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909-2013 中华绒鳌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242027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5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909-2013 中华绒鳌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DB33 T 909-2013 中华绒鳌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DB33 T 909-2013 中华绒鳌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DB33 T 909-2013 中华绒鳌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DB33 T 909-2013 中华绒鳌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150 B52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 33/T 909 2013 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lease and enhancement of 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 ( Eriocheir sinensis) 2013 - 12 - 31 发布 2014 - 01 - 31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909 2013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附录 A、附录 B、附录 C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

2、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金殿、顾志敏、杨元杰、贾永义、张爱菊、原居林。 DB33/T 909 2013 1 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华绒螯蟹 ( Eriocheir sinensis) 增殖放流的 术语和定义、 放流 水域环境条件、 苗种质量 要求 、苗种运输、 计数、放流、跟踪调查与效果评价 。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 内进 行的 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

3、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 第 6部分 海洋生物调查 GB/T 26435 中华绒螯蟹 亲蟹、蟹苗 NY/5070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仔蟹 大眼幼体经 过 五次蜕壳 即成为仔蟹(生产上称豆蟹)。 3.2 扣蟹 仔蟹经过 120 d 150 d饲养,培育成 规格为 200只 /kg以内、 性腺未 发育 成熟的幼蟹 ,即扣蟹 。 3.3 干法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苗种装于网箱或网袋中,仅在苗种上泼洒少了水以保持苗种湿润。 4 放流水域环境

4、条件 4.1 水质要求 水质应符合 GB 11607的规定。 DB33/T 909 2013 2 4.2 增殖 放流水域 省级 或省级 以上设定的增殖放流区域 或有中华绒螯蟹自然分布记录的内陆渔业水域(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外),非省级或以上设定的增殖放流区域及无自然分布记录的水域增殖放流方案应进行区域生态影响评估。 4.3 自然环境要求 水深最低水位 宜 大于 1.0 m,敌害生物少,饵料 生物、水生植物丰富;远离河口、排污口、倾废区、大型养殖场 , 电厂等进、排水口 ,航道等 。 5 苗种质量要求 5.1 种质要求 以本地种或符合 GB/T 26435的规定为宜 。 5.2 苗种规格 规格整

5、齐,符合 GB/T 26435的规定。 5.3 苗种质量 5.3.1 苗种感官质量 肢体 完整、 指尖无磨损、 健壮、活力强、大小均匀、体表光滑、无附着物、无杂质。 5.3.2 苗种可数指标 可数指标包括规格合格率、伤残率、畸形率,应符合表 1要求。 表 1 可数指标要求 序号 项目 指标 1 规格合格率 % 85 2 伤残率 % 5 3 畸形率 % 3 5.3.3 药残 禁用 药物检测符合 NY/ 5070的规定。 5.3.4 疫病和疾病 5.3.4.1 颤抖病、黑鳃病、纤毛虫病或聚缩虫病和腐壳病等疫病或疾病不得检出( 参见本标准 附录 A)。 5.3.4.2 放流前由苗种供应者提供有效的检

6、验检疫证明。 6 苗种运输 6.1 运输方法 DB33/T 909 2013 3 仔蟹运输以 装苗桶带水充氧运输为宜, 扣蟹运输 以 干法运输 为宜, 或采用其他适宜的运输方法 。采用干法运输扣蟹时,装苗种的网袋以叠放不超过 2层为宜, 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蟹体湿润、阴凉 、 通风 ,避免冰冻、吹风。 运输仔蟹时应避免高温。 6.2 运输时间 运输时间以不超过 8 h( 小时 ) 为宜。 6.3 运输成活率 运输成活率应在 97%以上。 7 计数 在放流称重过程中按一定比例随机取 3批以上的样品(仔蟹取样为 0.5 kg左右,扣蟹取样为 1 kg左右)计算平均单位重量的苗种数量,根据总重量和单位重

7、量数量计算总的苗种数量, 8 放流 8.1 时间 仔蟹放流时间为每年的 7月至 8月;扣蟹 放流时间为 每年的 12月至翌年 3月 中旬。 8.2 方法 采用渔船投放,投苗时船速控制在 1 km/h(公里 /小时) 之内 或停船放流 , 放流前需将扣蟹浸水,让扣蟹鳃丝吸饱水,再使用无损伤的放流装置将蟹苗缓缓放入水中或直接将装仔蟹的苗桶缓缓倾斜,将仔蟹缓慢放入水中;适合岸边放流的水域可在岸投放。 8.3 记录 放流后, 应对放流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苗种来源、放流时间、地点、数量、规格、参加人员、天气状况、水温等( 参见本标准 附录 B)。 9 跟踪 调查与效果评价 9.1 定点调查 调查方法参

8、照 GB/T 12763.6的规定 执行。 9.2 社会调查 放流前后应定期对放流水域周边渔区进行 社会调查 , 调查内容主要有 中华绒螯蟹的 作业生产情况调查、市场调查及问卷调查 等 。 9.3 科研性标志放流 9.3.1 规格 用于标志放流的 扣蟹 规格 以 达到 100只 /kg以内 为宜 。 DB33/T 909 2013 4 9.3.2 方法 9.3.2.1 线码标志法 线码的标记部位一般为 中华绒螯蟹 的游泳足基部或螯足基部。 9.3.2.2 荧光标志法 荧光标志 宜 采用 荧光 胶体注射液 ,注射时注射到中华绒螯蟹壳下面的肌肉中 。 9.3.2.3 其他 标志法 在保证标志后苗种

9、成活率的情况下,其他适宜的标志方法。 9.3.3 标志蟹回收 标志 蟹 放 流后应张贴标志回收海报,回收时做好详细记录 ,填写 中华绒螯蟹标志放流回收情况记录表( 参见本标准 附录 C) 和统计分 析。 9.4 效果评价 在每一个增殖放流周期结束时,进行增殖效果评估,编写评估报告。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内容应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DB33/T 909 2013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中华绒螯蟹苗种主要病害症状 中华绒螯蟹苗种主要病害症状见表 A.1。 表 A.1 中华绒螯蟹 苗种主要病害症状 病害种类 症状 颤抖病 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腹部及附肢指节、掌节有红色水

10、锈、不能正常蜕壳或蜕壳后不久便死,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解剖病蟹可见肠道水肿、肌 肉萎缩、肝脏糜烂等症状。 黑鳃病 病蟹鳃受感染变色,轻时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色或黑色,重时鳃丝全部变成黑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吸气病。 纤毛虫病 /聚缩虫病 病蟹的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上都可附着纤毛虫类的原生动物,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重者死亡。 腐壳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步足各节及背中、胸板 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形成微红色并逐渐变成黑褐色溃疡斑点,这种黑褐色斑点在腹部较为常见,溃疡处有时呈铁锈色或被火烧状。随着病情发展,溃疡斑点扩大,互相

11、连接成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部溃疡较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蟹死亡,并造成脱壳未遂的症状。 DB33/T 909 2013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监督表 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 情况记录表 见表 B.1。 表 B.1 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 记录 表 放流单位名称 内容 苗种来源: 放流时间: 放流地点: 规 格 数 量: 天气、气温、水温等现场概况 参加放流人员 DB33/T 909 2013 7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中华绒螯蟹标志放流回收情况记录表 中华绒螯蟹 标志放流回收情况记录表 见表 C.1。 表 C.1 中华绒螯蟹标志放流回收情况记录表 序 号 船号 回捕 时间 回捕 水域 标志 头胸甲 甲 长 (mm) 头胸甲 甲 宽 (mm) 体 高(mm) 体 重 (g) 性 别 1 2 3 4 5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