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5803-2007 东亚飞蝗测报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208932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36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5803-2007 东亚飞蝗测报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GB T 15803-2007 东亚飞蝗测报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GB T 15803-2007 东亚飞蝗测报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GB T 15803-2007 东亚飞蝗测报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GB T 15803-2007 东亚飞蝗测报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01B 16 园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 5803-2007代替GBT 15803-1995东亚飞蝗测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of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20071016发布 200804-01实施宰瞀髁紫瓣訾糌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仅19刖 茜GBT 15803-2007本标准修订了GBT 15803-1995东亚飞蝗测报调查规范。本标准与GBT 15803-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术语和定义部分

2、,对东亚飞蝗测报调查中涉及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规范;增加了东亚飞蝗预测预报方法部分,提出了科学预测东亚飞蝗发生期、发生程度的预报方法;提出了东亚飞蝗发生指数、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蝗卵调查部分增加了蝗卵分布调查内容。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北省植保总站、河北省安新县植保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建强、张跃进、王贵生、任春光、唐铁朝、勾建军。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15803-1995。东亚飞蝗测报技术规范GBT 15803

3、-200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东亚飞蝗的卵、蝗蝻、成虫期虫情调查、蝗虫天敌调查和预测预报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东亚飞蝗系统测报。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蝗区geographical region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适宜或可能适宜东亚飞蝗孳生和栖息的地理生态区域。根据其形成结构和原因,通常分为滨湖蝗区、沿海蝗区、河泛蝗区、内涝蝗区及热带稀树草原蝗区等类型。22系统调查systemic survey为了解某蝗区东亚飞蝗发生消长动态,对其进行定点(片)、定期、定内容的调查。23蝗情普查widespread survey为了解某蝗区东亚飞蝗

4、总体发生情况,在其发生为害的某段时间,进行较大范围的多点取样调查。24夏蝗first generation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in each year由上年秋季东亚飞蝗成虫在土中产卵,来年春、夏季孵化出土并发育为害的蝗蝻及成虫,主要发生为害期为4月下旬至7月上旬。25秋蝗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in each year由东亚飞蝗夏蝗成虫产卵,当年秋季孵化出土并发育为害的蝗蝻及成虫,主要发生为害期为7月中旬至9月下旬。26雌虫率percentage of female i

5、magoes东亚飞蝗雌性成虫占所调查成虫总数的百分率。27产卵雌虫率percentage of laying eggs调查已产卵的东亚飞蝗雌虫量占调查总雌虫数的百分率。28发生期occurrence period用于表征东亚飞蝗某一虫态的发育进度,一般分为始见期、始盛期、盛期、盛末期等。当代各虫态累计发生量占发生总量的20、50、80的时间分别为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从始盛期至盛末期一段时间统称发生盛期。29宜蝗面积 suitable area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适宜东亚飞蝗发生的面积。】GBT 15803-2007210发生面积occurrenc

6、e area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没有采取防治措施前,蝗蝻密度大于或等于02头ms的蝗区面积。211残蝗面积remnant area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东亚飞蝗成虫期每667 m2(1亩)成虫数量大于或等于6头的蝗区面积。212蝗蝻密度density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larva单位面积内的蝗蝻数量,以“头m2”表示。213蝗蝻平均密度 average density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larva发生面积内加权平均

7、密度,以“头m2”表示。214发生指数index of occurring由宜蝗面积、发生面积、蝗蝻平均密度等构成,用于确定发生程度。计算按式(1)进行:CL一导d (1)ot式中:L发生指数;S发生面积;S。宜蝗面积;d蝗蝻平均密度,头m2。215发生程度occurring grade蝗虫发生的严重度,以发生指数来衡量。根据数量指数的大小,分为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和大发生(5级)。发生程度与发生指数的对应关系见表1。表1 东亚飞蝗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发生程度项 目 轻发生 偏轻发生 中等发生 偏重发生 大发生(1级) (2级) (3级) (4级)

8、(5级)发生指数 L01 0109发生面积占宜蝗面积比率 p30 3090蝗蝻平均密度(头群) 02d1注1:表中。L”代表发生指数,“P”代表发生面积占宜蝗面积的百分比,“d”代表蝗螭平均密度。注2:发生程度最终以发生指数来衡量。2162172重点蝗区primary region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也称一类蝗区。常年发生密度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o5头m2)的面积占发生面积50以上。一般蝗区secondary region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也称二类蝗区。常年发生密度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的面积占发生面积2

