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109-2015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pdf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252270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84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SL 109-2015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SL 109-2015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SL 109-2015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SL 109-2015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SL 109-2015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93. 160 P 57 S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109-2015 替代SL109-95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farmland drainage experiment 2015-02-16发布2015-05-16实施1-3飞飞磕睡F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叫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农田排水试验规范)2015年第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农田排水试验规范)CSL 109-2015)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标准名称农田排水试验规范标准编号SL 109-2015 水利部2015年2月16日四 .品. 目

2、。吕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修订SL109-95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本标准共7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一一总则;一一排水试验站建设与排水试验设计;-一确定作物耐涝渍与耐盐碱试验;二一田间排水工程技术试验;一一田间排水水管理试验;一一排水设计参数测定及作物、环境因素观测;二一资料整编与试验报告的编写。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一补充了涝渍兼治试验;一一补充了控制排水试验;将原规范的盐碱地区确定排水标准的作物耐盐、耐碱试验,盐碱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试验,盐渍地区雨季(或灌概期)地下水位回落速度试验,进行整合充实后更名为作物耐盐碱试验;一

3、将原规范的田间排水工程规格布局及结构功能试验一章的各节内容,按照明沟排水试验、暗管排水试验、鼠道排水试验、井排井灌试验、组合排水试验的分类进行归井,取消了双层排水规格布局试验,更改章名为田间排水工程技术试验;一一将原规范的排水水质测定进行充实后,更名为农田排水对承世区水质影响试验,归并到田间排水水管理试验的内容中;啕将饱和水力传导度测定、给水度测定、压力传导度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合并为土壤水力参数测定。本标准为全文推荐。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一一-SL109-95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本标准主编单位:

4、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西安理工大学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振中王修贵王少丽俞双恩王友贞陈子平罗孰黄介生李娜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赵竟成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于爱华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自广路二条2号;邮政编码:100053;电话:010 -63204565;电子邮箱:bzhmwr. gov. cn),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咱目次l 总则2 排水试验站建设与排

5、水试验设计22. 1 排水试验站建设 2 2. 2 排水试验设计43 确定作物耐涝渍与耐盐碱试验63. 1 一般规定63. 2 作物耐淹试验 6 3. 3 作物耐渍试验 7 3. 4 涝谈兼治试验103. 5 作物耐盐碱试验114 田间排水工程技术试验144. 1 一般规定 14 4. 2 明沟排水试验144. 3 暗管排水试验174.4 鼠道排水试验204. 5 井排井灌试验214. 6 组合排水试验225 田间排水水管理试验245. 1 一般规定 24 5. 2 早作排水水管理试验245. 3 稻田排水水管理试验265. 4 井排井灌区水管理试验 27 5. 5 排水再利用试验275. 6

6、 控制排水试验295. 7 农田排水对承泄区水质影响试验296 排水设计参数测定及作物、环境因素观测32 6. 1 土壤水力参数测运326. 2 土壤理化性质及排出水水质测寇336. 3 作物耕作栽培状况、生育动态及产址的观测记载336.4 气象及田间小气候观测 34 7 资料整编与试验报告的编写.7.1 一般规定7.2 资料整理与整编367.3 资料分析 37 7.4 试验报告的编写37附录A作物淹水试验方法和测坑、测筒及测环的技术要求39附录B控制排水试验方法及技术要求41附录C饱和土壤水运动参数测定方法43附录D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法49标准用词说明50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51条文说

7、明53 1总则1. 0.1 为统一农田排水试验技术要求,提高农田排水技术水平,确保试验成果准确、可靠、先进和实用,制定本标准。1. O. 2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中为确定设计标准、设计参数、田间排水系统规格布局、水管理等而开展的试验。1. o. 3 确定农田排水试验项目应符合下列条件:1 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农田排水工程的建设和排水管理以及提高农田排水科学技术水平服务。2 充分考虑当地条件,掌握国内外成熟技术及最新成果,使试验研究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3 试验项目要有明确的目的、实施方案和试验年限。4 具备必要的试验场地、试验设施、设备、技术力量和试验经费。1. O.

