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 T 926.1-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1部分:总规范.pdf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239650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86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YD T 926.1-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1部分:总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YD T 926.1-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1部分:总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YD T 926.1-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1部分:总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YD T 926.1-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1部分:总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YD T 926.1-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1部分:总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YD/T 926. 1-1997 前言本标准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SO/IEC11801: 1995(信息技术一用户房屋综合布线。本标准对ISO/IEC11801中收录的品种系列进行了优选,ISO/IEC11801中包含的个别品种系列未被本标准采纳。本标准同时参考了美国ANSI!EIA/TIA568A :1995(商务建筑电信布线标准儿符合本标准的综合布线系统也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SO/IEC11801: 19950 本标准在下列几点与ISO/IEC11801不同:a)链路的试验项目与验收条款比ISO/IEC11801更加具体;b)对称电缆布线中,不

2、推荐采用120n阻抗的电缆品种及星绞电缆品种;c)对综合布线系统与公用网的接口提出了要求。在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的总标题下,包括以下部分z第1部分即YD/T926. 1):总规范;第2部分(即YD/T926. 2):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第3部分(即YD/T926.3):综合布线用连接硬件通用技术要求。由于综合布线是一个较新的通信应用领域,还有一些尚未标准化的器件的标准尚待制定,标准中还有-些项目指标尚在考虑中。本标准是通信行业标准,对接入公用网的通信综合布线系统提出了基本要求。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2邮电部第五研

3、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张维潭、程奇松、王则民、高安敏。297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1部分:总规范YD/T 926. 1一1997neq ISO /IEC 11801 : 1995 1 范围Telecommunication 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ng Part 1 : Generic specification 本标准规定了接入网内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的总体结构、要求、试验方法与验收等。本标准中大楼指各种商务大楼、办公大楼及综合性大楼等,但不包括普通住宅楼。大楼可以是单个的建筑物或包含多个建筑物的建筑群。本标准适用于跨距

4、不超过3000m、办公总面识不超过1000000rn2的布线区域,区域内的人员为5050000人。布线区域超出上述范围时,也可以参考使用本标准。本标准规定的综合布线系统可以支持话音、数据、文字、图像和视频等各种应用。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84011987 光纤的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测试方法GB 9254198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特性的极限值和测量方法GB/T 97711989 通信用单模光纤系列GB 11327. 11989

5、 聚氯乙烯护套聚氯乙烯绝缘低频电线电缆第1部分g通用试验测量方法GB/T 123571990 通信用多模光纤系列GB J4281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 J7985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YD/T 838. 11996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第1部分s总规范YD/T 2008一1993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D/T 926. 2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2部分z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ISO/IEC 8802-5: 1992信息处理系统局域网和城域网第5部分g令牌接入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TU-T G.117:1988 对地不平衡的传输特性(定义和方法)ITU-

6、T O. 9:1988 确定对地不平衡度的测量装置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 1 应用系统application (system) 采用某种传输方式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在综合布线上正常运行。3.2 布线;布缆cabl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7-09-09批准1998-01-01实施298 YD/T 926.1-1997 与信息技术设备相连的通信电缆、光缆、各种软电缆及连接硬件组成的系统。3.3 综合布线generic cahling 通信电缆、光缆、各种软电缆及有关连接硬件构成的通用布线系统,它能支持多种应用系统。即使用户尚未确定具体的应用系统,也可进行布线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综合

7、布线中不包括应用的各种设备。3.4 建筑群g园区campus 一个或多个建筑物组成的区域。例如,大学、工厂、小区或军事基地等。3.5 建筑物主干电缆、建筑物主干光缆building backbone cable 在建筑物内连接建筑物配线架与楼层配线架的电缆、光缆。这种电缆、光缆还可用来直接连接同一建筑物内的两个楼层配线架。3. 6 建筑群主干电缆;建筑群主干光缆campus backbone cable 在建筑群内连接建筑群配线架与建筑物配线架的电缆、光缆。这种电缆、光缆还可用来直接连接不同建筑物间的两个建筑物配线架。3. 7 水平电缆s水平光缆horizontal cable 连接楼层配线架

8、与通信引出端之间的电缆、光缆。3.8设备电缆、设备光缆equipment cable;设备软线equipment cord 把应用系统连接到配线架的电缆、光缆及组件。3.9 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work area cable;工作区软线work area cord 在工作区内,把终端设备连接到通信引出端的电缆、光缆组件。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一般为软线。3.10 电缆单位;光缆单位cable unit 型式和类别相同的电缆线对或光纤的组合。电缆单位可以具有屏蔽层。3.11 非屏蔽对绞电缆unshielded twsted pair cables 由非屏蔽线对组成的电缆(以下简称非屏蔽电缆)。

