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7-06-27发布HB 6136. 8-87 1988-01-01 态)校准规范角空工太11.:,1、ijt; 试仪器(姿认试飞准性乱中华人民共和中华人民共和业准试飞测试仪器(静态)HB 6136. 8-87 姿态角本规范适用于试飞前姿态角测试仪器的静态校准和试飞过程中的定期校准。姿态角测试仪器的校准,是指由姿态角传感器、信号调节器、数据采集器和记录器等环节配套组成测试系统的楼准。本规范是试飞测试仪器(静态)校准系列规程的-部分,并与HB6136.1-871试飞测试仪器(静态)校准规范总贝IJ)配套使用回1 校准原理飞机的姿态角测量,通常是根据姿态角传感器两自由度定位陀螺的定轴性或物理摆
2、的摆性,在机上建立一个地垂线(水平面基准,与机体输进行比较,由姿态角测试仪器得到与水平面相对转角对应的输出值,由此实现对飞机俯仰角和倾斜角的测量。姿态角测试仪器的静态校准,就是根据上述测量原理,在实验室以转台代替机体,传感器与转台刚性团联;测量轴平行台面且垂商或平行于水平转轴。借助改变转台台面的倾斜角度,模拟飞机姿态的变化,测量对应于各俯仰角相倾斜角的输出值,从而获得姿态角测试仪器的输入输出特性。姿态角参数的名称、符号、极性和单位,接HBO-93-80飞机专业技术量符号和GB3102. 1-82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队规定如下z芋号参数名称符号单li7. 极性l 俯仰角。( ) (度)飞机抬头为
3、正2 倾斜角Y n (度) 飞机右倾为止2 校准工作的依据姿态角测试仪器的校准,应以总则第2章规定的试飞测试技术艾件为依据ga.试飞测试任务节pb. -机改装技术条件,已测量参数编程表。航空工业部19870627发布1988-0101实施1 H局636.8 - 51 3 校准.件3. 1 环填;11件姿态角测试仪器校准时的环填条件,应符合4总则第3.1条的规定。a校准时的环境条件,般情况下是指当地的实际大气条件。b.对在当地实际条件下校准的结果有异议时,则应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进行校准.正常试验大气条件2温度1535 .C 相对湿度20%80% 气压84106KPa c.如果佼准设备对丁,作环
4、境另有严格要求,则应以设备技术条件为准,以确保校准设备的测量精确度。d.校准设备若在超过其技术条件的环境下工作时,校准数据应按设备说瞬书进行相应的修正。3. 2 穰准设备姿态角测试仪器的校准设备包括za标准器事b电源,c读数记录装置$d.其它设备。校准姿态角测试仪器使用的设备应满足单则第3.2条的要求。3. 2. 1 设备精度校准设备基本误差的综合,不应超过被校姿态角测试仪器基本误差的三分之一.校准设备基本误差A标,相披校姿态角测试仪器基本误差A仪罐,一般可按方和根法进行综合曰3. 2.2 测量范围校准设备的测量范围,应为被校姿态角测试仪器校准范围的l5倍。3. 2. 3 检定要求使用的校准设
5、备必须经过周期检定,且应具有未超期的检定合格证。3. 3 测试仪器2 姿态角测试仪器包括ga.姿态角传感器(垂直陀螺或陀螺平台、摆锤式倾斜角传感器等), b信号调节器,c数据采集器sd.记录器(光学示波器、磁带记录器), e其它(电源、电桥盒等。被校姿态角测试仪器应符合总则第3.3条的规定。HB6136. 8 - 87 3. 3. 1 J;卡观姿态角测试仪器的外观应完整,不应有影响性能的锈蚀和损伤。3. 3. 2标i姿态角测试仪器应有标明仪器型号、编号、测量范围、精度及电行方向等必要标记。3. 3. 3 技术文件姿态角测试仪器应备有说明书、履历书等有关技术文件。3. 3. 4 捡定要求姿态角测
6、试仪器应具有来超期的椅定合格证U3.4 校准人员姿态角测试仪器校准人员应符合总则第3.4条规定的要求口4 校准工作程序4. 1 校准准备4. 1. 1 选剧校准设备按第3.2条的要求,选用姿态角测试仪器的校准设备。4.1.1.1 标准器a转台双辅或1辅hb.光学倾斜仪。4.1.1.2 电惊自陀螺电源e电压和频率的标称值且稳定度,应满足被校准姿态角陀螺传感器的性能要求b通用电源电国币1频率的标称值及稳定度.!啧符合校准设备及姿态角测试仪器的要求。4.1.1.3 读数记录装J!:a数字电压表gb.联校憧测装置;4. 1. 1.4 其它设备安装支架,其形位公差,应满足校准精度的要求。4. 1. 2
7、检查测试仪器按第3.3条的规定,检查姿态角测试仪器e4. 1. 3 电路配套根据飞机改装电气原理图进行校准测量也路的配套。4. 1. 4 渭辖校准设备利用光学倾斜仪凋罄转台台面,使其处于水平位胃G不水平度应满足转台的使用要求阳校准要求。4. 1. 5 安装测试仪器4.1.5.1 垂直陀螺传感器的安装3 HB6136.8-87 JjJ专mt架将陀螺何感器(或陀螺于台,r,射性地附联在转TYtfl制L壳体仁飞行1号响的标记应按F应坝注:收忧z乱。校I(E俯1月1角时.附阐北方向ti与转介/k平轴垂主主Fb.校准倾斜角肘,沿东西万户1且可转台J.Kf制平行u4.1.5.2 摆锯式倾斜角传感器吻安装摆