8、4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GB/T 24672 喷灌用金属薄壁管及管件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SL 4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1. O. 5 农田排水试验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l -咽2 排水试验站建设与排水试验设计2. 1 排水试验站建设2. 1. 1 排水试验站的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排水试验站应根据农田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要设立,并宜与灌溉试验站相结合,应按长期使用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2 排水试验站应有独立的场地,包括试验区(小区、大田、保护区等)和办公区。3 根据试验研究、资料收集和示范推广的需要,排水试验

9、站可在专用试验区之外设置若干个数据采集点或试验示范区。2. 1. 2 排水试验站应具备开展下列工作的能力:1 基础性和应用性的排水试验研究。2 为解决当地生产中存在的排水问题开展的专项试验研究。3 农田排水技术的推广、转化、示范与培训工作。4 试验站所在区域涝渍灾害或盐碱化危害及其相关数据的采集。2. 1. 3 建立排水试验站时,应根据试验的任务和要求,合理选址。1 试验场内的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水文地质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条件,应具有代表性。2 试验场不宜靠近水库、河道、湖泊、铁路、公路、居民区、高大建筑物以及对试验有影响的工厂和污染源。试验场周围如有房屋、围墙、树林等障碍物,试验场边界线

10、距最高障碍物的距离不应小于障碍物高度的5倍。3 应有可靠的灌溉水源和排水出路。4 供电、供水应有保证,交通和通信便利。2. 1. 4 排水试验站的场地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1 试验区的面积不少于lhm2,应与办公、生活区分开。2 2 试验区内的地面宜平坦,J:壤结构及其肥力应均匀一致。试验区内的设施建设和平整土地,不宜扰乱原有土壤结构。3 测坑、测筒应建在专用试验区内。大田试验应设置在与测坑、测筒条件基本相同的生产田块内。4 试验区应有独立的灌溉、排水系统和完整的水量控制、量测设施,灌j既、排水系统应符合GB50288的要求,暗管排水系统应符合SL4的要求。5 试验站的道路布设应满足生产、生活、

11、田间管理和试验观测的需要,并避免影响试验场区内的农田小气候。2. 1. 5 排水试验站的设施配备应包括下列内容:1 办公区应有办公室、试验室、资料室、库房及必要的生活设施。2 试验区应由i则坑、测筒等专用排水试验设施、大田试验区、气象场等组成。3 实验室应配备能进行上壤、水质及作物等方面常规指标测定的仪器设备。4 生产器具应包括农业机械、生产工具、维修设备与器材。2. 1. 6 排水试验站应配备具有农田水利、农学、土壤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2. 1. 7 排水试验站应搜集所在区域的基本资料,应包括F列内容:1 历年气象资料。2 地形及地物资料。3 地下水与水文地质资料。4 土壤资料。5 水质资

12、料。6 涝、渍、盐碱化资料。7 水利设施现状及发展规划。8 农业耕作制度、农作物产量及对农田排水的要求。9 社会经济状况。3 -10 其他土壤、地质勘探调查和试验资料等。2.2排水试验设计2.2.1 开展排水试验前,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试验委托单位下达的试验任务书,编制试验设计书。2.2.2 试验设计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试验背景与目标:项目名称、试验目的、试验期限、试验内容以及预期成果等。2 试验处理设计:包括供试作物、处理方案(试验因素、水平)、重复区数目以及试验区(田间、小区、测坑、测筒等)的布置。3 试验方法:实现试验目标及处理所采用的设施、设备及控制手段等。4 实施方案:不同处理方

13、案的具体控制指标及范围。5 灌溉排水措施:不同试验区的灌溉、排水措施,灌溉排水的计量手段。6 观测内容与方法:观测指标、时间、频次和观测手段。7 仪器、设备、材料清单。应对试验站的现有设施、设备和材料进行详细的清点、测试,提出购置、新建、改造、维修方案和计划。8 试验人员的分工和职责。试验观测负责人、日常观测人、临时观测人及其分工,对所需聘请的人员提出方案。9 经费预算。结合市场情况和价格水平,提出经费预算方案。2.2.3 试验处理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 所研究的主要因素和技术措施应有代表性和针对性。2 在满足试验要求的前提下,处理数应最少。3 同一试验内容的各处理之间,除主要研究因素外,其他

14、条件应保持一致。4 处理间的差异应明显,应包括最高与最低两种极端情况4 , 的处理。5 对研究排水规律或探求因素间定量关系的试验,应进行3年以上的连续试验。2.2.4 在田间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应安排大田试验作为验证和补充,其处理数可适当减少;排水有关参数的田间测定,可安排室内试验作为补充。2.2.5 田间排水试验的处理,均应重复进行。小区试验不得少于2个重复,测坑或测筒不得少于3个重复。2.2.6 试验对照区的安排应遵循下列原则:1 对照区应不受试验区工程设施的影响,其水利条件应能代表原型。2 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应与试验区相一致。2.2.7 不同试验处理区之间应设置缓冲区,其宽度不小于相