9、050之间。GBT 15803-2007218监视蝗区sporadic region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也称三类蝗区或偶发区。常年有较低密度飞蝗发生,其达到防治指标的面积占发生面积20以下。3蝗情调查东亚飞蝗形态特征具体参见附录A,东亚飞蝗发生情况调查汇报表见附录B。31卵期调查卵期调查,主要明确蝗卵的分布、密度、越冬死亡率及发育进度等情况。从3月中、下旬开始,选择不同生态环境,随机选点挖卵,每隔10 d挖卵1次,共查3次。第一次挖卵主要调查蝗卵的分布情况、蝗卵密度和死亡率,第二、第三次调查主要明确蝗卵发育进度。311蝗卵分布情况按不同类型蝗区,一

10、般每种生态类型取样点300个以上,每样点为1 m2,挖取样点内所有卵块,分别统计有卵样点数、总卵块数、平均每块卵粒数、平均蝗卵密度、最高蝗卵密度,计人表C1。312蝗卵越冬死亡率第一次挖取的卵块中,随机抽取5块10块,进行逐粒观察,统计总卵粒数和干瘪、霉烂、寄生、虫咬等死亡卵粒数,计算越冬死亡率,检查导致蝗卵死亡的主要原因,将结果记人表C2。313越冬蝗卵发育进度每种生态类型蝗区挖取蝗卵5块10块,随机抽取活卵50粒,用10漂白粉液浸泡2 rain3 rain,待卵壳溶薄后取出,清水洗净,用手电筒光透视,检查卵的胚胎发育情况,参照蝗卵胚胎发育进度分期特征表(附录D),分出各发育期的卵粒数,计算

11、各期所占比率,结果记人表C3。32蝗蝻期调查蝗蜻期调查,主要掌握蝗蝻出土期、发育进度、蝗蝻发生面积和密度。321出土期根据春季蝗卵胚胎发育进度调查结果,推算出蝗蝻出土期,提前1 d2 d在蝗卵分布较为集中的避风向阳高坡地,每3 d调查1次,当查到蝗蝻时,为夏蝗出土始见期。在夏残蝗调查结束10 d后,选择夏蝗成虫出现较早的蝗区,每3 d调查1次,当查到蝗蝻时,为秋蝗出土始见期。322蝗蝻发育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生态环境的蝗区,自蝗蝻出土始期10 d后,开始系统调查。每隔5 d调查1次,至羽化盛期为止。每种类型蝗区随机取样10个点,每点调查l m2以上。捕获各样点内全部飞蝗(当总捕获数少于100

12、头时,应适当增加样点数)。根据东亚飞蝗蝗蝻各龄期主要特征表(附录E),检查统计各龄期数量和所占比率,结果记人表C4。323发生面积与密度普查主要了解宜蝗面积、蝗蜻发生面积、蝗蝻密度及分布情况。在三龄蝗蝻发生盛期采取防治措施前进行。按以下因素取样调查:a)重点蝗区:面积1 000 hm2(15 000亩)以上,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每10 hm2(150亩)取1点;面积500 hmz1 000 hm2(7 500亩15 000亩),环境条件较复杂的,每5 hm2(75亩)取1点;b)一般蝗区:每17 hm2(250亩)取1点;c)监视蝗区:每33 hrn2(500亩)取1点;d)特殊环境(独立分散

13、蝗区):每1 hm2(15亩)取l点。调查采用平行等距离调查取样法,每点调查10 m2(目测l m宽,前进10 m)。观察样点内蝗蝻数,将调查结果统计汇总,记人表C5。3GBT 1 5803-200733成虫期调查成虫期调查,主要了解残蝗面积及密度、成虫雌雄比、产卵场所及产卵量。331残蝗面积及密度普查在夏蝗成虫和秋蝗成虫产卵盛期各普查1次。取样方法同蝗蝻密度普查,每样点面积660 m2(目测3 m宽,前行220 m),观察样点内东亚飞蝗成虫数量。将调查结果统计汇总,记入表C6。332成虫雌雄比及产(抱)卵雌虫率结合夏残蝗调查和秋残蝗调查同时进行。随机捕捉成虫不少于100头,调查统计雌虫数和产

