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空工HB613日.2-87试飞测试仪器(静态)校准规范度1987-06-27发布1988-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批准中试飞测试仪器(静态高度标准范H86136. 287 本规范适用于试飞前高度测试仪器的静态校准和试飞过程中的定期校准。本规范所涉及的高度,均指飞机的气压高度。高度测试仪器的校准,是指对由高度传感器、信号调节器、数据采集器和记求器等配套组成的高度测试系统或对高度自记器的校准E本规范是试飞测试仪器(静态)校准系列规范的一部分,并与HB6136.1-87试飞测试仪器(静态)校准规范总则以以下简称4总则)配套使用。1 校准原理随着飞机飞行高度的增加,对应的大气压力将减小,
2、反之亦然。大气压力与高度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对应关系(见附录的自气压式高度测试仪器通过测量大气压力来实现E行高度的测量。高度测试仪器的静态校准,就是向被校高度测试仪器输入对应子不同高度的压力值,并测量其相应的输出值,从而获得高度测试仪器的输入一一输出特性a高度的符号是H,单位是米(m),大气压力的符号是PH单位是帕斯卡悍的,2 校准工作的依据高度测试仪器的校准,以总则第2章规定的试飞测试技术文件作为依据za.试飞测试任务书,b.飞机改装技术条件,C.测量参数编程表。3 校准条件3. 1 环境最件高度测试仪器校准时的环境条件应符合总则第3.j条的规定.a.校准时的环境条件,一般情况下是指校准时当地的
3、实际大气条件曰b对在当地实际条件下的校准结果有异议时,则应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进行校准正常试验大气条件:温度1535C 相对湿度20%80% 气压制106KPaC.如果校准设备对工作环境另有严格要求,则应以设备技术条件为准,以确保校准设备航空工业部19870627发布19801 01实施1 HB6136.2-87 的测量精确度。d.校准设备若在超过其技术条件的环境下工作时.校准数据应按设备说明书进行相应的修正。3. 2 校准设备高度测试仪器的校准设备包括2a.标准器pb.电源;C.读数记录装置;d其巴。高度测试仪器校准时使用的校准设备应满足总则第3.2条的要求自3. 2. 1 设备精度选用的校
4、准设备基本误差的综合,不应超过被校高度测试仪器的基本误差的三分之一。但是,对于精度为万分之五的高度测试仪器,允许用精度为万分之二的校准设备进行校准。校准设备基本误差A标准和高度测试仪器基本误差A仪棒,一般可按方和根法进行综合。3.2. 2 测量范围校准设备的测量伍国应为高度测试仪器标准范围的1!.5倍。3.2. 3 检定要求校准设备必须经过周期检定,且应具有未超期的检定合格证03.3 测试仪器高度测试仪器包捐.a.高度传感器(或适用的绝对压力传感器hb.信号调节器;C.数据采集器,d记录器光学示波器、磁带日求帮he.高度自记器;f. Jt它(咆源、电桥盒。高度测试仪器应符合4总则第3.3条的规
5、定。3. 3. 1 外观高度测试仪器的外观应完整,不应布影响其性能的锈蚀和损伤。3. 3. 2 标记高度测试仪器应布标明仪器型号、编号、测量范围、接管嘴名称等必要标记囚3. 3. 3 技术文件高度测试仪器的说明书,履历书等有关技术文件应完整。3. 3. 4 检定要求高度测试仪器应具有来超期的检定合格证。3.4 较准人员2 H86136.2-87 高度测试仪器的校准人员应符合4总则第3.4条的要求。4 校准工作程序4. 1 校准准备4. 1. 1 选用校准设备接第3.2条的要求选择高度测试仪器的校准设备回4.1.1.1 标准器.数字式压力计gb.标准水银压力计目标准器的气密性应优于被授高度测试仪
6、器的气密性。应按说明书给定的方法对标准水银压力计的示值进行温度、重力加速度修正。4.1.1.2 电源.直流电源;b.交流电源。电源的性能指标应满足校准设备和高度测试仪器的要求。4.1.1.3 读数记录装置a数字电压表$b.联校检测装置。4.1.1.4 其它设备.数字式气压汁gb.真空泵sC.温度计,d.可调管路开关se微压调节稽。4. 1. 2 检查测试仪器按第3.3条的规定,憧查高度测试仪器。4. 1. 3 电路配套根据飞机改装电气原理图进行校准测量电路的配套。4. 1. 4 调整校准设备调整并检查愤准设备,使其满足校准要求。4. 1. 5 联接电路相管路根据飞机玫装电气原理图正确地联接电路
7、和管路,应当注意za当高度传感器的放曼状态对其输出有影响时,应使其尽量符合装机状态sb.如果高度测试仪器为高度速度组合式的,应将它的总压接管嘴与静压接管嘴连通,以免损坏速度测量组件。4. 1. 6 预热按校准设备和高度测试仪器技术文件规定的时间.对它们通电预热。3 H86136.2-87 4. 1. 7 气密性检查将高度传感器(包括校准管路系统)疏空到校准的上限值,待压力稳定后,观察测试仪器的输出,不应有影响校准精度的明显变化。4.2 校准调试4. 2. 1 调整零点和上眼点调整高度测试仪器的零点和上限点,使其满足校准要求.调整完毕,在校准实验的过程中不允许再作调整,否则,愤准实验应重新进行。
