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B 19272-2003 前本标准第5章、第6章和7.1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本标准对应于欧洲标准BSEN 957-, 19972.5mm。易接触使用者或第三者的零部件的其他所有棱边应采用其他方式予以圆滑或加以防护。5.2.2 管材末端应符合GB17498-1998中4.2.2的规定,且不应有管端封口或堵塞件因老化、配合不当、震动及轻度人为损坏等原因导致的脱落现象。5.2.3 在1800mm高度范围内的易接触区域,活动部件与邻近的活动部件或固定部件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60mm,下列情况除外:a) 如果可能只危及手指,其距离应不小于25mm;b) 如果活动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的距离在运动
2、中保持不变,其距离应不大于9.5mmjc) 如果在运动区域内具有安全防护设施和止动装置pd) 如果可用使用者的身体位置来遮挡,使第三者不能接近,以及使用者可以立即停止运动。注.本条规定,可使其设计保护手和手指免受伤害,对人体其他部位的伤害已有不同的考虑。5.2.4 当按6.2检测时.隶属于训练器材上所有重块的移动范围应按锻炼使用时的要求有所限制。注l这可以通过适宜的设计来实现。注2,不良特征的例子是无控制的钟摆运动。除非刻意移动外,堆码式重块的移动应能自如地返回静止点。5.2.5 当按6.2检测时,首先不应去考虑当超载时使用者如何防止或从中解脱,而是应设计安装能使使用者解脱(逃避)的装置。注:
3、这种装置I以是止动机构、预拉杆和卸载装置。5.2.6 当按6.2检测时,器材上的调节装置应作用可靠,易被使用者识别和安全使用,且应无疏忽变动的可能性。调节机件,如旋(按)钮和手柄(操纵杆)等,不应与使用者的活动范围相干涉。重块选择销应配置一个可靠的锁定机构。任何锁定机构的正确功能应显而易见。5.2.7 与人体接触或易接触的活动零部件以及各调节装置等,不应使正常使用者或第三者有被剪切、挤压或碰撞的可能,且在器材的相应部位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或警示说明。5.2.8 连接器材各支架、框架的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应紧固可靠且应有防松动和防盗措施。螺钉外露部分不应超过其3倍的螺距长度。紧固件的规格、强度、防
4、松动措施及防锈措施等,应与器材的负载强度和安全使用期限相匹自己。5.2.9 器材活动部件和固定部件易发生或可能发生刚性碰撞时,其相碰撞的部位应设置弹性缓冲装置,缓冲装置的接触面积应不小于1000mm。例如:安装橡胶垫等缓冲装置。GB 19272-2003 5.2.10 器材在使用过程中,不应存在运动位与运动位以及同一运动位之间的器材干涉、运动范围干涉、人体干涉等不良现象。5.2.11 器材的转动部件应设置止退装置。例如=设置止退垫圈或止退螺母等。5.2.12 器材所使用的轴承应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5.2.13 悬垂或悬挂人体的钢丝绳应符合GB/T8918一1996的相关规定。5.2.14 当使
5、用者在器材上的站立面高于地面1000mm 时,应设置护栏。站立面高度小子2000mm 时,护栏高度应不小于600mm,站立面高度大于2000mm时,护栏高度应不小于800mm。器衬所有的护栏各防护杆之间的距离以及距应防护范围的边缘距离应不大于120mm。5.2.15 具有往复运动形式的器材,例如荡椅、浪桥等,应符合下列规定a) 在使用者站立、踩踏或座位的附近,应设置安全可靠的防护装置,例如z扶手、护栏等;b) 底面积大于0.5旷的摆动部件,在器材使用过程中,若摆动件底面与地面(或底层)间的距离为变量时,摆动件底面与地面(或底层)间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400mm; c) 荡椅类器材的摆动件与两侧或
