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T 1861-2007 出入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程总则.pdf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263824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71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N T 1861-2007 出入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程总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SN T 1861-2007 出入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程总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SN T 1861-2007 出入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程总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SN T 1861-2007 出入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程总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SN T 1861-2007 出入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程总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1861-2007 出入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程总则General rules for the rapid response to th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ccurred at entry-exit ports 2007-04-06发布2007-10-16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度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出入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程总则S.I/1 1861-2007 今令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045网址www.spc.口创.

2、cn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今令开本880X12301/16 印张1.5字数39千字2007年7月第一版2007年7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2000 关书号:155066 2-17827 定价13.00元SN/T 1861-2007 目IJ1=1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E、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F、附录I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龙飞、王凝岚、幸芦琴、李华、王乔笙、丁永健。本标准系

3、首次发布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1 范围出入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程总则SNjT 1861-2007 本标准规定了在出入境口岸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内容、基本步骤和原则,并规定了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涉及出入境口岸和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货物、集装箱、行李、邮包等范围内规范各类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

4、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2998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9082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 19083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JjT 1211 入出境霍乱染疫航空器的卫生处理规程SJjT 1214-2003 国境口岸处理炭瘟杆菌污染可疑物品操作规程SJjT 1215 入出境客运列车除虫规程SJjT 1245 入出境列车消毒规程SJjT 1250 入出境船舶客舱消毒规程SJjT 1253 入出境集装箱和其货物消毒规程SJjT 1285 入出境船舶货舱消毒规程SJjT 1287 入出境船舶器械除鼠规程SJjT

5、 1307 入出境船舶药物除鼠规程SJjT 1333 入出境汽车和其他车辆消毒规程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2002)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出入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ccurred at frontier port 口岸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出入境人员和口岸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3.2 重大传染病瘟情severe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c 在集中的时间、地点发生,导致大量的传染病病人出现,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平常的发病

6、水平的传染病。SN/T 1861-2007 3.3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disease resulting to collective cases arising with unknown cause 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多个共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3.4 3.5 中毒poison 由于吞服、吸入有毒物质或者有毒物质与人体接触所产生的有害影响。其他严重影晌公众健康的事件incidents affecting public health severely with diverse causes 生物病原体、化学品、核辐射材料的意外、自然、有意泄漏

7、事件。4 突发事件的内容和等级4.1 内容突发事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类:发生天花、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新亚型病毒引起的人患流感、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病例;由霍乱、肺炭症、肺鼠疫、黄热病、病毒性出血热(埃博拉热、拉萨热、马尔堡热)、西尼罗热、登革热、裂谷热、脑膜炎球菌病等引起的事件;乙类、丙类传染病较大规模的暴发、流行或多人死亡的;发生罕见的或者国家已宣布消除的传染病等疫情的;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发生临床表现相似的但致病原因不明且有蔓延趋势或可能蔓延趋势的群体性疾病的;中毒人数10人以上或者中毒死亡的;国内外发生突发事件,可能危及口岸的。4.2 分级依据突发事件可能

8、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1级(特别重大)、H级(重大)、田级(较重)和R级(一般人5 应急处理能力要求5.1 组织保障5.1.1 领导小组在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机关的领导下,各级检验检疫机构成立领导小组,职责:组织口岸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的制修订和实施;组织评估预防控制疫情措施的效果,完善各项防控方案;协调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建立必要的突发事件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及应急协调联系机制;负责突发事件性质或类别的判定和依照权限发布预警级别。5.1.2 工作小组2 由一线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组成,职责:突发事件应急监测、报告;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核实,对事件进行评估;对人员采取适当的卫

9、生控制措施;组织实施消毒、杀虫、灭鼠、除污等卫生控制措施;对已实施的卫生控制措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SN/T 1861-2007 培训和演练;组织开展口岸卫生宣传教育工作。5.1.3 专家小组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检验、卫生处理、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专家组成,职责:指导口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拟订和评估;提出预警分级、启动或停止预案的建议,并参与组织实施;对口岸突发事件及其趋势进行评估和预测;参与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培训1;指导对出入境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应急技能的培训。5.2 人员保障5.2.1 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