14、卵或抱卵雌虫数,计算其比率,结果记人表c7。333产卵置在成虫羽化盛期后5 d7 d,随机捕获雄成虫和未产卵雌成虫各30头,分别用容积为1 m3的网罩室外罩养,每网罩雌雄成虫各20头,待成虫全部死亡后挖查卵块数、卵块卵粒数,计算单雌产卵量。结果记人表C8。34天敌调查了解当地捕食性、寄生性天敌种类及数量。捕食性天敌在夏蝗和秋蝗蝗蝻密度普查时同时进行,各查1次,共查2次。每蝗区随机选5点,蜘蛛、蚂蚁、步甲等,每点查1 m2,蛙类每点查10 m2,鸟类每点查667甜,目测计数。寄生性天敌调查,结合查卵、查蝗蝻,对被寄生的卵和蝗蝻饲养观察。调查结果记人表C9。35水文和气象资料收集351水文资料4月

15、9月,每月中旬从当地水文部门收集湖库、河泛、沿海及内涝蝗区的水文资料数据,以分析水文对飞蝗发生动态的影响。记人表c10。352气象资料收集当地气象台(站)温度、湿度、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实测值和预测月(旬)报值,填人相应报表。4预测预报方法41发生期预报411蝗蝻出土期按照以下三种方法进行预测:a)分级法:根据不同环境蝗卵发育进度,参照蝗卵在变温气候条件下不同胚胎发育期至出土所需时间表(附录F)及当地气候条件来预测蝗蝻孵化出土期。b)历期法:夏蝗卵的发育历期一般需15 d,可根据夏蝗产卵期预测秋蝗孵化期。c)积温法:依据蝗卵胚胎发育进度调查的蝗卵胚胎发育情况,结合调查后10 d内当地5 cm地

16、温,参考蝗卵胚胎在30恒温下的不同发育期所需时间,用式(2)、式(3)、式(4)作出孵化期预测(其中式(3)、式(4)是在无地温记录时用气温折算)。一 210一(15t)11 t一15 210一(15f)“一订了了而一 210一(15)“一西了百F面式中:T,蝗卵胚胎调查之日到孵化所需天数;210在30恒温下蝗卵胚胎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15蝗卵胚胎发育的起点温度(已完成发育各天以15计算)(3)”(4)GBT 15803-2007P一已完成发育天数;Ts5 Cm旬平均地温;t旬平均气温i144月份气温与5 cm土温之差;185月和7月气温与5 cm土温之差。412蝗蝻三龄盛期从蝗卵孵化盛期预测

17、蝗蝻三龄盛期用以下方法:a)历期法:根据当地历年积累的资料和气候情况预报蝗螭三龄盛期。b)积温法:蝗卵孵化盛期后,可根据地面上30 cm旬平均草丛温度(无草丛温度,可用气温+16代替),利用蝗蝻发育的有效积温(附录G)进行预算。计算见式(5): 兀一拦(5)式中:T2孵化盛期至三龄盛期所需天数;13162535变温条件下一龄和二龄蝗蝻发育所需有效积温t30 cm旬平均草丛温度;18蝗蝻发育起点温度。413成虫羽化期蝗卵孵化至成虫羽化期,可采用有效积温法预测,见式(6):个4075“一i=面式中:T3蝗卵孵化至羽化期所需天数;40752535变温条件夏一龄蝗蝻发育至成虫所需有效积温Tg30 cm

18、旬平均草丛温度;18蝗蝻发育起点温度。414成虫产卵期成虫产卵期用以下方法预测;”(6)a)分期法:在成虫交尾初期和盛期分别捕捉雌成虫20头,剖腹检查体内蝗卵发育程度,根据蝗卵发育分期表和蝗卵发育期至产卵期所需天数表(附录H),预测产卵期。b)历期法:从羽化到产卵一般需15 d20 d。42发生量预报421发生密度根据残蝗密度、雌虫数及产(抱)卵率、每头雌虫产卵量及死亡率,预测下代发生密度。此外,还应考虑天敌情况和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及气象因素等。下代蝗蝻密度可用式(7)计算:D;=d,f,ie(1一r) (7)式中:D,下代蝗蝻密度,头m2;d,残蝗密度,头m2;,雌虫率;产卵雌虫率;一每头雌虫

19、产卵量;r蝗卵自然死亡率。5GBT 15803-2007422发生面积根据残蝗面积、分布范围,结合水淹、耕地、淤滩、湖库水位等因素预报下代发生面积。423发生程度根据预测的发生密度和发生面积,结合宜蝗面积,根据式(1)计算出发生指数,对照表I东亚飞蝗发生程度分级指标,预测发生程度。附录A(资料性附录)东亚飞蝗形态特征描述GBT 15803-2007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 manilensid(Meyen),又名蚂蚱。直翅目,短角蝗亚目,蝗总科丝角蝗科。成虫体绿或黄褐色,多因型、性别、羽化后时间的长短以及环境背景而变异。触角丝状,多为淡黄色;具1对复眼和3个单眼。复眼后有淡色

