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57-1992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pdf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265713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DF 页数:106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50157-1992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GB 50157-1992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GB 50157-1992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GB 50157-1992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GB 50157-1992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建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发布实施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铁道设计规范主编部门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 年 月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的通知建标 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 号文的要求 由北京市建委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已经会审 现批准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自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起施行本规范由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管理 具体解释工作由北京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三日制订说

2、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 号文的通知 由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组成规范编制组共同完成本规范在制订过程中 调查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来地下铁道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 以及历年来的科研成果 同时 借鉴了国外地下铁道有关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 在规范制订的各个阶段曾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 规范的组成内容基本定型后 又在国内几座城市地下铁道的规划设计中试用检验 几经修改 最后由我办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范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地下铁道工程设计国家标准 共分十三章和一个附录 规范中各章的条文规定 均基于可靠的技术依据和成熟的经验基础 对于部分限于当前国内没有实践经验或处于发展阶

3、段技术尚不够成熟的内容 如车辆采用架空接触网受电方式的各种限界的规定和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要求等 本规范首版本暂时没有作出规定或仅作出原则性的规定为提高规范质量 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 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 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 寄交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管理组 北京西二环路甲 号邮政编码 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一九九二年四月目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限 界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限界确定的原则第三章 线 路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线路平面第三节 线路纵断面第四节 轨 道第四章 车站建筑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车 站第三节 车站出入口第五章 工程结

4、构及防水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荷 载第三节 工程材料第四节 结构形式第五节 计算原则第六节 防 水第六章 通风 空调和采暖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隧道通风与空气调节第三节 局部通风第四节 采 暖第七章 给水和排水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给 水第三节 排 水第八章 供 电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变电所第三节 牵引电网第四节 电缆与接地第五节 动力与照明第六节 供电系统管理自动化第九章 电梯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工艺布置第十章 通 信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专用通信第三节 公务通信第四节 通信线路第五节 通信电源及接地第六节 通信用房技术要求第十一章 信 号第一节 一般规

5、定第二节 固定信号第三节 闭 塞第四节 联 锁第五节 行车指挥及列车运行控制第六节 其 它第十二章 防 灾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建筑防火技术要求第三节 消防给水和灭火装置第四节 事故通风与排烟第五节 疏散指示与救援救护第六节 防灾报警与监控系统第七节 防水淹技术要求第十三章 车辆段及其它基地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运用整备设施策三节 检修设施第四节 救援设施第五节 其它基地附录一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第一章总则第条为了使地下铁道设计做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符合国情 特制定本规范第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的地下铁道工程设计第条地下铁道工程设计 应根据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地下铁道路网规划进行第

6、条地下铁道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 人防要求可由城市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第条地下铁道的设计年限分为近 远两期 近期宜为交付运营后第 年 远期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年限 但不宜少于交付运营后 年第条地下铁道工程的规模 设备容量 以及车辆段的用地面积 应按预测的远期客流量和通过能力确定 对于可分期 建设的工程和配置的设备 应考虑分期扩建和增设地下铁道工程建设 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综合开发利用第条地下铁道线路应为右侧行车的双线线路 并应采用 标准轨距第条地下铁道线路远期的最大通过能力 每小时不应少于 对列车近期和远期列车编组的车辆数 应分别根据预测的近期和远期客流量和车辆定员数确定 车辆定员数为

7、车厢座位数和空余面积上站立的乘客数之和 车厢空余面积应按每平方米站立 名乘客计算第条在客流量不均匀的线路上应组织区段运行 列车运行交路应根据远期全线客流分布确定线路的每个终点站和区段运行的折返站 应设置折返线或渡线 其折返能力应与该区段的通过能力相匹配当两折返站相距过长时 宜在沿线每隔 至 个车站的站端加设渡线或车辆停放线第条地下铁道每条线路宜设一个车辆段 当一条线路长度超过 时 可设一个车辆段和一个停车场 当技术经济合理时也可两条或两条以上线路共用一个车辆段第条车辆段出入线设置双线或单线 应根据远期线路的通过能力计算确定 尽端式车辆段出入线宜采用双线 当为贯通式车辆段时 可在车辆段两端各设一

8、条单线第条在地下铁道路网中 至少应有一个车辆段设置连接地面的铁路专用线 连接地面的铁路专用线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铁路规范的规定第条设计地下铁道浅埋 高架及地面线路时 应采取降低噪声和减少振动的措施第条地下铁道工程设计 应符合逐步实现运营管理综合自动化的要求第条地下铁道设备的选型和设计 应符合标准化和系列化要求 引进国外设备应立足于能够实现产品国产化第条地下铁道的设计 除应遵守本规范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第二章限界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地下铁道的限界应根据车辆的轮廓尺寸和性能 线路特性 设备安装以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综合分析确定第条地下铁道的限界应包括车辆限界 设备限界

