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YICS 65.020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1722 2008 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Indicators system for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boreal forest ecosystem in cold temperate zone 2008-04-28 发布 2008 - - 实施 国 家 林 业 局 发 布 LY/T 1722 2008 前 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2、:王兵、周梅、冯林、王树森、王燕、马向前、高润宏、德永军、李少宁、余新晓、张慧东、刘殿国。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 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即气象常规指标、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大气沉降指标、 寒温带特征指标、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森林水文指标和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
3、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使用于本标准。 LY/T 1606-200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89-2007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雪水当量 water equivalent of snow 与积雪同重量水的深度。 3.2 雪密度 snow density 单位体积雪的质量。 3.3 导湿系数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permafrost 单位水势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 4 指标体系 4.1 气象 常规指标 观测指标见表
4、 1。 表 1 气象 常规指标1)指 标 类 别 观 测 指 标 单 位 观 测 频 度 天气现象 云量、风、雨、雪、雷电a每日 1 次 气压aPa 每日 1 次 作用在森林表面的风速ams-1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风 作用在森林表面的风向a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空气温度 最低温度a 每日 1 次 1)气象常规指标按国家标准气象站设置,作为站区的常规气象要素指标。 LY/T 1722 2008 最高温度a 每日 1 次 温度 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 地表温度 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 地表最低温度a 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地表最高温度a 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10cm深度土壤温度a 连续观测或每
5、日 3 次20cm深度土壤温度a 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30cm深度土壤温度a 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40cm深度土壤温度a 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80cm 深度土 壤温度 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空气湿度 相对湿度a% 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 总辐射量aWm-2每小时 1 次 净辐射量aWm-2每小时 1 次 分光辐射aWm-2每小时 1 次 日照时数ah 连续观测或每日 1 次辐 射 UVA/UVB辐射 量aWm-2每小时 1 次 降水总量amm 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大气降水 降水强度ammh-1连续观测或每日 3 次水面蒸发 蒸发量amm 每日 1 次 a 指标引自 L
6、Y/T1606-2003。 4.2 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 观测指标见表 2。 表 2 森林 小气候及梯度指标2)指 标 类 别 观 测 指 标 单 位 观 测 频 度 天气现象 气压 Pa 连续观测 林冠上方 3m 处风速 ms-1连续观测 林冠中部风速 ms-1连续观测 林冠下方 1.5m 处风速 ms-1连续观测 地被物层风速 ms-1连续观测 风 林冠上方 3m 处风向 连续观测 冠层上方 3m 处温度 连续观测 林冠中部温度 连续观测 林冠下方 1.5m 处温度 连续观测 空气温度 地被物层温度 连续观测 树干温度 地上胸径处温度 连续观测 地表温度 连续观测 10cm 深度土壤温度
