业质量检查可不加载行驶。10.2保养与检查阶段维护保养应按产品说明书或表3规定进行,并记录表3以外的各类故障,纳入故障统计。52 QC/T29117. 5-93 表2摩托车保安项和主要性能检验项目和方法类别序号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噪声1 (1)加速噪声按附录1(2)匀速噪声保2 制动性能按附录2安制动距离项排放3 ( co 按GB/T5466( HC 4 灯光、转向按附录51 经济车速油耗按附录32 起
7、动性能按GB/T5381主3 加速性能按GB/T5385要4 最高车速按附录4性能5 滑行距离按GB/T53866 最低稳定车速按GB/T53837 爬坡能力按GB/T5387表3阶段维护保养规定里程(km)项目内甘,.,. 200 1000 2500 4500 6000 9000 制动系检查,并允许调整、。传动链(皮带)检查,并允许调整。火花塞检查,并允清除积炭,。调整 6 6 6 轮胎气压检查,必要时充气。蓄电池检查,必要时加液。空滤芯检查,必要时清洗。机、汽油滤芯、滤网检查,必要时清洗。变速器润滑油更换,添加6 QC/T29117. 5 93 续表3规定里程(km)项目内t,击f, 20
8、0 1000 2500 4500 6000 9000 缸盖、活塞清除积炭。化油器检查,必要时清洗。各润滑部位添加润滑油。外部紧固件检查,必要时紧固。注:0为检查、调整、清洗、充气等;A一一为更换;一一为添加;一为检查;6000km以后的阶段维护保养,每间隔3000km保养一次。10. 3 试验记录与数据统计试验过程中,严格记录行驶里程和时间,记录维修保养时间,记录燃油消耗量。10. 4 故障记录试验过程中,按表4规定的内容记录发生故障的里程,排除故障时间,造成故障的责任单位等,并按QC/T29117.6的规定对故障进行分类及原因分析。11 性能复试前检查11. 1 在完成行驶试验后,应清除发动
9、机积炭,校正火花塞电极及电器触点间隙,并对整车其它总成进行必要的检查、调整。11. 2 进行50lOOkm检查行驶。表4摩托车耐久性试验故障记录型号车架号发动机号试验车号故障总成零部故障故障故障故障故障故障故障序出现排除系统件名情况原因排除责任号里程时间名称称模式说明类别分析措施单位km 口un1 2 3 4 5 试验员试验驾驶员注:如附配件出现故障,则在“故障责任单位”栏内注明生产厂名。QC/T29117. 5 93 12保安项和性能复试同9条规定。13评定方法13. 1 评定依据和方法摩托车耐久性评定包括保安项、主要性能、装配调整质量和耐久性四项内容,评定依据和方法见表5。表5摩托车耐久性
10、检验项目评定依据和方法序号检验项目应得分数评定依据评分方法GB/14621 保安项是评定成品摩怠速污染物按QC/T29116托车质量的否定项,必保噪声表4须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要。安(不计分)求,否则评为不合格。如项制动性能按GB/T29116检验不合格项时,允许制动距离表5加倍抽样复检一次,如灯光、转向按附录5仍不合格成品即评为不合格品。性能初试时:燃油消耗按QC/T29116第项不合格扣10表6、7、8、9分,第项不合格扣5主起动性能企业标准分,其余各项扣2分,总要加速性能20 企业标准计最多扣20分。性最高车速企业标准性能复试时:能滑行距离企业标准各项性能下降不得超最低稳定车速企业标准过规定
11、的合格水平的爬坡能力企业标准5%,否则要扣分,扣分数按性能初试的规定。装配按评定分数ZP1o.2 2 调整见附录620 QC/T29117. 2 折算。质量按评定分数Qfo.6 耐耐久性评定分数折算3 久Q1 60 当耐久性折算分数小性于42分时,不能计分(即耐久性计为零分)QC/T29117. 5-93 13.2 摩托车耐久性评定指标及计算方法13. 2. 1 耐久性单项评定指标a.首次故障里程Tr(暂不计4类故障)b.平均故障问隔里程TbTh上r (1) 式中:r一一检验子祥发生故障的总数(暂不计4类故障)当r=O时,按r=l计;t一一检验截止里程kmoc.当量故障率D4勺阳刚一tD (2
12、) 式中:fj检验子祥发生第j类故障数;Ej 第j类故障的当量故障系数,其值为:致命故障1=100;严重故障2=20;一般故障同2;轻微故障4=0.2;其它符号意义同式(1)。13. 2. 2 耐久性评定分数(Q1)用单项指标加权评分的方法评定摩托车耐久性水平,计算公式为:Q1 (T1+Tb)十80eQ. l74D (3) 式中:Q1摩托车耐久性评定分数;Tr 首次故障里程当T12500km时,令T1=2500km;Tb 平均故障问隔里程当Tb4000km时,令Tb=4000km。13.3 评定分数计算方法13. 3. 1 评定分数计算方法按QC/T29116第6条规定。13. 3. 2 新产
13、品定型检验只评定合格和不合格。13. 4 汇总记录将性能和灯光、转向的初、复试结果汇总制表,填入表6中,将故障记录及耐久性计算结果汇总填入表7中。表6摩托车保安项和主要性能试验结果汇总表1号车2号车3号车序号项目初试复试初试复试初试复试(1) 起动性能(2) 制动距离(3) 最大噪声(4) 怠速污染物(5) 最高车速(6) 最低稳定车速QC/T29117. 5-93 续费61号车2号车3号车序号项目初试复试初试复试初试复试(7) 经济车速油耗(8) 加速性能(9) 滑行距离(10) 爬坡能力(11) 灯光、转向编制审核报告日期年月日表7摩托车耐久性行驶故障计算结果汇总表试验车编号合计项目或平均1 2 3 次数1 首次里程km次数故2 障首次里程km分次数类3 首次里程km次数4 首次里程km试验截止里程km 平均速度km/h 当量故障率(D) 首次故障里程CT1) km 平均故障间隔里程(Tb) km 酣久性评分数(Q1) 审核制表报告日期年月日QC/T29117. 5-93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