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 T 5579.2-2008 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 碎屑岩油藏.pdf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227893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74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Y T 5579.2-2008 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 碎屑岩油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SY T 5579.2-2008 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 碎屑岩油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SY T 5579.2-2008 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 碎屑岩油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SY T 5579.2-2008 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 碎屑岩油藏.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SY T 5579.2-2008 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 碎屑岩油藏.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75. 020 E 12 备案号:24327-2008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579. 2-2008 代替SY/T5579-2000. SY/T 6164-1995. SY/T 6166-1995 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碎屑岩油藏2008-06-16发布Reservoir description method Part 2: Fragmental reservoir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08-12-01实施SY/T 5579. 2-2008 目次前,i . II l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由藏描述内容. . 1 4 各开发阶段泊藏描述的特殊(精

2、度)妥求. . . . 1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渗透率特征参数:f算方法 19 醉于?这、rSY/T 5579. 2-2008 前言SY /T 5579 ( i由藏描述方法分为网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碎屑岩油藏;第3部分:碳酸盐岩潜山训i藏;第4部分:特殊岩性汹藏。本部分为SY/T5579的第2部分,由SY/T 5579 2000 (碎屑岩油气藏储层精细描述方法、SY /T 6164-1995 (碎屑岩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方法、SY/T6166-1995 (油气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方法碎屑岩部分三个标准整合修订而成。H 本部分与SY/T5579-2000. SY/T 6164-1995

3、和SY/T6166-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对上述三个标准中内容重复部分进行了整合;对上述三个标准中的内容,根据泊藏描述总则的研究内容进行增加;完善了地层划分与对比、构造特征描述内容,修改了油藏地质模型建立的内容;增加了各开发阶段泊藏描述的特殊(精度)要求。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芦风明、赵平起、任宝生、+t占中、李桂林、百E立新。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Y/T 5579-93, SY/T 5579-2()()(); SY/T 6164-1995;

4、 SY /T 6166-19950 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碎屑岩油藏1 范围本部分规定f碎屑岩油藏描述内容和各开发阶段的精度要求。本部分适用于碎屑岩泊藏描述。2 规范性引用文件SY/T 5579. 2-2008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IT 557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作,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版(不包招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SY/T 5368 岩石薄片鉴定SY/T 5386 石油探明储量计算细则裂缝性油气藏部分SY/T 5579. 1

5、油藏描述方法第1部分:总则SY /T 6169-1995 泊藏分类3 油藏描述内容3.1 地层划分与对比3. 1. 1 基本原则3. 1. 1. 1 以层序地层学、洲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依据区域标准层,选择相标志段.并依据地震、泊藏动态资料作为参考,进行等时对比。3. 1. 1. 2 在地层对比之前,耍初步确定沉积微相类型。以沉积微相概念模型做宏观控制,确定相应的对比方法G3. 1. 1. 3 选择对比标志层的原则:a)同时性.指标志层的沉积时间是同时的。b)稳:E性:指标志层的分布稳定而广泛。c)特殊性:指标志层的岩性、电性特妹易辨认。d)综合性:纵向上要用组岩性组合,横向上要

6、用一组测井曲线组合来确定。3. 1. 1. 4 从精细描述剩余汕的最终目的出发,地层对比单元要求精细划分到相对于准层序的时间单元或单砂层。3. 1. 1. 5 用1: 500测井曲线控制砂层组和单砂层;用1: 200测井曲线劈分不同时间单元沉积的侧向或垂向加积的砂体。3. 1. 1. 6 首选本区有代表性的系统取心井作为标准井,建立网格骨架剖面,以标准井为中心,选取J定数量的井,均匀地分布在区块的各个部位,建立层组及单层对比的网格骨架剖面。点、线、面相结合,全区铺开、联网闭合,统层对比。并充分利用新的地质认识和生产动态资料,不断修改、完善对比成果。3. 1. 2 沉积旋固的划分3. 1. 2.

7、 1 选用岩心资料齐舍的井或井段,结合测井资料,依据岩性在垂向的组合类型和层间接触哩回噩自嚣;:;nSY/T 5579.2-2008 关系,划分出正旋阳、反旋回、复合旋M等不同类型的沉积旋回,同一旋回内必须是连续沉积。3. 1. 2. 2 划分出不同级次的沉积旋间,沉积旋同一般可划分为五级a) 级旋回反映不同构造阶段的沉积层,相当于生油层与储油层,储油层与盖层的地层组合,在盆地内有广泛的分布,可以在盆地范围内对比,各个一级沉积旋网之间以不整合或沉积间断的方式相接触,一级旋凶代表不同层系。b)二级旋回:是在盆地的沉降与抬升背呆上所形成的次一级旋回。一级旋回包含多个二级旋网。二级旋回间沉积相类型有