20、条纹,前下方有储色斑纹。前胸背板形状与色泽因型的不同有明显区别。中胸腹板侧叶问的中隔之长大于宽。前翅发达,常超过后足胫节的中部,具有光泽和暗色斑纹;后翅较宽,折叠于前翅之下,色淡透明。后足腿节上侧上隆线细齿明显,内上侧基部之半在隆线之间呈黑色,近顶端处有明显而较狭的暗色横纹。后足胫节常为橘红色,元外端刺,外端具刺10个11个;中垫短,不到达爪的中部;腹部听器鼓膜盖较大,几乎覆盖鼓膜孔之半。东亚飞蝗具变型特征,当种群密度大时成群居型;密度低时,为散居型。两型之间尚有中间型(或转变型),由高密度蝻群分散或低密度嫡群聚集而形成。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不仅在形态和生物学特征上有明显区别,在猖獗为害周期上也

21、不同。二型的区别见附录C。东亚飞蝗产卵于卵囊中,卵囊黄褐色或淡褐色,长筒形,长45 mm67 mrD,中部略弯,每块卵囊一般含卵50粒80粒,个别多达200粒左右,卵粒呈香蕉状,一般长6 mm7 ttlm,直径约15 mm。根据卵的发育进度,将之分为原头期、胚转期、显节期和胚熟期四个时期,具体特征见附录D。卵孵化形成的若虫称为蝗螭,蝗蝻经5次蜕皮变为成虫。各龄蝗螭除大小、色泽有差别外,形态上也有明显差别,具体见表A1。表A1 东亚飞蝗群居型与散居型的区别项 目 群居型 散居型体色 黑褐 绿至黄褐前翅平均长ram 雄426,雌458 雄420,雌460后足腿节平均长mm 雄208,雌z13 雄2

22、Z5,雌240前翅长与后足腿节长比值 雄2i1,雌216 雄187,雌192头顶稍高于前胸背板,头部较 头顶低于前胸背板,头部较狭,头部宽,复眼较大 复眼较小略短,沟前区明显缩狭,沟后区较宽平,形成 稍长,沟前区不明显缩狭,沟后区略高,不鞍状;侧视,中隆线较平直或在中部微凹,前 呈鞍状;侧视,中隆线呈弧型隆起如屋脊前胸背板形。前缘锐角形向前突出,后缘直角形。缘近圆形,后缘呈钝圆形,前胸背板背面中隆线两侧有褐黑色或黑绒状纵条纹 前胸背板背面中隆线两侧无褐黑色或黑绒状条纹,常呈绿色前胸高度与头部高度比值 雄110,雌108 雄125,雌131GBT 15803-2007附录B(规范性附录)东亚飞蝗

23、发生情况调查汇报表表B1 蝗虫春季挖卵情况调查表活卵胚胎发育进度 预计蝗蝻预计预计夏蝗调查有卵 总卵平均 卵粒 三龄达防治调查 样点 卵粒 死亡原头 胚转 显节 胚熟出土出土 蝗蝻 发生指标面 发生预计主要单位 点数 块数数 率 期 期 期 期 高峰 面积 程度 发生区域日期 数 个 块始期 高峰 积个 (块粒) 期 万亩” 级期 月田注:汇报时间为每年4月15日20日。表B2夏(秋)蝗发生情况汇总表不同密度的面积万亩调查 普查 发生 发生 )2头 )5头 11头 31头 s1头 最高蝗蝻 蝗蝻 三龄单位 面积 面积 程度 m2 甜 抒 甜 m2 密度 出土 出土 若虫 主要分 简述气象、El

24、期 10头GV甜、始见 高峰 高峰 布区域 生态条件万亩 万亩 级)4头 1头 31头 6头 10头 甜 期 期 期m2 m2 m2 m2 m2注:在夏(秋)蝗三龄蝗蝻高峰期大田普查结束后汇报,夏蝗一般每年6月中旬,秋蝗每年9月上旬。表B3夏(秋)蝗发生情况汇总及下代发生趋势预测表夏(秋)蝗发生情况 夏(秋)残蝗调查情况 预计下代发生情况发 达 防 普 残 不同残蝗密度的面积 最生发标 治 成虫 成虫 查 蝗 万亩 高雌 平均 发篮 面 生 面 面 羽化 产卵 面 面 密 虫 单雌 现有达防 生主要位 积 程 积 积 盛期 盛期 积 积 6头 10头 30头 度 比 产卵 宜蝗发生 治指程 发

