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J 90-1985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pdf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259152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J 90-1985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GBJ 90-1985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GBJ 90-1985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GBJ 90-1985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GBJ 90-1985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废止建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主编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计划委员会施行日期 年 月 日关于发布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的通知计标 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 号通知的要求 由铁道部负责主编 具体由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会同有关设计单位共同编制的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为国家标准 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施行本规范的管理与具体解释等工作由铁道部负责 出版发行由我委基本建设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国家计划委员会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编制说明本规范原是根据铁道部 铁基字 号文的通知 在铁道

2、部 年发布的 铁路工程技术规范第一篇线路 试行 的基础上 将其中设计部分修订而成的 我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负责主编 第二 四勘测设计院 专业设计院和西南交通大学参加了修订工作 在修订过程中 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了原规范执行以来的经验 吸取了部分科研成果 征求了有关单位的意见 经我部组织审查 完成了报批稿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 号文的要求 将本规范列为国家标准 我部责成主编单位按照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的编制要求 将报批稿进一步征求了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意见 经过反复修改 最后经有关部门会审定稿本规范共分五章 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 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车站分布 铁路与道路的交叉 轨道在施行过程中 希

3、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 注意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 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 甘肃 兰州铁路新村并抄送铁道部专业设计院 北京 西交民巷 供今后修订时参考铁道部一九八五年十月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第一节 正线的平面第二节 正线的纵断面第三章 车站分布第四章 铁路与道路的交叉第五章 轨 道第一节 轨道类型第二节 钢轨及配件第三节 轨枕及扣件第四节 道 床第五节 道 岔第六节 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附 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主要符号曲线阻力所引起的坡度减缓值曲线半径坡段长度 当其大于货物列车长度时为货物列车长度坡段长度 或货物列

4、车长度 内平面 曲 线偏角总和外轨超高均方根速度设计最高行车速度各类列车次数各类列车质量实测各类列车速度第一章总则第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家铁路网中 标准轨距铁路的设计专为工业企业服务的标准轨距铁路应按国家现行的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 设计第条铁路的设计年度分为近 远两期 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五年 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 近 远期均采用调查运量对于可以逐步扩建和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 应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确定 并考虑预留远期发展的可能 对于不易扩建或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 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考虑确定第条新建和改建铁路 或区段 的等级 应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 性质和远期客货运量确定铁路等级划分为

5、三级级铁路 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 远期年客货运量大于或等于 者级铁路 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 远期年客货运量小于 或铁路网中起联络 辅助作用的铁路 远期年客货运量大于或等于 者级铁路 为某一区域服务具有地区运输性质的铁路 远期年客货运量小于 者注 年货运量为重车方向 每对旅客列车上下行各按 年货运量折算第条各级铁路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 应符合下列规定级铁路级铁路级铁路第条下列主要技术标准应根据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和确定的铁路等级 考虑资源分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并结合地形 地质 气候等自然条件 在设计中经过比选确定正线数目牵引种类限制坡度最小曲线半径机车类型机车交路车站分布到发线有效长度闭

6、塞类型第条钢轨高度 轨枕及道床厚度的预留量 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确定 其余所有建筑物和设备的技术标准 均应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确定第条采用电力或内燃牵引的铁路 如需其他牵引种类过渡时 可设计过渡性建筑物和设备第条改建铁路时 应进行施工过渡设计 考虑对运输干扰情况 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第条改建既有线及增建第二线 包括电气化改造 在满足改建后设计年度输送能力的前提下 应考虑原有铁路标准 充分利用既有线路 建筑物和设备 避免大拆大改第条各项通过能力按照运量计算时 应预留一定的储备能力 单线采用 双线采用 并考虑货运量的波动性 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已含波动性 仅考虑储备能力第条铁路建筑物和设备应符合

7、国家现行的 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限界 的规定第条铁路段 厂 所 站的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等 应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第条铁路建设时应重视农田水利的需要 尽量不占良田 少占农田第二章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第一节正线的平面第条设计线路平面的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 由大到小 合理选用曲线半径宜采用下列数值和特殊困难条件下 可采用上列半径间 整倍数的曲线半径第条线路平面的最小曲线半径应根据铁路等级并结合行车速度和地形等条件比选确定 其数值不得小于表的规定最小曲线半径表铁路等级 一般地段 困难地段注 以货运为主的 级铁路 一般地段的最小曲线半径可采用特殊困难条件下的个别曲线 经技术经济比选和鉴定审批可采用

