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7388-2010 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pdf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209383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56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7388-2010 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GB T 17388-2010 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GB T 17388-2010 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GB T 17388-2010 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GB T 17388-2010 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75. 180. 10 E 92 道2和国国家标准11: 、中华人民G/T 17388-2010 代替GBjT17388-1998 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Electric submersible pump installations 2010-11-10发布2011-03-01实施数码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亵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 17388-2010 目次前言.皿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潜油电泵装置的运输、装卸与存储.4 常规地面设备的安装.4 5 潜油电泵的下井与起井装备.6 潜油电泵装置井下部件的安装7 潜油电泵机组启动程序.8 潜油电泵的起井

2、-9 起出的潜油电泵机组现场分析.10 使用过的潜油电泵机组评价.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主要名词解释I GB/T 17388-2010 目lJ1=1 本标准修改采用APIRP l1S3: 1999(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c第三版)(英文版)。本标准根据APIRP l1S3: 1999重新起草,考虑到我国国情,在采用APIRP l1S3: 1999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技术差异如下:一一在使用单位方面,增加了公制单位,方便了使用;一一-APIRP l1S3: 1999中引用的国外标准,用已被采用为我国的国家标准代替对应的国外标准;一一删除了APIRP l1S3: 1999的特别声明、前言和

3、目录气一一根据对APIRP 11曰:1999内容的采用程度,对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了删减;一一删除了ASTM和IEEE的标准缩写的解释(条文注解); 一一修改了3.2.3条款内容;一一修改了10.7条款内容;一一删除了4.1概述中的注释;一一增加了资料性附录主要名词解释气见附录A)。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对APIRP l1S3: 1999还做了以下编辑性修改:一一本推荐规范一词改为本标准气按照中文习惯对一些编排格式进行了修改。本标准代替GB/T17388 1998 (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MOD API RP 11曰:1992),与GB/T 17388-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一修改了潜油电泵

4、装置组成内容和示意图;一一删除了电机控制柜示意图和对应的文字注释;一一删除了总则;一一修改了电缆盘轮缘与外层电缆间隙尺寸要求;一一修改了叉车装卸电缆的注意事项;一一删除了潜油电泵重新安装;一一增加了起出的潜油电泵机组现场分析;一一增加了使用过的潜油电泵装置评价。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6)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大庆油田力神泵业有限公司、胜利油田胜利泵业有限责任公司、大港油田中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永实、邓辉、史忠武、王维、王兆兰、汪卫军、甘玉涛、同建文。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zGB/T 17

5、388-19980 E G/T 17388-2010 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1 范围1. 1 本标准规定了常规潜油电泵装置的运输、装卸、存储、现场安装、启动、起井、起井后的现场分析及评价。本标准适用于常规潜油电泵装置所有主要部件的安装和替换(见图1),特别适用于采油、采气中潜油电泵装置与油管的安装。本标准不涉及潜油电泵装置的选择和应用。1. 2 只要能保证潜油电泵机组良好运行,不相同的安装程序都可以接受。然而,所有安装程序都需具有良好的工程经验、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维护。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6、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7387 潜油电泵装置的操作、维护和故障检查GB/T 17390 潜油电泵拆卸报告的编写GB/T 18050 潜油电泵电缆试验方法GB/T 18051 潜油电泵振动试验方法SY/T 6598 潜油电泵保护器的使用和检验推荐作法SY/T 6599 潜油电泵离心泵试验推荐作法ASTM D-887 应用圆盘电极测量绝缘液体介质击穿电压的标准方法3 潜油电泵装置的运输、装卸与存储3. 1 电缆3. 1. 1 动力电缆3. 1. 1. 1 吊运电缆盘的

7、推荐方法是:选用一根尺寸合适的铜管插入电缆盘中心作为轴,应用吊绳或吊链与轴连接后,使用动力绞盘和吊装架吊运。不允许使用没有吊装架的吊链或吊绳起吊电缆盘,防止吊链或吊绳损坏电缆或电缆盘。3. 1. 1.2 电缆和电缆盘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在存放、运输或安装设备时受到损坏。3. 1. 1.3 电缆盘不应滚动,避免与其他物体相撞或对电缆和滚筒造成其他的损害。3. 1. 1.4 电缆盘轮缘与最外层电缆的距离应不小于0.1m(4 in)。见图2。3. 1. 1.5 电缆盘在运输和装卸时,电缆盘中心线应与地面保持平行。3. 1. 1.6 常规方法运输时,电缆盘轮缘的两侧应卡死(挡住),同时用通过电缆

