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T 18.1-2006 地震台站建改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pdf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248229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60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 T 18.1-2006 地震台站建改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B T 18.1-2006 地震台站建改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B T 18.1-2006 地震台站建改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B T 18.1-2006 地震台站建改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B T 18.1-2006 地震台站建改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JCS 91.120.25 P15 备案号:17208-2006B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8.1一200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tation Geoelectrical station Part 1 : Geoelctrical resistivity observatory 2006 -02 -20发布2006 -05 -01实施中国地震局发布DB/T 18. 1 - 2006 目次前言.m I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观测场地5 观测装置

2、26 观测室.37 设备配置38 资料归档.4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平分层介质电阻率影响系数的计算方法.6 附录B(规范性附录)观测场地的勘选方法与步骤8 附录C(规范性附录)电极布设9附录D(规范性附录)铅板电极的埋设方法m附录E(资料性附录)外线路敷设方法.11 附录F(资料性附录)避雷器安装.13 附录G(资料性附录)供电导线、测量导线配线盘.15 DB/T 18. 1 - 2006 前言本部分是地震台站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中“地电台站”的第1部分。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为: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DB/T 16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强震动台站(DB/T17 -2006)

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DB/T 9 - 2004)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DB/T 18. 1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DB/T18.2-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DB/T 7 -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1部分: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8. 1-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 8. 2 -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DB/T8. 3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台站(DB/T 19

4、-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DB/T 20. 1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2部分:气氨和气柔台站(DB/T 20. 2 -2制)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附录F、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SAC/TC225)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四川省地震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杜学彬、赵家骗、谭大诚、席继楼、钱家栋、卢军、唐宇雄、康好林、陆阳泉、陈有发、王德志。m 1 范围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

5、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DB/T 18. 1 - 2006 本部分规定了地电阻率台站观测场地、观测装置、观测室和设备配置的技术要求以及建台资料的归档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中地电阻率台站的建设和改造。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 19531. 2 -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电磁观测GB 50011 -2001建筑

6、抗震设计规范GB 50057 -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 1 地电阻率geoelectrical resistivity 表征观测点位地下某一特定探测范围内介质综合导电能力的物理量,其量纲与电阻率相同,又称视电阻率。 GB/T 19531. 2 -2004,定义3.43.2 供电电极ent electrode 在地电阻率测量中,连接大地与供电导线、向大地传送供电电流的接地导体。3.3 测量电极m回sm也gel配住ode在地电阻率测量中,连接大地与测量导线、接收大地电信号和人工供电电信号的接地导体。3.4 布极区re国onof electrode

7、laying 以供电电极距AB的中心点为圆心、315AB为半径的各个圆区的外包络线围限的区域。3.5 影晌系数influence coefficient 表征分区均匀介质中电阻率变化对视电阻率变化的影响的系数,用“S”表示。4 观测场地4. 1 地质构造条件观测场地宜选在地震活动带内或在活动断裂带附近。DB/T 18. 1 - 2006 4.2 地形地貌条件4. 2. 1 布极区应地形开阔、地势平坦,至少在两个正交方向可以布设1泊m以上的供电电极距,地形高差不宜大于电极间距的5%。4.2.2 布极区内不应有沟望、崖坎、河流等。4.3 岩性条件4.3. 1 布极区表层不应为卵石层、砾石层。4.3

8、.2 土层、砂土层以及卵石、砾石组成的第四系松散覆盖层的厚度不宜超过200m04.4 电性结构4. 4. 1 供电电极距10m时测得的视电阻率宜在100. m 500. m。4.4.2 表层影响系数S的绝对值宜小于0.2,s的计算方法见附录A。4.5 水文地质条件4. 5. 1 布极区不宜选在抽水漏斗区内。4.5.2 布极区边缘避开大型水库、湖泊的距离不宜小于3仪)()m。4.6 电磁环境条件地电阻率观测环境应符合GB/T19531. 2-2阳的技术要求。4.7 工作条件地电阻率观测场地应具备电力、通信、交通等条件。4.8 勘选方法与步骤观测场地勘选应包括收集资料、踏勘、干扰测试和电测深,勘选