8、明显变化或不整合,二级旋因是形成该层系生储组合的基础。c)三级旋同代表湖盆水域的扩张与收缩,不同三级旋回之间地层是连续的,三级旋回是形成油组的基础。d)四级旋回:是沉积条件变化所形成的沉积层。四级旋回相当于开发地质研究中的砂层组。e)五级旋同.是同一环境F形成的微相单元。t.级旋问相当于开发地质研究中的单砂层。3. 1. 3 地层划分3. 1. 3. 1 含油层系划分的侬据3. 1. 3. 1. 1 油气层的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岩石性质及储层物性等油气层特征。3. 1. 3. 1. 2 油气层之间的隔层厚度、分布范围、岩性特征等分隔条件。3. 1. 3. 1. 3 油气层内的流体性质及压力系统

9、。3. 1. 3.2 划分油层组3. 1. 3. 2. 1 三级沉积旋回中油气层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岩石性质、物性特征和油气性质比较接近的含油气层段,划为一个油层组。个油层组可由一个或几个砂岩组组成。3. 1. 3.2.2 油层组之间应有相对较厚且稳定分布的隔层分隔开,其分界线应尽量与沉积旋囚的分界线相一致。3. 1. 3. 3 划分砂岩组3. 1. 3. 3. 1 以油层组内相邻近的油气层集中发育段划分为个砂岩组。划分的砂岩组应尽量与四级沉积旋回的层位相致。3. 1. 3. 3. 2 一个砂岩组内可包含数个单层。3. 1. 3. 3. 3 同一油气田范罔内砂岩组的数目和界线应统一。3. 1.

10、 3. 4 划分单砂层3. 1. 3. 4. 1 上下以非渗透性岩层分隔开的油气层划分为一个单砂层。3. 1. 3. 4. 2 划分的单层界线应尽量与五级沉积旋回的界线相一致。各民块的单层数目、分层界线成一致,只爱是同一时期沉积的地层,砂层可以和泥岩对比。3. 1. 4 地层对比3. 1. 4.1 选取标志层3. 1. 4. 1. 1 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分布广泛、井曲线形态易于辨认的岩层,选作对比标志层。常用的标志层有化石层、油页岩、碳质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纯JI!.岩等特殊岩层。3. 1. 4. 1. 2 岩性组合特征明胶、mrJ井曲线形态特征易7辨认的层段或上下区别明显的层面可选作对比

11、标志层。3. 1. 4. 1. 3 应在沉积旋回分界线附近和不同岩相段分界线附近选取对比标志层。3. 1. 4. 1. 4 应识别出局部地区分布的辅助标志层。3. 1. 4. 2 建立对比标准剖面3. 1. 4. 2. 1 根据对比地区的面积大小和泊气层在平面七分布的稳定程度,建立&条或数条不同方向的油气层对比标准剖面。3. 1. 4. 2. 2 对比标准剖面应贡穿整个对比地区,并充分运用取心井边作对比标准剖面的井或井段,沉积层序小应有地层重复或缺失。, SY/T 5579. 2-2008 3. 1. 4. 2. 3 通过对比确定标准剖面t各井的分层界线。3. 1. 4. 3 对比备井的层组界

12、线3. 1. 4. 3.1 依据标准井的层组划分结果,通过井间对比,划分其他井的泊层组、砂岩组及单层的界线,并用邻井进行验证。3. 1. 4. 3. 2 通过油气层对比,确定出钻断层井点的断点深度、断失厚度、断失层位等,并标明所依据的井号。3. 1. 4. 4 区块统层3. 1. 4. 4.1 应在区块范围内按照一定方向和顺序对各单井进行统层,使区块内各井的层组界线达到一致。3. 1. 4. 4. 2 在复杂断块区,应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在合成地震记录的基础上,搞好相应强反射相位标定,然后选行平面上的横向追踪,以保证在油田或区块范围内不同井点层组界线划分的致性。3. 1. 4. 5 对比油层组在

13、对比标志层或辅助标志层的控制下,依据岩性组合和井曲线形态特征以及i由层组厚度在平面伫的变化规律,在二级沉积旋回内部对比i由层组的界线。3. 1. 4. 6 对比砂岩组在油层组界线的控制下,依据四级沉积旋囚的性质、岩性组合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厚度变化规律对比砂岩组的界线。3. 1. 4. 7 对比单层3. 1. 4. 7.1 在砂岩组界线的控制下,依据五级旋回对比划分出单层界线。按照沉积旋囚的不同成因,分别采用不同的具体对比方法。3. 1. 4. 7. 2 湖相沉积的油气层,按照岩性和厚度在平面上具有渐变的特征,采用相邻井同-单层的旋回性和岩性相近、曲线形态相似、厚度大致相等的对比方法划分单层的