8、小于表 规定的最小曲线半径 但 级铁路分别不应小于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时 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既有线标准比选确定 困难条件下 按上述标准改建将引起巨大工程的个别小曲线半径可予保留第条增建第二线时 两线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地段的平面曲线 宜设计为既有线的同心圆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的曲线半径可为零数第条新建铁路不宜设计复曲线 改建既有线在困难条件下 为减少改建工程 可保留复曲线 增建与之并行的第二线 如有充分依据 也可采用复曲线第条增建的第二线宜设在既有线一侧 如需改换左右侧时 宜在曲线上或车站附近进行换侧第条区间直线地段的线间距 第一 二线间不应小于 第二 三线间不应小于 曲线地段的线间距第一

9、二线间应根据曲线半径按表 加宽 第二 三线间应按国家现行的 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 曲线上建筑限界加宽办法及信号机设置情况计算确定车站两端和桥隧地段的线间距变更宜利用附近曲线完成 条件不具备时 可在第二线上采用较大半径的反向曲线完成曲线线间距加宽值表曲线半径外侧线路曲线超高大于内侧线路曲线超高时其它情况续表曲线半径外侧线路曲线超高大于内侧线路曲线超高时其它情况注 采用中间曲线半径时 曲线线间距加宽值可用 插 入 法 求 得 并进整至第条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 结合该地段的行车速度和地形条件按表 数值选用 有条件时宜采用较长的缓和曲线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 绕行

10、地段除外 如采用表所列长度将引起较大工程时 可采用较短的缓和曲线 其长度应按曲线超高和不大于 的超高顺坡计算确定 并取 的整倍数 但不应小于改建既有线在线路条件和建筑物限制等困难条件下 可在同一曲线的两端采用不等长缓和曲线增建第二线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时 如受最小圆曲线长度限制 可不设缓和曲线 曲线半径应采用 困难条件下可采用改建既有线采用复曲线时 如两圆曲线的曲率差大于应设置中间缓和曲线 其长度根据计算确定 特殊困难时 可保留复曲线原状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长度不得小于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 困难条件下两缓和曲线 间 的 圆 曲 线 长 度 可减至缓和曲线长度表曲线半径级铁路 级铁路 级

11、铁路第条两相邻曲线间夹直线的长度应符 合 表的规定夹直线最小长度表铁路等级 一般地段 困难地段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 如按上述夹直线标准将引起大量工程时 级铁路可分别缩短至第条大中桥宜设在直线上 困难条件下必须设在曲线上时 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 跨度大于 或桥长大于的明桥面桥设在半径小于 曲线上 应有充分依据除困难条件下的道碴桥面桥外 同一座桥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第条隧道宜设在直线上 如因地形 地质等条件限制必须设在曲线上时 宜设在洞口附近并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隧道不宜设在反向曲线上第条中间站和区段站的站坪长度 应根据远期的车站布置形式和到发线有效长度等条件确定 一般可采用不小于表规定的数值 对于

12、开行组合列车运输为主的铁路 需停车和编组作业的车站 其到发线有效长度不受表 所列的限制 可根据具体条件经过计算确定 并相应增加站坪长度改建车站在困难条件下 站坪长度可按实际需要确定站坪长度表车站种类车站布置形式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单线双线甲乙单线双线甲乙单线双线甲乙单线单线中间站横列式 无货物线横列式 有货物线区段站横列式纵列式注 站坪长度未包括站坪两端竖曲线长度如有其他铁路接轨时 站坪长度应根据计算确定多机牵引时 站坪长度应根据机车数量及长度计算确定中间站站坪长度 甲栏系按正线上全部采用 号道岔确定的 乙栏系按正线上连接到发线的道岔采用 号 正线上的其他道岔采 用 号确定的 如条件不同 站坪长

13、度应计算确定复杂中间站 区段站的站坪长度可按实际需要计算确定第条车站正线的平面设计 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区段站应设在直线上 特殊困难条件下 如有充分依据可设在曲线上 其曲线半径不得小于中间站宜设在直线上 困难条件下需设在曲线上时 其曲线半径 级铁路分别不应小于 特殊困难条件下 级铁路不得小于 级铁路不得小于二 改建车站时 特殊困难条件下 如有充分依据 可保留小于上述规定的曲线半径各级铁路上有技术作业 列检 给水 补机摘挂等 或货运作业量较大的中间站 如设在曲线上时 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三 横列式车站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 纵列式中间站如设在曲线上时 每一运行方向的线路有效长度范围内不应 有 反 向

