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0337-2008 造纸原料和纸浆 酸溶木素的测定.pdf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230289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0337-2008 造纸原料和纸浆 酸溶木素的测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GB T 10337-2008 造纸原料和纸浆 酸溶木素的测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GB T 10337-2008 造纸原料和纸浆 酸溶木素的测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GB T 10337-2008 造纸原料和纸浆 酸溶木素的测定.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85010Y 30 园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 0337-2008代替GBT 10337-1989造纸原料和纸浆 酸溶木素的测定Raw material and pulp-Determination of acidsoluble lignin2008-08-19发布 2009-0501实施宰瞀徽紫瓣警矬瞥翼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111前 言本标准是对GBT 10337-1989造纸原料和纸浆中酸溶木素的测定的修订。本标准代替GBT 10337-1989。本标准与GBT 10337-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警告;修改了试剂的内容(本版的第4章);修改了试验步骤

2、(本版的第6章)。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造纸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红、杨长军、阮健。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10337 1989。本标准委托全国造纸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GBT 1 0337-2008造纸原料和纸浆 酸溶木素的测定GBT 10337-2008警告: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标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造纸原料和纸浆中酸溶木素的

3、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种造纸原料和纸浆中的酸溶木素含量的测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747纸浆酸不溶木素的测定GBT 26778造纸原料酸不溶木素含量的测定3原理按照GBT 26778或GBT 747分离造纸原料或纸浆中酸不溶木素后得到的滤液,于波长205 nm测量紫外光的吸收值。吸收值与滤液中3硫酸溶解的木素含量有关。4试剂41 除非另有说明

4、,分析时应使用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42 3硫酸溶液:量取硫酸(阳一184 gmL)173 mL,缓缓注入500 mL水中,冷却,稀释至1 000 mL。5仪器一般实验室用仪器及51紫外分光光度计。52光距10mm的石英比色皿。6试验步骤61试样溶液的制备611按GBT 26778或GBT 747相应的试验步骤进行,但当进行第二级3硫酸(42)水解时,不采用回流法煮沸溶液,而是将瓶口敞开煮沸溶液,并不断补充热水,以使溶液体积始终恒定保持为560 mL(对原料)或1 540 mL(对纸浆)。612过滤出酸不溶木素下沉后得到的上层清液,滤液应清澈。将收集到的滤液作为试样溶液。

5、62试样溶液的测定621将试样溶液倒入比色皿(52)中,以3的硫酸溶液(42)作参比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波长205 nm测定其吸收值。】GBT 10337-2008622如果试样溶液的吸收值大于07,则另取用3硫酸溶液(42)在容量瓶中稀释滤液进行测定以便得到02o7吸收值。7结果的表示殛计算71按式(1)计算滤液中的酸溶木素含量(B),以克每升(gL)表示B一面A X D式中:A吸收值;D滤液的稀释倍数,为稀释后滤液的体积(mL)与原滤液的体积(mL,612)的比值110吸收系数EL(gcm),该系数是由不同造纸原料和纸浆的平均值求得的。72按式(2)计算造纸原料和纸浆试样中酸溶木素含量(x),以表示: x一鬻式中:B滤液中酸溶木素含量(71),单位为克每升(gL);y滤液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造纸原料为560 mL,纸浆为l 540 mLm。绝干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同时进行两次测定,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结果准确至小数点后两位。8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本标准的编号;b) 完成样品鉴定所必要的全部说明;c)试验中观察到的任何异常现象;d)试验结果;e)偏离本标准的任何试验条件;f)本标准或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未规定的并可能影响结果的任何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