14、界线。若个别井点单层的旋回性不明显,应按照各单层在砂岩组内的厚度比例确定单层界线。3. 1. 4.7.3 河流沉积作用为主的油气层,岩性和厚度在侧向上具有突变性,应依据河流沉积旋回具有起伏冲刷底界的沉积特征,按照同一单层旋回顶界大致水平的原则,采用不等厚对比方法划分单层界线。3.2 构造特征描述3.2.1 井震结合构造研究3.2. 1. 1 构造解释3.2. 1. 1. 1 层位定与速度分析确定反射标准层,在钻井分层资料控制下,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完成合成地晨记录,以及研究区速度曲线的拟合和三维速度场的生成。3.2. 1. 1. 2 以相干断层解释技术为指导,对地震剖面进行分析,把不同剖面

15、间真正属于地下同地层的反射波识别出来;完成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进行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3.2. 1. 1. 3 根据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合各种典型构造祥式类比与分析,解释剖面上同相轴所反映的各种构造地质现象,以及其相关的地震响应与成因机理。3.2. 1. 2 断层解释3.2. 1. 2.1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a)反射波发生错断。b)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加、减少或消失。c)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并出现空白反射。d)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和强相位与强振幅转换等,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e)异常波的出现。3.2. 1. 2. 2 断层组合原则:3 E蜜壁较立二昂

16、SY/T 5579. 2-2008 a)在组合断层时必须使断层上下盘的地层层序符合断层特征。b)在剖面图上断层规模主要根据钻井分层,自断距大小和纵向上延伸长度来判断。c)断层对地层沉积和油气水的控制作用。d)断层组合后应检查每个断块(区)中的地层层序是否正常;地层产状是否符合区域构造特征。3.2. 1. 2. 3 平面断层组合原则.a)分析断点、组合断层,同一条断层断距相近或有规律的变化。b)先组合主断层,后组合次一级断层。主要断层规模大、延伸长,钻井中钻遇断点资料较多,地震视线响应明显,与钻井资料符合率高,首先组合。剩下的断点断距较小,延伸长度较短,从中再进行次级断层的组合。c)组合断层时要

17、做到井震结合。d)组合断层时必须用剖面图和平面图相结合分析,应充分利用构造剖面和泊藏剖面成果,理清复杂的断裂系统。e)主断层应编绘断层面图,落实断层的可靠性。f)完成断层组合后,在平面图上标注断层线并标明其性质,对二、三级断层及断距较大、断层面较缓的断层,在图上要表示断缺带覆掩带的宽度。正断层上盘用粗实线,下盘用细实线,并标明断层的掉口1;逆断层上盘照槌实线,下盘用细虚线。3.2. 1. 3 构造图编制3.2. 1. 3. 1 作图层可选择a)油层组顶底。b)主力小层。c)主力单砂层。3.2. 1. 3. 2 所选择作图标准层,分层勾绘梅造等高线。勾绘等离线时应考虑以下原则:a)在断块内等高线

18、不闭合时,可交在断层线上。b)断层上同一点两盘的等高线离程差应与断距相等。c)断层两旁相同高程的等高线不能相连。d)同一套构造图上各层各条断层的断层线从上到下应向下降盘方向移动,不能相交。c)同一套掏造图各层的等高线应相互平行不能相交。f)等高线距根据构造陡缓程度而定。同一张(套)图采用相同的等高线距,在构造特别陡(缓)的部位可加大(缩小)等高线距。3.2.2 构造形态描述3.2.2.1 构造轴及轴向同一层构造平面图上各等高线也率最大处的连线为该构造的输轴线。它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一条曲线或折线。轴线的方向为串串向,用方位表示g构造输线若为曲线或折线时它可以是直线,需描述其方位的变化。3.2.

19、2.2 构造长度(长轴)及宽度(短轴)同一层构造平面图的最低闭合等高线圈闭范围内最大的轴线长度为该构造长度(长轴,km)。在该圈闭范围内,通过构造高点垂直长轴的最大距离为该构造的宽度(短轴,km);一个背斜构造若有多个高点时应分别描述各高点的宽度。3.2.2.3 闭合面积与闭合度3.2.2.3.1 闭合面积:在构造平面图上,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km);在油气田内可以把最低闭合等高线视作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断鼻构造的闭合面积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最低闭合等高线)与断层线所圈闭的面积;断块是四周为断层所封隔,断块的面积为闭合面积。被断层复杂化的构造,各断块闭合面积之和为该构造总

