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2060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对水环境的危害.pdf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207531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02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2060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对水环境的危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GB 2060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对水环境的危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GB 2060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对水环境的危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GB 2060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对水环境的危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GB 2060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对水环境的危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13.300 A 80 道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060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对水环境的危害Safety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 precautionary labelling and precautionary statements of chemicals-Hazardous to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2006-10-24发布2008-01-01实施f币翻,主呈阳最t岛市均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瘟总局世世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叩GB 20602-2006 前言本标准第4章

2、、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内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1. 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少岩、宋振乾、车礼东、付晓、陶强、杨营、张芮。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月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

3、期。I GB 20602-2006 化学晶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对水环境的危害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对水环境的危害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判定流程、类别和警示标签、类别和标签本标准适用于化学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的修改单(不是否可使用联合国联合国OECD OECD OECD OECD OECD OECD OECD OECD OECD化3 术语和定义、3. 1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3. 1. 1 急性水生生物毒性acute 是指物质对短期接触它的生物体造成伤害的固有性质。3. 1. 2 可利用性availability 记全球协调制度的危险性分类、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是指该物

4、质变成可洛解或分解的程度.对于金属可利用性而言,指金属(MO)化合物的金属离子部分能从该化合物(分子)的其余部分分解出来的程度。3. 1. 3 生物可利用性bioavailability(or biological availability) 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并分布于生物体内一定区域的程度。它与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体的组织1 G 20602-2006 结构和生理学、药物动为学和接触的方式有关。可利用性不是生物可利用性的必要条件。3. 1. 4 生物蓄积bioaccumulation 物质以所有的接触方式(p空气、水、沉降物/土壤和食品)在有机体内吸收、转换和排除的最后结果。3. 1. 5

5、 生物浓度bioconcentration 物质以水传播接触途径在生物体内吸收、转化和排除的净结果。3. 1. 6 慢性水生生物毒性chronic aquatic toxicity 物质在与生物生命周期相关的接触期间对水生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潜在或实际的性质。3. 1.7 复杂混合物或多组分物质或复杂物质complex mixtur臼ormulti-component substances or complex substances 由具有不同溶解性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单个物质复杂混合而组成的混合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具有一定碳链长度/取代程度数范围的同系列类物质a3. 1.8 降解degrada

6、tion 有机分子变成更小的分子,并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盐。3.2 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标准。EC指引起效应达50%时的物质浓度。ErC50生长速率下降方面的EC50。LC (50 % lethal concentration) ,指空气中或水中某种化学品造成一组试验动物50%(半数)死亡的浓度。LD50指如果一次染毒,某种化学品造成一组试验动物50%(半数)死亡的剂量。L(E)C川,LC,。或EC。3.3 缩赂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BCFC bioconcentration factor)生物富集因子BOD生物化学氧耗COD化学氧耗NOEC(NOECs) (no observed e

7、ffect concentration)无可观察效应浓度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QSAR( QSARs)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定量结构活性关系。w. S. (water soluble)水溶性3.4 基本要素3.4. 1 用于本标准内的基本要素有2一一急性水生生物毒性,一一潜在或实际的生物积累;一一有机化学品的降解(生物或非生物的); 一一慢性水生生物毒性3.4.2 虽然最优先使用来自国际上协调的试验方法的数据

8、,但实际上,只要被认可是等同的,来自国家GB 20602-2006 方法的数据也可使用。通常,己确定的淡水和各种海生物种的毒性数据可被认为是等同的,它们最好是按照优秀实验室经验CGLP)原则,使用OECD化学品试验准则或等同方法得出。如果不能得到这样的数据,则应根据可利用的最好的数据来进行分类。3.5 急性水生生物毒性急性水生生物毒性一般的判定方法是用鱼类96h LC COECD化学品试验准则203或等效试验准则)、甲壳纲48h EC COECD化学品试验准则202或等效试验准则)和/或藻类72h或96h EC COECD化学品试验准则201或等效试验准则)确定。这些种类的生物被认为可以代表所

9、有水生生物,如果试验方法是合适的,也可考虑其他种类生物如浮挥的数据。3.6 生物积累潜能生物积累潜能通常用辛醇/水分配系数确定,通常按OECD化学品试验准则107或117确定的logK,w.虽然这个系数表示生物积累的潜能,但试验确定的生物富集因子CBCF)可提供更好的测量方法,在具备时应优先使用。生物富集因子应按OECD化学品试验准贝305确定。3. 7 快速降解性3.7. 1 环境降解可能是生物性的,也可能是非生物性的(例如水解),见本标准中的4.1.9.3.迅速生物降解可按OECD生物降解性试验OECD化学品试验准则30ICA-F)定义。这些试验中的合格水平可作为大部分环境中的快速降解指标

