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df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223874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8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HJ 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HJ 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HJ 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HJ 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HJ 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H 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2-22008代替HJ厂r 2 2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2008-1 2-31发布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9-04-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67号HJ 222008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规范和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名称、编号如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2、1-IJ222008)该标准自2009年4月1日起实施,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bzm印goVcn)查询。自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T2293)废止。特此公告。2008年12月31日目 次前言1适用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则5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6污染源调查与分析7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8气象观测资料调查9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1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附录A(规范性附录) 推荐模式清单附录B(规范性附录) 估算模式所需参数及说明附录C(规范性附录)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HJ 2220

3、08l、,1113,3591:!141718192122HJ 22_2008月lJ 舌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指导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293)的第一次修订。主要修订内容有: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4、与要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及要求,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废止。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12月31日批准。本标准自2009年4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适用范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_2008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

5、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 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TJ 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GB 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32常规污染物指GB 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02)、颗粒物(TSP、PMlo)、二氧化氮(N0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33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

6、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34大气污染源分类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35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

7、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 gin的颗粒物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36摊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37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 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1。1IU 212_2008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 ha。图1简单地形38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 hn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2。图2复杂地形39推荐模式指本导则附录A所列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等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模式的使用说

8、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等。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作。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计算结果大于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进一步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可基于评价范围的气象特征及地形特征,模拟单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同平均时限内的浓度分布。不同的预测模式有其不同的数据要求及适用范围。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310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

9、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311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312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2HJ 22_2008流等。31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

10、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4总则41工作任务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对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及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范围和频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厂址选择、排污口设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42工作程序421 第一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研究有关文件、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初步工程分析、环境空气敏感区调查、评价因子筛选、评价标准确定、气象特征调查、地形特征调查、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等。422第二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污染源的调查与核实、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与分析、

11、地形数据收集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423第三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给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等。42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图3。5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51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按HJ 21的要求识别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并筛选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主要为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52评价标准的确定确定各评价因子所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并说明采用标准的依据。53评价工作分级方法531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

12、染物在简单平坦地形、全气象组合情况条件下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5 3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5321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只(第f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达标准限值lO时所对应的展远距离Dlo。其中Pl定义为:鼻=品川。 式中:P广第f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G一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mgm3;cjr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mgm3。c0,一般选用GB 3095中l 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质量浓度限值;对于没有

13、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 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3HJ 22_2008图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5322评价工作等级按表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只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哦。)和其对应的D。o。表1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一级 PT80,且D1M5 kmI 二级 其

14、他l 三级 尸m“O不在建筑物上,或不邻近建筑物 O-,o=源的高度43-1098巧o=耽” 7I 1 2 3 4 5 乡。f一矿叫注:W为单个体源的边长。下上图7连续划分的体源注:矿为单个体源的边长。图8间隔划分的体源6315线源调查内容a)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8T矿土HJ 22_2008b)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1;c)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m)、车型比例:d)线源参数调查清单参见附录C表C9。6316其他需调查的内容63161建筑物下洗参数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

15、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63162颗粒物的粒径分布a)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u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b)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参见附录C表c10。632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633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内容见6311,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7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7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711 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

16、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7111 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7112收集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7113进行现场监测。71 2监测资料统计内容与要求凡涉及GB 3095中污染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713监测方法7131 涉及GB 3095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 3095对分析方法的规定。7132应首先选用国家环保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出

17、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7133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72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721 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质量浓度(年平均质量浓度、季平均质量浓度、月平均质量浓度)、短期质量浓度(日平均质量浓度、小时平均质量浓度)的达标情况。722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723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7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731监测因子731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7312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

18、标准的,或者有TJ 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9m 22-2008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732监测制度7321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2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1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2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l期监测。7322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7323监测时间的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

19、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监测时应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小时质量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 l,14,17,20,23时8个小时质量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时4个小时质量浓度值。日平均质量浓度监测值应符合GB 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7324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质量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733监测布点7331监测点设置73311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

20、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73312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73313对于公路、

21、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设置数目参考7_3312执行。73314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7332监测点位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各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汇总见表4。73321一级评价项目a)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0,至少在约00、45。、

22、90。、1350、1800、225。、270。、315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b)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73322二级评价项目a)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0、900、180

23、。、270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具体监测点位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10HJ 222008b)如需要进行2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整监测点位。73,323三级评价项目a)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0,至少在约00、180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

24、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b)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73324城市道路评价项目对于城市道路等线源项目,应在项目评价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监测点的布设还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表4现状监测布点原则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监测 10 6 24点数布点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方法在约oo、45。、900、135。、180。、225。、 至少在约o。、900、180。、2700等 至少在约o。、180

25、。等方向布点,布点 2700、315。等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 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 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局向加密,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 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 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方位 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 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 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El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布点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要求 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7333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条件7333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