7、连续观测 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20cm 深度土 壤温度 连续观测 2)森林小气候及梯度指标要求全部用自动化仪器连续观测。数据记录间隔为 10 分钟。 2 LY/T 1722 2008 30cm 深度土壤温度 连续观测 40cm 深度土壤温度 连续观测 80 cm 深度土壤温度 连续观测 冠层上方 3m 处湿度 % 连续观测 林冠中部湿度 % 连续观测 林冠下方 1.5m 处湿度 % 连续观测 空气相对湿度 地被物层湿度 % 连续观测 10cm 深度土壤含水量 连续观测 20cm 深度土壤含水量 连续观测 30cm 深度土壤含水量 连续观测 40cm 深度土壤含水量 连续观测 土壤体积含水量 80
8、cm 深度土 壤含水量 % 连续观测 总辐射量 Wm-2连续观测 净辐射量 Wm-2连续观测 直接辐射 Wm-2连续观测 反射辐射 Wm-2连续观测 紫外辐射 Wm-2连续观测 辐 射 日照时数 h 每日 1 次 4.3 大气沉降指标 观测指标见表 3。 表 3 大气沉 降指标3)指 标 类 别 观 测 指 标 单 位 观 测 频 度 大气降尘 大气降尘总量 tkm-2每月 1 次 SO42-、 NO3-、 Cl-、 NH4+、 Ca2+、 Mg2+、K+、Na+mgL-1每次降水时观测 电导率 Scm-1每次降水时观测 大气湿沉降apH 值 每次降水时观测 大气气体污染物 CO、 CO2、C
9、H4、NOX(以 NO2计)、O3、SO2mgm-3或gm-3每月 1 次 a 大气沉降采样器放置高度距地面 5m15m 。 4.4 寒温 带特征指标 观测指标见表 4。 3)生态站结合当地实际可选做此类指标。 3 LY/T 1722 2008 表 4 寒温带特征指标 指标类别 观测指标 单位 观测频度 冻土分类a每 5 年 1 次 粒度 m 每隔 1 年观 测一个冻融期密度 mgm-3每隔 1 年观测一个冻融期冻土容重 gcm-3每隔 1 年观测一个冻融期冻土含水量 每隔 1 年观 测一个冻融期冻土中未冻水含量 每隔 1 年观 测一个冻融期冻土水势 kPa 每隔 1 年观 测一个冻融期导湿系
10、数 cms-1每隔 1 年观测一个冻融期导热系数 wm-1k-1每隔 1 年观测一个冻融期冻结温度 每隔 1 年观 测一个冻融期融化温度 每隔 1 年观 测一个冻融期10cm 深度土壤温度 每隔 1 年观 测一个冻融期冻土深度 m 每 5 年 1 次 冻土活动层深度 m 每隔 1 年观 测一个冻融期最大季节冻结深度 m 每隔 1 年观 测一个冻融期最大季节融化深度 m 每隔 1 年观 测一个冻融期冻土基本性质 土壤冻结及解冻时间 日期 每隔 1 年观 测一个冻融期地貌类型b每 5 年 1 次 冻融侵蚀 侵蚀强度 级 每年 1 次 降雪量 mm 冬季连续观测 雪被厚度 cm 每月 1 次 雪温度
11、 冬季连续观测 雪 水当量 mm 每月 1 次 雪密度 gcm-3每月 1 次 太阳高度(计算雪反射率用) 冬季连续观测 雪面反射率 % 每月 1 次 雪粒直径 m 每 5 年 1 次 融雪期下渗量 mm 融雪期每周 1 次 融雪期渗透量 mm 融雪期每周 1 次 雪的特性c融雪期径流量 m3融雪期连续观测 a分为:少冰冻土(含水量 12) 、多冰冻土(12含水量 18) 、富冰冻土(18 含水量 25)、饱冰冻土(25 含水量 44) 、含水土层(含水量 44); b包括岩峰、石海、石河、泥炭丘、冰丘、雪蚀凹地等; c 雪的特性观测分林内、林外。 4.5 森 林土壤的理化指标 观测指标见表
12、5。 4 LY/T 1722 2008 表 5 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 指标类别 观测指标 单位 观测频度 厚度amm 每年 1 次 凋落量 tm-2a-1每年 1 次 分解速率 tm-2a-1每 5 年 1 次 森林枯落物 枯落物表层CO2通量 gm-2h-1连续观测 土壤颗粒组成a% 每 5 年 1 次 土壤容重agcm-3每 5 年 1 次 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a% 每 5 年 1 次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入渗速率 mmmin-1每 5 年 1 次 土壤pH 值a每年 1 次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acmol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盐碱土)acmolkg-1每
13、 5 年 1 次 土壤交换性钾和钠acmol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交换性酸量(酸性土)acmol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acmol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碳酸盐量(盐碱土)acmol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有机质a% 每 5 年 1 次 土壤水溶性盐分(SO42-, CO32-, HCO3-, Cl-, Ca2+, Mg2+, K+, Na+)amg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全氮,水解氮,亚硝态氮amgkg-1,mg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全磷,有效磷amg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全钾,速效钾,缓效钾amgkg-1,mgkg