10、,这些试验都是淡水试验,因此也包括使用更适合海水环境的OECD化学品试验准则306的结果。如果没有这样的数据,那么BODC5d)/COD比率大于0.5可作为快速降解指标。3.7.2 诸如水解之类的非生物降解、非生物和生物主要降解、非水介质中的降解和环境中己证实的快速降解都可以在定义快速降解性时加以考虑63.8 慢性水生生物毒性慢性毒性数据不像急性数据那么容易得到,而且试验程序范围也没有那么标准化。根据OECD化学品试验准则210、211和201产生的数据是可接受的。也可使用其经证明有效和得到国际公认的试验。4 分类4. 1 物质的分类4. 1. 1 物质协调分类制度由三个急性分类类别和囚个慢性

11、分类类别组成(见表1)。急性和慢性类别单独使用。将物质划为急性原则仅以急性毒性数据CEC或LC50)为基础。将物质划为慢性类别的原则结合丁两种类型的信息,即急性毒性信息和环境后果数据(降解性和生物积累数据)。要将混合物划为慢性类别,可从组分试验中获得降解和生物积累性质。表1危害水环境物质的类别急性毒性类别急性l96 h LC,(鱼类);1mg/L,和/或48h EC(甲壳纲1mg/L.和/或72h或96h ErC;o (藻类或其他水生植物);1mg/L 一些管理制度可能将急性1细分.纳入L(E)C0.1mg/L的更低范围类别t急性296hLC;o(鱼类)大于1mg/L且不大于10mg/L,和/

12、或48 h EC (甲壳纲大于1mg/L且不大于10mg/L,和/或72 h或96h ErC (藻类或其他水生植物)大于1mg/L且不大于10mg/L 3 GB 20602-2006 表1(续)类别急性396 h LG (鱼类大于10mg/L且不大于100mg/L.和/1在48hEC,.(甲壳纲大于10mg/L且不大于100mg/L.和/或72 h或96h E,(藻类或其他水生植物大于10mg/L且不大于1mg/L一些管理制度可能通过引人另一个类别,将这一范围扩展到L(E)C,.IOOmg/L以外慢性毒性类别:慢性196 h LC (鱼类)25%急性1(lvlXlOX急性1)+J急性22S%急

13、性2(MX100X急性l)+(lOX章,性2)+急性325%急性3a M(放大因子).几4.2.5.5.5.4.2.5.5.4 慢性第1、第2、第3和第4类分类4.2. 5. 5. 4. 1 首先,要考虑所有划为慢性1的组分。如果这些组分的加和大于25%.那么混合物划为慢性l的组分。如果计算结果是混合物划为慢性第l类,那么分类过程完成。4.2.5.5.4.2 如果混合物没有划为慢性1,可以考虑将混合物划为慢性2.如果10乘以划为慢性1的所有组分的总和加上划为慢性2的所有组分的总和大于25%.那么该混合物划为慢性2。如果计算结果是混合物划为慢性第2类,那么分类过程完成。4.2.5.5.4.3 如

14、果混合物没有划为慢性l或慢性2.可以考虑将混合物划为慢性3。如果100乘以划为慢性l的所有组分的总和加上10乘以划为慢性2的所有组分的总和加上划为慢性3的所有组分的总和大于25%.那么该混合物划为慢性3.4.2.5.5.4.4 如果混合物仍然没有划为慢性第1、第2或第3类,那么必须考虑将混合物划为慢性4。如果划为慢性1、2、3和4的组分的百分比总和大于25%.那么混合物划为慢性4。4.2.5.5.4.5 表4归纳了基于己分类组分的加和的混合物慢性危险分类。表4基于已分类组分加和的混合物慢性危险分类组分总和支IJ为混合物划为慢性1XM25% 世性1(MX10X慢性。+慢性225%慢性2(MX10