10、病原微生物、化学、核辐射、媒介昆虫学、环境毒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核实诊断,追溯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确定和追踪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进行分类管理。5.2.2 医疗救护人员由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组成,负责按照就近处置原则进行紧急救护,并将病人送指定医院救治。5.2.3 消毒、杀虫、灭鼠、除污人员由经过专业培训并掌握消毒、杀虫、灭鼠及除污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和卫生监督员组成,负责对疫点和病例活动范围内的污染场所采取消毒、杀菌、灭鼠、除污等卫生控制措施。5.2.4 后勤保障人员负责保障交通、生活和应急物资的供应。5.3 物质保障5.3. 1 原则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做好处置突发事件应

11、急物资计划编制、采购、领用,定期核查补充和日常维护。5.3.2 交通工具和冷链配备足够数量的交通工具(如:救护车、调查人员用车、设备及供应品运输车),指定相应驾驶员。做好冷链(冰箱、干冰或液氮以及合适的隔热容器)储备。5.3.3 通讯与信息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指定信息工作人员。5.3.4 药物做好防治药物、现场工作人员和易感人群应急免疫接种所需的生物制品储备。5.3.5 现场调查准备现场调查所需的调查表、调查器材、现场预防控制器材、采样设备、试剂、治疗药物、消杀灭器械、现场联系资料和器材、电脑、照相机和个人防护用品等物资。5.3.6 消毒、杀虫、灭鼠、除污配备合格的消毒、杀虫、灭鼠、

12、除污药械。5.4 实验室保障5.4. 1 人员配备数量足够、具有相应资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5.4.2 设备设备的配置应能满足生物、化学、核辐射检测业务工作的基本需求。5.4.3 实验室设计、建设及生物安全要求按照GB19489执行。3 SN/T 1861-2007 5.4.4 区域性实验室检测网络建立区域性实验室检测网络,实现协调合作、资源技术共享。5.5 培训和演练5.5.1 培训内容口岸所在地常见的或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核辐射事件的调查、检测、处理、医学卫生控制措施的基础知识内容。5.5.2 演练包括监测、报告、预案启动、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运送、个人防护措施、出入境人员的公共卫生观

13、察、留验、检疫、隔离、应急免疫、消毒、杀虫、灭鼠、除污等卫生控制措施及人群的应急心理支持的操作演练。6 监测和预警6.1 监测6.1.1 监测体系建设原则建立监测组织并在此组织机构管理下形成自上而下有计划的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6.1.2 监测内容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和可能引起暴发流行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症状;法定报告传染病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规定的疾病;放射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因素及行为因素;重大传染病病原体、医学媒介生物、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等实验室数据。6.1.3 监测方法对6.1. 2连续系统地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解释和评价,将信息上报;按既定的报告规范

14、和程序向主管单位常规报告数据,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收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进行病例搜索并督促检查报告质量。6.1.4 审核和分析建立和实施资料审核制度,对有关监测资料按照相应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报告。6.2 预警6.2.1 根据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趋势,划分为四级:1级(特别严重)、H级(严重)、田级(较重)、W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6.2.2 根据系统监测数据分析评估,按危害程度、波及人群范围和流行强度,由相应级别领导小组依据权限发布预警。6.2.3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等。7 应急

15、处置7.1 信息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时限和程序进行信息报告。7.2 核实和晌应7.2.1 原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应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根据突发事件响应要求采取不同措施。7.2.2 资料的初步核实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应首先做好记录,立即对其真实性进行核实,核实内容包括:信息报告者及其工4 SN/T 1861-2007 作单位、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发病人数、主要症状、治疗情况、初步化验结果及事件发展情况。初步确认后及时报告,并通报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7.2.3 事件的初步判断召开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会议,分析、评估、推测和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建

16、立假设。7.2.4 启动预案领导小组根据专家小组的建议,依照权限宣布启动预案,并负责统一指挥口岸开展处置工作。7.3 调查与分析7.3. 1 现场调查的组织7.3. 1. 1 指定现场调查负责人。7.3. 1. 2 组织由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现场调查处置工作队伍,明确流行病学调查组、医疗救治组、样品采集与实验室检测组、消毒杀虫灭鼠除污组、健康教育组及后勤保障组的分工、职责和任务。7.3. 1. 3 携带相应的现场调查物资。7.3. 1. 4 协调有关单位保护和控制现场。7.3.2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分四级,具体分级和防护要求见附录A。7.3.3 调查来源流行病学调查组到达现场后,尽快制定流行

