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3977-2012 1 5 000 1 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255465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3977-2012 1 5 000 1 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GB T 13977-2012 1 5 000 1 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GB T 13977-2012 1 5 000 1 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GB T 13977-2012 1 5 000 1 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GB T 13977-2012 1 5 000 1 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每昌ICS 07.040 A77 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GB/T 13977-2012 代替GB/T13977-1992 : 5 000 1 : 1 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aerophotogrammetric field work of 1 : 5 000 1 : 10 000 topographic maps 2012-10-01实施201206-29发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艺革均TN飞怡,P如时-hdwhwm呵h际货苟GB/T 13977-2012 目次前言.I引言. . 11 l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总则4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2 5 基础控制点测量.6 6 像片控制测量7 固定比例尺像片图测图188 像片调绘.21 9 图边拼接、检查验收和成果上交.33 附录A(规范性附录)航线网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估算36附录B(规范性附录)R值表.39附录c(规范性附录)基础控制点标石规格及埋设图.40 附录D(规范性附录)控制像片整饰格式.41 附录E(规范性附录)检查角允许误差限差表42附录F(规范性附录)调绘像片整饰格式u附录G(规范性附录)地形图上军事设施和国家保密单位的表示规定.44 GB/T 13977-2012 目IJ1=1 本标准按照GB/T1. 1-2009

3、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13977-1992( 1 : 5 000、1: 1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本标准与GB/T13977-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一一增加了标准的适用范围;一一增加了9个规范性引用文件;一一调整了地形图的规格中的内容;修改了调绘的内容。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国庆、马聪丽、殷小庆、宋英贤、吴孟起、陈继良。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一一-GB/T13977-1992。I G/T 13977-2012

4、引-=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生产技术和生产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保持原技术体系的完整性、现有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合理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予以保留,对相关标准不协调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有关新技术和新方法将另行制定标准。E 1 范围1 : 5 000 1 : 1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13977-2012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 5 000、1: 10 000地形图的外业作业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 5 000、1: 10 000地形图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作业。2 规范性

5、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90 1: 5 000 1: 1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15661 1: 5 000 1: 10 000 1: 25 000 1: 50 000 1: 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20257.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 : 5 000 1: 10 000地形图图式GB/T 24356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CH/T 100

6、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4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2004-1999 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CH/T 3001-1999 1: 5 000、1: 10 000比例尺地形图航摄像片室内外综合判调法作业规程(试行)3 总则3. 1 地形图的规格及精度1 : 5 000、1: 10 000地形图的规格和精度应符合GB/T13990的相关要求。3.2 对航摄资料的要求航摄资料应符合GB/T15661的规定。3.3 对其他作业方法的要求在满足本标准所规定的精度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本标准未列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在技术设计书中应明确说明相关要求和规定。3.4 技术设计按CH/T100

7、4的规定编写技术设计书。1 GB/T 13977-2012 4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4. 1 像片控制点条件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a) 选用的像片控制点点位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刺和立体量测,当目标与其他像片条件发生矛盾时,应着重考虑目标条件。b) 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c) 像片控制点距离像片上各类标志应大于1mm。d) 像片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cm(l8 cmX 18 cm像幅)或1.5 cm(23 cmX 23 cm像幅), 综合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e) 像片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大于3cm(l8 cmX 18 cm像幅)或4.