6、周边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00mm,座丽与脚踏板之间应设置护栏等防护装置;座椅的净深度及靠背高度应不小于400mm。5.2.16 秋千、荡椅、浪桥及漫步机等往复摆动形式的器材,应将其摆动轴心处设置为滚动轴承或滑动轴承的连接结构,且至摆动轴心的刚性摆杆长度应不小于100mm。5.2.17 秋千等摆动幅度较大的器材,其座板采用刚性骨架材料时,座位除底部以外的所有表面应采用软性材料予以包覆。悬挂座位的牵索两端连接处应采取防止磨损的措施,且应与安全使用期限相匹配。5.2.18 秋千的摆动中心距地面的高度应不大于2600mm,其座板上表团距地面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00mm,座板外缘距支承立柱内侧的距
7、离应不小于500mm,中间部位无支承立柱的多位秋千的相邻座板外缘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1000 mmo 5.2.19 荡椅的摆动幅度应加以约束,且单侧摆动幅度应不大于450。5.2.20 偏心或椭圆形转盘等快速转动形式的器材,若其转动部件的快速转动可能伤及使用者或第三者时,其转动系统应设置防止超速运转的阻力系统。5.2.21 太空漫步机等摆动、晃动运动形式器材踏板的踩踏面应具有防滑性能,踏板的主运动方向和易滑脱方向应设置高度不低于30mm的防滑脱凸台或护板。相邻运动的两踏板的间距应不小于100 mmo 5.2.22 11是烧板(杆等杠杆类器材,使用者在器材上面,运动至下极限位置时,活动杆件底部距地
8、面的距离应不小于80mm,否则应采取软接触的缓冲措施,使用者在器材下面,运动至下极限位置时,活动杆件底部距地面间的距离应不小于1850mmo 5.2.23 无可靠性护带或护栏的烧烧板等杠杆类器材的座板,距地面的最大运动高度应不大于1000mm。5.2.24 轴线垂直型的悬空转轮类器材,其转轮轴线距立柱内侧的距离应不小于600mm,中间部位无支承立柱的多个运动位器材的相邻转轮轴心间的距离应不小于1000mm。5.2.25 器材所使用的承载人体载荷和主要受力载荷的非金属材料牵索,例如:爬绳、攀网器材上的纤维性攀爬绳索等,应满足相应器材安全使用期限的耐久性要求。5.2.26 器材用于承载入体重量的手
9、拉环材料直径应不小于20mm,金属拉链的材料直径和金属牵索的直径应不小于8mm。5.2.27 与人体接触的零部件不应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5.2.28 滑梯等坐姿滑行功能器材的滑道表面和扶手表面,应光整光滑.无锐边、尖角、毛刺等现象。滑行表面和两侧护板表面各接合处的高度差和l司隙应不大于2mm,两侧扶手i1滑行表面的高度应不低于160mm,且滑行区间扶手的两内侧不应有凸起、横向凹陷、横向支撑等设置。5.2.29 用于握持的任何支承件的横截面,当通过该横截面的中心测量时,在任何方向的尺寸应不小于GB 19272-2003 16 mm且不大于45mm(双杠除外)。5.2.30 用于抓紧的任何支承件
10、的横截面的宽度,应不大于60mmo 5.2.31 攀爬类器材的使用高度应不大于3500mm.悬垂类器材的使用高度应不大于2300mmo 5.2.32 攀爬类器材的使用宽度,单人用应不小子1000mm.双人用应不小于1800 mmo 5.2.33 具有杠面弹力性能单杠的杠面高度应为1500 mm2 400 mm.横杠的支点长度应为2 000 mm2 400 mm.横杠的外径应为28mm土。.5mmc不具有杠面弹力性能单杠的使用宽度应不小于1200 mm.杠面高度应为1500 mm2 400 mm.横杠的外径应不大于32mm。5.2.34 具有杠面弹力性能双杠的两杠内侧距离应为390mm550 m
11、m.杠长应为3000 mm 3 500 mm.纵向立柱中心距应为2000 mm2 300 mm.杠面高度应为1300 mm1 700 mmo不具有杠面弹力性能双杠的两杠内侧距离应为390mm550 mm.杠t是应为2000mm250() mm.杠面高度应为1200mm1700 mm.横杠的外径应不大于50mm。5.2.35 器材主要承载立柱的铜管直径应不小于110mm(框架式和高度不大于1500mm的器材可适当减少l.管材壁厚应不小于2.5mm。注1.单杠、双杠规格尺寸的吉义,可参见我国已发布和实施的体操器材相关国家标准。注2.使用宽度在单人以上、双人以下的按单人计。5.3 主要零部件静负荷能
12、力要求5.3.1 按6.3规定的试验条件,在器材使用时的最薄弱(或最大外载荷)的直接受力处,例如:器材的受力横杠、横梁、座板、踏板、踏杆和器材的直接操作手把等,施以各自规定的静负荷,受力件及相关的各零部件,均不应有构件断裂、牵索断股、运动功能损坏、构件开焊以及目视较明显的永久变形等失效现象。5.3.2 承受明显冲击载荷器材的静负荷能力应不小于4()OO N。例如:踏桩、平衡木和吊环以及不具有杠面弹力性能的单杠和双杠等。5.3.3 承受或可能承受突然加载载荷器材的单一静负荷能力应不小于270() N。例如:天梯、悬空式滑道、爬绳、爬抨、秋千、荡椅、摸高横梁、网墙、攀岩墙、浮桥、浮动踏桩或称吊桩、