17、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确定突发事件的存在,建立病例定义:调查现症、首发病例。个案调查内容参见附录B。应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追踪调查病例接触史、同首发或首批病例有关的饮食饮水污染情况、生活工作环境危害因素、接触过的人群和动物的发病资料。根据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7.3.4 同源受染的专题调查出现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食物、饮料、水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同源感染,应进行专题的病例对照研究,以验证突发事件来源假设。研究步骤参见附录Cc7.3.5 追踪登记密切接触者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和公共卫生观察。登记内容参见附录D。7.3.6 实验室样品的采集和运送实验室样品采集和运送按照附录E的要求执行

18、。7.3.7 调查资料的分析7.3.7. 1 根据病例的临床调查资料,观察症候群的各致病因子。7.3.7.2 根据血清学及病原学检验结果、化学性因子和核辐射检测报告等实验室资料,观察引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病原体、暴露因子、传播机制。7.3.7.3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推算潜伏期和暴露日期(分析方法参见附录凹,计算相对危险度和比值比,推断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或因果关系,尽早发现传染源,查明传播链。7.3.7.4 根据分析结果查明病因和危害因素,明确突发事件性质,提出预防、控制或处置的策略和措施。7.4 控制措施7.4. 1 原则控制传染源、清除污染源;切断传播与扩散途径;迅速救治病人,保护受威胁

19、人群;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扩散、尽快平息。5 SN/T 1861-2007 当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超出检验检疫机构处理能力时及时报告地方政府应急机构处理。7.4.2 人群控制与保护措施7.4.2. 1 病人或受染者7.4.2. 1. 1 隔离留验对突发事件中的病例或受染者应立即让其带上防护口罩并转移至口岸隔离留验室或相对独立的区域进行隔离留验。7.4.2. 1. 2 医疗除污应立即将辐射或化学性突发事件中的病例或受染者转移至安全区域,指导其脱去被污染的衣物、采取适当的洗浴方法去污。7.4.2. 1. 3 转运尽快通知定点医疗机构接运病人或受染者进行进一步隔离与诊治,并

20、办好交接手续。7.4.2.2 接触者7.4.2.2.1 一般措施对接触者的控制措施按照附录G执行。7.4.2.2.2 隔离对接触者的隔离措施按照附录H执行。7.4.2.2.3 健康教育与应急免疫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对接触者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消除恐慌情绪。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性群体免疫接种或预防性服药措施。7.4.2.3 一般人群7.4.2.3.1 限制往来突发事件发生后检验检疫机构应联合相关部门迅速确定危险区域,建立有明显标志的危险警戒线,限制一般人群进入。限制往来措施需要口岸管理部门、口岸营运部门、交通部门、公安部门、海关、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的密切合作。7.4.2.3.2 医

21、学疏散突发事件发生后检验检疫机构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一般人群尽快疏散,远离危险区域,通常往上风向、高处撤离较为安全。7.4.2.3.3 限制或停止口岸服务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程序,在必要时提请相应级别人民政府关闭口岸通道,停止口岸范围内娱乐活动及餐饮等服务。7.4.2.3.4 健康教育与应急免疫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对口岸一般人群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消除恐慌情绪。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应急性群体免疫接种或预防性服药措施。7.4.2.4 工作人员7.4.2.4.1 人员选择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人员应尽可能选择免疫人群(免疫接种或自然感染后免疫)。7.4.2.4.2 应急培训突发事件发生后,

22、检验检疫机构应尽快组织参与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本次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判定结果,应急处理方法与要求,介绍风险评估状况,强调个人防护要求,消除工作人员心理恐慌。7.4.2.4.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遵照附录A执行。6 SN/T 1861-2007 7.4.2.4.4 预防免疫或预防服药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性群体免疫接种或预防性服药措施。7.4.3 来源的控制7.4.3. 1 污染源按不同污染源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突发事件中死亡人员的尸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第五十七条处理;辐射污染立即使用防辐射材料密封及转移污染源至安全地方;化学污染立即密封及转移至安全地方。7.4.3.2 医

