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N 088-1998 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内部标准).pdf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217403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66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YDN 088-1998 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内部标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YDN 088-1998 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内部标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YDN 088-1998 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内部标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YDN 088-1998 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内部标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YDN 088-1998 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内部标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YDN创18-1到18目次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 l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业务、业务质量与性能.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网路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6 电路群设置及其路由计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传输标准及其分配.15 8接续标准及其分配.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9编号计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10信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2 11 同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12计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13 数字交换设备基本进网要求.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14数字传输系统基本进网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15 网路管理与监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16 终端设备基本进网要求.63 17 国际通信.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I YDN 088 - 1998 前一一F司本技术体制主要内容包括:业务种类及质量,网路等级结构与组织,电路群设置及路由计划,传输标准及分配,接续标准及分配,编号计划,信令,同步,计费及网管与监控,数字交换、传输和终端设备基本进网要求,国际通信等,并对这些内容提出了系统的、明确的技术指标和要求。本技术体制的实施,将有利于全网的统一与发展,有助于提高全网运行的放益和可靠性。本技术体制

7、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U-T有关建议,并吸取了国外有益的经验,参照了相关数字装备的要求:吸收和总结了全国各地区在电话网(数字)建设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经验。本技术体制起草单位:原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本技术体制主要起草人:王鸿生龚双瑾李少英汪建华罗建国林善希李琳王国珍吴光林康笃栋玉立言马翌ill YDN侃8-1现地3定义1 ) 网路结构:它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各个交换中心(节点)、选路规划,以及依定规则连接交换中心的路由,用以达到经济、合理、高效、优质地疏通用户之间的话务。2) 网路等级:它是对网中的各个交换中心的一种安排。在有级网中,它为每个交换中心分配一个等级;除了最高等级的交换中心以外,每

8、个交换中心必须接到等级比它高的交换中心。本地交换中心位于较低等级,而转接交换中心和长途交换中心位于较高等级。3) 路由:它是指在电话自动交换网中两个交换中心之间为建立一个呼叫连接或传送信息的途径。4) 响度评定值:它用以表示通话连接或其组成部分(如发送系统、中继电路、接收系统)的话音响度性能,以dB为单位。5) 网状网:各个交换中心可以直接连接到所有其它的交换中心的网络。由于交换中心之间的呼叫最多经过一个链路,因而不存在转接交换中心。6) 差错:在发送的数字信号中的数字和接收到的数字信号中的数字之间的不一致。有比特差错和块(BLOCK)差错两种类型。7) 块:一组与通道相关的连续比特,每个比特

9、属于一个并仅属于一个块。8) 差错秒.具有任何比特差错的Is时间间隔。9) 严重差错秒:具有劣于1X 10-3差错的Is时间间隔。10) 滑动:同步或准同步比特流中由于缓冲存储器的读写差错而引起的一组比特的重复或丢失。11) 同步:时标或信号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它的相应的有效瞬间以同一平均速率出现。12) 同步网:一个提供参考定时的网o通常同步网的结构包括被同步链路连接的同步网路节点。4 业务、业务质量与性能4.1 业务在数字电话网上可以开放下述几种电信业务:自动交换的电话业务。借助于电话网开放30x 64kbit/ s速率的电话与非电话业务。一在数字网的基础上,开放运2Mbit/s以及注

10、2Mbs的租用中继线业务。此外,还可通过自动网疏通人工接续的电话业务。有关自动网与人工网之间的互通关系,详见人工电话网技术体制中的有关规定。4.2 业务质量与性能业务质量是由用户使用业务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网路向用2 邮电技术规定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YDN 088 - 1998 1 范围本技术体制适用于数字交换、数字传输装备组成的数字电话网。针对数字电话网的特点,本技术体制在网路结构,传输标准,编号,信令,阔步,交换、传输、终端装备基本进网要求等方面,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规定。本技术体制主要适用于自动电话业务,同时适用于电话网开放传真、数据等低速、高速非话业务。2 引