9、当有总屏敲时,称作带总屏蔽的非屏蔽电缆。3. 12 屏蔽对绞电缆shielded twisted pair cables 由屏蔽线对组成的电缆(以下简称屏蔽电缆。当有总屏蔽时,称作带总屏蔽的屏蔽对绞电缆。3.13 综合电缆、光缆hybrid cable 两个或多个不同型式或不同类别的电缆、抢缆单位构成的组件,外面包覆一个总护套,护套内还可以有一个总屏蔽。其中,只由电缆单位构成的称为综合电缆统只由光缆单位构成的称为综合光缆,由电缆单位组件和光缆单位组件构成的称为光电综合缆。3. 14 跳线Jumper 不带连接器的电缆线对或电缆单位,用在配线架上交接各种链蹄。3. 15 接插软线patch co

10、rd 一端或两端带有连接器的软电缆或软光缆。用在配线盘上连接各种链赂。接插软线也可用于工作区中。3. 16 配线盘patch panel 使用接插软线连接链路的一种交接装置。通过配线盘可以方便地改换或断开链路。3.17 交接crOSS-COl1nectIOn 使用接插软线或跳线连接电缆、光缆或设备的一种非永久性连接方式。3. 18互连mterconnectlon 不用接插软线或跳线,把一根通信电缆或光缆直接连接到另一根电缆或光缆及设备电缆、光缆的一种连接方式。3.19 配线架distributor ;distribution frame 电缆、光缆元件进行端接与连接的装置。配线架上可进行互连或

11、交接操作。299 YD/T 926. 1 1997 3. 20 建筑群配线架campus distributor 端接建筑群主干布线的配线架。3. 21 建筑物配线架building distributor 端接建筑物主干电缆、主干光缆并可连接建筑群主干电缆、主干光缆的配线架。3.22 楼层配线架floor distributor 连接水平电缆、水平光缆和其他布线子系统或设备的配线架。3.23链路link综合布线的两接口问具有规定性能的传输通道。链路中不包括终端设备、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和设备电缆、设备光缆。3. 24 信道channel 连接两个应用设备的端到端的传输通道。信道中包括设备电

12、缆、设备光缆和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3.2刽5通f信言引出端;电信寻引|出端t忧elecom】mu旧mc阻at综合布线在各工作区的接口。通信引出端连接水平电缆或水平光缆。工作区布线通过该接口与综合布线相连。3. 26 引人设备entrance facility 将通信电缆、通信光缆按照有关规定引人建筑物的设备。3. 27 公用网接口public network interface 公用网和专用网之间的分界点。在多数情况下,公用网接口是公用网设备与综合布线的连接点。3.28 交接间crass connections closet;电信间telecommunications closet 放置配

13、线架、应用设备并进行布线交接的一个专用空间。交接间是主干布线子系统和水平布线子系统的指定交接点。3. 29设备间eqU1pment room 放置电信设备、应用设备和配线架的空间。3. 30 工作区work area;工作站work station 用户使用终端设备的地方,般以10m的面积为一个工作区。3. 31 转接点transltlon pomt 在水平布线中,不同型式或规格的电缆、光缆相连的地点(例如:扁平电缆与圆电缆或不同对数的电缆相连的地点儿4 要求4. 1 总体结构4. 1. 1 总则4.1.1.1 布线部件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的主要布线部件有下列几种g建筑群配线架CD建筑群主干电缆、

14、建筑群主干光缆建筑物配线架BD建筑物主干电缆、建筑物主干光缆楼层配线架FD水平电缆、水平光缆转接点(选用)TP通信引出端TO300 YD/T 926.1-1997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的主要布线部件应符合本标准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4.1.1.2 布线子系统综合布线可分为3种布线子系统:即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和水平布线子系统,分别见4.1. 1. 3、4.1. 1. 4和4.1.1.5。各种布线子系统可连接成图l所示的综合布线系统。建筑群童筑幢楼层转接点配蝇架配辑架配辑果选用通信号IIIl楠,鲁蛐量备建!II群主子布线子事统建筑崎主于布辑于革辑辑告布辑系统水平布蜡子系就图1综