8、悻式倾斜绢传感器刚惜地回联在转台台i页上.使其测量轴与转ft水4轴方向一致为验证传感斟安装lIJiI南性,tI(俯111(戎倾斜角h户j转动白面咽观察倾斜(或俯仰角的输出.应特应要求。4. 1日联接11准线路根据机改装电气肺、理圈和校准i挂备接线圆暇接较准线路-4. 1. 7 预热按使用说明i5规定的预热时间,对校准段备和被校姿态角测以仪器通电预热。4. 2 校准调试4. 2. 1 周辖卡点和战限占接通电源.姿态角洲以仪器处j稳定f:状态均,位南f点和校准极限点的输出(俯仰通道和倾斜通道),调鞍*点何增益,fJ! J主符合要求。调整完毕,I中I在实验的过硅t不允的冉Wi剧稽。j叫IJ,使准实验
9、所草新进行。4. 2. 2 阳l特准a 按照俯仰俏的中m范围.平f草地转41fff!自l捕归转角,由夺他呈上限但有1I叫IlJllli,冉1.;泣零旺。相此反复1-2次,观察仪器的输血恒.应跟随输入角度的政变而连续、H常封.变化。仔则,应检查栩调整测试仪器,f克战符合耍求囚b转台绕证自:轴转动90到.投本条a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倾斜角的IFl饨f!七4. 3 校准4. 3. 1 选取校准点根据忌、mlJ)第1., 1条所规定的原则!号虑到姿1号开flWJ 仪碎的实际特性基本上是线刊的,推梓在本主市范围内等问隔地选取校准任将所选校准J:11fJi汪的角度!血,记人叮;可CI Hdl记止tJ的(见
10、总则附录E的itfE9.!、同), 4. 3. 2 确定liIJJ平次组根据白、则P第4,3. :策的规足,在校准数据点总数N小fJ,于33的原则卡,确定校?在恬11次数。a校准点取日点(1 1个陀准数据)时,校准实验循环次数不得少于二次gb.校I!f,古取11点(21个校准粒据)ut .校lfI实验循环次数不得-J两次,c 在i.itH止于世准数据点J总数N习;二LtM(Ir、反行也取点J斗量卓合)时,校附实验允t711个1瑞环n4. 4. 3 校准实验a. t!lr IfJ校ft4 HB6136. 8 - 87 4直唱昏壳体上的飞行方向标记,按实验宰-内设置的地理方位标志,fE南北方向放置
11、。根据选定的俯仰角校准点顺序,使转台绕水1轴铃动.依次给出台面转角,由零值至上限值p再由上限值阿校豆苓待输出艳、IEIJ啕读!f1岳阳附点的输出白,并入祖h式仪器校准记录表内。再使转台台面反方向转动,依次给出白面转角,由不伯至下限值s再由F限值回校至军匠,按上述方法和Jt骤,完成姿态角测试仪器在俯仰角校准范围内愤准实验的一个循环eb.倾斜角校准仪器壳体上的飞行方向标记,按实验事l句改段的地理!LEL标志电转向东西方向放宵。根据选定的倾斜角愤准点顺序.按倒1m角校准的步骤利IT法咆完成姿态角测试仪器在倾斜角校准范围内校准实验的个循环。C.校准实验应根据已确定的循巧、民数,并按本条函、b规定的步骤
12、和h法连续逃行囚d.校准实验时应平稳跑转动白面,避免,M现坦调u若发牛超调.mi应|句榈反方|司返问一个角度,冉准确地转至校准角度值。e校1ft数据应逐点记录。在每个校准循环中,姿态角校准上限和I-F限的校准值,分别记录一次z岑点的校准值应记录三次。f对于电位计输出的姿态角传感器,校准时,允许轻敲或施加频率为100Hz、加注度为O. IgO. 3g的蜂鸣振动。g校准中应尽量避免由于过失或条件意外改变(归机械冲自1i、外界报iiJ等而造成的错误读数和记录。校准人员通过观察和判断,对确认是由上述原因而出现含有粗大误洼的校附数据,应补作A个循环(在校准实验时发现)成f以剔除(在数据处理时发碗)。4.
13、 4 处理校准数据根据4总则第4.4条规定的肺、国Ij币11法处理姿态角测试仪器的校时t数据。4. 4. 1 数据处理原则本规范推荐来用依据最小二乘原理的回归逼近法或协庄摆iM近法处理楼准数据(见且则第4.1. 1条。完成较准敖掘的处理Jfi哎给H-1:述结束=a.反映姿态测试仪器较准特性的拟台多项式主=三b,扒b.校准精度飞4.4. 2 t十算结呆的有炖数子和轨(修约a.多项式系数b,的计算纳果,律保阳五1fT.有效数字;b.校精确度J的u1:算约果.律保留位或两位有放数字sc汁营7结果的有效数F征:ft应按6日1.1-81 编写标准的般规定3的有关规定进行修约(见总则附注D) 4.5 完成校准文件5 H861 36.8-87 校准工作的最后,应按4总则第4.5条的规定和要求.整理并填写测试仪器校准记录表(附计算机处理好印结果完成校准文件是校准工作结束的标志。5 校准奇效期6 根据()总则第5章的规定,姿态角测试仪器校准的有效期为3-6个月.校准有效期自校准文件发出之日起计算。附加说明:本标准由航空工业部第三。一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航空工业部第六三C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映雨、孙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