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13-2004(条文说明) 灌溉试验规范.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263595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81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L 13-2004(条文说明) 灌溉试验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SL 13-2004(条文说明) 灌溉试验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SL 13-2004(条文说明) 灌溉试验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SL 13-2004(条文说明) 灌溉试验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SL 13-2004(条文说明) 灌溉试验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灌溉试验规范SL 13一-2004条文说明72 目次1 总则. . . 2 术语. . . 74 3 灌溉试验站网建设.75 4 灌溉试验设计.5 作物蒸发蒸腾量试验. 6 灌溉制度与灌溉效益试验.81 7 作物水肥生产函数与劣质水安全利用试验. 84 8 灌概方法及灌水技术试验.86 9 土壤、作物、气象及水分条件观测.87 10 灌溉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1 灌溉试验成果的管理与应用. . 94 附录A灌班试验站条件. 1总则1. 0.1 对灌溉试验的最基本要求是试验成果可靠、准确、实用、先进。自20世纽50年代中期起,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建立灌溉试验

2、站。至今灌溉试验已开展50多年,在农业灌溉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以往试验中的最主要问题是许多站在试验的可靠性、准确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四个方面不符合要求,从而影响到试验质量。本规范系围绕使试验符合上述四性而确定技术标准,以确保试验成果的质量。1. O. 2、1.O. 3 灌溉试验的项目很多。但以往我国各地主要开展以下三类试验=一一作物需水量观测试验;一一作物灌溉制度试验;一一作物擅溉方法及灌水技术试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不少试验站叉开展了作物受旱反应及灌概效益试验。故本规范系针对1.O. 2中所述四类试验而制定。其他方面的试验,各地只是零星地开展了一一些,它涉及的内

3、容很广泛,各处的试验目的和要求差别很大,宜另作规定,不包括在本规范之中。水利部于1990年编制并颁布了灌溉试验规范)(SL 13-90) , 本规范是根据10多年来执行原规范的经验,并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情况,对SL13-90进行修改和补充而编制的,是灌溉试验的全国统一技术标准。各类试验的仪器设备、操作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在符合本规范的前提下,可因地制宜确定。本规范颁布后,SL 13-90即停止执行。73 2术语2.0.3 计算与应用作物蒸发蒸腾量,经常会用到降水量、水面蒸发量资料,气象与水文方面规定两者以mm为单位,故作物蒸发蒸腾量也宜以mm为单位,这样于观测、计算

4、与应用作物蒸发蒸腾量均较方便。2.0.4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定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8)在(Crop Evapotranspir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一书中的最新定义。74 3 灌溉试验站网建设3.1.1、3.1.2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登记在册的灌溉试验站点有400余处。但据2002年年底的情况分析,其中相当一批灌溉试验站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情况难以满足常规灌溉试验工作的需要,并且缺少必要的、稳定的经费来源,难于开展有关的试验工作。为了保证灌溉试验工作的连续性和灌溉成果的高质量,极有必要

5、重新加强灌慨试验站网的建设工作。根据农业节水发展的需要、各级灌溉试验站的现实情况、长远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行政管理的可行与便利,确定建立由灌溉试验总站、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试验站和重点试验站组成的三级站网结构,总量控制在100120个,并以中心试验站和重点试验站组成覆盖全国主要气候类型、江河流域、作物种类、水资源状况及生产水平区域的灌溉试验站网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自然条件设1个中心试验站和若干个重点试验站。区域范围较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13个重点试验站z区域面积较大、自然条件变化较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35个重点试验站。在站点建设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z一一试验场

6、地的基本条件,包括气象、土壤、地形、水文等一定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F一一试验场的外部环境条件,一定要符合规范的要求F一一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及合格的研究从业人员,这是取得可靠数据与高水平成果的基本保障F一一量水设施的建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如果可能,建议在试验场内全部采用水表法量水。3.1.3 除在固定的试验场所进行长期的试验研究外,省级重点试验站应在所控制的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基础数据采集点。基础数据采集点可以与灌溉试验站网以外的其他灌溉试验站、灌区管理段(所)、水利站或生产经营户相结合,开展由省级重点试验站安排的试验观测任务和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与示范。基础数据

