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2545.1-2008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第1部分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pdf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255157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5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2545.1-2008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第1部分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GB T 12545.1-2008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第1部分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GB T 12545.1-2008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第1部分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GB T 12545.1-2008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第1部分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GB T 12545.1-2008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第1部分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43020T 40 鳕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54512008代替GBT 125451200l,部分代替GBT 125452200l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第1部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Measurement methods of fuel consumption for automobiles-Part 1:Measurement methods of fuel consumption for passenger cars2008-12-31发布 2009-07-0 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发布局厶萏施员刖 置GBT 12545120

2、08GBT 12545+4或+6,则在该车辆上进行另一次试验。两次试验后,如果: 壁型塑盟重型蔓型号集拿苫笔笔夔;型磐量皇查幽+4或+6(1 5)制造厂申报综合值 。 。则将制造厂的申报综合值作为型式试验值。5324,3如果按两次测量计算的综合平均值得到的结果仍+4或+6,则在该车辆上进行一次最终确认试验。将三次试验的测量计算结果的综合平均值作为型式试验值。5325多次试验过程中不允许对发动机或车辆作任何改动或调整。5326燃料消耗量型式试验结果报告的格式见附录A。533调整燃料消耗量的计算5331 也可采用统计量针对全国城市的市区和市郊进行调整。调整燃料消耗量的计算应根据特定城市的市区和市郊

3、行驶里程比例以及市区和市郊行驶过程中制动、加速、减速和怠速行驶的强度和比例而设定相应的调整因子。53311 市区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A应根据对特定城市的市区驾驶状况调查统计得出。53312市郊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B应根据对特定城市的市郊驾驶状况调查统计得出。53313市区行驶里程比例调整因子x应根据对特定城市的市区行驶里程分配调查统计得出。53,31,4市郊行驶里程比例调整因子为1一X。5332调整燃料消耗量的计算:EC_=ECNEDc_EcEXA+FCNEDC Etrr)C(1一X)B (1 6)式中:FC*调整后的燃料消耗量;FCNDcECE理论市区燃料消耗量;FC。一。m理论市郊燃料消耗量;

4、A市区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B市郊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x市区燃料消耗量计算的试验里程分配比例。6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61 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既可在测功机上进行,也可在道路上进行。611车辆试验质量车辆试验质量为整车整备质量加上180 kg,当车辆的50载质量大于180 kg时,则车辆试验质量为车辆整车整备质量加上50的载质量(包括测量人员和仪器的质量)。612载荷分布6121 对于M。类车辆,载荷的质心应位于前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的中点。6122对于最多两排座椅的车辆,载荷的质心应位于前排外侧座倚R点连线的中点。6123对于多于两排座椅的车辆,最初的180 kg载荷的质心应位于前排外侧座椅R

5、点连线的中点,5GBT 1254512008附加载荷的质心应位于车辆中心线上,且应在前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中点和第二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中点之间。6124对于N。类车辆,附加载荷(指试验总载荷减去测量仪器和人员的质量)的质心应位于车辆货厢的中心。613变速器6131如果车辆在最高挡(n)时的最大速度超过130 kmh,则只能使用该挡位进行燃料消耗量的测定。6132如果在(n-1)挡的最大速度超过130 kmh,而n挡的最大速度仅为120 kmh,则120 kmh的试验应在(n 1)挡进行,但制造厂可要求120 kmh的燃料消耗i在(n-1)挡和n挡同时测定,条件是用rt挡时应满足624的要求。62

6、道路试验621 道路条件和气象条件6211道路应干燥,路面可有湿的痕迹,但不应有任何积水。6212平均风速小于3 ms,阵风不应超过5 ms。622在第一次测量之前,车辆应进行充分的预热,并达到正常工作条件。在每次测量之前,车辆应在试验道路上以尽可能接近试验速度的速度(该速度在任何情况下与试验速度相差不应大于5)行驶至少5 km,以保持温度稳定。在铡量燃料消耗量时,若速度变化超过士5,冷却液、机油和燃油温度变化不应超过3。623测量用试验道路测量路段的长度应至少2 km,可是封闭的环形路(测量路程必须为完整的环形路),也可是平直路(试验在两个方向上进行)。试验道路应保证车辆按规定等速稳定行驶,