8、5 cm(23 cmX23 cm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时,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2cm(18 cmX 18 cm像幅)或3cm(23 cmX23 cm像中国),否则应分别布点;因旁向重叠较小,需分别布点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不应大于2cm。f) 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4mm以上。4.2 区域网布点4.2. 1 区域网的划分区域网的划分一般按图廓钱整齐划分,可根据航摄分区、地形条件等情况划分,力求网的图形呈方形或矩形。区域网的大小和像片控制点间的跨度主要依据成图精度、航摄资料条件以及对系统误差的处理等因素确定。4.2.2 平高控制点的布设4.2

9、.2. 1 区域网平高点按周边6点法、周边8点法或周边多点法布设,如图1、图2、图3、图4(图1图17中:.高程点、0平面点、平高点、口像主点)。图1图22 GB/T 13977-2012 图3图44.2.2.2 当采用一张中心像片覆盖一幅图的方法作业时,区域网范围在16幅图以内采用周边6点法;在16幅图以上(含16i昂,48幅图以内,采用周边8点法;在48幅图以上(含48幅),采用周边多点法布设平高点。旁向控制点间的跨度:平地、丘陵地不大于2条航线,山地、高山地不大于3条航线,航向两相邻控制点间的跨度依据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l)进行估算。4.2.2.3 当一幅图有2条以上航线覆盖时

10、,平地、丘陵地以4幅图为一个区域,采用周边6点法布设平高点,区域网在4幅图以上的采用周边8点法布设平高点;山地、高山地以6幅图为一个区域的,采用周边6点法布设平高点,区域网在6幅图以上的,采用周边8点法布设平高点。旁向控制点间的跨度,平地、丘陵地不应大于3条航线,山地、高山地不应大于4条航线,航向相邻控制点间的跨度依据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l)进行估算。4.2.3 高程控制点的布设4.2.3. 1 高程点采用网状布点,在4.2.2布设平高点的基础上,于区域网中垂直航向布设3排、4排、最多不超过5排高程控制点,如图5、图6、图70航线两端上下应有一对高程点,航向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的跨

11、度依据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2)估算。图5图6 图73 GB/T 13977-2012 4.2.3.2 依据平高控制点确定区域网的大小后,按式(A.2)估算高程控制点的排数,当估值大于3排而不足4排时,可按3排布设高程控制点,并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附近加布高程点如图8,当估值大于4排而不足5排时,可按4排布设高程点,并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加布高程点。当相邻两排高程点间的跨度估值小于4条基线时,按4条基线布设一排高程点,并在网的上下边加布高程点,如图90 4画面 4b e: 图8图94.2.3.3 高山地、特殊困难地区,每条航线两端上下应有一对高程点,网的中部

12、可采用均匀布设高程点,航线相邻两高程点间的跨度应不大于按式(A.2)估算值。4.2.3.4 不规则区域网布点,一般在凸转折处布设平高点,凹转折处一条基线时布高程点,二条以上基线时布平高点,如图100补飞航线应在航线三度重叠处布设平高控制点,如图110 图10图114.2.3.5 区域网布点时,点位除应满足4.1像片条件要求外,还应满足:a) 区域网四周控制点要能控制测绘面积,自由图边,应布设在图廓线以外;b) 航线两端的控制点左右偏离不大于1条基线(18cmX18 cm像幅)或半条基线(23cmX 23 cm 像幅)。4.3 全野外布点4.3. 1 供纠正仪像片纠正作业时,在有效面积的四个角上

13、各布一个平面点,图12是隔片纠正,图13是片片纠正。若需要进行分带纠正时,图12、图13中的平面点均改为平高点。4 GB/T 13977-2012 。口口口口口口。图12图134.3.2 视差测图仪测图,在每个像对测绘面积四个角隔处布设四个平高点和一个高程点,如图140l |口口L一一图14| |口口I L 一一一一一一十-一图154.3.3 正射投影作业和全能法测图,每个立体像对测绘面积的四个角上各布一个平高点,如图15。4.3.4 高程全野外布点把4.3.2、4.3.3中的平高点改为高程点。内业控制加密求解高程点的平面坐标所要的平高控制点,执行4.2.2规定。4.3.5 野外布点像片条件除

