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pdf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231804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79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GB 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GB 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GB 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GB 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33100L 06 园雷,tl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 76265-2008IEC 6 1 000-4-5:2005代替GBT 176265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2008-05-20发布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Testing andmeasurement techniques-Surge immunity test(IEC 6100045:2005,IDT)2009-0101实施宰瞀髁鬻瓣訾糌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11目 次GBT 176265-2008IEC 61000-4-5:2005前言1范围2

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概述5试验等级6试验设备7试验配置8试验程序9试验结果的评价10试验报告附录A(资料性附录) 发生器和试验等级的选择附录B(资料性附录) 注释B1不同的源阻抗B2试验的运用B3安装的类别B4与供电网相连的端口的最小抗扰度B5 与互连线相连的端口的设备级抗扰度附录c(资料性附录) 连接到低压电源系统的设备要实现抗扰度需考虑的内容参考文献-44o”孔毖船弘拈筋孙弱孙船髂曲GBT 1 7626电磁兼容GBT 1762612006GBT 1762622006GBT 1762632006GBT 1 762642008GBT 176265 2008GBT 176266 2008

3、GBT 1762672008测量仪器导则GBT 176268 2006GBT 176269 1998GBT 17626101998GBT 17626112008试验GBT 1762612一-1998GBT 17626132006低频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4GBT 1762616GBT 1762617GBT 1762627GBT 1762628GBT 1762629刖 暑GBT 176265-20081EC 61000-45:2005试验和测量技术目前包括以下部分: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电

4、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问波的测量和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交流电源端口谐波、谐间波及电网信号的2005 电磁兼容2007 电磁兼容2005电磁兼容2006电磁兼容2006 电磁兼容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试

5、验与测量技术试验和测量技术试验和测量技术试验和测量技术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波动抗扰度试验0 Hz150 k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纹波抗扰度试验三相电压不平衡抗扰度试验工频频率变化抗扰度试验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本部分为GBT 17626的第5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EC 6100045:2005(第2版)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本部分对IEC 6100045:2005图2、图3、图5和图6中的纵坐标标题进行了修正。本部分代替GBT 176265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本部分的某些内容

6、有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部分与GBT 1762651999的主要差异如下:1)增加了新的定义;2)增加了开路电压波lO700*s短路时的电流波形5320 tLs;3)对耦合去耦网络EUT端口的电压电流波形进行了规定;4) 增加了耦合去耦网络选用流程图;5) 非屏蔽不对称互连线的试验配置中,增加了箝位型耦合元件方法;6)非屏蔽对称互连线通信线的试验配置中,删除了“线一地”耦合方式,只规定了“所有线一地”耦合方式,其耦合装置也由并联的电容和气体放电管改为避雷器;GBT 176265-2008IEC 6100045:20057)增加了用于高速通信线的耦合去耦网络和

7、高速通信线的试验要求;8)对于一端接地的屏蔽线的测试,取消了对地连接电容的要求;9)增加了在具有多根屏蔽电缆时,对单根屏蔽电缆进行测试的替代耦合方法;10) 浪涌重复率改为至少每分钟一次;II) 对811“气候条件”的要求进行了修改12)修改了对试验结果的评价;13)对试验报告给出了详细的规定;14)修改了表A1试验等级的选择;15)增加了附录B中有关系统级抗扰度的描述,删除了1999版附录B中的图B1图B316)增加了附录C;17)对标准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编辑:a)将原标准中的第3章“概述”和第4章“定义”对调;b)将原标准中的图形由集中编排改为分散编排,图形分散到了相关的文字段落。本部分的附

8、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6)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世钢、刘建鹏、蔡华强。本部分代替标准历次版本的发布情况为:GBT 1762651999。GBT 176265-2008IEC 6100045:200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1范围GBT 17626的本部分规定了设备对由开关和雷电瞬变过电压引起的单极性浪涌(冲击)的抗扰度要求、试验方法和推荐的试验等级范围,规定了不同环境和安装状态下的几个试验等级。本部分提出的要求适用于电气和电子设备。本部分的目的是