9、建筑限界 接触轨和接触网限界第条本章规定适用于直线地段限界 曲线地段的限界 应在直线地段上 按不同曲线半径和超高以及车辆的有关尺寸分别进行加宽和加高第条双线地下铁道 当两线间无墙柱及其它设备时两设备限界之间应有不小于 的安全量第二节限界确定的原则第条车辆限界应根据车辆主要尺寸等有关参数 并考虑在静态和动态情况下所达到的横向和竖向偏移量及偏转角度 按可能产生最不利情况进行组合计算确定接触轨受电的车辆主要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车辆长度车体长度为两车钩中心距离为二 车辆最大宽度为三 车辆高度为四 车辆定距为五 固定轴距为六 地板面距轨顶面高度为七 受流器安装尺寸受流器端部距车体横向中心为受流器中心距

10、轨顶面高度为第条设备限界应根据车辆限界 轨道状态不良引起车辆的偏移和倾斜 并计及适当的安全量等因素计算确定第条隧道建筑限界应按下列要求确定一 区间直线地段各种类型的隧道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之间的间距 应能满足各种设备安装的要求二 曲线地段矩形和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 应按直线地段的建筑限界分别进行加宽和加高 其加宽和加高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曲线内侧加宽内曲线外侧加宽外顶部加高高式中 车体长度车辆定距车辆固定轴距圆曲线半径超高值内外轨中心距离分别为计算加宽和加高的控制点坐标值三 采用盾构施工的圆形隧道 应按全线最小曲线半径确定隧道建筑限界四 道岔区的建筑限界在直线地段上 应根据不同种类的道岔和车辆有关尺

11、寸计算出的加宽量和安装设备所需的加高量 分别进行加宽和加高 在道岔导曲线范围内的加宽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内侧加宽内外侧加宽外式中 道岔导曲线半径五 竖曲线地段的建筑限界 应在直线地段上根据不同竖曲线半径及车辆的有关尺寸计算的加高量进行加高 其加高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凹形竖曲线凸形竖曲线式中 分别为凹凸形竖曲线半径六 车站直线地段的站台高度应低于车厢地板面 其高度差宜为 站台边缘距车厢外侧面之间的空隙宜采用第条接触轨限界应根据受流器的偏移 倾斜和磨耗接触轨安装误差 轨道偏差 电间隙等因素确定第条直线地段隧道限界与坐标值规定如下一 区间直线地段圆形隧道限界 图二 区间直线地段矩形隧道限界 图三 区间直

12、线地段马蹄形隧道限界 图四 车站直线地段矩形隧道限界 图五 节点 图六 节点 图七 车辆轮廓线坐标值 表八 车辆限界坐标值 表九 设备限界坐标值 表车辆轮郭线坐标值表坐标点号坐标点号坐标点号下下节点1下 下下上上上上下下节点2下下下 下下下下上上上上下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区间直线地段圆形隧道限界 图下下节点1下 下下下上上上上下下节点2下下下 下下下下上上上上下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区间直线地段矩形隧道限界 图下下节点1下下下上上上上下下节点2下下下下下下下上上上上下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区间直线地段马蹄形隧道限界 图下 下下节点2节点1下下建筑限界设备限

13、界车辆限界下下下车辆轮廓线下上上上上下下下下下上上上上下下车站直线地段矩形隧道限界 图6789101112 1314 1516 17181817161514131211-12311211110310210198j713 19613 19613 19713 19910111219192011-12211-12113 141521202122226789101089j713 19613 19613 19713 198910111112131415161718 18151716 1413 121122221514 132020212121节点 图车辆轮郭线坐标值表坐标点号上 上 上 下 下 下 下

14、下坐标点号坐标点号坐标点号设备限界坐标值表坐标点号上 上 下 下 下 下 下坐标点号第三章线路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地下铁道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 应分为正线 辅助线和车场线第条地下铁道的线路在城市中心地区宜设在地下在其它地区 条件许可时可设在高架桥或地面上第条地下铁道地下线路的平面位置和埋设深度 应根据地面建筑物 地下管线和其它地下构筑物的现状与规划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采用的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 以及运营要求等因素 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第条地下铁道的每条线路应按独立运行进行设计线路之间以及与其它交通线路之间的相交处 应为立体交叉地下铁道线路之间应根据需要设置联络线 联络线宜采用单线第条地下