14、满足4.1和4.2.3.5要求外还应满足:a) 用于立体测图的四个定向点点位偏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应大于1cm,最大不应大于1.5 cm,构成的图形尽量成矩形;b) 视差测图仪测图的高程点,应位于两定向点中部,距离两个定向点和方位线应大于1.5 cm,离两定向点连线以外不应大于1cm;。当采用一张中心像片覆盖一幅图的方法作业时,像片控制点距离图廓点、图廓线不应大于1cm,最大不应大于1.25 cm(图板上不大于5cm)。4.4 单航线布点4.4. 1 每条航线按六点法或五点法布设平高点,如图16、图17。圄6E明17E国川4.4.2 控制点间的跨度接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

15、l)、式(A.2)计算后乘以-/2估算。5 GB/T 13977-2012 4.5 特殊情况布点当遇到像主点、标准点位落水、海湾岛屿地区、航摄漏洞等特殊情况,不能按正常情况布设像片控制点时,应视具体情况以满足内业控制加密和立体测图的要求为原则布设控制点,点位在像片上的条件可适当放宽。5 基础控制点测量5. 1 像片控制测量基础除使用国家等级点外,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布设测角中误差小于或等于5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5.2 5级平面控制测量5.2. 1 电磁波测距导线5.2. 1. 1 导线类型和仪器要求电磁波测距导线是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布

16、设成单一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仪器应采用每公里测距中误差(标称精度)不大于10mm的E级电磁波测距仪。5.2. 1. 2 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电磁波测距附和导线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的规定。表1电磁波复合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成图比导线全长边数导线全长相方位角闭测角中水平角测回数合差误差例尺km 条对闭合差1/ 1/ DJ2 DJ6 边测回数1 : 5 000 25 20 1/14 000 10;:; 5 3 6 2 1 : 10 000 45 30 1/12 000 注2表中n为转折角个数。5.2. 1. 3 结点导线技术要求结点至起闭点之间的长度和边数可为表1中的o.7倍。结点与

17、结点之间的长度和边数可为表1中的0.5倍。5.2. 1. 4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布设要求电磁波测距导线的布设要求如下:a) 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在等级点间、等级点与结点间、结点与结点间应尽量布设成等边直伸形式,其转折角与1800之差一般不大于450。b) 导线边两端点的高差应符合按式(1)计算的值zh三250X s . ( 1 ) 式中zh一一导线边两端高差,单位为米(m); 6 s 导线边长,单位为公里(km)。c) 导线边长一般为500m2 000 mo 5.2. 1. 5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测距要求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测距要求如下za) 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电磁波测距仪进行检验。G/T 13

18、977-2012 b) 测距工作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在测距过程中若到大气端流影响严重,应停止观测。c) 照准一次读四次数为一测回,导线边单程测回数不应少于两测回。同一测回读数间较差应小于10mm,测回间较差应小于15mmo d) 每边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读至0.5oC,气压读至133.322 Pa(l mmHg)。5.2.2 小三角测量5.2.2. 1 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应不大于表2的规定。测角中误差11 5 5.2.2.2 线形锁起始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1/40 000 表2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最弱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1/20 000 水平角测回数目

19、2DJ6 3 6 线形锁宜近于直伸,锁内各三角形力求等边。求距角一般不应小于400,困难时不应小于300。锁的图形强度系数总和不应大于85,线形双锁不应大于100(图形强度系数R见附录白。在有条件时,线形锁应加测检查角。线形锁的三角形个数、边长及全长不应超过表3的规定。两端或一端有起始边的三角锁要求与线形锁同,但不需加测检查角。表3线形锁的要求成图比例尺三角形个数二角形边长线形锁全长km km 1 : 5 000 9 2-5 14 1 : 10 000 9 3-8 25 5.2.2.3 插网插网力求布置均匀,各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应小于300,在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00。插网的主角形各边应对