14、曲线四 车站曲线应减小曲线偏角五 车站咽喉区范围内的正线应设在直线上第二节正线的纵断面第条线路的限制坡度应根据铁路等级 地形条件牵引种类和运输要求比选确定 并应考虑与邻接铁路的牵引定数相协调各级铁路的限制坡度不得超过下列数值级铁路 一般地段 困难地段级铁路 一般地段 困难地段级铁路 一般地段 困难地段第条当采用的限制坡度引起巨大工程时 经过比选 各级铁路均可采用加力牵引坡度加力牵引坡度值应根据限制坡度 采用的机车类型和加力牵引方式计算确定各级铁路的加力牵引坡度 蒸汽牵引的铁路上最大不得超过内燃牵引的铁路上最大不得超过 电力牵引的铁路上最大不得超过加力牵引坡度应集中使用 加力牵引地段宜与区段站或

15、其他有机务设备的车站邻接采用相同类型的机车双机牵引时 各种限制坡度相应的双机牵引坡度 可采用表 的数值各牵引种类的双机牵引坡度表限制坡度双机牵引坡度蒸汽牵引 内燃牵引 电力牵引第条轻重车方向货流显著不平衡 预计将来也不致发生巨大变化 且分方向采用不同限制坡度可节省大量工程时经过比选 各级铁路均可按不同方向分别选择限制坡度 但 级铁路应在特殊困难条件下 有充分依据时方可采用轻车方向的限制坡度不应大于重车方向的双机牵引坡度第条改建既有线时 对局部超过限制坡度的地段如降坡将引起困难工程 且运营实践和牵引计算检算证明可以利用动能以不低于列车计算速度通过的坡度 可以保留增建第二线时 对既有线超过限制坡度

16、的地段 可作为重车方向的下坡线 但不应妨碍采用自动闭塞和开行以组合列车为主的运输第条最大坡度应包括下列的 坡 度 减 缓 或折减 值一 平面曲线 指未加缓和曲线前的圆曲线 下同 范围内的曲线阻力所引起的坡度减缓 其数值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当曲线长度大于或等于货物列车长度时当曲线长度小于货物列车长度时式中 曲线阻力所引起的坡度减缓值曲线半径坡段长度 当其大于货物列车长度时为货物列车长度坡段长度 或货物列车长度 内平面曲线偏角总和二 位于长大坡道 货物列车运行速度接近或等于计算速度的地段 下同 上的小半径曲线范围内 应考虑机车粘着系数的降低所引起的坡度减缓 其减缓值可按表 和表 采用内燃和电力牵引的

17、小半径曲线粘降坡度减缓值表曲线半径最大坡度蒸汽牵引的小半径曲线粘降坡度减缓值表曲线半径最大坡度三 采用各种牵引种类的铁路 位于长大坡道上大于 的隧道 其坡度不得大于最大坡度乘以表 系数所得的数值 位于曲线地段的隧道 应先进行隧道折减 再进行曲线减缓内燃 蒸汽牵引的铁路还应检算列车进入隧道的速度 如小于表 规定时 应在洞外设计加速缓坡各种牵引种类的隧道内线路最大坡度系数表隧道长度电力牵引 内燃牵引蒸汽牵引单机牵引 双机牵引注 电力或内燃牵引时 最大坡度系数不分单 双机牵引 也不分单 双线隧道蒸汽牵引的双线隧道内线路最大坡度系数 单 双机牵引均采用单机牵引数值内燃蒸汽牵引列车通过隧道的最低速度表隧

18、道长度牵引种类蒸汽牵引单线隧道单机牵引双线隧道单 双机牵引单线隧道双机牵引内燃牵引计算速度 计算速度 计算速度但不小于计算速度计算速度注 蒸汽牵引的列车在相邻两隧道间走行不足 时 应作为一个隧道长度选取通过速度四 改建既有线按上述规定减缓 或折减 将引起巨大工程时 可以保留原标准第条纵断面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 其长度不宜小于表 的规定 但因坡度减缓 或折减 而形成的坡段 缓和坡段 两端货物列车以接近计算速度运行的凸形纵断面的分坡平段和路堑内代替分坡平段的人字坡段 均可减小至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 困难条件下 可采 用 的坡段长度坡段长度表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坡段长度第条相邻坡段的连接宜设计为较小的

19、坡度差 最大不得超过重车方向的限制坡度值改建既有线 原限制坡度变更或改为双机牵引坡度时 如有充分依据 其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可保留原数值第条级铁路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级铁路大于 时 应以竖曲线连接 竖曲线半径 级铁路应为 级铁路应为竖曲线不应与缓和曲线重叠 也不应设在无碴桥的桥面上 竖曲线不宜与道岔重叠 困难条件下必须重叠时 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 如既有线坡段系用抛物线型竖曲线时 在不小于上述规定的条件下 可保留既有连接标准 困难条件下 竖曲线可不受缓和曲线位置的限制第条增建第二线与既有线在共同路基上 线间距不大于 时 两线轨面高程宜为等高 曲线地段的内轨面等高困难条件下 个别