15、铁道车站应设置在客流量大的集散点和地下铁道线路交会的地方车站间的距离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在市区宜为 左右在郊区不宜大于第条轨道设计应保证列车安全 平稳 快速运行 其构造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稳定性 弹性和耐久性 并应满足绝缘减振和防锈等要求第二节线路平面第条线路平面的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 的规定最小曲线半径表线 路 一般情况 困难情况正线辅助线车场线第条在正线上当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 时 圆曲线与直线间应根据曲线半径及行车速度按表 规定设置缓和曲线第条道岔附带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 但其曲线半径不得小于道岔导曲线半径第条地下铁道线路不宜采用复曲线 在困难地段 有充分技术依据时可采用复曲线 当两圆曲

16、线的曲率差大于时 应设置中间缓和曲线 其长度应根据计算确定 但不应小于第条正线及辅助线的圆曲线最小长度不宜小于在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一个车辆的全轴距第条正线及辅助线上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不应小于 车场线上的夹直线长度不得小于第条车站站台段线路应设在直线上 在困难地段可设在曲线上 其半径不应小于第条道岔应设在直线地段 道岔端部至曲线端部的距离不宜小于 车场线可减少到第条道岔宜靠近车站设置 但道岔基本轨端部至车站站台端部的距离不应小于第条正线和辅助线上宜采用 号道岔 车场线应采用不大于 号的道岔 设置交叉渡线两平行线的线间距宜符合下列规定缓和曲线表注 表中 曲线半径 设计速度缓合曲线长度号道岔可

17、采用 或号道岔可采用 或第条折返线的有效长度 应为远期列车计算长度加不包括车挡长度第三节线路纵断面第条正线的最大坡度宜采用 困难地段可采用辅助线的最大坡度宜要采用 但均不包括各种坡度折减值第条隧道内的正线最小坡度不宜小于 困难地段在确保排水的条件下 可采用小于 的坡度第条隧道内的车站站台段线路坡度宜采用 在困难条件下 可设在 或不大于 的坡道上第条地面和高架桥上的车站站台段线路宜设在平道上 在困难地段可设在不大于 的坡道上车场线可设在不大于 的坡道上第 条 道岔宜设在不大于 的坡道上 在困难地段可设在不大于 的坡道上第条车站站台段线路应设在一个坡道上 地下车站宜接近地面设置 有条件时宜布置在纵

18、断面的凸型部位上 并设置合理的进 出站坡度第条隧道内的折返线和存车线 应布置在面向车挡的下坡道上 其坡度宜为第条两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等于或大于 时应设竖曲线连接 竖曲线的半径应符合表 的规定第条线路纵向坡段长度不宜小于远期列车计算长度 并应满足相邻竖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的要求 其夹直线长度不宜小于第条车站站台和道岔范围不得设置竖曲线 竖曲线竖曲线半径表线别一般情况 困难情况正线区间车站端部辅助线车场线离开道岔端部的距离不应小于第四节轨道第条正线及辅助线应采用 及以上的钢轨车场线应采用 的钢轨钢轨接头应采用对接 在曲线内股应采用现行标准的缩短轨当采用缩短轨接头对接有困难时可采用错接 其错开距离不

19、应小于第条正线地段和半径为 及以上的曲线地段应铺设无缝线路 在地面线及高架线上铺设无缝线路可按现行有关铁路规范设计第条两相邻道岔间插入短钢轨的最小长度 应符合表 的规定第条正线及辅助线上钢轨应设轨底坡 其坡度为但在道岔和道岔间不足 的直线段不应设轨底坡第条混凝土整体道床钢轨扣件的型式 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并应采用构造简单 具有足够的扣压力和耐久的弹性扣件 以及能满足调整轨距和水平的要求LLLL LLL道岔间插入短钢轨的最小长度表道岔位置 线别插入短钢轨长度一般地段 困难地段对向单开道岔正线及辅助线车场线顺向单开道岔正线及辅助线车场线反向单开道岔正线辅助线车场线轨下应采用绝缘弹性垫层第条辅助

20、线和车场线半径等于及小于 的曲线地段的轨距应按标准轨距加宽 其加宽值应符合表 规定辅助线的曲线轨距加宽应在缓和曲线范围内或在直线段递减 车场线的轨距加宽应在直线段递减第条线路的曲线超高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 超高值列车通过速度曲线半径辅助线和车场线曲线轨距加宽值表曲线半径 加宽值圆曲线的最大超高值为 当设置的超高不能满足行车速度要求时 允许有不超过 的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第条混凝土整体道床的曲线超高 采取外轨抬高超高值的一半和内轨降低超高值的一半的办法设置 碎石道床的曲线超高采取外轨抬高超高值的办法设置第条曲线超高值应在缓和曲线内递减顺接 无缓和曲线时 应在直线段递减顺接超高顺坡率不宜大于 困难