20、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可单向观测。5.2.2.4 插点插点的交角不应小于300,交会边长1: 5 000测图不应超过6km;l : 10000测图不应超过12km; 插点与国家等级点或两插点间的距离短于平均边长时,应尽量组成联测图形。插点的三角形各边应对GB/T 13977-2012 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可单向观测。5.2.3 选点和埋石选点和埋石要求如下:a) 选点工作应在充分调查测区已有控制点的基础上,根据任务要求和已知成果资料及测区自然地理特点等情况,拟定最合理的布设方案,选定的点位应保证通视良好,便于观测和扩展。b) 在测区内,凡导线、锁网所经过的图幅,若无国家等级点时应加密基础控制

21、点,并进行埋石(每幅图一个);点位说明应记于图历簿中。c) 除国家等级点外的基础控制点标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Cod) 点名一般应采用附近地理名称。5.2.4 水平角观测5.2.4. 1 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应选择通视良好、目标清晰的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方向数大于3个时,每半测回应闭合于起始方向(归零)。观测7个以上方向时,应分组观测,并采用同一零方向。各测回度盘位置变换度数值为180。除以规定的测回数。5.2.4.2 当测站点或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至最近观测点的距离的1/80000时,应在水平方向进行归心改正。5.2.4.3 水平角观测限差见表40表4水平角观测限差项自DJ2 DJ6

22、11 半测回归零差12 24 2c互差18 36 各测回同一方向较差12 24 三角形闭合差15 15 5.2.4.4 观测结果出现超限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a) 2c互差或测回差超限,允许重测超限方向,重测时应联测同一起始方向;b) 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数的三分之一时,该测回应重测;归零差或起始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该测回也应重测;c) 一个测站上重测测回数超过总测回的三分之一或因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该测站应全部重测。5.2.5 平面坐标计算8 平面坐标计算要求如下:a) 小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可采用简化的平差方法在高斯平面上进行,方向改正值大于1时应进行方向改正;b) 线形锁(

23、网)和三角锁的平差可不包括坐标条件,但应包括极条件和圆周条件,在两端有起始边的三角锁中应包括边条件;c) 插网平差尽量采用严密平差,在急需坐标时可分区或分割成线形锁进行计算,重合点的坐标较差不大于图上0.1IDID; d) 插点可采用各种典型图形平差计算;GB/T 13977-2012 e) 导线点的平差按路线或组成有结点的导线网,采用简化方法进行,导线边长应进行化算至平均海水面和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改正;f) 平差计算取位按表5的规定。表5平差计算的取位观测方向值|各项改正数对数或函数位边长坐标计算 1 口11 I 1 6 0.01 5.2.6 外业观测资料的限差对外业观测资料应进行下列限差检

24、验:a) 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2)计算;式中:mp一一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W一一三角形闭合差,单位为秒。;n一一三角形个数。mp=士况有有J73王b) 导线(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3)计算;叫=Jtt主)式中zm一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fp 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 n 计算fp的测站数;n一一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个数。c) 方位角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4)计算;w方10 X .ln 式中zW方-一方位角条件闭合差,单位为秒(); n 一一传递方位角个数。d) 极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5)计算。W限10X叮町式中:W限一一极条件闭合差限差,单位为秒()

25、; 8 求距角正弦对数秒差(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hn 传递方位角个数。5.3 寓程院制测量5.3. 1 等外水准口10.01 最后坐标坐标方位角口10.1 1 ( 2 ) . ( 3 ) .( 4 ) ( 5 ) 5. 3. 1. 1 等外水准测量适用于平坦地区。等外水准路线应起闭于国家四等以上的水准点或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平差后的等外水准点可再发展一次等外水准。9 GB/T 13977-2012 5.3.1.2 等外水准附合路线采用单程测定,支线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观测时使用双面标尺黑红面读数或单面标尺两次读数,读至毫米。同一标尺黑红面读数差或两次读数差不大于4mmo前后尺黑红

