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T 18.2-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pdf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248230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5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 T 18.2-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DB T 18.2-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DB T 18.2-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DB T 18.2-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DB T 18.2-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91. 1 20. 25 P15 备案号:17209-2006B h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8. 2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tation Geoelectrical station Part 2 : Geoelectrical field observatory 2006 -02 -20发布2006 -05 -01实施中国地震局发布DB/T 18. 2 - 2006 目次前言.ID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观测场地5 观测装置

2、26 观测室.27 设备配置.3 8 资料归档3附录A(规范性附录)观测场地勘选方法 5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极布设 6 附录C(资料性附录)电极埋设附录D(资料性附录)外线路敷设方法四附录E(资料性附录)避雷器安装附录F(资料性附录)测量导线配线盘.13 DB/T 18. 2 - 2006 吉【斗剧本部分是地震台站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中“地电台站”的第2部分。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为: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DB/T 16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强震动台站(DB/T17-2制)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DB/T9-2004)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DB/

3、T 18. 1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DB/T 18. 2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DB/T7-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1部分: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S.1-200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S.2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DB/T 8. 3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台站(DB/T19-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DB/T 20. 1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4、地下流体台站第2部分:气氧和气柔台站(DB/T 20. 2 - 2006)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四川省地震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杜学彬、席继楼、谭大诚、赵家骗、钱家栋、陆阳泉、卢军、唐宇雄、康好林、陈有发、王德志。m 1 范围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DB/T 18.2-2制“本部分规定了地电场台站观测场地、观测装置、观测室和设备配置的技术要求以及建

5、台资料的归档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中地电场台站的建设和改造。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 19531. 2 -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电磁观测GB 50011 -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57 -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 1 地电场g锐地l配tric

6、alfield 由固体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非人工电流系统与地球介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分布于地表的电场。地电场可分为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 GB/T 19531. 2 -2004,定义3.1 J 3.2 电极electrode 在地电场测量中,连接大地与测量导线、接收大地电信号的接地导体。3.3 地电场分量component of geoel配tricalfield 地电场强度在特定方向的投影,其值由该方向两点之间的电位差与两点之间距离的比值确定。3.4 布极区region of electrode laying 以地电场分量测量的电极距L的中点为圆心、2/3L为半径的各个圆域的外包络线围限的区域。

7、4 观测场地4. 1 地质构造条件4. 1. 1 用于观测区域性地球电场变化的地电场观测场地宜选在构造稳定地区。4. 1. 2 用于监测构造活动的地电场观测场地宜选在地震活动带内或活动断裂附近。4.2 地形地貌条件4.2. 1 布极区不宜选在重盐碱地、沼泽地和沙漠中。DB/T 18. 2 - 2006 4.2.2 布极区内不应有沟望、崖坎、河流等。4.2.3 布极区应地形开阔,地势平坦,地形高差不直大于电极距的5%。4.3 电性结构布极区深度10m以内表层介质的电阻率宜大于lOllm。4.4 水文地质条件4. 4.1 布极区不宜选在抽水漏斗区内。4.4.2 布极区边缘避开大型水库、湖泊的距离不

8、宜小于3(削m。4.5 观测环境地电场观测环境应符合GB/T19531. 2 -2004的技术要求。4.6 工作条件地电场观测场地应具备电力、通信、交通等条件。4. 7 勘选方法观测场地勘选应包括收集资料、踏勘、干扰测试和电测深,勘选方法见附录A。5 观测装置5. 1 布极5. 1. 1 沿二个正交方位和1个斜交方位布设电极,布极方式见附录B。5. 1.2 二个正交方位宜分别平行和垂直地理北。5. 1. 3 在每个方位按长、短测量电极距布极,长、短电极距的极距比值不宜小于1.5,短电极距不应小于200m05. 1. 4 各方位的定向误差不应大于10,电极距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电极距的1%。5.2