23、学媒介生物7.4.3.2.1 虫媒常用杀虫剂的剂量、使用范围和特点按照SJ/T1215执行。7.4.3.2.2 瞄齿类动物杀灭啃齿类动物(主要指鼠类)主要方法有:器械捕鼠和药物灭鼠。器械捕鼠按照SN/T1287执行,约物灭鼠按照SJ/T1307执行。当腺鼠疫爆发时,应先控制病媒蚤,再控制相应的啃齿类动物。7.4.3.3 人畜共患病的动物宿主人畜共患病可通过直接接触、食物和环境的途径传染给人类。人畜共患病的控制措施参见附录107.4.3.4 食物7.4.3.4.1 封存可疑食物对可疑中毒食物,尽早采取控制措施,采集样本后立即就地封存,不应再销售、食用,追回并转移同批扩散在外的可疑食物。7.4.3

24、.4.2 处理污染食物判明中毒原因后,应对污染食物进行妥善处理,根据污染原因采用相应的灭菌、深埋、烧毁等处理措施。7.4.3.4.3 现场消毒处理指导经营部门对中毒发生的场所、运输工具、所用的器皿、用具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处理。餐具和卫生洁具消毒方法遵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3.9进行消毒。物体与环境表面消毒方法遵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3.10进行消毒。空气消毒方法遵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3.10进行消毒。污水消毒方法遵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3.14进行消毒。废物消毒方法遵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3.15进行消毒。生活用水消毒方法遵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

25、范(2002)4.6进行消毒。7.4.3.5 口岸环境7.4.3.5.1 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7.4.3.4.3对口岸生活用水、污水、废物、物体与环境表面、空气、应进行适当的消毒、除污处理。7.4.3.5.2 土壤:被传染病微生物污染的土壤,消毒后挖坑填埋。被化学物污染的土壤,用中和剂或解毒剂喷洒泪匀,必要时深埋。被辐射物污染的土壤,如半衰期较短,则不必处理,待其衰变;半衰期较长,采用深埋处理。7.4.3.6 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邮件和其他物品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邮件和其他物品不应移运并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航空器:按照SN/T1211执行;列车:按照SN/T1245

26、执行;船舶客舱:按照SJ/T1250执行;7 SN/T 1861-2007 集装箱和货物:按照SN/T1253执行;船舶货舱:按照S:-.J/T1285执行;汽车和其他车辆:按照S:-.J/T1333执行。7.5 控制措施的评价与随访7.5.1 控制措施的评价7.5. 1. 1 评价指标根据突发事件性质不同,可选用以下指标用于评价控制措施效果:发病(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罹患率、病死率、流行(影响)天数、检出率、病例分类比例、病媒密度、环境监测指标等。7.5. 1. 2 费用效果评价将处理一次突发事件的估计费用与防止突发事件发生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进行比较,一般说来,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的直

27、接和间接费用大大超过平时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7.5.2 后继保护措施7.5.2.1 人群控制生物污染:对痊愈病人及其周围人群进行病原学检测及抗体水平检测,针对危险人群进行预防接种;辐射或化学危害:对痊愈病人或接触者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发现远期危害,及时治疗。7.5.2.2 环境检测生物污染:突发事件处理完后应对口岸环境进行定期监测,确保病原菌彻底清除;辐射或化学危害:突发事件处理完后应对口岸环境进行定期监测,污染量在正常指标以下并呈下降趋势。7.5.2.3 心理辅导突发事件中产生的应急,心理,可通过有计划的心理干预和行为指导帮助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应急者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水平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甚至提高

28、其心理平衡能力。7.6 晌应结束与总结7.6. 1 事件控制结束后,根据疫情响应的级别,由相应的专家小组提议,经领导小组同意后宣布该次应急响应结束。7.6.2 将事件的背景材料、历史资料、调查方法、资料分析、控制措施以书面总结形式呈报各相关单位。8 SN/T 1861-2007 附录A(规范性附录)个人防护A.1 个体防护分级A.1.1 A级A.1.1.1 防护对象接触可经皮肤、带膜或呼吸道吸收的有毒有害气体、液体、气溶胶;接触可致癌和高毒性化学物;极有可能发生高浓度液体拨i贱、接触、浸润和蒸气暴露的情况;接触未知物质;浓度达到可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的;缺氧环境。A. 1. 1. 2 个体防