21、地段不应大于第条轨下基础的结构型式应根据技术 经济比较确定 隧道内应采用混凝土整体道床 其强度等级宜为 需要加强地段 应增设钢筋 高架线宜采用新型轨下基础 地面线宜采用轨枕碎石道床第条矩形隧道内混凝土整体道床的轨道建筑高度不宜小于 圆形隧道的轨道建筑高度不宜小于 道床面应有不小于 的横向排水坡 道床面至承轨台间的距离宜为第条采用钢筋混凝土短轨枕式混凝土整体道床时短轨枕宜在工厂预制 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 底部宜伸出钢筋以加强与混凝土整体道床的连接 采用连续支承混凝土整体道床时 应采用整体灌注式第条混凝土整体道床排水沟的纵向坡度可与线路坡度一致 水沟横断面应根据相关因素确定第条隧道内正线及辅助线的

22、直线段和半径大于及等于 的曲线地段 每公里铺设短轨枕数为 对 半径为以下的曲线地段和大坡道上 每公里铺设短轨枕数为对 地面线的碎石道床直线地段和半径大于及等于 的曲线地段 每公里铺设轨枕数为 根 半径为 以下的曲线地段每公里铺设轨枕数为 根 车场线每公里铺设轨枕数为根 碎石道床的防爬装置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设置第条隧道内道岔区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短轨枕式混凝土整体道床 地面线和车场线道岔区可采用木枕或钢筋混凝土轨枕碎石道床第条道岔整体道床的扣件 在导曲线和一般部位应与隧道内正线扣件一致 其它部位扣件可另行设计第条隧道内混凝土整体道床与洞外碎石道床相连时 衔接处应设弹性过渡段第条地面线的直线段

23、碎石道床顶面宽度为 车场线为 半径等于及小于 的曲线地段外侧应加宽铺设无缝线路地段及安装接触轨一侧也应适当加宽 碎石道床的最小厚度 在直线段轨枕下应为 车场线轨枕下应为第条地面线的路基面宽度 路拱形状 路堤 路堑边坡和高度及排水设施等设计 应按国家现行的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的规定执行第条线路上应设以下标志百米标 坡度标 制动标 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始点及终点标曲线标 竖曲线始点及终点标 水准基点标 限速标 警冲标 停车位置标志等第条隧道内百米标 限速标 停车位置标志应设在行车方向的右测 警冲标应设在两会合线间 其位置应根据设备限界及安全量确定 隧道外的标志可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设置第四章车站

24、建筑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地下铁道车站设计 应保证乘客使用安全 方便 并具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第条设置在地下铁道线路交会处的车站 应按换乘车站设计 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应满足预测的远期换乘客流量的需要第条地下铁道车站的总体设计 应妥善处理与城市规划 城市交通 地面建筑 地下管线 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第条地下铁道车站建筑设计应简洁 明快 大方 易于识别 并应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特点第条地下铁道车站的通过能力 应按该站远期超高峰客流量确定 超高峰客流量为该站高峰小时客流量乘以系数车站的站厅 站台 出入口楼梯和通道 自动扶梯 自动人行道 售票口 机 检票口 机 等部位的通过能力应相互适应第条地下铁道车站

25、设计 应充分利用地下 地上空间 实行综合开发第条地下铁道车站的防灾设计应按本规范第十二章的规定执行第二节车站第条车站的形式 规模和建筑装修标准 应根据预测的远期客流量的大小 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以及远期发展规划等因素确定第条车站一般由站厅 站台厅 行车道 出入口 通道或天桥 通风道 以及设备 管理用房等部分组成第条车站的站台形式可采用岛式 侧式和岛 侧混合的形式 地下 地面 高架车站应根据各自特点和运营要求选择站台形式第条站台的计算长度 应采用远期列车编组长度加第条车站乘客通行各部位的最大通过能力 宜符合表 的规定车站各部位最大通过能力表部位名称 每小时通过人数宽通道 单向通行双向混行宽楼梯 单