13、固定式阶梯、仰卧起坐床、烧烧板、悬空转轮以及各类器材中的座板、踏板、踏杆等。注g单一静负荷能力,是指一个人运动锻炼时器材应承受的静负荷能力。5.3.4 不承受明显冲击载荷且无突然加载现象,但受运动加速度影响的器材的单一静负荷能力应不低于2()OO No例如俯卧撑架、弹振压腿器、上股牵引器、肋木架、各类器材顶部用于运动时握持的辅助吊杆和辅助吊环、承受和可能承受人体垂直力的扶手以及儿童组合乐园、儿童秋千、儿童组合攀高架等器材中的座板、踏板、踏杆、单式吊环、横式吊杆、受力横梁、滑道、通道、平台等。5.3.5 器材护栏在正常防护方向和正常使用方向的静负荷能力,若为站姿运动器材时,应不小于1 100 N
14、/m;若为坐姿运动器材时,应不小于700N/m。5.3.6 其他器材的静负荷能力,应参照上述类似器材或部件的要求。5.3.7 器材主要受力零部件焊接处的焊接强度,应符合GB17498-1998中4.8的规定。5.3.8 器材承受主要载荷的牵索、连接钩环、连接接头的抗拉力应不低于10000N o 5.4 整机稳定性要求5.4.1 器材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以及在6.4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不应有向任何方向的倾斜、翻倒或较明显的永久变形现象。5.4.2 单杠的水平拉力应不低于1800 N o 5.4.3 其他器材(包括休闲篮球架、室外乒乓球台等器材的单一水平拉力应不低于1500 N o 注g单一水平拉力,是
15、指个人运动假炼时器材应承受的稳定性能力。5.5 弹力性能要求5.5.1 在具有杠面弹力性能的单杠横杠的中点施以2500N的垂直静载荷,横杠的挠度应为90mm士20 mm,取消负载后,杠面的永久变形量应不大于3mm。GB 19272-2003 5.5.2 在具有杠面弹力性能的双杠任一横杠的中点施以1500 N的垂直静载荷,横杠的挠度应为70 mm土15mm,取消负载后,杠面的永久变形量应不大于3mmo 5.6 安全警示要求5.6: 1 器材存在下列现象时,应予以安全警示:a) 当存在不安全因素,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时pb) 对某些特定或限定的人群不适用时,如需要人照管的老人、幼儿、病人、残疾人等;
16、c) 需要对运动锻炼的人数和质量进行限制时;d) 需要对竞技练习、特殊技巧等运动形式或运动强度的锻炼进行限制时ge) 其他需要警示的内容和事项。5.6.2 安全警示标志或警示说明,应符合7.1. 2的相关要求。5.7 器材安装及场地要求5.7.1 器材的地面安装及其埋入地下的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具有较大的地面框架式底座的器材除外),a) 埋入地下的器材立柱,应可靠地固接横向支承或支承盘pb) 安装器材的土质,在距地表800mm深度以内应为紧固系数不小于O.7的H类普硬土及其以上的非疏松性和非沙壤土类的地质结构,否则,应将该土质等效处理后,)市可安装器材;注紧固系数不小于0.7的E类普硬土可以
17、用铁锹用力开挖并少数用铺开挖的困难程度来确定。需要用铁锹用力开挖并少数用铺开挖的士质,可视为紧固系数不小于0.7的H类普硬土。c) 器材立柱埋入地下的深度2当器材地面以上的高度二三2000mm时,应不小于500mm;器材地面以上的高度注1000 mm且2时.AB二点间的施力点应在S长度范围内间隔均布。6.3.4.2.3 日法(集中载荷法),如图3c)所示,在器材受力横梁或主要受力件的中间部位施以下列规定的垂直集中静负荷P,.保持1min: a) 当n为奇数时,按式(3)计算p , 2十1)-, 2n . ( 3 ) 式中P, 可替代分布载荷的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n 分布载荷的施力点数
18、量或规定的使用者数量(n二三2).当2时,AB二点间的施力点应在5长度范围内间隔均布;P 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一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b) 当n为偶数时,按式(4)计算:P, TP .( 4 ) 式中:P, 可替代分布载荷的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n 分布载荷的施力点数量或规定的使用者数量问二三2),当n2时.AB二点间的施力点应在5长度范围内间隔均布,F 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施加集中载荷时,受力件的承载面积,应为6.3.1或6.3.3规定面积的P/P倍。试验时,若不宜对器材实际使用时的直接受力件进行集中加载时,采用B法进行试验后,还应对其中任一的实际使用时