15、0X慢性J)+(lOX慢性2)+慢性325%慢性3慢性1+慢性2+慢性3+慢性425%慢性4a M(放大因子).几4.2.5.5.5.4.2.5.5.5 具有高毒性组分的混合物急性第1类的有毒组分在浓度远低于1mg/L时仍然可以影响混合物的毒性,在使用分类加和方10 GB 20602-2006 法时,须增加其权衡,当混合物含有划为急性或慢性第1类的组分时,须应用4.2.5. 5.3和4.2. 5. 5. 4 中所述分层方法,使用急性第1类组分浓度乘以因子的权衡总和,而不是仅仅将百分比相加。这意味着表3左栏中急性)的浓度和表4左栏中慢性1的浓度乘以适当的放大因子。这些组分使用的放大因子要用毒性值

16、定义,表5对此进行了归纳。因此,为了对含有急性/慢性1组分的混合物分类,分类人员需要知道M因子的值,以便使用加和方法。另外,当拥有混合物中所有高毒性组分的毒性数据,而且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所有其他组分(包括那些没有特异性急性毒性数据的组分)都是低毒性或无毒性,不会显著影响混合物的环境危害时,那么也可以使用加和性公式(见4.2. 5. 2) , 表5混合物高毒性组分的放大因子L(E)C值放大因子(M)O.I 1 mgIL 1.Jl-, M(放大因于)见本标准4.2.5,5.5中的解释.图5混合物判定流程图(慢性分类)6 类别和警示标签对水环境急性危害类别和警示标签见表6。对水环境慢性危害类别和警

17、示标签见表7,表6对水环境急性危害类别和警示标签危害类别分类警示标签要索l适用于具有下列恃性的功质和试验濡合物L(ElC;o运1mg/L 主z其中.L(E)C为鱼类96h LC.甲完纲48h ECso或水生植物72h或图形符号96 h ErC,.。2如果没有提合物的数据不可利用,则使用搭桥原则(见4.2.4).3如果搭桥原则不适用,a) 对于吉有已分类组分的槐合物名称警告加和法(见4.2.5.5)显示.1 (急性l浓度)XM大于25%式中M为放大因子(见4.2.5.5.5)bl 对于古有试验组分的混合物加和性公式(见4.2.5.2和4.2.5.3)显示L(ElC;oe l mg/L 危害性对水

18、生生物cl 对于兼有分类过卫有试验过组分的混合物说明毒性非常大联合加和性公式和加和法(见4.2.5.2和4.2.5.5.3)显示(靠性H在度)XM大于25%4对于其中一种或多种相关组分没有可利用的信息的混合物,利用现有信息进行分类并注明混合物的.r%由对水环绕危害未知的组分组成.15 GB 20602-2006 危害类别表6(续分类1适用于具有下列特性的物质和试验混合物警示标签要索1 mg/L500,如果没有,logKo.;?;4); 除非慢性NOECs1 mg/ L 2对于混合物,使用搭桥原则见4.2.4)。3如果搭桥原则不适用,分类为慢性l、2,3或4的组分浓度之和大于25%。4对于其中种

19、或多种相关组分没有可利用的信息的混合物,利用现有信息迸行分类并注明:混合物的x%由对水环境危害未知的组分组成.GB 20602-2006 警示标签耍索盔名警告对水生生物说明并且有长期图形符号名称持续影响主2无对水生生物有毒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不使用无对水生生物有寄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不使用元可能对水生说明期待续的有害影响17 G 20602-2006 7 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对于化学品分类和警示标签,危险种类的每个危害类别都以指定的图形符号、名称和危害性说明的顺序列出。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涉及的危险种类,按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以GHS)要求下面列出每个类别的指定相应

20、图形标志。对水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见表8和表90表B对水环境的急性危害类另IJ和标签要素的配置类别l类I)2 类别3备注目前未包括在联合国关于危险令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不使用不使用(如果i物质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B下包括的任何其他危险的警告无元话).如果没有其他危险存在时,则在联合国4关于危险货物运输对水生生物对水生对水生的建议书规章范本3第9类标毒性非常大生物有毒生物有害签是适用的.表9对水环境的慢性危害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类另1)J 类I)2 类别3类1j4备i主令令目前未包括在联告国关于危险不使用不使用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如呆该物质在联合

21、国4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警告元无元本下包括的任何其他危险的话).如果没有其他危险存在时噜对水生生物毒性对水生生物对7)生生物可能对水生生物JilU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非常大具有长期有毒并具有有害并具有造成长期持续的建议书规章范本第9类标持续影响长期持续影响长期持续影响的有害影响签是适用的a8 警示性说明本标准提供部分常用警示性说明,其目的是提供可以适合于为特定物质或混合物提供的标签的说明,应使用最适合于具体情况的那些警示性说明。在警示性说明中有括号的词语的场合,括号中的任何词语都可用来补充语句中所含的核心内容或取代该内容。8. 1 防止可能的误用和暴露使健康遭受影晌的说明8. 1