26、向下楼单向上楼双向混行宽自动扶梯宽自动人行道人工检票口 月票人工检票口 车票自动检票机人工售票口半自动售票机自动售票机第条车站各建筑部位的最小宽度和最小高度 应符合表 和表 的规定车站各建筑部位的最小宽度表名称 最小宽度岛式站台多跨岛式站台车站的侧站台无柱侧式站台车站的侧站台有柱侧式站台车站的侧站台 柱外站台柱内站台通道或天桥出入口楼梯车站各建筑部位的最小高度表名称 最小高度站厅 地板面至吊顶面站台厅 站台面至吊顶面地下站厅一般用房 地板面至吊顶面地面站厅一般用房 地板面至吊顶面站台下面一般用房 地板面至站台板底面通道呈天桥 地板面至吊顶面楼梯段 踏步面至吊顶面第条车站控制室位置的确定 应便于

27、对售票处 检票口 机 楼梯和自动扶梯等部位的监视第条地下车站的站厅可设在地下或地面 高架车站的站厅可采用高架式或地面式第条售票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 采用人工式 半自动式或自动式第条站厅布置应满足功能分区 避免进 出站及换乘人流路线之间的相互干扰检票口 机 应设在付费区与公用区的交界处 并应按垂直人流方向布置 在检票机处宜设置监票亭第条车站的设备 管理用房布置应紧凑合理 除保证行车正常运转必须设在地下的用房外 其它用房宜设在地面第条车站设备用房包括供电 通风 通信 信号 给排水 防灾等系统用房 其面积和要求应按各专业的工艺布置确定第条站台两端的设备 管理用房区 必要时可伸入站台计算长度以内 但不得

28、超过半节车厢的长度 并不得侵入侧站台的最小规定宽度第条车站在设备区内宜设置垂直电梯第条有噪声源的房间 应远离有隔声要求的区域布置 并采用隔声 吸声措施 对音质要求较高的房间应作隔声 吸声处理第条分期修建的换乘车站 必须根据确定的换乘方式预留接口第条地下通道的长度不宜超过 超过时 可设自动人行道第条修建在半地下 地面和高架线路上的车站 站台上应设置风雨棚第条距站台边缘 处 应铺设 宽的纵向白色耐磨材料的安全线第条乘客使用的楼梯踏步 高度宜采用宽度宜采用 每个梯段不得超过 步 休息平台长度宜采用楼梯净宽度超过 时应设置中间扶手第条车站的内部建筑装修材料 应采用防火 防潮防腐 耐久和易于清洁的材料

29、并应符合本规范第 条规定 地面宜采用防滑 耐磨的建筑材料第条车站内应设置各种向导乘客的标志 并宜与室内建筑装修环境相协调 照度标准应符合本规范第 条的规定第三节车站出入口第条车站出入口的数量 应根据客运需要与疏散要求设置 浅埋车站不宜少于四个出入口 当分期修建时 初期不得少于 个小站的出入口数量可酌减 但不得少于 个第条车站出入口的总设计客流量 应按该站远期超高峰小时的客流量乘以 的不均匀系数计算第条车站出入口和地面建筑物合建时 在出入口和地面建筑物之间应采取防火措施第条车站出入口布置应与主客流量的方向相一致车站出入口和通道宜与城市地下人行过街道 地下街 公共建筑物的地下层相结合或连通 统一规

30、划 同步或分期实施第条车站出入口的提升高度超过 时 宜设上行自动扶梯 超过 时 除设上行自动扶梯外 并宜设下行的自动扶梯 站厅与站台面的高差在 以内时 宜设上行自动扶梯高差超过 时 除设上行自动扶梯外 并宜设下行自动扶梯分期建设的自动扶梯 应预留位置第条车站地面出入口的建筑形式 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具体位置确定 可做成独建式 敞口 带顶盖 全封闭及下沉式等 或合建式第条车站地面出入口应设置有特征的地下铁道统一标志第条车站出入口宜根据需要作无障碍设计 设置供残疾人专用的电梯或斜坡道第五章工程结构及防水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本章适用于下列地下铁道结构的设计一 放坡开挖或用工字钢桩 钢板桩 地下连续墙

31、钻孔桩等护壁施工的明挖隧道二 用盾构法或矿山法施工的暗挖隧道三 用顶进法等特殊方法施工的隧道四 用一般方法施工的高架结构第条地下铁道的结构设计必须以地质勘察资料为依据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 勘探 试验的内容和范围 应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和目的确定 并考虑不同施工方法对地质勘探的特殊要求 通过施工过程中对地层的直接观察或监测反馈进行验证 必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设计暗挖隧道的围岩分类可根据国家现行的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的规定确定第条地下铁道的结构设计 应减少施工中和建成后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并应考虑城市规划引起周围环境的改变对地下铁道结构的影响第条地下铁道的结构设计 应根据地下铁道路网及城