7、路面应保持良好状态,在试验道路上任意的两点之间的纵向坡度不应超过+2。6,24为了确定在规定速度时的燃料消耗量,应至少在低于或等于规定速度时进行两次试验,并在至少等于或高于规定速度时进行另两次试验,但应满足下面规定的误差。在每次试验行驶期间,速度误差为2 kmh。每次试验的平均速度与试验规定速度之差不应超过2 kmh。625使用式(2)和式(3)计算每次试验行程的燃料消耗量。626指定速度的燃料消耗量应按624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试验数据用线性回归法来计算。在试验道路上的两个方向上进行试验时,应分别记录在每个方向上获得的值。6精度一K、医i面i二虿一C式中:C。在y。速度时测量的燃料消耗量;e。在

8、V。速度时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出的燃料消耗量;c在指定速度V时,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出的燃料消耗量y。t指定速度;y,i时的实际速度;矿平均速度,矿一圣堡;一一试验次数K由表l给出。磊一1一nGBT 1254512008为了使置信度达到95,燃料消耗里的精度应达到3。为了得到此精度,可增加试验次数。燃料消耗量测量精度由下式计算:表1 K值n 4 5 6 7 8 9 10 12 14 16 18 20K 430 318 278 2S7 245 Z37 231 ZZ3 Z18 215 Z12 210627如果在平均速度等于指定速度-05 kmh时测量燃料消耗量,可用获得的试验数据的平均值计算规定速度下的燃

9、料消耗量。628试验结果的校正6281 为了与标准条件相一致,使用下式对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范围内确定的燃料消耗量值进行校正:CtK7Ct (18)式中:Ct一标准条件下的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100千米(L100 km);c_t在试验环境条件下测量的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i00千米(LIOO km);K 7校正系数。K 7一番1+K。(t-to)+等筹堕(告)(19)式中:Rn试验速度条件下的滚动阻力5R。o试验速度下的空气动力阻力5Rt总行使阻力一RR+RAEno;f一试验期间的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K。一一滚动阻力相对温度的校正系数,采用值为:36IO_3; r试验条件下的空气密度;所

10、一一标准条件下的空气密度,肌一1189 kgm3。6282 R。,R。和R,值ph制造厂提供,如果得不到这些值,经制造厂同意,也可采用附录C中给出的值。6283如果在等速试验时,当环境条件变化超过2或07 kPa时,则在确定燃料消耗量和试验精度值之前采用公式(18)和公式(19)进行校正。63测功机试验631测功机的特性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632试验室的条件应能调整,以便车辆在润滑油、冷却液和燃油的温度同在道路上用同一速度行驶时的温度范围相一致的正常运行条件下进行试验。该温度范围是基于制造厂使用结构类似的发动机车辆在道路试验期间事先收集的数据,并进行确认后得到的。633车辆准备6331 车辆的

11、装载质量应与在道路上试验时相同。6332驱动轮轮胎应符合4。3规定。6333将车辆停在测功机上进行以下检查:a)车辆的纵向中心对称平面是否与一个或多个滚筒轴线垂直;b)车辆的固定系统不应增加驱动轮的载荷。6334车辆一旦达到试验温度,就应以接近试验速度的速度在测功机上行驶足够长的距离,以便调节辅助冷却装置来保证车辆温度的稳定性。该阶段持续时间不应低于5 rain。GBT 1254512008634试验程序6341按适当的试验速度和611规定的试验质量根据C5I2规定设定测功机,以达到总的道路行驶阻力。测量行驶距离不应少于2 km。试验时,速度变化幅度不大于05 kmh,此时,可断开惯性装置。至

