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87-1984 煤矿用乳化液泵试验规范.pdf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226182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4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T 87-1984 煤矿用乳化液泵试验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MT 87-1984 煤矿用乳化液泵试验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MT 87-1984 煤矿用乳化液泵试验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MT 87-1984 煤矿用乳化液泵试验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MT 87-1984 煤矿用乳化液泵试验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部标准MT 87-84 煤矿用乳化液泵试验规范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以乳化液为工作液的曲轴连杆传动的柱塞式乳化液泵试验。同时也适用于以清水为工作液的灭尘泵和注水泵(以下简称泵)的试验。1 总则1. 1 泵的试验分为塑式试验和出!试验。1. 2 凡属下列情况应做型式试验2a. 试制的新产品(包括茬产品转厂),b. 当改变产品的设计、工艺或材料而影响产品性能时,C. 对停产三年以上再次生产的产品或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上级质量管理部门提出要求时,d. 当用户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异议时。1. 3 产品出前应逐台进行出试验。1. 4 型式试验数量为1台。对批量生产的产品试验结果不符合型式

2、试验要求时,再抽两台重新试验,如仍不符合规定时则为不合格。1. 5 派生系列产品允许只对系列基型产品进行型式试验。基型产品必须是该系列中功率、流量、压力最大的产品。其试验结果应能代表该系列全部产品的考核。1. 6 送试单位应提供完整的试验样机和配套的蓄能器、自动卸载阀及与试验有关的管路附件、连接尺寸,并提供使用说明书、出厂检验记录、设计总图、易损件图、泵站液压系统图等资料。Z 试验系统及测量精度2.1 试验系统试验系统见附录A(补充件。2.2 测量精度按有关国家标准分为人B、C三级(见表1)。表1测量系统允许的系统误差表曲量等级A B C 流量,04土0.5+ 1. 5 :t 2.5 低于2x

3、 10sPa, lO :l pa +1. 0 士3.0:t 5.0 比fJ等于或扭过2x lOsPa,表压%士0.5:t 1.5 + 2. 5 温度,K士0.5:t 1. 0 士2.0*标准型式试验系统为C级,仪表精度不得低于1级,出厂试验仪表精度不得低于1.5级。2.3 试验用工作液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1984-10-16发布1985-01-01实施91 MT 87-U 2. 3. 1 乳化液泵试验用MT76-83 (液压支架用乳化袖所规定的事L化袖与中性软水按5:95重量比配制而成的乳化液。2.1.2 灭尘泵、注水泵试验用清水。2.3.3 试验全过程中,工作液温度不得高于40C0 S

4、试验方法3.1 试验项目泵的各类试验应按表2规定项目进行。表2fj; 号试验项日运转试验2 满载试验3 性能试验4 坦载试验5 耐久试验6 冲击试验11,、r茬jZL应进行试验。茬示接批量的5%进行抽样试验,但不允许少于1台。x表示不进行试验。3.2 一般要求试验种类型式出、/、/、/、/、/ 、/喔/ x 、/ 3. 2. 1 除性能试验分别在满载试验、耐久试验、冲击试验后各进行一次外,其他各项试验应按表2巾所列顺序进行。3.2.2 当前项试验不符合规定时,不应进行下一项试验。全部项目符合规定,该泵为合格。3.23 满载试验开始至全部试验结束,除柱寒密封件在耐久试验500h后允许更换外,其他

5、零件不得更换。3.2.4 试验全过程中,润滑油温不得超过85C。3.2.5 测量;时应同时记录所有仪表指示值,每个被测量参数的测量次数不少于3次,取算术半均值为测过值。3.2.6 测量及计算结果均应记人试验记录表中,并绘制有关参数曲线。3.2.7 泵的试验在额定1:况下进行时,其试验压力和通过流量不得低于设计规定的额定值。3.3 运转试验3.3.1 主要价杳装配质量和对新泵进行跑合,并检查泵的声响、噪声、振动、润滑、油温、消漏和保护装霞的可靠性。3.3.2 按额定If.力的25%、50%、75%逐步升压至额定压力值,运转到汹温稳定。92 Mr 87-84 3.3.3 试验后,须更换润滑袖并清洗

6、传动箱。3.3.4 试验中可调整和更换零件。3.4 满载试验在额定1:况下连续运转3h以上,达到稳定温升。3.5 性能试验按附录B(补充件)记录。3.5.1 主要测量参数为z压力P、流量Q、输入功率N、效率、噪声和振动。3.5.2 在额定流量下,排出压力从最低i直排出管赂的加载阀全开启时的排出压力值开始,依次按额定压力值的25%、50%、75%、100%升压,在每一压力下同时记录油温、液温、转速、输入功率、吸人压力、排出压力、流量、噪声和振动。3.5.3 计算出效率、容积效率并绘制P-N、P飞、P一曲线。3.6 超载试验在125%额定压力下连续运转三次,每次运转15min,间隔5min。3.7

