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9450-1988 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pdf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234138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9450-1988 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GB T 9450-1988 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GB T 9450-1988 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件渗碳浮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De ter.lnatlon and verlflcatlon of the effecthe depth 。fcarburlzed and bardened cases of steel parts UDC 82 1. 741.4 1820.178.15 GB 9450-88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2639-1982钢的渗碳漳火苟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钢制零件渗碳及碳氮共渗洋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za. 渗碳和碳氮共渗有效硬化层(DC)深度大于0.3mm的零件。b

2、. 经热处理至最终硬度值后,离表面三倍于高效硬化层处硬度小于450HV的零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钢件,经有关各方协议确定有效硬化层深度。对于离表面兰倍于有放硬化层处硬度大于450HV的零件,可采用比550HV大的界眼硬度值(以25HV为一级来测定有效硬化层深度。2 一般规定2.1 渗碳或碳氮共掺j卒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z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值为550HV处的垂直距离。测定硬度所采用的试验力为9.807N(1 kgf)。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各方协议,也可采用4.903N(0.5kgO到49.03N(5 kgf)范围的试验力,或采用表面洛氏硬度计测定。2.2 有效硬化层深度用字母DC表示,单位用mm

3、,有效数字为小数点以后二位。2.3 若采用其他试验力或其他界限硬度值时,则应在字母DC后指明。例如IDC 49.03/515,表示采用49.03N (5 kg 0的试验力测定,界限硬度值为515HV。S 有效砸化层深度的测量测量有效硬化层深度应根据图纸要求,在指定的部位进行。3.1 争议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本测量方法是唯一可采用的仲裁方法。3.2 原理有效硬化层深度根据垂直于试样表面的横截面上硬度梯度来确定,即以硬度值为纵坐标,至表面距离为横坐标,绘制出硬度值随距离而变化的曲线,用图解法在曲线上求出。3.3 测量步骤3.3.1 试样除有特别协议外,应按规定,在最终热处理后的零件横截面上测量。3.

4、3.2 试样检测表面要求与硬度计试验台平衍,并要经过磨制和抛光,在此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施以避免检测表面过热或磨成圆角。3.3.3 硬度压痕应在指定的宽度(W)为1.5mm的范围内,沿与表面垂直的一条或多条平行线上进行(见图1)。两相邻压痕间的距离S)应不小于压痕对角线的2.5倍。从表面到各逐次压痕中心之间的距离应不起过0.1mm(例如d2-dlO.lmm)。测量表面到各压痕的积累距离的精度为:t25m, 国家标准局1988-06-2批准1989-03-01实施标准搜搜网各类标准行业资料免费下载GB 1410-88 各压痕对角线的测量精度为:t0.5m。-W 。叫川|图1硬度压痕位置除菁关双方有

5、特殊协议外,压痕一般应在9.807N(1kgf)试验力下作出,井用放大400倍左右的光学仪器测量。测量部位应经有关各方协商确定,并在磨抛过的检测面上两条带内进行。每个部位测定结果都应绘制一条相对于表面隔离的硬度变化曲线。3.4 测量结果的表达根据上述绘制的每条曲线,分别测出从零件表面到硬度值为550HV处的垂直距离,如果这两个数值的差小于或等于O.lmm,则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有效硬化层深度,如果差值大于O.lmm,则应重复试验,直到确认试验没杳问题后,如实给出试验数值。4 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校核当有效硬化层深度已有大致确定时,可采用下述内插法校核有效硬化层深度。在零件某一垂直截面上,距表面d1和

6、d2的距离处,至少各打五个压痕。d1和d2分别为小于和大于确定的有效硬化层深度(见图2),(d 2 - d 1)值应不超过O.3mm。b飞图2硬度测量点位置有效硬化层深度由下式给出t(d 2 - d 1) (H1 - H S ) DC=d1+孟l-:1 Hl-f元式中:HS为确定的硬度值。町、H2分别为d1、d2处硬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见图3)。标准搜搜网WTfITI.山各类标准行业资料免费下载GB 1450-88 . 、H, HS ME部maHz dl DC d2 至表面巨离,mm 图3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数学校核5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写明下列内容:a. 零件名称、材料及热处理工艺。b. 检验部位及数量。C. 有效硬化层深度测定结果。d. 检验时发现的反常现象及偶然事故。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提出,由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北京机电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北京机电研究所和上海材料研究所共同负责起草。标准搜搜网WV.JTAT.bzsoso. corn各类标准行业资料免费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