19、的直接受力件进行单一静负荷能力试验。注1多人用器材的静负荷能力试验,可来用A法或B法,仲裁时,应采用A法。注2,此集中载荷法仅适用于简直梁或类似于简直梁的受力器材,倾斜式的固定式阶梯和倾斜式直线型的坐式滑道,特别是螺旋型的坐式滑道等,不宜采用此集中载荷法。n.p ,) ) 10 GB 19272-2003 c) F一一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一静负荷,单位为牛顿(阳,具可替代分布载荷的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L 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的有效使用长度,单位为毫米(mm);c 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的施力点间距(运动间距),单位为毫未(mm),s 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两侧边的施力点间距,单位为毫米(
20、mm);n一一分布载荷的施力点数量或规定的使用者数量(n二三刀,当n2时,AB二点间的施力点则应在5长度范围内间隔均布。图3多人用器材E型载荷分布情况的受力示意图6, 3, 4, 3 m型载荷分布情况的静负荷能力试验6, 3.4.3.1 对于多人用器材,其横梁或主要受力件的载荷分布情况如图也)或近似于图4a)所示时,应按6.3.4.3.2或6.3. 4. 3. 3或6.3.4.3.4的规定进行试验。例如E浮桥(含踏板分离为二体式的漫步型浮桥人浪桥、浮动踏桩(或称吊桩、固定式的踏板型阶梯、踏杆型阶梯、儿童组合器材中的通道和坐式滑道、多位多人(二位或二人以上)用秋千、以及多位多人用悬空转轮等器材。
21、n .p .) b) P一一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静负荷,单位为牛顿(划;P, 可替代分布载荷的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L 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的有效使用长度,单位为毫未(mm);C一一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分布载荷的施力点问距,单位为毫米(mm);a 分布载荷至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有效长度端点的距离(Oa,),单位为毫米(mm);n 分布载荷的施力点数量或规定的使用者数量(n二三2); 5 分布载荷的总长度,单位为毫米(mm)。固4多人用器材E型载荷分布情况的受力示意图6.3.4.3.2 A法(分布载荷法)应按下列的规定进行za) 根据具体器材的规定确定使用人数n.或者按下列规定确定器材横
22、梁或主要受力件的施力点间距C;普通型浮桥和浪桥,c=800mm; 踏板分离为两体式的漫步型浮桥,C二1000 mm; 一一非滑行类架空式的人行通道(如:儿童组合器材中的通道等),c=600mm; 浮动踏桩,cl200 mm或间隔2个踏桩,倾斜型的固定式阶梯,c二600mm700 mm或者问隔2个踏板或踏杆;10 GB 19272-2003 直线型和近似于直线型的坐式滑道,c=l500 mm; 螺旋型的坐式滑道,c=l200 mm; 整体坐位式的多人用荡椅,c=500mm(此时a=c/2); 其他,若无特别规定时,c臼800mm; b) 在0c的条件下,按n=L/(c+)(n取整数)确定对器材横