8、盘中心的链子固定。3. 1. 1. 7 固定链不应经过电缆盘顶部或接触电缆。3. 1. 1.8 用叉车装卸电缆盘时,应注意:a) 叉臂必须足够长,能支承电缆盘的两个轮缘;b) 叉臂的宽度必须适宜,保证电缆盘安全地举升zc) 叉臂位置应能固定;d) 举升时,叉车从电缆盘轮缘端部插入,并靠紧叉车根部;GB/T 17388-2010 e) 一次只应举升一个电缆盘。-一1011 9 8 7 5 4 1 一一一一一-3jl nB 1 1一一电缆卡子;6一一密封装置和放气阀;11一一接地线;16一一动力电缆;2一一套管z7一一接线盒;12一一接地棒;17一一电缆连接点;3一一油管;8一一控制柜;13 地面

9、电缆;18一一-引线电缆;4一一井口;9一一变压器;14一一接地棒;19一一-潜泊电泵。5一一井口穿越;10-分离开关;15一一接地线;图1潜油电泵装置2 GB/T 17388一20101-一电缆连接部位22一一电缆固定部位;3、4一一电缆端部密封。3 2 图2运输与缠绕操作前电缆接头的预先处理3.1.2 引接电缆3. 1. 2. 1 引接电缆在单独运输时,应装入包装盒、板条箱内或盘起固定货架内以防损坏。3. 1. 2. 2 引接电缆的两端应密封,进行隔离保护。3.2 泵、电机、保护器、分离器3.2. 1 泵、电机、保护器、分离器一般使用制造厂商提供的金属包装箱装运。4 3.2.2 在运输中,

10、泵、电机、保护器、分离器在包装箱内应有合理的支撑。包装箱内的支撑点距两端的长度距离为总长的四分之一。按照制造商的规范要求,上述各设备应安装合适的护盖。3.2.3 用于运输潜油电泵的卡车或拖车的车箱应有足够的长度,以支承整个机组包装箱。3.2.4 运输时,潜油电泵包装箱应水平放置。3.2.5 包装箱下面的支撑块应按潜油电泵的重量做适当的间隔,包装箱的固定吊链应位于支承块的上面。3.2.6 潜油电泵制造厂商应标明潜油电泵包装箱的井口端。潜油电泵在井场卸下时,井口端的标记尽可能地靠近井口。3.2.7 潜油电泵包装箱在装卸时,应采用两点吊装,并保持水平。3.2.8 装卸时,包装箱不能拖、拉、碰撞或抛落

11、。3.3 地面及附属设备3.3. 1 变压器3.3. 1. 1 变压器上应装有吊钩,供装卸和搬运使用。3.3. 1.2 变压器可以用钢丝绳或起重杆提升。用钢丝绳时,要保证盖子用螺钉拧紧,并用一个撑杆保持变压器处于垂直位置,以免损坏。3.3. 1. 3 在吊车或提升机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可将变压器装在滑撬上,或用千斤顶顶起放在滚杠上移动,应小心避免变压器翻倒。使用千斤顶时,应顶在专门的起重吊耳或凸台上,不应顶在泄油阀等处。3.3.2 控制柜3.3.2. 1 运输控制柜时,应将其固定在卡车车板上,以防止移动、翻倒或过度震动。3.3.2.2 控制柜的顶部不许放东西。在拆除控制柜的包装时,应使用撬杠,不

12、许用锤子。3.3.2.3 控制柜内部必须保持清洁干燥,检查全部零件是否在装运过程中损坏。3.3.3 辅助设备3.3.3.1 辅助设备装运时,应装箱或予以妥当保护,并做标记。3 GB/T 17388-2010 3.3.3.2 运输或装卸辅助设备时,应提供与机组部件同样的保护,并且小心操作。3.4 存储潜油电泵机组长期存放需要使用干燥剂或缓蚀剂,有关具体建议应与设备制造厂商取得联系。4 常规地面设备的安装4. 1 概述所有设备应正确地安装,确保使用和定位。所有部件的组装应遵守当地官方的规定。4.2 变压器4.2. 1 用户使用变压器时,应参考制造厂商关于安装、选型、连接的附加规程。4.2.2 变压