15、合布线系统结构4.1.1.3 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工作区布蝇从建筑群配线架到各建筑物配线架属于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该子系统包括建筑群主干电缆、建筑群主干光缆及其在建筑群配线架和建筑物配线架上的机械终端和建筑群配线架上的接插软线和跳线g一般情况下,建筑群主干布线宜采用光缆。建筑群主干电缆、建筑群主干光缆也可用来直接连接两个建筑物配线架。4.1. 1.4 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从建筑物配线架到各楼层配线架属于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该子系统包括建筑物主干电缆、建筑物主干光缆及其在建筑物配线架和楼层配线架上的机械终端和建筑物配线架上的接插软线和跳线.建筑物主干电缆、建筑物主干光缆应直接端接到有关的楼层

16、配线架,中间不应有转接点或接头。4.1.1.5 水平布线于系统从楼层配线架到各通信引出端属于水平布线子系统。该子系统包括通信引出端、水平电缆、水平光缆及其在楼层配线架上的机械终端、接插软线和跳线。水平电缆、水平光缆一般直接连接到通信引出端。必要时,楼层配线架和每个通信引出端之间允许有一个转接点。进入与接出转接点的电缆线对或光纤应按1, 1连接以保持对应关系。转接点处的所有电缆、光缆应作机械终端。转接点处只包括无源连接硬件,应用设备不应在这里连接。用电缆进行转接时,所用的电缆应符合YD/T926.2对多单位电缆的附加串音要求。转接点处宜为永久性连接,不作配线用。对于包含多个工作区的较大房间,且工

17、作区划分有可能调整时,允许在房间的适当部位设置非永久性连接的转接点。这种转接点最多为12个工作区配线。4. 1.1. 6 工作区布线工作区布线把终端设备连接到通信引出端。工作区布线一般是非永久性的。在4.2. 1和4.2. 2中有对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的长度及传输特性的要求。如不符合这些要求,可能影响某些系统的应用。4. 1. 2 拓扑结构综合布线是一种分级星形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对一个具体的综合布线系统,其子系统的种类和数量由建筑群或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区域大小及用户密度决定。例如,一个综合布线区域只含一幢建筑物,其一次配线点就在建筑物配线架,这时就不需要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反之,一幢大

18、型建筑物就可能看作一个建筑群,可以具有一个建筑群主干子系统和多个建筑物主干子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的进一步说明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的A30综合布线系统中,电缆、光缆安装在两个相邻层次的配线架间。这样就构成图2所示的分级星形拓301 YD/T 926.1-1997 扑,这种拓扑结构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能适应多种应用系统的要求。附录A(提示的附录)详细叙述了一个分级星形拓扑如何构成总线形、星形和环形等不同的拓扑结构,这些拓扑结构是在配线架上对电缆、光缆及应用设备进行适当连接构成的。建筑群主干电缆光蝇建Ii!明主于电噩(光缆 -电缆、光辑蛊用l转撞点(选用图2布线部件的相互关系必要时,为了提高综合布

19、线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允许在楼层配线架间或建筑物配线架间增加直通连接、建筑物主干电缆、主干光缆也可以用于两个楼层配线架间的互连。4. 1. 3 布线部件的典型设置布线部件的典型设置示意图见图3。配线架可以设置在设备间或交接间中。 FD FD TO TO T口设备间量扭曲引入世备至世用阿Ixl一配制图3布线部件的典型设置电缆、光缆根据安装条件敷设在管道、电缆沟、电缆竖井、电缆托架、线槽、暗管等通道中,其设计和302 YD/T 926.1-1997 安装应符合GB42和YD/T2008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允许将不同配线架的功能组合在一个配线架中,如图4所示。图4中,前面建筑物中的配线架是分开设置的,而

20、后面建筑物中的建筑物配线架和楼层配线架的功能就组合在一个配线架中。75;转镶点(选用)图4配线架功能的组合4.1.4接口4.1.4.1 综合布线的接口每个综合布线手系统的端部都有相应的接口,用以连接有关设备。各配线架和通信引出端处可能具有的接口如图5所示。配线架上有接口可以与外部业务电缆、光缆相连,其连接方式既可用互连也可用交接。外部业务电缆t光量2在群配线架世备建筑物配铺银幢层配辑噩通信寻Il!i蜡终喃世备亘矗主接设备世备图5综合布线的接口外部业务引人点到建筑群配线架的距离与综合布线系统的运行有关。在应用系统设计时宜将这段电缆、光缆的特性考虑在内。4.1.4.2 公用网接口为使用公用电信业务