7、采集点是重点试验站(包括中心试验站)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应通过基础数据采集点的工作,解决重点试验站因场地条件和种植作物种类的限制而无法全面收集和反映所在地区灌溉农业的现实状况的问题。基础数据采集点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与灌溉农业有关的信息资料,为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灌溉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同时也为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基础数据采集点的工作主要面向的是当前的生产实际,因此站点的选择应当紧密结合各地灌溉农业的实际状况进行。随着作物种类和灌溉方法的变化,在相同的重点试验站控制区域有可能出现多种灌溉组合模式。按照基础数据采集点的工作目标,应当在那些生产条件具有明

8、显的特点,并且涵盖区域范围较大的环境中,选择具有较好代表性的地点设置基础数据采集点。基础数据采集点选择时应当主要考虑如下几个因子z-一灌溺方法z在具有较大工程规模的区域内选点,如万亩以上的渠灌区,5000亩以上的低压管道灌区,1000亩以上的喷灌区和500亩以上的微灌区。一一种植模式:在连片种植、具有一定规模的粮作区、果林区、牧草区、蔬菜区分别设置数据采集点。连片种植的水田区域和水白地区域也应分开处理。一一数量:每个重点试验站点控制范围内设置的基础数据采集点数量,应当根据重点试验站控制范围内灌满农业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异程度确定,每个基础数据采集点应当控制一个主要类型区域。各重点试验站范围内以设立

9、35个基础数据采集点为宜,这样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数据采集点将控制在300400个。3.3.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配置必备的仪器设备,是保证灌溉试验工作取得可靠基础数据、获得高水平成果的必备条件,也是从事全国协作研究、区域合作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的必要条件。因此,各级灌溉试验站点在建设初期应根据本规范附录A的具体要求,配置必要的基础研究设施和仪器设备。灌概试验是水利与农业综合性试验研究工作,牵涉到水利、农学、土壤、农业气象四方面的观测试验内容,要保证试验的质量,各级灌溉试验站的研究人员均应具有上述四方面的基础知识。灌溉试验是严密的科技工作,原始观测的数据是否可靠是决定试

10、验质量的关键,因此观测工人必须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录用。3.3.2 -3. 3. 4 新建立的试验站一定要做多方位的考察,聘请水利、农业、生态等方面的专家,在提出多种备选方案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比较而最终确定。站址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在充分保证代表性的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交通情况、职工生活、地区长远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于已有的灌溉试验站,也要参照上述要求加以改造。因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已不符合有关要求,又无望加以彻底改造的灌溉试验站,应考虑重新选择建立新的灌溉试验站。各级灌溉试验站都应建立符合规定的气象观测设备。中央气象局颁发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气象观测场边缘与四周成排障碍物的距

11、离至少是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目的是保证气流通畅,避免受到阻风、遮阳等特殊的微气象条件影响,使观测成果有代表性。对于灌概试验,同样应考虑避免这些影响。但根据各地试验站的实践,上述距离大于障碍物高度的5倍后对试验成果影响不显著。根据对部分试验站的调查,试验田与障碍物的距离,远未达到对气象场要求的标准。一般只达到障碍物高度的27倍,如江西省为23倍,四川省为25倍,陕西省为4倍左右,黑龙江省为7倍左右,湖南省仅为1.4倍。因此,根据保证观测成果有代表性的要求以及土地面积方面的可能性,本规范规定为大于障碍物高度的5倍。77 4灌溉试验设计4. 1. 2 我国各地试验站现有的灌溉试验设计书,其内容差

12、别较大,有统一的必要,本条目中所提出的试验设计书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可作为确定设计书内容的依据。4.2.2 与农业栽培、育种等方面的试验相比较,灌激试验的小区面积较大,故在试验场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小区数目不能太多。所以,当试验处理数目过多时,不宜采用全面试验法。4.2.3 设置重复是一切对比试验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消减试验中的误差。数理统计的理论及试验证明,设置3次以上的重复才能发现误差并有效地消减误差,确保检验成果的可靠性。4.3.2 本条中所规定的小区面积,是编制SL13-90时经过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灌溉科技人员的代表讨论(1986年内全国分四片讨论)而确定的。主要依据是:从