13、器需远离井口及矿区其他生产设施,应符合地方或用户的规范和安全规则,并要留有合适的场地空间。对于陆地安装,变压器距井口的最小距离为30m (100 ft)。4.2.3 为方便变压器的使用,变压器不能安装在控制柜上方。4.2.4 熔断器应安在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一侧。4.2.5 避雷器应安装在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一侧。变压器的副边和控制柜应考虑使用避雷器或过电压保护器。4.3 控制柜、排气阔和接线盒4.3. 1 仅限于有资质的操作人员可以接近运转设备(特别是中压部分),并应提供合适的标志。4.3.2 控制柜部件应符合电压、电流、周围温度等运行条件。4.3.3 井口和控制柜之间建议安装排气阀。限定排气间与控

14、制柜之间密封的压力不超过1.55 kPa (见图1)。4.3.3.1 设计合适的接线盒是完成4.3.3推荐的方法之一(见图1和图3)。1一一地面电缆(至井口); 4一一密封52一一密封(可选); 5一一一地面电缆(至控制柜)。3一一接地线;图3接线盒4.3.3.2 如果安装排气接线盒,接线盒距井口应超过5m (15 ft)。对井场的其他服务设施也应做出空间规定。4.3.4 在井口和控制柜之间的接线盒应合理通风,防止接线盒内部易燃气体或蒸气的可燃浓度累积。4.3.5 在接线盒内引线或电缆的连接部位与控制柜之间,应使电气密封装置进行密封。如果没有规定,接线盒的连接密封压力不能超过1.55 kPa,

15、否则建议从井口进入接线盒的引线或电缆要安装辅助密封。按区域分类,引线和电缆需要密封,且不能有气体或蒸气在外部凝结(见图1)。4.3.6 控制柜距井口距离不得小于15m(50 ft)。4.4 地面电缆4.4. 1 所有地面电缆应符合电流、电压的运行条件。连接方法只要符合权威认证,都可以使用(见图1)。4.4.2 电缆支架、接线盒、控制柜应合理接地(见图1)。4.4.3 所有的接线方式都应具有连续导通、低阻抗的接地线路,能安全地把任何故障电流传导出去。GB/T 17388-2010 4.5 井口应根据制造厂商的推荐方法安装井口。井口区域应按当地法规和用户要求,用适当方式进行保护。5 潜油电泵的下井

16、与起井装备5.1 油井作业机5. 1. 1 油井作业机应具有合适的工作能力及良好的操作条件,井架应有足够的高度,以便高效率地实施安装服务。5.1.2 工作台尽可能保持清洁,设备使用时,应加安全护栏。5. 1.3 应让油井作业机操作人员意识到所安装的潜油电泵为精密设备,有关的作业程序应获得适当的指导。应实行严格监督,保证按规定作业。5. 1.4 潜油电泵安装和起出的相关工作计划应为操作人员执行每项任务提供充足的时间。5. 1.5 油井作业机的游动滑车应在潜油电泵井口中心的上方,并尽量接近中心。安装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并且根据需要重新校准油井作业机中心线。5. 1.6 当安装电缆设备时,防喷器应有潜

17、油电缆进线槽或防止电缆损伤的环形防护装置。如果使用环形防护装置,当进行压井时,应调节密封压力,防止电缆损伤。5.2 油管卡盘5.2. 1 卡瓦尺寸应适合所使用的油管。5.2.2 只允许使用利齿且干净的卡瓦。5.2.3 油管卡盘盖应有槽或开口,以便动力电缆通过。5.2.4 卡瓦应保证不能打滑。5.3 背钳5.3. 1 在油管上紧或卸开时,应使用背钳防止油管转动。5.3.2 在进行起下作业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背钳的滞留杂物,以免引起打滑或损坏电缆。5.4 电缆绞车或电缆盘5.4. 1 应选用尺寸合适的电缆绞车并保持完好的状态。5.4.2 应考虑到,有时可能不具备动力电缆绞车,而需使用电缆盘支架。在这