21、,综合布线系统应与公用网接口相连。公用网接口的位置及装备应由有关主管部门确认。如果公用网的接口未直接连到综合布线系统的接口时,设计时应把这段中断线的性能考虑在内。303 YD/T 926. 1一1997用户交换机或远端模块与公用网的接口,以及DDN专线、ISDN或分组交换与公用网的接口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4. 1.5 具体配置4. 1. 5.1 楼层配线架通常,每层楼设一个楼层配线架。当楼层的办公面积超过1000m时,可增加楼层配线架。当某一层楼的用户很少时(例如大厅),可不单独设置楼层配线架,由其他楼层配线架提供服务。4. 1.5.2 传输媒介表l给出了各种布线子系统中推荐使用的传输媒介。

22、表1推荐的传输媒介于革统传输媒介说明对称电缆音频和数据(见表B4和B5)在平布线光缆数据(见表B生和B5)建筑物光缆中高速数据主干布线对称电缆主要用于音频和中低速数据建筑群光缆多数情况下采用光缆到主干布线对称电缆不需要宽带特性时(如用户交换机线路)可用对称电缆。在特定条件下(例如环绕矗件、保密等原因)在在平布线于革统中应考虑使用光缆.2)采用光缆还可以克服地电位差和其他于扰的影响。4. 1. 5. 3 通信引出端每个工作区宣设两个或两个以上通信引出端。如需要提高综合布线的灵活性时,可增加工作区内通信引出端的个数。通信引出端可安装在墙上、地板上或工作区的其他地方,其安装位置要便于使用。通信引出端

23、可单个安装或成组安装。有多个较小的工作区同在一个较大房间内时,允许将这些工作区的通信引出端安装在一起.每个工作区至少有一个通信引出端应连接到10低1数字通信用对称电缆(以下简称1000对称电缆),另一个通信引出端可连接到对称电缆或光缆。每个通信引出端可连接4对或2对的对称电缆。所接对称电缆为4对时,具有较大的通用性。所接对称电缆线对为2对时,其线对的连接位置可能会与某些应用系统的实际使用线对不一致,因此可能影响布线的通用性。每个通信引出端都要有明显的永久性标牌,其线对分配及以后的所有变化都应详细填入记录中(详见4.5)。通信引出端所接的电缆少于4对时,应专门加以标记1)。对某些需使用平衡变量器

24、和阻抗匹配器等器件的应用系统,应将这类器件放在通信引出端之外。在通信引出端之外,还允许使用带分支的接插软线进行线对的再分配。4. 1. 5. 4 交接间和设备间交接间内安装有配线架、必要的有源部件和设备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交接间宜尽量靠近电缆孔、管道或电缆竖井等。设备间是在建筑物内放置电信设备和应用设备的地方。设备间内也可以安装配线架。设备间的面积通常应大于交接间的面积,设计设备间时应考虑到电信设备和应用设备的特点及使用要求。4.1.5.5 引人设备1)不同应用所需要的线对数直接触件/线对分配见附录B.304 YD/T 926.1-1997 建筑群主干电缆、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包括天

25、线馈线)进入建筑物时,都应有引人设备。这些电缆、光缆在引入设备处或其他适当位置终端,并转换为室内电缆、光缆。引人设备还包括必要的保护装置。引入设备的设计与施工应符合有关标准。4. 1.6 电磁兼容性布线本身为无源系统,不能单独进行电磁兼容性试验。对于特定的应用系统。应符合GB9254及与该系统有关的标准。对称电缆布线与附近可能产生高电平电磁干扰的电气设备(例如电动机、电力变压器、复印机等之间,应保持必要的隔距。当布线区域存在严重的电磁干扰影响时,宜采用光缆进行布线,当用户对电磁兼容性有较高要求时,可采用光缆进行布线,也可采用带屏蔽的对称电缆进行布线。4. 1. 7 接地和汇接接地和汇接应符合G

26、BJ79的要求。在应用系统有特殊要求时,还宣符合有关设备生产厂商的要求。4.2 常规设计导则常规设计是一种通用设计。按常规设计导则设计的综合布线,其链路性能应符合4.3的规定,可以支持附录B(提示的附录中对应的应用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允许综合布线不完全按本条进行设计,但验收时应按合格试验进行。合格试验的试验项目多于交收试验的试验项目,详见第6章。4. 2. 1 总则a)综合布线中,水平布线了系统和主干布线子系统内的电缆、光缆最大长度如图6所示。设备世岳世备E E 通信引出端路端设备B I FD 1I 1500m I C I 500m 90m A , ,噩2民群主干, ll筑物主干;水平电缆光缆