32、市规划等要求 考虑发展和扩建的可能性第条地下铁道的结构设计 应根据沿线不同地段的具体条件 通过对技术经济 环境影响和使用效果等的综合比较选择施工方法和结构型式当确定高架结构的桥型时 应考虑城市景观要求第条地下铁道的结构设计 应根据结构或构件类型使用条件及荷载特性等 选用与其特点相近的结构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隧道结构宜采用信息化设计第条结构的净空尺寸应满足地下铁道建筑限界和其它使用及施工工艺的要求 并应考虑施工误差 结构变形和位移的影响 结构变形和位移的量值可根据地质条件 隧道埋深 荷载状况 结构类型及跨度 施工方法等 参照类似工程的实践设定当高架结构与公路 铁路立交或横跨河流时 其桥下净空应满足

33、行车 排洪 通航的要求第条地下铁道的结构设计 应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的措施 钢结构及钢连接件应进行防锈处理第条盾构法施工的区间隧道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轮廓直径第条盾构法施工的平行隧道间的净距 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断面尺寸 埋置深度 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 并不宜小于隧道外轮廓直径当因功能需要或其它原因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 应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适当的措施第条跨越河流的高架结构 应按 的洪水频率标准进行设计第二节荷载第条地下铁道的结构设计 应根据结构类型 按表所列荷载 对结构整体或构件可能出现的最不利组合进行计算 在决定荷载的数值时 应考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第条地层压力应根据结构所处工程地

34、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埋置深度 结构形式及其工作条件 施工方法及相邻隧道间距等因素 结合已有的试验 测试和研究资料 按有关公式计荷载分类表表荷载分类 荷 载 名 称结构类型隧道结构 高架结构永久荷载结构自重地层压力隧道上部和破坏棱体范围的设施及建筑物压力静水压力及浮力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力预加应力设备重量地基下沉影响力侧向地层抗力及地基反力可变荷载基本可变荷载地面车辆荷载及其冲击力地面车辆荷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地下铁道车辆荷载及其冲击力地下铁道车辆荷载的离心力及摇摆力人群荷载其它可变荷载温度影响力施工荷载风力车辆加速或减速产生的纵向力偶然荷载 地震荷载注 设计中要求考虑的其它荷载 可根据其性质分别列

35、入上述三类荷载中高架车站结构的屋盖设计 应考虑雪载表中所列荷载本节未加说明者 可按国家有关规范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施工荷载指 设备运输及吊装荷载 施工机具及人群荷载 相邻隧道施工的影响 盾构法或顶进法施工的千斤顶顶力及压浆荷载等位于河流中的高架结构的桥墩 必要时应考虑流水压力 冰压力及船只或漂流物的撞击力算或依工程类比确定第条侧向地层抗力和地基反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应根据结构的形式和其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结构与地层的刚度施工方法 回填与压浆情况及地层的变形特性等因素确定第条当设计需要考虑地下铁道车辆荷载的构件时地下铁道车辆竖向荷载应按其实际轴重和排列计算 并考虑冲击力的影响 同时尚应采用线路通过的

36、重型设备运输车辆的荷载进行验算第条车站站台 楼板和楼梯等部位的人群均布荷载值应采用第条设备用房楼板的计算荷载应根据设备的实际重量及工作状态确定 其值不得小于第 条 高架结构的挡板设计 除考虑其自重及风载外尚应考虑 的水平推力第三节工程材料第条地下铁道结构物的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 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选用 并考虑经济性 可靠性和耐久性 主要受力结构的材料应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必要时也可采用金属材料第条混凝土应满足强度需要 并考虑抗冻 抗渗和抗侵蚀的要求 其设计强度等级不得低于表 的规定最冷月月平均温度在 以下地区饱和含水地层中的隧道 其受冻害影响的地段 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得低于

37、注 挤压混凝土衬砌应采用早强缓凝混凝土第条普通钢筋混凝土和锚喷支护结构中的钢筋及预混凝土的最低设计强度等级表地下结构明挖法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连续墙盾构法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挤压混凝土衬砌矿山法喷射混凝土衬砌现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衬砌顶 进 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高架结构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非预应力钢筋可采用 级钢筋 当有技术经济依据时 也可采用强度较高的钢筋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应力钢筋 可采用碳素钢丝 钢绞线和 级及以上的粗钢筋第条钢筋混凝土管片的连接螺栓宜采用 号钢和号钢 必要时可采用有较好耐