20、地段可有不大于 的轨面差 但在易受雪埋的个别地段 轨面差不应大于 道口处两线不宜有轨面高程差 困难条件下 两线轨面高程差不应大于 线间距稍大于的并肩道口 在不增大两线间平台坡度的条件下 可加大两线轨面高程差改建既有线纵断面利用道碴起道时 起道高度不宜超过如需挖切道床以降低高程时 个别地点的道床厚度可较规定减小 但道床厚度不得小于降低轨面高程不宜采用挖切路基的措施 仅在受建筑限界建筑物构造限制及为消除路基病害地段 才可采用第条涵洞和道碴桥面桥可位于任何纵断面坡道上明桥面桥宜设在平道上 如将跨度大于 或桥长大于 的明桥面桥设在大于 的坡道上 应有充分依据第条隧道内的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地

21、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采用人字坡 其坡度不宜小于 在寒冷及严寒地区地下水发育的隧道可适当加大坡度第条车站站坪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站坪宜设在平道上 困难条件下 可设在不大于的坡道上在特殊困难条件下 有充分依据时 中间站可设在不大于的坡道上 对不办理调车 甩车或摘下机车等作业的中间站 可设在不大于 的坡道上 但两个相邻的中间站不应连续采用大于 的坡度改建车站在特殊困难条件下 如有充分依据 区段站可保留既有坡度 但不得大于 中间站可保留大于 的坡度所有设在坡道上的车站 均应保证列车的起动二 旅客乘降所应设在旅客列车能起动的坡道上 但不宜大于 在特殊困难条件下有充分依据时 可设在大于 的坡道上三 咽喉区

22、的正线坡度 宜与站坪坡度相同 困难条件下 可将咽喉区设置在限制坡度减 的坡道上 但区段站 客运站不得大于 中间站不得大于咽喉区外的个别道岔和渡线可设在下大于限制坡度的坡道上改建车站的咽喉区 在特殊困难条件下 有充分依据时 可设在不大于限制坡度或双机牵引坡度的坡道上 但区段站 客运站不得大于 中间站不得大于第条编组站 区段站和接轨站 应在进站信号机前设置起动缓坡 除地形困难者外 其他车站也宜设置第三章车站分布第条新建单线铁路车站应按下列要求分布一 必须满足对该线所要求的年输送能力和客车对数二 技术作业站相邻区间的列车往返走行时分比车站分布允许的最大区间往返走行时分 应按下列规定减少区段站相邻区间

23、各减少蒸汽牵引给水站相邻两区间 双向给水共减少 单向给水共减少其他技术作业站如因作业需要而影响区间通过能力 且预期将来不易消除其影响者 可酌情减少相邻区间走行时分三 蒸汽牵引铁路应考虑机车煤水车供水量允许的给水站间距离四 应考虑地形 地质 水文和运营条件五 宜靠近居民点 并与城市或地区规划相配合 方便地方客货运输六 应考虑区间通过能力的均衡性第条新建单线铁路的个别地段 当设站引起巨大工程时 经技术经济比选 可按双线设计以延长区间距离第条单线铁路车站分布的站间距离不宜超过双线铁路可根据具体条件加大站间距离第条新建铁路的开放站应分别按近远期客货运量要求的通过能力和地方运输需要确定第四章铁路与道路的

24、交叉第条铁路与道路平面交叉时应设置道口 两道口间的距离不宜小于道口宜设置在了望条件良好的地点 通行机动车的道口 距道口相当于各级道路停车视距并不小于 处 应能看到两侧各不小于表 规定的视距以外的火车 火车在 以外可看见道口 当道口位置不符合上述要求和行车量较大时 应设看守单线铁路道口侧向视距表铁 路 等 级 汽车对道口的侧向视距注 双线铁路 级为第条铁路与道路交叉宜设计为正交 必须斜交时其交叉角应大于第条道口两侧道路的平台长度 从钢轨外侧算起 不宜小于表 的数值道口平台长度表城市道路公路一至四级乡村道路通行机动车 通行非机动车注 道口平台长度不包括竖曲线在内在困难地段的四级公路平台长度 可采用

25、第条连接平台的纵坡不应大于表 的数值连接平台的纵坡表道路种类工程难易程度一般 困难城市道路一至四级公路乡村道路注 在特殊困难条件下 连接平台纵坡可酌量加大 但在海拔以上或严寒冰冻地区的乡村道路不应大于第条道口铺面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铺面板或料石 铺面宽度可按表 的规定确定道口铺面宽度表城市道路公路一至四级乡村道路通行机动车 通行非机动车同道路路面宽度 同公路路基 面 宽度第条道口应有下列防护设备一 设置道口警标 司机鸣笛标及护桩 并根据需要设置栅栏二 看守的道口应修建道口看守房和设置带有标志的栏木三 电气化铁路与公路的交叉 在道口两侧应设置限界架 其净高为四 交通繁忙的城市道口 尚应根据需要设置自