7、 耐久试验3.7.1 在额定工况下运转1000h,每隔250h停泵检查一次。3.7.2 试验过程中,除产品说明书规定的调整件外,不许调整其他零件。3.7.3 试验开始每20min记录一次油温,油温稳定后,每小时记录一次袖温及液温。按附录C(补充件)内容记录,并在一个坐标图中绘制油温、液温和室温曲线。3.7.4 按附录C记录试验中检查调整情况。3.7.5 试验中传动箱内润滑油漏损量每4h不得超过0.2k g,工作液泄损量每4h不得超过2I鸣。3.8 冲击试验3.8.1 按被试泵配套的自动卸载阀正常工作的压力波形进行。3.8.2 在额定流量下连续试验,每分钟不少于10次,共做4000次。3.8.3

8、 试验前允许对泵进行检查和局部调整。3.8.4 试验后对泵解体检查ga. 除柱塞密封件外,其他零件不得损坏。b. 对柱塞密封件进行拍照,将像片附在试验报告中。60%的实物及像片底板留在试验单位存档。C. 按附录o(补充件规定的各件进行测量,并记录实测尺寸。4 参数测量和计算4. 1 流量4. 1. 1 允许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其测量精度应满足2.2条要求。4.1.2 用容积法测量时,共做三次,取算术平均值为测量值。流量按式(1 )计算gQ子式巾:0一一在试验往复次数下的流量,L/min, t 测量时间,mtn, Y 在测量时间内测得的工作液容积,L。4.2 吸入压力和排出压力4.2.1 吸人压力

9、和排出压力的测量可用不同的仪表。莫测量精度应满足2.2条的要求。(1) 4.2.2 )1,力测量点位置应在泵进、出口的直管段上,与泵的距离不应大于排出(或吸人)管径的6衍。离排lH(或吸人)管路阀门的距离应大于排出(或吸人)管径的6倍,但不应小于300mm。4.2.3 测!长孔直径取2- 6 mm、排出或吸入管内径的1/10中的较小值。测压孔应与管内壁塞93 MT 87-84 盲,洲孔长度w大f2倍孔径,泪iJ孔内壁应光滑。与管子内壁相交处应保持棱角,但不应有毛串IJ、飞边。4.2.4 为了降低测量时的脉动,在仪表前允许装设阻尼装置。直读式仪表指针的摆动不应超过刻度盘的工工个最小刻度值,取指示

10、伯的rl间读数为测量值。4.2.5 用I卖式仪表时,应选持仪表的量程为试验压力的140-200%。4.3 温度4.3.1 润滑油温度在泵的传动箱内测量。温度计或传感器的测量部位直接置于润滑油中。4.3.2 1作液温度在试验用工作液箱内测量。温度计或传感器的测量部位高接置于工作液中。4.4 往复次数4.4.1 往复次数测量,先测出电动机转速再换算成柱塞的往复次数。4.4.2 电动机转速的测量应与泵的压力、流量、输入功率的测量同时进行。4.5 输入功率4.5.1 泵的输入功率测量,即测量配试电动机的输出功率。4.5.2 输入功率用转速转矩传感器测量,同时测出泵的输入轴转速。4.6 效率4.6. 1

11、 效率指泵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按式(2 )计算gN. 式t,: 一一效率,% l N,-输出功率,W, N-一输入功率,W。输出功率用式(3 )计算2式中:p一一全压力,N/m , Q一一实测流量,时/s。=一-丁一x100 . . . . . . . (2) N ,= p. 0 . . . . . .( 3 ) 4.6.2 全压力,指泵排出压力与吸人压力的差值,按式(4 )计算:式中2P一一-全压力,MP as Pd-一排出压力的实测值,MPa, P,一一吸人压力的实测值,MPa。当P,大于大气店时,则2当P,/J、于大气压时,则g4.7 容积效率P=Pd-PS . . . . . (

12、4 ) P=Pd-P, . . . ( 5 ) P=Pd+PS .(6) 4.7.1 容积效率指试验时实测流量与实测往复次数下的理论流量之比。4.7.2 容积效率按式(7)计算gv=一xl0Q.(7) 式叶: v一一容积效率,%, Q 实损l流量,m3 / s , 0,一一实测往复次数下的理论流量,时/s。0,按式(8 )计算294 MT 87-84 Q,斗D2 S . n Z . (8) 式tD一柱塞实际直径,m I n一一实澳IJ往复次数,s - 1 I S一柱寒实际行程,m I Z一一一柱塞个数。门z在拥l往复次数,是用实测泵的输入轴转速,换算成每秒钟柱塞往复次数。4.8 效率和容积效率

13、指标泵的效率和l容积效率指标不应低于表3ql规定值。表3lliJJ , M P a 效写在,% 15 待定15 - 20 待定、20- 25 待定、25- 31. 5 待定、31.5-40待定4.9 噪声4.9.1 噪声测量地点,尽量避免除地面以外所有固体的反射影响。容积效率v%95 94 93 92 90 4.9.2 环境噪声应比被测泵噪声测量读数低lOdB(A)以上。如果达不到,当两者读数差值在3- 9 dB (A)时,应按附录E(补充件)E.l噪声修正曲线图修正。4.9.3 噪声测量在额定工况下进行,额定值的变化应在5%以内。4.9.4 测量仪器为精密声级计,测量前后应进行校核。4.9.