25、生i度 In2 群 in2, i00头 室 量 面积面积 标面度万 | (月 (月 | | (头 (粒 万亩 万亩 积 区域一 级万 万 日) 日) 万 万 10头 30头 i00头 m2 头) 万亩|一 一 一 一 m2 In2 n12 亩) 级田 田 田 田 田注:在夏(秋)蝗发生为害结束时汇报,夏蝗每年7月初,秋蝗每年lo月底。81)“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但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表中一律保留“亩”为单位。1亩667 m2,l万亩667 hm2。测报站名站 址附录C(规范性附录)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东亚飞蝗(补充件)(北纬:东经: 海拔填报人负责人GBT 15803

26、-2007(盖章)9GBT 1 5803-2007表C1蝗卵分布调查记载表调查 调查 调查 调查样点数 有卵样点数 总卵块数 平均每块 平均蝗卵 最高蝗卵卵粒数 密度 密度 备注日期 地点 环境 个 -i 块 (粒块) (粒m2)(粒m2)10表C2蝗卵死亡率调查记载表GBT 1 5803-2007调查 调查 调查 卵块数总卵 死亡卵 卵粒死 蝗卵死亡情况粒数 粒数 亡率 死亡卵粒数量粒 卵粒死亡情况日期 地点 环境 块 粒 粒 干瘪 霉烂 寄生 虫咬 其他 干瘪 霉烂 寄生 虫咬 其他11GBT 15803-2007表c3蝗卵胚胎发育进度调查表各发育期卵粒数及百分率调查 调查 调查 两查活

27、原头期 胚转期 显节期 胚熟期日期 地点 环境 卵粒数粒数粒 比率 粒数粒 比率 粒数粒 比率 粒数粒 比率12表C4蝗蝻发育进度调查记载表GBT 15803-2007各发育阶段蝗虫头数及百分率调查 蝗区 调查 调查 出土蝗螭 一龄蝗蝻 二龄蝗蝻 三龄蝗蝻 四龄蝗蝻 五龄蝗蝻 成虫总头日期 名称 环境 世代 始期 头数 比率 头数 比率 头数 比率 头数 比率 头数 比率 头数 比率数头 头 头 头 头 头 13GBT 15803-2007表c5东亚飞蝗发生面积与密度普查汇总表宜 普 有正 不同虫口密度的面积万亩 最高密度蝗 查 取 有 蝗 蝗 均发调 蝗世 面 面样 蝗 样 密 生查 区 点

28、 点 点虫 度 面积 积数 数 比总积 o2头m2 05头群 11头m2 31头m2 61头m2 密度 面积 分布10头m2(头日 名 代 | 头 以上 田 地点期 称 盛 (头 04头m2 10头m230头m2 50头m2 10头m2 in2)万 万 数 万一 一 个 个 | | 一田 田 田 甜)14表c6 东亚飞蝗残蝗情况普查统计表GBT 15803-2007不同残蝗密度的面积万亩调 蝗世 普查 取样 有蝗有蝗蝗虫平均残蝗最高密度查 区 样点 总头 密度 面积 6妥话11头m。 31头m2面积 点数 点数 比率 (头100头m2 (头亩)El 名 代 万亩 个 个 数 万亩 10头m23

29、0头m。 100头m2期 称 亩)15GBT 15803-2007表C7东亚飞蝗雌雄比及产(抱)卵情况调查记载表雌虫及其产卵情况调查日期 蝗区名称 环境 代别 蝗虫总数 备注雌虫头数 雌虫率 产(抱)卵雌虫数 产(抱)卵雌虫率16表c8 东亚飞蝗产卵情况调查统计表GBT 15803-2007调查 蝗区 代 饲养雌成虫头数 总卵块数 平均单雌产卵块数 总卵粒数 平均每块卵粒数 平均单雌产卵量 备日期 名称 别 头 块 (块头) 粒 (粒块) (粒头) 注17GBT 15893-2007表c9东亚飞蝗天敌调查统计表捕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调 蝗环 调查查 区 头m2 只667m。 卵寄生比率 蝗蝻寄