26、动信号或自动栏木 必要时设置遮断色灯信号机第条改建铁路的道口 在特殊困难条件下 经过运营实践能保证安全者 可保留原标准第条铁路与道路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 应设置立体交叉一 道口交通量达到国家现行规定者二 结合排洪需要或地形条件设置桥涵立交而不致过分增大工程者三 采用平交危及行车安全或确有特殊需要者第条铁路与道路立体交叉的位置和形式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立交桥涵的净空 对于铁路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 的规定 对于公路和城市道路可分别参照现行的等有关标准的要求办理 对于乡村道路 净高不宜低于净宽可按实际情况确定第条新建 改建铁路与规划道路交叉符合立体交叉条件时 可暂不设置立体交叉 但应

27、结合规划考虑将来设置立体交叉的位置第五章轨道第一节轨道类型第条新建和改建铁路的轨道 在要求的运营条件下 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第条正线轨道类型划分为特重型 重型 次重型中型和轻型 在选型时 应按表 所列标准 本着由轻到重逐步加强的原则 根据近期调查运量 最高行车速度等主要运营条件确定正线轨道类型表条件 项 目 单位 特重型重型次重型中型轻型运营条件年通过总重密度最高行车速度轨道结构钢轨轨枕根数预应力混凝土枕混凝土枕 下同根木枕 根道床厚度非渗水土路基面层垫层岩石 渗水土路基注 计算年通过总重 应包括净载 机车和车辆的质量 并将旅客列车的质量计算在内 单线应按往复总重计算 双线应按每一条线的通

28、过总重计算重型及以上轨道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宽枕 混凝土宽枕 下同 混凝土宽枕每千米配置根数为 根非渗水土路基宜采用双层道床 只有在垫层材料供应困难 且不致造成路基病害的情况下 方可采用单层道床 其厚度比照岩石 渗水土路基增加第条站线轨道结构应根据各类站线的用途按表选择站线轨道结构表项目单位到发线包括编发线 下同驼峰溜放线其他站线及次要站线钢轨比正线轻一级新轨或与正线同级旧轨混凝土枕 根木枕根道床厚度非渗水土路基无垫层特重型重型次重型中型轻型其他站线次要站线有垫层特重型重型次重型中型轻型面层垫层面层垫层面层垫层岩石 渗水土路基特重型重型次重型中型轻型注 其他站线系指调车线 牵出线 机车走行线及站

29、内联络线 次要站线系指除到发线及其他站线以外的站线驼峰溜放线系指自峰顶至调车线第一脱鞋器 或减速器 未端的一段线路道岔的道床厚度不应小于连接的主要线路的道床厚度第二节钢轨及配件第条新建和改建铁路正线使用的钢轨 应按表确定的轨道类型采用 站线使用的钢轨 应按表 的规定采用无缝线路宜采用 及以上的钢轨 焊接的轨端不钻孔不淬火调车线铺设旧轨时 每一线路应铺设同一类型的旧轨改建车站时 次要站线上可保留 以下的钢轨 但不得小于第条长度为 以上的隧道内 宜采用比洞外轨道重一级的钢轨 或同级的耐腐蚀钢轨正线曲线半径为 及以下时 宜采用同级的耐磨钢轨第条长度为 以上的隧道或改建铁路采用次重型及以上的轨道 宜铺

30、设无缝线路无缝线路的铺设地段和铺设位置应符合下列条件一 曲线半径不小于二 路基稳定 道床密实三 有碴桥上无缝线路钢轨的接头应在桥两端 以外桥长在 及以下 跨度等于或小于 以及墩台身高度小于 的无碴桥 应使桥梁位于无缝线路的固定区内 桥头两端应按伸缩区锁定 特大钢梁桥上 宜采用分开式扣件四 装设自动闭塞的区段 应结合通过信号机的位置 预留信号设备装设轨道绝缘所需的轨缝五 采用 钢轨的温度应力式无缝线路时 其钢轨的最大温差不宜大于第条特重型 重型轨道应采用 标准长度的钢轨 其他各类轨道可采用 或 标准长度的钢轨 接头应采用对接 曲线内股应使用厂制缩短轨调整钢轨接头的位置第条接头螺栓等级及垫圈类型