12、少应进行4次测量。6345根据情况采用624627的规定。635在试验报告中记录测功机型号。64试验结果记录在试验报告中。234,333666A1A2A3A3A4A5A6A7A8A9A10A11A12厂牌(制造厂的商品名称)附录A(规范性附录)综合燃料消耗量试验结果报告最大尺寸:A4(210 mmx297 ram)GBT 1254512008型式和商品的一般叙述:型式的识别方法,标在车辆部件单独技术总成上1上述标识的位置车辆类别”:制造厂名称和地址总装厂的地址整车整备质量最大设计总质量额定载客数:A124A125A126A127车身型式:驱动轮:前、后、44发动机发动机型式发动机排量供油系统:

13、化油器喷射”制造厂推荐的燃料L最大功率:kW增压装置:有无”点火系统:压燃传统点火或电子点火”A13变速器A131A132A133一挡二挡三挡变速器型式:手动自动速比数总速比3A134主传动速比A14轮胎 型号:受载下滚动周长A15润滑剂四挡五挡超速挡尺寸:充气压力 kPa1)划掉不适用者。2)按GBT15089的定义。3)总速比指发动机在转速为1 000 rrain时的道路车速(单位为kmh)和车辆基准质量载荷下,轮胎滚动周长计算得到的各挡的速比。9123222AAAGBT 1254512008A151厂牌A152型号A16行驶阻力A161行驶阻力的确定方法:滑行法A162滑行法试验报告、计

14、算报告或其他相关资料的复印件A17试验结果A171 cO。排放量A1711 CO:排放量(市区)A1712 CO。排放量(市郊)A1713 CO。排放量(综合)A。172燃料消耗量A1721 燃料消耗量(市区)A1722燃料消耗量(市郊)A1723燃料消耗量(综合)A173 用调整因子调整后的燃料消耗量A1731 燃料消耗量(市区):A17,32 燃料消耗量(市郊):A1733 燃料消耗量(综合)TA174调整因子A1741 市区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AA1742市郊燃料消耗量调整因子:BA1743市区行驶比例调整因子:xA18负责试验的机构A19A20A21A22A2310试验报告日期试验报告

15、编号地点日期签名gkmgkmgkmL100 kmL100 kmL100 kmL100 kmL100 kmL100 kmGBT 1254512008附录B(规范性附录)底盘测功机特性本附录规定了用于测量模拟城市循环时排放和燃料消耗量及确定等速燃料消耗量的测功机特性。B1术语在本附录中应采用下列术语:Pt总行驶阻力(在道路上或测功机上);P。被测功机功率吸收装置吸收的指示功率;Pf一一测功机的摩擦损失;P。被测功机吸收的功率,P。一Pf+P,;P。被滚动阻力吸收的功率。等速时,在测功机上可使用下列公式:PTPR+P。一PR+Pf+P (B1)B11测功机特性测功机可有一个或两个能耦合的转鼓。前转鼓

16、用来驱动功率吸收装置、惯量模拟装置和速度、行驶距离的测量装置。测功机应满足下列条件:a) 当速度等于或高于50 kmh时,应稳定模拟总行驶阻力,精度为3。b) 在选定速度下时,将选定的吸收功率保持稳定,精度为1。c)当速度高于10 kmh时,速度测量误差范围不超过05 kmh,行驶距离测量误差不超过03。所有驾驶员辅助装置的运行,应满足GB 183523 2005规定的循环公差内。d) 当测量燃料消耗量时,应能同时启动燃料消耗量、行驶距离和所用时问的测量装置。e) 当测量等速燃料消耗量时,为了获得更好的速度显示,可通过车辆来驱动速度和行驶距离的记录仪。B2测功机的标定B21 吸收功率包括摩擦功

17、率和吸收装置吸收的功率。测功机的转动速度要高于试验的最大转动速度,然后断开驱动装置,被驱动的滚筒旋转速度降低,滚筒的动能被功率吸收装置和摩擦吸收。采用此方法不用考虑滚筒有无载荷时内部摩擦的变化以及当后滚筒自由时的摩擦。可确定出在任何速度时,指示功率(P,)和吸收功率(P。)之比。该比值可用来评价某段时间内由测功机摩擦吸收的功率并在不同时间,或同型号不同测功机上模拟产生相同的总行驶阻力。B22标定在速度为50 kmh时指示功率(只)与所对应的吸收功率(P。)。B221如果还未进行滚筒旋转速度的测量,则应进行此测量。为此目的可使用五轮仪、转速表或其他装置进行测量。B222将车辆停放在测功机上或采用