29、护设备呼吸防护:全面罩正压空气呼吸器。防护服:全封闭气密化学防护服,为气密系统,能够防止液体、气体的渗透。防护子套和防护靴:抗化学物。安全帽。A. 1.2 B级A. 1. 2.1 防护对象种类确切的气态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达到可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不经皮肤吸收,缺氧环境。A. 1. 2. 2 个体防护设备呼吸防护:全面罩正压空气呼吸器。防护服:头罩式化学防护服,非气密性,防化学渗透。防护子套和防护靴:抗化学物。安全帽。A.1.3 C级A. 1. 3.1 防护对象非皮肤吸收气态有毒有害物质,种类浓度已知,未达到可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不缺氧环境。A. 1. 3. 2 个体防护设备呼吸防护

30、:空气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正压或负压),过滤元件适合特定的防护对象;防护服:隔离颗粒物,防少量液体喷溅;防护子套和防护靴:抗化学物,防水、防污染;防护眼镜:视野宽阔,透亮度好,有较好的防溅性能,弹力带佩戴。A. 1. 3. 3 个人使用的医用防护用品一次性使用的防护服应符合GB19082的规定;防护口罩应符合GB19083的规定。9 SN/T 1861-2007 A.1.4 D级A. 1. 4.1 防护对象非挥发性固态或液体物质,毒性或传染性低。A. 1. 4. 2 个体防护设备防护服与所接触物质相适应的普通工作服、靴子和子套。A.2 穿、脱防护服的程序按照S:-.J/T1214-2003附录

31、A执行。10 1 一般情况1. 1 姓名:1. 2 身份证号码:1.3性别(1)男口1. 4 年龄:岁1. 5 职业:1. 6 现居住地(详细地址): 1. 7 工作单位:1. 8 户口所在地(详细地址):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个案调查表护照号码:(2)女口1. 9 家长姓名(14岁以下儿童必填): 工作单位:1. 10 发病时间:确诊时间:1. 11 住院医院:住院时间:出院时间:1. 12 病人转归:(1)痊愈口(2)未愈口(3)好转口(4)死亡口1. 13 死亡时间:1. 14 报告单位:1. 15 报告时间:2 主要临床表现2.1 发热:(1)有口(2)无口鼻塞:(1)有口(2)元口流

32、涕:(1)有口(2)无口日因痛:(1) 有口(2)元口咳嗽:(1)有口(2)无口体温:。C发热持续天脉搏:次/分呼吸:次/分血压:2.2 恶心呕吐:(1)有口(2)无口SN/T 1861-2007 mmHg 呕吐方式:(1)水样便口(2)先吐后泻口(3)先泻后吐口(4)吐泻同时口呕吐物性状:2. 3 大使性状:(1)水样便口(2)粘液便口(3)服血便口(4)成形使口腹痛:(1)有口(2)无口里急、后重:(1)有口(2)无口绞痛:(1)有口(2)无口大使失禁:(1)有口(2)元口腹痛部位:(1)上腹部口(2)下腹部口(3)肮周口少尿:(1)有口(2)元口尿量:mL,持续时间:天多尿:(1)有口(

33、2)无口尿量:mL,持续时间:天2.4 头痛:(1)有口(2)无口颅内压增高:(1)有口(2)无口烦躁:(1)有口(2)元口呼吸减弱:(1)有口(2)元口昏迷:(1)有口(2)无口呼吸衰竭:(1)有口(2)无口语语:(1)有口(2)元口浅反射:(1)有口(2)元口11 SN/T 1861-2007 惊厥:(1)有口(2)无口巳氏症:(1)有口(2)无口抽擂:(1)有口(2)无口布民症:(1)有口(2)无口颈强直:(1)有口(2)无口克氏症:(1)有口(2)无口2. 5 口唇青紫:(1)有口(2)无口2. 6 睡孔:(1)缩小口(2)放大口(3)无变化口2. 7 大汗淋漓:(1)有口(2)元口2