18、种情况下,应增加人力来操纵电缆盘。5.4.3 电缆盘应距离井口23m31 m(75 ft100 ft),且在作业机操作员直接视线范围之内。5.4.4 放置电缆盘时,不允许电缆从作业机操作者的上方通过。5.4.5 电缆盘支架或绞车的位置应使电缆盘轴与井口成直角。绞车操作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不要碰到电缆盘边缘。5.4.6 如果环境温度低需要在下潜油电泵时加热电缆,则应采用合适的带有护罩的加热器。5.5 电缆保护器根据当地的地面条件,可能需要在电缆盘到导向滑轮之间的电缆触地处施加电缆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地面与电缆之间放一些防电缆损伤的保护器。5.6 导向滑轮5.6.1 起出或下人井下电缆时,应使用

19、导向滑轮。5.6.2 导向滑轮的直径应不小于1.4 m(54 in) ,且应具有防止电缆在操作过程中脱出滑轮的结构。5.6.3 在潜油电泵安装过程中,通过导向滑轮送进电缆时,导向滑轮应在地面上用支架支起。5.6.4 在电缆通过导向滑轮之后,应牢固地固定在油管上。导向滑轮应升起大约高于地面8m14 m (25 ft45 ft)工作位置,然后固定使其位置尽可能符合游动滑车的移动。5.6.5 不能用电缆改变导向滑轮的位置。5.6.6 在将导向滑轮固定到油井作业机时,应将其悬挂在一个主悬挂装置上,并配有第二套安全悬挂GB/T 17388-2010 装置,使其与导向滑轮及作业机上的单独支架相连接。在正常

20、起下操作过程中,此安全装置上不应有任何负荷。5.6.7 当仅用扁动力电缆时,应采用扁平轮缘作为导向滑轮。5.6.8 在每次使用前,应检查导向滑轮轴、支架、轮缘及轮缘与框架之间的间隙。6 潜油电泵装置井下部件的安装6. 1 安装环境要求在恶劣天气情况下,不要在井场安装潜油电泵。因为在安装时,要求保证清洁。如需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安装时,要求保证提供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6.2 潜油电泵机组检验在任何安装作业开始之前,均应对运到井场的潜油电泵机组进行如下检验za) 所需要的设备是否全部运到井场pb) 核对其规格和型号是否符合定单pc) 对全部井下设备总成做标签和尺寸记录。6.3 套管检查6.3. 1 在

21、下列情况下,潜油电泵安装之前,应将一个全尺寸量规(其外径略大于设备外径)下到电机安装深度以下18m或油井条件所允许的最大深度。a) 在新井安装潜油电泵;b) 当应用直径更大的潜油电泵时;c) 起井发现电缆或潜油电泵有损伤痕迹;d) 准备把潜油电泵下到更大深度时。6.3.2 虽然可能存在某些毛刺、卡阻点、套管局部凹陷或其他问题,但是按6.3.1推荐的方法测量套管,就可以保证安装所需的适当间隙。当然,也可选择使用套管清刮器,保证不会有毛刺损坏电缆,或使用硬管线来检查油井的全角变化率。6.3.3 如果测量后发现套管存在卡阻点,则应在下泵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消除。如果不能消除卡阻点,应使用直径较小的

22、潜油电泵。6.4 潜油电泵下井前井口装置的准备6.4.1 应检查套管法兰和井口装置是否存在毛刺或外伸尖角,这些缺陷会损伤电机、泵或刮伤电缆卡子。6.4.2 应清除所有的毛刺,将尖角打平,以排除潜在的下井故障。6.4.3 如果使用防喷器,则应检查其内径间隙是否合适,同时参照按5.1.6中说明设计。6.5 潜油电泵起吊到下井作业位置6.5. 1 在起吊任何设备之前,应检查提升装置(吊车、A型起重架等)、吊绳、吊链及起重吊钩,以确保安全。6.5.2 从包装箱移出电机之前,先使用尼龙吊装带或用长度和承载能力适当的其他材质的吊带把电机头部提起,然后安装吊卡。6.5.3 拉住潜油电泵底部,使其不要碰撞井口

23、、工作台。6.5.4 潜油电泵应用作业机提升,吊卡的尺寸和规格要适应所吊的每一组件。应确保吊卡尺寸合适、安装正确,然后再放人升降机内,以保证升降机锁销不承受载荷。6.5.5 在设备处于井上方垂直位置并准备与其他部分连接之前,不得卸去护盖。6.5.6 在潜油电泵下井之前和安装过程中,应根据制造商或用户的相应技术规范进行下列试验及检查za) 所有旋转部件盘动是否灵活;6 GB/T 17388-2010 b) 相应的电气检查,其中包括绝缘电阻测试Ec) 引接电缆与电机连接之后,应对电缆和电机一起进行相应的电气检查;d) 保证设备注入合适等级和数量的电机油;e) 检查所有注油、放气和泄油丝堵的装配和拧