13、消减土壤肥力差异造成的误差出发,本条规定的小区面积已足够大F为满足测定土壤含水率的取土与观测作物生育性状的取样要求,小区面积不宜小于本条中的规定标准。4. 3. 3 4. 3. 5 各条中的规定,主要是为了消减各处理之间小区土壤肥力不均和其他自然条件差异带来的误差。4.3.6 设置保护区与保护带,是为了消除最靠边小区与边行作物的特殊生育环境的影响(边际影响。设置隔离区,对地面灌溉试区,是为了消减小区之间水分侧渗的影响F对于喷灌试区,是为了消除喷洒水分越界的影响,并作为小气候变化的过渡地带。农业试验及灌溉试验的实践表明,本条中所规定的保护区、保护带和隔离区的标准已能起到消除各种边际影响的作用。4

14、.3.7 只有设置专用的、灌排分开的两套系统,才能保证灌溉及时、排水自如;否则、会因灌溉不及时而影响试验的正常进行或因灌、排水量混淆而影响成果的质量。5 作物蒸发蒸腾量试验5.1.1 气象站统计气象因素的日界(计算一整日各项气象参数的起止时间)为20时整,但本条规定作物需水量统计的日界为8时,原因是z20时天已黑,不便于观测需水量;各级气象站也均在8时进行一次各种气象因素的观测,以8时为日界,也能应用各气象站的资料;我国各地灌溉试验站历年都以8时为日界,均已习惯并感到方便。5.1.2 此精度要求可在使用常规的观测设备与方法(如用游标水位测针观测水位,用取土法测定土壤含水率)时亦能达到。5.1.

15、3 观测这些气象因素的原因z作物需水量与这些气象因素有关F各县级气象站均对这些项目进行观测。5.2.1 地下水埋深大于2.5m(砂壤土)或3.5m(蒙古土、壤土)的旱田,地下水对作物蒸发蒸腾的补给量很小,可以忽略,故可在试验小区中直接测定作物蒸发蒸腾量。5.2.2、5.2.3所规定的技术标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见Lysmeters) , FAO, 1982 , Rome)。为保证作物蒸发蒸腾量观测成果的质量,在我国亦应符合此标准。5.2.4 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地区,降水的利用率一般为100%,故不必设置防雨棚。5.3.2 根据土壤水分能态观点,土壤水分吸力直接影响土壤水分运动以及作物

16、生长发育,它与作物生育以及需水量的关系比土壤含水率与作物生育以及需水量的关系更为密切,故采用任何一种测定土壤含水率方法时,均建议配合使用张力计法。5.3.3 .5. 3. 6 所规定的方法与标准,均是我国多数灌溉试验站以往及目前采用的,按此也能满足观测蒸发蒸腾量的精度要求。5.3.7 条文中规定在降水前、后加测土壤含水率。对于降水前观测,是从天气预报或观察天气变化趋势中,预计即将降水时进行79 加测。5.3.10 在原灌溉试验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了作物棵间土壤蒸发的观测,旨在通过此项观测探明不同灌溉制度处理下的棵间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比例关系,分析不同灌溉制度处理对水分的有效利用情况。5.3.11

17、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条件下,地下水补给量成为确定灌溉制度以及防治盐清化措施的重要参数,其量又随土质、地下水埋深、作物以及气候条件有较大变化,故应观测地下水补给量。5.4.1 水田渗漏量可用蒸渗器和试验小区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这是根据多年来实际试验中用该方法测定结果代表性较好、精度较高而提出的。原规定中的稻田改为水田,以适用于所有种植于水田的作物(含水稻、水生经济作物、水生绿肥等)的渗漏量测定。5.4.2 田测法小区除面积不宜小于60m2外,四周应做隔水处理,防止灌水时各小区之间串水以及浅层地下水的相互影响,保证各小区试验精度。5.4.5 考虑到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研究应用无明水层的节水灌溉技术,水稻及

18、水田生长作物各阶段常维持无水层状态。本次增设了田间无水层阶段蒸发蒸腾量和渗漏量的测定内容及相关方法。5.5.1 彭曼一蒙蒂斯(Penman-Monteith)公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8)提出的最新修正彭曼公式,并已被广泛应用且已证实具有较高精度及可使用性。5.5.3 不同供水条件是指试验中分别采用了充分灌概、非充分灌溉或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所产生的土壤水分条件。试验结果可确定相应的作物系数及土壤水分系数。80 6 灌溉制度与灌溉效益试验6.2.1 根据近十几年来有关灌溉制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本规范较SL13-90增设了根据占充分供水条件下作物蒸发蒸腾量的不同水平、作物的