11、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寻|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本技术体制引用以下标准:1)公用电话数模混合网技术体制2)数模混合网传输参数3) GF - 018 -1995公用电话网自动电话编号的中国电话网随路信令方式技术规范5) GF-010-95国内No.7信令方式技术规范一信令链路控制部分6)中国电话网No.7信令方式技术规范7)数字同步网规划方法与组织原则8) GF-2-筑胆.1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9)长途传输装备基本进网要求10)V-T一般网路规划11)盯V-TG

12、.1系列建议12)口V-TG.7!系列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1998-04-17批准199由-07-01实施YDN创副g-1998l A省DCl -一-命一一_j图1长途电话二级网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示意DCl 国际ISC长量网DCl 本地同DL 图2电话网端局间最大串接电路段数和串接交换中心数示意国内长途交换中心分为两个等级,其中汇接全省转接(含终端)长途话务的交换中心为省级交换中心,用DC1表示:汇接本地网长途终端话务的交换中心用D表示。5.2.1 一级交换中心(DCl)级交换中心(DC1)为省(自治区、直辖市)长途交换中心,其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际长途来去话务和

13、一级交换中心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DC1之间以基于路由网状相连。地(市)本地网的DC2与本省(自治区)所属的DC1均以基于路由相连。5.2.2 二级交换中心(DC2)二级交换中心(DC2)是长途网的长途终端交换中心,其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本地网4 YDN刷蜡-1现18户提供通信能力的性能。由此,业务质量可用网路性能来度量。网路性能可以用传输性能、接续性能、可保持住能来代表。4.2.1 传输性能传输性能是表示在给定的条件下,信号经网路的设备传送到接收端时再现其原有信号的程度。它对电话业务的影响体现在通话质量方面。在进行长途或本地通话时,当全程的响度评定值为23.0dB和其它传输损伤在允许范围内

14、时,用户感到能正常通话的百分比应在85%以上,感到满意通话的百分比应在27%以上。此时,通话连接中出现的振鸣概率应小于0.1% ,出现的准振鸣概率应小于1%;出现回声的概率应小于1%;出现可懂串话的概率,本局用户间应不大于0.1%,非本局用户间应不大于1%。4.2.2 接续性能接续性能表示在给定条件下用户发出呼叫时网路能够提供业务能力的程度,般用呼损来表示。在进行长途通话时,全程呼损应小于0.054,此时用户感到能进行满意通话;在迸行本地通话时,全程呼损应小于0.042,此时用户感到能进行满意通话。4.2.3 可保持性能可保持性能表示一旦提供业务后,便能在给定的条件和所请求呼叫的持续时间内继续

15、提供业务的能力,反映网路的可信赖程度(De阳也bili肘。目前在国际电联的E系列建议中以砰叫中断率的参数来表示可保持性能。具体的规定待进一步研究。5 网路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5.1 电话罔等级结构网路等级是对网中各个交换中心的一种安排。在有级网中,它为每个交换中心分配一个等级;除了最高等级的交换中心以外,每个交换中心必须接到等级比它高的交换中心。本地交换中心位于较低等级,而转接交换中心和长途交换中心位于较高等级。网路结构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各个交换中心(节点)、选路规划,以及依一定规则连接交换中心的路由,用以达到经济、合理、高效、优质地疏通用户之间的话务。电话网等级,主要是依据交换中心之

16、间的话务流量、流向、交换和传输设备之间的费用比以及运营管理等因素划分的。我国电话网的等级结构将由现有的五级逐步演变为三级,长途电话网将基本完成由四级网向二级网的过渡。长途电话二级网的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示意如图1所示。全网演变为三级时,两端局之间最大的串接电路段数为5段,串接交换中心数最多为6个,如图2所示。5.2长途交换中心的等级划分及其职能根据各长途交换中心在网路中的地位和所汇接的话务类型不同,长途电话二级网将3 YDN088-1到18的长途终端话务。根据话务流量流向,二级交换中心也可与非从属一级交换中心DC1建立直达电路群。5.2.3 长途交换中心的职能长途网较高等级的交换中心可以具有较低