15、邻两处理排水设施间距的平均值。若受条件限制难以设置缓冲区时,应采取防止水力干扰的隔离措施。5 回.3 确定作物耐涝渍与耐盐碱试验3. 1一般规定3. 1. 1 按照区域特点农田排水试验应确定作物耐涝渍和耐盐碱的能力。3. 1. 2 试验通常在测筒、测坑或小区内进行,应进行大田试验验证方可应用于生产。3.2作物耐淹试验3.2.1 试验目的:测定作物在各生育阶段淹水程度(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建立作物淹水程度与产量的关系,为确定除涝排水设计标准提供依据。3.2.2 旱作物耐淹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试验设计:应按生育阶段、淹水深度与淹水历时的不同组合进行设计。应包括下列

16、内容:1)应根据试验地区气象、水文条件及测试作物的耐淹敏感特性,选取23个生育阶段进行耐淹试验。2)对选定的各生育阶段,应最少选定4个不同的耐淹深度进行试验。对于矮轩作物,可按株高的1/4、2/4、3/4、4/4安排;对于高秤作物,应以当地最大可能的淹水深度为其上限值,以此为基数,参照上述矮秤作物的模式,确定试验淹水深度。3)淹水历时应选定4个以上不同的延续时间。4)在作物非淹水期可按当地常规灌排制度进行控制。2 试验方法:采用测筒原位淹水法与测筒移位淹水法进行试验,见附录A.1节。条件具备时,部分淹水试验可安排在小区或测坑内进行。3 测筒、测坑装置应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见附录6 问&A.2节

17、。4 观测项目及要求:1)淹水期间,每日8时与20时应观测及调控淹水深度(控制精度:l:lmm)并观测淹水水温。有条件的试验站应观测淹水期间的水质变化。2)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淹水前1d和淹水结束时观测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如根、茎、叶、株高等生理形态指标,下同),淹水结束后间隔35d加测1次,连续加测23次;收获时进行考种、测产。3.2.3 水稻淹水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试验设计:参见3.2.2条1款。2 试验方法:1)采用测筒法进行试验时,参见附录A.1节。2)在有田间排水工程的大田进行试验时,可采用测环法,见附录A.3节。3)淹水结束时,及时排降至水稻适宜水层深度。3 观测项目:1)每

18、日8时、14时和20时观测淹水深度和水温。2)有条件时,在淹水初、中、末期监测淹水水体氮、磷浓度和含氧量。3)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淹水前1d和淹水结束时观测作物生长发育状况,淹水期间加测12次,淹水结束后间隔35d加测1次,连续加测23次;收获时进行考种、测产。3.3作物耐渍试验3.3.1 试验目的:测定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不向受渍程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不同渍水程度与产量的关系,为确定排渍设计标准及排水管理提供依据。3.3.2 旱作物耐渣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7 8 1 试验设计:1)以地F水埋深作控制指标的试验处理:按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设定35个不同的地下水位控制埋深。2)以次降雨

19、后地下水回落速度作控制指标的试验处理:针对作物的渍害敏感期或容易产生渍害的时段,设定35个不同的雨后地下水回落至控制埋深的时间。3)以一定时期的地下水位连续动态作控制指标:选择35个具有不同排水能力的田块,或在已建田间地下排水工程的田块,选择35个距排水沟(暗管)不同距离的测点,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统计累计超标准水深CSEWx)值。2 试验方法:1)以地下水埋深或一次降雨后地下水回落速度作控制指标的耐渍试验,应以测坑或测筒试验为主,田间试验作补充。2)以地下水连续动态作控制指标的耐愤试验,应以田间试验为主,测坑试验作补充。3)田间试验可结合排水沟(暗管)规格或结构功能试验或专设的排渍试验小区进