19、不同水分生理指标确定不同的灌溉制度的处理方法,同时考虑了在水资惊极度缺乏条件下灌概关键水的处理。6.2.3 SL 13-90规定应每隔10d在各小区测定土壤含水率一次,但考虑到在作物生育盛期的日需水强度和需水量都比较大,根层土壤水分消耗得比较e快;而像蔬菜类的浅根作物,根系吸收利用的主要是可迅速消耗的表层土壤水分,因此10d时间间隔太长,不利于设计的灌溉处理严格按计划实施控制,故本规范改为在作物生育盛期和浅根作物全生育期采用每隔5d测定各小区土壤含水率一次。6.2.4 本条是为了便于探明不同灌班制度处理对作物各生育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灌水的后效性影响及最终评判各灌溉制度处理优劣而要求进行的常规

20、观测,同时利用这些观测资料还可以确定出指导控制作物灌溉的适宜水分生理指标。6.2.5、6.2.6组合种植方式在生产实践较为常见,但以前由于分布较为分散,面积也不够集中,故在灌溉制度试验研究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为了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并在单位耕地面积上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组合种植、立体种植模式越来越多,因此应开展相应的灌溉制度试验研究以指导生产实际。规范中提出的观测项目和观测内容,是根据河南、山西等地近年来的试验成果和国外相关的研究文献而确定的。6.2.7 温室或大棚栽培条件下种植的作物,一方面受小气候环境的影响易发生病害或虫害,另一方面在通风换气期间

21、温室或大棚81 内的环境条件变化比较剧烈,因此温室或大棚栽培条件下的灌溉制度试验,除应参照一般早作物常规灌溉制度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外,还应结合温室或大棚小气候控制模式研究一并进行。6.3.1 水稻灌溉制度试验应从原先的丰产型转向节水型,综合考虑节水、高产、优质和环保等要求,进行水稻本田期科学灌溉制度试验,确定稻田水分优化组合条件下先进的灌慨制度,为水稻灌区节水改造及现代化管理提供依据。6.3.4 在许多地区,泡田期正逢用水紧张期,泡田用水定额往往成为设计灌满模数。因此,节水高产型泡田定额的试验测定非常有意义。应综合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开展试验。6.3.5 秧田灌溉试验宜组合当地较为先进的育秧方法(如

22、旱育稀植、大棚育秧、水旱交替育秧等)进行。6.3.6 其他水田作物由于缺乏有关灌概制度方面的研究资料,目前尚难制定统一的试验标准,因此建议参照水稻灌溉制度试验的方法进行研究。6. 4. 1 -6. 4. 3 林、果树灌溉制度试验,灌水施肥时间、数量和灌水施肥次数不同不仅对林果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对果形外观、着色、口感等品质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因此林果灌概制度试验应将水果品质作为一项重要的观测内容。林果局部灌溉,土壤含水率的取样观测点较多,主要目的是获取湿润土体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和满足林果阶段耗水量计算之需要。6.5.3 作物水分生理指标试验要求选择晴朗无云天气条件下进行观测,主要

23、是便于充分显现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以利于确定灌溉生理指标的日最佳测定时间和指导灌溉的控制标准。6. 5. 4 -6. 5. 8 按土壤水分能态的观点,直接影响作物根系吸水和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是土壤水分吸力,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灌溉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用张力计做传感器监测土壤水分吸力的自动控制灌概推广愈来愈快,因此为了进行合理灌溉和实现灌溉自动化,应做适宜土壤水分吸力的试验。6.7. 1 -6.7.4 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非常严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灌溉原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农作物灌溉已由传统的充分灌溉向非充分灌溉转变,合理烧灌关键水、将有限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

24、等技术措施可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产出效益,因此本规范增加了非充分灌溉制度试验的内容。6.8.1 过去,我国在灌溉事业的发展中对经济效益不够重视,很少开展灌溉效益试验研究。1956年的原规范中无此试验内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水利实行讲究经济效益的方针,灌癫效益是多少、如何分析计算灌溉效益等将是当前及今后各地的重要实际问题。开展灌溉效益试验,能够较可靠地解决这些问题。故在SL 1390中增加了这方面内容。6.8.2 计算kw公式(B.o. 8-3)J的假定条件,是灌区由一般水平农业技术逐渐发展到高水平农业技术,即用一般水平农业技术条件下灌溉效益与高水平农业技术条件下灌溉效益的算术平均值代表综