14、5 测量方法,WIJ量时用声级计A档,计量单位为dB(A),传声器指向声源。测量读数取最接近声级计指示的整数值。当指针摆动时,取其摆动的平均值。4.9.6 噪声的测量;位置(见E.2):声级计的传声器指向并位于几何中心直线上。距离泵或电动机表面1m,传声器轴线E巨地面1.5mo4.9.7 记录测量值和测量位置。计算平均噪声值,经修正后不得超过规定值(见E.l)。平均噪声值计算方法z按测量点位置,每个点测三次,取算术平均值为该点的噪声测量值,再取矶、P,、P,三11测量值的平均值,为平均噪声信(dB(A) )。4.10 振动4.10.1 在额定工况下测量泵的振动。4.10.2 测量泵的振动用机械

15、振动测量仪或精密声级计和倍频程滤波器进行。也可以用精度相当的其他仪器测量。4.10.3 测量时,将仪器测量轩头端垂直接被抓!点,画出振幅曲线。4.10.4 U量振动加速度和振幅,均记录。95 MT 87-84 附录A试验系统基础简图(补充件标准量筒查全间电机冷却器过啤嚣注,根据需要可以在系统中增设元件、仪表,用不同方法测量流量等,但不许改变基础系统。做冲击试验时,把加载阀拆下,在加载阀处接上专用的冲击试验装置。96 市IJJ1! I名试阶下挎人泵的刑号!j论流蛙用论功辛辛试钱用111液拥lId I国H 东输入轴转速,r/min 柱柬往复次数.min-l 试验用L11液温度.C 送试l单位MT

16、87-84 附录B泵的性能试验记录表(补充件)制造编号参加试验人员用途外形尺寸额定Jt力牲:塞直径配套电动机功率配套电动机转速润滑油牌号第-次第二次第一次2 3 1 2 3 1 2 3 传z司j箱内润滑袖温度.c i配国测肚11i流国测瞌jJ同梳最测量读数的排出压力.MPa 吸人Jt力.MPa 1: 11-力jMPa 输入转知输入JJ申容积放护饥,O 放在,问泵噪,1;测1:1I.dB f扭动机噪112测量生的.dB 1 策担iJJ*制恻趾俏,1000 执XiJJ加速度漏搁时2每4h最耐久试验z传动箱润滑袖I作掖大的,k g; 冲击试验:传动箱阀滑油工作液试验时间年月日mm 重量kg mm 柱

17、塞行科mm r/min 试验用电动机型式型号输入功率频率电压电流极数转速制造编号制造!名出r日期年月日速比流量测量方法转速测量方法噪声测量方法振动测量方法室温噪声测量位置简图97 卢1ili转时间HHFF 1) 袖沮日MPa 口HnO( 岛1T87-84 附录C耐久试验记录表(补充件)液温宰j且电1mr r A 一一一一一一电压检杏调整情况V 11:,价再调鞍情况叶吃填1-4:1、更换润滑油、清理传动箱、检在情况,2、停泵原因、处理情况、约果,3、更焕、调辆车零件情况、原国、结果。98 零件r, 称丰H体小肉轮大的轮曲轴连杆国if!r. 情块孔公法纯K肉面硬度公1M,长囱面硬度轴颈大头瓦孔轴瓦

18、内传小头销孔(球窝内径2 3 l 2 3 1 2 3 1 2 3 1 2 3 MT 87-84 附录D泵尺寸测量记录表(补充件)阁纸尺l实测尺寸试验后阶测尺寸99 MT 87-84 续灰零吁? 刷、fff5 (,1 阁部:,1 j;测尺寸试份后怜J则尺寸T费外jtE连中F2 (1求共外f手)2 消块滑块外f手z 3 11 直在性直外f手Z 3 l 收液阀芯密封带宽2 3 l 吸液阀陪密封带宽2 3 排被阀芯密封带宽2 3 排液阀叫4密封带宽2 3 fl.FLJJJHdfT件、J.biJJ件均按此在填门+用担IJM结果。100 脚1T87 -8 4 附录E噪声规定值及测量位置(补充件)E .1噪

19、1!71|靠r1.rt!1 i l(罔7 1 J 飞-.、n 1 2 3 4 5 8 7 8 9 10 dlHA) 6 432 HH旦失在响德哥也邮寄回44图El终修11后的噪声的应不大7下表所列!在(暂行)。试验用电机功衫,kw泵的噪声的,dB (A) 55-90 93 :17 - 55 89 22- 37 87 门-2285 E .2 日最111测IMI7:简倒101 MT 87-84 M, 1 m M飞1 m 电且机1 n、M、P, 1 m 被剧章1 m P, 1 m P, 图EZP,、P2P3一泵的噪声测量位置,M M M,一电动机测量点位置需要浪l电动机噪声时,百J按规量泵噪声的测量方法进行。附加说明:木标准由煤炭工业部技术发展司提出。本标准由煤炭科学研究院太原分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忠、章。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院太原分院负责解释。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MH民用航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