27、)a 电羁(光蠕)电蝇飞先喔A+B+E运10m水平于革统中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设备电缆、设备光缆和接插软线或跳线的总长度,C和D20m在建筑物配线架或建筑群配线架中的接插软线或眺线长度sF和G豆豆30m在建筑物配线架或建筑群配线架中的设备电缆、设备光缆长度.注2软电缆有关要求见YD/T926.20 图6电缆、光缆最大长度b)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应符合YD/T926.2及有关产品标准的要求,布线用连接硬件除应符合各自的产品标准外,应使构成的链路符合本标准的要求。c)工作区光缆、设备光缆的传输特性应符合水平光缆的传输特性,见YD/T926.2接插软线、设备电缆、工作区电缆应符合YD/T926.

28、2的要求。这些电缆的衰减允许比水平电缆的衰减大50%。d)特性阻抗为1000.的对称电缆及连接硬件的性能分为下列3类z3类1000.对称电缆及其连接硬件,其传输性能支持16MHz以下的应用。4类1000.对称电缆及其连接硬件,其传输性能支持20MHz以下的应用。5类1000.对称电缆及其连接硬件,其传输性能支持100MHz以下的应用。e)特性阻抗为1500.数字通信用对称电缆(以下简称1500.对称电缆)及连接硬件,只有5类一种,其传输性能支持100MHz以下的应用。在同个布线链路中使用了不同类别器件时,该链路的传输性能由最低类别的器件决定。g)在一个布线链路中,不应混用标称特性阻抗不同的电缆

29、,也不能混用光纤芯径不同的光缆。在布305 线系统中,不应有桥接抽头e4.2.2 水平布线4. 2. 2. 1 布线长度YD/T 926.1-1997 水平电缆、水平光缆最大长度为90m(见图7),这是楼层配线架上电缆、光缆机械终端到能信引出端之间的电缆、光缆长度。另有10m分配给工作区电缆、光缆,设备电缆、光缆和楼层配线架上的接插软线或跳线。其中,接插软线或跳线的长度不应超过5阳,且在整个建筑物内应一致。对称电缆水平布线模型见图旬,图中给出了电缆长度与连接插座的位置。对称电缆水平布线链路包括90m水平电缆、5m软电缆(电气长度相当于7.5m)和3个与电缆类别相同或类jJlJ更高的接头。在这个

30、模型中没有画出可能的转接点。可以在楼层配线架与通信引出端之间设置转接点,最多转接一次,但整个水平电缆最长90m的传输特性应保持不变。包含多个工作区的较大房间,如设置有非永久性连接的转接点,在转接点处允许用工作区电缆直接连接到终端设备,这种转接点到楼层配线架的电缆长度不应过短(至少15m),而整个水平电缆最长90m的传输特性仍应保持不变。光缆水平布线模型见图柿,该模型中链路的每端各有一个熔接点和一个接头。世备电缆光踵信遭链瞄90m 接插耻钱幢层配钱果(a)对称电缆水平布钱模型信道链蹄l工作区电缆|c 直接插座三-i-.2哩一一-J一撞垦配辑架巳熔撞点S 革提插噩注2在能保证链路性能时,水平光缆距

31、离允许适当加任。(b)光缆水平布钱模型图7对称电缆与光缆的水平布线模型4.2.2.2 水平电缆、水平光缆型式选择推荐采用的电缆、光缆型式为2a) 1000对称电缆gb) 62.5/125m多模光缆(光纤为GB/T12357规定的A1b类。允许采用的电缆、光缆型式为c) 1500对称电缆,d)单模光缆(光纤为GB/T9771规定的Bl.1类he) 50/125m多模光缆(光纤为GB/T12357规定的Ala类)。采用对称电缆作水平布线时,根据需要可选用非屏蔽电缆或屏蔽电缆。306 YD/T 926. 1-1997 4.2.2.3 通信引出端配置每个工作区中的通信引出端配置如下:a)第一个通信引出

32、端应由5类1000对称电缆支持。b)第二个通信号i出端应由符合YD/T926.2的1000或1500对称电缆或光缆支持。注z与上述每种电缆、光缆对应的通信引出端除应符合各自的产品标准外,并应使构成的链路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常用的水平布线和工作区布线见图8。,.- 电缆光煌190m 最大*Il!哩生!毡主iti! i工作臣工作区 ,一-一-一-一-一-一-一-图8常用的水平布线和工作区布线重筑替李主干电缆光辑建筑物主干电辑(先组)图9主干星形拓扑4.2.3 主干布线4. 2. 3. 1 物理拓扑为便于综合布线的路由管理,主干电缆、主干光缆布线的交接不应多于两次。从楼层配线架到建筑307 YD/T