25、合的灌溉效益。战zL一(平)+件均2 (Y2 - Y j ) + (Y4 - Y3) 一w (Y. - Yj) 2(Y. - Yj) 83 7 作物水肥生产函数与劣质水安全利用试验7. 1. 1 7. 1. 5 在节水型灌溉的条件下,作物有不同程度的受旱。为了确定节水型灌溉条件下的经济、合理灌溉制度,必须了解作物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受旱对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开展作物受旱试验,或作物水分,亏缺试验。近20年来,国际上较广泛地开展了这种试验,我国在1990年以前很少开展,1956年的灌溉试验暂行规范中无此试验,20 世纪90年代后,陆续有些站进行此试验。国内外的试验表明,这种试

26、验的成果对于发展节水灌溉与优化灌溉有很高的实用价值,SL 13-90中增加了受旱试验的内容。7. 2. 1 -7. 2. 6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反映作物产量随水量变化的规律,是进行科学的节水灌溉最基本、最重要的函数。在水源不充足的条件下,灌溉工程的评估、规划、设计、用水管理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地区水利规划和灌溉经济效益分析计算,都要以它为基本依据。因此,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进行专门研究,至20世纪70年代,已成为农田灌溉试验研究中的最主要课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有数省开展此项试验研究。SL13-90中无此试验,鉴于目前许多站都在作物受旱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作物水分生产函

27、数试验,故本规范增加了此部分试验的内容。7.3. 1 7. 3. 5 过去,在开展灌满试验时很少考虑施肥等农业措施的相应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物受旱或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试验研究也基本是在一定施肥措施下研究水的高效利用。而农业部门则以充分灌溉为前提,仅研究肥的高效利用措施,而对水肥娟合及水肥的综合高效利用研究不足。节水灌溉条件下,随着田间水分条件的改变,土壤肥力状况、作物吸收肥料养分的能力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必然发生变化。此外,目前各种肥料的施用方法、施用量和施用时期都是根据充分灌溉条件下提出的,节水灌溉条件下,随着田间水分状况发生变化,合理的肥料养分管理措施也必然不同于充分灌溉条件。为了

28、探讨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肥料养分运移与转化规律、水肥捐合模式、作物高效利用水肥的机理以及作物水肥生产函数,20世纪90年代后有条件的试验站陆续开展了本试验,故在本规范中增加了作物水肥生产函数试验内容。7. 5. 1 -7. 5. 6 将劣质水(主要是微咸水和城镇生活市水资源化后用于农业、林业灌溉,已成为许多国家减轻环境污染、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劣质水在作物对水质非敏感期内进行灌溉,而在敏感期间采用优质水灌溉的方法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已取得十分理想的结果。鉴于劣质水已经大量用于农田灌溉,并且在未来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建立劣质水安全利用体系,今后有条件的中心站或重点站宜开展此类试验,

29、故本规范中增加了此部分试验内容。85 8 灌溉方法及灌水技术试验8.1.3、8.2.4测线数、测点数及其位置,是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位于华北、西北的几个灌溉试验站在北方开展灌溉方法、灌水技术试验的做法而确定的。这些单位的实践表明,按此标准施测,能符合成果的精度要求,并有利于进行成果分析。8.4.4 水稻的旱栽培,即无水或长期无水层与短期淹水结合的灌溉方法,可以实现较大幅度的节水,于增产也有利。近年来北方与南方的许多地方都已开展了这种灌溉方法的试验研究,其中有些地区已在较大面棋上推广。今后节水的问题将日益重要,更多的试验站将会陆续开展这种灌溉方法的试验研

30、究。8.6.6 大田作物采用涌泉灌溉,可参照地表滴灌的方法,从有利于田间耕作管理和便于毛管移动或回收保管的角度出发,调整其工作压力,改进输水管道和灌水器的布置方法,同时应根据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的研究结果,开展毛管布置的适宜间距、灌水器间距、灌水器出流量及灌水均匀度与单位面积资金投入和农作物产出之间的技术经济分析,以寻求投入低、省水增产效果好、便于在生产实际中大面积推广的大田作物涌泉灌溉的方法与技术。8.7. 1 .8.7.6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于节水意识的不断增强,研究者相继提出了-些新的灌溉方法及灌水技术,并且这些灌溉方法和灌溉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节