20、闭合面积。, SY/T 5579. 2-2008 3.2.2.3.2 闭合度:构造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垂直距离(或海拔高差),以构造最高点与同层构造最低闭合等高线之高度差表示(m)。断鼻构造的闭合度是断鼻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高度差。断块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为该断块的闭合度,断层与倾斜地层组成的圈闭断块,闭合度为断块的最高点与最低闭合等高线之高度差。3.2.2.4 构造倾角掏造两翼和倾没端的倾角,用变化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表示。3.2.2.5 构造要素表每个局部构造按前所述分别确定各项参数后,填写构造要素表。3.2.3 断层描述3.2.3.1 断层性质3.2.3. 1. 1 根据断层面两

21、边的岩块相对移动方向分以下三种断层za)正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下方运动的断层;在钻井剖面上出现部分地层缺失。b)逆断层:t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的断层;在钻井剖面上出现部分地层重复,将断层面倾角小于3(t的逆断层称为逆掩断层。c)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发生相对错动的断层。3.2.3. 1. 2 根据断层面产状与地层产状关系分以下六种断层:a)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体一致。b)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倾向大体致。c)斜面断层: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斜交。d)顺层断层:断层面与所在岩层层面大致平行。e)正向断层z断层面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的正断层。f)反向断层:断层面倾向与岩层倾

22、向相反的正断层。3.2.3.2 断层要素3.2.3.2.1 断层面:断层两旁发生相对移动的面,可以是一个单一的面,也可以是一个出若干小断层所构成的复杂断层带或断层破碎带。3.2.3.2.2 断层线:断层面与岩层面的交线。掏造平面图上的断层为断层面与岩层面交线的平面投影。3.2.3.2.3 断盘z断层面两侧的岩层和岩体。当断层面倾斜时位于断层面上侧的部分称为上盘;位f断层面下侧的部分称为F盘。3.2.3.2.4 断距1断层面两侧的地层相对移动的距离。每-条断层的断距在不同层位、不同深度都不相同,应说明是哪层位,哪一深度的断距。从油气回开发工作的实际出发采用以下命名a)地层断距(简称断距):钻井剖

23、面上重复或缺失的地层厚度。确定地层断距时应尽可能选择沉积剖面相似、距离最近的井对比确定。对比井的地层厚度为视厚度,在地层倾角不大时可不校正,对定向斜井或地层倾角较大时,需加以说明,并进行厚度校正。l】)垂直断距(落差):垂直断层走向上,断层两盘问一标准层的高度差。c)水平断距(位移):在断层面倾向主,断层两侧i相当层位之间的水平距离。在正断层中,水平断距代表断层两侧相当层位拉开的水平距离;在逆断层中,水平断距代表断层两侧相当层位掩覆的水平距离。3.2.3.3 断层分级根据断层与陶造的关系,对沉积和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及规模大小、发育历史等,把一个含油气盆地内的断层分四级描述:f!:!.f: a

24、)一级断层:拗陷与隆起、凹陷与凸起之分界断层,控制凹陷与凸起的形成、发育和沉积特点,断层形成时间早,发育时间长,规模大。b)二级断层:为二级构造带之分界断层,控制二级构造带及局部构造的形成与发育,对沉积与3 SY/T 5579.2-2008 油气聚集起控制作用,断层发生时间较早,发育时间较长,规模较大。c)三级断层:切苦l局部构造的主断层,是划分断块区的断层,对断块区的含油状况和沉积类型起控制作用。dl四级断层:局部梅造上的次一级断层,在断块区进一步分割各断块,使各断块成为油气水运动的最小独立单元,断层落差及延伸长度一般较小。3.2.3.4 断层密封性3.2.3.4.1 断层形成机理研究3.

25、2. 3. 4. 1. 1 断层性质:一般情况下压性断层密封性较好,张性断层密封性较差。3. 2. 3. 4. 1. 2 研究断层发生时间与油气运移和聚集时间。3. 2. 3. 4. 1. 3 研究断层两盘相接触岩层的物质成分。3. 2. 3. 4. 1. 4 研究断层两侧渗透层中流体的毛管压力。3.2.3.4.2 流体及压力分布研究3. 2. 3. 4. 2. 1 断层两侧的流体性质。3.2.3.4.2.2 断层两侧的油水界面。3. 2. 3. 4. 2. 3 断层两侧的压力系数。3.2.3.4.3 动态测试断层密封性-般最终应由开采动态确证,即通过测试及动态分析,证实各类断层的密封性。3.