20、行,根据排水沟(暗管)布设情况设定观测井。观测断面设在沟道(暗管)长L的1/2处,观测井位可按排水沟(暗管)间距B的1/2、1/4、1/8及靠近排水沟(暗管)1m处布设,需要进行排水模拟计算的,根据具体情况增设观测井。3 观测项目及要求:1)地下水位:采用测坑或测筒试验时,应装设专门的地下水位监测井,田间试验的监测井埋设在选定的观测点上,雨后排水的前23d,每天观测地下水位23次,以后每天观测1次,直至排水出流停止,正常情况每5d观测1次,观测的具体时间每天应相同。2)非饱和带土壤水势:在需要分析排水(或降雨入渗)-, 过程中土壤水运动状态时,应设置张力计量测剖面。3)土壤剖面含水率:在需要分

21、析不同渍水情况和不同排水条件下土壤中水、气关系时,应进行士壤剖面含水率的量测。雨后3d每天观测1次,其他时间可每5d观测1次。4)作物生育状况及产量:受渍前ld和受渍结束时观测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受渍期间加测12次,受渍结束后间隔35d加测1次,连续23次;收获时进行考种、测产。如土壤理化性状:受渍始末分别测定根系活动层土壤的盐及亚铁、锯等有毒物质含量,测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三相比及土壤肥力指标等。6)水质:对排水中的氮、磷等进行分析,取样不少于3次,时间为出流前期、中期和后期。3.3.3 水稻耐渍试验应包括F列内容:1 试验设计:1)水稻适宜渗漏强度试验t在水稻淹灌期(分粟至乳熟)设定35个渗

22、漏强度进行试验。2)晒田期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试验:在分费末期根据当地丰产灌排试验成果,设定35个地下水位F降速度进行试验。3)黄熟期控制地下水位降速试验z应根据收割机械对土地承载力及下田时间的要求,设定35个地下水位降速进行试验。2 试验方法:1)水稻淹灌期适宜渗漏强度试验:可采用测坑试验法,也可在封闭的、有独立排水出口的小区内进行。2)水稻晒田与黄熟期排水试验:宜以测坑试验为主,田间试验作补充。3 观测项目及要求:9 1)稻田渗漏强度:利用测坑进行试验时,应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观测与调整排水量;试验小区测试时,应每天定时观测与调整排水茧,以维持设定的渗漏强度。2)地下水位:在晒田或黄熟排水期

23、,每天8时观测地下水位,至田面复水或水稻收割前结束。3)土壤含水率:从晒田次日起至复水前或从黄熟落干排水次日起至收割前,每天定时测定非饱和层士壤的含水率。4)水稻生育状态及产量:受渍前1d和受渍结束时观测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受渍期间加测12次,受渍结束后间隔35d加测1次,连续加测23次;收获时进行考种、测产。5)土壤理化性状:收割后测定土壤中的亚铁、锤、有机质、氮、磷含量,晒田前后测定氧化还原电位。6)水质:对地下排水的氮、磷进行分析,每个生育阶段应测定23次。3.4 j劳渍兼治试验3.4.1 试验目的:测定作物在潢渍综合作用F涝渍影响程度与产量的关系,为确定涝渍兼治排水设计标准及排水水管理提

24、供依据。3.4.2 试验设计:1 以作物淹水后到地面水排除并且地下水位降低到适宜埋深的排水时间(涝渍综合时间)作控制指标的试验处理,按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设定35个不同的涝渍综合时间。2 以作物淹水后排水到根系活动层的土壤含水率达到适宜含水率的时间(排水总时间)作控制指标的试验处理,针对作物对涝渍敏感期或容易产生前渍的时段,设定35个不同的排水总时间。3 以一定时期的地面水深和地下水位连续动态(SFEWx)10 -作控制指标的试验处理:选择35个具有不同排水能力的田块,或在测坑(或测筒)中设置35个不同的淹水深度、淹水时间和地F水降落速度的组合,统计SFEWx值。4 上述试验应以测坑或测筒试验为

25、主,田间试验作补充。3.4.3 观测项目及要求应符合3.2节、3.3节的有关规定。3.5 作物耐盐碱试验3.5.1 作物耐盐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土壤含盐量可按土壤中可搭盐含量的百分数表示,也可采用土壤饱和浸提液电导率或水士比5: 1的士样浸提液电导率表示。2 试验处理设计:应针对研究地区不同盐、渍土类型,进行各种主要作物的耐盐试验。若受条件限制,可对主要的盐渍土类型设定35个含盐量水平进行试验。3 试验方法:应采用田间试验和筒栽试验或在盐搭液中种子发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1)田间试验:应选定符合试验处理的含盐水平的田块进行。划定的观测小区面积为14m2,按010cm、1020cm、20 30