31、水增产效果,推广前景广阔,故本规范增加了新的灌溉方法和灌水技术试验的内容。86 9 土壤、作物、气象及水分条件观测9. 1. 1 ., 9. 1. 4 各条所列内容均是反映土壤基本特性的项目,所提出的适宜测定方法,是各种方法中操作比较简便和结果比较可靠、准确的方法。在SL13-90中主要的文献依据为:(土壤理化分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年)和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1983年)。目前,监测土壤理化性质的新型仪器非常多,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强调采用上述方法与仪器监测同步进行,若两种结果非常接近,可直接采用仪

32、器测定。9.2.1、9.2.2所提出的是常规的、较简便和准确可靠的方法,在SL 13-90中主要文献依据为:(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法)(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研究室编,科学出版社,1978年)、土壤物理及土壤改良研究方法)(刘孝义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年)和土壤学与农作学)(黎庆淮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在灌溉试验中的应用,使得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导水率曲线成为常规测定项目,因而给出了国内外常用的测定方法。9.2.3 ., 9. 2. 5 各条所列内容均是关于土壤含水率测定方面的规定。基本原则是: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土壤和作物的破坏和

33、干扰F采用仪器测定时,要是期进行率定F对大区中间示范性试验、小区田间或坑测试验及筒测试验,由于条件不间,应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9.2.6 按本条要求进行才能消减取土样中引起的误差,使土壤含水率观测造成的作物需水量、灌水定额等误差小于2%3%。9.2.7 对采用中子仪或管式时域反射仪定点监测土壤含水率,根据仪器的特点,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87 9.2.8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灌溉试验田间数据的自动采集提供了方便,有条件的试验站可以装备土壤含水率自动测定系统,以提高灌溉试验的效率和精度。9. 3. 1 ., 9. 3. 4 各条内容均是灌溉水质监测的有关规定。主要依据是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34、5084-1992)。对于没有条件自行测定灌溉水质的试验站,要求将水样送至通过国家认证的专业水质监测部门测定。9. 4. 1 ., 9. 4. 6 农业科学试验中,多以有50%的植株出现某些形态特征的日期代表某生育期的日期,同时以10%和80%的植株出现某些形态特征的日期为该生育期的始期和盛期。灌溉试验中有实用意义的是掌握各生育阶段的起止日期,而不是某一代表日期。每种作物的各个生育期多有一定的前后重叠性,而在灌溉实践上不同阶段的日期既不能重叠也不能间断,故采用10%的植株出现某阶段的形态特征之日期(农业上的阶段始期)至有10%的植株出现了下一阶段特征日期作为某一生育阶段的起止日期。这样,既与农

35、业上的划分相符,也便于灌溉中采用。9.5.1、9.5.2列出了最能反映植株水分合理特性的项目,所提出的适宜观测方法,是常规、简便和符合精度要求的方法。9. 6. 2 ., 9. 6. 5 只有同时符合9.6.1、9.6.2和9.6.3的要求,才能使气象站与灌溉试验站的气象条件一致F水面蒸发量不是气象站观测的主要因素,故气象站中只要求用20cm口径小型蒸发皿观测F但是灌溉试验中,水面蒸发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要求的精度高,20cm口径蒸发皿的观测值误差大,不符合灌溉试验中的要求,因此要增设常E:601型蒸发皿,并观测此皿的水面蒸发量。9.6.6、9.6.7规定了农田小气候和灾害性天气的观测项目

36、,采用这些观测结果可以分析得出各种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9.6.8 自动气象站可以实时监测各种气象因子变化过程,为研究作物生理指标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和田间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提供了方便,本条推荐采用自动气象站并给出了相应规定。88 9.7.1、9.7.2对量水设备进行了规定。基本原则是:根据水量的多少、要求的精度推荐不同的量水设备;为了保证精度,量水设备要进行率定,各种操作要符合规定。9.7.3 各种水表在测定小流量时的相对误差大,而在灌溉中,经常需要测定很小的流量,如测定测坑中的渗漏量,滴灌、微喷灌的灌水量等,且要求流量测定成果的精度高,故必须检验水表在测量小流量时的精度。9.7.4 水田