17、等级交换中心的职能,如衷l所示。表l各级长途交换中心应具有的职能交换中心等级符号可具有的交换职能级交换中心DCl DCl、DC2二级交换中心D DC2 注:所有长途交换中心-般应具有本地交换中心的功能。5.3 过渡阶段的网路连接在长途网由四级向二级演变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部分省级交换中心之间的长途话务需经由第三省的交换中心(一般为现有四级网中的C1局)进行转接。少量尚未实施扩大本地网地区的长途话务仍需经由县长途交换中心(C4)进行汇接,待实施地(市)本地网后,取消县级长途交换的功能。图3示出过渡阶段的网路连接方式。Cl C2 二字C4 DCl (C2) (C4) DCl(Cl) DC

18、l 图3过渡阶段长途网网路连接方式5.4设置长途交换中心的原则、条件及其等级确定原则5.4.1 各级长途交换中心的设置及汇接区域的划分(1)长途交换中心的设置DCl DC1设置在省会(自治区、直辖市)城市;D一般设置在地(市)本地网的中心城市。长途话务量较大的省会城市也可设置DC2。(2)汇接区域的划分5 YDN侃8-1现)8以各级交换中心为汇接局,汇接局负责汇接的区域为汇接区。全国电话网以省级长途交换中心为汇接局,分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接区。各省(自治区)的地(市)长途交换中心的汇接区域一般可根据行政区划进行划分,但考虑经济合理的组网,也可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5.4.2 设置一个长

19、途交换中心的原则(1)省会自治区、直辖市)本地网至少应设置一个省级长途交换中心,且采用可扩容的大容量长途交换系统。(2)地(市)本地网可单独设置一个长途交换中心,也可与省(自治区)内地理位置相邻的本地网共同设置一个长途交换中心,该交换中心应使用大容量的长途交换系统。5.4 .3 设置多个长途交换中心的条件( 1 )随着长途业务量的增长,为保证网路安全可靠,经济布效地疏通话务,允许在同一本地网设置多个长途交换中心。(2)当一个长途交换中心汇接的忙时话务量达到6仅盯向8仅泊Erl(或交换机满容量时).且根据话务预测两年内该长途交换中心汇接的忙时话务量将达到12lOErl以上时,可以设第二个长途交换

20、中心。(3)当已设的两个长途交换中心所汇接的长途话务量已达到20lOErl以上时,可安排引人多个长途交换系统。依此规律,根据本地网的长途业务量规划要求,逐步增加交换系统的数目。5.4.4 长途交换中心的等级设置原则(1)直辖市本地网内设一个或多个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均设为DCI(含D功能)。(2)省(自治区)本地网内设一个或两个长途交换中心时,均设为DC1(含DC2功能); 设三个及三个以上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设两个DC1和若干个D。(3)地(市)本地网内设长途交换中心时,所有长途交换中心均设为DC205.5本地网交换中心等级划分及其功能5.5. 1 本地网交换等级划分本地网中一般设置终端交换

21、中心(以下称端局,用DL表示)和汇接交换中心(以下称汇接局,用DTm表示)。本地网可仅设置终端交换中心。5.5.2本地网交换中心的职能5.5.2.1 端局(DL)的职能本地网中的端局,仅有本局交换功能和来、去话功能。端局直接与用户连接。根据组网需要,端局以下还可接远端用户模块、用户集线器、PAX等用户装置。根据端局设置地点的差异,可分为市内端局,县(市)及卫星城镇端局,农村乡、镇端局。他们的功能完全一样,并统称为端局。5.5.2.2 汇接局(DTm)职能及分类在本地网中负责转接端局之间(也可汇接各端局至长途局问)话务的交换中心称为汇接局。若有的汇接局还负责疏通用户的来、去话务,即兼有端局职能,