9、 电极5. 2. 1 在电极测试条件下,电极稳定性应符合下列技术指标:a)一对电极间的极化电位差不应大于1mV; 的24h内一对电极间的极差漂移不应大于lmV;c) 30 d内一对电极间的极差变化不应大于5mV。5.2.2 电极引线的长度不应小于6m,拉断力不应小于200N。5.2.3 电极的埋设方法参见附录C。5.3 外线路5. 3. 1 测量导线的外线路采用抗老化绝缘导线,导线电阻不应大于201km,拉断力不宜小于2)()N。5.3.2 外线路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ll。5.3.3 外线路敷设采用架空或埋地方法,敷设方法参见附录D的规定。5.4 室内线路5. 4. 1 测量导线与电源线应

10、分开走线,布线整齐,标志明确。5.4.2 测量导线应安装避雷器,避雷器技术指标及安装方法参见附录E。5.4.3 测量导线应安装室内配线盘,配线盘结构和技术要求参见附录F。6 观测室6. 1 建筑设计6. 1. 1 观测室偏离布极区中心的距离宜小于500m,与任一电极的距离不应小于30m。6. 1. 2 室内日温差不应大于5,年室温范围1030,相对湿度不应大于80%。6. 1.3 室内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5m2,室内净高度应大于2.8m。2 DB/T 18. 2 - 2006 6. 1.4 抗震设计应符合GB50011 -2001中对乙类建筑物的要求。6. 1.5 防雷设计应符合GB50057

11、-1994中对第二类工业建筑物的要求。6. 1.6 室内应具备通信接口。6.2 配电6.2. 1 配备交流198v -242 v、49.5 Hz -50. 5日z的交流电源。6.2.2 电源配线采用单相三线制。6.2.3 引人室内的交流电源应安装避雷装置,避雷器电气指标和安装方法参见附录E。6.3 接地6. 3.1 观测室应有专用接地线,接地电阻应小于4006.3.2 接地导线的截面积不应小于10mm2。7 设备配置7. 1 校准设备校准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表1校准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单位台个数量度一级一级确一om、f”hUAU7.2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表2测量设备主要技

12、术指标设备名称单位数量主要技术指标电压测量分辨力:0.01mV;最大允许误差:(1%读数0.1%满数字地电场仪t口. I 度值);电压测量动态范围:lOOdB;输入电阻:不小于lOM!l;工频交流串模抑制比:不小于80dB;工频交流共模抑制比:不小于146dB;通频带:OHz-0. 005 Hz;通道数:不小于67.3 辅助设备辅助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表3辅助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设备名称单位数量主要技术指标UPS电源台I 标称额定输出功率不小于3kVA,频率范围(500.5)Hz,正弦谊输出计算机L口马CPU主频IGHz以上,硬盘40G以上,内存512MB以上打印机台I 激光打印接地电阻测试

13、仪个I 精度不小于O.l!l 3 DB/T 18.2-2创际表3(续)设备名称单位数量主要技术指标兆欧表个1000M1500 v 温度仪个-2060,分辨力0.1 湿度仪个1 分辨力1%数字多用表个四位半8 资料归档8. 1 归档要求完成台站建设工作后,按以下要求对建台资料归档:a)归档资料应包括由文字、图件、照片和摄像记录等组成的建台工作报告和建台技术报告;b)归档介质应包括纸介质和磁介质;c)资料原件应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的资料档案室,台站保存原件的副本,并向中国地震局报送副本。8.2 建台工作报告工作报告的编写内容应包括3a)上级管理部门关于建台的批准文件;的台站建

14、设征用土地的报批文挡,当地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c)台站建设计划及经费来源和使用情况;cl)台站竣工验收文档;e)建台时间、正式观测的起始时间;f)台站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参加人、负责单位、参加单位和各自完成的工作内容。8.3 建台技术报告4 技术报告的编写内容应包括:a)建台必要性的论证报告;的布极区居民点、植被、农田、灌溉渠道,交通、用电、生活等详细描述;c)电磁环境测试数据和分析结果;d)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质构造、钻探、电测深、历史地震、灾害、气象等资料;e)电极、外线路、仪器设备以及观测室建筑、配电、接地等详细技术资料;f)勘选过程、勘选结论和观测场地的综合评价;g)台站所在地的行政属