9、方法见附录B。5 观测装置5. 1 布极5. 1. 1 测道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a)应采用电阻率对称四极装置;b)应布二个正交测道,宜布一至二个斜交测道,布极方式见附录C; c)二个正交测道宜分别平行和垂直地理北,斜交测道宜与二个正交测道等角度相交;d)各测道中心点宜重合,定向误差应小于3。5. 1.2 供电电极距和测量电极距应符合以下要求:a)供电电极距AB宜大于lOOOm;h)测量电极距MN应满足AB/5:s;.MN:s;.AB/3的范围。5.2 电极5. 2. 1 供电电极应采用铅板电极,铅板尺寸和接地电极应符合以下要求:a)铅板面积不应小于800mm800mm,厚度不应小于3mm;h)

10、单电极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0.。5.2.2 测量电极宜采用铅板电极,铅板尺寸和接地电极应符合以下要求:a)铅板面积不应小于500mm x 500 mm,厚度不应小于3mm;b)单电极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0.。5.2.3 电极埋设方法见附录D。5.3 外线路5. 3. 1 外线路绝缘应符合以下要求:2 a)供电导线漏电电流与供电电流的比值不应大于0.1%,供电导线漏电电位差的绝对值与人工电位差的比值不应大于0.5%;h)测量寻线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O. DB/T 18.1-2制炀5.3.2 使用抗老化绝缘导线,线电阻不应大于20,km,拉断力不宜小于2000N。5.3.3 采用架空或埋地方

11、法敷设外线路,敷设方法参见附录E。5.4 室内线路5. 4. 1 室内布线应符合以下要求:a)供电导线、测量导线和电源线应分开走线、布线整齐、标志明显;h)每条供电导线、测量导线应安装避雷器,避雷器主要技术指标及安装方法参见附录F。5.4.2 引人室内的供电导线、测量导线应安装室内配线盘,配线盘结构和技术要求参见附录G。6 观测室6.1 建筑设计6. 1. 1 观测室偏离布极区中心的距离宜小于500m,与任一电极的距离不应小于30m。6. 1.2 室内日温差不应大于5,年室温范围1030,相对湿度不应大于80%。6. 1.3 室内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5m2,与地电场观测使用同一观测室时面积不应小

12、于20m2,室内净高度应大于2.Sm。6. 1.4 抗震设计应符合GB50011 -2001中对乙类建筑物的要求。6. 1.5 防雷设计应符合GB50057一1994中对第二类工业建筑物的要求。6. 1.6 室内应具备通信接口。6.2 配电6. 2. 1 配备交流198v -242 v、49.5 Hz 50. 5 Hz的电源。6.2.2 电源配线应采用单相三线制。6.2.3 交流电源应安装避雷装置,避雷器电气指标及安装方法参见附录F。6.3 接地6. 3. 1 观测室应有专用接地导线,接地电阻应小于40。6.3.2 接地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10mm2。7 设备配置7. 1 标准设备标准设备的主要

13、技术指标见表1。表1标准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设备名称单位数量准确度电位差计台1 0.01级饱和标准电池个1 0.01级7.2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7.3 辅助设备辅助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功能和用途提供可调标准电压提供固定标准电压3 DB/T 18.1-2006 表2测量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设备名称单位数量主要技术指标功能和用途电压分辨力:不低于0.01 mV;电流分辨力:不低于0.1mA; 电阻率测量最大允许误差:土(0.1%读数O.02flm);测量数字地电仪11 2 电压动态范围:大于lOOdB;输入电阻:大于lOMfl;工频交数据采集和存储流串模抑制比:大于80dB;工频

14、交流共模抑制比:大于14-0dB;直流共模抑制比:大于14-0dB;通道数:不小于3稳流电源L口. 2 输出电流:0.5A由2.5A;电流稳定度:优于0.5%;纹披因供电电流数:小于0.5%表3辅助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设备名称单位数量主要技术指标交流稳压器台1 标称额定输出功率不小于3kVA,频率范围50Hz0. 5Hz 交流发电机台220V22V, 50Hz士0.5Hz,标称额定输出功率不小于5kVAUPS电源台1 标称额定输出功率不小于3kVA,频率范围50Hz0. 5险,正弦波输出计算机丘口. 1 内存:512MB以上,CPU:1 GHz以上,硬盘:4-0G以上打印机L口. 1 激光打印接地