26、3 储层描述3.3.1 储层岩性3.3. 1. 1 岩矿组分3.3. 1. 1. 1 确定岩石骨架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并描述岩石颗粒矿物学特征,按SY/T5368的规定执行。3.3. 1. 1. 2确定岩石骨架间填充物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并描述胶结物的胶结类型及胶结程度,按SY/T 5368的规定执行。3.3. 1. 2 岩石结构3.3. 1. 2. 1 通过粒度分析求出各项粒度参数(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态)和粒度分布曲线,描述粒度分布特征。3.3. 1. 2. 2 描述颗粒圆度、球度、表面特征和颗粒接触关系。3.3. 1. 3 岩右分类及命名3.3. 1. 3.1 以石英、长石、岩屑二者

27、相对比例为分类依据,分类结果见图1及表10石英.% 6 长石.% 3 1/3 岩屑+云母、绿泥石.% I-j英砂岩,n一长石石英砂岩;皿岩屑石英砂岩,H 长石砂岩,V岩屑长石砂岩,飞-t主石岩屑砂岩,W一岩屑砂岩图1砂岩分类三角图表1砂岩分类表分类图位置左山王类石英+姥石% I 石英砂岩二三90E 长石石英砂岩关751 7 SY/T 5579. 2-2008 c)沉积旋回分析。d)粒度分析。3.3.2.3 测井相分析3.3.2.3.1 现u井的指相信息3. 3. 2. 3. 1. 1 开发井可利用的常规测井信息是电阻率、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和井径等曲线。3. 3. 2. 3. 1. 2 测井信息

28、综合解释岩石类型剖面,可以部分反映岩石相类别,应尽可能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3. 3. 2. 3. 1. 3 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曲线形态通常可以反映:垂向粒度(岩性)层序:I句上变细、向上变粗、均匀变化等,层间接触关系、冲刷、突变、渐变等。旋回性: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等。岩性比:砂泥比、砂地比、净毛比,砂体密度。加积方式:进积、退积、垂向加积等。3. 3. 2. 3. 1. 4测井信息对特殊岩层的识别,也是重要的相识别指标,如碳质泥岩、泥岩、煤层等碳质岩层,石膏、岩盐等蒸发岩层,碳酸盐岩层,化石层,自然伽马能识别损l井得出的粘土矿物及地化指标等。3.3.2.3.2 建立测井相模式3. 3

29、. 2. 3. 2. 1 视u井相表现形式卢句般是自然伽马或自然电位的曲线形态,纯含油区(段)内可辅以电阻率曲线形态,如钟形、漏斗形、筒形、箱形、尖峰形、锯齿形、平宣形等。3.3.2.3.2.2 编制测井相模式图,包括选用测井曲线、形态命名、形态文字说明、厚度说明、微相解释、所在环境位置示意等。3.3.2.4 编制分层(单元徽榕平面图3.3.2.4.1 分层(单元)微相分析的目标是要在单井划相的基础上,完成分层(单元)平面上微相展布的分析,编制出分层(单元)微相(环境)平面图,作为储层描述和建立地质模型的基础。3.3.2.4.2 分层(单元)以最小沉积旋回为编图单元,或以包含一个主体砂层的旋回

30、为单元,应与层组划分相一致。可以单层或砂组为单元,视资料条件及油藏描述精度要求而定。3.3.2.4.3 单井划相原则za)所有开发井都进行单井划相s取心井及取心井段依据岩心划相;未取心井依据测井曲线划相。b)单井划相中以毒向相演化合理性作为判别和局部调整依据。3.3.2.4.4 编制平面图原则2a)一般选主力油层或囊点油层编制微相平面图。b)在标准井位图上对每日井标上微相编码或符号,尽量附上测井曲线。c)平面微相带展布要符合沉和现律,并从中总结出本油藏的沉积模式图。d)平面微相分布与垂向微相演化要交互检验其合理性,通过局部调整,使其完善。3.3.3 裂缝描述3.3.3.1 裂缝分类3.3.3.

31、 1. 1 按裂缝与所在岩层产状要素的关系分类a)走向裂缝:裂缝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b)倾向裂缝裂缝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垂直。c)斜向裂缝.裂缝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斜交。3.3.3. 1. 2 依据裂缝面倾角分类:a)高角度裂缝裂缝面倾角大于6(t。b)斜交裂缝裂缝面倾角300600 0 c)低角度裂缝:裂缝面倾角小于300。d)层面裂缝3裂缝面与所在岩层层面平行。3.3.3. 1. 3 依据力学成因分类:自 a)剪裂缝.沿剪切面发生的,具有平行裂缝面位移趋势的裂缝。b)张裂缝:沿张性面发生的,具有垂直裂缝面位移趋势的裂缝。3.3.3. 1. 4 依据裂缝开启程度分类a)开启裂缝:裂