24、紧度;f) 进行相应的压力测试。6.5.7 整体组装好的潜油电泵应使用升降机或装卸短节吊升。6.5.8 装配完或部分装配完的潜油电泵不应立在井架内,因为这样有可能会使其弯曲变形。应用吊卡悬挂井架上或井口内,或者平放。6.6 电缆连接根据井况和电缆材料,有几种可使用的电缆连接方法。潜油电泵制造商应提供技术咨询,以确定哪种方法。在电缆运到现场之前,引接电缆应连接到动力电缆上。6. 7 电缆卡子6.7.1 绑扎工具性能应良好且操作正常。对使用这些工具的人员应进行培训和监督,以确保绑扎质量。6.7.2 在铠装电班时,卡子应扎紧到铠装稍有变形但不应压扁。6.7.3 电缆连接处不应绑扎卡子,建议在连接处的

25、上、下方各绑扎一个卡子,保证电缆连接处不受力。6.7.4 一般建议在每个油管至少打两个电缆卡子,一个电缆卡子在油管中部,另一个电缆卡子在油管接箍上部o.6 mQ. 9 m(2 ft3 ft)处。6.7.5 在油井中通过全角变化率或其他狭窄点时,应当考虑安装更多的电缆卡子。6.7.6 非铠装电缆应采用电缆卡子托架,如果需要,托架也可用在铠装电缆上。6.7.7 在采用托架的非铠装动力电缆上,电缆卡子应打紧,以防电缆或托架滑动。6.7.8 可选择的绑扎方法就是用电缆钳子绑扎。6.8 单流阔和泄油阔6.8. 1 如果安装单流阀,单流阀应装在泵上边的第68个油管连接处,在潜油电泵启动时气体能从泵内排出。

26、6.8.2 如果安装单流阀,则应安装泄油阀。泄油阀应装在单流阀上边第一个或两个油管连接处。6.9 下井操作6.9.1 电缆损伤主要是由于电缆操作或安装不当造成的。为保证正确安装,应重视安装程序。6.9.2 在下入和起出油管过程中,潜油电泵保持缓慢平稳是极为重要的。突然加速或减速是电缆损伤的主要原因。6.9.3 应保证有一个作业工人负责电缆和油管卡盘门的沟槽或缺口对正(见5.2.3)。6.9.4 不允许在地面上拖拽电缆。在电缆盘和电缆导向滑轮之间的电缆要保持松弛,电缆应在电缆盘顶部盘人或盘出。6.9.5 应按时检查下列情况下的电缆和潜油电机的电气连接和绝缘电阻。a) 至少每610m(2 000

27、ft)检查一次;b) 在泵挂深度位置;c) 在电缆端口或电缆连接时。6.9.6 只能在制造厂商推荐的温度范围内安装电缆。6. 10 下泵深度6. 10. 1 泵与电机通常一起下到射孔段上方。6. 10.2 如果下泵以后,电机处于射孔段以下,则应提供某一装置(如电机导流罩等)以确保有足够的液体从电机表面流过,使电机得到适当的冷却。7 GB/T 17388-2010 6. 11 井口装置的安装6. 11. 1 应在下人油管后,根据井口装置的具体型号按照适当的程序组装井口装置。6. 11. 2 为保证安全运行,在井口装置与出油管线之间,应安装有一定承压能力的油管和阀门。应考虑到泵的出口压力、井下压力

28、、关闭压力和其他可用的参数。7 潜油电泵机组启动程序7. 1 启动前的程序7. 1. 1 在运行电气设备时,应遵循所有安全程序(包括隔离、警示程序等)。7. 1.2 确保所有接线盒、控制柜和变压器正确接地。7. 1. 3 测量控制柜电压并检查控制柜输入端相位。如需要,切断变压器电源和改变档位获得正确的供电电压。7. 1.4 在得到正确的供电电压后,调节控制柜以获得正确的控制回路电压。检查电流互感器变比。如果需要,调节保护装置的过载电流(过载)和欠载电流(欠载),确保控制柜所有的继电器和控制机构处于合适状态。7. 1.5 将控制柜与井下设备断开,给控制柜送电,确定整个控制柜系统功能正常后断开。7