26、cm、30 50cm、50 70cm、70 100cm分层观测土层可溶盐含量。2)筒栽试验:所采用的测筒面积宜大于O.5m2,筒内盛土深度O.81. Om,筒的下部设2025cm的反滤层并在其中埋设排水装置。试验土壤宜用研究区土壤,按试验处理设计的含盐成分和含盐量人工配制并充分搅拌均匀后再接一定密度装填。3)在盐恪液中种子发芽试验用玻璃皿放在恒温箱中进行,发芽皿应加盖,杜绝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侵入溶液,试验溶液宜直接从试验区土壤中提取制备。4 观测项目及要求:1)土壤可溶盐含量:田间试验法应在每年灌溉和降雨季11 节的始末各测定1次土壤剖面可榕盐含量,其值可用8大离子含量和电导率两种指标表示。2)

27、土壤含水率:测点和量测时间应与土壤可溶盐含量的量测要求相同。3)灌溉水量及灌概水质。4)作物缺苗率。5)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3.5.2 作物耐碱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苏打碱化土壤的碱性指标以土壤珞液的pH值、土壤碱化度和阳离子交换量(CEC)表示;碳酸镜碱士的碱性指标以土壤榕液的pH值和镜交换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表示。2 作物耐碱试验的处理设计及试验方法除人工配制盐分使用碳酸盐外,其他执行3.5.1条2款和3款的规定。3 观测项目及要求:1)田间试验法应在每年灌溉(降雨)季节的始末各测定1次土壤碱化度、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提取液的pH值。2)其他测试内容参见3.5.1条4款。3.5.3

28、 盐碱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试验方法2在选定试区开挖一条排水沟,沟深为试验最大地下水控制深度的1.2倍,在排水沟两侧(或其一侧)距沟不同距离处设置45个定位观测点,进行地下水动态及土壤含盐量的观测。2 观测项目及要求:12 1)地下水位:每5d观测1次。2)土壤可溶盐含量:土壤取样点应在每一观测井周围1m2范围内,取样深度1m,按O10cm、1030cm、3060cm、60100cm的间隔,分成4层分别取样,取样时间为封冻前和春季第一次灌水前。3)每年春季灌水前测定1次地下水的水质。-4 3.5.4 盐渍地区雨季(或灌溉期)地下水位回落速度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试验方法:

29、本试验应在具有23个不同规格的田间排水沟(暗管)系统的田块进行,观测断面设在排水沟(暗管)长度L的1/2处,观测井位可按排水沟(暗管)间距B的1/2、1/4、1/8、1/16及靠近沟(暗管)1m处布设。2 试验田块的灌概制度应是当地实施效果最好的灌溉制度。3 观测项目及要求同3.5.3条2款。13 4 田间排水工程技术试验4. 1一般规定4. 1. 1 田间排水工程技术试验分为明沟排水试验、暗管排水试验、鼠道排水试验、井排井灌试验和组合排水试验等。4. 1. 2 田间排水工程技术试验应在大田进行,试验田块及其周边的地形、士壤、水文地质、灌溉排水条件、作物种植结梅等,应在当地具有代表性。4. 1

30、. 3 田间排水工程技术的选择应具有先进性,并且经济、实用,易于推广。4.2明沟排水试验4.2.1 明沟排水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试验目的:针对确定的排水标准和当地条件,进行不同田间排水沟深度与间距组合的试验和分析,为田间排水工程设计提供依据。2 明沟排水试验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试验田块长度应大于明沟间距的3倍。2)每一种布局的明沟排水试验小区,应布设3条排水明沟。3)排水明沟不同间距或深度的若干个试验小区应按对比因子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3 明沟排水试验处理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4 1)防治渍害的排水明沟试验深度应根据所采用的排渍标准确定。采用一次降雨后地下水动态或地下水位连续动态作控

31、制指标时,排水明沟上游端深度等于作物正常生长防渍要求控制地下水埋深加剩余水头值,同时考虑排清水深要求分析确定。采用地下水埋深作控制- 指标时,排水明沟深度等于雨季作物允许地下水位埋深加工作水头。若进行两种排水明沟深度的对比试验,另一个排水明沟的深度应大于上述确定值,其差值宜为2030cm。2)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明沟上游端深度为临界深度加剩余水头值。若进行两种排水明沟深度的对比试验,另一试验排水明沟深度为临界深度加2倍剩余水头值。3)对一个排水明沟深度应取3个问距进行对比试验。间距B值可采用公式计算或根据经验值确定,其他两个问距分别为1.5B和O.75B。4)除涝排水明沟的排水试验处理设计可参照并