38、腐蚀性能的低合金高强度钢第四节结构形式第条隧道衬砌结构应设计为封闭式 在无地下水的类围岩中可不设底板 但需铺设厚度不小于 的混凝土垫层第条明挖隧道可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兼作主体结构使用的地下连续墙宜采用壁板式现浇或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墙体可作为侧墙的一部分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内衬墙组成共同受力结构 或直接作为隧道结构的侧墙和上部建筑的基础第条盾构法施工的区间隧道 可采用单层衬砌或在其内现浇钢筋混凝土内衬的双层衬砌 在满足工程使用 受力要求的前提下 应优先选用单层衬砌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 单层衬砌可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衬砌或现场浇注的挤压混凝土衬砌装配式衬砌联络通

39、道的门洞区段 可采用钢管片 铸铁管片或钢与钢筋混凝土的复合管片第条矿山法施工的隧道 可采用整体式衬砌或复合式衬砌 确有技术经济依据时 也可单独采用锚喷衬砌复合式衬砌的外层衬砌为初期支护 可由注浆加固的地层 锚喷支护及钢拱架等支护型式组合而成 内层衬砌宜采用模筑混凝土第条高架线路的区间桥跨结构 宜采用工厂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 当梁的跨度大于 时 可采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或钢梁区间为双线时 上 下行线的桥跨结构应分开设置高架线路的区间支承结构 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悬臂式单柱墩在线间距加大的区段 线路的交会部分或因受力及其它需要 宜采用双柱墩或多柱墩高架车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站内行车

40、轨道部分的桥跨结构应与站台部分的梁板脱开 同一条线路各高架车站的结构布置应力求统一第条变形缝 沉降缝与伸缩缝 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地下铁道建筑物 在结构 地基 基础或荷载发生变化的部分 或因抗震要求必须设置沉降缝时 应采取可靠的工程技术措施 确保沉降缝两边的结构不产生影响行车安全的差异沉降二 温度伸缩缝的设置 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 结构的类型和埋深 以及其功能要求和施工工艺等确定高架结构伸缩缝的间距 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时不宜大于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不宜大于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不宜大于三 变形缝的型式及宽度等应根据结构物高度 允许纵向沉降曲率和沉降差 变形缝间距 防

41、水及抗震要求等确定 隧道结构变形缝的宽度一般采用第五节计算原则第条结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地下铁道结构物应就其施工和正常使用阶段 进行结构强度的计算 必要时也应进行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对于混凝土结构 尚应进行抗裂度或裂缝宽度验算 当地震力或其它偶然荷载作用时 不需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二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根据结构类型使用要求 所处环境条件和防水措施等因素确定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表结构类型 允许值明挖隧道和矿山法施工的隧道钢筋混凝土管片钢筋混凝土高架结构注 结构有附加防水措施的一面取上限值处于侵蚀环境等不利条件下的结构 其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处于一般环境中的

42、结构 在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组合作用下的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 可按表 中的数值进行控制三 结构的计算简图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条件 并反映结构与周围地层的相互作用四 当设计地震区的地下铁道结构时 应根据设计烈度 场地条件 结构类型和隧道埋深等因素考虑地震的影响 并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提高结构和接头处的整体抗震能力五 装配式构件的尺寸应考虑加工 运输以及施工的安全和方便 接头设计应满足受力 防水和耐久的要求六 隧道结构应进行横断面方向的受力计算 当遇下列情况时 尚应对其纵向强度和变形进行分析覆土荷载沿隧道纵向有较大变化时隧道结构直接承受桥梁 房屋建筑等较大局部荷载时基底地层或基础有显著差异时空间受力作

43、用明显的区段 宜按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七 当隧道结构采用双层衬砌时 应根据两层衬砌之间的构造形式 结合情况及施作时间 分别采用不同的计算原则 且宜按实际受载过程进行分析八 当暗挖隧道遇下列情况时 应及时向衬砌背后压注水泥砂浆或其它浆液用盾构法施工的装配式衬砌隧道用矿山法施工的不良地质地段或偏压地段的隧道 以及当开挖面采用构件支撑时 位于 类及以下围岩地段的隧道拱部第条明挖隧道结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明挖隧道宜按底板支承在弹性地基上的结构物计算二 当车站结构简化为平面问题进行分析时 宜计入立柱和楼板压缩变形的影响三 当设有斜托的框架结构进行内力分析时 宜计入斜托的影响四 当用逆筑法修建车站时

