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5699-1985 采光测量方法.pdf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211303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5699-1985 采光测量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GB T 5699-1985 采光测量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GB T 5699-1985 采光测量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GB T 5699-1985 采光测量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GB T 5699-1985 采光测量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采光测量方法Methods of daylighting rueasureruents 1 总则1. 1 为统一采光的测量方法,确保测量的准确性,特制订本方法。1. 2 测量目的1. 2. 1 检验采光设施与所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1. 2. 2 调查采光设施与设计条件的符合情况。1. 2. 3 进行采光设施的采光比较的调查。UDC 628.92:535 .24 GB 5699-85 1. 2.4 测定采光设施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确定维护和改善采光的措施,以保障视觉工作要求和节省能源。1. 3 测量内容1. 3. 1 室内典型剖面(工作面)上各点的照度、富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的扩

2、散光照度。1. 3. 2 室内墙面、顶棚、地面等饰面材料和主要设备的反射系数。1. 3.3 采光材料透光系数。1. 3.4 室内各表面的亮度。1. 4 适用范围1. 4. 1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建筑的采光测量。1. 4. 2 采用本标准时,尚应符合有关规范和标准等条文的规定。2 测量仪器2.1 照度计2. 1. 1 用于采光测量的照度计宜为光电池式照度计,直接收器的材料,照度计叮分为阳光电池式和硅光电池式照度计。2. 1. 2 采光测量宜采用一二级以上的照度计(指针式或数字式)。2. 1.3 照度计酌检定,应按JJ G 245-81(光照度计进行。在z光照度计又称照度计。2.2 亮度计2.2.1

3、 采光测量主要采用光电式亮度计,光电式亮度l可分为视场光筒式亮度计和透镜成像亮度计,二者习用光电池(砸、硅)、光电管、光电倍增管作接收器。2.2.2 亮度计的检定,应按JJG21180(亮度计进行。S 照度测量3.1 测量条件3. 1. 1 照度测量的天气条件应选全阴天。注z全阴天为整个夭空被云遮挡,看不到太阳位置时酌天空状况。3. 1. 2 照度测量应选在一天内照度相对稳定的时间内进行,般选在t午10时至下午2时03.2 室外照度的测量国家标准局1985-12-05发布1986-09-01实施GB 5699-85 3.2.1 室外照度的测量系指测量室外水平面全天空扩散光照度。3.2.2 测量

4、室外照度应选择周围无遮挡的空地或建筑物的顶上。接收器应置于与周围建筑物或其他遮挡物的距离大于遮挡物高度的六倍处,即l与h之比大于6.如图1所示。南二二-二图l建筑物遮挡示意图3.2.3 测量室外照度时,操作人员应离开接收器,以防止测量;人员的遮挡03.3 室内照度的测量3.3.1 工作面高度一般取距地面。.8m高的水平面,通道可取地面或距地15cm的水平面,其他测量平面可按实际情况测定。3.3.2 ffi!g点位于建筑物典型剖面和假定工作丽相交的位置。采光测量一股应选二个以上的典型横剖面(l、11)。顶部采光时,可增测二个以上典型纵剖面(皿、IV).如图2所示。I E E :二十一;十:E I

5、V 一一一一w-.-一一.-J11 一一-.-. w I E 图2典型剖面布点图(l-IV剖面GB 5699-85 3.3.3 根据需要也可选室内代表区域或整个室内等间距布点进行测量,如图3所示。必亿A B C F E H I J K 同Si I 国;2 L 笛司L s ,咱4 目5 6 国v/, 乡级伪W/, 囱3等问距布点图CA-K, 1-6剖面)3.3.4 澳l点间距一般取2- 4 m,对于小面积的房间可取0.5- 1 m间距。测点位置还可按采光口的布置选取。3.3.5 测点离墙或柱的距离为0.5-1mo单侧采光时应在距内墙1/4进深处设一测点,双侧采光时应在横剖面中间设-回l点。走廊、

6、通道、楼梯处的测点,为在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按1-2m的间隔布点。3.3.6 按实际情况确定的工作面03.3.7 测量时应熄灭人工照明。3.3.8 测量室内照度时,测试人员应尽量避开光的人射方向,以防止对接收器产生遮挡。3.4 测量方法3.4.1 测量时接收器应水二j2放置或平放在实际工作面上。3.4.2 使用光电池式照度计时,测量前,使接收器曝光2分钟后,方可开始测量。3.4.3 要防止测试者人影和其他各种因素对接收器的影响。4 亮度测量4.1 亮度测量包括测量室内各表面(窗、墙、顶棚、地丽、室内设施和工作位置的亮度。4.2 测窗亮度时,应对透过窗的天空、室外建筑物、树木、窗框等分别进行测量并