37、作物的水位量测是常规观测项目,其观测结果用于蒸发蒸腾量的计算,因而对其观测精度、测针针座高程的校核进行了严格规定。9.7.5 数据自动采集技术日臻成熟,灌、排水量连同其他田间数据采用计算机进行自动计量、采集、储存、控制,是灌溉试验的发展方向,因而推荐有条件的试验站采用。89 10 灌溉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0.1.1 及时整理及分析资料是保证试验观测资料系统、准确、可靠的重要保证。如时间许可,每天的观测资料都应在当天整理完毕,确因时间紧张的,第二天一定要整理完毕。整理的内容包括数据核对和附加标识的确认,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试验过程的漏测和误测问题,并尽快加以补救。有关的标识(小区号、处理号、观测时

38、间及观测人等)也可及时填补与更正。此外,及时整理数据,还可尽早发现异常的数据,便于及时分析原因,早做弥补。观测整理数据还要及时加以分析,这样可以尽快总结规律,及时发现问题,对于下一阶段的数据观测,以及补充试验的尽早安排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试验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0.1.2 在一个站内连续多年进行的试验项目,系指按照同一试验设计和观测方法进行的试验,主要目标在于反映同一项目在不同年型之间的变化规律,或是反映温度、降雨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如果试验设计有所变化,或是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有了较大的变化,则不再作为连续多年进行项目对待,需要分别加以分析。10.1.3、10.1.

39、4系指按照统一试验设计方案、相同的观测研究方法,分别在不同省份和试验站同时开展的试验研究内容,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同一观测项目在区域(有时包括年份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异规律。10.1.6 电子文本系指将有关观测数据录入计算机中,按照一定的格式形成的电子表格或电子文档。各类数据所要求的电子格式由灌溉试验总站统一制定,便于灌溉试验数据的规范化整理,也便于全国灌溉试验数据的整理与汇编。电子文本至少要建立两套备份,以防计算机发生故障或计算90 机系统被病毒侵袭,发生文件丢失或损坏。除计算机上本身保留的份外,还应以根据文件的大小和多少,以软盘、U盘或活动硬盘的形式保留两个备份。用于备份的存储设备要做好标识,妥善

40、保管。建议采用活动硬盘的方式,每隔一个月对计算机主机上的灌溉试验资料进行一次备份处理。10.2.1 整理资料之前,要对试验科目的设置进行周密的规划与设计。除该条中列举的外,还需要根据具体试验的特殊要求增设相应的科目。资料整理过程中,要根据设置的整理科目,设置相应的档案保管夹,并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设置相应的文档夹。10.2.2 作为常规观测项目而长期进行观测记录的数据,比如气象资料和土壤水分状况,要按旬、月、年进行统计。这就要求观测记录时即符合这一要求。气象数据是每日观测的,因此按旬、月、年统计较为容易。而土壤水分状况数据要按旬、月、年统计,就必须在每旬初(前一旬末)和旬末(下一旬初)进行观测。

41、按生育期统计数据是许多农业项目分析所需求的数据统计模式。在确定有关作物各生育时期准确日期的基础上,对气象数据加以相应间隔的统计即可满足有关要求。而对于土壤水分数据,则需要在特定的时期加测数据才能满足要求。在许多情况下,可对按旬测定的数据根据有关生育时期出现的具体日期而加以分解与整合,以确定各生育阶段的数值。10.2.3 整理前先对资料进行认真的审查与校核,这是必须遵守的工作程序之一。对于异常的数据,可参照10.2.5所列的有关方法进行处理。进行资料审查与校核时,要着重对观测数据所用的方法是否一致,所采用的单位是否一致加以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采用数据。对于气象中的风速测定高度,水面蒸发量的测定设

42、备,土壤含水量的计量单位等,要特别关注。10.2.4 过去,我国灌溉试验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不少站的试验成果可靠性差,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成果。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原始资料的核对和审查不认真、不严格、无标准、无制度,或是核对的方法不正确。这一条目中的要求,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保证原始资料的正确、可靠而规定的。10.3.1 我国有些站所开展的灌溉田间对比试验,得出一些错误或虚假的结论;或者,不同时期或不同地点的相同试验,得到相反或相互矛盾的结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未进行处理间指标差异性检验。故本部分中规定必须进行这种检验,并推荐两种理论上较完备又便于实用的检验方法。10.3.3 本条所规定的