32、简化治渍的做法,其沟深由通过涝水流量的大小确定。4 地F水位观测断面应设在排水明沟长度L的1/2处。明沟排水试验的观测井位可设在距排水明沟边1m、排水沟管间距B的1/16,1/8、1/4、1/2等五处。需要设置辅助观测断面时,可在L/4及3L/4两处布设,观测井位及井数可参照上述规定设置,也可适当减少。对照区应布设观测井12个。5 观测项目、方法及要求见表4.2.104.2.2 明沟边坡防拥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明沟边坡防胡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边坡防胡试验应在过水流量、断面形式和土壤理化性质有代表性的明沟上进行,还应针对不同的土壤质地和地下水位状况分别进行试验。2)试验段长度不应小于50

33、m,并应在两个坡面对应布置。同一沟上的同一防胡措施的不同处理段应随机布置。3)进行防胡组合措施试验前,应先对选定的措施进行单项试验,后进行组合试验。4)防胡试验前应对试验区土壤物理性质按土层分别进行测定。测定项目包括:抗剪强度(排水抗剪和不排水抗剪)、内摩擦角、膨胀系数、分散性、液限、塑限、15 颗粒组成、不均匀系数、水力传导度等。测定土层深度应不小于试验沟的深度。排水沟的坡角和溢出线处的土壤物理性质应单独测定。表4.2.1田间排水明沟规格布局试验观测项目、方法及要求试区类型观泪项目及汩点结视方法观测要求l地下水位(在已正常情况下5d观测l布设的观测井观测,自记水位计、测次,雨前(或灌水前)加

34、必要时可增设l临时监绳、计时器测1次,排水期每天观测测井)23次在测试断面安三出流期间每天观测3次,2.排水流量(在排角棍、梯形堪、结3次重复,取平均值。在旱地水沟的出口处娃im) 水槽进行测量测流的同时,应观调B/2 处观测井的地下7.K位元自记雨量计时,每半3.降雨量或灌水结常规方法日记录1次降雨量。混水量按次分别记录在排水径流汇集元自记雨量计时,每半4.地表排水径流茧入沟处设置量水设备进行观测日记录1次径流量1.晒回或收割前排水的观测内容同旱地1项、2项2淹灌期定点测量环测法或水田渗同时测量田面水层厚度渗漏强度,测点布设漏仪及排水沟水位高程。7.K田与观测井井位相同每隔5d测址1次在排水

35、径流汇集元自记雨盐计时,每半3.地表排水径流量人沟处设置量水设日记录1次径流量备进行观测除分别同旱地或水田外,应增加.测定的盐类根据需要确1.土壤剖面含盐结参照6.2.4条定,测含盐茧的同时需测(测点在地下水位观测定剖面土壤含水率井邻近处盐碱地2.排水沟的排水水参照6.2.5条质(沟出口处取样)3.地下水水质测定仅测定地下水矿化度,取样时应把原贮于观测井(自地下水位观测井取中的水排除,待观测井中样)进入新鲜水时再取样分析注:土壤理化性状、作物生理形态、考种、气象及田间小气候观测等均执行第6章的规定。16 吗2 明沟边坡防胡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适宜断面型式试验。2)边坡加固方式和材料试验。3

36、)疏干边坡技术试验。4)生物固坡和组合固坡技术试验。3 明沟边坡防胡试验处理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择适宜断面型式试验:宜布设不同边坡系数断面和复式断面的对比试验。2)加固方式及材料试验:应根据当地条件选用透水混凝士板、砂(士)袋、砂卵石、砌石以及用稳定性客土换填等护坡方式进行对比试验。3)疏干边坡技术试验:宜布设暗管截渗疏干、砂滤料垫层导渗、土工织物反滤导渗等措施的对比试验和组合试验。4)生物固坡试验:宜选适于当地条件的灌木品种、草种及栽植方法进行对比试验。4 明沟边坡防胡试验观测项目与要求:1)观测项目:边坡位移、塌坡士方量、沟道淤积量、地下水浸润线及出溢水头、冻土层深度、冻融时边坡土壤