9、建立一个共同的基准,以评价电气和电子设备在遭受浪涌(冲击)时的性能。本部分规定了一个一致的试验方法,以评定设备或系统对规定现象的抗扰度。注;按GBZ 18509-2001规定,本部分是电磁兼容基础标准,供各产品委员会使用。GBZ 18509-2001还规定,产品委员会负责确定是否应用本抗扰度试验标准,如果使用,还应负责确定合适的试验等级和性能判据。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分技术委员会愿与产品委员会合作,以评估其产品的特殊抗扰度要求。本部分规定了:试验等级的范围;试验设备;试验配置;试验程序。在实验室试验的任务就是要找出设备在规定的工作状态下工作时,对由开关或雷电作用所产生的有一定危害电

10、平的浪涌(冲击)电压的反应。本部分不对受试设备耐高压的绝缘能力进行试验。本部分不考虑直击雷的雷电流的直接注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762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Ei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 4365电工术语电磁兼容(GBT 4365-2003,IEC 60050(161):1990,IDT)GBT 169271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GBT 1692711997,eqv1EC 6

11、00601:1989)GBZ 18509-2001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标准起草导则(neq IEC Guide 107:1998)IEC 62305雷击电磁脉冲防护IEC 604691脉冲技术和设备第一部分:脉冲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GBT 4365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17626的本部分。31雪崩器件avalanche device在规定电压击穿并导通的二极管、气体放电管或其他元件。32校准calibration参照标准,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指示值与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1GBT 176265-2008IEC 6100045:2005EIEC 60050(311),定

12、义3110109注1:该术语基于“不确定度”方法。注2:理论上,指示值与测量结果之间关系可以通过校准图表示。33箝位器件clamping device防止施加的电压超过规定值的二极管、(压敏)电阻或其他元件。34组合波发生器combination wave generator能产生1250 ps开路电压波形、820 ps短路电流波形,或10700 ps开路电压波形、5320 ps短路电流波形的发生器。35耦合网络coupling network将能量从一个电路传送到另一个电路的电路。36去耦网络deconpling network用于防止施加到受试设备上的浪涌(冲击)影响其他未试验的装置、设备

13、或系统的电路。37持续时间duration规定的波形或特征存在或持续的间隔绝对值。mc 604691338(浪涌发生器的)有效输出阻抗effective output impedance(of a surge generator)开路电压峰值与短路电流峰值的比值。39电气设备组合electrical installation为了实现某些目的,将具有协调特性的若干电气设备进行整合后的设备集合。IEC 60050(826):200433,10EUT受试设备。311波前时间front time浪涌(冲击)电压的波前时间T。是一个虚拟参数,定义为30峰值和90峰值两点之间所对应时间间隔T的167倍(见

14、图z和图5)。浪涌(冲击)电流的波前时间T,是一个虚拟参数,定义为10峰值和90峰值两点之间所对应时间间隔T的125倍(见图3和图6)。修改GBT 1692711997定义243312(参考)地ground(reference)位于接地布置影响区域以外、电位通常被认为是零的导电大地的一部分。IEC 60050(826)2GBT 176265-2008IEC 6100045:2005313高速通信线high-speed communication lines工作时传输频率大于100 kHz的输入输出线314抗扰度immunity装置、设备或系统面临电磁骚扰不降低运行性能的能力。GBT 43652

15、003,定义1610120315互连线interconnection lines指IO线(输入输出线路)和通信线。316一次保护primary protection防止大部分浪涌(冲击)能量通过指定界面传播的措施。317上升时间rise time脉冲瞬时值首次从给定下限值上升到给定上限值所经历的时间。GBT 4365-2003,定义16102一05注:除特别指明外,下限值和上限值分别定为脉冲幅值的10和90。318二次保护secondary protection对通过一次保护后的能量进行抑制的措施。它可以是一个专门的装置,也可以是EUT本身的特性。319浪涌(冲击)surge沿线路或电路传送的

16、电流、电压或功率的瞬态波,其特征是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GBT 4365-2003,定义1610811注:以下简称浪涌(冲击)为浪涌。320对称线symmetrical lines差模到共模转换损耗大于20 dB的平衡对线。321系统system通过执行规定的功能来达到特定目标的、由相互依赖部分组成的集合。修改GBT 290056-2002定义3511101注;系统被认为用一假想的界面将其与环境和其他外部系统分离,该界面切断了被考虑系统与环境和外部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系统受到环境和外部系统的影响,或者系统本身对环境和外部系统产生影响。322半峰值时间time to half-valu