18、另一种方法起动测功机。B223使用惯性飞轮或者使用考虑惯性级别的所有其他模拟惯性系统。B224以50 kmh的速度起动测功机。B225记录指示功率(P)。B226将测功机的速度提高到60 kmh。11GBT 1254512008B227B228B229B2210B2211脱开测功机的起动装置。记录测功机从55 kmh45 kmh时减速的时间。采用另一不同的值来调节功率吸收装置。重复B224B229规定的程序,直到达到道路上所采用的功率范围。使用下列公式计算吸收功率:P。一些堂2 00二0t堡j式中:P。吸收功率,单位为千瓦(kw);M当量惯量,单位为千克(kg)(如果滚筒未耦合,不考虑自由后滚

19、筒的惯量);y-初始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55 kinh=1528 ms);v:最终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45 kmh一1250 ms);f速度由55 kmh下降到45 kmh时滚筒减速的时间。B2212确定速度为50 kmh时指示功率(P,)与在同一速度下吸收功率(P。)的关系。图B1 50 kmh时指示功率(P,)与吸收功率(PI)的关系B2213每个惯性级别重复进行B223、B2212规定的程序。B23对在其他速度时指示功率(P,)和所对应的吸收功率(P。)的标定:对选定的其他速度,重复进行B22规定的程序。B3测功机上试验车辆总功率的确定测功机上试验车辆总功率等于滚筒吸收功

20、率和测功机吸收功率之和。采用减速法或扭矩测量法来确定总功率。附录C(规范性附录)车辆总行驶阻力的确定和测功机的标定GBT 1254512008C1目的本附录的目的是规定了车辆在等速精度为土2下确定总行驶阻力的测量方法,并在测功机上以3的精度模拟该阻力。C2道路条件试验道路应呈水平,且应具有足够的长度进行以下规定的测量,其纵向坡度不应超过15。c3环境条件C31试验期问,平均风速应小于3 ms,阵风速度不大于5 ms,侧向风分量不大于2 m5。风速测量位置应高出路面07 m。c32试验道路应干燥。c33标准条件大气压力:Ho一100 kPa;温度:To=293 K(20)。C331空气密度:用公

21、式(1)汁算试验期间的空气密度与标准条件下空气密度的相对误差不应超过75。C332环境条件:c3321环境温度应在5(278 K)和35(308 K)之间,大气压力应在91 kPa和104 kPa之间。相对温度应低于95。C3322经制造厂同意,试验可在环境温度最低到1时进行,此时,可采用5温度的校正系数。C4车辆准备C41磨合车辆应处在正常行驶状态并已经正确调整,至少已经磨合3 000 km。轮胎应与车辆同时磨合或者胎面花纹深度应保持初始花纹深度的5090。C42检查检查以下项目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车轮、车轮装饰件、轮胎(商标、型号、压力)、前轴几何形状、制动器调整(消除附加阻力)、前后桥

22、润滑、车辆悬架和姿态的调整等等。C43试验准备工作C431 试验车辆载荷为整车整备质量加上100 kg。载荷的质一iX,应位于前排外侧座椅R点连线的中点,在测功机上测量燃料消耗量时,确定模拟等速90kmh和120kmh的总行驶阻力,应该按611规定的车辆质量进行计算。C432在道路上进行试验时,车窗要关闭。关闭所有的空调系统的阀门和前照灯。C433车辆应清洁。C434在试验之前,车辆应保持其正常运转温度。1 3GBT 1254512008C5测量方法c51 空挡减速期间能量的变化C5,1,1总行驶阻力的确定C5111测量仪的精度时间和速度测量误差范围应分别小于01 s和4-05 kmh。c51