15、地(最低到村);h)各测道中心点地理位置的经纬度应精确到1”,海拔高程应精确到10m以内;i)布极区地形图,比例尺宜为:10000; j)布极图和外线路走线图,比例尺宜为1:1仪)();k)布极区大比例尺地质、断层、地物等描述;l)环境保护区地形图,比例尺宜为:50000; m)台站周围20km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图,比例尺宜为1:50000; n)距离布极中心2km范围内的钻孔柱状图;。)布极区、观测室外貌、室内布线、外线路、电极、极坑等照片。DB/T 18. 2 - 2006 A.1 初选A.1. 1 场地初选附录A规范性附录)观测场地勘选方法收集有关地形图、地质构造图、地震震中分布图和物探成

16、果,初选观测场地。A.1.2 布极区初选收集初选场地的地质、水文、钻探、物探、化探等资料,详细勘察场地的地形地貌和活断裂性质、展布、规模等,了解当地电力、生活、交通、通讯条件以及电磁骚扰源,初选布极区。A.1.3 发展规划调查详细调查布极区及附近的未来建设发展规划,确保台站建成后在20年内不受城市发展、生命线工程建设等环境变化的影响。A.2 电磁环境测试在布极区进行电磁骚扰测试,测试方法参见GB/T19531. 2-2004的附录A。A.3 电测深A.3.1 野外工作A.3. 1. 1 在布极区做十字电测深,电测深最大极距AB/2不宜小于1(则m。A.3.1.2 电测深装置应采用电阻率对称四极

17、装置。A.3.1.3 实测电测深曲线应完整、无严重畸变,主要电性层在曲线上分层明显。A.3.2 资料解释A.3.2.1 结合收集到的布极区或附近的地质、物探、化探、钻探等资料对电测深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建立布极区地电断面类型和地质分界面的初步概念。A.3.2.2 进行层参数反演计算,定量确定电测深曲线所反映的各电性层厚度、电阻率等。A.3.3 成果取得布极区地电断面、地质分界面的定性和定量描述。A.4 场地确定A.4.1 布极区确定根据收集到的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资料,以及电磁骚扰测试、电测深结果,结合当地工作条件,确定布极区。A.4.2 场地保护布极区占地范围应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18、,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应通报当地人民政府。5 DB/T 18.2-2006 B. 1 布极方式B. 1. 1 三角形布极Bz(Dz) 。,.,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极布设注:0、0两个电极可在同一电极坑内,但不直接接触。固政1三角形布摄示意图B. 1. 2 米字型布极Bz Ai c, Bi 注:布极时在NE方向或NW方向布设1个测道方向。图B.2米字型布极示意图6 J Az Di DB/T 18.2 -2006 B.2 地电场分量方位的命名B. 2. 1 方位为北南向时,记为NS,N为正;方位为东西向时,记为EW,E为正;方位为北东向时,记为N吧,N为正;方位为北西向时,记为N。W,N为正。B.2

19、.2 同一方位的长电极距分量和短电极距分量的命名为方位标识加下标“L”飞“S”。7 DB/T 18.2-2006 C.1 埋设要求c. 1. 1 埋深电极埋设深度宜大于3m,见图c.1。C.1.2 土质附录C资料性附录)电极埋设c. 1. 2. 1 电极埋设部位应避开污水区、腐殖土壤、腐烂植被和杂物充填部位。c. 1.2.2 极坑回填土质应均匀,同一测道的一对电极的极坑土质宜相同。C.2 埋设方法以柱状铅电极为例c. 2.1 在泥土、沙土层中埋设在电极坑底部的中心挖一个直径200mm、深600mm的圆形小坑,把调配好的稳定剂灌入圆形小坑,把电极垂直插入小坑中心,使稳定剂全部包裹电极。将原位土逐

20、层填回坑中并穷实。穷实回填土后的极坑表面略高于地表。c. 2.2 在砂石、砾石层中埋设在电极坑底部的中心挖一个直径500mm、深800mm的圆形坑,在圆形小坑中填人优质细土并穷实,在填人细土的中心挖一个直径200m、深600mm的圆形小坑,把调配好的稳定剂灌入小坑。把电极垂直插人小坑中心,使稳定剂全部包裹电极。埋好电极后,上面再垫一层500mm厚的优质细土并芳实,最后将原位土逐层回填坑中、芳实。芳实回填土后的极坑表面略高于地表。C.3 电极引线与外线路的连接方法8 电极引线与外线路的连接宜采用下列方法之一:a)在引线与外线路之间安装插拔式接线器,接线器安装在接线盒内,接线盒固定在线杆上并采取防