17、e疋虚拟起点01和电压(或电流)下降到半峰值时两点的时间间隔。修改GBT 16927171997定义1816注:浪涌的半峰值时间T2是一个虚拟参数。3GBT 176255-20081EC 61000-4-5:2005323瞬态transient在两相邻稳定状态之间变化的物理量或物理现象,其变化时间小于所关注的时间尺度。GBT 4365-2003,定义1610201324验证verification用于检查试验仪器系统(如试验发生器和互连电缆)的操作过程,以确认试验系统的运行满足第6章的规定。注l:验证可以采用与校准不同的方法。注2:612和622的规定是为了保证发生器的正确操作,其他条款用于完

18、善试验布置,以使试验波形施加到EUT。注3:由于本部分为EMC基础标准,该定义与IEC 60050(311)中的定义不同。325虚拟起点01 virtual origin 01在浪涌电压波形中,它指的是连接脉冲幅度30和90两点的直线与时间轴的交点。在浪涌电流波形中,它指的是连接脉冲幅度10和90两点的直线与时间轴的交点。4概述41 电力系统开关瞬态电力系统开关瞬态可分为与以下操作有关的瞬态:a)主要的电力系统切换骚扰,例如电容器组的切换;b)配电系统中较小的局部开关动作或负载变化;c) 与开关器件(如晶闸管)相关联的谐振现象;d)各种系统故障,例如设备组合对接地系统的短路和电弧故障。42雷电

19、瞬态雷电产生浪涌电压的主要机理如下:a)直接雷,它击于外部(户外)电路,注入的大电流流过接地电阻或外部电路阻抗而产生电压;b)间接雷(即云层之间或云层中的雷击或击于附近物体的雷击产生的电磁场),它在建筑物内、外导体上产生感应电压和电流;c) 附近直接对地放电的雷电电流,当它耦合到设备组合接地系统的公共接地路径时产生感应电压。当雷电保护装置动作时,电压和电流可能发生迅速变化,并可能耦合到内部电路。43瞬态的模拟试验发生器的特性应尽可能地模拟上述现象。如果骚扰源在同一线路中(直接耦合),例如在电源网络中,那么发生器在EUT的端口模拟一个低阻抗源。如果骚扰源与EUT不在同一线路中(间接耦合),那么发

20、生器模拟一个高阻抗源。5试验等级优先选择的试验等级范围如表1所示。4表1试验等级GBT 176265-20081EC 61000-4-5:2005开路试验电压(土10)等 级kV1 052 103 204 40X 特定注:。x”可以是高于、低于或在其他等级之间的任何等级。该等级可以在产品标准中规定。试验等级应根据安装情况来选择;安装类别在B3中给出。所有较低试验等级的电压也应得到满足(见82)。对不同界面的试验等级的选择见附录A。6试验设备本部分规定了两种类型的组合波发生器。根据受试端口类型(见第7章)的不同,它们有各自特殊的应用。对于连接到对称通信线的端口,应使用10700 1us组合波发生

21、器。对于其他情况,特别是连接到电源线和短距离信号互连线的端口,应使用1250 ps组合波发生器。61 1250 ps组合波发生器标准的目的是要规范施加在EUT上的输出波形。渡形由开路电压波形和短路电流渡形来定义,应在未连接EUT时测量。对交流或直流供电的产品,浪涌施加到交流或直流电源线上,其输出必须符合表6和表7的规定。当浪涌直接从发生器输出端来作用时,波形应当满足表2的规定。当连接EUT时,不要求在发生器输出端和耦合去耦网络(CDN)输出端的波形同时满足规定。但在不接EUT时,均应满足波形的规定。发生器产生的浪涌波形:开路电压波前时间12 1us;开路电压半峰值时间50 ps;短路电流波前时

22、间8,us;短路电流半峰值时闻20 ps。图1为1250,us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选择不同元件RRsz、R。、L。和C。的值,以使发生器产生1250 ps的电压浪涌(开路情况)和820,us的电流浪涌(短路情况)。【,高压源;R。充电电阻;C储能电容;R。脉冲持续时间形成电阻;尺。一一阻抗匹配电阻;L:上升时间形成电感。图1 组合渡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1250 I“s-820 ps)GBT 176265-20081EC 61000-4-5:2005为方便起见,定义组合波发生器的有效输出阻抗为开路输出电压峰值与短路输出电流峰值之比。本发生器的有效输出阻抗为2 n。注:电压和电流波形是EuT