23、12试验程序c51121 车辆加速直到大于5 kmh的速度,并在此速度时开始测量。c51122将变速器处在空挡位置。C51123当车辆速度从V。一V+AV(kmh)到V,一VAV(kmh)时,测量减速时间t。式中取指示速度50 kmh,AV10 kmh。c 5j;24从相反方向进行同一试验,并确定t。C51125将t。和t:两个时间进行平均即为T,。1三C51126重复这些试验直到T一土:t的平均值的统计精度小于或等于2(P2)。 ”ii统计精度按下式计算:P 2等半式中:由表C1给出的系数;s一标准偏孙一耋等;V t=1 “ n为试验次数。表C1(C1)I ” 4 5 6 7 8 9 10

24、1l 1Z 13 14 15I。 32 28 26 25 24 2 3 23 22 22 22 2 2 2 2l忑t 16 125 106 094 085 0 77 073 066 064 O61 059 0 57C51127用下式计算功率: P一MVzxV500T式中:P功率,单位为千瓦(kw);V试验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y与速度y相减得到的速度之差,单位为米每秒(ms);T时间,单位为秒(s);M一试验车辆质量,单位为千克(kg)。C51128用下列公式校正道路上确定的总行驶阻力,以便使其与标准环境条件下的总行驶阻力相同。PTtKPT*t (C,3)K一是1+K。(t-to)+孥(

25、了Po)14(C4)GBT 1254512008式中:Rn一一速度为v时的滚动阻力;RAER0速度为v时的空气动力阻力;Rt总行驶阻力,R一一RR+Rzno;Kn滚动阻力的温度校正系数,应采用的值为3610一c;f试验期间的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标准环境温度为20;P一 试验条件下的空气密度;风标准条件(20,100 kPa)时的空气密度。R。Rr和R。Rr的比值可由制造厂提供。如果得不到该比值,经制造厂同意也可采用下式计算的滚动阻力和总行驶阻力的比值:RRRTaM+b (C5)式中:M车辆质量,单位为千克(虹);n和6一为每一速度所对应的系数,规定按表C2。表c2V(kinh) b

26、20 7 2410。 0 8230 12510 4 06740 15910 0 5450 186】0 4 D4290 171104 021120 15710 4 014C512测功机的调整该程序的目的是在给定速度下在测功机上模拟总行驶阻力。C5121测量仪器的精度测量仪器应与在道路上试验使用的仪器相同。C5122试验程序C51221将车辆放置在测功机上。C51222调整驱动轮轮胎压力(冷态),使其达到测功机要求的值。C51223调整测功机的当量惯量。C51224使车辆和测功机稳定在其工作温度下。C51225按C5112要求进行操作(TV包括C51124和C51_125),使用当量惯量(J)下的

27、试验车辆质量代替式(c2)中的试验车辆质量(M)。C51226为重现C51128的校正总行驶阻力,应调整功率吸收装置,并注意道路上车辆质量和当量惯量(D下的试验车辆质量之间的差别。只须用下式计算出空挡时,速度U减至V,的已校正的平均时间值,并在测功机上重现此值。T一等而1 (C6)C51227确定由测功机吸收功率P。,以便在不同时间或在同一型号不同测功机上使用一辆车辆产生同一总行驶阻力。】5GBT 1254512008c52等速时扭矩的测量方法c521道路上总扭矩的测量c5211测量仪器的精度扭矩测量仪器的精度应为2,速度误差范围不应超过05 kmh。C5212试验程序C52121将车辆加速到

28、选定的速度V。C52122在至少20 s内记录扭矩c(f)和速度。数据采集系统得到的扭矩误差为土l N1TI,速度误差为土02 kmh。C52123测量期间,速度和扭矩的变化系数(标准偏差除以平均值)不应超过2。从相距最远为1 S的等距离取样点开始计算标准偏差。如果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应增加测量时间直到达到要求为止。c52124由下式计算平均扭矩c。:c。一斯。c(f)出 (C7)C52125从两个方向各进行三次同样试验。在标准速度下,从获得的6个值中确定平均扭矩。如果平均速度与标准速度相差超过l kmh,应采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平均扭矩。C52126如果需要建立一条总行驶阻力曲线,则应由至少等距的