43、标准,是衡量各类农业对比试验(产量作为一项主要的试验指标)效果的统一标准,灌概田间对比试验也不例外。根据我国绝大多数站的实践,此标准能够确切地反映试验效果,只要正确地进行试验,此标准也是可以达到的。FuFo.Ol只是说明显著程度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不是说明没有差异。10.3.4 相关或回归分析表示的是两组数据相关联程度的高低。因此必须进行相关显著性检验,只有当相关程度(或相关系数)超过一定的限度后,才能确认这两组数据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严格的讲,相关关系只适用于内插数据,而不能进行外延推论。对于一个给定的自变量,根据所提供的回归关系式所确定的因变量值,并不是完全的一个恒定数值,而需作为一个

44、平均数据对待,若经过若干次重复,这一因变量值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时要对所确定的回归关系式的适用区间(自变量变化范围)和数据的置信区间(因变量的变化范围)进行相应的注析。10.4.1 对于多年连续进行的项目,资料的汇总与统一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发现规律、开发成果的重要基础。过去的资料汇编主要由于工操作完成,程序繁琐,工作量大,所以SL13 -90要求具备510年的资料后要进行汇编一次,以后每隔510年进行一次汇编。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应用,为加快资料整编频率,缩短整编时间间隔提供了便利。如果多年连续进行的试验项目能够在试验开始之初就按

45、照统一的方案进行,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并将收集的数据及时录入统一的表格之中,则资料的汇编将变得容易的多,界时可以缩短资料汇编的间隔时间。目前的情况下可以暂定为每隔5年汇编一次。10.4.2 各省区及全国资料的汇编是基于各站点资料汇编基础之上的,因此汇编的年限间隔不能少于各站点(各省区)的间隔年限。当前暂定为每5年汇编一次。93 11 灌溉试验成果的管理与应用11.1.1 -11. 2. 2 这些条款的制定,主要依据是如下一些条例与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试行),1984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80年12月;

46、农牧温业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试行办法),1984年4月F农牧渔业部关于农牧渔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试行),1985年4月。11.2.3 灌溉试验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体现灌溉试验工作价值的重要方向,也是灌溉试验工作服务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连续多年工作取得的灌溉试验数据,以及以此为基础开发的灌溉新技术,都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加以广泛的宣传,使这些数据和成果能够被有关的使用单位充分地了解。数据和成果要在一定的方式下向全社会公开,充分实现其公益性。对于整编后的灌溉试验数据,要设立方便的查询服务系统,逐步向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查询服务的方向发展。对于研究成果,要撰写相应的技术简介和普及推广材料,必要

47、时对用户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以保证研究成果在生产中发挥最大的作用。94 附录A灌溉试验站条件A. O. 1 ., A. O. 6 附录A中所列要求为最低标准。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的建设,研究人员的配置可以高于这一标准,但不宜低于这一标准,否则很难保证取得准确、可靠的试验资料,也难于完成全国灌慨农业基础数据采集与全国灌溉试验协作研究的任务。据调查,北方各站试验地面积较大,如陕西省为23151亩,河北省为10.560亩,甘肃省为12.4150亩,河南省平均为55亩;南方的面积较小,如湖南省为818.8亩,四川省为1722.5 亩,福建省为10亩左右。本规范规定在南方一个试验站最少应有1hm

48、2土地面积,北方的更大些,这是有条件达到的。此外,每个试验小区的面积一般为60m2左右,若一项对比试验采用4个处理、3次重复则需12个小区,约0.lhm2,加上保护区、隔离区用地和沟道、渠道、道路占地,每一项目的试区总面积约为0.15hm2,气象观测场、田间实验设施等、约需用地O.15hm2,故从同时可开展34个项目的试验出发,每站亦有必要拥有1hm2专用的试验土地。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试验站、试验项目较多的试验站以及当地土地资源条件较好的试验站,应增加试验地面积。试验场不包括试验站办公、生活用地。95 -veeNllm四、同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灌溉试验规范SL 132004 唔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三里河路6号100044) 北京市地矿印刷厂印刷晤850mm 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SL水利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