30、生比率面积日 名境 鸟类 寄生菌类 寄生蝇 卵寄生蜱 卵寄生虻期 称 蜘蛛 步甲 蚂蚁 蛙类18表c10 影响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的水文资料统计表GBT 15803-2007湖 库 河 泛 沿海、内涝最 最 最 最蝗 出 大 出 大 蝗 最 漫 退 大 蝗 大 上 退日 蝗区 最 现 永 最 现 滩 区 大 滩 水 露 区 积 水 水 备期 区面 高 时 淹 低 时 段 蝗 面 流 时 时 滩 蝗 面 水 时 时名 积水 问 面 水 间 面 区 积 量 间 间 面 区 积 面 间 间| 位 (月 积 位 (月 积 名 | | (月 (月 积 名 注称 称 称 积 (月 (月万 1 | | 万 (m

31、 | | 万 f f |m 日) 万 m 日) 万田 s) E1) 日) 万 田 万 日) 日)田田 田 田 田19GBT 15803-2007附录D(资料性附录)蝗卵胚胎发育进度分期特征表D1蝗卵胚胎发育进度分期特征蝗卵发育期 形态特征原头期 胚胎尚未发育,破壳后,用肉眼不易在卵浆中找到胚胎胚转期 胚胎开始发育,破壳后用肉跟可以看到有一小芝麻大小的白色胚胎显节期 胚胎已形成,个体较大,几乎充满整个卵壳,眼点、腹部及足很明显,后两者已分节胚熟期 胚胎发育完成,体呈红褐色,待孵化附录E(资料性附录)东亚飞蝗蝗蝻各龄期主要特征比较表E1 东亚飞蝗蝗蝻各龄期主要特征比较龄期 触角节数 体长era 翅

32、芽 前胸背板 体 色初孵时颜色较浅,经一段时间,颜一龄 1314 OS1o 翅芽很小,不明显 背板后缘里直线形 色变深呈灰黑色翅芽初现,前后翅芽相 背板后缘开始向后方二龄 1819 0814 体黑色,颜面稍现红褐色差不大,翅尖指向下方 延伸,较一龄显著翅芽明显,前翅芽狭 背板后缘显著向后延 群居型体黑色,头部红褐色范围扩长,并显著比后翅芽 伸掩盖中胸和后胸的三龄 2021 1521 大;散居型体色随环境转变成灰、小后翅芽呈三角形, 背部,后缘呈钝角,前 褐绿等色翅尖指向后下方 缘开始向前延伸翅芽转向背方伸出,伸 背板后缘更向后延伸, 群居型体红褐色,胸部背面黑色,四龄 2223 1626 达第

33、二腹节,呈黑褐掩盖中胸和后胸的背 腹面侧面和足呈红褐色。中胫节和面部分,背板后缘角度 后跗节浅黑色,腹部红褐色;散居色。翅脉明显减小 型体色随环境色翅芽黑色显著增大,长达腹部第四、五节,向 背板后缘掩盖中、后胸 群居型体背黑褐色明显,头胸部红五龄 24252640 褐色明显,后腿胫节淡黄色;散居背上合扰,翅尖指向 背面较第四龄更明显 型体色随环境色后方20附录F(资料性附录)蝗卵胚胎发育至孵化所需时间GBT 15803-2007表F1 蝗卵胚胎发育至孵化所需时间 单位为天蝗卵胚胎发育期 原头期 胚转期 显节期 胚熟期2025条件下夏蝗孵化所需天数 2124 1518 912 362730条件下

34、秋蝗孵化所需天数 10以上 67 45 23附录G(资料性附录)东亚飞蝗各龄期有效积温表表G1 东亚飞蝗各龄期有效积温表 单位为El项 目 1龄2龄 2龄3龄 3龄4龄 4龄5龄 5龄成虫 羽化产卵 总计30以下所需有效积温 687 615 569 805 1375 2627 667835以下所需有效积温 586 745 701 889 117 0 2019 6110变温(2535C)下所需有效636 680 635 847 1277 2322 6398积温附录H(资料性附录)蝗卵发育分期特征和各期至产卵期所需天数表H1 蝗卵发育分期特征和各期至产卵期所需天数夏蝗产卵所需天数d 秋蝗产卵所需天数d蝗卵发育期 特 征(2530) (2832)初期 卵块细长,呈白色,卵粒长度不超过2 mm 78 912中期 卵块略粗,呈淡黄色,卵粒长3 mm4 mm 46 58后期 卵块粗大,呈鲜黄色,卵粒长5 mm 12 342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