29、. 1.6 进行电缆和电机的相对地绝缘电阻测试。检查相间直流电阻,验证系统的阻抗平衡。7. 1.7 电缆与接线盒连接之前,推荐使用相序表确保启动机组时电机旋转方向正确。7. 1. 8 确保出油管线连接完好,所有阔门正确安装并处在正确的工作位置。7.2 潜油电泵的启动7.2. 1 确定完成所有启动前程序(见7.1)。7.2.2 遵循电力设备启动的相关安全标准。例如,当按启动按钮时,程序建议操作员应站在控制柜的侧边。7.2.3 应进行如下运行检查、测量和记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a) 每相的运行电压和电流;b) 泵送液时间pc) 流量(与泵设计值比较); d) 阀门和生产油管是否泄漏。7.2.4 在

30、油井工况稳定后,应根据用户或制造厂商的规定重调过载、欠载、延时再启动值,以适应正常运转的条件。7.2.5 应每隔几天都要仔细监视一次潜油电泵设备,建议定期测试和分析设备,参见GB/T17387。8 潜油电泵的起井8. 1 原始数据原始数据参见GB/T17387。当决定对所用过的设备是否重新安装或修理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并观察记录。a) 潜油电泵机组的每一个组成部件的使用条件和运行时间;b) 完成电缆原始记录;c) 操作环境;d) 设备运行的原始记录;e) 设备规格及相关要求。注:保证油井受控,所有的油管线和阀门位置处于正确状态。8.2 潜油电泵起出8.2. 1 潜油电泵从井中起出的操作程序与下井

31、程序(见6.9)基本相同,虽然起出的潜油电泵是己用过G/T 17388-2010 的,但也需要象新设备下井一样小心地处理。8.2.2 按照当地的井控要求,油管泄油间应在油管起出之前或在油管内出现液面之后打开。切断该阔的时间与方法取决于安装及所用泄油阔类型。8.3 电缆卡子拆除8.3.1 潜油电泵起出时,应记录丢失了多少卡子。由用户决定丢失的卡子数目是否达到危害程度,并决定是将卡子捞出还是推向井底。8.3.2 电缆卡子应用剪断工具切断,决不能撬断。剪断时不能用力过大,否则会损坏电缆。8.3.3 应当注意被拆除的卡子情况。若腐蚀明显,应改变电缆卡子相应的材料。8.4 电缆缠绕8.4. 1 电缆不应

32、放在地面缠绕。这样做可能损坏电缆。8.4.2 重新把电缆绕到电缆盘上时,应使用硬橡皮锤,它有助于使电缆排齐,不应使用金属工具。8.4.3 当电缆从井内起出时,应在电缆的损坏部位作个记号,以便日后修理。8.5 潜油电泵机组返修8.5. 1 准备返回到制造厂修理的潜油电泵机组应放回到合适的机组包装箱中。8.5.2 包装箱内应要有适当数量的支承块,且分布正确。8.5.3 应按照制造厂商的要求安装好护盖。8.5.4 排出泵内的积水,防止在结冻条件下机组遭到严重损坏。从泵内排放积水时,应注意查看有元砂子和砾石等。如果需要,固体样本应收集分析。8.5.5 应将机姐尽快返回制造厂,进行检查和测试。确定机组失

33、效原因后,改进设计和使用操作方法。9 起出的潜油电军机组现场分析9. 1 现场观测和检查记录现场观察和检查结果,按下面条款决定潜油电泵机组能否重新使用。9. 1. 1 动力电缆9. 1. 1. 1 使用过的动力电缆应缠绕于电缆盘上,并观察其损坏和腐蚀情况,检查如下:a) 铠装损坏和变坏的情况;b) 绝缘体的膨胀情况;c) 导体的暴露情况;d) 电缆连接处的损坏情况或损坏的数量;e) 腐蚀情况。9. 1. 1. 2 应按照GB/T18050进行电气部分整体功能测试。9.1.2泵9. 1. 2. 1 应注意泵吸人口的状况,检查固体颗粒淤积、砂子和磨损情况。应收集固体颗粒的样品以便分析。9.1.2.