23、输入阻抗的函数。当浪涌施加至设备时,由于安装的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或当投有保护装置或保护装置不动作而导致元件飞弧或击穿时,EUT的输人阻抗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从同一试验发生器里必须能输出负载所需要的1 250 ps电压波和820 ps电流渡。611发生器的特性与性能极性:正负;相移:相对于EUT交流线电压的相位在O。360。变化,允差lO。;重复率:每分钟一次,或更快;开路输出电压峰值:05 kV起至所需的试验电平,可调;浪涌电压波形:见表2和图2;输出电压设置允差:见表3;短路输出电流峰值:与设定的峰值电压有关(见表2和表3);浪涌电流波形:见表2和图3;短路输出电流允差:见表3;有效输出阻

24、抗:2(1土10)n。表2 12150 Fs820Fs波形参数的定义根据GBT16927i 根据IEC 60469I定义 上升时间 持续时间波前时间 半峰值时间(10 90) (50一50)开路电压 12(i士30) 50(1土20) 1(1士30) 50(i土20)短路电流 8(1土20) 20(I士20,6) 64(I土zO) 16(I士20)注:在现行IEC出版物中,1250扯s和8zo ps波形通常按GBT 16927I规定,如图2和图3所示。其他的IEC推荐标准按IEC 60469 1规定波形,如表2所示。对本部分,两种定义都是有效的,但所指的是同一发生器。表3开路电压峰值和短路电流

25、峰值的关系开路电压峰值土10 短路电流峰值士10kV kA05 02510 0520 1040 206当开路峰值电压指定后的短路峰值电流见表3。发生器的输出浮地。GBT 176265-20081EC 61000-4-5:2005|弋| 一 | 乃 一 ,A一 4一,。 30max 波前时间:T。一167TLl2(1士30)ps半峰值时间:丁250(1土20)ps注:藕合去耦月络输出端的开路电压波形可能存在较大的下冲,基本上同图3所示的随线。图2未连接CDN的发生器输出端的开路电压波形(1250 as)(GBT 169271的波形定义)zzl oO9O 501OODB 2 _n| 乃 鬈, 30

26、max波前时间:丁1=125T-8(1土20)ps半峰值时间:L一20(120)ps注:30的下冲规定只适用于发生器的输出端。在耦合去耦网络的输出端,对下冲或过冲没有限制。图3未连接CDN的发生器输出端的短路电流波形(820 ps)(GBT 169271的波形定义)612发生器的校准为了比较不同发生器的试验结果,应对发生器定期校准。为此,必须按下述程序测量发生器的最基本特性。发生器的输出应与有足够带宽和电压量程的测量系统连接,以便监视波形的特性。7GBT 176265-2008IEC 61000-4-5:2005发生器的特性应在充电电压相同时,于开路状态(负载大于或等于10 k0)和短路状态(

27、负载小于或等于01 11)下测量。发生器的输出应满足611和612规定的波形定义和性能参数。注1:根据试验布置的要求,当一个内部或外部妁电阻被附加到信号源的输出端,以增加有效源阻抗,如从2 0增加到42 n,此时耦合网络输出端的试验脉冲的渡前时间和半峰值时间会有较大改变。注z:本条款中组合渡发生器的特性,可用于对发生器的验证。62 101700 Ils组合波发生器发生器产生的浪涌波形;开路电压波前时间10 ps;开路电压半峰值时间700 ps。图4为10700 ps组合渡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选择不同的元件值,以使发生器产生10700 Vs的浪涌。u高压源;R。充电电阻;C储能电容;兄脉冲持续时

28、间形成电阻;兄。阻抗匹配电阻;C,一一上升时间形成电容;s1使用外部匹配电阻时,开关闭合。图4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圈(10700 pP5320 ps)(根据ITU K系列标准)621 发生器的特性与性能极性:正负;重复率:每分钟一次,或更快;开路输出电压峰值:05 kV起至所需的试验电平,可调;浪涌电压波形:见表4和图5;输出电压设置允差:见表5;短路输出电流峰值:与设定的峰值电压有关(见表4和表5);短路输出电流允差:见表5;有效输出阻抗:40(1士10)n(仅对发生器的输出端)。注:典型的有效输出阻抗由内置电阻R。(15 0)和Rr。(250)组成。电阻R础可以被旁路、并联或短路,当用于