32、缝两壁间元充填物的裂缝。b)充填裂缝裂缝发生时,由研磨滑动等运动产生的细粒及泥充填的裂缝。c)矿物充填裂缝由次生或成岩矿物充填的裂缝。d)完全充填裂缝:由充填物全部充填的裂缝。e)不完全充填裂缝z裂缝壁间未全部被充填的裂缝。3.3.3. 1. 5 依据裂缝是否成为有效储渗空间分类:a)有效缝:在地下油层条件下呈开启(或不完全充填)的裂缝。b)元效缝.在地下汹层条件下呈全充填的裂缝。SY/T 5579. 2-2008 c)潜在缝:在地下油层条件下呈现闭合的元效缝,但在一定的人工外力诱导下很容易开启成为有效缝的裂缝。3.3.3.2 裂缝的组合裂缝常成带出现,它们的分布往往表现为有成因联系的许多裂缝

33、,具有如下排列组合形式:a)裂缝组2在同一时期,同一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方向大体一致的许多裂缝组合称为一个裂缝组。它们的排列形式有平行型和斜列型(即雁行式排列)。b)裂缝系:在同一时期,同一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裂缝组合称为一个裂缝系。c)裂缝系统:在开采过程,多个裂缝组或裂缝系互相连通构成流体流动的统一裂缝网络称为,个裂缝系统。3.3.3.3 裂缝特征描述3.3.3.3.1 单条裂缝描述2a)裂缝所在岩石的类型。b)裂缝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c)裂缝长度。d)裂缝开启程度及其是否成为有效储渗空间。e)裂缝宽度:即裂缝两壁间的距离。根据裂缝宽度分为21)微裂缝:缝宽1mm1()

34、mm;4)大裂缝2缝宽10m血。f)裂缝有元擦痕及挤压摩擦产生的玻璃质物质。g)裂缝的充填物及充填程度,并区分出不同充填物的先后顺序。充填物的描述应包括矿物成分及其产状(如脉状充填或自形品等)。3.3.3.3.2 裂缝的组系及裂缝的分期描述a)区分不同裂缝组、不同裂缝系。b)裂缝组的相互切割与位移。c)比较裂缝组系充填矿物的先后次序。3.3.3.3.3 裂缝发育程度描述应分组、系、开启方式(有效性),裂缝所在岩石类型,同一岩石类型不同厚度的岩层以及不同油气层段等分别描述与统计。其发育程度应描述以下内容:a)裂缝密度(或视密度),单位测量长度所有裂缝的条数。b)线密度垂直于某裂缝组走向的单位长度

35、内裂缝的条数。9 -踵瞿暨攫鹏巧飞SY/T 5579. 2-2008 c)平均裂缝面距:同J组裂缝面的平均垂亘间距。d)面密度单位面积内裂缝的总长度。e)裂缝率(发育率):单位面积内裂缝面积所占的百分比。3.3.4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3.3.4.1 孔隙类型与孔隙组合3.3.4. 1. 1 描述储层的孔隙类型:a)常见的粒间孔有:1)原生粒间孔z孔隙中基本没有或有少量填充物,孔隙大小和分布都比较均匀,基本上反映了沉积时期孔隙的大小和形状,2)剩余粒间孔:因碎屑颗粒压实变形和粒间孔隙中有部分填充物填充所残留的原生粒间孔,3)溶蚀粒间孔:有港湾状溶蚀粒间孔、长条状溶蚀粒间孔和大溶孔3种类型。b)常见

36、的粒内孔有1)原生粒内孔在母岩中形成的粒内孔隙;2)溶蚀粒内孔.颗粒内部被溶蚀形成的孔隙;3)铸模孔:颗粒完全或几乎完全被溶蚀,并保留原来颗粒形态的孔隙。c)常见的填充物内孔有:1 )品问孔填充矿物晶体之间存在的孔隙,2)填充物内溶孔:填充物内部被溶蚀而形成的孔隙。d)常见的缝状孔隙有.1)伪造缝状孔隙.裂缝切穿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等而形成的缝状孔隙;2)成岩缝状孔隙成岩过程中因收缩、压实、压溶等作用而形成的裂缝状孔隙;3)溶解缝状孔隙流体沿岩石裂缝渗流,使裂缝两侧岩石发生溶蚀而形成的孔隙。3.3.4. 1. 2 描述岩石的孔隙组合类型。3.3.4. 1. 3 描述孔隙(原生及次生)及裂缝填充

37、物的成分、填充性质及填充程度。3.3.4.2 孔喉分布特征3.3.4.2.1 孔隙分布主要描述以下内容:a)各类孔隙直径大小及变化范围。b)各类孔隙所占百分数。c)面孔率及孔喉配位数。d)孔隙的连通性。3.3.4.2.2 孔喉分布特征主要描述以下内容a)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参数(排驱压力及相应的最大连通孔喉半径、饱和度中值压力及相应的孔喉半径、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退出效率、平均毛管压力及平均孔喉半径)。b)孔喉体积比、渗透率贡献值及有效孔喉半径下限,各级孔喉所占百分数。c)概率分布特征参数(均值、分选系数、偏度、变异系数)。3.3.4.3 储层粘土矿物特征3.3.4.3.1 分析粘土矿物成分及分布