26、面高差之差不大于6mmo 5.3. 1.3 仪器至标尺的距离一般不应超过100m,成像特别清晰稳定时,可放宽至150m;如遇跨越沟渠或河流时,可放宽至200m250 mo前后尺距不等差不超过20m;前后尺距不等差累积不超过100 m。5.3.1.4 工作间歇时,一般应在固定点上结束观测;也可用打入地下的三个木桩作为转进点。间歇后,检测两个转进点高差之差在6mm以内时,可继续向前观测。5.3.1.5 等外水准路线全长和闭合差不得超过表6的规定。表6等外水准测量的全长和闭合差附合线路全长支线全长路线闭合差,往返测或单程双测较差km km 口1口140 12 40 .;L (当L小于1km时按照1k

27、m来算)注:L为路线全长(km)。5.3.2 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5.3.2.1 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测量适用于丘陵地、山地和高山地。路线的起闭点应为国家四等以上水准点或者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困难地区,若国家等级三角点的高程中误差在丘陵地不超过士0.25m,山地、高山地不超过士0.5m,也可作为路线的起闭点,但路线全长应不超过表8规定全长的O.7倍。5.3.2.2 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垂直角应往返观测。5.3.2.3 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垂直角观测记录应取位王秒,仪器高和舰标高应量记至厘米。5.3.2.4 垂直角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表7的规定。表7垂直观测测回数及限差仪器类型测回数垂直角

28、测回较差及指标差之差中丝法=丝法 DJ2 2 1 15 DJ6 4 l 24 5.3.2.5 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各项限差不超过表8的规定。表8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各项限差地形类别全长全长高程闭合差往返测高差较差km km km 丘陵地40 山地、高山地60 0.05刁可0.15 注:5为边长(km)。10 G/T 13977-2012 5.3.2.6 按结点布设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时,结点与起闭点间最大距离为路线全长的0.7倍。5.3.3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5.3.3. 1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起闭点应为等外水准以上水准联测过的高程基础控制点。困难地区高程导线起闭于符合5.3. 2规定高程精度

29、的国家等级三角点时,路线全长不应超过表9规定全长的O.7倍。5.3.3.2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可以单独施测,也可与电磁波测臣导线同时施测。5.3.3.3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垂直角应往返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5.3.2.4的规定执行。5.3.3.4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各项限差不应超过表9的规定。表9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各项限差地形类别全长最大边长全长高程闭合差往返测高差较差km km 口1口1平地40 0.2s 丘陵地60 2 0.05.j可O.ls 山地、高山地80 O.ls 注:S为边长Ckm)。5.3.3.5 按结点布设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网时,结点与起闭点间最大距离为路线全长的O.7倍。

30、5.3.3.6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可以代替等外水准测量,也可与等外水准交替使用。导线的起闭点和发展次数应与等外水准相同。各项限差不应超过表9的规定。5.4 记簿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测定等的记录要求,均应按6.7.5的规定执行。6 像片控制测量6. 1 像片控制点刺点的精度和要求6. 1. 1 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的刺点误差,不应大于像片上0.1mm。高程控制点也应准确刺出。6. 1.2 应在点位影像最清晰的控制像片上刺点。刺孔直径不应大于0.1mm,并要刺透。刺偏时应换片重刺,不允许有双孔。6. 1.3 基础控制点在控制像片上应按平面控制点的刺点精度刺出;当不能准确剌出时,水准点可按测定

31、碎部点的方法剌出,三角点、埋石点在像片正反面的相应位置上用虚线表示,并说明点的位置和绘点位略图。6. 1.4 像片控制点刺点应经第二人在实地检查。6.2 像片控制点的刺点目标fL?. 1 平商按制点应选在能准确判定的位置1:,如线状地物的交角或地物拐角上,交角应良好(300150勺。在地物稀少地区,也可选在线状地物的端点、稍尖的山顶或影像小于0.3mm的点状地物中心。森林地区可选刺在能准确判别的树根或树冠上。6.2.2 高程控制点的刺点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不大的地方,以线状地物的交点和平山头为宜。狭沟、尖山顶和高程变化急剧的斜坡等,均不宜选作刺点目标。11 GB/T 13977-2012 6.2