22、则称为混合汇接局(DTm/DL)。在本地网中汇接局是端局的上级局。6 YDN锁跑-19!撼5.6本地网网路等级结构依据本地网规模大小、端局的数量,本地网结构可分为两种:网状网结构和二级网结构。各端局所接的远端模块(RSU)、用户数字复用器、用户集线器或PABX等均属于端局至用户终端之间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RSU等至端局应设置低呼损(,1%呼损率)直达中继电路群。5.6. 1 网状网结构本地网中仅设置端局,各端局之间设置低呼损(,1%呼损率)直达中继电路群组成网状网。网路结构如图4所示。D (j生逾同部卦一-一一t本地网郁卦)DL 远端模换终端用户图4网状网结构示意网状网结构的本地网中,各端局对

23、所从属长途局设置低呼损(髦。.5%呼损率)直达中继电路群。网状网结构主要适用于交换局数量较少、各局交换机容量大的本地电话网。5.6.2 二级网结构本地电话网中设置端局(DL)和汇接局(IYfm)两个等级的交换中心时,组成二级网结构。二级网的基本结构如图5所示。二级网结构中,各汇接局之间建立低呼损直达中继电路群。汇接局与其所属端局之间设置低呼损中继电路群。在业务量较大且经济合理的情况下,任一汇接局与非本汇接隘的端局之间或者端局与端局之间可设置直达电路群(低呼损电路群或高效电路群)。根据业务需要和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在端局以下可设置远端模块、用户集线器或用户交换机,属用户电路的-部分,只对所从属端

24、局之间建立低呼损直达中继电路。三级网中各端局与位于本地网内的长途局之间可设置直达中继电路群(高效直达或低呼损直达),但为了经济合理和安全、灵活地组网,可在汇接局与长途局之间设置低呼损直达中继电路群,作为疏通各端局长途话务之用。7 YDN 088 - 1998 DTm DL 远端模块终端用户图5数字本地电话网二级网基本结构5.7二级结构的本地网网路组织当网上各端局间话务量较小时,可按二级网基本结构组成来、去话分区汇接方式的本地网。当各端局容量增加、局间话务流量增大时,在技术经济合理条件下,为简化网路组织,可因地制宜地组成去语汇接方式、来话汇接方式或集中汇接的二级网。5.7. 1 来、去话汇接方式

25、来、去话汇接方式,是将本地网分成儿个汇接区,各区分设一个(或一对)汇接局,采取分区汇接方式,转接区间各端局的来、去话务。各汇接局之间设置低呼损直达中继电路群形成网状网。不同汇接区的端局话务一般经发话区的去话汇接局和受话区的来话汇接局两个汇接局硫通,称来、去话汇接方式。其接续中继电路最多不能超过3段。如图8所耳之。5.7.2 去话汇接方式在两个二级网中,当本汇接区中各个端局至另一汇接区中端局的话务量较小,但经汇接后话务量较大,能经济合理地与另一汇接区的端局设置低呼损电路群时,则采取去话汇接方式(如图6所示),此时在两端局间串接两段中继电路和个汇接局。5.7.3 来话汇接方式-一-f一一DL-I接

26、区1一I汇接区叶图6去话汇接方式二级网组网示意在二级网中,当各端局至其它汇接区的各个端局之间的话务量较小,而各端局至其它汇接区的汇接局之间的话务量较大,能经济合理地设置其间的低呼损直达电路群,经来话8 YDN088-1现18il接后再主受话端局时,则可采用米话汇接方式组网c采用来i吕汇接方式组网时,同寸接区内各端局至本汇接局之间设置低呼损亘达来、去i占巾继电路群,疏通本汇战IJZ内的局间话务。各端局与其它汇接区的几接局之间设置低呼损直达来话中继电路群,主要疏通经其它汇接仄至受话端周之间的来话。当各端局之间话务量较大时,在经济合理条件下,口I设置直达电路群(高效宦达或低呼损直达)。溢H于话务及未