29、7个速度获得的扭矩值计算该曲线。在某一标准速度下的数据点可由速度一扭矩坐标来表示。C52127使用下式校正在道路上确定的平均扭矩cT,并使其与标准环境条件相同:CT#一K CTwi (C8)式中:K同C51128。c522测功机的特性和调整C5221测量仪器的精度测量仪器应与在道路上使用的相同。c5222试验程序C52221进行C51221C51224规定的操作。C52222为了对功率吸收装置进行不同的调整,进行C52121c52124规定的操作。C52223为了获得已全部校正的道路行驶扭矩,调整功率吸收装置,该扭矩已在C52127中计算。C52224进行C51127规定的操作。C53陀螺平台

30、法测量减速度C531 道路上平均吸收功率的测量C5311测量仪器的精度减速度测量仪器的精度应为1。测量车辆倾斜角的误差小于士1,时问测量误差小于01 S,速度测量误差为土05 kmh。C5312试验程序C53121 当陀螺平台放置在车辆上时,在进行第二次调整时,有必要在一参考水平面上确定陀螺平台的倾斜角(a。)。C53122在试验之前,使陀螺轴线呈垂直状,车辆放在一参考水平面上。C53123车辆加速达到至少大于试验速度V+5 kmh的速度。c53124使变速器置于空挡。C53125测量减速时间t和v+5 kmh与y一5 kmh之间轴线的位移。C53126为避免因地球旋转而引起的平台漂移,按C5

31、3122规定操作完成的时间应尽可能短。】6GBT 1254512008C53127用下式计算相应于速度V的平均减速度?,一f如)一g c。sm)-(C9)式中:元在道路的一个方向上,速度y时的平均减速度,V+5 kmh到V一5 kmh时的减速时间;(f)一一时间t内记录的减速度;g981 ms2;a()一一陀螺轴线相对于垂直线的偏移。c53128在道路的另一方向进行同样的试验,重复C5得到死值。c53129计算平均值只: It=半3121C53126规定的操作就可(C10)C531210进行一定次数的试验,以便使平均值i一土孑。的统计精度P2。用下式计算统计精度: P一!loon(C11)0n

32、 y式中:由表C1中给出的系数;n一一进行试验的次数;标准偏卦一掣。C5312”计算平均吸收力。FMi式中:M道路上车辆的实际质量。C531212在道路上确定的平均吸收力应采用下式进行校正:Ft聋KF_t (C1 2)式中:K 按式(c4)计算。C532测功机的调整C5,3,21测量仪器的精度所使用的测功机应符合B1和B2的规定。C5+322试验程序C53221 根据附录B中规定的特性,在给定速度下确定测功机的吸收力F。等速时,用下式计算总吸收力F。F。一F+只 (C13)式中:F,由滚筒上驱动轴施加的滚动力;FlF:一F,F。应等于在道路上确定的平均校正力(见C531212)只一FtF,(C

33、14)(C15)1 7GBT 1254512008C53222为计算F。,有必要了解滚动力F。,与Ft的差值。如果测功机只有一个直径超过15in的滚筒,则在选定速度下的滚动力F。可是由制造厂指定的道路试验时(见c51128)的滚动力值乘以驱动轴质量与车辆总质量之比得出的值。如果测功机有两个滚筒或者有一个直径小于15 m的滚筒,则在对应于测功机上的选定速度测量滚动力F,变速器置空挡。使滚筒达到选定速度,用一测量误差小于2的测量仪器测量滚动力。c53223当F,值不确定时,最好在测功机上采用空挡时的减速方法。以高于10 kmh的速度使车辆达到选定的速度。让车辆减速,变速器置空挡,连续记录减速度&o