33、926.1 1997 群配线架间只应通过一个配线架,即建筑物配线架。当综合布线系统只用一级主干布线进行配线时,放置主干布线配线架的交接间可以并入设备间。4.2. 3. 2 主干电缆、光缆型式选择本标准规定了4种传输媒介。主干布线子系统中可以采用这4种传输媒介的一种或几种,这4种传输媒介是g单模光缆;多模光缆;1000.对称电缆;1500.对称电缆g采用对称电缆作主干布线时,根据需要可选用非屏蔽电缆或屏蔽电缆。符合YO/T926.2要求的综合电缆、光电综合缆和多单位电缆可以用于主干布线子系统。4. 2.3.3 主干布线距离4. 2. 3. 3. 1 楼层配线架到建筑物/建筑群配线架楼层配线架到建

34、筑物/建筑群配线架的主干布线的最大距离如图10所示,即建筑群配线架(CO)到楼层配线架(FDl间的距离不应超过2000m,建筑物配线架(BO)到楼层配线架(FO)的距离不应超过500m。当超出上述距离时,可以分区进行布线,使每区的主干布线满足本条规定的距离要求。最大距离2000m最大距离I500m 注2这里规定的最大距离不一定适用于传输媒介和应用革统的任意组合。在选择传输媒介前,建议查阅有关应用革统标准井与设备生产厂商和革统供应商联军.同时参见表2.图10主干布线最大距离采用单模光缆作主干布线时,建筑群配线架到楼层配线架的最大距离可以延伸到3000m,采用对称电缆作主干布线时,对于高速率系统的

35、应用,长度不宜超过90m,否则宜选用单模或多模光缆。在建筑群配线架和建筑物配线架中,接插软线和跳线长度不宜超过20m,超过20m的长度应从允许的主干布线最大长度中扣除。4.2.3.3.2 延伸业务延伸业务(如,通过天线接收)可能从远离配线架的地方进入建筑群或建筑物。这些延伸业务引入点到连接这些业务的配线架间的距离,应包括在主干布线的距离之内。如果有延伸业务接口,与延伸业务接口位置有关的特殊要求也会影响这个距离。应记录所用媒介的型号和长度,必要时,还应提交给延伸业务提供者。4. 2. 3. 3. 3 连接电信设备把电信设备如用户交换机直接连接到建筑群配线架或建筑物配线架的设备电缆、设备光缆长度不

36、宜超过30m,如果使用的设备电缆、设备光缆超过30m时,主干电缆、主干光缆的长度宜相应减少。4.3 链路要求4. 3. 1 总则本条规定了安装后综合布线的链路性能要求。本标准4.2规定的常规设计导则,适用于由有关部门认可的布线部件构成的综合布线。而本条规定的链路要求适用于更一般的情况,包括使用了尚未认可的布线部件,或链路长度超过4.2规定的情况。按照第5章规定的试验方法,检验布线链路是否符合本条的要求,其目的是对综合布线系统进行验.08 YD/T 926.1-1997 收,判定布线链路实际达到的等级。当发现布线链路不符合应用系统的要求时,也可用作更换部分布线部件的依据。布线链路的性能规定为接口

37、间链路的性能,两端的接口也应包括在内。布线链路只包括电缆、光缆、连接硬件和接插软线等布线部件,不涉及应用系统的有源硬件和无源硬件。图11显示了一个系统的链路接口位置及相关链路的范围。国中,一个工作区的终端设备通过两条链路与主机相连;一条为光缆布线链路,另一条为对称电缆布线链路。这两条链路由光-电变换器连接。图中共有4个链路接口p对称电缆布线链路的每端各一个,光缆布线链路的每端各一个。直担群配辑提童筑物配蝇塾楼层配辑罪光缆链瞄主机.一-蠕告布辑接口图11布线链路示例终端世备通信引出喃时静电擅链瞄布线的接口位于链路的两端。对称电缆水平布线链路的一个接口为通信引出端,另一接口为应用设备连接到水平布线