32、.3 平高控制点剌点目标,应同时满足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的要求。6.2.4 当控制点刺在树冠上或刺点位置上有植被覆盖,且像片上看不清地面影像时,应量注剌点处的植被高度至0.1m。若植被比航摄时增长较大,应注出摄影时的植被高度。当点位刺在高于地面的地物顶部时,应量注顶部与地面的比高至0.1m,量注的数值应在像片的反面注明。点位刺在陡坎等地物边缘时,应在像片反面注明刺在坎上或坎下,并注出坎的比高。6.2.5 像片控制点均应实地打桩或作出固定标志。6.3 像片控制点的整饰6.3. 1 控制像片的正面,三角点用正三角形表示,埋石点用正方形表示,像片控制点用圆圈表示,水准点用。符号表示。不能准确刺出的

33、点位,用相应虚线符号整饰,但水准点一律用实线符号整饰。符号的边长或直径为7mmo水准点、高程控制点的符号用绿色,其他符号及注记均用红色。在控制像片的反面,实地绘制点位略图,说明刺点位置。略图大小为2cmX2 cmo刺点目标明显的高程控制点,可不绘略图,只加说明。像片反面整饰一律用铅笔,符号的形状及大小与正面相同。其他控制像片上,只在其正面以直径或边长为1cm的相应符号转标控制点点位,在相邻航线一片上注记点名(或点号)及刺点片号。6.3.2 相邻区域的控制点公用时,邻区的控制像片应作转标幅编号和像片编号,并加注实剌片的图幅编号和像片编号。6.3.3 可拍摄像片控制点的实地照片,以防止像片控制点剌

34、错、者剌点略图绘错或点位说明表述不确切。6.3.4 刺点者、转剌者、检查者均应在像片反面签名。6.3.5 控制像片的整饰格式见附录D。6.4 像片控制点的编号像片控制点的编号由技术设计书作出具体规定。6.5 像片控制点的平面测量6.5. 1 一般规定6.5. 1. 1 测定像片控制点的平面坐标,通常采用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支导线、三角锁(线形锁)、交会及引点等方法,像片控制点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土0.1mmo 6.5. 1.2 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三角锁(线形锁)和交会法的发展次数,自基础控制点起,不应超过三次;连续配合基础控制点发展时,不应超过四次。最末一次的控制点不

35、应发展引点。6.5. 1.3 三角锁(线形锁)和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上的点能相互发展,并可发展交会点,但交会点不应作为三角锁(线形锁)和导线的起闭点。6.5.1.4 困难时可采用回归导线,但起算点应经过检核,证实无误,且待定点上应加测检查角。回归导线不应再发展。6.5. 1. 5 按结点布设附合导线时,结点与起算点间路线长度和边数可为表10中的0.7倍。6.5. 1. 6 单定向附合导线、元定向附合导线、支导线及引点,应增加检查条件。检查条件及方法由技术设计书作出规定。6.5.2 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0的规定。12 表10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技术要求成图比例尺导线全

36、长边数方位角闭合差km 条11 1 : 5 000 15 15 20m 1 : 10 000 25 25 注z表中n为转折角个数。6.5.3 三角锁(线形锁)6.5.3. 1 三角锁(线形锁)的内角应大于300。在有条件时,线形锁应加测检查角。6.5.3.2 三角锁(线形锁)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1的规定。表11三角锁(线形锁)的技术要求成图比例尺全长三角形个数坐标闭合差km 口11 : 5 000 8 10 J百/21 : 10 000 15 10 2;百/2注z表中n为推算方位角传递边数;N为三角形个数。GB/T 13977-2012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7 000 1/6 000 方位