34、.8 黄胆(巩膜、皮肤):(1)有口(2)元口2. 9 出血(皮肤、带膜、鼻出血、咯血):(1)有口(2)元口2.10 皮膀:(1)有,出现日期:出现部位:(2)元口2.11 淋巴结肿大:(1)有,出现日期:(2)元口3 实验室检测结果出现部位:3.1 血象: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3.2 脑脊液:糖:蛋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巳细胞:3. 3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形尿:3.4 血清学检测结果:第一次采血时间:结果:第二次采血时间:结果:3. 5 细胞、病毒培养分离:标本名称:采样时间:结果:3. 6 毒物检测时间:标本名称:采样时间:结果:3.7 11面床诊断意见:4

35、相关资料4.1 发病前7日饮食情况:4.2 发病前7日饮水情况:4. 3 病人隔离、治疗情况:主要药品名称与剂量:治疗费用清单:4.4 家庭成员发病情况:4. 5 病人外出史:4. 6 近一年内接种过何种疫苗:接种时间:4. 7 近期使用灭鼠药、农药和其他毒物情况:4.8 接触其他物品情况:4. 9 周围动物死亡情况:农业部门检验结果:5 初步调查意见:6 建议采取的主要预防、控制措施:调查单位:参加调查人员:调查日期:12 SN/T 1861-2007 附录C(资料性附录)同源受染的专题调查C.1 病例对照研究的步骤C.1.1 复习文献与提出假设复习有关文献,查明有关已知或可疑因素,前人研究

36、的方法,结论与存在问题等。根据该疾病的已知自然史与以前的经验等提出该疾病的病因假设。c. 1.2 提出研究的计划或设计书c. 1. 2.1 将用哪些方法,是用组间比较或用配比方法。c. 1. 2. 2 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方法。c. 1. 2. 3 调查病例与对照的时间和地点。c. 1. 2. 4 需要调查的人数,要估计相对危险度和暴露于可疑因素的比率。决定病例与对照的比例。c. 1. 2. 5 决定哪些可疑因素。因素有关定性、定量的规定,定量的分级。c. 1. 2. 6 哪些人员去调查,调查人员的培训。c. 1. 2. 7 设计出调查表。c. 1.3 执行调查研究计划要严格执行设计计划,注

37、意诊断的可靠性,调查研究时应抱客观态度,如有元应答等。应考虑如何补救或检查该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注意各阶段可能产生的误差。c. 1.4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及研究报告列表将资料归纳,考虑混杂因素。是否需要分层分析。分析联系是否有显著性差别计算比值比及其可信限等。根据所获的流行病学信息评价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写出研究报告。C.2 定群研究的步骤c. 2.1 设计前的准备:在设计前应查阅有关文献,了解国内外进展,研究方法与结论等。c. 2. 2 制定研究计划:计划包括目的、方法、内容、研究因素、样本大小、分析立法、人力物力、预期结果等。c. 2. 3 研究暴露因素的决定,分级及其标准的规定。c. 2.

38、 4 研究对象的选择,分组方法。c. 2. 5 检验两组对象在主要指标方面的均衡性。指标有年龄、性别、住地等。c. 2. 6 追踪观察:收集有关发病、诊断、死亡、人口移动资料,对中途退出或失访人数,应查明原因,设法补查。对诊断疾病应核对,并得到有关证明。c. 2. 7 观察终止后,核对资料,整理统计与分析。计算人年数,发病率,死亡率等并检验有关差异显著性。计算有关联的指标,如: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特异危险度百分比,人群特异危险度,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等。13 SN/T 1861-2007 病例姓名:病例身份证号码:病例所住医院:接触者登记序号:1 一般情况1. 1 姓名:1. 2 性别:1

39、. 3 身份证号码:1. 4 出生年月日:1. 5 工作单位:1. 6 现居住址:1. 7 联系电话:1. 8 户口所在地:2 接触方式2.1 初次接触时间(详填): 2.2 接触地点:2. 3 接触方式:2.4 接触时采取的防护措施情况:2. 5 最后接触时间(详填): 3 临床特征3.1 发病时间:3.2 临床症状与体征:3. 3 临床化验结果:3.4 转归情况:4 隔离或医学观察情况:14 附录D(资料性附录)密切接触者信息登记表护照号码:住院号:护照号码:业职调查单位:调查时间:调查人员:SN/T 1861-2007 附录E(规范性附录)实验室标本的采集和运送E. 1 采集E. 1.