34、2 盘轴检查。9.1.2.3 检查泵的腐蚀。9. 1. 3 电机9. 1. 3. 1 应进行电气性能检查。9. 1. 3. 2 盘轴检查。9. 1. 3. 3 电机油检查如下:a) 电机内腔是否有水;b) 电机油中是否有金属屑;c) 变色;d) 气味异常。9 GB/T 17388-2010 9. 1. 3. 4 电机腐蚀情况检查部位如下:a) 电机头部的0环槽;b) 电机表面及其他密封部位。9.1.4 保护器9. 1. 4. 1 保护器一般不建议重复使用。9. 1. 4. 2 如果想重新使用保护器,保护器应保持垂直位置进行检查操作。应进行下列检查:a) 盘轴检查是否有阻滞现象;b) 取出丝堵检

35、查是否有水和金属屑出现;c) 检查是否有严重腐蚀。9. 1.5 引接电缆9. 1. 5. 1 一般不建议重新使用引接电缆,除非经过仔细检查并确认可以重新使用。9. 1. 5. 2 如果决定重新使用引接电缆,应注意引接电缆的机械损伤并送回车间按照GB/T18050检测。9. 1.6 地面设备通电9. 1. 6. 1 清洁并检查电路连接和机械接触面。9. 1.6.2 检查是否有电火花现象。9. 1.6.3 对地面设备总成中的所有部件的导电体进行高压绝缘电阻测试。导体之间和导体对地之间的最小电阻应符合制造商的推荐要求。10 使用过的潜油电泵机组评价每次潜油电泵机组送回观察或修理,在重新使用之前至少应

36、考虑下列程序。注:参见GB/T17390,包含潜油电泵机组的拆检记录表格。10. 1 动力电缆10. 1. 1 所有电缆在修理前后都应进行电气性能测试。铠装应保证完整。在重新使用前,必须对腐蚀、破损和其他形式的损坏进行修复。注:绝缘电阻测试(获得的阻值读数)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以用来评价动力电缆。参见GB/T18050. 10. 1. 2 如果不能证明电缆中是否有气体浸入,应让电缆在检测前释放几天气体。10.2泵10.2. 1 确定转动是否平滑。10.2.2 检查泵轴窜量和轴头尺寸。10.2.3 使用时用水或酸进行清洗。如果怀疑泵内堵塞,建议拆泵清洗。10.2.4 按SY/T6599进行泵的特性测

37、试。10.2.5 振动测试(可选),参见GB/T18051。10.3 电机10.3. 1 对电机进行的电气性能测试。10.3.2 根据ASTMD-887标准中的绝缘测试方法检查电机油的情况。10.4 保护器参见SY/T6598 0 10.5 引接电缆/电缆头10.5. 1 根据GB/T18050标准,进行机械和电气性能测试。10.5.2 不要试图修复引接电缆的损伤,0环不应重复使用。10.6 供电部分10.6. 1 按照制造厂商推荐的测试程序测试。注:仅仅进行绝缘电阻测试(获得的阻值)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以用来评介供电部分的状况。10 GB/T 17388-2010 10.6.2 按照GB/T18

38、050标准进行机械和电气性能测试。10.7 潜油电泵机组的重新使用设备经过适当的评估并认为适合重新使用后,应遵循本标准和制造商安装规程进行安装。10.7.1 建议保存原始参数和潜油电泵部件检测数据,SY/T6599提供了一个记录数据格式。10.7.2 对以前运行参数的回顾,可以确定是否能通过对设计进行改进,增加机组的运行时间。10.7.3 在某些情况下,设备在原环境下重新使用比较勉强,则可以用于比较适合的、条件较好的环境。例如,在斜井或其他恶劣条件下用过的电缆可以在井况比较好的油井中使用。11 GB/T 17388-20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主要名词解释潜油电泵一一包括潜油电机(简称电机)

39、,电机保护器(简称保护器),油气分离器(简称分离器),潜油泵(简称泵)。12 潜油电泵机组一-包括潜油电机,电机保护器,油气分离器,潜油泵,电缆,控制柜,变压器。潜油电泵装置一一包括潜油电泵机组,接线盒,井口装置,单向间,泄油间等附属装置。OFON|EH阁。国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GB/T 17388-2010 中导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045网址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印张1.25 字数25千字2011年1月第一次印刷开本880X12301/16 2011年1月第一版晤书号:155066. 1-40940 21. 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33533定价GB/T 17388-2010 打印日期:2011年2月15日F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