23、梁或主要受力件的施力点数量;c) 自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的中点位置始,按间隔均布的方法,划定具体的施力点位置;当n为偶数时,受力件的中点位置不应划定为施力点(施力点己固定的器材元需再划定施力点,如多位秋千等hd) 如图4a)所示,对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的全部施力点,同时各施以规定的单一垂直静负荷p,保持1min;各施力点的负荷承载面积,按6.3.1或6.3.3的规定。注1,试验时,应尽可能在器材实际使用时的直接受力处进行加载,例如,绳索、座板、踏板、把手、通道等直接受力件B注2,中间部位设置有直承立柱的通道、滑道等器材,加载时应避开其支承支柱,并选择其中间距最大的区段进行试验。注3,垂直放置式
24、的阶梯,可对其中的任一踏板或踏杆进行试验。6.3.4.3.3 B法(集中载荷法1);如图4b)所示,在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的中间部位,施以下列规定的垂直集中静负荷只,保持1min: a) 当n为奇数时,按式(5)计算2式中-p 坠士12.p 2 p;一一可替代分布载荷的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 分布载荷的施力点数量或规定的使用者数量;P 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一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b) 当n为偶数时,按式(6)计算式中2p 但土卫f二i2(n + 1) p , 可替代分布载荷的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n 分布载荷的施力点数量或规定的使用者数量;P 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一静负荷,
25、单位为牛顿(N)。施加集中载荷时,受力件的承载面积,应为6.3.1或6.3.3规定面积的(P;/P)倍。( 5 ) .( 6 ) 试验时,若不宜对器材实际使用时的直接受力件进行集中加载时,采用B法进行试验后,还应对其中任一的实际使用时的直接受力件进行单一静负荷能力试验。注此集中载荷法仅适用于简直梁或类似于简支梁的受力器材,倾斜式的固定式阶梯和倾斜式的直线型坐式滑道,特别是螺旋型的坐式滑道等,不宜采用此集中载荷法。6.3.4.3.4 C法(集中载荷法2);如图5a)所示,作为图4川的特例,当a=c或a句c时,应按图5b)所示,在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的中间部位,施以下列规定的垂直集中静负荷矶,保持
26、1min: a) 当n为奇数时,按式(7)计算z式中:n2一IJ=.p( 7 ) 2n P; 可替代分布载荷的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11 GB 19272-2003 n 分布载荷施力点间距的数量;P 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一静负荷,单位为牛顿CN);b) 当n为偶数时,按式(8)计算:P;= -f P 式中:P;一一可替代分布载荷的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n-分布载荷施力点问距的数量;P 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一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施加集中载荷时,受力件的承载面积,应为6.3.1或6.3.3规定面积的(P,/P)倍。( 8 ) 试验时,若不宜对器材实际使用时的直接受力件进行集中
27、加载时,采用C法进行试验后,还应对其中任一的实际使用时的直接受力件进行单一静负荷能力试验。注1此集中载荷法仅适用于简主梁或类似于简直梁的受力器材,倾斜式的固定式阶梯和倾斜式的直线型坐式滑道,特别是螺旋型的坐式滑道等,不宜采用此集中载荷法。注2.多人用器材的静负荷能力试验,可采用A法、B法或C法,仲裁时,应采用八法。(n-l) l a) ) Y 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静负荷,单位为牛顿();c 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分布载荷的施力点间距,单位为毫未(mm)j分布载荷施力点间距的数量;I. 器材横梁或主要受力件的有放使用长度,单位为毫米(mm)jI, 可替代分布载荷的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图5多