38、的那一点。工作区布线和设备布线不包括在链路中。每种传输媒介的所有接口都应满足本条规定的链路性能。一般情况下,本条规定的所有链路性能项目均应进行试验。当所用的布线部件能证实质量合格时,可减少链路性能的试验项目,详见第6章。在综合布线允许运行的整个温度范围D内,链路性能均应符合本条要求。允许在室温下进行链路性能试验,但由于布线部件的特性与温度有关,宜根据室温下的测量结构推算出最坏情况下的链路性能。另外,考虑到老化的影响,链路性能还应留有适当的余量。4.3.2 应用和链路的级别4. 3. 2. 1 应用级别有5种应用级别。不同的应用级别有不同的要求。A级语音带宽和低频应用。对称电缆布线链路支持的A级

39、应用,频率为100kHz以下。B级一中比特率数字应用。对称电缆布线链路支持的B级应用,频率为1MHz以下。C级一一高比特率数字应用。对称电缆布线链路支持的C级应用,频率为16MHz以下。D级甚高比特率数字应用。对称电缆布线链路支持的D级应用,频率为100MHz以下。光缆级高速和甚高速率的数字应用。光缆布线链路支持的应用,频率为10MHz及以上。附录B(提示的附录)给出了不同级别的应用实例。4. 3. 2. 2 链路级别布线链路按传输媒介分为不同级别,支持相应的应用级别。A级对称电缆布线链路一一支持A级应用,为最低级别的链路。B级对称电缆布线链路支持B级和A级应用。C级对称电缆布线链胳支持C级、

40、B级和A级应用。D级对称电缆布线链路一一支持D级、C级、B级和A级应用。光缆布线链路一一支持传输频率10MHz及以上的各种应用。光缆布线链路按光纤为单模或多模,分别规定光参数。1) 般情况下,电缆、光缆的允许运行的温度范围为20C+60C .连接硬件的允许运行的温度范围为10C十60C,或按用户实际使用要求确定。309 YD/T 926.1-1997 C级和D级对称电缆布线链路分别对应于按4.2. 2常规设计的,采用3类和5类电缆的水平布线子系统。表2给出了链路级别与传输媒介的相互关系,该表还给出了可以支持各种应用的信道长度。这些信道长度是根据串音(对称电缆)或带宽(光缆)与不同应用系统的允许

41、衰减而定。应用系统的其他要求,如传播时延的指标也可能限制信道长度。表2传输媒介可达到的信道长度信道t是度传输媒介A级B级C级D级光缆3类IOO!l对称电缆2km 200m 100m!) 4类loon对称电缆3km 260m 150m2) 5类IOO!l对称电缆3km 260m 160m2) 100m! 150n对称电缆3km 400m 250m2) 150m2) 多模光缆2km 单模光缆3km31 1) 100m的信道长度中包括10m软电缆长度,分配给接插软线或眺线、工作区和设备连接用软电缆,其中工作区电缆和设备电缆的且电气桂度不超过7.5m(见图7) 2)信道长度越过100m时,需核对具体应

42、用的标准。3)实际上.单模光缆端到端的传输能力可达60km以上,但单模光缆长度超过3km时,已不属于综合布线的范围。综合布线系统在支持实际应用时,可由一个或多个链路组成。在设计综合布线时应考虑到,由多个链胳组成的长链路性能,将低于其中任一链路的性能。所以链路性能试验宜在每个布线子系统安装后单独进行。多个子系统组合成的长链路的性能试验,应按应用系统的具体要求进行。4.3.3 对称电缆布线链路性能要求除非另有规定,本条规定的参数适用于各种对称电缆布线链路。对称电缆布线链路的试验方法见第5章。与链路长度有关的参数,如衰减、近端串音衰减、传播时延等,不进行长度换算,但不应与电缆布线长度及电缆材料有显著

43、偏离,以防止潜伏的缺陷或故障。4. 3. 3. 1 特性阻抗对称电缆布线链路的特性阻抗有两个系列,其标称值分别为l00n或150n.从lMHz到该链路级别规定的最高频率,链路特性阻抗与选定的标称特性阻抗的容差应不超过士15n.4. 3. 3.2 回波损耗链路特性阻抗的变化用回波损耗表示。在对称电缆布线链路的任一接口,测出的回波损耗应大于或等于表3中给出值所连成的折线。表3对称电缆布线链赂的最小回波损耗最小回波损耗(暂定频率dB MHz C 级D 级110 18 18 1016 15 15 1620 15 20100 10 310 YD/T 926.1-1997 4. 3.3.3 衰减链路衰减应