29、多路藕合时,也可被外部耦合电阻代替,见图14。8UIU。昶1 00 9050 301GBT 176265-2008IEC 61000-4-5:2005|e 己|。一 | 毛 一 o一 刁一J rl波前时间:Tl一1 67丁一10(1士30)ps半峰值时问:T2700x(1士zo)tts图5 开路电压波形(10700 ps)(GBT 169271的波形定义)z衄,1oO 100| 7| ,。 I 三波前时间:L一125T一5x(1士20)产s半峰值时间:T2320(1士20)Its注;在GBT 169271中,波形规定为5320 ps,而在IEC 604691中规定为4300 ps。另外,这个波

30、形是在图4开关Sl打开情况下测量的。图6短路电流波形(5320 Its)(cBT 169271的波形定义)GBT 176265-2006IEC 61000-4-5:2005表4 10700陋5320 Ils波形参数的定义根据ITU_TK系列和GBT16927】 根据IEC 604691上升时间 持续时间定义波前时间 半峰值时间(10一90) (60一50)开路电压 10(1土30) 700(1土20) 65(1土30) 700(1q-20)短路电流 5(1士肋) 320(1土20) 4x(120) 300x(1士20)注:在现行IEC和ITuT出版物中,10700 ps波形通常按GBT 169

31、271规定,如图5和图6所示。其他的IEC推荐标准按IEC 604691规定波形,如表4所示。对本部分,两种定义都是有效的,但所指的是同一发生器。表5开路电压峰值和短路电流峰值的关系开路电压峰值土lo 短路电流峰值土10kV A05 12510 2520 5040 100注:在囝4开关s1打开情况下测量短路峰值电流。短路电流峰值和开路电压峰值的关系见表5。622发生器的校准为了比较不同发生器的试验结果,应对发生器定期校准。为此,需按下述程序测量发生器的最基本特性。发生器的输出应与有足够带宽和电压量程的测量系统连接,以便监视波形的特性。发生器的特性应在充电电压相同时,于开路状态(负载大于或等于1

32、0 kt2)和短路状态(负载小于或等于01 n)下测量。发生器的输出应满足621和622规定的波形定义和性能参数。注:本条款中组合波发生器的特性,可用于对发生器的验证。63耦合去耦网络每个耦合去耦网络(CDN)都包括去耦网络和耦合元件,示例见图7图15。10LAC(DC)电源N网络图7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试验配置示例;线一线耦合(见72)LAC(Dc)电源N两络GBT 176265-20081EC 61000-4-5:2005图8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试验配置示例;线一地耦合(见72)L2电源L3阿络图9交流线(三相)上电容耦合的试验配置示例;线L3一线L1耦合(见72)GBT 176265-2

33、008IEC 6100045:2005lZLlAC L2电源L3网络N一开关s2用于选择单独的被测线。图10交流线(三相)上电容耦合的试验配置示例;线L3一地耦合(见72)。= 一 =1)开关s1:线地,置于“o”;线一线,置于“1”“4”。2)开关s2:试验时置于“1”“4”,但与sl不在相同的位置。3) L一20 mI-I,R。代表电感线圈的电阻部分。图11非屏蔽不对称互连线的试验配置示例;线一线线一地耦合(见73),用电窖耦合GBT 176265-2008IEC 61000-4-5:20051)开关s1:线一地,置于o;线线,置于“l”4。2)开关s2:试验时置于1“4”,但与s1不在相

34、同的位置。3)L-Z0 mH,Rt代表电感线圈的电阻部分。图12非屏蔽不对称互连线的试验配置示例;线一线线一地耦合(见73),用避雷器耦合1)开关s1:线一地,置于0;线线,置于“1”“4”。2) 开关s2:试验时置于“1”“4”,但与sl不在相同的位置。3)L一20 mH,R。代表电感线圈的电阻部分。图13非屏蔽不对称互连线的试验配置示例;线一线线一地耦合(见73),用箝位电路耦合13GBT 176265-2008IEC 61000-4-5:2005使用1250 ps发生器时尺瞳的计算:例如:当n一4时,R础一440 nl 60 n,最大250 n。使用10700弘s发生器时Rmz的计算:内