31、应根据确定的轨道类型按表 选用接头螺栓及垫圈表轨道类型特重型 重型 次重型无缝线路 轨无缝线路 轨中型 轻型接头螺栓等级级 级 级 级或 级 级垫圈类型 高强度平垫圈单层弹簧垫圈高强度平垫圈单层弹簧垫圈单层弹簧垫圈第条下列位置不应有钢轨接头 如不可避免时 应将其焊接或冻结一 明桥面小桥的全桥范围内二 钢梁端部 拱桥温度伸缩缝和拱顶等处前后各 范围内三 设有温度调节器的钢梁的温度跨度范围内四 钢梁的横梁顶上五 道口范围内第条直线和半径大于及等于 的曲线轨距 均应为 半径小于 的曲线轨距 应按表 加宽曲线轨距加宽表曲线半径 加宽值 轨 距按上述规定 轨距误差不得超过 其误差变化率正线不得大于 站线

32、不得大于第三节轨枕及扣件第条新建和改建铁路应采用混凝土枕 但下列地段不宜铺设一 半径为 以下的曲线二 设护轮轨的桥或路肩挡土墙在护轮轨铺设范围内三 转车盘 轨道衡 脱轨器及铁鞋制动地段四 无碴桥的桥台挡碴墙范围内及其两端各 根轨枕五 道岔 改建铁路铺设混凝土岔枕者除外 及其前后两端各 根轨枕 后端包括辙叉跟端以后的岔枕上列地段间的长度小于 时 应设计为木枕地段木枕必须经过注油防腐 正线中型及以上轨道 应采用 类木枕 轻型及站线可采用 类木枕第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段 正线轨道应增加轨枕数量一 在下列曲线 包括两端缓和曲线全长 地段混凝土枕轨道在半径为 及以下的曲线地段木枕轨道或电力牵引铁路 在

33、半径为 及以下的曲线地段二 大于 的下坡制动地段三 长度为 及以上的隧道内增加的数量应按表 所列每千米轨枕根数 混凝土枕增加 根 木枕增加 根 条件重合时只增加一次 但每千米最多铺设根数 混凝土枕为 根 木枕为 根第条隧道内 特大桥桥头引线以及大型客站的线路 符合下列条件时 应铺设混凝土宽枕一 曲线半径不小于二 路基坚实 稳定 排水良好第条混凝土枕及木枕使用的扣件 应根据确定的轨道类型采用 次重型及以上的轨道宜采用弹性扣件 中型及轻型轨道可采用刚性扣件混凝土宽枕及整体道床直线部分可选用调高量较大的弹性或刚性扣件 整体道床曲线部分应采用弹性扣件混凝土枕轨道 正线半径为 及以下和站线半径为及以下的

34、曲线 包括两端缓和曲线全长 地段 采用 型扣板式扣件时 在钢轨外侧应采用加宽铁座第四节道床第条道床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正线和到发线应采用碎石道碴 困难时 中型轨道可采用筛选卵石 轻型轨道和其他站线 次要站线可就地选用各种道碴材料二 桥梁上必须采用碎石道碴三 下列地段的道碴材料应为碎石 但轻型轨道可采用筛选卵石桥长在 及以上的桥梁两端各 的引线上隧道内及其两端各 的引线上正线和到发线上的道岔 调车场驼峰头部的道岔 以及装设自动闭塞 电气集中和有轨道电路的道岔范围各种道碴材料均应符合铁道部现行的道碴材料技术条件的要求垫层材料可采用粗砂 中砂 卵石砂或石屑第条道床顶面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单

35、线铁路正线道床顶面宽度按表 的规定 双线道床应分别按单线设计单线铁路道床顶面宽度表轨道类型直线或半径 的曲线地段半径 的曲线地段特重型 无缝线路重型 次重型和中型轻型二 站线道床顶面宽度均为 曲线外侧不加宽驼峰推送线在经常有摘钩作业一侧的道床肩宽为 另一侧为第条道床边坡坡度应按表 的规定道床边坡坡度表线 别 轨道类型 道床边坡度正线特重型 中型轻型站线第条混凝土枕端部埋入道床深度应为 其中部 范围内 道床顶面应低于轨枕底 采用增大中间截面承载能力的混凝土枕除外木枕轨道的道床顶面应低于轨枕顶面第条混凝土宽枕轨道的道床 由面碴带和底层组成 面碴带采用粒径 的碎石道碴 其宽度为 厚度为 底层采用标准