37、含水率。2)观测要求:边坡位移在雨季和冻融期应每5d观测1次,其他时间应每10d观测1次。冻土层深度应从冻结开始每10d观测1次。地下水浸润线及出溢水头,在排水期应每天观测1次,冻融期应每3d测定边坡土壤含水率1次。4.3暗管排水试验4.3.1 暗管排水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试验目的:针对确定的排水标准和当地条件,进行不同田间吸水管深度与间距组合的试验和分析,为田间暗管排水工程17 设计提供依据。2 试验区设计的一般规定:1)试验田块长度应大于暗管间距的3倍。2)相同规格布局的单个试验小区内应有34条暗管,其埋深和坡降应保持一致。中间的12条暗管为主要观测对象。3)排水暗管不同间距或深度的若

38、干个试验小区应按对比因子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其坡降与管道规格也应保持一致。3 试验处理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防治渍害地区排水暗管试验深度应根据所采用的排渍标准确定。采用一次降雨后地下水降速或地下水位连续动态作控制指标时,暗管深度等于作物正常生长防渍要求控制地下水埋深加剩余水头值。采用地下水埋深作控制指标时,暗管深度等于雨季作物允许地下水位埋深加剩余水头。若进行不同暗管深度的对比试验,暗管深度级差值宜为2030cm。2)防治盐碱化地区的排水暗管深度为临界深度加剩余水头值。若进行不同暗管深度的对比试验,暗管深度的级差值取2倍剩余水头值。3)若进行不同暗管间距试验,同一种暗管深度应取3个以上间距进

39、行对比。间距B值可采用公式计算或根据经验值确定,间距的级差值宜为士B/4士B/2o4 地下水位观测断面应设置在排水暗管长度的1/2处,观测井位可布设在距暗管O.4m、暗管间距B的1/8、1/4、1/2等4处。若间距B小于L/8,在B/4处的一眼观测井可不设。需要设置辅助观测断面时,可设在L/4及3L/4两处,其观测井位及井数可参照上述规定设置,也可适当减少。对照区应布设观测井12个。5 观测项目、方法及要求参见表4.2.1018 咱4.3.2 暗管选型及结构性能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试验目的:对各类暗管结构性能进行检验,测试不同管型、管材和外包裹滤料的排水性能及使用寿命,为选择符合当地条件、

40、经济适用的管型、管材与外包裹滤料提供依据。2 当测试管材或管型较多并需进行优选时,宜先进行室内水力性能试验初选,对初选管型(或管材)再进行力学试验,在符合标准要求后,进行现场试验,最后进行综合分析比较。3 暗管输水时沿程水头损失的测定可参照GB/T24672的规定执行。4 排水暗管外包滤料应反滤性能好、渗透性能强和不淤堵。5 室内测定单一土工织物外包滤料的透水和防淤性能可在渗透仪上进行。主要观测项目为:不同工作水头下的排水流量,透过土工布的流失土壤颗粒重量,停留在土工布内部的土壤重量。6 室内测定排水暗管(含外包滤料)的综合水力性能,可在渗流仪上(或渗流试验箱内)进行。暗管加滤料试样可保持原有

41、管状或展开呈片状与试验用土体紧密结合设置。主要观测项目为:进流、出流部位和管滤层上、下(或内、外)的测压水头、不同工作水头下的排水流量、排砂量及管内淤积量。7 暗管(含外包裹滤料)综合水力性能可通过进口阻抗HJqe和进口水头损失比He/Ht进行评价。比值愈低,暗管(含滤料)的综合水力性能愈好。其中,qe为透过滤料和管壁进入暗管的单位面积排水渗流量(m/s),He为进水部位测压水头和滤料土体交接面上测压水头的差值(m),Ht为进、出流部位测压水头的差值(m)。8 暗管力学性能应在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中随机抽样进行测定。主要测试项目为:扰冲、抗压、抗磨、抗拉伸强度和耐老化、耐腐蚀性能等。9 暗管(含外

42、包滤料)水力性能的田间试验可结合田间排水暗管规格布局试验进行,按本条7款的要求进行功能评价,此19 外还应测量暗管排砂量和淤积量。观测项目及要求见表4.2.1。4.4鼠道排水试验4.4.1 鼠道排水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试验目的:探讨鼠道不同规格布局的排水效果,为鼠道排水规划设计提供依据。2 鼠道排水试验区的布设原则同4.2.1条2款。每一试验小区应不少于3条鼠道。不同处理试验小区间应设置缓冲区。3 试验处理设计:1)鼠道深度应根据排水任务和鼠道犁的塑孔深度确定。浅鼠道洞深范围为O.350. 5m,可选12个试验深度;中、深鼠道排水系统,可选最大塑孔深度及适当小于该深度的另一值。2)鼠道间距