28、人用器材E型载荷分布情况的特例受力示意图6.3.4.4 多人用杠杆类器材的静负荷能力试验6.3.4.4.1 A法(分布载荷法);如图6a)所示,在多人用杠杆类器材(如烧晓板)两端座位的中心或如图规定的承载处约骨300mm的圆面积上,同时各施以规定的单一垂直静负荷P(或固定其一端,对另一端加载),保持1mn。其中,器材一端的使用人数n按器材的奋关规定或按Il=H/500(n取整数,H的单位为mm)确定。6.3.4.4.2 B法(集中载荷法)如图6b)所示,在多人用杠杆类器材(如晓晓极)两端座板的中间部位同时施以式(9)规定的垂直集中静负荷P;C或固定其一端,对另一端加载),保持1min D 12
29、 P1 = n. P 式中:P,一一可替代分布载荷的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CN),n一一)器材一端分布载荷的施力点数量或规定的单侧使用者数量;P一一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一静负荷,单位为牛顿CN)。施加集中载荷时,受力件的承载面积应为6.3.1或6.3.3规定面积的(PJP)倍。注多人用杠杆类器材的静负荷试验,可采用A法或B法;仲裁时,应采用此法。.( 9 ) a) P 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一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B 多人用杠杆类器材(如烧烧板)两端座板的有效使用宽度,单位为毫未(mm).P, 可替代分布载荷的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圈6多人用杠杆类器材的载荷示意图6.3.4.5 多人
30、用架空平台的静负荷能力试验GB 19272-2003 b) 组合器材(如:儿童组合乐园等器材)中,多人用架空平台的静负荷能力试验应按下列的程序及规定进行-a) 测量并计算架空平台内规范性的额定使用者数量n,按式(10)计算zn = 4A .( 10 ) 式中n一一规范性的额定使用者数量;A 架空平台内的有效使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b) 计算和确定加载时的施力件与受力件(平台)的受力接触面积5,按式(l)计算5 = O. 05n .( 11) 式中:S 加载E寸施力件与受力平台的接触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勺,一一按式(10)计算得出的额定使用者数量;c) 在架空平台的中心部位,面积为5的受
31、力面积土施以垂直集中静负荷穴,保待min。其中集中静负荷按式(12)计算:P, = n P . ( 12 ) 式中zP, 集中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r一按式(10)计算得出的额定使用者数量;P 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一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6.3.5 护栏静负荷能力试验器材护栏应在正常使用时的直接受力处,按正常使用方向戎防护方向,以1m为单元,在约为100 mm宽度的承载面上施以规定的静载荷,保持lmino6.3.6 焊接强度试验按GB/T2652-1989的规定进行。6.3.7 钢丝绳抗拉力试验按GB/T8918-1996的规定进行。6.3.日牵索、连接钩环和连接接头的抗拉力试验取有效
32、长度为250mm300 mm的试样三件,分别在示值精度不低于士1%的拉力试验机上试验,GB 19272一2003读取拉断值,并取最小值。6.4 整机稳定性试验6.4.1 单杠、双杠、秋千、荡椅等器材的稳定性试验如图7所示,在单杠、双杠、秋千、荡椅、漫步机等具有明显水平运动分力器材的横梁中部约100mm 宽度的承载面上,向主运动方向的任一侧施以规定的垂直于横梁的水平拉力P,保持0.5mino 器材为多运动位器材时,例如z多位秋千、多人用荡椅等,应在器材横梁的中部约(n100)mm宽度的承载面上施以式(13)规定的集中水平拉力P保持0.5mno 式中2Pi一一一集中水平拉力,单位为牛顿(N);n-