38、:按不同区块分单层、砂岩组、油层组统计粘土矿物含量、成分及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研究粘土矿物在纵、横向上的变化。3.3.4.3.2 分析粘土矿物产状.描述粘土矿物晶体结构在孔壁、颗粒表面、粒间孔隙喉道中的分布状况。3.3.4.3.3 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粘土矿物对储层孔隙结构影响,并对其敏感性进行评价。3.3.4.3.4 分析不同开发阶段,储层中粘土矿物及孔隙结构变化规律。3.3.5 储层物性10 SY/T 5579. 2 2008 3.3.5.1 储层物性参数确定侬据储层物性参数研究应以取心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利用标准化后的测井资料,建立研究区主要储层物性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通过多井测

39、井解释,提供高精度储层物性参数。要求纵向上精细解释,每米不少于8个解释点。3.3.5.2 孔隙度3.3.5.2.1 对裂缝性储集层应确定裂缝孔隙度和基质孔隙度。3.3.5.2.2 单层中岩性相同的小段,当胶结程度也相同时,用算术平均法求得该岩性段的有效孔隙度;岩性相同的小段,当胶结程度不同时,用各胶结程度的小段有效厚度加权求得该岩性段的有效孔隙度。一个层组的孔隙度平均值用该层组内不同岩性段的有效厚度加权求得。3.3.5.2.3 如果各井或各井的同一层组的有效孔隙度值悬殊不大,且平面上井点分布比较均匀,则用算术平均法求得一个区块的有效孔隙度平均值。否则,必须用单井控制的有效孔隙体积加权求得。3.

40、3.5.2.4 研究储集层孔隙压缩规律,并将地面孔隙度校正为地下孔隙度。描述有效孔隙度与储集层岩性的关系,确定和评价各类岩性储集层工业泊流的有效孔隙度下限值。3.3.5.3 渗透率3.3.5.3.1 适量选取有代表性的岩心做垂直渗透率分析,并确定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关系。3.3.5.3.2 有效渗透率数据通过试井资料计算求得,描述测井解释渗透率与试井求得的有效渗透率时者之间的关系。3.3.5.3.3 一个l豆块的渗透率平均值,一般用调和平均方法求得。如果渗透率的分布规律属正态分布,口J用算术平均方法求得,如属对数正态分布,则用几何平均方法求得。3.3.5.3.4 描述渗透率与孔隙度、岩性的关

41、系,确定储层工业泊流渗透率下限值。3.3.5.3.5 描述渗透率分布规律。3.3.5.4 含油饱和度3.3.5.4. 1 原始含油饱和度一般用密闭取心分析结果确定,大型油气田应有开发初期泊基钻井液取心或密闭取心的岩心分析资料验证。应描述原始含油饱和度与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不同含汕高度对饱和度的影响,确定储层工业泊流含油饱和度下限。3.3.5.4.2 卅发中后期剩余油饱和度一般由测井解释和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并由不同开发阶段检查井取心分析和生产测井资料进行验证,侧重描述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剩余油饱和度与沉积相、微构造反储层非均质性关系。3.3.5.5 相对渗透率3.3.5.5.1 在重点取心

42、井中选取有代表性储层的岩样进行相对渗透率试验,并绘制相对渗透率曲线。3.3.5.5.2 确定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值(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泊饱和度、可动泊饱和度、等渗点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对应的油相渗透率、残余油饱和度对应的水相渗透率等)。3.3.5.5.3 对单样品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各层组相对渗透率曲线。3.3.5.6 岩石润湿性选取有代表性的岩样进行润湿性测定,并应尽可能选取新鲜岩样,以便取得油藏条件下的润湿性资料。3.3.5.7 敏感性选取有代表性岩,心测定储层岩石敏感性(水敏、速敏、酸敏、盐敏、碱敏和压敏).描述储层敏感性。3.3.6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3.3.6.1 层内

43、非均质性3.3.6. 1. 1 粒度韵律性r问:肝【啊11 SY/T 5579. 2-2008 描述一个单砂层内部碎屑颗粒粒度大小在垂向上的变化序列。粒度韵律性分三种类型.a)正韵律2底部粗,向上依次变细的粒序。b)反韵律:底部细,向上依次变粗的粒序。c)复合韵律:上述两者的不同组合。3.3.6. 1. 2 沉积构造的垂向变化描述单砂层内各种层理类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平行层理等)及其他沉积构造纵向变化规律。3.3.6.1.3 层内夹层研究层内规模的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低渗透夹层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及夹层出现的频率、密度,并对夹层成因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3.3.6. 1. 4 最高渗透率段所