21、雨措施;b)在引线处的线杆上安装接线盒,盒内用闸刀连接引线与外线路,连接处应防雨。l一一电极引线;2一一塑料套管;3一一优质细土;4一稳定剂;5一电极;6一原位土;7一一极坑外介质。图c.1 柱状铅电极埋设示意图DB/T 18. 2 - 2006 单位:mm9 DB/T 18. 2 - 2006 D.1 架空外线路D. 1. 1 导线附录D(资料性附录)外线路敷设方法D. 1. 1. 1 外线路宜使用无接头的整根导线,绝缘层无机械损伤,若需焊接导线接头时,应使用元腐蚀性的助焊剂焊接,焊接后清洗干净、加套热缩管保护。D. 1.1. 2 应拉紧两电线杆之间的导线,弧垂不宜大于200mm0D.1.2

22、 电线杆D. 1. 2. 1 电极引线处的线杆为电极引线的专用线杆,不应悬挂其他线路。D.1.2.2 电线杆使用钢筋混凝土杆,长度不宜小于Sm。D.1.2.3 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m。D.1.2.4 电线杆上喷涂“地震测量”标志。D.1.3 绝缘子绝缘子在浸水实验时绝缘电阻不应小于300MO。D.2 埋地外线路D.2.1 导线D. 2.1.1 每条测量导线宜使用整根导线,绝缘层元机械损伤,如果中间有接头,接头应焊接、密封和加绝缘层,并露出地表,妥善安放(见图D.1)。D.2.1.2 绝缘电缆线外层宜加硬质塑料套管。D.2.2 埋深测量导线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深度应大于lm。观测:主盖板

23、r一一地面地面1L 塑料管套测量导线图D.1埋地外线路图示10 DB/T 18. 2 - 2006 E. 1 测量导线避雷器E. 1. 1 主要技术指标附录E资料性附录)避雷器安装宜使用无间隙封闭式避雷器或有间隙放电式避雷器,避雷器的主要电气技术指标如下:a)无间隙封闭式避雷器1)额定电压(有效值)0. 22kV; 2)动作电压(直流)560V; 3) 2ms方波电流不小于75A;4) 8/20 s冲击电流不小于5仪泊A;5)泄漏直流电流不大于30mA;6)泄漏交流电流不大于120mA0 b)有间隙放电式避雷器1)放电电压(直流)250 V士25V;2)放电容量5Ax5s;3)容量试验后恢复电

24、压(直流)250 V土50V。E. 1.2 避雷器安装按图El安装测量导线的避雷器。.接外线路i间隙避需器fr问隙应让i器图E.1 测量导线避雷器接线示意图E. 2 电源线避雷器t主仪器按图E.2安装地电场观测电源专用线的无间隙避雷器,技术指标参照E1. 1的a)。11 DB/T 18. 2 - 2006 12 L一一相线;N一一零线;E一一地线。L N 无间隙避雷器E 仪器电源输入图E.2地电场观测电源专用线的避雷器接线示意圄DB/T 18. 2 - 2006 附录F资料性附录)测量导线配线盘F. 1 配线盘制i1=F. 1. 1 材料应采用金属材料制作配线盘的底板。F.1.2 尺寸配线盘金

25、属底板的平面尺寸宜为900mmx800mm (见图F.1),厚度不应小于l.5mm。接外线路 EED。分线器接仪器输入线900mm 圄F.1配线盘元器件安披示意固F.2 配线盘安装F.2.1 配线器件按图F.1安装配线盘金属板上的配线器件。F.2.2 接线F.2.2. 1 引人室内的测量导线经分线器与避雷器连接,再经分线器与观测仪器连接,外线路、线路避雷器和仪器输人线可以相互断开(见图F.1)。F.2.2.2 接线排列整齐、标志明显。F.2.2.3 接地配线盘的金属地板应可靠接地(见图F.1)。F.2.3 避雷器线路避雷器的主要电气指标和安装方法见附录E。F.2.4 配线箱配线盘应固定在表面为玻璃罩的配线箱中,配线箱尺寸宜为950mm x 850 mm x 250 m。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其他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