36、碎石道碴 其厚度 在非渗水土路基上不应小于 在岩石或渗水土路基上 隧道内以及有碴桥面上不应小于 改建铁路的隧道 当按上述规定将引起大量改建工程时 底层厚度可酌情减小 但不应小于区间正线道床顶面宽度为 枕端埋入深度为 隧道内 大型客 货站以及有碴桥面上的道床顶面宽度 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第条站线宜采用单层道床 在多雨地区或路基土质不良的到发线应采用双层道床第条站内各线路的道床应分别按单线设计 在下列情况下 应采用渗水性材料将线路间填平一 经常有调车作业和列车检修作业的调车线间 推送线间到发线间及牵出线间二 扳道作业较繁忙的道岔群范围内第条桥梁上道碴槽内道床厚度不应小于 如有困难可减至桥梁两端各 引

37、线上的道床厚度 应与邻接轨道相同第条隧道内道床厚度应与洞外单层道床相同 在改建铁路的隧道内 如有困难 木枕轨道的个别段落 道床厚度可减至道床碴肩至边墙 或高侧水沟 间应以道碴填平第隧道内宜铺设整体道床 整体道床应按下列要求设计一 曲线半径为 及以上的地段二 整体道床的结构型式 应根据地质及水文条件并结合具体情况 选用钢筋混凝土支承块式 整体灌筑式 或其他结构型式三 整体道床必须结合隧道工程作好综合排水和加强地段设计 确保基底干燥 稳定 其厚度不应小于 各部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表 的规定整体道床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标号表种类标 号 工程部位支承块 道 床 人行道 回 填钢筋混凝土混凝土

38、四 整体道床与碎石道床之间应铺设道床弹性逐渐变化的过渡段铺设支承块数目对表轨道类型铺设数目直线 曲线 包括缓和曲线特重型 重型次重型中型 轻型五 每千米整体道床的轨下支承块数目 可采用表的数值站场内由于作业需要的专用线路可铺设整体道床 但应根据地质条件进行设计第条曲线地段的外股钢轨 新建铁路应按公式改建铁路应按公式 设置超高式中 外轨超高曲线半径设计最高行车速度均方根速度各类列车次数 列各类列车质量实测的各类列车速度曲线外轨最大超高不得超过 单线铁路上下行行车速度相差悬殊时 不得超过外轨超高应在缓和曲线全长内递减顺接 未设缓和曲线者 可按不大于 的递减率在直线段顺接 复曲线地段在正矢递减范围内

39、进行顺接第五节道岔第条正线上的道岔 其轨型应与线路轨型一致 到发线 其他站线和次要站线上的道岔 其轨型不应低于各该线路的轨型 如道岔与各该线路轨型不同 则应在道岔前后各铺长度不小于 同类型的钢轨 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第条道岔号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用于侧向通过列车 速度超过 但不大于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 号二 用于侧向通过列车 速度不超过 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 号三 用于侧向接发旅客列车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 号 当地形困难时 非正线出岔的旅客列车到发线上 可采用 号单式对称道岔四 用于侧向接发货物列车并位于正线的有关单开道岔 在中间站不得小于 号 在其他站不得小于 号五 用于其他线路的单开道岔不

40、得小于 号六 在直向通过列车速度超过 侧向速度不超过的线路上 或者年运量大于 的线路上 可采用 号可动心轨辙叉的单开道岔七 驼峰头部可采用 号单式对称道岔和 号三开道岔 必要时调车场尾部 驼峰前到达场的驼峰一侧咽喉区 以及货场 机务段 车辆段等次要站线上 也可采用不小于 号的单式对称道岔和不小于 号三开道岔八 在困难条件下 可采用交分道岔 但不宜用于正线上九 改建车站时 道岔号数应符合上述规定 为了充分利用既有设备或在困难条件下 可保留原有道岔 但单开道岔不得小于 号 驼峰头部使用的 号单式对称道岔 有条件时 宜更换成 号单式对称道岔第条级铁路上 相邻道岔间插入的钢轨长度不应小于表 及表 的规

41、定 级铁路可根据需要按表 及表 确定ffff两对向单开道岔间插入钢轨的最小长度表道岔布置 线别有正规列车同时通过两侧线时一般情况 特殊情况无正规列车同时通过两侧线时正线到发线其他站线和次要站线两顺向单开道岔间插入钢轨的最小长度表道 岔 布 置 线 别 插入短轨最小长度正线到发线其他站线和次要站线到发线其他站线和次要站线注 在其他站线和次要站线上 如一组道岔后顺向并连两组 号单开或 号单式对称道岔时 其中至少一个分路的前后两组道岔间应插入不小于 长的钢轨第六节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轨道加强设备第条曲线地段应按下列条件设置轨距杆或轨撑一 铺设木枕时 正线半径为 及以下 站线半径为及以下 按表 设置