35、部匹配电阻R叫(25 f1)由在每个导线上的外部电阻R础一n25 n代替(XC于n根导线,n等于或大于2)。当n一4时,R砬一425 El=100 n,R础不应超过250 n。L一20 mI-I,电流补偿可以包含全部4个线圈,也可以仅包含图中被使用的成对线圈。吼的值取决于传输信号允许的衰减。注:图中的气体放电管可以用箝位电路(如图13)取代。14图14非屏蔽对称互连线(通信线)的试验配置示例;所有线一地耦合(见74),用避雷器耦合dp藕合GBT 176265-2008IEC 61000-4-5:2005去耦一一; L3A ; c2。L1A; “ ; ”、a,r神; c汗 L2 L3B 乙乙;

36、” 舟n口I 岷一 l丁11一 旷Rc。 浪涌发生嚣。RD。lbAAE注1:L2是4绕组的电流补偿线圈,以避免由于电能馈送造成线圈饱和。并且,L2应该有较低的阻抗,例如1 o。用电阻与L2并联,可以降低L2的总阻值。注z:Rn和RB的阻抗应尽可能低,以防止产生振荡或振铃。注3;Rc和Ro是80 n的隔离电阻。注4:不推荐将此网络用在10700 v-s的波形中,因为电感将可能产生饱和。圈15使用1250 ps浪涌的对称高速通信线的耦合去耦网络的配置示例在交流或直流电源线上,去耦网络提供较高的反向阻抗以阻止浪涌波通过,但允许交流电源或直流电源的电流进人EUT。这个反向阻抗既可以使电压波在耦合去耦网

37、络的输出端产生,同时又可以阻止浪涌电流反向流回交流或直流电源。用高压电容作为耦合元件,其大小应能允许整个波形耦合到EUT。交流或直流电源用的耦合去耦网络要设计成开路电压波与短路电流波符合表6和表7中的允差。对于IIO线和通信线,去耦网络的串联阻抗会限制数据传输的带宽。当使用耦合去耦网络致使试验无法进行时,应按634规定的程序进行。当线路能够承受容性负载的影响,可以使用电容作为耦合元件(6321),或者用避雷器(6322和6323)。当耦合到互连线时,可能会因为632中描述的耦合机理造成波形失真。每个耦合去耦网络都应满足63I-633的要求。应根据下面的流程图选用耦合去耦网络。15GBT 176

38、265-200BIEC 61000-4-5:2005631 用于交直流电源线的耦合去耦网络电压和电流的波前时间和半峰值对问应分别在开路情况下和短路情况下,在耦合去耨网络的EUT端口验证。30的下冲仅适用于发生器的输出端。在耦合去耦网络的输出端,对下冲或过冲没有限制。发生器的输出或其耦合网络应与有足够带宽和电压量程的测量系统连接,以便监视开路电压波形。对于线一线耦合,浪涌应通过18 pF电容耦合,如图7和图9所示。对于线一地耦合,浪涌应通过9 pF电容串联10 n电阻耦合,如图8和图10所示。去耦电感的大小由设备制造商选择,使耦合去耦网络EUT连接器处的电源电压下降低于额定值的lO,但不超过15

39、 mH。对于额定电流大于25 A的耦合去耦网络,为了防止其造成过多的电压下降,通常需减小去耦元件的值。在这种情况下,开路电压波形的“半峰值时间”可以按表6和表7缩减。表6耦合去耦网络EUT端口的电压波形要求耦合阻抗开路条件下的浪涌电压参数18 MF 9uF+10 n渡前时间 12x(I士30)口s 12x(j士30)Fs额定电流25 A 50 ps+10 ps一10 ps 50“s+10耻s一25 ps半峰值 额定电流25 A60A 50 ps+10 ps一15 ps 50 ps+10 ps一30肛s时间额定电流60 A100A 50 ps+10 ps一20 ps 50“s+10 gs-35t

40、Ls注:应在耦合去耦网络电源输入端开路的情况下测量浪涌电压参数。GBT 176265-2008IEC 6 1 000-4-5:2005表7耦合去耦网络EUT端口的电流波形要求耦合阻抗短路条件下的浪涌电流参数18“F 9 pF+10 n渡前时同 8X(1士zO)Vs z5(1士30)#s半峰值时间 zoX(1土20)ps 25(1土30)“5注:应在耦合去耦网络电源输入端开路的情况下测量浪涌电流参数。注:对于额定输人电流大于100 A的EUT,浪涌不通过耦合去耦网络直接施加到未加电的EUT上,是唯一可行的试验方法。本部分第9章的性能判据只适用于EUT通电的情况,如果EUT在不通电的情况下进行试验