22、. 1 通风控制仅在通风良好的区域使用。仅在适当通风情况下使用或封闭系统通风装置。未适当通风前,禁止进入使用区域和贮存区域。只能在足够通风(或封闭的系统通风)的条件下使用,以便有害物质(空气中的粉尘、烟雾、蒸气等含量)低于建议的接触限值。18 使用适当通风除去蒸气(烟雾、尘粉等)。高温作业中使用适当通风和/或工程控制以避免暴露于蒸气中。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通过提供适当通风避免蒸气积累固使用时有J通风装置工局部排放通风或采取呼吸保护Jo禁止在无适当通风区域中使用。切勿吸人(粉尘、蒸气或喷雾)。8. 1.2 卫生措施使用中禁止吸烟、进食、饮用.工作中禁止进食、饮用或吸烟。进食、饮用、吸烟前洗手。

23、操作后彻底清洗。防止一切接触。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触及皮肤和眼睛。防止皮肤接触。防止溅入眼睛。操作后和进食、饮用或吸烟之前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操作后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防止皮肤、眼睛和衣服的接触。防止皮肤(眼睛或衣物)的接触,防止溅人眼睛(皮肤)或衣服。8. 1. 3 个人保护用品穿C戴1适当的【防护衣J手套J护自镜/面最J0 穿防护服和戴手套(规定防护H臣和手套的类型)。戴保护眼罩(护目镜、面罩或安全眼镜)。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8. 1. 4 呼吸保护装置在通风不足的情况,应带适当的呼吸装置。在烟熏/喷雾过程中.应带适当的呼吸装置(制造商规定适当的说明性语言)。当使用该

24、化学品时,需要有效的紧急自持式呼吸器或全面罩气路呼吸器。使用该化学品时应带自持式呼吸器或全面罩气路呼吸器,8.2 发生事故时阎明适当措施的说明8.2. 1 泄漏万一泄漏,撤离危险区。万一泄漏,咨询专家回清洗由于本材料的使用(由制造商规定)而污染的地面和所有物品.用吸收剂覆盖或装进容器。收集和处置。用J覆盖泄漏物,将剩余物体吸收子砂或惰性吸收剂中并移至安全处。用J处理剩余的液体。用大量水洗去泄漏液剩余物Jo禁止冲入下水道回避免流入排水构和下水道A立即清除干净泄漏物。GB 20602-2006 19 GB 20602-2006 使产品冷却/固化,因化后抬起。立刻扫净和移走.处理易燃泄漏物时使用不产

25、生火花的器具,移走所有火源J.确保适当通风,以除去蒸气、烟雾、粉尘等。将泄漏液收集至可密封的(金属/塑料)容器中。小心地中和泄漏液体。尽可能地将渗漏和泄漏物收集至可密封(金属、塑料)容器中E禁止将泄漏物放回原容器中。用真空吸尘器打扫泄漏物。将泄漏物扫人J容器。将泄漏物扫人J容器8.2.2 消防如遇火灾,8.3 急救20 立即抬至新鲜空气处。应立即1H拜菲如果症状或体征继续出现,应立即就医。如果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呼吸困难,供给氧气。采取半仰卧姿势。如需要时使用人工呼吸.禁用口对口呼吸。如吸人,提供氧气或实施人工呼吸,呼叫医生.如吸人,可使用亚硝酸异戊酶,呼叫医生。把患者抬至新鲜空气处。

26、打120急救电话或呼叫救护车,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如可能最好施行口对口呼吸。呼叫中毒控制中心或医生以获得进一步的治疗。8.3.3 由摄入引起的事故如摄入应立即进行救治。如吞咽,不要(诱引吐,立即寻找医生(医疗)救治,并出示容器或标签。如吞咽,立即寻求医生医疗,并出示该容器或标签.如吞咽,用水冲洗口腔(仅适用于伤者意识清醒的情况。如吞咽,且患者是有意识和消(禁止引吐).(如患者神饮人一杯)(两杯)水漱口。给服用活性多引哇(仅适用休息。引吐时如摄入如摄入如摄入如摄入如摄入如摄人,如摄入,如摄入,寻如摄入如摄入,立即呼叫如伤者能吞咽,让其一禁止引吐,用水洗去嘴内如摄人,引吐,用1%硕化饵水溶呼叫毒物控