40、1 原则E. 1. 1. 1 根据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确定采集样品的范围和种类。按照采样点多少组成若干采样小组,准备好相应采样器材和保存液。E. 1. 1. 2 采样人员进入现场前应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污染区后应在消毒点对防护服装进行卫生处理。E. 1. 1.3 采样应及时,患者样品在发病初期使用抗生素或治疗前采样。样品包括环境样品、生物样品和病理样品。E. 1. 1.4 采集的标本应按地区和品种分别装入不同容器,贴上标签,详细填写出样品送检单,注明采集地点、时间、数量、采样人姓名及单位等。E. 1. 1.5 临床和尸检样品需元菌操作采集,用过的容器应灭菌。除使用特定的保存液外,容器内不能有抗生

41、素和消毒剂。E. 1. 1.6 采样后应立即送检。若暂不能送检,要放在阴冷处或用保存液保存,病理样品浸泡在10%甲醒溶液中。E. 1.2 采样工具E. 1. 2. 1 仪器类:生物显微镜、微量离心机、配套离心管等。E. 1. 2. 2 器械类:易于携带和密封的铁皮或塑料采样箱、易于封口的塑料采样袋、防破碎可密封的采样瓶、微量移液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针、温度计、酒精灯、接种棒、试管架、平皿、刻度吸管、三角烧瓶、烧杯、量筒、毛细吸管、载玻片、空气采样器等。E. 1. 2. 3 药品类:元水乙醇、肝素、拘橡酸纳、碱性品红等染料、营养琼脂等培养基、碱性脏水、细菌保存液、各种诊断血清、各种诊断抗原等。

42、E. 1. 2. 4 其他物品:记号笔、胶带纸、记录纸、吸球、一次性手套、口罩、擦镜纸、滤纸、脱脂棉、pH试纸等。E. 1.3 采集样品的种类和方法E. 1. 3. 1 空气采样E. 1. 3. 1. 1 沉降法:根据检出目的菌的特征,选用相关的培养基。室内采样根据面积大小分为周围四点、中央一点方式采样,将平皿盖打开暴露5min10 min盖好,置370C培养48h。计算5个平皿上平均菌落数。E. 1. 3. 1. 2 撞击法:常用液体冲击采样器,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采样点。样品采集完毕后,将带菌营养琼脂平板置360C士10C恒温箱中,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根据采样器的流量和采样时间,换

43、算成每立方米空气中的菌落数。以CFU/町报告结果。E. 1. 3. 2 水质采样按GB12998规定进行。可用硝酸纤维膜过滤器过滤采集水样,达到集菌的目的。过滤的水可检查毒素或病毒。E. 1. 3. 3 土壤采样E. 1. 3. 3. 1 采样点布设对角线布点法:在田块的对角线上布点3个以上;梅花形布点法:适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比较均匀地块,一般采样点在10个以上;棋盘式布点法:于面积大小中等,地势平坦但土壤不够均匀地块,一般采样点在10个以上;15 SN/T 1861-2007 蛇形布点法:适合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土壤也不够均匀的地块,采样点要在10个以上。E. 1. 3. 3.

44、2 采样深度和采样方法取ocm15 cm左右的表层(耕层)和表层以下15cm30 cm左右土层两个层次的土壤样品即可。E. 1. 3. 4 血液和血清采样E. 1. 3. 4. 1 血培养:静脉取血5mL,注入带有抗凝剂的灭菌试管中,充分摇匀后立即送检。不宜送检的血液样品,应直接种入培养基中。E. 1. 3. 4. 2 血清制备:用一次性注射器元菌操作抽取静脉血,注入灭菌干燥试管中,在室温中斜放,待凝集后送检。不能当日送检的,则需分离血清,并放低温冰箱保存。E. 1. 3. 4. 3 血片制备:取干净载玻片,刺耳垂或手指血滴在载玻片一端,用另一载玻片置血滴前方成450推血滴成薄血膜,染色。血涂