42、轨距杆或轨撑轨距杆或轨撑设置数量表曲线半径轨距杆 根轨 轨轨撑 对轨 轨及以下二 铺设混凝土枕时 可不设置轨距杆或轨撑 但在行驶电力机车的区段 正线半径为 及以下的曲线地段 可比照上表设置 或采用保持轨距能力强的弹性扣件装设轨道电路的铁路应设置绝缘轨距杆第条下列地段的轨道应设置防爬设备一 木枕轨道 正线根据线路主要技术标准 列车运行情况应按表 设置 到发线 有正规列车通过和整列转线的联络线 调车线 牵出线 以及到发场内的机车走行线 亦应设置防爬设备 对驼峰线路 有正规列车通过的道岔 绝缘接头 桥梁前后各 的线路 应增加防爬设备数量正线穿销式防爬器设置数量对表线路特征非制动地段 制 动 地 段轨

43、 轨轨 轨制动方向反方向制动方向反方向双线区间单方向运行的线路重车方向轻车方向单线线路两方向运量大致相等地段单线线路两方向运量显著不同地段重车方向轻车方向碎石道床每对防爬器配 个防爬支撑 砂和卵石道床每对防爬器配 个防爬支撑 如为双方向锁定地段 则每组防爬设备由两对防爬器和 个或 个防爬支撑组成二 混凝土枕轨道 采用弹性扣件时 轨道可不设置防爬设备采用非弹性扣件 当线路坡度在 的以下时 也可不设置防爬设备 但坡度大于 制动地段 驼峰头部线路及有正规列车通过的道岔 绝缘接头 桥梁 明桥面 前后各 的轨道上 应根据牵引种类 线路条件及轨道条件设置防爬设备 正线可按表设置 其他地段亦可比照设置每节轨

44、正线穿销式防爬器设置数量对表牵引种类轨枕根数根线路坡度电力蒸汽及内燃注 防爬支撑个数可比照木枕轨道的数量酌量减少电力牵引地段每节 轨可按 轨设置对数的 设置 如不足对 按四舍五入办理 蒸汽及内燃牵引地段每节 轨的设置对数可与 轨相同表中的线路坡度值范围 不包括本柱的下限值护轮轨第条护轮轨应采用旧轨 正线铺设的护轮轨不宜小于 护轮轨接头应采用相同轨型接头夹板连接下列情况应铺设护轮轨一 特大桥及大中桥上二 桥长 及以上的小桥上 当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或桥高 轨底至河床最低处 大于 时三 跨越铁路 重要公路 城市交通要道的立交桥上四 多线桥上的各线五 立交桥下的轨道上 自轨道中心至立交桥的支柱距离小于

45、时六 路肩挡土墙及其两端各 范围内 当墙顶高出地面墙址下为悬崖陡坎或地面横坡大于 的山坡 且连续长度大于 时 应铺设单侧护轮轨七 道口铺面宽度范围内标志第条线路 站场应根据需要设以下标志线路标志 包括公里标 半公里标 曲线标 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始终点标 桥号标 坡度标及铁路局 工务段 领工区 养路工区供电段以及电力段的界标等信号标志 包括警冲标 站界标 预告标 引导员接车地点标放置响墩地点标 司机鸣笛标 作业标 减速地点标 补机终止推进标 机车停车位置标 机车清炉地点标 机车放水地点标 以及电气化区段的断电预告标 合电预告标 接触网终点标 准备降下受电弓标 降下受电弓标和升起受电弓标以及除雪机

46、用的临时信号标志等第条线路 信号标志 警冲标除外 应设在距钢轨头部外侧不小于 处 不超过钢轨顶面的标志 可设在距钢轨头部外侧不小于 处轨道常备材料第条轨道常备材料 应按表 所列数量备存轨道常备材料数量表材料名称 正 线 站 线钢轨钢轨每千米 根及以下钢轨每千米根 包括缩短轨备用数量钢轨每两千米根 及以下钢轨每千米 根 包括缩短轨备用数量接头夹板 每千米 块 每千米 块接头螺栓及垫圈 每千米 套 每千米 套混凝土枕 混凝土宽枕木枕每千米 根 每千米 根混凝土枕 混凝土宽枕和整体道床扣件及垫板每千米 套 每千米 套道岔单开道岔每 道备 组 交分菱形或特殊类型道岔每 组以下备 组 组备 组岔枕 每

47、组备 组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一 执行本规范条文时 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表示很严格 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 必须反面词采用 严禁表示严格 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采用 应反面词采用 不应 或 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 在条件许可时 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采用 宜 或 可反面词采用 不宜二 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 执行 或 应符合 要求或规定 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可参照附加说明本规范主编单位 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主编单位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参加单位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铁道部专业设计院西南交通大学主要起草人马 炜 成荫远 刘树仁赖继红 周永富 周惟俊谢玉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