8、4. 2. 2 预校准将高度测试仪器的输入压力从校准的下限值开始,均匀地疏空到校准的上限值,再均匀地返回到下限值。如此反复12次,观察测试仪器的输出,应跟随输入压力连续正常地变化。否则,要对高度测试仪器进行检查和调整,使其符号要求。4. 3 校准4. 3. 1 选取校准点根据总则h第4.3. 1条所规定的原则,考虑到气压式高度测试仪器实际特性非线性较大,推荐按下述原则选取校准点a.在校准范围内非等问隔地选取校准点,在非线性较大区间内,校准点应适当地多取几点gb.对于已作了非线性修正、输入输出特性非线性较小的高度测试仪器,可以等问隔地选取校准点;c.对于分段输出的高度测试仪器,每个分段般应至少选
9、取6个校准点根据巳选定的校准点对应的高度值,查对标准大气表或按公式计算,得到诸校准点对应的大气压力值,并记入校准数据记录表内(见总则附录E中的表E2、下同)0当标准器具有气压高度显示功能啡,不必再作诸校准点大气压力值的查对或计算工作。4. 3. 2 确定循环次数按总则第4.3.2条的原则确定校准实验的循环次数。a.当选取自个校准点时,校准实验不得少于三个循环,队当选取I1个校准点时,校准实验不得少于两个循环;c.在保证校准数据容量不少于33的条件下(正反行程的校准点要尽量对应重合).校准实验允许只作一个循环。4. 3. 3 校准实验a.从校准的下限值开始,按己选定的校准点的顺序,平稳地逐点疏空
10、至校准的上限值,在每一个愤准点上,待压力稳定后读数并作记录(正行程川然后,再从校准的上限值,回校歪IJ校准的下限值,并逐点读数、记录(反行程勺,完成使准实验的一个完整循环.b.校准实验中,无论是疏空还是增加压力,均应平稳、均匀,尽量避免出现超调。如果出现超调现象,则应坷相反方向多返回一段,然后再准确地调至校准点值。4 c.校准实验应根据己确定的循环次数,并按本条a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连续进行d.如果校准的高度低于实验室所处的气压高度时,应向高度测试仪器加压。H86136.2-87 e对于电位计输出的高度测试仪器,在校准时允许轻敲或施加频率为100Hz.加速度为O. IgO. 3g的蜂鸣振动。f.校
11、J府中应尽量避免由于过失或条件意外改变(如机械冲击、外界振动等)而造成的错误读数和记录。校准人员通过观察和判断,对确认是由上述原因而出现的含有粗大误差的校准数据,应补作个循环(在校准实验时发现)或予以剔除(在数据处理时发现)。4. 4 处理校准数据4. 4. 1 数据处理原则按总则第4.4. 1条所确立的原则,推荐采用依据最小二乘原理的回归一逼近法或直接逼近法来处理校准数据(见总则h第4.4.1.1条和l第4.4.1.2条10完成校准数据的处理后,应给出下述结果a.反映高度测试仪器校准特性的拟合多项式hZbJ = b.校准精度t-.4. 4. 2 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和数字修约a.多项式系数b,
12、(i口,1 , 2 ,M)的计算结果,一律保留五位有效数字,b.楼准精度A的计算结果,一律保留-位或两位有效数字gc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未位应按GB1.1-81 编写标准的一般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修约(见4总则附录0)。4. 5 完成校准文件校准工作的最后,应按总则第4.5条的规定和要求.整理、填写测试仪器校准记录表(附计算机处理打印结果)。完成校准文件是校准卫作结束的标志。5 核准有效期根据总则第5章的规定,高度测试仪器的校准有效期为36个月。校准有效期目校准文件发出之日起计算。5 HBS13S.2-87 附录A标准压高公式(参考件)在大气温度T随气压高度H作线性变化的假设下,大气压力PH与气压
13、高度H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6 当H.豆11000m时(包括负高度) 当11000mH;20000m时,当20000mH.30000m时,L,. H,_ fo PH = Po(l十元一一)-;r:苟:3 PH =PElfttHU叫,L ,(H - 20000) PH二P,(l十一一T一一)-,-:-. 上述公式中采用的诸常数名称、数值和单位均见表A1.HB6136. 2 - 87 表AI符号常数名称P 标准海平面大气压力To 标准海平面大气温度8 标准重力加速度R 干空气比气体常数p H二1I000m处的大气压力L. H运1I000m时的温度梯度T HIIOOOm处的大气温度p H20000m处的大气压力L, 2 X 10mH运3X 10m 时的温度梯度附加说明.本标准由航空工业部第三C一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航空工业部第六三O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赵锡发、赵巧玉。数值及单位101. 3333 KP. 288. 150 K 9.80365 m/s 287.05287 m2/k s 22.631978 KPa 0.00650 k/m 216.650 K 5.47486 KPa O. 001 k/m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