44、处位置主要描述层内最高渗透率段是处于砂层底部、顶部还是中部,并分析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与粒度韵律性关系。3.3.6. 1. 5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分小层计算单砂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级主主、单层突进系数等参数,反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3.3.6. 1. 6 层内垂直渗透事与水平渗透率比值研究不同层段层内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的变化。3.3.6.2 平面非均质性3.3.6.2.1 砂体几何形态一般以长宽比及宽厚比分类命名a)席状砂体:长宽比近于1: 1,宽厚比大于1000。b)土豆状z长宽比小子3: 1,宽厚比大于100。c)条带状长宽比大于3: 1,宽厚比大于3003.3.6.2.2 备

45、向连续性描述内容包括-a)砂体各向长度(m)。b)一定井网下的控制程度(两口井或两口以上井同时锚遇砂体厚度占砂体总厚度百分数)。c)钻遇率,即钻遇砂体井数占总井数的百分数。d)宽厚比。e)砂体实际宽度与既定井距之比。3.3.6.2.3 砂体连通性3. 3. 6. 2. 3. 1 连通体概念及类型。各种成因单元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相互接触连通所形成的复合砂体称连通体。根据砂体的连通状况可分为ga)多边式:但向上相互连通为主。b)多层式(或称叠加式)垂向上相互连通为主。c)孤立式z未与其他砂体连通者。3. 3. 6. 2. 3. 2 连通性描述内容包括:12 a)砂体配位数:与一个砂体接触连通的砂

46、体数。b)连通程度;一个砂体与另一个砂体连通部分的面积占该砂体总面积的百分数,或以连通井数占砂体控制井数百分数表示。c)连通体大小:指一个连通体内包括多少个成因单元砂体及连通体的总面积或总宽度。d)砂体接触处的渗透能力。SY/T 5579. 2-2008 3.3.6.2.4 砂体内渗透率平面上的非均质性3. 3. 6. 2. 4. 1 宏观渗透率方向性:指砂体内岩性变化引起的方向性。描述内容包括.a)主体带与边缘带的差别。b)沉积高能带与低能带的差别。c)砂体几何形态引起的方向性。要描述其具体方向性,以方位角表示。3. 3. 6. 2. 4. 2 微观渗透率方向性:指砂体内沉积构造和结构因素引

47、起的渗透率方向性,即各向异性,以各向渗透率之间的比值表示。3.3.6.2.4.3 砂体总体上的平面非均质性应描述以下内容:a)井点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平面变化。b)不同等级渗透率的面积(或井点,或体积)的分布频率。c)在注采井网确定条件下,注入井与各采出井之间连通渗透率的差异程度。3.3.6.3 层间非均质性3.3.6.3.1 沉积旋回性沉积旋回性或宏观的沉积层序,是不同成因、不同性质储层砂体和非储层夹层按一定规律排序叠置的表现,是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沉积成因。3.3.6.3.2 砂层层数以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表示(钻遇砂层总层数/统计井)。3.3.6.3.3 砂岩百分比垂向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

48、厚度之比,以百分数表示。3.3.6.3.4 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主要描述以下内容-a)渗透率分布特征。b)渗透率变异系数。c)渗透率级差。d)单层突进系数。渗透率特征参数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o3.3.6.3.5 剖面上的配置关系主力泊层与非主力汹层在剖面上的配置关系。3.3.6.3.6 层间隔层描述内容包括:a)隔层的岩性及物性标准。b)隔层在剖面上的分布(位置。c)隔层的厚度及其在平面上的变化。d)隔层的分隔性、渗透性、膨胀性及裂缝发育状况。3.4 流体分布及性质3.4.1 油层、气层、水层再认识3.4. 1. 1 泊、气、水层综合判别油、气、水层知l别要以试油资料为依据,以岩心资料为佐证,以测井资料为手段,建立油气藏适用的岩心和测井泊、气、水层判别标准。取心井段以岩心判别标准为主,未取心井段以测井判别标准为依据,对各层进行判别解释。3.4. 1. 2 用岩心判别油、气、水层3.4. 1. 2.1 油藏油、水层的判别13 SY/T 5579. 2-2008 建立以岩心资料判别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的标准。筛选出判别精度最高的1种2种判别标准,作为该油藏判别泊、水层的标准。3.4. 1. 2. 2 油气藏油、气、水层的判别建立以岩心资料判别气层、油层、水层、油气同层、气水同层和油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SY油气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