44、小于或等于表4给出值所连成的折线。D级链路还应符合4.3.3.5对衰减/串音比的要求。因此D级链路的实际衰减除符合表5要求外,可能尚需留有余量。表4最大衰减值最大在E且频率dB MHz A 级B 级C 级D 级O. 1 16 5. 5 1. 0 15 3. 7 2. 5 4.0 6. 6 4.8 10.0 10. 7 7.5 16.0 14 9. 4 20.0 10. 5 31. 25 13. 1 62.5 18.4 100.0 23.2 测量衰减时,如包括链路两端的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在内,则应扣除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的衰减。4. 3. 3. 4 近端串音衰减链路的近端串音衰减应大于或等于表

45、5列出值所连成的折线。近端串音衰减应分别从布线链赂的两端测量,参见5.10D级链路还应符合4.3. 3. 5对衰减/串音比的要求。因此D级链路的实际近端串音衰减除符合表5要求外,可能尚需留有余量。表5最小近端串音衰减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频率dB MHz A 级B 级C 级D 级O. 1 27 40 1. 0 25 39 54 4.0 29 45 10.0 23 39 16.0 19 36 20.0 35 31. 25 32 62.5 27 100 24 包括布线链路两端的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在内的近端串音衰减应符合表5的值,在尚未确定具体的系统应用时,也允许用试验仪器的引线代替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

46、。规定测量时不包括试验设备的插座。311 YD/T 926.1-1997 水平布线链路采用综合电缆、多单位电缆,且组成的链路需要为传输方式不同的应用服务时,应考核电缆不同单位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要求值应比表5(相同级别)的对应值提高f),NEXT,f),NEXT按下式计算=f),NEXT= 6+ lOXlg(n+ l)dB 式中,n电缆内的相邻单位数。4. 3. 3. 5 衰减/串音比(ACR)链路近端串音衰减与链路衰减的差值,称作衰减/串音比气ACR),以dB为单位。链路的衰减/串音比(ACR)用下式计算2ACR=NEXT 式中zACR一一衰减/串音比,单位,dB,NEXT 近端串音衰减,单位

47、dB,见4.3. 3. 4. 链路衰减,单位,dB,见4.3.3.3。衰减/串音比(ACR)与传统的信噪比气SCR)有关系,但含义不同。衰减/串音比指标与附录B(提示的附录)中应用系统的要求有关。对于A、B、C级链路,其衰减/串音比指标可由表5给出的近端串音衰减与表4给出的衰减直接相减得出,不必专门规定。D级链路的衰减/串音比指标不能由表5与表4直接算出,其衰减/串音比应大于表6给出的值所连成的折线。D级链胳应同时符合4.3. 3. 3、4.3. 3. 4和4.3. 3. 5的要求。即D级链路的衰减和近端串音衰减不仅要满足4.3.3.3与4.3. 3. 4的要求,而应有定的富裕度,才可能满足本

48、条的要求。表6D级链路的最小衰减/串音比频率最小衰减/串音比MHz dB 1. 0 4. 0 40 10.0 35 16.0 30 20.0 28 31. 25 23 62.5 13 100 4 4. 3. 3. 6 环路直流电阻链路的线对环路直流电阻应小于表7给出的指标。表7最大环路直流电阻。链路级别A 级B 级C 级D 级最大环路电阻560 170 40 40 4. 3. 3. 7 传播时延链路的传播时延应小于表8给出的指标。312 YD/T 926.1-1997 表8最大传播时延链路级别测量频率传播时延MHz s A 0.01 20.0 B 1 5.0 C 10 1. 0 D 30 1.

49、 0 水平布线链路的最大传播时延应小于1.0s。4. 3. 3. 8 纵向变换损耗和纵向变换转移损耗ITU-T G.117建议中定义的纵向变换损耗(LCL)和纵向变换转移损耗(LCTL其值应大于表9给出的值。表9最小纵向变换损耗和纵向变换转移损耗最小纵向变换损耗和纵向变换转移损耗频草dB MHz A 级B 级C 级O. 1 30 45 35 1. 0 20 30 4.0 在考虑中10.0 25 16.0 在考虑中20.0 在考虑中100 4.3.3.9 转移阻抗这个参数只适用于带屏蔽的对称电缆布线链路。具体要求在考虑中。4.3.4 光缆布线链路要求光缆布线链路要求适用于在一个传输窗口中只使用单一波长的情况。光缆布线链路的试验方法列于第5章中,另有规定的除外。4.3.4. 1 光衰减多模光缆和单模光缆链路的传输窗口分别见表10和表11.表10多模光缆链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YD通信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