34、dt。用下式计算总阻力F。Ft一专警式中:J测功机惯量与车辆(变速器置空挡)旋转质量惯量之和;R滚筒半径;m角速度。改变测功机的载荷,重复上述规定的操作,直到:F:一F#t。在同一型号车辆上进行其他试验,记录测功机的吸收功率(P。)。C54变量法C5 41经制造厂同意,试验车辆总行驶阻力可用下式计算:P。=11(n。M+b。)式中:P。总行驶阻力,单位为千瓦(kw);M试验车辆质量,单位为千克(b);n。和6。与速度有关的系数,见表C3。表C3(C1 6)(C17)v(kmh) d0 b。50 2 13X10 3 06340 1 60103 03230 1 14X10卅 01420 0 731

35、03 004C5,4,2除乘用车外,当车辆质量大于1 700 kg时,用上面公式得出的阻力应乘以系数13,而不是11。C543使用C51(空挡减速)或C52(扭矩测量)规定的一种方法调整测功机。C55经试验部门和制造厂同意,可采用其他能保证相应精度的测功机的标定方法。18附录D(资料性附录)检查机械惯量以外的其他惯量GBT 1254512008D1 目的本附录规定了检查模拟测功机的总惯量能否圆满地实现运转循环中的各工况要求的方法。D2原理D21建立工作方程由于测功机滚筒的旋转速度是变化的,滚筒表面的力可用下列公式确定:FIX yIM7+F1 (D1)式中:F滚筒表面的力;J测功机的总惯量(与车

36、辆当量惯量相等,见GB 1835232005附录c);f。测功机的机械质量惯量;y滚筒表面的切向加速度;F,惯性力。总惯量用下列公式确定:J一。+鲁 (D2)式中:k可用传统方法计算或测量;F。可在测功机上测量;y可用滚筒的圆周速度测量。总惯量(J)是由大于或等于试验循环获得的值进行加速或减速试验时确定的。D22计算总惯量时允许的误差试验和计算方法应保证确定总惯量的相对误差小于2。D3技术要求D31 模拟总惯量f在下述限值内应同惯性当量(见GB 183523 2005附录c)理论值一样。D311每个瞬时值在理论值的5以内。D312每次循环计算出的平均值在理论值的2以内。D32对于装有手动变速器

37、的车辆,由D311给出的限值在起动的1 s内及换挡的2 s内可放宽至士50。D4检查程序D41检查按GB 183523-2005规定的工况循环试验进行。D42如果能达到D3的规定且瞬时加速度至少大于或小于理论循环程序中得到的加速度值的3倍时,则不必按D3规定检查。1 9GBT 1254512008D5技术说明建立工作方程的说明。D5t道路上力的平衡c。一K,一。dd最q_K:弦。警+K。M打+K,F。rD52带有机械模拟惯量的测功机上力的平衡C。一K1h警+甄案訾r,+K。F一K1h警+K。册。+K3F(D4)D53 带有非机械模拟惯量的测功机上力的平衡cK1Jr,警+K“譬争。+是r,)+K

38、如,一K1J r】d。O:1+K;(IM7+Flh+K正r,(D,5)式中:C。发动机在道路上的扭矩5Cm发动机在特有机械模拟惯量测功机上的扭矩;C。发动机在带有电模拟惯量测功机上的扭矩;Jn一一车辆传动系传到驱动轮上的惯性矩;J非驱动轮的惯性矩;JR。带有机械模拟惯性的测功机惯性矩;JR。带有电模拟惯量测功机的机械惯性矩;M车辆在道路上的质量;卜 带有机械模拟惯量测功机的当量惯量;h带有电模拟惯量试验台的机械惯量;F。等速时的合力;C。电模拟惯量的合扭矩;F1电模拟惯量的合力;TdO,驱动轮的角加速度;孥非驱动轮的角加速度;!警一魄性机械测功机的角加速度;Tdwe惯性电测功机的角加速度;y线性加速度;r,一驱动轮承载时的半径;rz非驱动轮承载时的半径;R。机械惯性测功机滚筒半径;R。电惯性测功机滚筒半径;K。根据齿轮速比及传动系部件的惯量和效率决定的系数;K:传动比nn效率;K。传动比效率。20假设将两种型式的测功机(D52及D53)做成一样,则:K3(IMy+F1)ylK。XIy7式中:J=k+粤。GBT 1254512008Z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