26、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7333-2应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734监测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735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的,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736监测结果统计分析7361 以列表的方式给出

27、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质量浓度值占相应标准质量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7362分析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7363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HJ 2220088气象观测资料调查8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811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812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813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

28、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8 14对于一级、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82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821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8211 评价范围小于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和地形条件,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8212评价范围大于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82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

29、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按照85的内容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823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in内的格点气象资料。83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831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83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

30、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按照85的内容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833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8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84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8411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8412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

31、: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8413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的内容: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8414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汇总见表5。12表5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HJ 222008名称 单位矩月日时风向 (。)(方位)风速 ms总云量 十分量低云量 十分量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露点温度 相对湿度 降水量 mmb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 hPa(百帕)观测站地面气压 hPa(百帕)云底高度 hn水平能见度 km842常规高空气象

32、探测资料8421 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08点)的距地面l 500 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8422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8423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汇总见表6。表6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名称 单位矩月臼时探空数据层数气压 hPa(百帕)高度于球温度 露点温度 风速 ms风向 (o)(方位)85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851观测地点在评价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852观测

33、期限13HJ 22_2008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853观测内容应符合84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854观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855观测数据的应用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86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861温度8611温度统计量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参见附录C表C11,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8612温廓线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

34、强度。862风速8621风速统计量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即根据长期气象资料统计每月平均风速、各季每小时的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分别参见附录C表c12、表C13,并绘制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图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8622风廓线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风廓线的分析,分析不同时间段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规律。863风向、风频8631风频统计量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风频变化情况,分析要求参见附录c表c14、表c15。&632风向玫瑰图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静风频率单独统

35、计。在极坐标中按各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绘制各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多年(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8633主导风向86331 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45。左右,对于以16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指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86332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86333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9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1预测内容与步骤91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用于判断项目建成后对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

36、和范围。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14HJ 222008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91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a)确定预测因子;b)确定预测范围;c)确定计算点;d)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e)确定气象条件;f)确定地形数据;g)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h)选择预测模式;i)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j)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2预测因子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93预测范围931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

37、和周围环境空气敏感区的位置等,并进行适当调整。932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94计算点941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942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943预测网格点的设置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见表7。表7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预测网格方法 直角坐标网格 极坐标网格布点原则 网格等间距或近密远疏法 径向等间距或距源

38、中心近密远琉法l预测网格点 距离源中心1 000m 50100m 50100m网格距 距离源中心1 000m 100500 m 100500 m944区域撮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质量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 m。945对于邻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95污染源计算清单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参见附录C表C4表C9。颗粒物计算清单参见附录C表C10。96气象条件961 计算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

39、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962计算臼平均质量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j 5HJ 222008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日气象条件。97地形数据971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972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的设置进行合理选择。98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98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40、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项目的特点而定。9811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a)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质量浓度;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e)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的项目,还应预测旋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

41、量。9812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9811中的a)、b)、c)、d)项内容。9813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982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9821污染源类别分新增加污染源、削减污染源和被取代污染源及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新增污染源分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9822排放方案分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9823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见前面相关条款所述。9824常规预测情景组合见表8。表8

42、常规预测情景组合序号 污染源类别 排放方案 预测因子 计算点 常规预测内容新增污染源 现有方案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小时平均质量浓度1 所有预测因子 网格点 日平均质量浓度(正常排放) 推荐方案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年平均质量浓度新增污染源 现有方案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2 主要预测因子 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非正常排放) 推荐方案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现有方案 臼平均质量浓度3 削减污染源(若有) 主要预测因子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推荐方案 年平均质量浓度现有方案 日平均质量浓度4 被取代污染源(若有) 主要预测因子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推荐方案 年平均质量浓度其他在建、拟建项目 日平均质量浓度5 主要预测因子

43、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相关污染源(若有) 年平均质量浓度16HJ 22200899预测模式采用附录A推荐模式清单中的模式进行预测,并说明选择模式的理由。选择模式时,应结合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对参数的要求进行合理选择。910模式中的相关参数9101 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对预测模式中的有关参数进行说明。9 102化学转化。在计算1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时,可不考虑SO,的转化;在计算日平均或更长时间平均质量浓度时,应考虑化学转化。S02转化可取半衰期为4 h。对于一般的燃烧设备,在计算小时或日平均质量浓度时,可以假定Q(NO:)Q(NO。)=O9:在计算年平均质量浓度时,可以假定Q(NO:)Q(NO,)=

44、O75。在计算机动车排放NO:和NO。比例时,应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9103重力沉降。在计算颗粒物浓度时,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91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9111 按设计的各种预测情景分别进行模拟计算。911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91121 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质量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9112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薪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N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一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

45、=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9”23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质量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质量浓度等值线分布图。91124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质量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质量浓度等值线分布图。91125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质量浓度等值线分布图。91126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HJ环境保护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