14、-1每 5 年 1 次 土壤全镁,有效态镁amg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全钙,有效钙amg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全硫,有效硫amg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全硼,有效硼amg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全锌,有效锌amg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全锰,有效锰amg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全钼,有效钼amg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全铜,有效铜amgkg-1每 5 年 1 次 土壤有机碳 % 每 5 年 1 次 土壤全碳 每 5 年 1 次 土壤碳素 土壤CO2通量 gm-2h-1连续观测 a指标引自LY/T 1606-2003 。
15、4.6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标 5 LY/T 1722 2008 观测指标见表 6。 表 6 森林生 态系统健康指标 指 标 类 别 观 测 指 标 单 位 观 测 频 度 有害昆虫与天敌种类a每年 1 次 受到有害昆虫危害的植株占总植株的百分率a% 每年 1 次 有害昆虫的植株虫口密度和森林受害面积a个hm-2, hm2每年 1 次 植物受感染的菌类种类a每年 1 次 受到菌类感染的植株占总植株的百分率a% 每年 1 次 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受到菌类感染的森林面积ahm2每年 1 次 森林鼠害的 发生与危害 鼠口密度和发生面积 只 hm-2, hm2每年 1 次 水土保持 林地土壤的侵蚀强度a
16、级 每年 1 次 对森林造成危害的干、湿沉降组成成分a每年 1 次 大气降水的酸度,即pH 值a每年 1 次 污染对森林的 影响 林木受污染物危害的程度a每年 1 次 森林流域发生洪水、泥石流的次数和危害程度 次/ 级 发生时 森林过火面积 hm2发生时 与森林有关的灾害的发生情况 灾害是否形成林窗bm2发生时 国家和地方保护动植物的种类、数量a每 5 年 1 次 地方特有物种的种类、数量a每 5 年 1 次 动植物编目、数量a每 5 年 1 次 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a每 5 年 1 次 空气负离子 浓度 个cm-3生长季每月 1 次 人为干扰破坏面积bhm2每年 1 次 人为干扰状况 人为
17、干扰破坏强度 级 每年 1 次 a指标引自LY/T 1606-2003 b 指标引自LY/T 1689-2007 4.7 森林水文指标 观测指标见表 7。 6 LY/T 1722 2008 表 7 森林水文指标 指 标 类 别 观 测 指 标 单 位 观 测 频 度 穿透水amm 每次降水时观测 树干径流量amm 每次降水时观测 地表径流量amm 连续观测 地下水位a, bm 连续观测 枯枝落叶层含水量amm 生长季每月 1 次 森林蒸散量amm 每月 1 次 雪盖面积 hm2每季 1 次 冰川融雪水 mm 每月 1 次 水量 流域产水量 mm 连续观测 pH 值 每月 1 次 Ca2, Mg
18、2, K, Na, CO32,HCO3,Cl, SO42,总P ,NO3,总N amgdm-3或g dm-3每年 1 次 水质a微量元素(B, Mn, Mo, Zn, Fe, Cu ),重金属元素(Cd, Pb, Ni, Cr, Se, As, Ti)amgm-3或mgdm-3有本底值以后,每 5 年 1 次,特殊情况需增加观测频度 注:水质样品应从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土壤渗透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中获取。 a 指标引自LY/T 1606-2003 。 b用集水区法研究水量平衡时可不观测地下水位。 4.8 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 观测指标见表 8。 表 8 森林的 群落学特征指标 指标类别
19、 观测指标 单位 观测频度 森林群落的年龄aa 每 5 年 1 次 森林群落的起源a每 5 年 1 次 森林群落的平均树高am 每 5 年 1 次 森林群落的平均胸径acm 每 5 年 1 次 森林群落的密度a株hm-2每 5 年 1 次 森林群落的树种组成a每 5 年 1 次 森林群落的植物种类、数量a每 5 年 1 次 森林群落的郁闭度a每 5 年 1 次 乔 木 森林群落主林层的叶面积指数a每 5 年 1 次 亚乔木 平均高am 每 5 年 1 次 灌木种类 每 5 年 1 次 灌木株数或灌丛数 株hm-2或丛hm-2每 5 年 1 次 森林 群落 结构 灌 木 灌木或灌丛平均高度 m
20、每 5 年 1 次 7 LY/T 1722 2008 灌木或灌丛平均冠幅 cm 每 5 年 1 次 灌木盖度 % 每 5 年 1 次 草本 平均高和盖度am,% 每 5 年 1 次 树高年生长量am 每 5 年 1 次 胸径年生长量acm 每 5 年 1 次 乔木层各器官(干、枝、叶、果、花、根)的生物量akghm-2每 5 年 1 次 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和林木生长量 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akghm-2每 5 年 1 次 森林凋落物量 林木当年凋落物现存量akghm-2每年 1 次 森林群落的 养分含量bC, N, P, K, Fe, Mn, Cu, Ca, Mg, Cd, Pb等 akghm-2每 5 年 1 次 森林群落的 天然更新 包括树种、密度、数量和苗高等a株hm-2,株,cm 每 5 年 1 次 a指标引自LY/T 1606-2003 。 b 依据各种群在群落中的重要程度,选取并测定主要种群的养分含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