33、器材规定的使用者数量;P, = n P P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一水平拉力,单位为牛顿(阳。P 垂直于器材横梁的单一(或集中)水平拉力,单位为牛顿(N)。P 圈7单杠、双杠、秋千、荡椅等器材的稳定性试验示意图6.4.2 其他器材的稳定性试验. ( 13 ) 天梯、肋木架、悬空式滑道、网墙、爬绳、爬杆和弹振压腿器等器材的整机稳定性试验,应在器材的主支架约100mm宽度的承载面上向任一侧水平方向施以规定的垂直于主支架的水平拉力P,保持0.5 min。若为多人用器材时,应在器材的主支架上约(n.100)mm宽度的承载面上向任一侧垂直于主支架的水平方向施以下式规定的集中水平拉力Pp保持0.5mino P
34、j =.p .( 14 ) 式中:P , 集中水平拉力,单位为牛顿(N);n一规定的使用者数量;P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单一水平拉力,单位为牛顿(N)。试验时,各器材的施力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sa) 若器材支架高度注1500mm时,施力高度为1500mm; b) 若器材支架高度1500mm时,施力高度应基本等同器材主支架的最高高度。6.4.3 组合器材的稳定性试验应按6.4.1和6.4.2的规定.分别在器材周边垂直于主支架的方向上进行水平拉力试验.试验位置应不少于3处。6.5 弹力性能试验在具有杠面弹力性能的单杠图加)J或双杠图8b)横杠的中部约100mm长度的承载面上,施以规定的垂直静载荷P,并在
35、1min时间内测试杠面中部的挠度.6;取消负载3min后,测量横杠的永久变形量。14 GB 19272-2003 1回1田a) b) P 对相应器材所规定的垂直静负荷,单位为牛顿(N);4 器材横杠受力后的挠度,单位为毫米(mm)。图8弹力性能试验示意圈6.6 安全警示要求的检验用感官(触感和目视)进行检验,检验的内容应包括.a) 5.6.1中应警示的内容与被检验器材的关联性及警示内容的完整性和明确性gb) 安全警示标志的牢固性、耐久性及位置的合适程度等。6. 7 地面安装及安装环境的检验用感宫、钢直尺和钢卷尺检验,环境光照度采用照度计检验。安装器材的土质可查证相应的土质报告,其地基混凝土的强
36、度可按我国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检测。6.8 安全使用期限的检查与疲劳性能试验6.8.1 安全使用期限的检验用感官进行检验。6.8.2 主要活动性能器材的疲劳性能试验疲劳性能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 试验载荷应不小于1400 川b) 试验运行频率或线速度:摆动性、起伏性器材应不低于60次/min(往复各计一次).双向摆动角度应不小于600;转动性器材的运动表面线速度应不低于150m/min; c) 单次连续运行时间应不少于4h.间隔1h后,持续运行。6.9 环保要求的检验6.9.1 噪声检验用声级计分别在器材四周距器材边缘1m、地面高度1.5m的位置处进行测试,并取平均值。测试应在正常的
37、运行频率下进行,测试时,器材的使用者应穿t软底运动鞋并能熟练使用器材。6.9.2 非金属件的环保检验用感官(嗅觉、触感和目视)进行检验。6.10 表面质量要求的检验6.10.1 电镀件各种缺陷的检验饺QB/T3814-1999中第2章的规定进行。6.10.2 镀锚件耐腐蚀性能试验按QB/T3826-1999规定,进行24h连续喷雾;并按QB/T3832-1999进行评价。6. 10.3 电镀层结合强度试验应接下夕lJ方法进行试验:a) 被测件为板材制件时,按QB/T.,821-1999中2.1. 1 (弯曲法)规定进行;b) 被测件为线材制件时,按QK:T3821-1999中2.1. 3(弯曲
38、法)规定进行.15 GB 19272-2003 c) 被测牛为管材或不易弯曲的制件时,按QB/T3821-1999中2.2(铿刀法)规定进行试验,并选用QB/T3845-1999中的规格为200mm300 mm长(不连锅)、铿纹号为2号(中齿)的扁铿、方铿或三角键,弯曲法可由锺刀法代替;仲裁时,用佳刀法。6.10.4 涂饰层冲击强度试验6.10.4.1 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a) 将被测器材零部件表面用干燥的软布擦净后,置于工作台上,并使其与工作台接触吻合、无晃动现象;直接对整机测试时,整机的被测零部件应无晃动现象;b) 将冲击器垂直竖立于被测件的被测部位,以头部镶有骨12mm钢球,外径为17