15、电阻测试仪个1 精度不小于o.1n兆欧表个l以)()M!SOOY 温度仪个-2060,分辨力0.1。湿度仪个分辨力1%对讲机个3 通讯距离不小于5km数字多用表个四位半望远镜个1 双筒8 资料归档8. 1 归挡要求完成台站建设工作后,按以下要求对建台资料归档:a)归档资料应包括由文字、图件、照片和摄像记录等组成的建台工作报告和建台技术报告;b)归档介质应包括纸介质和磁介质;c)资料原件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的资料档案室,台站保存原件的副本,并向中国地震局报送副本。8.2 建台工作报告4 工作报告的编写内容应包括:a)上级管理部门关于建台的批准文件;b)台站建设征用土地的报批

16、文档,当地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c)台站建设计划书及经费来源和使用情况;DB/T 18. 1 - 2006 d)台站竣工验收文档;e)建台时间、正式观测的起始时间;f)台站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参加人、负责单位、参加单位和各自完成的工作内容。8.3 建台技术报告技术报告的编写内容应包括:a)建台必要性的论证报告;的布极区居民点、植被、农田、灌溉渠道,交通、用电、生活等详细描述;c)骚扰源及距离、信噪比测试、供电电位差v和电流I等数据和文字描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活动构造、钻探、电测深、历史地震、灾害、气象等资料;e)电极、外线路、仪器设备以及观测室建筑、配电、接地等详细技术资料;f)勘选过程、勘

17、选结论和观测场地的综合评价;g)台站所在地的行政属地(最低到村);h)各测道中心点的地理经、纬度应精确到1”,海拔高程应精确到!Om以内;i)布极区地形图,比例尺宜为1:10泊;j)布极图和外线路走线图,比例尺宜为1:2500; k)布极区大比例尺地质、断层、地物等描述;l)环境保护区地形图,比例尺宜为1:50仪泊;m)台站周围20km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图,比例尺宜为1:50泊;n)距离布极中心2km以内的钻孔柱状图;。)布极区、外线路、电极、极坑、观测室外貌、室内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的照片等。5 DB/T 18. 1 - 2006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平分层介质电阻率影晌系数的计算方法A.1

18、原理对图A.1所示的水平分层介质模型,地面视电阻率与各电性分层电阻率的关系为:Ps = fOA;5)泄漏直流电流不大于30mA;6)泄漏交流电流不大于120mA。b)有间隙放电式避雷器1)放电电压(直流)250V土25V;2)放电容量5A x5 s; 3)容量试验后恢复电压(直流)250 V土50V。F.1.2 避雷器安装按图F.1安装供电导线、测量导线的避雷器。.- 接外线路无间隙避雷器,- - - 有间隙避富器固F.1 供电导线、测量导线避雷器接线示意图F.2 电源线避雷器接仪器按图F.2安装地电阻率观测电源专用线的无间隙避雷器,技术指标参照F.1. la)。13 DB/T 18.1-20

19、06 14 L一一相线;N一零线;E一一地线。L N 仪器电在一输入无间隙避雷器E 固F.2地电阻率观测电源专用线的避雷器接线示意图DB/T 18.1-2制“附录G资料性附录)供电导线、测量导线配线盘G.1 配线盘制作G. 1. 1 材料应采用金属材料制作配线盘的底板。G.1.2 尺寸配线盘金属底板的平面尺寸宜为900mm x 800 mm,厚度不应小于1.5mm0 G.2 配线盘安装G.2.1 配线器件按图G.1安装配线盘金属板上的配线器件。接外线路A1B1 A2B2 A3B3 M1N1 M2N2 M,N, 分线器EEOO A1B1 A2B2 A3B3 M1N1 MiN2 M,N3 接仪器输

20、入线900mm A1、B1一一1测道的供电导线;A,、民一2或4测道的供电导线;A,、吼一一3测道的供电导线;M1、NI一一l测道的测量导线;M1、Ni一2或4测道的测量导线;M,、N,一3测道的测量导线。图G.1配线板元器件安装示意图G.2.2 接线G.2.2.1 引人室内的供电导线、测量导线经分线器与线路避雷器连接,再经分线器与观测仪器连接,外线路、线路避雷器和仪器输入线可以相互断开(见图G.I)。15 DB/T 18. 1 - 2006 G.2.2.2 接线排列整齐、标志明显。G.2.3 接地配线盘的金属地板应可靠接地(见图G.1)。G.2.4 避雷器线路避雷器的主要电气指标和安装方法参见附录F。G.2.5 配线箱配线盘应固定在表面为玻璃罩的配线箱中,配线箱尺寸宜为950mm850mmx250 m。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其他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