45、片样品应干燥、元浸油、标记正确。E. 1. 3. 5 粪便采样E. 1. 3. 5. 1 新鲜大使取其勃液或服血部分,放入元菌采样瓶,当日送检。E. 1. 3. 5. 2 月E拭采样。用灭菌的棉拭子用无菌生理盐水温润后,擦取直肠粘膜表面粪便,放入无菌试管或保存液中送检。E. 1. 3. 6 尿液采样清洗尿道四周,用灭菌器皿接中段尿送检。E. 1. 3. 7 痪液采样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的可疑病人应收集其痰液标本,无痰液者,应取供细菌分离培养用的培养基,打开平皿盖置病人口鼻10cm处;令病人对平皿咳款,然后迅速盖上平皿。样品盛装于容器中,包装固定,及时冷藏保存。E. 1. 3. 8 鼻咽拭子采样E.

46、 1. 3. 8. 1 鼻拭子:将棉签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膊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以同一拭子拭两侧鼻孔。将棉签浸入4mL5 mL采样液中,尾部弃去。E. 1. 3. 8. 2 日因拭子:用棉签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日因后壁,同样将棉签头浸入4mL5 mL采样液中,尾部弃去。E. 2 运输E. 2.1 原则E. 2. 1. 1 不邮寄样品。E. 2. 1. 2 运送有生物安全危险的传染性、放射性、剧毒性样品时应在送样箱上明显标记。E. 2. 1. 3 送样箱内的缝隙应用防水防震填充物填满。E. 2. 1. 4 一般样品可以在常温下运送,需要特殊条件运送的样品可以根据冷藏(冻)温度和运送所需时间选用

47、冷藏箱或车载冷柜。E. 2. 2 样本的保存E. 2. 2.1 冷藏:一般细菌检验样品和化学性毒物样品在4C8C保存。病毒、立克次体可用化学制冷剂或液氮瓶冻结保存。E. 2. 2. 2 置于保存液:分离病毒的组织样品可放于50%中性甘油缓冲盐水中,5C条件下保存。鼻咽拭子和外界样品可用0.5%水解乳蛋白、2%小牛血清、青霉素500U/mL、链霉素500U/mL、制霉菌素50 U/mL组成的榕液保存。E. 2. 3 样品包装样品应进行三层以上的包装。样品采集后加元菌外包装,置于专用密闭盒(金属或硬塑料材质)内,用具有吸水性和柔软的物质填充固定,置于保温箱内。E. 2. 4 样品运送航空或铁路运送

48、,专人专车运送主要用于近距离样品运送。16 SN/T 1861-2007 附录F(资料性附录)三间分布的描述与分析F.1 原则现场调查需尽快提出假设及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在调查过程中应根据己收集到的资料及时进行分析。F.2 时间F. 2.1 流行图/曲线以适当的时间间隔为横坐标,以发生的病例数为纵坐标,可将病例发生的时间分布绘成直方图或线图,称为流行图或流行曲线。流行曲线能提供大量的有关流行的信息,包括疾病的潜伏期,可疑暴露日期、暴发类型及流行发展趋势等。F.2.2 潜伏期的推算利用流行曲线可推算疾病的平均潜伏期。设rn为发生16%病人数的时间,rn()为发生50%病人数的时间,m2为发生84

49、%病人数的时间,mo-rnj =a , m2 -mo =b;由共同暴露日期至m。为工(平均潜伏期)。由于一次共同暴露的流行曲线类似对数正态曲线,故:19x一19(x一)= 19(x十的一19x工工bx一-ax m-7 2-w m-L m-JU 一m-h 一一 抽一一一I 适用于潜伏期短,暴露为一次共同来源的暴露,流行只有一个高峰,病例集中在该病的最长与最短潜伏期范围内流行。F.2.3 暴露日期的推算暴露日期推算的依据是潜伏期。如果病原是己知的,暴发为同源性暴发,则暴露日期的推算有两种方法:一是从中位数病例的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另一种方法是从首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短潜伏期,再从最后一例病例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该两个时点之间即为同源暴露的可能时间。F.2.4 暴发类型的推断根据暴露于病原体的性质、时间长短、蔓延及传播方式的差异可将暴发分为同源暴发、连续传播性流行和白合型三种。不同的暴发类型在流行曲线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F.3 地点地区特性可提示突发卫生事件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SN商检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