27、设直达中继的端局问话务均经任-汇接局疏通。如图7所示。来话汇接方式组网时,本地网内呼叫最多只经过两段中继电路,一个汇接用即可完成接绞。DTm 一汇接区1汇接区n一-j图75.7.4 双去话汇接方式来话汇接方式的二级网组网示意DL 为提高安全可靠性,端局可接到本汇接区所设的两个汇接局,采用端局对两个汇接局负荷分担方式选线,经任个汇接局一次汇接到网内各受话端局,即组成双去话汇接的二级网,如图8所示。DTm r _l DL 一汇接区1汇接区图8双去话汇接方式二级网组网示意5.7.5 集中汇接方式在本地网中根据汇接话务量大小及组网的安全性,在技术经济合理条件下,全网不分汇接区,以总设2-3个汇接局供全

28、网汇接话务,各端局对所有汇接局均设置低呼损去话中继电路群,并采用对各汇接局以负荷分担方式选线。各汇接局对全网各端局设置低呼损t达来话中继电路群。各端局之间根据话务流量在经济合理时可设直达中继(低呼损或高效直达中继)。溢呼话务及未设直达中继的端局问话务均经任一汇接局疏通。这种9 YDN 088-1蝇组网方式为集中汇接方式,如图9所示。DL 图9集中汇接方式二级网组网示意6 电路群设置及其路由计划6.1 长途交换局间电路群设置标准和规定见自动长途局间电路群设置标准和路由选择规则(暂行规定)第四章中相关部分。6.2长途交换申心的路由选择规则见自动长途局间电路群设置标准和路由选择规则(暂行规定)第五章

29、中相关部分。6.3本地网内有多个长途交换机时路由选择的规定见大、中城市设置多个自动长途局的相关技术体制(暂行规定)第六章。6.4具有卫星电路网路由选择的规定见自动长途局间电路群设置标准和路由选择规则(暂行规定)第五章中第5.1.9节。6.5 回声接制设备设置的原则和规定见自动长途局间电路群设置标准和路由选择规则第五章5.2.6节。6.6本地网中局间电路群设置原则、条件及规定6.6.1 各类型电路群的设置标准和规定6.6. 1.1 基干电路群的设置标准和规定(1)基于电路群数的配备应满足呼损不大于1%的要求。(2)长市中继电路(基干电路)数的配备应满足呼损不大于0.5%的要求。6.6.1.2 高

30、效电路群的设置标准和规定(1)设置高效电路群应符合经济原则,即在经济合理时才设置,并规定高效电路群至少应设置1个一次群PCM系统。(2)高效直达电路群电路数的配备应满足呼损大于1%的要求,其电路群上的话务可溢出到其它电路群上去。(3)设置高效直达电路群两端局局间单向话务应不小于12.0Erl,双向话务不小于24.0Erl(设置1个一次群PCM系统时)。6.6. 1. 3 低呼损电路群的设置标准和规定(1)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应符合经济原则,即在经济合理时才设置,并规定低呼损电路群至少应设置两个PCM系统。(2)低呼损直达电路群电路数的配备应满足呼损不大于1%的要求,其电路群上的话10 YDN 08

31、8-19!地务不允许溢出到其它电路群上去。(3)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群的两端局局阅单向话务应不小于21Erl,双向话务不小于42日(设置两个次群PCM)。6.6.2 各种网路结构的本地网局间电路群的设置原则6.6.2.1 网状网结构(1)所有端局与长途局间都必须设置基干电路群。(2)所有端局间都必须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群。6.6.2.2 集中汇接方式类型(1)所有端局与长途局间设置基干电路群。(2)所有端局与汇接局间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群。(3)在经济技术合理条件下,话务量大的两端局间可设置直达电路(高效或低呼损)。(4)需要转接长途话务或为安全性考虑,汇接局和长途局间可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群。6.6

32、.2.3 去话汇接方式(1)所有端局与长途局间设置基干电路群。(2)所有汇接局间都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群。(3)所有端局至本汇接区的汇接局问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群。(4)在经济技术合理条件下,话务量大的两端局间可设置直达电路群(高效或低呼损)。(5)所有汇接局至其它汇接区的所有端局均设置直达电路群(高效或低呼损),至本汇接区所有端局均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群。(6)需要转接长途话务或为安全性考虑,汇接局和长途局间可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群。6.6.2.4来话汇接方式(1)所有端局与长途局间设置基干电路群。(2)所有汇接局间都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群。(3)在经济技术合理条件下,话务量大的两端局间可设置直达电路