7、估算它们所占的窗面积比。4.3 应分别测量工作对象和周围背景的亮度,并记录工作对象的表面特征,人射光的方向及观察者的相对位置。4.4 应自由j量人U经常注视的表面亮度,亮度计的放置高度一般应以观察者的高度为准,通常站姿GB 5699-85 时采用150cm,坐姿时为120cm,特殊场合,应按实际情况确定。5 反射系数和透光系数的测量5.1 反射系数的测量5. 1. 1 窒内各表面的反射系数的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根据设备条件采取相应的方法。直接法是指用样板比较和用反射系数仪直接得出反射系数值。间接法是通过被抓U表面的亮度和照度得出漫反射面的反射系数。5. 1. 2 室内表面反射系数亦可

8、用照度计测量。选择不受直接光影响的被测表面位置(例如被测位置不宜选择在狭的窗间墙、近窗的侧墙等处),将照度计接收器紧贴被测表面的某一位置,iMU其人射照度ER然后将接收器感光面对准同一被测表面的原来位置,逐渐平移离开,待照度稳定后,读取反射照度Ef,测量示意图如图4所示。按下式求得反射系数2式中:Ef一一反射照度,J x , ER入射照度,1 x。f % 币一ER川3 图4反射系数测量示意图l一被拥l表面,2 接收器,3 照度讨2 5. 1. 3 对漫反射表面,分别用亮度计和照度计测出被测表面的亮度和照度后,由下式求出反射系数g:rc L E ro 式中:L一一被测表面的亮度,cdj时,E-一

9、一被测表面的照度:1 x 。5. 1.4 每个被测面一般选取3-5个测点,然后求真算术、F均值,作为该被测面的反射系数。5.2 透光系数的测量5.2.1 用照度计测量采光材料的透光系数。在天空扩散光情况下,将照度计的接收器分别贴在被测窗透光材料的内、外两面,两测点应在同一轴心上。分别读取内、外两测点的照度值,如图5所示。按下式求出透光系数GB 5699-85 ,山/r口/E , _lL_ , 图5透光系数测量示意图l一被测透光材料,2一接收器,3一照度计EN ,-,命一Ew川式中,EN一-内itll点的照度,1 x J Ew一外测点的照度.1 x 。5.2.2 测量透光系数肘,可选取具有代表性

10、位置的窗透光材料3-5块作试件。5.2.3 每块透光材料可选一个测点或多个测点,取各测点的透光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采光材料的透光系数。亦可用透光系数仪精宿视U量。6 测量结果6.1 将测量结果记人表Al和表AZ.此外,尚应记录以下各项36. 1. 1 测定地点名称。6. 1. 2 i9!U定地点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及方位(包括采光口)0 6. 1. 3 被测房间的装修情况和污染程度。6. 1. 4 测量时的天气状况。6.1.5 测量时的温度状况。6. 1:6 测量地点周围建筑物和树木的遮挡情况。6.1.7 测点高度和测点布置。6.1.8 使用照度计型号在蝙号、校正和检定日期。6. 1. 9 测定日

11、期、起止时间、测定人。6.2 采光系数最低值应取典型剖面和假定工作面(或地面交线上测点数值中的最低值。遇有明显的设备遮挡时,可取相邻无遮挡测点上的采光系数值。6.3 采光系数的平均值应取典型剖面与假定工作面交线上各测点的算术平均值。6.4 绘制典型剖面的采光系数曲线图。根据测点位置应分别困在横剖面或纵剖面图上。纵坐标为采光系数值,横向为各点的位置,将各对应点采光系数值连成光滑曲线即可得出采光系数曲线图6.5 绘制j等采光系数图,在被测建筑的平面上标出窗口位置,并画出等采光系数曲线。6.6 求出采光系数均匀度,采光系数均匀度为采光系数的最低值与其平均值之比。6.7 绘制窒内亮度分布图,各表面亮度

12、可直接标在室内的透视图上,也可标在拍摄的照片上,亮度比应是工作对象或窗的亮度与周围背景的亮度之比。GB 5899-85 表I采光测量记录表场所名称墙面材料、颜色反射系数)结构类型顶棚材料、颜色反射系数)地面材料、颜色果光型式反射系数)来光材料维修情况窗结构材料(透光系数)侧窗口面积窗口与地2 m 面面积比窗口与地来光放果评价窗口与地面天窗口面积.m 面面积比面积m 净玻璃面积地面面积E与地面面积比平剖面图(注明方位、测点位置和尺寸GB 569985 表2采光测量记录表场所名称z测量仪器型室内z测量天空号和编号窒外z时间状况拥l) 实测值内校正值I 实视l值外校正值C 值由j面测点实测值内校iEl自E 实测值外校正值C 值采光系数平均值C采光系数直到且值果光均匀度Cmin 测定人测定日期附加说明z本标准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由国家标准局归口。本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若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