44、应计入立柱施工误差造成的偏心影响五 明挖隧道根据地质 埋深 施工方法等条件 必要时应进行抗浮 整体滑移及地基稳定性验算六 现浇钢筋混凝土壁板式地下连续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单元槽段的长度和深度 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结构特点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参考类似工程的实践确定 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成槽试验当确定地下连续墙的入土深度时 必须满足墙体整体抗滑动和抗倾覆稳定 坑底抗隆起稳定及坑底抗渗流稳定的要求地下连续墙的墙体结构 当支承系统设置围囹或逆筑法中用楼板代替支撑时 可沿纵向取单位长度按弹性地基梁计算 当支撑系统不设围囹只设对撑或锚杆时 可取一幅墙宽按弹性地基板计算 墙体

45、宜按施工顺序逐阶段计算 当计入支撑作用时 应考虑每层支撑设置时墙体已有的位移和支撑的弹性变形地下连续墙墙段之间可采用不传递应力的普通接头 当纵向必须形成整体时 应采用刚性接头当地下连续墙作承重基础时 应进行承载能力 地基强度变形和稳定性计算当地下连续墙与隧道结构连接时 预埋在墙内的受力钢筋 连接螺栓或连接板锚筋等 均应满足受力要求 其锚固长度应符合构造规定地下连续墙的墙面倾斜度和平整度 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地质条件及挖槽机械等因素确定 墙面倾斜度不宜大于局部突出不宜大于 且墙体不得侵入隧道净空第条盾构法施工的隧道结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装配式衬砌宜采用具有一定刚度的柔性结构 应限制荷

46、载作用下变形和接头张开量 满足其受力和防水要求二 隧道结构的计算简图应根据地层情况 衬砌构造特点及施工工艺等确定 宜考虑衬砌与地层共同作用及装配式衬砌接头的影响 在软土地层中 可按自由变形的弹性匀质圆环计算结构内力三 装配式衬砌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隧道衬砌宜采用块与块 环与环间用螺栓连接的管片衬砌环宽可采用 在与盾构千斤顶冲程相适应的情况下宜选用较大的宽度 曲线地段应采用适量的不等宽的楔形环 其环面锥度由隧道的直径 楔形块间距及隧道曲率半径确定 每环的楔形量可采用衬砌厚度应根据隧道直径 埋深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使用阶段及施工阶段的荷载情况等确定 宜为隧道外轮廓直径的 倍衬砌环的分块 应根

47、据管片制作 运输 安装和受力要求确定 单线区间隧道可采用 块 双线区间隧道为块四 衬砌制作和拼装必须达到下列精度单块管片制作的允许误差 宽度为 弧弦长为环向螺栓孔及孔位为 厚度为整环拼装的允许误差 相邻环的环面间隙为不大于纵缝相邻块间隙为 纵向螺栓孔中心形成的圆周直径为 衬砌环外直径为五 作用在挤压混凝土衬砌上的水平荷载 根据地层条件应按下列规定采用砂土 垂直荷载值的 倍粘土 垂直荷载值的 倍对岩石由专门试验结果确定当采用上述水平荷载值设计衬砌时 不计地层抗力六 盾构千斤顶作用在挤压混凝土衬砌上的纵向压力不得大于第条矿山法施工的隧道结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当计算整体式衬砌时 应计入地层抗

48、力对衬砌变形的约束作用二 锚喷衬砌和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的设计参数 可采用工程类比法或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三 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 应按主要承载结构设计 二次衬砌 应根据其施工时间 施工后外部荷载的变化情况和地质条件等因素按下列原则设计地层和初期支护的变形基本稳定后施作的二次衬砌 在外部荷载不再增加的情况下可按构造要求设计第四纪土层中的浅埋隧道及通过软弱或膨胀性围岩中的隧道 初期支护应具有较大的刚度和强度 且宜提前施作二次衬砌 由二者共同承受外部荷载 当二次衬砌采用素混凝土衬砌时应验算其抗裂度第条顶进法施工的地下铁道结构 当长度较大时应分节顶进 分节长度根据地基土质 结构断面大小及控制顶进方向的要求确定 首节长度宜为中间各节长度的 节间接口应能抵抗容许的空间变形第条高架结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高架区间结构的设计 应根据当地运输 施工 工程地质 城市规划等条件 对桥跨结构 墩柱及基础进行综合比较 选择最佳跨长二 高架区间结构应对风力 列车脱轨及地震等情况下桥跨结构的稳定性进行验算 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防止落梁的措施第六节防水第条地下铁道隧道工程的防水设计 应根据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 地震烈度 结构特点 施工方法和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 并应遵循以防为主 防排结合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的原则第条地下铁道隧道结构的防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车站及机电设备集中的地段 隧道结构不应渗水 结构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