33、群(高效或低呼损)。(4)所有汇接局至本汇接区内各端局均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群。(5)需要转接长途话务或为安全性考虑,汇接局和长途局间可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群。6.6.2.5 双汇接局方式(1)端局和长途局间都设置基干电路群。(2)端局至两汇接局采用话务量负荷分担方式时,设置低呼损直达电路(为一全利用度线群)。(3)每个汇接局至另汇接区两汇接局采用话务量负荷分担方式时,设置一低呼损直达电路群。(4)在经济技术合理条件下,话务量大的两端局间可设置直达电路群(高效或低呼11 YDN 088 - 1998 损)。(5)需要转接长途话务或为安全性考虑,汇接局和长途局间可设置低呼损达电路群。(6)每个汇接局

34、至全网中所有端局根据需要可设置直达电路群(高效或低呼损)c 6.7 本地网路囱计划6.7. 1 路由选择顺序先选直达路由,遇忙再选迂回路由,最后选最终路由。在路由选择中,当遇到低呼损路由时,不允许再溢出到其它路由上,路由选择结束。如图10所示的选路顺序:( 1 )高效直达路由A-B;(2)迂回路由A-DTm2-B;。)最终路由A-DTml-DTm2-BoDTml DTm2 / A -_ B 图10本地网路由6.7.2 串接电路数数字本地网中,原则上端至端的最大串接电路数不超过3段,即端至端呼叫最多经过两次汇接。当汇接局间不能个个相连时,端至端的最大串接电路数可放宽到4段。6.7.3 路由选择计

35、划本地网中长途来去话话务,由端局至长途局或汇接局至长途局的数字基干电路疏通。下面仅说明本地话务的选路计划。6.7.3.1 网状网结构如图11所示。端至端的来去话都由两端局间的低呼损直达电路疏通。D c A B 图11网状网结构6.7.3.2 集中汇接方式类型如图12所示。端局A呼叫端局B:12 YDN 088 - 1998 A C 图12集中汇接方式选高效直达路由A-B;选迂回路由A-DTm-B(选路终止)。无高效直达路由时,选迂回路由A-DTm-B(选路终lU。若端局A与端局B间为低呼损直达路由,选低呼损直达路由A-B(选路终止)。6.7.3.3 去话汇接方式如图13所示。A 、-, ,二、

36、B , 、图13去话汇接方式(1)同一汇接区内两端局间,如端局A呼叫端局B有高效直达路由A-B时:选高效直达路由A-B;选迂回路由A-DTml-B。无高效直达路由A-B时,选迁回路由A-DTml-B。DTm2 D 若端局A与端局B间为低呼损直达电路,选低呼损直达路由A-B。(2)不同汇接区两端局间,如端局A呼叫端局C有高效直达路由A-CE才.选高效直达路由A-C;选迂回路由A-DTml-C;选最终路由A-DTml-DTm2-Co元高效直达路由A-C时:选迂回路由A-DTml-C;选最终路由A-DTml-DTm2-C。若端局A与端局C间有低呼损直达电路,选低呼损直达路由A-C。6.7.3.4 来

37、话汇接方式生日i望14所示。( 1 )间汇接区两端局间,如端局A呼叫端局B13 A 有高效直达路由A-B时:选高效直达路由A-B;选最终路由A-DTml-BcYDN 088 - 1998 B c 图14来话汇接方式无高效直达路由时:选最终路由A-DTml-B。D 若端局A与端局B间有低呼损直达路由,选低呼损直达路由A-Bc(2)不同汇接区两端局间,如端局A呼叫端局C有高效直达路由时:选高效直达路由A-C;选迂回路由A-Ufm2-C;选最终路由A-Ufml-Ufm2-C。无高效直达路由时:选迂回路由A-Ufm2-C;选最终路由A-DTml-Ufm2-C。若端局A与端局C间有低呼损直达电路,选低呼