41、,应在试验结束后开机,用第9章的性能判据d)进行判定。如果由于EUT电源电流要求大于100 A而不可能对整个系统进行试验,那么对EUT局部(如独立的控制单元)的试验也是可以接受的。当没有连接EUT时,在去耦网络电源输入端上的残余浪涌电压不应超过所施加试验电压的15或耦合去耦网络额定电压峰值的两倍,两者中取较大者。当没有连接EUT且耦合去耦网络输入端开路时,在未施加浪涌线路上的残余浪涌电压不应超过最大可施加电压的15。上述单相(相线、中线、保护接地)系统的特性对三相系统(三根相线、中线和保护接地)同样有效。632适用于互连线的耦合去耦网络应根据电路的功能以及运行状态来选择耦合方法。产品规范标准中

42、应该对此做出规定。利用电容耦合所进行的测试可能不会产生和避雷器耦合相同的结论。如果要优先选用一种特殊的耦合方式,则应该在产品标准中做出规定。在任何情况下,所采用的耦合方式都应该在测试报告中注明。如果信号线是对称的,则在去耦网络中可以使用电流补偿电感器。6321 采用电容器的耦合去耦网络在能够维持线路正确运行的情况下,对于非屏蔽不对称Io电路,推荐采用电容耦合方法。图1l为一个耦合网络的例子。耦合去耦网络的推荐参数为:耦合元件:R一40 n,c一05心;去耦电感:L一20 mH。6322采用箝位器件的藕合去耦网络本方法可以用在因功能问题而不能使用电容耦合的场合。该功能问题是由电容接至EUT而引起

43、的(见图11)。一些箝位器件有比较小的寄生电容,可与许多类型的I0连线相连接。当采用箝位器件时,图11中的电容被单个箝位器件或图13中的电路所取代。该器件的箝位电压要选得尽可能低,但是要高于受试线路的最大工作电压。耦合去耦网络的推荐参数为:耦合阻抗:R=40 0与箝位器件(或电路)的阻抗之和;去耦电感:L一20 mH。箝位器件的EUT输出端的脉冲波形取决于脉冲幅度和箝位器件的自身特性;此时,不可能规定波形的量值和允差。6323采用雪崩器件的耦合去耦网络本方法可以用在因功能问题而不能使用电容耦合的场合。该功能问题是由电容接至EUT而引起的(见图11)。硅雪崩器件或气体放电管都有较小的寄生电容,可

44、与大多数形式的I0连线相连接。然而,典型的气体放电管的点火电压较高,它会严重影响耦合的浪涌波形。图12为一个采用避雷器的耦合去耦网络例子。17GBT 176265-2008IEC 6100045:2005避雷器的工作电压应该选得尽可能低,但是要高于受试线路的最大工作电压。耦合去耦网络的推荐参数为:耦合阻抗:R=40 11与(气体的或固态的)避雷器的阻抗之和;去耦电感:L一20 mH。雪崩器件的EUT输出端的脉冲波形由脉冲幅度和雪崩器件本身的特性决定;因此,不可能规定波形的量值和允差。633适用于对称线的避雷器耦合去耦网络对于非屏蔽对称电路(通信),避雷器耦合是优先使用的耦合方式,如图14所示。

45、在多芯电缆中,耦合网络还有分配浪涌电流进入多对导线中的作用。因此,对n芯电缆来说,耦合网络中的电阻R。应为n40 n(n2)。R。不应超过250 0。示例1:对于1。250,us的浪涌:n一4,R。=440 n,加上发生器的阻抗后,其总阻值约为42 Q。示例2:对于10700 ps的浪涌:n一4,R一=4250,对阻抗为R。(15 n)的发生器,当发生器里的sl闭合时,其总阻值约为40 o,如图4所示。耦合去耦网络的推荐参数为:耦合阻抗:R。与避雷器阻抗之和;去耦电感:L一20 mH。避雷器的EUT输出端的脉冲波形由脉冲幅度和避雷器本身的特性决定;因此,不可能规定波形的量值和允差。634适用于高速通信线路的耦合去耦网络由于物理结构的限制,大部分耦合去耦网络的工作频段被限制在100 kHz以内。在没有合适的耦合去耦网络产品的情况下,浪涌应直接施加到高速通信数据端El。应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