43、应根据士质、洞深、排水量确定。可参考经验值选定。对一个洞深选定23个间距进行排水效果的对比试验。4 地下水位观测断面应设在鼠道长度L的1/2处。鼠道间距B5m时,在测试鼠道的一侧0.4m、B/2处设观测井;鼠道间距B5m时,观测井布设可参照4.2.1条4款,井数可相应减少。4.4.2 鼠道结构及功能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试验目的:通过适宜修建鼠道的土质、不同鼠道施工土壤含水率、施工季节及鼠道出口衔接型式等试验,选定适于当地条件的鼠道结构型式及施工技术。2 适宜修建鼠道土质试验:在拟修建鼠道地区有代表性的不同土质的田块,设立试验区,观测洞体成形状况(如洞体周围裂缝、刀缝变化等)、洞体稳定性、通

44、水后运行状况及使用寿命等,确定适宜开挖鼠道的土质条件。3 鼠道施工适宜土壤含水率试验:鼠道施工时土壤含水率指表土含水率与鼠道洞体部位土壤含水率两个值。应测定施工机20 咱械下田操作的允许最大表层土壤含水率值,在此基础上选择23个洞体部位土壤含水率进行开挖试验,可取土壤含水率为70%90%田间持水率值作为试验中值,上、F取两个边值,级差为10%20%。观测洞体成形、洞体稳定及使用耐久性,选定适于鼠道施工的土壤含水率。4 *-早轮作区鼠道适宜施工季节试验:作物换茬季节(即在种稻前或种旱作前)对鼠道施工的成洞率、排水效果、使用寿命等进行对比试验,选定适宜施工季节。5 鼠道断面形状的试验:在不同土质和

45、地下水动态的试验小区中进行不同断面形状鼠道的排水性能及使用耐久性的对比试验,选定适于当地条件和控制要求的洞形。6 鼠道洞口掏造与控制试验:通过在鼠道出口端装接不同管材和长度的排水管的对比试验,观测排水出流及使用耐久性,选定插接管管材及长度。同时,应对洞口控制问门的设置进行对比试验,可进行单洞控制、联洞控制的同验,观测鼠道运行状况,确定适宜控制方式。7 观测内容:鼠道成洞形状、洞体结构、进口阻力值re、鼠道洞体变形、淤积量及使用寿命等。4.5井排井灌试验4.5.1 试验目的:探求适宜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防治旱、涝、碱要求的井型和井群的平面布置型式。4.5.2 试验前应收集水文地质资料,测定各含水

46、层的给水度、水力传导度、越层补给系数、压力传导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有需要和可能时应测定弱透水层的有关参数。4.5.3 试验区选定原则:井排井灌试验区选定除应遵循第2章的有关条款外,还应考虑下列内容:1 试验区应选择在水文地质条件已查清、抽水含水层与潜水有良好的水力联系,且有一定数量可开采地下水资源的地区。2 地下水水质应符合灌溉要求。21 3 应设置承压水位(水头)和潜水位动态观测井。4.5.4 井型试验的内容:应对不同型式水井的抽水效果进行对比,观测单井出水量、地下水位降深、水跃值、挟沙量等。4.5.5 井群的平面布置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试验处理设计:应根据拟定的群井开采量、工作制度和试验区

47、水文地质条件及有关参数,用群井抽水计算公式计算理论井距,根据当地条件确定2个选用值。布设2个群井试验区,每一群井试验区内井数应不少于4个。2 观测网点布设:1)测试田块应设在试验井群中部。地下水位观测井设在抽水井对角联线上,按抽水井对角联线长度S的1/2、1/4、1/8布设3个观测井。2)从承压含水层抽水时,应设置承压水位(水头)潜水位动态观测井。3)在地下水位观测井附近应布设土壤含水率、盐分观测剖面。3 观测项目和要求:1)地下水位:抽水期及雨后应每天观测23次,其他时间应每5d观测1次。2)水井出水量及抽水时间。3)水井出水的水质:每年高水位期及低水位期应各测1次。4)土壤剖面含盐量:每年在雨季或灌概期开始和结束时应各观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SL水利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