38、损直达路由A-C。6.7.3.5 双汇接局方式如图15所示。DTml1 DTm21 D A E B DTm12 C 汇揍区1汇接区2图15双汇接局方式(1)同一汇接区两端局如端局A呼叫端局B,因电路群A-Ufmll和A-UfmI2采用负荷分担方式分担负荷, 呼叫B时,有可能通过汇接局Ufmll汇接,也有可能通过汇接局Tml2汇接,因此:有高效直达路由A-B时:选高效直达路由A-B;选迂回路由A-Ufmll-B或A-DTmI2-Bc14 YDN侃8-1998元高效直达路由A-B时,选迂回路由A-DTm11-B或A-DTmI2-Bc若端局A与端局B间有低呼损直达路由,选低呼损直达路由A-Bc(2)

39、不同汇接区两端局间如端局A呼叫端局C(当汇接局DTmll至端局C元去话中继电路),因电路群ADTmll和A-DTmI2采用负荷分担方式,有可能通过接局DTm11汇接,也有可能通过汇接局Tm12汇接;电路群DTmll-町m21和DTmll-DTm22采用负荷分担方式,电路群DTmI2-DTm21和町n12-DTm22采用负荷分担方式。因此:有高效直达路由时A-C:选高效直达路由A-C;选迂回路由A-DTmll-DTm21-C或A-DTml1-DTm22-C或A-DTmI2-DTm21-C或ADTmI2-DTm22-C。元高效直达路由时,选迂回路由A-DTml1-DTm21-C或A-DTm11-D

40、Tm22-C或A-DTmI2-DTm21-C或A-DTmI2-DTm22-C。若端局A与端局C间有低呼损直达路由,选低呼损直达路由A-Cc若端局A与端局D间有低呼损直达路由,选低呼损直达路由A-D。随着大容量端局的广泛使用及网路规模的发展,所有汇接局对全网中所有端局均有条件建立去话中继电路。此时汇接局的转接话务下降,双汇接局网结构演变成图16所示。各汇接局对本地区所有端局去话全覆盖的结构,其路由选择方式如下:DTml1 DTm12 DTm21 DTm22 A B c D 图16去话全覆盖方式以端局A呼叫端局B为例,因电路群A-DTmll和A-DTmI2采用负荷分担方式,故有可能通过汇接局DTm

41、ll汇接,也有可能通过汇接局DTm12汇接。有高效直达路由时:选高效直达路由A-B;选迂回路由A-DTml1-B或A-DTmI2-Bc元高效直达路由时,选迂回路由A-DTml1-B或A-DTmI2-B。若端局A与端局B间有低呼损直达路由,选低呼损直达路由A-B。7传输标准及其分配7.1 假设参考连接(HRX)电话网假设参考连接是制定网内全程传输标准及对它在各组成部分上进行分配的工具,同时又是估计各项传输损伤对通话质量影响的工具。当全网为三级时,对各级交换中15 YDN088-1现赐L) f的出尚统计分析盯,可采用图17假设参考连接表示。DL DC2 DCl DCl DC2 DL 9回36 9

42、5400 单位,km图17数字网的假设参考连接7.2 全程晌度评定值和传输损耗及分配7.2. 1 食程响度评定值(OLR)(1)响度评定C山:Loudness Rating) 以dB为单位,用以表示完整通话连接或其组成部分(如发送系统、中继电路、接收系统)的iEtt响度性能。气专程响度评定值是从发话用户的嘴到受话用户的耳之间经过一个完整通话连接的响j主损fLOLR可以定义为:。LR= SLR + RLR + CLR 式巾,SLR表示发送响度评定值,即发话用户的嘴和网路电气接口之间的响度损能;R山麦示接收响度评定值,即网路电气接口和受话用户的耳之间的响度损耗;CLR表示电路响度评定值,即一条电路