37、角闭合差11 20m 20m 6.5.3.3 坐标闭合差,在1: 5 000测图中,最大不应超过2ffi;在1: 10 000测图中,最大不应超过4 ffio 6.5.4 支导线6.5.4. 1 支导线可从一、二次附合导线或锁网形点上发展,起始点上应观测两个连接角,距离应往返测定。支导线只允许在作业条件困难时使用,且支导线不应再发展。支导线分电磁波测距支导线和视距支导线。6.5.4.2 电磁波测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2的规定。表12电磁波测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成图比例尺支导线全长边数距离往返测较差km 条m口11 : 5 000 3 3 2(a十bXD)1 : 10 000 5 3 注:

38、a为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为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mm/km),D为测距边长度(km)。6.5.4.3 视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13 GB/T 13977-2012 表13视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成图比例尺支导线全长边数距离往返测较差rn 条口11 : 5 000 150 3 0.5 1 : 10 000 300 3 1 6.5.5 交会法6.5.5. 1 各种交会点的交会角不应小于30。或大于1500。后方交会的所求点,不应位于三个已知点构成的圆周附近,即两个交会角J与所对己知角c之和不应在16002000之间;折叠图形中辅助角Y与S之差不应小于20006

39、.5.5.2 交会边长,1: 5 000测图不应超过4km , l : 10000测图不应超过8kmo横向移位所相应的检查角允许误差.i见附录E。检查方向的等级不影响所求点的等级,检查边长不限。由前方交会两组图形计算的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最后坐标取用两组坐标的中数。6.5.5.3 特殊困难地区,个别交会边长可放长二分之一,但交会点应按两组图形计算坐标。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最后坐标取用两组坐标的中数。6.5.6 引点6.5.6. 1 通视条件困难,不能直接用交会法求出点位时才可使用引点。6.5.6.2 以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三角锁(线形锁)和交会法施测的像片控制点,除最末

40、一次控制点外,其他各次控制点均可作为引点的起始点。6.5.6.3 引点应在本点上观测两个连接角。6.5.6.4 测定引点的距离可采用电磁波测距和视距法,其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4的规定。表14引点测距的技术要求成图比例尺种类边长距离测定方法测定距离的较差电磁波测距2 krn 往返测或二次测定2(a十bX)rnrn1 : 5 000 视距150 rn 往返测定,全丝读数,不能分段0.5 rn 电磁波测距4 krn 往返测或二次测定2(a+bX)rnrn 1 : 10 000 视距300 rn 往返测定,全丝读数,不能分段1 rn 注:a为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rnrn),b为测距仪标称精度中

41、的比例误差(rnrn/krn), 为测距边长度(krn) 0 6.6 像片控制点的高程测量6.6. 1 一般规定6. 6. 1. 1 测定像片控制点的高程,通常采用测图水准、视距高程导线、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支导线、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独立交会高程和引点等方法;像片控制点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地、丘陵地、山地不超过十分之一基本等高距(高山地按山地要求)。6.6. 1. 2 测图水准、视距高程导线、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和独立交会高程的发展GB/T 13977-2012 次数,自基础控制点起,不超过三次;连续配合基础控制点发展时,不超过四次。最末一次的控制点不应发展引

42、点。6.6. 1. 3 测图水准、视距高程导线、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可交替使用。测图水准点、视距高程导线点、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点、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点可发展独立交会高程点,但独立交会高程点不能作为导线的起闭点。6.6. 1. 4 困难时可采用回归导线,但起算点高程应经过检核,证实元误,且应在待定点上观测其他点进行检查。回归导线不能再发展。6.6. 1.5 按结点布设高程路线时,结点与起算点间路线长度和边数不应超过附合路线的O.7倍。6.6.2 测图水准6.6.2. 1 测图水准主要在平坦地区使用,第一次测图水准应起闭于等外水准以上联测过的基础控制点或像片控制点。6.6.2.2