39、mm全质量为100日的重锤,在内径为骨19mm的冲击器导管内按1m高度自由垂直落下,对被测件涂饰层进行落体冲击;c) 将冲击器从被视H牛上移去,检验被冲击部位涂饰层的剥落和裂纹情况;d) 在同一被测件上相距不小于100mm的位置处,重复进行3次同样的试验。注2三次冲击试验中,其中-次不合格,即判定该试件不合格。6.10.4.2 冲击器应符合下列要求za) 冲击器圆形导管直线度公差为1000 mm 0.600 mm,且内表面应光整光滑,外表面上应有1000 mm士1.0 mm的高度刻线标记(或其他高度标记hbl 冲击器重锤的总质量为100g士1g,旦应能在冲击器导管内顺利地自由滑动。6.10.5
40、 涂饰层附精力试验按GB/T9286-1998规定,且按切割数为6、切割间距为2mm的规定直接在器材的被测件表面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按GB/T92861998中第8章的规定进行结果的表示。6.10.6 涂饰层耐候性能试验应按GB/T1865-1997和GB/T1766-1995的规定进行测试和评定。注.检验时,器材生产企业可提供涂料生产企业的试验报告。6.10.7 其他表面外观质量的检验用感官进行检验。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7.1 标志和使用说明7. 1. 1 产晶标志产品需设置标志牌,并应包含下列内容za) 中文标明的生产厂名(全称、厂址(详细的通讯地址hbl 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c)
41、 有脚标的注册商标gd) 产品型号或标记;的列出年、月的安装日期和安全使用期限;f) 服务(或监督电话号g) 必要的警示标志或简明的警示说明3hl 相关的运动锻炼功能及简明的锻炼方法。注2器材的安装日期应在器材安装时方可标示。以上标志的al、b)、c)、e)、f)、g)、h)应在产品实体(含产品铭牌)上标岛,d)可列入包装标志中。7. 1. 2 对标志的基本要求产品标志应符合下列要求z16 GB 19272-2003 a) 产品标志中的产品名称、制造厂名和厂址(详细通讯地址)、服务或监督电话、使用方法、警示标志或警示说明、安装日期和安全使用期限,均应印制、佛制或刻骨站在器材上明显醒目的位置;使
42、用的锻炼指导牌应安装在器材的附近,以便使用者观看pb) 各类标志的文字、图案,应醒目清晰、易于识别,并具有与安全使用年限相匹配的牢固性和耐久性30 各有关标志,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7. 1. 3 产晶使用说明应有产品使用说明书和安装说明书,并符合下列要求a) 应符合GB5296. 1中的相关规定gb) 应包含产品名称、产品编号或型号、注册商标、生产企业全称及详细通讯地址、服务或监督电话、邮政编码等;c) 应有正确完整的安装示意图、地面安装要求、安装环境要求、安装说明及注意事项等;d) 应有简明的警示说明、相关的运动锻炼功能及简明的锻炼方法、安全使用期限、维护与
43、保养的内容和要求等。7.2 包装7.2.1 产品的内、外包装.应符合下列要求a) 应有适宜的内、外包装或产品贴体包装,如塑料袋、瓦楞纸箱、木箱及防潮湿的贴体包装等;b) 肉包装应具有一定的防潮、防碰撞性,而外包装llJ应具有适应正常搬运和堆放要求的一定强度。7.2.2 贴体包装产品或包装箱内,应随带下列文件a) 标明产品型号、生产(或检验)日期、产品质量等级以及有检验员盖章的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b) 产品安装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c) 其他,如2质量反馈卡、质量信誉卡和装箱单等.7.3 运输产品的运输,应符合下列要求:a) 严禁与化学物品、潮湿物品或易燃、易爆物品混装;b) 装运产品的车厢、船舱
44、应基本清洁,元明显潮湿、无腐蚀污染;c) 敞军运输时,须用帆布等防水材料覆盖严密.严禁雨水浸湿pd) 产品运输中的装卸,应按包装箱或包装物上的储运图示标志规定,采用合理的装卸方法,严禁野蛮装卸,以防产品受损。7.4 贮存产品的贮存,应符合下列要求=a) 应贮存在干燥、通风、元雨漏、元化学性腐蚀及无污染的库房内,严禁长期露天存放;b) 产品的堆放应遵循包装箱或包装物上的堆码极限要求,堆码之下一般宜有不小于100mm的干燥垫板;c) 贮存于库房内的产品,应离开无明火的采暖热源0.5m以上,库房内严禁烟火;d) 严禁与化学物品、潮湿物品或易燃易爆物品同库贮存;e) 符合储运要求的产品.自生产或检验)之日起,贮存期一般应不超过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