43、两个接口之间的响度损耗。当每个电气接口以缸。电阻终接时,也可以称电路响度评定值为中继响度评定值(JI且)。(2)国内任何两个用户之间进行长途通话时的全程响度评定值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线时,OLR不应大于23.0dB,如图18所示。rL运21dB。7.0 nu 7 、。、杀、K皿、-2 VTV芥配VTV丁mvTVT圳v才vzv产品川OUJ尸I7 。R间里巴巳7.0 551 01且:5;23.。创L:全程传输衰挺图18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时的OLR示意16 YDN创量8-1现陪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数字用户线且为数字话机时,则OLR应不大于16.0d日,如图19所示。DL DC2

44、DCI DCI DC2 DL ?+-J-二一7474-7,-叶-一一-一-一一-a图19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数字用户线时的OLR示意(3)本地网内任何两个用户之闯进行本地通话时的全程响度评定值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且数字交换设备为固定损耗配置7dB时,OLR应不大于23.0dB,如图20所示。3.0-12.0 单位.dB。7 7X-X-X4;7兴-)(-开-且7t DL DTm urm DLo 。,Ju7.0 OLR,23.0 RSU 71 RLR 一4.0阳4.图20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局内及局闺中继电路在/=1020临时的传输损耗之和7.2.2 全程传输损耗(IL)(1)

45、一个通话连接的全程传输损耗是由用户线、交换局及局间中继电路在/=1OHz时的传输损耗之和。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线,且数字交换设备具有可变衰耗功能,对本地呼叫配置3.5dB时,IL应不大于19.5dB,如图21所示。系。f叩n,19.5 3. OLR .r; 19.5 单位dB 图21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数字用户线且为数字话机时,则OLR应不大于16dB,如图22所当数字交换机具有可变损耗功能,且可变的损耗值由软件来实施时,则不能传送要求17 YDN侃8-1到撼-lldB DL DC2 DCl DCl DC2 DL SLRD-斗兴一兴-拎一兴一并一兴-4旧扣-IJ二LL十一q图22透明传

46、送信号的这些信息业务。用户线的传输损耗与响度评定值之间的关系可由下述(4)中的公式确定。(2)对于长途通话,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时,E应不大于23.0dBo(3)对于本地通话,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模拟二线用户,且数字交换设备固定损耗7dB配置时,且应不大于23.0dB。对于数字交换机,当具有可变衰稳功能且对本地呼叫配置3.5dB损耗时,E应不大于17.5dB。(4)非加感用户电缆每km的CLR,根据电缆特性可以按下式作出估计:CLR= K Jif:C 式中R是电缆的电阻,用tkm表示。C是电缆的电容,用nF/km表示。K是常数,它的数值决定于电缆的终端条件。例如,Zo=筑泪。纯电阻时,

47、K=O.04;Zo = 6000纯电阻时,K=0.015;Zo为复合阻抗时,K= 0.0160 7.2.3 晌度评定值和传输损耗的分配(1)用户电路发送响度评定值(SLR)对于模拟二线用户,由发话用户的嘴到所连端局的Z接口之间的用户电路(包括送话器和用户线)的发送响度评定值应为3.0-12.0dB,如图23所示。DL SLR z 8剧Bf= 1020Hz 图23用户电路的响度评定值和传输损耗接收响度评定值(阻且)DL 对于模拟二线用户,由受话用户所连端局的Z接口至受话用户的耳之间的用户电路(包括受话器和用户线)的接收响度评定值应为4.0 -4.0dB,如图23所示。18 YDN8-1998 用户线传输损耗对于模拟二线用户,用户线采用0.5mm(或0.4mm)线经非加感电缆线对时,传输损耗应不大于8.0dB(f= 1020Hz )。在实际使用中,当采用0.4mm线径用户电缆的距离超过4.2km时,应采取措施减小损耗,如选用离效能电话机等。(2)四线电路链的响度评定值和传输损耗对于发送端和接收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YD通信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