43、 测图水准采用水准标尺单面一次读数,读记至厘米,不读距离。水准仪的i角不应大于20。观测时仪器应尽量安置在前后标尺的中间。6.6.2.3 测图水准路线全长及高程闭合差不应超过表15的规定。当水准路线的测站数较少时,应注意防止粗差。表15测图水准路线全长及高程闭合差路线全长高程闭合差km 口120 0.4 6.6.3 视距高程导线6.6.3. 1 第一次导线应起闭于高程精度符合5.3.2.1规定的国家等级三角点。导线每边的高差采用单舰法测定。6.6.3.2 距离应用盘左、盘右并照准标尺不同位置进行两次读数,估读至0.1crn。两次视距读数的较差不应超过距离的1/200。视距应采用上下丝读数。视距

44、的倾角,丘陵地不应超过60,山地不应超过100,高山地不应超过150。仪器至标尺的距离不应大于150rn,当通视特别有利时,可放长至200rno仪器高量至0.01rn。垂直角用盘左、盘右观测一测因。6.6.3.3 导线全长及高程闭合差不应超过表16的规定。表16导线全长及高程闭合差地形类别导线全长km 丘陵地12 山地、高山地20 6.6.4 电磁波汹画画程导线6.6.4. 1 第一次导线应起闭于高程精度符合5.3.2.1规定的国家等级三角点。6.6.4.2 导线每边的高差应往返观测。6.6.4.3 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7的规定。高程闭合差口1O. 7 1. 0 15 GB/T 1397

45、7-2012 表17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技术要求地形类别导线全长最大边长边数高程闭合差往返测或单程双测高差较差km km 条口1口1平地14 1. 5 14 0.4 丘陵地25 2 0.7 0.2 s(当slkm时,25 按1km计算)山地、高山地40 3 30 1. 0 注:S为边长(km)。6.6.4.4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也可布设为隔点设站的路线,但视线长度不应大于1km,视线的垂直角不应超过150。垂直角采用单程双测法,即每站变换仪器高度或位置作两次观测。6.6.5 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第一次三角高程路线应起闭于高程精度符合5.3.2.1要求的国家等级三角点。路线每边的高差应往返测定。路

46、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8的规定。表18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技术要求地形类别路线全长高程闭合差往返测高差较差km 口1口1丘陵地15 0.7 0.2s(当slkm时,山地、高山地20 1. 0 按1km计算注:S为边长(km)。6.6.6 独立交会高程第一次独立交会高程的起始点,其高程精度应符合5.3.2.1的规定。独立交会高程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9的规定。困难地区,独立交会高程点的个别边长可放宽0.5倍,但不得再发展。表19独立交会高程的技术要求地形类别允许边长高程较差往返测高差较差km m m 丘陵地5 0.7 0.2s(当slkm时,山地、高山地8 1. 0 按1km计算)注:S为边长

47、(km)。6.6.7 支导线支导线可从第一或第二次附合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视距高程导线、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和测图水准点上发展,高差往返测定。支导线只允许在作业条件困难时使用,且支导线高程点不得再发展。支导线分电磁波测距支导线和视距支导线,其允许的路线长度和边数,分别不应超过表12和表13的规定;往返测高差较差按表20的规定执行。GB/T 13977-2012 6.6.8 引点高程测图水准、视距高程导线、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和独立交会高程,除最末一次控制点外,其他各次控制点均可作为引点的高程起始点。测定引点的高程,可用电磁波测距或视距法,其允许边长按表14的规定执行,返测高差较差不应大于表20的规定。种类电磁波测距视距法注:S为边长(km)。6. 7 像片控制点的观测与记簿6.7. 1 电磁波测距表20引点高程往返高差较差往返测高差较差0.2 s(当slkm时,按1km计算)0.2 m 电磁波测距过程中像片控制点的观测要求如下ta) 导线的边长可用标称精度为皿级的测距仪施测;导线边长单程测定二测回,照准一次读两次数为一测回;同一测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