27、制中心或医生。禁止对神志不清醒的患者通过口喂任何东西。8.3.4 由皮肤接触引起的事故GB 20602-2006 触及皮肤后,立即脱去所有受污染的衣服并立即用大量(制造商规定的物品)洗涤。(如果剌激发展和持续存在,给以救治)。如果剌激发展和持续存在,应立即进行医治。立即用软肥皂!JJ1洗涤,接着用流水洗1.5四mlI宽大量水冲洗(如果刺敢发展和持续存在,应立即进行医治。21 GB 20602-2006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皮肤,脱去污染的衣服困如果刺激(发红、发菇、水泡)加深,应立即进行医治。重新使用前,清洗污染的衣服。脱去衣服并彻底洗涤后才可使用.脱去污染的衣服.重新洗涤后才可使用。用大量水冲洗

28、身体受污染的部位。用肥皂和淡水冲洗身体受污染部位。如果与身体直接接触,应立即进行医治。如果与皮肤或眼睛接触,用淡水冲洗。如果发生冻伤,立即就医。如果接触皮肤,立即用2%硝酸银水洛液涂抹a脱去已污染的衣服。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皮肤15min20 mino 8.3.5 由眼睛接触引起的事故一且眼睛接触立即用大量的(制造商规定的药液)冲洗。立即冲洗眼睛至少15mino然后立即进行医治。用水洗眼睛至少15min,如眼睛刺激加深或持续,然后立即进行医治。分开眼险,用大量水冲洗眼睛至少15min。然后立即进行医治。分开眼险,用水冲洗眼睛至少15mino 戴隐形眼镜者应取下眼镜,立即进行医治。首先用大量水冲洗几

29、分钟(如果方便,取下隐形眼镜)然后应立即进行医治。如果直接触及眼睛,用缓慢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B保持眼睛张开,用水缓慢温和地冲洗15min.-_20 .min,戴隐形眼镜者应在前5min后取下隐形眼镜,然后继续冲洗眼睛。8. 4 环境保护和适当处置的说明8.4. 1 环堤保护使用适当的密封措施以避免环境污染。避免释放在周围环境中o(参照该化学品的安全数据表。)防止释放在周围环境中。使用适当的密封措施。禁止让该化学品/产品进入周围环境中。禁止直接加至水中,或存在表面水的区域,或低于平均芮水标线的内湿区。清洗设备或处置设备洗涤水时禁止污染整体水质。禁止直接加至水中。o.-斗士该化学品具有与地下水中可

30、检测到的化学品相结合的性质和特性。在土壤可渗透的区域,尤其是在地下水位浅的区域使用该化学品,可导致地下水污染。该化学品在已知的某些状况下会渗漏过土壤进入地下水。在土壤是可渗透的区域,尤其在地下水位浅的区域使用该化学品,可导致地下水污染。8.4.2 处置22 该容器送到危险的或专门的废物回收站处理。该物质及其容器作为危险废物处理。该物质及其容器必须作为危险废物处置。禁止与家庭废物、垃圾或其他固体废料一起处置。在认可的废物处置设施中处置废物。禁止流人下水道。禁止流入下水道:以安全方式处理该物质及其容器,禁止流入下水道;将该物质及容器运至危险或特殊废品回收站处理.该物料及容器必须以安全方式处置.贮存

31、时切勿污染水源、食物或饲料.禁止使之进入任何地面排水沟,或进入任何7(体.参照制造商/供应商信息进行再生/回收。(最佳)废物管理方案是(在下列语句中选择合适的语句)再使用.回收。再使用或回收.送至许可的循环设备、回收设备或焚烧设备处理.在市政焚烧炉中焚烧。在许可的废渣填埋场中处置.呼叫本地固体废品站或(拨打免费电话)获知处理信息。禁止将从未用过的产品倒入任何室内或室外的下水道。8.5 消费者的专门说明锁住。防止儿童接触。锁住并防止儿童接触。远离食物、饮料和动物饲料.防止儿童接触。孕妇避免接触。GB 20602-2006 SON-NSON阁。俨司.气).-平。主主tt:兰州,i 一币华人民共国家标准化学晶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对水环境的危害GB 20602-2006 国和中,.r.,;J明;二二三;、气二-. t.,回归啊霄. . *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字数45千字4峰印张1.75 开本880X 1230 1/16 2007年8月第一次印刷4峰2007年8月第一版定价23.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33533书号,155066 1-297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